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2/4/26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3-0014

  應該下一節課就能把「德遵普賢第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完,所以我們學習完之後,大家可以就「德遵普賢」這一品經,自己這一段時間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的落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體會。我們人不是很多,所以見者有分,每個人都要分享分享。

  不要我今天講完就有人睡覺有點睡不好。具足總持百千三昧,師長說的,三昧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不動心。在錢財當中你不會動心,就得錢財三昧;叫你分享你也不會緊張了,就是在分享當中不會動心了。當然也不能說「非叫我不可,我一定要分享,不分享我很不高興」,這也是動心了。很想怎麼樣,不想怎麼樣,都是動心了。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什麼境界都好,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起瞋恚,這就是在生活當中不動心,在生活當中修華嚴。這一點師長老人家給我們表演得很透徹,他老人家是專攻《華嚴》,也給我們表演出事事無礙的法界,表演出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講到這裡我就有點熱了,可能剛剛暖氣開多了,有點熱。所以你看我啥境界都沒有,假如有具足總持百千三昧,天氣很熱他也不動心,也不會受影響。師長講經有講過,章嘉大師,四大活佛之一,我們看他穿的衣服很厚,台灣夏天,他們好像是繞著台灣有活動,走不少路,其他的法師拿扇子一搧,太熱了,看章嘉大師坐在那裡就問大師,「挺熱,你不熱?」大師說,「心靜自然涼」。所以師長也是回想章嘉大師的行誼,看到大師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真的是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他都不動心了,交往的都是很有地位的人,但也不會被世間這些五欲六塵所影響。

  所以期待我們一起來探討「德遵普賢第二」。好像只有我笑,你們都沒有笑,我笑是因為我可以休息一節課了。大家應該說,終於我可以廣修供養。我們學這一品經的目的,我們目標要明確,學完這一品經,普賢行就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有這個目標我們學起來有一種鞭策的力量,自我要求,然後也要勘驗,我現在有沒有禮敬諸佛,對一切人不能去分別執著。所以師長講經的時候,這個經文裡面,「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我們還沒有進入經文,其實德遵普賢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師長還透過這一品經指導我們怎麼勘驗自己,大家有印象吧?師長提到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假如你看一切人都是佛,恭喜你,你成佛了;假如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恭喜你,你成菩薩了。這一段話我們隨文入觀,也要自己檢查。

  這裡師長很用心,提到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假如我們常常見人過,又放在心上,生煩惱或者產生對立,甚至延伸是非人我,那我們不在道中了,不在道中就在輪迴的業海裡面。所以師長說了,看到世間這些過失,那不是修道人,一點功夫也沒有。為什麼說看到一切世間人都是善人?所有一切萬法都是自心變現的。華嚴是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一切萬法都是自心變現的,我的心好了,變現的境界全是好的。所以普賢行第一個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我們當諸佛如來對待。

  在《法華經》裡面有一品經,「常不輕菩薩」。當然在這些大經裡面,這些主人翁都是來啟發我們的。《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善財童子是誰?我們得看得懂他的表法,看不懂當面錯過,那太可惜了。就好像假如我們看不懂師長是怎麼落實《華嚴》的精神、《華嚴》的教誨,那我們看不懂我們每天在跟他學什麼?所以善學其中有善聽,聽懂師長在講什麼,聽了還要懂得去思惟、去體會。「諦聽諦聽」,這善聽;「善思念之」,這善思惟,「善思」是善思惟,「念之」是學完之後放在心上,落實在一言一行當中,這是念之。所以善聽,聽懂老師在講什麼,還要善觀察,觀察善知識他是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師長講經都是現身說法,娓娓道來,他就是這麼在落實佛法,他就是這麼在過華嚴的境界。所以師長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們跟他老人家學,目標一定一樣的,一定會愈活覺得愈自在,愈活愈無礙,因為華嚴是事事無礙的法界。假如我們檢查一下,我怎麼愈學愈覺得煩惱增多了,愈學愈覺得事情好像愈來愈難解決了,這代表我們所學的教理跟生活沒有緊密的融在一起,有可能執理廢了事。《華嚴》是理事圓融,修學的路上我們都要懂得勘驗,我們學得對不對?我們學得有沒有進步?師長說,面對境界要清楚,學佛的人面對境界要清楚。我們自己在修行,修行就是我們所面對的境界,我們修的有沒有進步、有沒有煩惱輕,這得要自己檢查,自我勘驗。我們修學的整個過程也是我們所面對的境界之一。

