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2/1/18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33-0003

  成德法師: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很高興又可以跟大家一起來學習老法師一九九四年所講的《無量壽經》,雖然是二十九節課,我們希望把整部經能夠了解清楚,幫助我們更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的莊嚴,真信切願,求生淨土。

  今天是第三節課,我們上一次交流到末後,「又有賢護等十六正士」還沒有跟大家探討。佛門是藝術化的教學,常常會有表法在其中,這是非常善巧的教學方法。比方我們進山門首先是看到彌勒菩薩,他就是表法的,他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佛門第一堂課我們上過了,不知道考試過關沒有。第一堂課就是教我們笑,笑口常開、大肚能容,所以佛門才說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出妙香。

  除了彌勒菩薩的表法,兩旁有四大天王。首先東方持國天王拿著琵琶。持國、持家,乃至於帶一個班、一個團體,都是一樣的原理原則。我們說修齊治平,它是相通的原理原則。手上拿琵琶,不能過,也不能不及。這個表法我們了解了,進一步我們有沒有用上,有沒有努力在用,用了之後挑戰在哪、問題在哪。修行都不是一蹴可幾的,都是透過一個教誨、一個表法將我們的分別執著能夠調整,這是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的表法。南方增長天王拿劍,表智慧。西方廣目天王,這是跟我們每一天息息相關,廣目,多看,多聞,多聽,沒叫我們多講,多看、多聽少講。而且多看的時候,西方廣目天王是拿著一條龍,還有一個珠,龍表多變,每天在多變的人事物當中能夠掌握不變的原則,不變的做人做事的原則,不變的真心,不變的念念為他人著想,不變的君子務本,時時都能看到根本在哪裡。我們假如不能掌握不變,就會隨波逐流。北方多聞天王拿著傘,傘是代表懂得保護自己的清淨心,現在知識爆炸,不能被染污。

  我們懂得佛法表法的教學手段,那我們自己引導孩子、引導學生、引導下屬都要懂得用。好像第三集老人家特別強調,六度、十願在哪裡?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佛法是管用的。記得看《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有一天跟他的小孩一天的記錄,早上吃飯唐太宗就問,你知道飯嗎?飯怎麼來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後來要出門,騎馬,你知道馬嗎?馬你要善待牠,你不能把牠累壞了,牠就跑掉了,你要善待馬。後來又坐船,你知道舟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走一走又看到樹木,你知道木嗎?木受繩則直,繩墨一彈木頭切出來就很直;人受諫則后,人受諫就能夠做聖王。在一路上每一個物品,都能透過這個物品啟發他,這就是教學的善巧手段。假如我們有這樣的積累,那你的孩子應該很喜歡跟你出去玩,寓教於樂。

  我們說回來,這賢護等十六正士,十六個菩薩的表法就等於是整部經的重點都在裡面。我們首先看第一個:

  【賢護等十六正士。】

  『賢護』是我們娑婆界的等覺菩薩,這十六位都是等覺菩薩。老人家講到《金剛經》的教導,「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首先看到賢護我們要知道,諸佛菩薩同體大悲,都在護念我們。我們能不能糟蹋?糟蹋就沒良心。無量無邊菩薩,尤其《無量壽經》裡面講,「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我們現在遇到這個廣大的第一法門,代表我們為什麼會遇到?有無量諸佛加持我們。假如我們沒有珍惜,那就把供養無量諸佛的福報給糟蹋掉了。我們了解這個真相,不能糟蹋、不能辜負,那就要真發心求生淨土。這個心一發,你就是菩薩,你就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

  可是你要發真心,假的不行。什麼是假的?發心要求生淨土,這個世間牽腸掛肚放不下,那是假的。這一句指導就很重要,真的要求生淨土應該是淨土為歸,他不會留戀這個世間,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極樂,他不會求世間的果報。我們學習老人家的教誨,老人家都開解得很深入、很細緻。這些法不容易得到,這是老人家一生修持的功夫。比方這一句,「世間牽腸掛肚放不下,那是假的」,這個提醒就很重要。有沒有牽腸掛肚,晚上躺上床去就可以檢查出來,還想很多,那還是有不少牽腸掛肚。身、心世界我們都要學習放下。而且說實在的,冷靜想想,你牽腸掛肚對誰有幫助?不如念佛,對自己、對你掛念的人有真實的利益。我們不幹傻事,學佛學理智,不感情用事。

