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22/5/24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3-0018

  成德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都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章嘉大師教給師長的。師長有說過,佛法的根基是章嘉大師幫他扎下去的。這句話能不能輕忽掉?我們看到扎根、本,這些經句都不能跳過去,善知識這些教誨都不能忽略掉。我們很容易忽略。我們在這個時代,愛憎的心不知不覺增長了,會不會遇到佛法愛憎心就不見了?往往什麼?這個我很喜歡聽,這個我不喜歡聽。佛法是讓我們放下貪心、放下愛憎心,不是換對象。我們對佛法一樣還是愛憎,對善知識教誨還是一樣,那就很冤枉,在殊勝的法緣當中增長習氣。修行的人要有高度的警覺性,觀照我的心念觀照得深入,不然這自欺一關很難過得了。在學佛的因緣、弘法的團體當中有沒有名、有沒有利、有沒有財、有沒有色、有沒有攀比、有沒有可能會嫉妒,我們的好勝心有沒有可能會增長?我們假如不善觀察心念,縱使在弘法的團體,貪瞋痴慢在增長,情緒化在增長,求表現的心在增長。我們看了挺心疼的,為什麼?太冤枉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東土難生,《無量壽經》會集本難遇。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但是這話我們要會聽,你要信、要受持、要奉行,我們不能只留在我遇到了,我好難得,這個經句不能解得太淺。「信樂受持」這句話,我們上一次交流到「善能分別眾生語言」,我有沒有受持?我現在是愈來愈理解人家的心,還是愈來愈都要別人理解我?假如還在執著都要別人理解我,那不是這個心行都跟《無量壽經》相違背了嗎?那種都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都得別人理解我,都得陪我,都得順我,學佛最重要放下我執,我們這個心不就跟佛法都背道而馳了嗎?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我們現在接觸的是當生成佛的法門,這一句《無量壽經》我這個禮拜有沒有在做?解行相應。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我們個人。我們不放下面子,不放下攀比好勝,誰幫我們也幫不上忙。不放下愛憎,都是挑著學。所以我們現在觀察自己、觀察同修,老和尚說找一個好老師很難,找一個好學生更難。我現在已經五十歲了,現在對這句「找一個好學生更難」,真的講得很刻骨銘心,幾個人真正願意依教奉行?聽著聽著自己挑著學了。挑著學,分別執著,聽經不就愈聽愈分別、愈聽愈執著了嗎?。

  記得剛學佛那幾年,「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這個專題很重要。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這印光祖師指導的,主帥都沒有,這仗沒法打,甚至自己殘殺自己都有。這個專題成德聽了應該三百遍有了。我沒強迫大家聽,因為大家的時間種種情況不一樣,成德只是分享,一片光碟深入去聽,才知道自己囫圇吞棗。一開始聽,這兩個小時太重要了;聽個幾十遍,這一段太重要;再繼續聽下去,這一句太重要;再聽下去,這個字太重要。所以自己遍數不夠根本深入不了,學貴自知,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記得有機會進到攝影棚聽師長講經,我們都可以明顯感覺,進攝影棚,老人家慈悲,一定會針對我們進去的學生應機說法,所以聽完之後跟工作人員申請,這幾天這幾集可不可以給我一下,自己重複來聽。我們要如貧得寶來接受經典,接受師長給我們的這些教誨。我們現在的難關其中有一關就是來得太容易了,這也是一個關。我們聽過的師長光碟,我們有沒有想再聽第二遍、再聽第三遍?假如沒有,可能我們那個趕連續劇的習慣還沒去掉,我聽過了。

  我記得當時候我二十九歲,遇到一個長者,「老法師當初還沒出名的時候我們就去聽經了,他什麼經我都聽過」。一個弟子假如對自己的善知識生起恭敬心,會不會講這種話?「老和尚還沒出名以前」,這種話真正恭敬的學生不可能講得出口的,應該是遇到這樣的老師倍感福報,要如貧得寶、改往修來。一珍惜,愈珍惜愈覺得師長教誨我差太遠了,講出來的話都是一種慚愧,鞭策自己,哪有可能再去標榜!學佛不能換對象,我們還沒學佛以前,在社會當中也喜歡炫、喜歡吹,吹牛,炫耀,甚至穿衣服還怕人家不知道是名牌的,都要做一些動作讓人家看到。師長這些話都是語重心長,是讓我們放下貪、放下習氣,不是換對象繼續貪,不是換對象繼續吹牛、繼續炫耀。