  師長這裡強調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每個人都是佛,恭喜你,你成佛了。我們在聽著這一段教誨,緊接著,善聽了還要善思惟,我得思惟思惟自己現在是什麼狀況。假如每天還因為很多人事產生很多煩惱,我們就要找找問題出在哪裡。境界沒有問題,應該是我自己的心用錯了,怎麼來歷事練心、來調整。經一事長一智,經歷每件事,我有哪些執著點,有哪些習氣我看到了。這也是普賢行,普賢行「懺悔業障」,懺悔業障就是知過改過,我們假如不知道過在哪,我們怎麼懺?《了凡四訓》有一段很重要的話,「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所以日日知非、日日改過,這也是落實普賢行的懺悔業障。佛法就是生活,沒有離開。

  我們剛剛探討的這一段,都是依照師長的教誨我們來探討、來切磋。師父領進門,師父把這些義理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透徹了,修行要靠我們個人,善聽、善思惟、善觀察,進而好好去落實,落實在一言一行當中。就像我們上一節課交流到的經文,「裂魔見網」,我們的我執我見有沒有減少?有沒有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隨順佛菩薩的教誨?「解諸纏縛」,我們手機有沒有少看一點?這些會讓我們身心不自在的,嫉妒有沒有少一點?面子有沒有放下一點?面子會讓人身心很不放鬆,好面子有時候還得去解釋,倘掩飾又增一辜。我們修行人身心要愈來愈自在,很多這些會讓身心不放鬆的心境、習氣要一點一點把它放下。

  像這一段師長也有提到電視的危害,說實在的,現在網路比電視厲害多了。諸位同修們,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幹」。不簡單,師長都說,你現在修學能成就祖師大德都佩服你,因為我們現在面對外在的誘惑考驗比一百年前很難用倍數來形容。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心理建設,「末法眾生根鈍業重」,根性鈍,業力很強,「外魔」,外在的誘惑,「內障」,內在的煩惱障,「無人不具」;「邪多正少」,現在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現在又很容易聽別人講什麼我們就受人家影響,沒有正知正見,沒有定見,邪多正少,「退易進難」,退很容易,進步不容易。當然,「若都無苦,忍從何生?借彼魔惱,堅我願力」,考驗愈多自己這種堅忍的心愈強。「只要將猛,不怕賊強」,能夠接受考驗,而在接受考驗的時候,修行要愈修愈簡單,因為修行就是從念頭上下功夫,你所面對的境界不管多複雜,最重要的護好自己的心,不被這些境界影響就好了。我們不被境界影響,境界就被我們影響,就是兩種情況。我們不被影響,我們就能隨緣妙用,隨家裡面所遇到的每件事,隨工作、生活、團體裡面所面對的每件事,可以妙用。

  這也是落實我們《無量壽經》,「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是終日度生,藉每個因緣護念好自己,護念好身邊的人,跟儒家講的「明明德」一樣,明明德是護念好自己,「親民」,護念好身邊有緣的親戚朋友。「於彼相中,實無可得」,終日又無度。終日度生是隨緣,是生心;終日又無度,應無所住,心地還是清淨。事情結束了心還是清淨,不能事情結束了在那邊琢磨半天,或者是懊惱、生氣。不能境界已經過去了心思都還拉不出來,要用心如鏡。師長也教我們,事情來了,真誠盡心去做;事情結束了,不放在心上,佛號趕快提起來。

  我們一下子要達到應無所住不容易,就像我們上一節課提到的,我們要入空無相無願法門不容易,要從這三個門入。《金剛經》、《六祖壇經》從空門入,照見五蘊皆空,這不簡單。可是我們修念佛法門,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個法門善巧殊勝到極處了,我們在凡夫地,但是可以巧入無生。所以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讚歎:「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這些高僧大德都入境界了,他們真的是一鼻孔出氣,你看江味農居士說的,即是行深般若,能滅重罪,能消重業。慈雲灌頂法師說,任何方法都懺不了罪了,還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懺掉。

