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一)  馬濤老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19/5/30  台灣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60-014-0012

  主持人:諸位同修、諸位大德們,大家早上好!謝謝。看見大家能夠再次回到我們的會場,非常的開心。我們這邊是五星級的會場,吃的也是五星級的食物,我們吃香的、喝辣的。

  我們昨天有沒有學到東西?有?待會我們再考一考大家。在考試之前,這裡有幾項溫馨提示,那就是我們六樓這裡有洗手間,八樓、十樓、十一樓、一樓,還有地底層一層,也是有洗手間。如果要上其他樓層用洗手間的話,可以搭電梯或者是安全樓梯都可以,行動方便的話就走安全樓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的飲水,有熱水還有礦泉水提供,就在我們會場的左側。法寶區昨天也從展覽廳那邊移到飲水區這邊。

  我們淨宗團體從不募款,也就是說我們不會說是師父、老法師因為要辦什麼活動、法會的而需要籌錢,從不做這些事情。所以如果有什麼團體、個人,或者是法師,說因為老法師需要錢,請大家樂捐,我們可以撥電話到華藏淨宗學會,或者是撥電話到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那邊詢問是否有這些事情。聽說昨天大家非常踴躍的報名看我們的展覽,名額全部爆滿了。不過不用緊張,因為我們會繼續增加多幾個團,所以大家還是可以去登記,看我們的展覽。在我們休息的地方,也有一個財務部,因為昨天有同修詢問,我們真的是想樂捐,那要如何去進行?那就請到財務部那邊,跟我們的義工朋友接洽一下。

  考試時間到了,我們昨天學習到什麼東西?有沒有要自告奮勇的,說一下我們昨天學了什麼?沒學到東西?學到什麼?需要謙卑,是的,那是老法師開示的很重要的一點。還有呢?孝跟敬,確實,孝跟敬。師父說了,我們淨宗五個科目,以淨業三福為根本。是的,孝跟敬很重要。還有呢?儒釋道。西方有宗教,我們東方有儒釋道。還有嗎?我們大家都要六和敬,確實,六和敬。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一些很重要的科目,我們都要把它牢牢記在心,時時有機會我們就要弘揚,我們這些優良傳統的價值觀,我們必須教育到我們朋友,教育到我們的下一代。

  昨天除了上課開示,還有九歌的表演,很專業。還有什麼?是,我們有談到謙卑。還有我們師父獻唱的「滄海一聲佛」,怎麼可以忘了我們師父上台為大家表演?也別忘了我們莊霖法師也現場為我們擊鼓。還有歡迎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特別嘉賓,淨耀法師說了好多話,不過每一句都是金言。就說了他好妒忌我們師父,不過那個妒忌是良性的,沒有惡性的妒忌,妒忌我們師父的智慧,妒忌我們師父的能力。長老非常的謙卑,一直讚歎我們師父。在我們佛門當中確實,「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是的,長老確實身體力行,表現給我們看,所以我們大家必須學習僧讚僧。

  今天我們安排了四堂課,第一堂課是由我們的馬濤老師來上,第二堂、第三堂則是由我們師父上悟下道法師為我們講解,第四堂課是我們黃柏霖老師為我們上課,所以總共今天安排了四堂課。

  馬濤老師是江陰市南閘街道傳統文化教育中心現在的主講老師。自從二OO五年開始,馬濤老師就在安徽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追隨蔡禮旭老師學習,從那個時候開始,馬濤老師就深深感觸到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確實是當今時代所迫切需要的教育。自從那個時候開始,馬濤老師就發心,決定終身弘揚我們中華傳統教育。從二O一四年開始,馬濤老師就在中心舉辦了十一期的傳統文化師資研習班,每一期長達四個月。這個研習班為的就是培養我們傳統文化的師資,這是為國家、為社會盡力。研習的經典包括《弟子規》、《孝經》、《大學》、《中庸》、《論語》、《群書治要》等,內容很廣、很深。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馬濤老師為我們主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老師請。

  馬濤老師:尊敬的上悟下道法師,尊敬的王會長,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大德、諸位法師,兩岸的親人們,諸位朋友們,大家早安。馬濤很榮幸能夠參加恩師弘法六十週年紀念,以及華藏淨宗學會成立三十年慶典。