  修行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不能把修行這件事看輕。真正修道人都覺得時間精力不夠用,還可以發呆,那根本談不上修行。發呆,把眾生放哪裡?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這次希望《無量壽經》學一句就把這一句裝到心裡面去,我們學習總要有目標。師長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提到「輪迴心修什麼樣的法都不能往生」,這句話我們真聽懂,提醒自己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不能用輪迴心,不能情緒化,甚至於不能講威脅的話。我們情緒控制不住,就容易用情緒去壓人、去威脅別人。情緒也是瞋恨心,「瞋」,智者大師勸告,「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脾氣一上來幾天緩不過來,看誰都不順眼,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把我們的善心都給搶走了,「種種惡口之府藏」,這種情緒都會積啊積啊都藏在心裡面,一遇到哪件事啪火就出來了,借題發揮。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我們要用心領會師長講的話,輪迴心修什麼樣的法都不能往生,這一句真放心上就成就了。

  「聖狂之分在乎一念」,這句話聽懂了,從今以後用真心,不用妄心。真誠,不虛偽,也不用去討好,更不要去應付,直心是道場。說實在的,你還得去巴結諂媚,也不可能是善知識,在佛門還巴結諂媚,那全墮地獄去了。直心是道場,一心為公,把為佛法、為眾生放在心上,真誠;清淨,不染污,什麼事不帶目的性,無求的去做;平等,沒有高下分別的心,恭敬人,禮敬諸佛,平等恭敬;正覺就是理智,不感情用事,不牽於感情,不激於意氣;還有慈悲,不自私,在一切境緣念念為他人著想。學佛最重要的,這老和尚講很多遍,就是用真心。老人家的心法我們得放在心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在這一片光碟裡面,成德很多句印象都很深刻。「感情的污染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我們聽完這句話,六根接觸六塵都在練放下自私自利,因為它污染我最厲害。其中還提醒我們修行人,不能愈修愈分別、愈修愈執著。假如我們沒有觀心為要,我們把貪、把這些習性換對象,換到佛門來了,那就鐵定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們不能用愛憎揀擇,這個我聽,那個我不聽,那學佛不就在增長分別揀擇。

  我們對於有根有本的這些教誨有沒有高度重視它?就像師長說,「我學佛的根基是章嘉大師幫我扎下去的」,那我們有沒有重視章嘉大師教給師長的東西?「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我落實多少,落實才有受用。我們之前一起學習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重實質,我有沒有在落實這一句。

  珍惜跟師長的緣表現在哪?有沒有把他老人家的話放心上去做。成德自己覺得最受用的幾句,首先,「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當然這句的前提是學釋迦牟尼佛,這一生為佛法、為眾生,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不用操心了。大家注意,這句法語裡面可沒有開條件,有沒有說你現在欠人家很多債的不行,不能受持這一句,有嗎?有沒有說現在犯罪的被關在監獄的人這句不能受用?沒開這些條件吧?所以信很難。今天我們已經遇到人生很大的挑戰瓶頸,再聽「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他相信嗎?佛法有大用,問題是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先別說別人信不信,說實在的,我們當下所面對的這些情境,我們自己就煩惱做主了,我們怎麼信?我們自己在現前的境界都有煩惱,我們能夠去告訴別人「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自己眼前就操不少心。

  我們要看懂佛在表演什麼、師長在表演什麼,善觀察。佛陀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諸位同修,我們現在有遇到歌利王嗎?我們的境界都還差得遠,考驗都不算太大,佛都可以快速成佛,有什麼障礙?障礙不在外面,在自己的分別執著念,跟外面境界無關,外面境界事事無礙,障礙在念頭。師長講的這段我們真聽懂了,不會從外面去找問題,向內。章嘉大師教給師長,「佛法是內學」。你看這些教導重不重要?這些教導一忽略了,我們學二十年都是門外漢,根本入不了門。所以扎根重要,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重要,章嘉大師指導這些都是修學的正知正見、指導原則。