  夏蓮居老居士慈悲,他晚年,這部懺儀還沒有最後定稿他走了,這是他的良苦用心,這部懺儀叫《寶王三昧懺》。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這一部懺是以念阿彌陀佛為主,所以叫《寶王三昧懺》。成德自己的思惟,夏老已經感覺到未來眾生造的業比以前的人不知道要多多少倍,造了業怎麼可能沒有業力的障礙?其實業力是真有,業不能消除就很難感應道交,就很難產生法喜、產生信心。這些高僧大德都在給我們表演,慈悲,設身處地我們修學的困難。以夏老來講,我們看《淨修捷要》就是為我們現在忙碌的時代設想的。包含《無量壽經》會集本,都是體恤我們修學的不易。五種原譯本裡面重點還是有一些差異,能把五種重要的教誨都讀到,真的是我們世間話講神乎其技,這真的都是不可思議的成就。五種原譯本我也有拿來讀過,讀得都不是很順暢。奇怪了,這本會集本統統都是五種原譯本的,怎麼讀起來這麼順?

  我們修學的路上大家感受感受,有多少佛菩薩在加持,有多少祖師大德在加持我們,我們自己的修學路就是無量緣起,這麼多祖師都為了我們成就而做了這麼多善巧方便的護持。我們也要從自身去感覺,確實華嚴就在我自己的身上,重重無盡的恩德在我的身上。能體會到無盡的恩德就會念恩,就把念恩擺第一位了,這樣煩惱就起不來。念恩就跟菩提心相應了,念本師恩,念父母恩、師長恩。

  我們看《淨修捷要》,「一心觀禮,從上以來,蓮宗諸祖」。淨土宗的承傳,我們看師長,他的攝影棚裡面不只掛了自己的老師、母親,都會掛十三祖,不忘這些祖師的恩德。夏老這每一拜良苦用心,我們拜呀拜不能拜了只是走形式。拜著拜著,這每一拜的深意我們體會到了,原來這一拜念一切善知識、祖師的恩。「蓮宗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淨土,諸大善知識」,甚至於「以及本身皈依、授戒、傳法、灌頂,諸位大師」,這個就代表我們菩提道當中所有護念我們的這些恩德,我們都要銘記在心。

  我們觀察師父,他一直在強調他三個老師的恩德。他自己生活愈來愈自在,可以過上人生最高的享受,他對老師的感恩愈來愈深,愈深就愈要報老師的恩德,菩提心就時時提起、時時保持。所以我們看老人家九十幾歲,真的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九十幾那一年光是到歐洲來,法國、英國,一年就走了二三次。成德當時候都還沒有五十歲,體力都受不了。真的給我們表演「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這我們也要觀察,師父在給我們落實什麼教誨。

  老人家七十幾歲在講《太上感應篇》的時候就有講到了,「我隨時可以走。憑什麼?世出世間法都放下了」。當然這一句也很重要,我們不要一聽到師長說隨時可以走,你只看重這一句,一聽很激動,隨時可以走。師長隨時可以走是重要,我們隨時可以走更重要。所以後面這一句關鍵,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會聽經的人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都放下了,隨著師父講這一句就隨文入觀,哎呀,我這幾天還在煩哪些事,那就是我的執著,我趕緊要放下了。

  都有方法可以馬上放下的,重點是我們有沒有把這些教誨重視起來。剛剛講祖師恩,印光祖師送了我們一個法,最殊勝的法,「死」字,死字貼在額頭上。我們真的起煩惱的時候,你馬上可以想,假如我待會就斷氣了呢?那我還有放不下嗎?我假如真的斷氣了我就投胎去了,因為我還在那情緒起來了。我們雖然修行,警覺性不夠高,統統被輪迴給吞了,輪迴來措手不及。印光祖師用這個「吞」字,用得有道理。

  現在覺得身體真的是個機器,上了五十歲有感覺,以前衝得太快,性格太執著,現在落得陰陽兩虛。很慚愧,禮敬諸佛,最近的這尊佛都沒有禮敬,自己的身體也是諸佛。我們落實經教要由近而遠、由親而疏,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那天成德覺得很慶幸,為什麼說慶幸?《了凡四訓》說:「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

  我們末法時期修行,蕅益大師提出了四個重點,第一個,淨土為歸。我們現在一切人事境緣還會起煩惱,沒有淨土為歸。得認識清楚自己是嘴上說要往生,事上牽掛、執著的點還不少。歸心似箭才叫淨土為歸,「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時」。所以這四點,淨土為歸、持戒為本、觀心為要,一定從起心動念處下功夫。