  印光大師講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同時中土難生。身為炎黃子孫,這種殊勝的因緣可以一直追溯到三皇和五帝。三皇,燧人氏。現在我們感覺生活很美好,但是如果想像一下,連火都沒有,不知道怎麼使用,不知道怎麼保存,人可能會過著一種什麼樣的生活?而燧人氏鑽木取火,讓火產生,同時可以保持,可以為人類所使用。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講,那真的叫跨時代,人告別了那種野蠻的,和禽獸一樣的生活,開始有一個好的生活品質的提升,奠定了中華文化發生的一個基礎。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他了解陰陽之道,了解乾坤之道,創造出了,或者可以說是發現了,用八卦把天地萬物的發展規律給描述出來,讓我們開始進入文明的時代。神農嘗百草,從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是從我們的生活有了五穀,告別了那種游牧的生活,我們可以定居在我們的家鄉,衣食無憂,生活有了保障。

  從三皇到五帝,每一位帝王都為我們中華民族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不僅僅他們偉大,一代一代的古聖先賢或者我們的祖先,把這種優良的傳統,他不但傳承,他還發揚,一直到我們現在。可能我們現在的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但是我們好的家風、好的家道,甚至包括我們的文化,那都是有上下五千年的基奠。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後代子孫的祖先,我們承上啟下,我們繼往開來,我們為後代子孫又能做哪些貢獻?而今天我們美好的生活,是來自於祖先的積德行善,就像《易經》開宗明義的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我們享受著祖先的餘慶。而我們今天也努力的行善積德,雖然我們不一定能看到未來幾十代或者幾百代,但今天我們努力,也可以為後代子孫、為我們的民族做一點點的貢獻。所以在《了凡四訓》中講到,「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諸位朋友,我們希望我們的後代子孫傳承多少代?萬代之後還傳不傳了?傳,怎麼傳?光靠血統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向古聖先賢學習,學習他們的什麼?他們的德行,為人類、為文明做出的貢獻。

  善怎麼積?德怎麼積?我們從根本去積。中國有句老話家喻戶曉,叫「百善孝為先」,孝為百善之首。百善可以說有誠實、勤勞、節儉、信用,可以找出一百種善,這百種善都很好,但是如果缺了一種,那就感覺缺了很大一塊,那這就是孝。同時另一層含義,孝心啟發了,百善皆發。夫子在《孝經》也跟我們指出,孝和德之間的關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我們知道十二個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而它的大根大本就在這一個「孝」字。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因為中國人發現的是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它不是人為創造的。就像我們的孝這個字,它是一個會意字,它甚至可以說包含了宇宙的符號在其中。上面是一個老,上半部分,老代表上一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我們的身命來自於父母,父母來自於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來自於我們的祖先,祖先還有祖先,一直追溯上去,過去無始。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可能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時候,可能就已經有開始了。延續,這個子,我們是父母的子女,我們是子女的父母,子女還有子女,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未來無終。

  看似一代人,跟年齡、跟習慣、跟想法,相差如果說很大,那真的是很大。現在不說跟幾百年前的祖先相比,現在跟我們差二、三十年的孩子相比,感覺好像很多的思想、很多的想法都已經不一樣了。但是不管再怎麼不一樣,都有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在哪裡?就是當我們的孩子,或者一個人出生不久,大概在三、四個月大的時候,他不會說話,他也聽不懂別人跟他說什麼,但是你細心去觀察,這個孩子、嬰兒看父母的眼神和表情。諸位朋友,大家有看過三、四個月大的嬰兒看父母的表情沒有?是什麼樣的表情和眼神?充滿了信任,充滿了親愛。小孩子看爸爸媽媽的表情,你仔細去觀察,那麼的親愛、那麼的純潔,沒有任何條件的。甚至當他看不到父母,他有點哭鬧,聽到父母的聲音,他就笑了,他就高興了。請問我們小時候像不像這個嬰兒一樣,這麼的愛我們的父母?請問小時候我們愛不愛我們的爸爸媽媽?現在愛不愛我們的爸爸媽媽?小時候愛,還是現在更愛?好像答案不太統一了。為什麼?小時候被爸爸媽媽打過沒有?打過、罵過之後,第二天還跟爸爸媽媽上街嗎?上街,高高興興拉著手,讓幹啥就幹啥。現在別說打你了,罵你兩句還回家嗎?回家還噘嘴嗎?小時候跟爸爸媽媽撒過嬌沒有?現在回家還會撒嬌嗎?你不要看,你現在五十歲、六十歲,你回家,像小時候那麼的天真,父母可能會說你兩句,但是你看他的笑容,就彷彿看到了你二、三歲的時候。