  自己回想師長教誨的這句「學釋迦牟尼佛,你以後的人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這句每個人都能受持。師長說這段話的時候有說某某人才行嗎?我們都是自己想我不行。師長說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大家肯不肯借?這不能勉強。

  師長也表演給我們看,他老人家遇到的一些因緣,對我們世間人來講晴天霹靂。對不起,最近在講《太上感應篇》,漢學院的課程,強者先牽,最近常常講不孝父母、不孝公婆天打雷劈。其實很嚴重的果報都是因為跟性德違背得太嚴重,才會感那個果報。像今天講到「損子墮胎」,佛有一部經,是因為一個女子犯了這樣的錯,到佛前哀求佛陀,因為她很多業報相現前。佛提醒五種罪業難救,都會墮阿鼻地獄,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還有一個就是墮胎,就是殺害自己的骨肉。殺父殺母,這個最親的人,上有父母、下有兒女。地獄不是誰創的。章太炎大師到東嶽大帝那邊去協助工作,他也很仁慈,建議可不可以把炮烙之刑去掉。東嶽大帝也沒有直接回答,說你先去看看吧。結果到了炮烙之刑的現場什麼也看不到,他就恍然大悟,都是犯錯的人自己的業力變現的,跟閻羅王無關。

  為什麼師長讓我們扎根?扎根我們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然我們每天還在輪迴心造輪迴業。大乘法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還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心地清淨,不求果報,只求往生極樂世界。像梁武帝給我們提醒,他做了這麼多護持正法的事情,但是他有有做,我做了那麼多,朕有沒有功德?他在標榜功德,這一念心把他所做一切的功德翻轉成輪迴的善業。所以這句「自淨其意」重要,可是自淨其意的前面我們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是有標準的,我們得會判斷,《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就是標準。

  佛給我們表演,遇到歌利王沒有障礙,甚至於在那個當下用真心,把歌利王都感動了,所以下一輩子一見就度他,憍陳如尊者。師長遇到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幾十年,最後掃地出門,這樣的境緣。結果師長快速提升,寫下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所以煩惱即菩提,諸位同修,大家現在最煩惱的事就是我們的道場,巧把塵勞作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夢參長老人家在監獄裡幾十年,你看表演不只沒有被這樣的遭遇怨天尤人,人家在那裡面精進,出來宣講《華嚴經》,都是我們的榜樣。

  今天比方說一個人實在遭遇到欠了一大筆債,你只要覺悟了,欠一大筆債,還是可以生活得很充實、很自在,你親戚朋友一看你,這不是普通人,一般的人頭髮很快就白了。你現在覺悟了,我自己造成這個結果,我應當接受。人家來討債,討債真誠跟人家溝通,你要了我的命你也拿不到錢,我現在盡力來工作,我一個月可以還你多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家能多拿一些錢,誰不要?你又很真誠表達這個態度,你就在這樣的際遇當中怎麼平常心,怎麼不被遭遇動自己的心。這功夫表演出來,你的親戚朋友一看你,你這種遭遇都還能活得快樂,我應該更快樂一點,我又沒有你慘。你說哪一個際遇不是可以為人演說?有佛法就有辦法。

  那天遇到一個同修,他也遇到事業當中很大的挑戰,煩惱即菩提。成德跟他交流,沒有人一生是一帆風順的,你把現在的境界當作修行,你只要保持這個心境,你現在的際遇就是道場。我從另外的角度跟他交流,我說你的孩子還小,你的孩子以後的人生會不會有挑戰?你什麼時候以身教教導他面對逆境惡緣應有的態度?我們都是在那裡想我很為孩子好,我們有為他一生在考慮嗎?哪個孩子以後不面對挑戰、不面對逆境惡緣?絕對不可能的。那你什麼時候教孩子?不就是當下嗎?我們都是有一個很好的想法,都沒有實質具體怎麼身教、怎麼言教。不只為孩子想,你這個過程裡面,你所有的員工都跟你有緣,你真的能夠展現出來用真心去面對現在的逆境惡緣,就是給你所有的同仁最好的供養,面對逆境惡緣叫普賢行,廣修供養。我們今天面對同修,他在面對很大壓力的時候,我們可以跟他侃侃而談,為什麼?因為我們曾經面對過壓力,我們才能夠跟人家侃侃而談。假如自己都是一帆風順,沒關係、沒關係,最後人家回你一句,站著說話不腰疼。