  我現在覺得我們修行不簡單,我們很容易合法掩護非法。我感覺這一關不好過,愈來愈難過,為什麼?因為每天聽經懂的道理愈來愈多。比方說人家關心自己的身體,讓我們早點睡,少吃水果,體質已經寒了,我們馬上回一句:「活一天幹一天,幹嘛執著?」聽起來多瀟灑,人家提醒的人只能搖搖頭,這個人是銅牆鐵壁,什麼話都進不了他。其實這是什麼?我見太強。可他句句都是佛法,這更難看得到自己我見太強。甚至還不要講那麼好聽,我見太強,任性,任自己的性子。我敢保證這也不怎麼聽父母的話的,這是根。根在哪?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不過我講到這裡有點講不下去,為什麼?我也做得不好,「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這個法也表得太不理想,不過我沒有亂吃東西。我好像不適合繼續解釋下去,不然又覺得好像我不承認,有點愈描愈黑。每個人的狀況確實有不一樣,我稍微解釋一下,我真的任務太多,我沒有說順著自己性子要去熬夜的,我不會幹這種事情。但是我一不小心變成CEO,還是我自己進退不妥,還是面對境界不清楚,變成顧問多好,有顧就有問,有來問我們就護念,沒來問就好好念佛,好好深入經藏。我現在不深入經藏不行,不深入真的是無顏見廣大的大眾。為什麼?因為我們從因緣法就是弘揚傳統文化,那我們的責任要培養弘法人才,我的責任是培養弘法人才,培養不出來我要背因果的。所以我常常得動態觀察,師父老人家為什麼能修學成就?他自身是怎麼用功?他外在的配套條件是什麼?再拉回來我們現在的現況,我們該怎麼用功?還要配套哪些外在的條件?漢學院為什麼建在蘭彼得?其中就有一個重點,污染少。漢學院建在倫敦,我也不願意去,很難。我不是說他們的問題,我是說我,我在倫敦也守不住。佛門修學初學阿蘭若,阿蘭若是什麼?聽不到牛叫聲的地方,就是少污染。

  成德現在還是初學,確實是初學中的初學,門都沒入。為什麼?十六個字沒放下,所以不能錯估自己的情況。而自己要很清楚自己這一生在因緣當中有什麼責任,要表什麼法,這個心裡要有數。師長曾經私下指導成德,「你是掌旗的人」。當時候是什麼因緣?是因為日本要辦課程,我不想去,結果推掉了。後來他們安排的講師臨時去不了,又跑去找師長,所以師長說你是掌旗的人,偶爾也要露露臉。大家注意,這個話要會聽,偶爾,你不要聽錯了,常常揮揮手,揮到最後你就被眾生度走了。學貴自知,自己有幾兩重。潛心修學,要潛得下來才行,能屈才能伸。

  我記得當時候師長去了日本,那個地方有一座山,比叡山,師長說在這一座山修行的出家人,最短的十六年,最長的就沒有再下山了。我不知道大家聽這段什麼感受?我當時候聽,自己的功夫跟當時候修行的人沒法比,差得遠,人家最短十六年。所以剛剛成德說我是初學中的初學不是客氣的,都還沒潛下來過。潛下來深入經藏,三皈依,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我們是在時節因緣剛好比較早出來推廣傳統文化,但畢竟這個緣已經啟動,你是走在前面,你得帶對方向,走錯了因果可大了。

  這一段時間也遇到一些道場的負責人。我們畢竟出家了,走到哪人家都很照顧。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我們不能白白接受人家的照顧,出家人的規矩,比方說去應供了,吃完飯鐵定要講話的,要做法供養,不然會消化不良。所以有緣跟他們交流,我也感嘆這個時代弘護正法挺不容易的,比起一百年前難度高很多。我們看看,觀察一下這幾千年來怎麼弘法、怎麼護法,客觀的條件是什麼?弘法,開悟的人出來弘法。開悟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怎麼講都是對的。他全性起講,怎麼講都是他的真心流出來的,他不可能有錯的,他入了境界。這是弘法的人,護法呢?弘法退休的人來護法。