  身也是挑戰。成德也觀察,老人擔心孩子、擔心孫子,結果身體不好,他擔心什麼排第一位?身體。所以身見也不簡單。聽過黃念祖老居士講一個公案,有一位同修(應該是女士)腰疼,疼得很厲害,結果她心態很好,她把它當逆增上緣,她就一直精進、一直持咒,精進到身體不見了,沒有身體,無我。身體都沒有了,哪來的病?所以她念到病好了。我們之所以有疼痛是因為我有身體,我的身體在痛。她連身都放下了,當然這個精進也不簡單。從理上講,身能放得下,病痛就困不了我們;從事上也有榜樣給我們,所以只要跟身體有關的挑戰,都可以透過精進念佛慢慢突破。這麼好的道理、這麼好的事例我們都學到了,那得把它用出來。

  佛菩薩在護我們,我們也要接受佛菩薩的護持,不然會變成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有諸葛孔明,但是還是他不用心,孤臣無力可回天。夏老講得好,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棄者天棄。萬法因緣生,佛菩薩他護持我們、護念我們是個緣,我們能得到多大的受用是我們這個因決定的,萬法因緣生。所以親因緣在我們身上;所緣緣,我所接觸的緣;無間緣,我每天讀經沒有間斷,無間緣,我每天親近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還有增上緣,我在讀「積功累德第八」,我就效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增上緣,「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我在效法他,讀到眾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我也在以觀音菩薩為增上緣,效法他。四大菩薩表修德,都是我們要修的。四大菩薩是誰?善財童子是誰?老和尚這一集問到了。都是表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賢護首先我們要會護念好自己。從哪裡護念?從根本上護念,起心動念。孔子教顏回克己復禮就是克念作聖的指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尤其印祖《了凡四訓》序文講到,「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所以護要護到根本的念頭上,「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印祖提醒我們,護念念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且一天有多少境界?「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我們真心就被分別執著、煩惱習氣給障住了。十六正士裡面有觀無住菩薩,觀自在菩薩,觀我的自性在不在。因為種種違理情想一起來我們就不自在,就被它牽著走,所以要我們首先護念好自己。

  再來:

  【善思惟菩薩。】

  『善』是很高明,『善思惟』就是六根接觸六塵他生智慧。他為什麼能善思惟?老法師這裡講,捨識用根,他是聞思修一次完成,這是三慧,菩薩三慧。其實我們都可以效法的。怎麼捨識用根?提醒自己面對一切人事物不分別、不執著,有發現分別執著趕快阿彌陀佛,趕快以理折情,用理智調伏情識,調伏這些分別執著念、貪瞋痴慢的念頭。

  還有一個是不落印象。因為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執著,第八阿賴耶識落印象,所以我們得練對人對事不要落印象。比方我們有沒有談到什麼事情緒就馬上很激動,那鐵定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放在心裡面,一談起那個就激動。我們可以隨時觀照,自己對人對事有沒有印象落得太深變成成見。

  只要落印象太深,普賢行修不了。第一,落的印象太深不可能禮敬,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也不可能稱讚,怎麼看他就是不好;更不會供養。所以不落印象真的都得練,但是我們有一個妙法,叫六字統攝萬法。怎麼練不分別?阿彌陀佛;怎麼練不執著?阿彌陀佛;怎麼練不落印象?阿彌陀佛。六字統攝萬法,聲聲喚醒自己。「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一不念佛,分別執著的慣性又上來了。

  平常有時候在跟同學們交流,我怎麼遇到境界都忍不住?俗話講平時如戰時,你練兵不能那個人出現了你才開始練,那就變成臨陣磨槍,應該平時就要練。印祖這段法語就是平時練功夫,「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因為平常提得起來,真正遇到境緣的時候,你有波動你會察覺。就好像湖面很平靜,突然起了漣漪很明顯。假如我們平常的時候沒有念佛,心很散亂,我們起了這些貪瞋痴有時候也不容易察覺;沒有察覺就變後知後覺,講錯話,發完脾氣,哎呀,我怎麼又發了?平時如戰時,這些話跟修行都很有關係。