  當然我們在面對逆境惡緣有一個觀照,跟佛陀比一比,跟師長比一比,小巫見大巫,自己就有點羞羞臉,不好意思,有什麼好抱怨?這也是佛、也是師長給我們的恩德,祖師給我們的恩德。李炳南老師說,誰不碰釘子?你不碰釘子,死也得碰釘子。死了誰不碰釘子?進了棺材鏗鏗鏗碰釘子。早點碰好,早點鍛鍊。所以人還要幽默一點,別鑽牛角尖。遇到境界考驗,幽默一點,老天爺真瞧得起我,佛菩薩真瞧得起我,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麼一幽默,說實在的,難受、情緒假的,達摩祖師說拿來我看看,我幫你安,你正念提起來它就不見了。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我們要學習古人的心境,黃念祖老居士有說,以前的修行人三天不遇到倒霉事就痛哭,哭什麼?佛菩薩不加持我了,怎麼都沒有讓我遇到挑戰?這個心態是我們的學處,我們修行人都想著別讓我遇到,讓我順一點吧。調整修行的心態很重要。

  這一句「學釋迦牟尼佛,自己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不操心很好的,不操心才能隨處安閒,自然合轍,一操心身心都不放鬆。「敬於佛者,是為大善」,這個「敬」就是相信佛講的、相信師長講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我們現在為什麼煩惱多?念佛太少了。真的肯多念佛,很奇妙,你在那念啊念啊,共修念得心比較靜下來了,剛剛在煩惱的事想通了,想到一些好方法,屢試不爽。我們這一路來經歷不少事,有哪個事放不下,你後面的路就不好走。心上無事才能事事,我們心上沒有事情,你去應事才能把它處理好;你心上有很多煩惱的事,你去做決策,你去跟人家講話,有可能契理契機都不足,甚至還講些氣話,那就麻煩了。

  說實在的,我們現在所有的問題就是沒有老實念佛,真念,好多問題自己就想通了。念佛即是自心現,念著念著,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可能就把事想通了。「實當念佛,截斷狐疑」,對佛法不要懷疑,對師長的教誨不要懷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能往生,不能再起愛欲心,那輪迴心造輪迴業了。拔諸愛欲,杜眾惡源,就像我們剛剛講的,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不再為自己去我貪,拔諸愛欲;身體借給佛菩薩用,跟人家沒有惡緣,都結法緣,杜眾惡源。「遊步三界,無所罣礙」,我們今天要檢查檢查還有哪些煩惱、還有哪些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我們上一次是講到這一句,而成德印象比較深的幾句師長的教誨,「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切的人事境緣都是來成就自己的,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都是老師」,印光祖師講,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還有一句師長無數次在提醒的,「要把所學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一句關鍵,這一句不重視就不能解行相應。只有學,很喜歡聽經,「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樣會愈學愈傲慢、愈學愈執著,必須解行相應,這也是章嘉大師特別交代的。師長開解得更細,讓我們要行在哪?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

  我們上個禮拜一起探討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我們還以陳娟娟居士護持她父親這個公案互相切磋,我們從人家這個公案學到什麼?不能囫圇吞棗,人家可貴的地方我們觀察到沒有?我們觀察到了我們懂得去效法。諸位同修大德,這一個禮拜你有藉由這個理跟這個公案的體會,你自己這一個禮拜去落實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把傳統文化介紹給親戚朋友,剛好這個禮拜有在做,把念佛法門介紹給親戚朋友,我們就把這一句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中了。有沒有哪個同修分享一下?不用長,三五分鐘,甚至一分鐘之內都可以。張居士有請。

  張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成德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妳好。