  我們遇到一個大時代,師長當時候李炳南老師讓他去參與內典班,師長說:「不行,那要開悟的人才行。」李炳南老師說:「你不講,他不講,這法斷了怎麼辦?」師長說:「是有道理,但是我還是不能講。」這就是我們面對的現況。面對的現況愈難,我們愈能展現《華嚴》的事事無礙。有佛法就有辦法,只要我們不被這種自我感受影響,「怎麼這麼難?」境緣無好醜、無難易,我們的分別執著一起來就被轉了,所以這個時代特別容易退心。從外相上看難度比以前多很多,但是反而這種考驗愈多,讓你愈能證明《華嚴》的事事無礙。

  佛法法輪圓的,沒有障礙,圓滿的。師長為什麼特別強調,佛法管用,不管用你學它幹什麼?只要我們能夠伏得住面對境界產生分別、難易、好醜這些念頭,你隨緣沒有起這些念頭,你就可以妙用,在兩難的境界都能想到圓融的方法。只要你心能定下來,不陷到事情裡面,不有情緒,定得下心來,佛菩薩一加持,你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出現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假如不這樣去練功夫,每天萬境交集,那麼多人事問題,你怎麼消融掉?保證愈修愈愁眉苦臉的,事愈積愈多,化不掉了。

  心不能當垃圾筒,心要當熔爐,任何煩惱來了,唰一下就燒光了。就像經文裡面說的,「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每天遇到那麼多人事物,不著如風,無諸障礙。然後隨著每個緣,「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我們每天的生活,你跟你自己的小孩也要有甘露法滋潤他的心田。「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每天遇到那麼多人事境緣都能包容。「如淨蓮華,離染污故」,不陷到事情裡面去。「如尼拘樹,覆蔭大故」,看到那個樹蔭那麼大,我們德國淨宗學會要開很好的學風、道風,護蔭百年、千年之後的淨宗同修,我還帶動整個歐洲來修學,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如金剛杵,破邪執故」,因為說法獅子吼,就可以破邪執故了。我們董老師講了兩次師長《認識佛教》複講,現在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個專題太重要了,可以顯正破邪,什麼才是正信的佛教,甚至於什麼是能當生成就的佛法,在這個專題都可以給我們講清楚。我是有一點心不安,因為這個專題應該繼續不間斷宣講,對這個時代太重要了。成德修一點功德,請轉法輪。

  我很感謝我們道公長老跟成德提到,他們當時候跟隨師長,這都幾十年前的事,師長請他們去跟著日常法師學戒律。畢竟我們淨土宗要持戒念佛,持戒的目的得清淨心,心淨佛土淨。他們去佛陀教育基金會學完了,回到景美圖書館,師長可能觀察出來了,他們有點不適應。比方說一棵菠菜,在基金會整棵都要吃掉,根的鬚鬚都要吃掉;到了景美圖書館摘掉,整個根摘掉了,他們一看太浪費了,心裡就很難受。師長看出來了,把這幾個弟子找到房間裡面來,我這裡是學《華嚴》的。我當時候聽到這裡真的頭皮發麻,有點後怕,我聽師父講經二十多年了,假如他學什麼的、修什麼的我都不知道,我到底在跟他學什麼?都看不清楚要跟他老人家學什麼,這都是情執作用,只是在那裡「唉呀,我跟老和尚很有緣,我常常夢到他」,都是搞這些情執。內行人看門道。真的,從道公長老給我講這個公案,我就特別用心去觀察,老人家怎麼給我們表演《華嚴》的主伴圓融、事事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待會我們會講到。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這一句也沒離開我們的生活,「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一品經大部分都是在講八相成道,這是入法身境界,他可以隨類化身,只是舉了一個以佛身度眾生的例子。這一品經很精彩,但是師長老人家跟我們說,因為經文講到「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八相成道到這裡,這一大段講完了,是隨類現身舉一個以佛身度眾生,其他呢?應以菩薩身、緣覺身、宰官身、男子身、女子身,甚至畜生身,都是,無不自在。師長這裡講了,使我們了解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無比,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過這樣的日子,法界逍遙遊。但師父進一步又提醒了,所以這個經上所說的,就是講我們或是現在,或是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或是在他方世界教化眾生、供養諸佛,講的都是我們這些實際的生活狀況。所以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過的是這樣的日子。師長接著說了,字字句句與我們有密切的關係。不是未來有關,師長這裡講,或是現在就有關了。