  我們看第三尊:

  【慧辯才菩薩。】

  這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我們每天要不要慧辯才?你跟另一半溝通,你跟孩子溝通,你跟一切人溝通都要有慧辯才,能開彼智慧眼,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慧辯才我們想到四無礙辯才,「法無礙」,說佛法沒有障礙。當然真的三根扎好,然後一經通一切經就通了。不是你要去學很多部大經,不是的,一個經通了,佛法的教理就通了,法無礙。「義無礙」,義理也沒有障礙。還有一個「辭無礙」,你還可以用德文,可以用方言,用很多不同的語言去跟人家說法。像我們馬來西亞的同修最少會五種語言以上,最少,英文、馬來文、中文,有的閩南話、廣東話、汕頭話、客家話,七種,他們那個多種族的地方。這些都屬於智慧,只有一種屬於慈悲,叫做「樂說無礙」。樂說就是一有機會很願意講給別人聽,哪怕自己挺累的,有機會他就講,樂說無礙。

  我們看到慧辯才菩薩,除了學習他的智慧,也要學習他的慈悲。因為我們雖然學了佛,可能我們的性格裡面還有一點比較冷漠無情、比較懶得理人,那也要調伏。當然也不要太熱情,過與不及,所以我們這十六正士裡面又有中住菩薩。這十六個菩薩厲害吧,我們講到哪兒都在這十六個表法裡面。剛剛說護念好自己,一天當中萬境交集,一不覺察,種種違理情想就來了,制行菩薩,持戒,身口意三業要攝受,不能讓它亂跑。十六在密宗裡面是圓滿的意思,不是數字而已,這十六個菩薩就代表我們整個修學的重點都在裡面。

  第四尊:

  【觀無住菩薩。】

  《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真心,六祖大師就是在這一句開悟的。首先我們得要應無所住,就是不能執著。我們從根本去觀察,我有哪些念頭是執著,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把它放下,這樣我們才能無住,不然我們就被執著牽著走,就不能觀自在了。

  《大學》有一段話很精彩,「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情緒上來了。我們會起情緒是果,原因在哪裡?每次自己起情緒的時候要去觀照原因出在哪,我下一次能不能把這個因放下,我就不會起情緒了。歷事練心,每經一件事更了解自己的執著在哪、性格在哪、習氣在哪。學佛就是自知,就是知過,進而去把它改了,不是很複雜。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有時候我們信心不夠就很容易害怕,所以有時候害怕根源是什麼?不夠自信。有時候害怕是什麼?以前的事印象落得太深,揮之不去,遇到相似的事又害怕了。真正善思惟、善用心,他經一事是長一智,他不會經一事長一怕。這都值得我們好好觀照,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有所好樂,不得其正。你很喜歡什麼東西,不去拿到很難過,睡不著覺。我曾經聽過有女士看到一件衣服很喜歡,跑了好幾家百貨公司,一定要把它買到,最後沒買到回來很生氣。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我們有沒有在擔憂什麼?所以要無住的話,那要把忿懥、好樂、恐懼、憂患都放下。

  【神通華菩薩。】

  這是表行權方便。其實我們這一集有說到了,「遊步十方,行權方便」。遊步十方跟後面的經句也很相應,「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他隨緣妙用,這就是行權方便。我們可以把這十六尊菩薩也跟四十八願呼應呼應,我們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看乃至十念都能往生,這是不是行權方便?這是方便到了極處,行權方便。

  我們佛門也特別強調本土化、現代化,這都是行權方便,入境要問俗。包含在跟一個人談話,我們也要先調劑人情,再發明事理,這都是善巧方便。出言順人心,要勸別人以前要先美其長,先肯定他的長處,感謝他的付出。這是不是稱讚如來、隨喜功德?普賢行在哪裡?在每一句話裡,在生活的每個細節裡面。所以老和尚說佛法就是生活,佛法管用,一用了事情就很順暢,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沒用出來,隨順煩惱了,事情又愈來愈惡性循環。