  張居士:諸位家人你們好。學生分享一下,念佛法門,學生一接觸佛法就是聽老法師的講經引進門的,一進門就下定決心來念佛,以念佛法門為主。但是學生有一位老師,已經年紀很大了,是學生的大學老師,他也是以前一直要學生來念佛學佛,幾十年前,學生一直沒有理會,也沒有反對,也沒有贊成。後來是學生自己聽到老法師的講經,就馬上入門、馬上接觸佛法、馬上學。但是我這位老師他一直學這個法、那個法,又學密法、又學打坐,又聽這個法師、很多法師,昨天還跟學生說,還發了很多視頻給學生說這個很好、那個很好,學生一點都不動心。後來學生就把印光法師說淨土法門的這段話,我在二十四小時群裡面還是哪個群裡面看到的這段很重要的,我就發給我的老師,是昨天吧。我希望我的老師能夠,我不敢說太多,畢竟是我的老師,我自己沒有說很多,我就發原話,我發了原的文章,我自己也沒說什麼。我老師也發了很多其他門派的修學,我只是感恩他,但是我沒有說我要學,就是這樣的。我希望我的老師,他年紀很大了,身體又有病,有很多毛病,我就希望他能夠馬上以念佛為主,能夠專下心來,不要聽得太多太雜。

  成德法師:對。

  張居士:所以學生昨天就有把印光法師的那句法語很重要,發給我的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張居士,也請妳發給大家。

  張居士:我到時候會問下群裡面。

  成德法師:對,可以發到我們的群。

  張居士:哪個群?好多群。

  成德法師:WhatsApp。

  張居士:WhatsApp,感恩,謝謝。

  成德法師:妳再問我們德國淨宗學會。

  張居士: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想張居士遇到的情況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可能過去、可能現在、可能未來,不可能沒有遇到,所以也感謝她今天的分享。師長曾經針對一個老者,他也對佛法很愛樂,他想學大經大論,師長說你時間不夠了,要專修淨土。我自己在二十六歲、二十七歲那個時候,真的是大勢至菩薩加持,所以我念到「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我非常相信。因為我當時候初學佛沒多久,在慈光圖書館,應該也有師長加持,剛好櫃台拿出了一本精裝本《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他說剩最後一本了,精裝的,就送給我了。那個對我修學幫助太大了,好多自己想出來的錯誤的知見統統被印祖給加持了,當頭好幾棒,這念頭變老實不少,尤其對專修淨業的那種信念,看完之後建立起來了。以我們現在的根性,真的要專修淨土。這部書面對真想修行的人真的可以推薦。

  張居士也提到她面對境界清楚,這是學佛人我們要注意到的,因為對象是自己的老師。應對進退都是學問,對上要感化,所以我們要勸自己的長輩修行,最重要的是什麼?自己要愈修愈殊勝,愈修愈法喜充滿,很多問題都化解掉,讓老師、讓親戚朋友一看,覺得很有信心,覺得佛法殊勝,這能感化。平輩勸化,晚一輩才是教化。但是大家注意不要又聽出執著了,對孩子教化,你還要看他幾歲,七八歲跟十五歲能一樣嗎?他現在十五歲,說實在的,我們能心平氣和跟他講話就不簡單了,自己心裡能不落他不好的印象就已經很有功夫。我現在看父母跟孩子講話能不動火氣的就不多見了,光是喊著孩子的名字就有火藥味了,你說這個後面會發展成啥樣。

  在我的記憶當中,我的母親喊我沒有一次是情緒化的言語喊我的。所以那一天看到《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說:「孔子家兒不識罵」,不知道什麼叫罵人;「曾子家兒不識鬥」,不知道什麼叫打仗。打仗是東北的說法,有夫妻在那吵架、打仗。看到這句話,對父母那種感恩真的是愈來愈深。古人說大孝終身慕父母,那是因為人生愈走愈知道父母的恩德,他經歷了事體會更深。看著現在當爸當媽的人這樣,我說真是阿彌陀佛,被自己的父母生到、教育到了。