  我們看師長講經很圓融,什麼叫再來人?乘願再來。師長也怕我們一聽到再來人,乘願再來,我們就會落入什麼?下輩子、下輩子。我們很容易聽一個東西就產生一種分別見,師長怎麼教導我們?什麼叫乘願再來?願力大過業力。一個人的修學能夠提升關鍵在哪?關鍵在他不寄望在未來,他活在當下。他假如起一個念頭,我往生之後再來度眾生,他就是寄望在未來了,那現在呢?所以講經不容易,你一講,眾生可能聽著聽著又產生他的分別執著見了。我們遇到善知識講經能給我們講得這麼圓融、圓解,我們就能圓修。圓解修一天超過不能圓解修一劫,用現在的話「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我們要好好跟著師父的教誨深入經藏,不需要太久的時間,這個表法我們要看懂。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是代表每一個發願當生成就的修行人,而他是怎麼修的?他是先跟著文殊菩薩得根本智。這個表法不能看錯。我們在講席當中強調一個老師,也有同修就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又不是只有一個老師。你假如不能很清楚看出來這個表法,你被他這個說法,「好像對」,你就動搖了,你就受影響了。老和尚在「十年因緣」裡面,老師只有一個。其實用《華嚴》來看,他這一個是什麼?主伴圓融。老師是主,其他有緣的良師益友,真正懂得修行的,都會觀察這個人最相信誰,知道他的因緣了,不用他的老師說,都會配合他的老師護念這個人。這是懂行的,人情事理。聖一法師為什麼邀請老和尚到他禪宗道場講開示,那不也是一個善知識來護念他們嗎?可是人家師長很懂規矩,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其實我們現在真的不要說大乘這麼高的境界,世間做人做事、人情事理都得學,不然好心辦壞事太多了。光是我們現在覺得,我可以當老師,我可以教你,我給你開三個條件,我是不知道他的境界怎麼樣,我是不敢這麼幹的。我們自己煩惱都沒有伏住,就可以跟人家說你跟我學,守我三個條件,那不是狂妄了嗎?但是我們現在一接觸到年輕人,那種態勢就是跟我學、跟我學,這變好為人師。什麼人能當老師?明師,明白的明,他是修行過來人。而且你看修行過來人都是把門關起來的,他是謙虛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哪有去拉人家來跟他學的?

  藏地成德接觸得少,我們漢地從因緣來看,傳統文化忽略幾代了?師長是有中華傳統文化根基的最後一代,成德是孫子輩,已經隔了兩代人,我們漢學院的同學第三代了,有沒有像師長這樣的因緣出現,從胎教,整個他成長過程都是傳統文化的氛圍?我們現在來到漢學院的同學們,他們踩在蘭彼得的土地上,我看到他們我都能體會他跟他們家也承受不少壓力,也走過不少血淚史。我曾經遇到一個父親,也是栽培他的孩子走這條路,大男人長得很壯,一聊起來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那要頂著整個家族的壓力。師長那個年代,你不這麼學人家覺得你太奇怪了;現在時空一換,你現在這麼學人家覺得你太奇怪。你看變化很大。沒有關係,以不變應萬變。

  都是重重無盡的因緣,而且在這重重無盡當中,只要有一條沒了,他就來不到這個地方。所以實在講,我們在這裡教學,不盡心盡力教他們有罪過的。人跟人要心心相應,他們這麼不容易來到這裡,我還不盡力教,這要負因果的、有罪過的。這也是做人,師長講的,人家有五分緣,你沒有盡五分對不起人;你一定要盡到七分,太攀緣了,最後把人家嚇跑了。「隨緣」二字有智慧在裡面,要觀機,觀察因緣。

  剛剛跟大家談到,我們觀察現在的因緣跟以前弘護的因緣差別滿大的。假如我們不用經教去思惟,光想到這裡煩惱就來了,我看別幹了,太難了。大家要知道,阿難尊者有做了七個夢。阿難尊者是誰?佛菩薩都是表法,我們不能看完以後阿難尊者是阿難尊者我還是我、善財童子是善財童子我還是我;我們剛剛說的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是常不輕菩薩,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劃清界線。「常不輕菩薩品」,這是一品經,他就落實禮敬諸佛,見到每一個人,「你有佛性,你一定能成佛」,還給人家頂禮。這一念心要學到,可不要學相,不然今天我們課程結束了,你跑到馬路上就給人家磕頭,到時候警察就來了,他們可能屬於邪教組織。我們現在修行敏銳度要夠,要體恤家人的接受度,不要因為學佛,本來自己做事就特別容易衝動、激動,做出來都讓人家不能理解,甚至產生誤會。修行是改性格,不要太激動,不要造成家人誤會,更不能造成政府的誤會。都要有觀照力,不能一激動起來如入無人之境,什麼都顧不上了。人一執著起來真的一執成病,就一直順著自己要的去硬幹,別人怎麼講都勸不聽了。