  再來:

  【光英菩薩。】

  我們看老和尚講『光』是光明,『英』是發揮。我們看這四十八願裡面有「光明無量願」。在三十二拜裡面好多都是彰顯極樂世界的無量光,無量光明,「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普照十方世界是不是光英?「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而且「光」是智慧,讓智慧發揮出來,「英」是發揮。我們每天把佛法用出來,每天接觸我們的人都得到啟發、得到受用,讓他們都感覺到學佛很好,佛法管用,這就是光英的表法了。看我們好好把佛法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感覺到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就是光英。

  【寶幢菩薩。】

  『幢』就是開法會的時候那個圓形的,它掛出去了,這山下的百姓一看有講經了。幢是講經,幡是法會,所以叫「法幢高豎」。我們也很隨喜我們德國淨宗學會,在疫情前還沒有開始對外教學,因為他們成立不久,可是疫情之後我看他們開了七八個班。你看事事無礙,明明是有疫情,應該是不容易開班,結果他們反而持續開班,這也是『寶幢菩薩』,法幢高豎。

  尤其師長在這裡說了,「寶」,佛法是寶。世間人覺得財物是寶,但是有一個最大的問題,生死事大,你再有錢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不能叫你不老、不病、不死。秦皇、漢武他們都去找長生不老藥,還是得死。佛法能夠了脫生死輪迴,往生作佛,所以是寶。在《金剛經》都有較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跟人家說四句偈。因為世間的財寶了脫不了生死的問題,那四句偈能夠真正落實,他可能就解脫了。

  寶幢,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第十七願,「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的法幢很厲害,一切諸佛都幫他招生,這確實是法幢高豎,所以我們以阿彌陀佛為榜樣。當然十方諸佛都幫他招生是結果,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他做到讓人家沒話說,都很敬佩他。釋迦牟尼佛是諸佛的代表,他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做得太圓滿,所以幫他招生很歡喜。而且四十八願跟普賢十願它是完全相融的,四十八願也是普賢十願的展開。

  【智上菩薩。寂根菩薩。】

  『智上』,我們要求究竟無上的智慧。阿彌陀佛第十二願,「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往生每一個人都是很有志氣的,都要求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是『智上菩薩』。這個智上菩薩也是提醒我們要有志氣,目標要定得高遠,不要一定就是我下下品就好了。

  『寂根菩薩』,這裡老人家也講得很精彩,也點破我們看清人生的真相。世間人講的享受,到底享受了什麼?都含糊籠統,迷惑顛倒!你們所享受的是什麼?佛的眼睛很清楚、很明亮,享受的都是苦,三苦、八苦,除了苦以外還享受什麼?自己冷靜想想,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是不是受的苦?老人家提醒,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是看破世間,沒有樂,都是苦。真正的樂是什麼?這也是寂根菩薩給我們的啟示,寂滅,心地清淨,那才是真樂。

  我現在覺得禮拜二跟大家一起學習是最快樂的,這個時間段沒有其他的念頭,很舒服。尤其交流的是《無量壽經》,加持力特別明顯。這部經一開始阿難尊者觀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現大光明,數千百變」。所以這部經的加持力不可思議,我以前是聽老和尚說,我每次講這部經特別法喜,現在能跟大家分享,也感覺師長所言不虛。

  所以清淨、寂滅是真樂。這一段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世間的五欲六塵的樂不要去追求了,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的樂叫麻醉劑。我們複習一下,老和尚上一集講的,是麻醉劑,不要被自己騙了。所以有孔顏之樂。其實就是奉獻的人生、付出的人生、沒有我的人生就沒有煩惱。因為煩惱從哪裡來的?我貪、我瞋、我痴、我慢。假如能夠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其實煩惱要去掉也不是太難。