  「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所以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從小對父母的那個愛是從來沒有改變過的。中國的古聖先賢發現了這種天性的親愛,所以傳統倫理道德教育,它的內容、科目、方式、方法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但它總要有一個目的,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第一個目的,就是把這個親愛,人人都有的,從小到老,一生保持不改變。不但愛,而且懂得養父母身、養父母心、養父母的志。同時第二個目的,把這個愛從愛父母到愛我們的家人,兄弟姐妹,到愛我們的親朋好友,到愛老師、愛同學、愛領導、愛同事,再擴大「凡是人,皆須愛」,那愛的源頭就在對父母的這分天性的自然的親愛。所以古人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但是我們會發現,如果不教,如果不做出榜樣,那這個愛有時候會被一些習氣、被一些煩惱給掩蓋住。在《弟子規》有跟我們講到,「父母呼,應勿緩」,你看那小孩子三、五歲,你叫他,很自然的就應勿緩、行勿懶,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認真的聽,甚至有時候你責罰他,他哭完之後,還是跟父母很親。你去觀察二、三歲的孩子,當爸爸媽媽打他,他是往外跑,還是抱緊爸爸媽媽的腿?你就看到那種「父母責」,那真的是「須順承」。但是有時候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看到有些孩子,他跟父母的距離愈來愈遠。父母跟孩子是沒有距離的,父母多希望抱著孩子,多希望跟孩子交心,但孩子有時候不懂事,甚至有了自己的想法,慢慢的就有點漸行漸遠,所以通過倫理道德的教育把它認識、把它恢復。

  記得我們有一個學校,教小孩子《弟子規》,當學到那一句,「冬則溫,夏則凊」,講的是東漢黃香九歲的時候跟父親相依為命。九歲的孩子能做多少事?做不了多少事,但他盡他的可能讓父親歡喜,所以冬天的時候,用自己的身體幫父親把被窩暖熱。諸位爸爸媽媽,如果您睡在孩子給你暖的被窩的時候,高興不高興?能高興多久?可能一輩子都會記得孩子懂事。所以孩子很好教,當時老師講了這個故事之後,當時是在北京,天氣還有點冷,暖氣還沒來的時候,這個孩子回到家,他就學去給媽媽暖被窩。媽媽學習,知道這個孩子一分孝心;他奶奶就心疼了,奶奶看到這個孩子給媽媽暖被窩就著急的說,你出來,奶奶給你媽媽暖被窩。所以孩子的這分孝心,你看「長者先,幼者後」,他不僅僅是「或飲食,或坐走」,當我們給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的時候,你都不用刻意教他,因為孩子的心很純潔,你跟他講很多大道理他聽不懂,但是他會感受,他就很自然的在家庭氣圍中,看到父母對爺爺奶奶是應勿緩、行勿懶,須敬聽、須順承的時候,那個愛父母、感恩父母的種子,不知不覺就種在孩子的心田之中。但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很多父母,他教孩子《弟子規》,自己對父母的那個孝心感覺沒有完全打開,甚至很難找到小時候對父母那種沒有任何條件的、沒有任何計較的一種天性的愛。有時候不知不覺會看到父母的一些不足,或者是對父母有一些意見,你會發現不知不覺愛心就馬上被影響到。父母是不是完全都做得很好?我們知道有句老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做為一個孝子,他不把父母的過失放在心上。就像古人常常講到的一句老話,「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不是不知道父母哪裡可能有不足的地方,而是做兒女的,把父母的愛、父母的恩德,從小到老一直放在心上。