  剛剛跟大家說,我們出家人到哪給人家照顧,得要給人家做法供養才好消化,所以跟他們探討到了,弘法是開悟的人,護法是弘法退休的,你看他多有經驗。有佛法就有辦法,要有配套措施,弘法的人要從複小座開始做起,弘法的人要teamwork(團隊合作),要團體來鍛鍊,不要單槍匹馬,弘法的人單槍匹馬,成德目前觀察還沒有一個不出狀況的,真的是古來征戰幾人回。因為客觀來講,我們不是從大家庭成長,人情事理不敏銳,都搞得人家護持的人生大煩惱了,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我都遇過講課的人,到人家的道場講課,還要求人家負責人每一次聽完課你要送人家禮物,老法師說的多布施、多送禮。你說他講的對不對?對,老法師講的多送禮、多請客,他把這個道理拿去要求別人。我們不要說學佛的人,我想以前在大家族裡面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人,他到人家的地方絕對不可能幹這種事。現在我們這個時代,你就是講《華嚴經》、講《金剛經》還幹這個事,講得頭頭是道,三輪體空、一心清淨,真正跟人接觸連這一點都不懂。所以李老慈悲,洞察大家的程度,《常禮舉要》,先學一個不要讓人家討厭的人,不要一下跳著就是大經大論。有沒有看到這些祖師都在護念我們。

  複講,而且團隊協作,依眾靠眾來走弘法的路。護法呢?護法就要提醒自己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要照經教來做,不然一做事都用的是還沒學佛以前的習慣、性格。強者先牽,也很正常,可是一定要警覺到,一定要依經教來辦事情。

  還有,道場聽經聞法不能中斷。其實我們都不能聽老和尚的教誨輕易滑過一些重點。我們現在冷靜下來,老人家講這一段法都已經用到很重的字眼,我們還容易滑過去。比方老和尚說的,釋迦牟尼佛只要一段時間不講經,他的僧團也穩不住了,也會有是非人我。這段大家聽過沒有?你們沒有反應,不是我聽錯了吧?有吧?師長還常常提醒,古人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們現在撐不了三天。所以師長強調每天都要薰習,不然煩惱習氣穩不住。

  我跟一個團體領導人交流了,他有動作了。什麼動作?開始整個團體工作人員每天要聽經,但是有一點,領導人不聽,叫別人聽。所以我現在很害怕,我也不敢太講話,不然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看起來要幫人家解決問題,最後變成製造問題。他領導者心態不對了,「對對對,他們都應該聽、都應該聽」,副作用就出來了,今天你當領導的叫別人聽自己不聽,人家心裡不服。我們去觀察,一個地方的因緣,一把手都坐在第一排,這個道場愈來愈興;只要這個一把手不去聽經了,敗相已露。其實要觀察自己、觀察一些因緣並不是很複雜,只要把師父這些教誨放在心上,你去觀察觀察,真的是這樣。

  很難得成德跟極樂寺幹部們一交流,他們就找我去跟志工們聊一聊怎麼來護法。當然自己的程度也很有限,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可是不容易,排好了兩天,結果因為疫情停了。其實法緣不容易,隨時會有變化。所以諸位同修,除非不得已,成德不會輕易停課,大家可以一起這樣共學其實挺難得的。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今天沒有照著一句一句講,但是好像也提到好幾句。不過成德這樣分享可能對於我們學理工科的人會有一點難為,成德法師分享有一點沒有邏輯,沒有什麼層次。還是要恆順,要尊重大家,我們下一節課一句一句大家一起來探討。我看我們還是具體一點,我們這一品經下個禮拜圓滿,下下禮拜要換大家,我看一節課可能不夠,可能可以兩節課,我們大家充分來交流這品「德遵普賢」。說實在的,後面的經也都在呼應德遵普賢,師長都有講過,四十八願是普賢十願再展開來。普賢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