  這是老人家講到寂根菩薩,而且還講到寂而常照是佛,照而常寂是菩薩,因為照是樣樣明瞭,照而常寂是在樣樣明瞭當中修清淨心。我們現在在行菩薩道,老人家這個教誨指導得很具體。所以五十三參歷事練心,歷事就是樣樣明瞭,我們不能經過很多事情,自己問題在哪不知道,別人問題在哪也不知道,這樣就不是歷事。歷歷分明,要把事情的因、緣、果、理、事、體、相、用,我們說八面玲瓏,從這八方面看清楚,你看事就不是一個點,不是一個線,它是一個立體的,比較整體的觀察、客觀的觀察。練心是練清淨心,師長指導得很具體,「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這修清淨心;「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我們跟著師長很有福報,馬上就很具體,在一切順逆境界、善緣惡緣裡面修清淨心。接下來:

  【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

  這跟我們淨土宗很有關係,三資糧,『香象菩薩』是表行,三資糧。除了往生淨土三資糧,其實我們世間做事業,不管是經營家庭還是經營工作、事業,要不要信願行?家庭,對另一半有信心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對孩子有信心,你才能把他的善根不斷啟發出來;妳相信孩子能成材、先生一定會成功的,妳就有一個願去護持他,有願就有行。尤其後面老人家講到「具足無量行願」,菩薩行有六度,好像提了不止一次,都講到家庭主婦,顯然這是最重要的角色,天下之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所以老人家特別舉這個例子。

  大象表力行,每一步實實在在,都是來真格的,沒搞虛的。而且牠也表定,文殊菩薩獅子表慧,定慧等持。

  【寶英菩薩。】

  這是表願海莊嚴。極樂世界的六塵說法,它的整個依報那麼樣的殊勝,從哪裡來的?從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成就的。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有願,都跟阿彌陀佛同願同行,所以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莊嚴佛淨土。不止往生的人,諸位同修,我們現在有沒有在莊嚴佛淨土?我們不能沒有,因為我們每天都念,假如我們沒有,那每天都騙佛菩薩兩次,因為迴向文都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記得初學佛老和尚說,「我們不能太狠心了,早上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佛菩薩一次」。這個印象深刻,所以每一次要做定課了,有沒有功德可以迴向?什麼是功德?六度、普賢十願是功德,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都是功德。

  『寶英菩薩』也讓我們體會,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表什麼?表阿彌陀佛的願心,所以極樂世界就是他的願心成就了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環境。同樣的,我們今天家庭要莊嚴,我們的團體要莊嚴,也得靠我們的願心才行。

  「寶英菩薩」假如用《淨修捷要》,那就是「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全他,整個極樂世界依報莊嚴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心成就的,所以感「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再來:

  【中住菩薩。】

  代表中道,不要不及,不要太過。

  【制行菩薩。】

  『制』是法制、戒律,就是持戒念佛。攝心為戒,持戒也不能只有一個相,持戒是一個手段,它的目的是要得清淨心。為什麼祖師特別強調持戒念佛?因為持戒的目的是要攝受身口意不要造業,都攝六根。《楞嚴經》說「攝心為戒」,一個人在持戒產生優越感,那他沒有攝心,他的戒破掉了。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所以戒為無上菩提本,很重要。尤其從哪裡下手?孝親尊師。真的人的孝親尊師的念是最強,他不容易身口意造業,因為德有傷貽親羞,因為他念老師的恩,他會依教奉行,「我不能辜負老人家的教導」,他這個念頭很強,尊師。尊師不是嘴巴講的,表現在依教奉行。所以菩薩戒經說「孝名為戒」,很有道理,你孝心起來了,身口意的惡業就不起了。「當孝於佛,常念師恩」,就不會起惡業了,而且會更積極的「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解脫菩薩。】

  前面十五尊菩薩是從因上講修行,『解脫菩薩』是從果上說的,我們就迷惑顛倒解除了,脫離生死苦海。

  這十六正士其實也是提醒我們,這個法門主要度在家人;再來也提醒我們,出家、在家都能修行證果,這是平等的。這裡老人家也點出來,出家、在家究竟又為了什麼?出家是專業弘法,在家人要護持出家人,弘護配合。當然在末法的時候白衣說法也很多,但是弘法的人他畢竟要有護法他才能夠安定,所以我們《淨修捷要》第三十一拜是專門拜護法的,他是事業的根本,很感恩他們。