  在中國,二十四孝之首我們知道是大舜,當時他家庭的環境和條件不是很理想,甚至還是相當的惡劣。母親很早就過世,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講,也算是單親家庭。父親後來娶了一位後母之後,因為可能有些偏心,對孩子還是不喜歡,甚至漸漸的變成了一些憎恨,憎恨到嚴重的時候,都想置他於死地。可以想像在這樣的一種家庭環境中,孩子內心很難過,但他難過的不是怎麼爸爸媽媽又沒有做好,而是我哪裡做錯了,為什麼父母不開心?有一次讓孩子去補穀倉,就是糧倉的房頂說是漏水,要去補一下,當他上去之後,因為想要陷害他,所以就把梯子拿去了,下面點著了火之後,真的是上天無門,入地下來也容易摔傷。但是他有智慧,在這樣危險的一個環境,他想著如果有危險怎麼辦?當時就帶了兩個大斗笠。為什麼帶兩個大斗笠?因為在這個時候,左手一個,右手一個,拿著從上面跳下來的時候,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大家知道降落傘怎麼發明的吧?所以一個有孝心的孩子是不是很有智慧?三年的時間,用一分至誠的孝心感動了父母。就像《弟子規》所講到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對父母、家人的愛表現在哪裡?可能每天的生活,在一起相處,「怡吾色,柔吾聲」。在生活上好好的照顧父母,這個不難,但是每天回去能夠和顏悅色卻不容易。在《禮記》當中有這樣一句話,「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我們講和顏悅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怡吾色,柔吾聲」。更重要的是在我們對父母深深的愛,因為我們的身命從父母那裡而來。我們孝敬尊重祖先,但是我們更愛我們的父母,因為在《孝經》當中有這樣一段教誨,「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不僅是在家裡對父母有這樣的一種感恩和報恩之心,把這分對父母的愛也會延伸到我們的家族。所以在《弟子規.出則弟》告訴我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古人有一首詩描述兄弟之情,「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所以「長者先,幼者後」,「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不僅兄弟姊妹之間,人與人之間也容易有一些矛盾,這些矛盾怎麼來避免和化解?在「出則弟」有兩句很好的教誨,「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所以人與人相處之間,互相的禮讓、互相的忍讓就特別的重要。我們看到「忍」這個字,上面是一個刀刃的刃,下面是一個心。不是說誰真的拿一把刀,好像放在你的心上,可能在一起相處的時候,一些事或者一些話,讓我們心裡比較難過,而這個時候應該要顧全到大局,應該要能夠有一種包容,能夠把它化解。把這分心擴大,「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同時在生活,我們也有良好的一些生活習慣,就像「謹」,愛護我們的身體,身體的健康非常的重要。所以在《孝經》當中告訴我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但有時候心裡有了煩悶,就會容易有一些怨恨惱怒煩,當這些負面的情緒起來,對我們的身體傷害是特別大的,像怨會傷脾、恨會傷心、煩會傷肺、怒會傷肝,所以五臟六腑都容易受到一些影響。我們怎麼來化解?老祖先告訴我們一個很好的教誨,就是仁義禮智信。大家看「仁」這個字,是哪兩個字組成?兩個人。哪兩個人?大家不要告訴我男人和女人。一個是自己,一個就是他人。換句話來講,就是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時候想想,我們不喜歡孩子怎麼對我們,我們也不要這樣對我們的父母。「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這是一個做人的絜矩之道,我們講就是一個規矩、一個原則。

  在家庭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夫妻之間的和睦相處,因為夫妻之間的和睦相處決定了一個家的成敗興衰。因為有句老話,家和才能萬事興,而家和的關鍵在夫妻和睦相處。所以在《易經》當中有這樣一段教誨,「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所以夫婦之道不可不久也。換句話來講,在五倫當中,夫婦在家庭和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諸位朋友,夫婦和睦相處難不難?說難好像很難,說不難就兩個人。看似好像就兩個人,實際上它包含的是陰陽和乾坤。大家想不想夫婦百年好合,白頭到老?有一句祕訣,大家想不想學習?從此以後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容不容易做到?

  有一次蔡老師講課的時候就告訴大家這個祕訣,結果下面有位女士很大的聲音講,「沒有優點」。老師就走到她的身旁,去跟這位女士講,「這位女士,我很佩服妳,妳先生沒有優點,居然妳還敢嫁給他。」人有時候健忘,肯定是有很多優點,而且優點一定大過缺點,然後才喜結連理。但是一些微妙的心態,有了一點點變化,忘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我們的左手和右手,如果你兩個分開看,各是各的,它不相同,但是當你的右手癢癢的時候,它自己沒有辦法去做,請問左手會不會自然的過去幫助?請問是左手幫助右手多,還是右手幫助左手多?好像沒有辦法算。會不會右手癢癢的時候,左手要去幫忙,左手說「好,五塊錢」,右手說「好,下次你給我記住」,那不就是開始鬧矛盾了嗎?開始計較了嗎?你看這個仁愛的仁,一家人就是不分彼此,沒有誰付出多、誰付出少,理所當然,就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要計較,你會發現,就開始分別了。不管是貧窮、不管是富貴、不管是疾病、不管是健康,從此以後不棄不捨,一家人那種內心的一種依靠。但你說會不會有時候有矛盾?就像我們的身體,請問您的牙齒有咬過舌頭沒有?疼不疼?請問你下一個念頭會不會說,來,幫忙拿鉗子來?為什麼不會?因為知道它是不小心的,但是你非要計較,那就是沒完沒了的。