  當然,我相信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我們真察覺到自己的心念跟這樣的言行,真的對孩子有負面影響。我們要冷靜觀察,孩子的行為是結果,因出在哪,要找到才能對症下藥。我們看現在的孩子都定不住,很浮躁,話很多,那都是一種行為,根源是什麼?心定不下來,他常常感到有壓力。人一有壓力,我們自己感受感受,今天有一個人跟你講話,他情緒挺大的,講著講著我們受不受他影響?就感覺有點快煩躁起來,心裡面都講你可不可以不講。大家想一想,你看小孩小我們一輩,你一訓斥起來二十分鐘、三十分鐘停不下來,你看那個孩子聽起來,他的內心接受到多少的負能量。接受了那麼多負能量怎麼辦?一有玩的機會就趕快盡力的玩,把這些負能量舒緩舒緩,憋得太厲害了。

  我現在看養狗的人,那個狗一帶出門去,哇,盡力奔跑,在家裡憋得不行了。所以現在大家冷靜觀察一下,哪一種動物現在最麻木?人。他都憋到什麼程度他才覺得有點不對勁?憂鬱症了。所以從沒有看過哪隻狗憂鬱的,有是吧?但是牠會抓機會,牠會在那裡汪汪汪,叫你趕快帶我出去走走吧。你看現在人自己關起來都快憋死了,他還沒有help me、help me,他也不喊。所以現在人挺可憐的,為什麼?從小就遇到情緒障礙。覺得現在的問題不是不能解決,問題是我們有沒有真正看到問題點,進而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有耐性去面對。沒有問題不能解決,有佛法就有辦法。

  張居士剛剛提的,她是我的老師,我們面對這個境界要判斷,也提醒我們現在外面的資訊太多了。師長在「十年因緣」裡面講「老師只有一個」,你說幾個人學佛的路上能認知到這一句,他認識不到,這邊學學,那邊學學,學到最後知見都亂了,時間都過去了。成德很感謝祖德,自己學佛的因緣比較單純、比較幸運,學的時候接觸到師長,也沒有人拿其他的東西給我看,就這樣一直聽著師長教誨。聽了五年,剛好有緣到海口去,去跟大眾交流,就發現跟著一個老師聽的好處,大眾一問什麼問題,腦子裡就浮現師長怎麼教的。尤其師長教導都幫我們提綱挈領,師長「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教導的,「心有根本,行有根本」,所以不管他問什麼問題,我只要提醒他心要跟五心相應,行要跟五倫八德相應,要跟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行願相應。他還沒學佛,我們遣詞用句用儒家的就好了,沒有障礙。

  記得我有一次二OO四年的時候,在深圳有一場課程,講完下來,有一個老者很神祕的把我拉到講台旁邊去,然後偷偷的跟我講,「你一個佛字都沒講,你講的都是佛法」,他好像發現了一個很大的祕密。但是大家注意,師長有沒有安排成德去海口,說實在的師長那時候也不認識我,真正見面認識是二OO四年聖誕節,成德剛好去了馬來西亞,後來去新加坡。那一年的二OO五年一月一號我在印尼,我那個五四三二一是在高速公路塞車的狀況之下度過的,到了講課的現場已經半夜二三點。所以我印象很深,那時候才跟師長見面,之前師長也不知道我這個人。有沒有說我們要去的這個因緣師長提醒一個佛字都不能講?師長都教了,今天我們假如說老師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講給我們操作,那這個老師一定跟你說「南無阿彌陀佛,你另請高明吧」。我覺得現在學習我們有一個態度很有意思,老師要照我能接受的方式教我,不照我的方式就跟老師生氣。人這種控制的念頭不只用在對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對老師照樣。所以現在當老師智慧不夠也會得憂鬱症,聽說有數字表示,當老師的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我們要懂得用心去領悟,中華文明重視悟性的啟發,點到為止。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不是死記硬背的。溫故知新可以為師矣,要懂得領悟的。《楞嚴經》教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師長講的入境要問俗,要契理契機,你自己要觀機。每個場合因緣都不一樣,自己要會觀察。而且依我們現在修行,要多懂得勇於承擔,多去鍛鍊自己。「紙上得來終覺淺」,這是一句古人的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好好去落實,對這些經句才能體會得更深、體會得更廣。