  我們這一會,我們德國淨宗學會的幹部們也花了不少時間、精力,因為我們這個班方式、方法也跟之前不一樣,前置作業不少工夫,我們也感謝他們的辛勞,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即將進入下面的經句: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我們進入「德遵普賢」的這一句經文。剛剛這個十六正士,不知道有沒有哪一位同修,您這一二個禮拜因為聽了這一集把這十六正士的教誨用上,有心得感悟的有沒有?或者前面兩集的也可以。

  好,我們有請李居士。

  李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吉祥,各位同修大德吉祥。弟子是有一點點感悟想分享給大家。上一週弟子去打疫苗了,其實弟子不想打,但是可能由於家庭家人的擔心,還有社會周圍朋友的一些看法,然後弟子想還是去打。因為當時也想打了之後可能會有一些反應,尤其是第二針,第二針可能打完會有發燒,還有頭痛,還有可能會休息一二天,身體可能就不行了,然後弟子就是念佛,就是專心念佛,只想著念佛。打完第二針之後,我先生也做好準備了,就是想著可能這兩天就不行了,什麼都不能幹,也不能工作了。但是弟子就是專心念佛,只想著阿彌陀佛,打完針之後一點反應都沒有,當天是沒有反應,第二天也是一點反應都沒有,還到外地去辦事去,跟先生一起出去辦事,幾天下來先生很驚訝、很震驚。

  以前弟子也是信佛,也是學習傳統文化,先生他是不信的,也是默認,也支持,但是也不是很讚歎或者怎麼樣。但是這次一點反應都沒有,先生很震驚,他也很驚訝,他說我終於在妳這看到阿彌陀佛是有效果的、是靈驗的。然後他就說,妳能不能把我們家一些阿彌陀佛的字帖貼在牆上、貼在門上,也可以貼到其他的房子,就是我們自己的房子,還可以貼到公司那邊,都可以。弟子也很欣慰,增加了信心,增加了自己的信心,也增加了家人的信心,所以就覺得還要繼續努力,雖然做得也很不好,但是還要繼續努力。尤其是像您說的,要把佛法用出來,佛法管用,要讓自己有信心,提升家人的信心。

  弟子就分享到這裡,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李居士。太好了,首先讓成德想到,《妄盡還源觀》裡面將菩薩的行持歸納成四點,第一個叫「隨緣妙用」。哪個緣?打疫苗也是個緣。隨這個緣,妙在哪?妙在信心。所以這個故事裡面有信慧菩薩;這個故事裡面有神通華菩薩,行權方便,利用一個打疫苗來展現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也是寶英菩薩,為什麼?因為身體是她的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她打了疫苗沒有反應挺莊嚴的,讓她的先生覺得很有效應,佛號很有力量,結果這個莊嚴還延伸到公司裡面去了。所以隨緣妙用真的離不開我們每一天的每一個境緣,包含十六尊菩薩的表法也就是在當下。

  我們有請于居士,我們瑞士的代表。

  于居士:老師您好,吉祥,各位大德、各位學長吉祥。我們這裡還有兩位共修的小朋友。

  成德法師:他善根太厚了,二三歲就在參與《無量壽經》。

  于居士:參與《無量壽經》,他們也是滿想傾聽的。我想分享的就是,其實不是分享,是要感謝法師給我們這樣的一個機會。因為弟子在上個星期的時候,確實在自己的工作上面也遇到了一些,怎麼說?在我的工作上面,自己沒有去求,而是學校想給我這樣的一個機會,讓我能夠做一些管理方面的任務。因為我是在大學裡面,學校給我這樣的一個機會,那時候我有點好像生了煩惱心,因為我想會有很多的職務,會有很多的那些需要我去發心,特別是在管理方面我不是這麼的有才能,在處世待人方面,我覺得特別是在國外,做管理方面的確實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所以那時候我有點起煩惱心,不是一點起煩惱心,是起了很多的煩惱心。那天晚上,星期二晚上聽法師說不要有過去心、現在心和將來心,一定要有清淨心,遇到境界,一句阿彌陀佛把這些煩惱、把這些障礙能夠壓下去。從那天晚上開始,我一旦起了這些憂患或者煩惱,或者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為學校做一些事情,或自己學校分的這些事務我能不能完成,一旦有這樣的一些煩惱,我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不是說煩惱之後就不生了,但是一旦煩惱起來了以後,就用阿彌陀佛能夠把它伏住,那樣也讓我這一段時間裡面心變得更加清淨了,所以說要感謝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工作接了嗎?