  所以這個「義」,正體字的義,上面是一個「羊」這個部首,羊這個部首在中國的漢字,它是善良、它是美好的意思;下面是一個「我」,代表這個義就是我本善良。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有道義、恩義和情義,所以當遇到一些矛盾和一些困難的時候,有時候會起情緒,有時候會有點想不通,但是如果你一直鑽牛角尖,是愈想愈難過,愈想愈覺得自己委屈;而這個時候想到的是情義、想到的是恩義、想到的是道義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矛盾都不算什麼事情。

  在家庭,夫妻是最親、最近的。中國人非常強調這個禮,互相的尊敬,古人講,夫妻之間叫「相敬如賓」。但現在很多家庭,這個相敬如賓的賓把寶蓋頭去掉了,變成了什麼?就是用他們的話來講,叫「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有時候吵習慣了,有一天回家,好像有什麼事沒做?忘了吵架。這個我們姑且稱之為熱戰,這個熱戰有殺傷力,但是還有一種叫冷戰,叫相敬如冰,是冰冷的冰。諸位學長、諸位朋友,請問是熱戰殺傷力比較強,還是冷戰殺傷力比較強?熱戰最多半個小時,後遺症是高血壓、心臟病,但是冷戰得什麼病?癌症。為什麼?細胞都扭曲。他不是三天,他有時候會打三個月,打持久戰。

  有一個朋友,他跟太太鬧彆扭,好幾天沒說話了,在一個屋裡誰也不理誰,就是不願意先開口,誰先開口好像就輸了一樣。然後他第二天有一個重要的會議要參加,以前都是妻子叫他,都不耽誤事,這個時候想想又不想說話,他想了個好主意,寫了張字條:「親愛的,明天早上六點鐘一定要叫我起來,有重要的會議要參加」,貼到他妻子一定看得到的地方,然後就放心的休息了。第二天早上一睜眼都快七點了,肯定耽誤事了。剛要發脾氣,看見枕頭旁邊貼了個紙條:「親愛的,六點了,起床吧!」這個時候不知道該發脾氣,還是該怨自己?有時候想一想,你說很大的矛盾,其實都是生活的小事,忍一句也就過了。或者在有矛盾之後,因為有時候矛盾起來,他一下子也想不了那麼多,那時候《弟子規》也都想不到了,但人總會冷靜,冷靜之後用《弟子規》,聖賢的教誨想一想,是對方還是我們有不足的地方?會不會我們對某些事情還有一些執著、還有一些放不下的?是不是還有比較強的控制和佔有的念頭?聽我的、順我的高興,但是不順我的、不聽我的,心裡就不舒服。有時候想想,我們是不是一定順別人?是不是一定聽別人?好像自己也滿有個性的。所以有時候想一想,心不知不覺就放寬了。

  所以從事上的忍,有時候理不明,忍到最後會不會有一天火山爆發,前功盡棄?當然從事上的忍要到理上,道理愈來愈通達、愈來愈透徹,你會發現計較的心就少了很多;再提升,我們可以到心上,那就是尊敬的師父上人常常提到的清淨平等的心,我們平常努力往這個方向走。

  光在心上不行,還要在事上有一種表現。所以大家看中國的禮很美,你看把自己放低,把別人抬高,自卑而尊人,就像鞠躬禮。有一個女士,她學了傳統文化,學了中華的禮儀之後,尤其是鞠躬禮,她就想回去要給先生鞠躬。回去給先生鞠躬,她也做好了心理準備,為什麼?以前從來沒有鞠過躬,回去第一次給先生鞠躬,大家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當時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給先生鞠躬的時候,先生回了一句:我們家不興這個。那天晚上一直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明天鞠躬還是不鞠躬?聽了老師講課,也是自己在給自己打氣和鼓勵,知道是對的、正確的事情。因為她了解,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個禮節,它關係著夫妻感情的和諧和促進,夫妻的感情愈深厚,這個家愈穩定;這個家愈穩定,孩子的成長就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因為和氣才能致祥。有時候想得廣一點、想得遠一點、想得深一點的時候,自己的一些困難就克服了。所以第二天還是有跟先生鞠躬,先生走得會稍微早一點,在先生上班的時候會鞠個躬,先生慢走。先生沒有給她回禮,她也不是太難過,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慢慢養成了一個習慣,後來有一次在家裡忙事情,她的先生就走到她的旁邊,跟她說「我要上班了」,她說「你上班吧!」「我現在就走。」「那你現在走吧!」結果她先生看提醒了兩次還沒反應,「妳還沒給我鞠躬」。其實從這裡就看出夫妻的感情好了沒有?她想起來之後,給先生鞠了個躬,第一次看到她先生給她回了個禮。