  「教」字,字裡有乾坤,字裡有般若,這個教字左邊兩個叉、一個小孩,上行下效,身教。今天發了一個短視頻給大家,我是借花獻佛,這是我們董老師發給我的,看了很感動。廣州的市民,見到一個失智老人。你看這個男人也是心地柔軟善良,男要忠良,看到失智老人他都主動去協助,整個過程非常有耐性,隨時在體察這個老人的心,一直在安撫她、陪伴她,最後他的孩子都看了很歡喜,自己都走到這個老太太身邊在陪伴老太太。大家有沒有觀察到他那個孩子的臉,就是很熱心的那種氣質了,這種身教的力量太大。所以諸位當爸爸、當媽媽的,忠良柔順要趕快做出來。這個教左邊身教,右邊手拿著樹枝,很有耐性,耳提面命。耐心也是真誠的展現,真心一用出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用真心,不管自己的孩子現在是幾歲,都不會嫌晚。

  剛剛跟大家分析到,為什麼現在小孩子都定不下來?他心不安,父母太強勢了、太控制了。成德自己從來沒感覺父母要控制我,可是我現在觀察父母的控制欲太強,然後孩子都有點憋得慌,多一些體恤孩子的心情。有時候我們太罣礙一些事情,譬如說很罣礙面子,都很怕孩子會不會講錯話,我很沒面子,本來人家話是在問兒子的,他都插話幫兒子回答。面子放不下想把孩子教好,I can't believe it(我不相信)。然後就看到這個孩子嘴巴翹起來了,就開始生悶氣,我又不是那個意思,怎麼我爸爸都這麼回答?孩子的心安定不下來,他那個不是一天兩天的,他是長期積累的。

  現在想想師長為什麼講課都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我以前體會沒那麼深,現在覺得原來老人家早觀察到了,現在控制欲太強了,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但是注意,不能只是看著別人,你不能控制,你不能要求。說實在的,我們這麼去跟人家講的時候,我們自己的控制也現前。看別人很容易,看自己不容易。你真正去觀察那個控制欲很強的人,他也是不安,他沒安全感。你去了解他的父母,也是從小成長在一個有壓力的氛圍,他自己也不安。然後也誤會,好像要握住心才能安一點。但是很微妙的事情,你愈想控制就適得其反,大家冷靜去觀察,去感受感受。

  像成德父母對我們沒有控制,像我的二姐到美國去拿到博士了,她可以留在那裡就在大學教書,打電話回來,「爸,我回去還是不回去?」我父親說:「妳在那發展好,妳就在那發展,不用回來了。」沒有控制要求的,都是為孩子想,我姐姐就飛回家裡了。結果控制很強的父母,他的孩子只要離開他了,上了大學,freedom,我自由了。你說這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們是常常就想著回家吃媽媽煮的菜,回去一把門推開,「媽」,那句話一喊出來很解壓。家是避風港,不要搞成連推開這個門都要先深呼吸兩次。活在這個世間已經很不容易,所以我們這個家要經營到一個沒有壓力和順的家。柔和質直攝生德,所以當父母的不要強勢,當父母的不要一開口就停不下來。

  我們學了以後,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李炳南老師說,知道這個法門,不盡力介紹給別人就不慈悲了,這句話印象深刻。當然你要護念人家的因緣,首先要建立信任。信任怎麼來的?付出。所以四攝法重要,跟親戚朋友有交流的機會,首先關心他人,聽著聽著你就知道他現在的狀況。先以欲勾牽,欲是什麼?他現在最需要的、最頭痛的。他現在這個問題都在那裡卡住了,你還來跟他往生很殊勝,他不容易聽下來,你得應機說法。

  這裡師長就提到了四本書,成德現在建議可以再加一本《淨修捷要》,因為現代人更忙了。但是這《淨修捷要》的加持力太大了,五經一論的精華都在裡面。「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你看這個句子念下來,「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六字統攝萬法」,這個坐下來都覺得身體發冷,我現在念幾句都熱起來,「一門即是普門」。「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成佛最快的方法,這麼大的福報,可以快速成佛,我們別跟自己過不去了。「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止貴願力強,那怕妄想多。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這是夏蓮居老師的教誨。「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這六字洪名很好用的,好用在哪?你真把它用上,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我今天得講一句,不然有人又要說成德法師今天又沒有進度了。今天得要分享一下: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