  所以那種互相的尊敬、互相的尊重,它不僅僅表現在鞠躬,它在你說話、你做事,對方都能感受到。因為它真的不是說只是兩個人的一個關係,如果從《易經》來講,它是跟天地萬物、跟五倫整個是連到一起的。

  中國人對夫妻和睦相處,真的非常重視,從哪裡看?從中國有一個重要的禮,比較隆重的就是婚禮。上以事宗廟,我們講代表一個老,宗廟是祖先;下以繼後世,我們講後代子孫,代表一個子。「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這就是婚禮的意義。把「老」和「子」合成一個字,諸位朋友,是哪一個字?你就知道這個意義有多麼的重大。所以當新郎去迎娶新娘的時候,他會帶上一個信物,古人是一隻大雁。因為大雁這種鳥兒就像《關雎》講到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牠一旦找到伴侶之後,一生是不改變的,代表一種忠貞、一種承諾;同時雁過留聲,留下好的名聲,父母、家族都會很歡喜;而且大雁在飛的時候都是人字型或一字型,都是那麼的配合有序。所以當新郎把這個信物交給新娘,或者新娘的父親的時候,代表了自己的一分心意。

  同時還有一個禮節,新娘的父親會握住女兒的手,把它放在新郎的手上。這個禮節有什麼含義?從此以後,我們家的掌上明珠怎麼樣?就託付給你照顧了。這個時候新郎能不能心裡想,「哈哈,終於到手了」?請問這時候他接過的是什麼?責任和信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樣的一種死生契闊的心。而新娘和新郎一起拜別父母的時候,父母會囑託幾句,當然不是說要出嫁之前才講,其實一直都在教導。母親會給女兒一個禮物,在古禮上記載,就好像手帕一樣的禮物,繫在女兒的腰間。大家知道手帕這個禮節有什麼含義嗎?有可能是擦眼淚,有可能是擦汗水,成家了,要擔當了。出門的時候,在上轎之後,會丟下一把扇子,為什麼會丟一把扇子?就好像大小姐在家裡養尊處優,要把一些大小姐的任性和一些習氣,把它丟了出去,從此以後一家人和諧、和睦的相處。所以有仁、有義、有禮,還要有智(這個智就是理智),同時還要有信。

  在家庭之中,我們講對父母、對妻子、對兒女、對兄弟姐妹,都是這樣的一種五常,所以就會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再延伸就是從家庭,我們講「首孝弟」,將來他要走到學校、走向社會,尊師重道的根還是在家庭對父母的應勿緩、行勿懶、須敬聽、須順承,然後延伸,對老師的一分尊重也是應勿緩、行勿懶、須敬聽、須順承;再延伸,到了單位,對領導也是這樣的一分心。自然他的德行的根基有了,就像夫子所講到的,「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有了好的德行,我們講「汎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就是把跟父母的這個生命共同體延伸到所有的人,拓寬我們的心量。所以有時候我們想,對父母的孝不僅僅是侷限愛父母,我們愛社會大眾、尊敬社會大眾、幫助社會大眾,也是孝道的落實。因為在《孝經》當中有這樣一句話,「愛親者」,親愛親人、父母親的人,「不敢惡於人」,不敢厭惡任何人;「敬親者」,對父母有這種恭敬和尊敬之心的人,「不敢慢於人」,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換句話來講,如果有厭惡、有輕慢,可能這個孝就還有一些不圓滿的地方。

  所以中國人的孝,它是廣大無邊的,豎窮三際,過去、現在和未來;橫遍十方,都在這樣的一個真誠的愛心和孝心當中。而我們很有幸,成為炎黃子孫,有老師、有祖師大德、有我們父母的教導,才能把這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傳到我們的血液之中,傳到我們的精神之中,我們有責任把這種美德代代承傳。我們慎終追遠,我們有仁厚的心,愛我們的父母、愛我們的兄弟,愛老師、愛同學,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世界,「凡是人,皆須愛」。好,今天就跟大家報告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