  我們看師長教導我們,一切萬物就是指的我們現在的社會,花花世界。禪宗有一句話講:「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只要怎麼做就可以不受境界干擾?就是這句萬德洪名。師長說知止而後有定,定了就不受境界干擾。定在哪裡?定在淨土為歸,定在西方極樂世界。我現在什麼都不求、什麼都隨緣,隨緣盡分,我盡力了就好。我敦倫盡分,我也不強求什麼,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但是我的心止在極樂世界,這叫信願念佛。

  真正真信切願求生淨土,幹嘛還為了世間這些事在那裡糾結、鑽牛角尖、放不下?那不是真想往生。哪怕現在挑戰大,沒關係,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值得了。咬緊牙關咬多久?大不了二三十年,二三十年換個無量壽值吧?說實在的,真正咬緊牙關依教奉行,不用咬這麼久。只要把一句真落實徹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不用咬了。為什麼?只有我是學生,所有的人事境緣都是來成就我的,咬什麼咬,感恩都來不及了還咬,感恩每個人對自己的成就。這萬德洪名真是六字統攝萬法,真老實念佛了,真的可以『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我們不要好日子不過,自己在折騰自己又折騰別人,我們習氣一上來了,我們生煩惱,也讓身邊的人痛苦。

  蓮池大師有一段教誨,真是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蓮池大師「正好念佛」的教誨,我念一段給大家聽,大家感受感受。這些都是我們所處的狀態,這就是於一切萬物,統統是正好念佛,不就自在了嗎?

  「若人富貴」,現在挺有錢的,「受用現成」,你不用為五斗米折腰,「正好念佛」。當然你假如富貴了,你已經有一億了還要兩億、三億,那就麻煩了,你世間還這麼執著,那沒辦法,佛菩薩只能耐心等你。「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我也沒什麼錢,又不用去想房子要怎麼賣、股票要怎麼辦,統統不用想,「正好念佛」。「若人有子」,你有兒子,「宗祀得託」,有後代可以傳承,「正好念佛」。「若人無子」,沒孩子,「孤身自由」,沒有下一代操心,「正好念佛」。「若人子孝」,這孩子挺孝順的,「安受供養」,你都不用操心,他都給你供養,「正好念佛」,你的孩子很孝順,你不好好念佛,太對不起他們護持。「若人子逆」,遇到忤逆的子孫,「免生恩愛」,剛好你看破放下,「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像我的體力不怎麼好,「切近無常,正好念佛」。好像佛門說修行人帶三分病,他有一種警覺性,哪天無常來了我到底有沒有把握?所以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巧把塵勞作佛事。「若人年老」,老了也不要生煩惱,「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精神頭這麼倍兒棒,「正好念佛」,好好表演一下,要以六祖大師為榜樣,二十四歲就開悟了。「若人處閒」,剛好你現在事業不用太忙,「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閒」,好不容易有一塊時間,趕緊念佛,「正好念佛」,這樣的人反而念佛的功力提升得快,他很珍惜。「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知道這個家裡面考驗不少,「正好念佛」。深深體會家庭裡都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看破放下。甚至於更有願力,「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一家人共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提因。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聽半天好像經也聽不懂,沒關係,「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而且念佛是道共戒,你念佛的時候沒有其他雜念,就在持戒當中。嚴持三業,嚴持身口意三業,持戒。「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經是佛所說的,是從佛的真心出來的,怎麼樣才能解如來真實義?真心去讀,真心去看,真心去聽經。怎樣才能用真心?老實念佛,心就愈來愈清淨了。念佛跟深入經藏有關,念佛跟能不能持戒持好有關,念佛跟事業能不能做好有關,念佛跟能不能把孩子教好有關。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要把念佛擺在第一,這個開示太精彩了,我們得用心去體會。

  「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無上深妙禪。「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最快成就的方法。假如不是最快,十方一切諸佛為什麼要勸他的學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皆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成佛快。我們好好體會蓮池大師這一段「正好念佛」,我想我們就能夠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

  今天抱歉,時間有點超過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