  于居士:最後我想,因為您說的,我是不執著,但是是隨緣,因為是我的那些學校的校長他自己來跟我說的這件事情,所以我就接了。但是我想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面去磨鍊一下自己,如果能夠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面,把自己的那些貪瞋痴可以伏住的話,也是一個機會;如果不行的話,貪瞋痴的心有增加或者是有伏不住,那時候我就想再過段時間再跟學校說,我試過了,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有可能不是一個真正特別適合我的職位,我有做了兩個打算。

  成德法師:在《禮記.學記》裡面有提到,「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所以當一個幹部領導者的難度比教書還要難。當然您也隨緣。隨緣妙用,首先這個妙,我們不被境界影響,我們還是境來不拒,去面對它,推不掉的,推不掉的我們就面對它。假如有人比我們適合,有人可以做,我們讓給別人做,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因為一般來講,這種工作人家是滿喜歡做的,能夠做領導位置,一般的人都會想去爭取這樣的機會的,所以假如真的有適合的人,我們還是教書單純一點。

  于居士:對,在我們學術界是比較相反的,大家都不想做那種幹部的工作,因為知道是比較費心的。他們找到我,應該估計也是沒有很多的人想做這樣的一個職位。

  成德法師:好,那應該是瑞士的工作比較悠哉悠哉,人比較希望愜意的生活。不過沒關係,您就在這個境緣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您可能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雖然接了管理工作,孩子還是要照顧好,有佛法就有辦法,不能顧此失彼。然後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去利益自己的學校、去利益自己的孩子,那個加持力不可思議,會讓妳的潛能提升很多的。

  我們很謝謝兩位仁者的分享,也讓我們對萬德洪名更有信心。

  我們接下來進入老人家開解普賢十願,首先一開始就提到禮敬諸佛。一般菩薩也禮敬,我們也禮敬諸佛,差別究竟在哪裡?差別在心境不同。我們這個心有分別、有執著,一般的菩薩功夫高深得多了,但是他的心還不是真正的清淨平等。所以我們現在要修普賢行,清淨心,一絲毫雜染都沒有,有的話趕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阿彌陀佛,把它放下;再來,平等心,萬法平等,尤其老人家用了生佛平等,這個詞很有味道,把眾生排在佛前面,這就是佛法的精神。佛為什麼成佛了?因為他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老法師說你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恭喜你,你成佛了。我們再加一個怨親平等,平等心在這裡練。跟你過去生緣比較不好的,常常會找你麻煩的,你不只不被他影響,對他更好,這是練平等心。

  清淨平等覺是總原則、總綱領,普賢十願是展開來的條目。接著老人家繼續細講了,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禮敬。對人也不能執著,我看我們學傳統文化的,一學就說傳統文化是什麼?洗腳,三鞠躬,九十度,這叫傳統文化。著相了、著相了,你爸爸就不願意給你洗,你幹嘛要強他所難?尤其我們大乘佛法強調什麼?應無所住。《般若經》就講了二十二年,就教我們不執著。假如我們講一年就夠了,佛不會多事講二十二年。所以我們在一接觸一切人事物很難不產生執著,除非自己的警覺性非常高。因為一經過了落印象,一經過了有成見,就執著了。學一個東西就著一個東西,九十度了,就執著在那個相上了。「禮者敬而已矣」,假如我們有恭敬的心,我們會去感受別人的接受度。像現在說愛你沒商量,那個都是沒有去體會到別人的感受,然後把自己的執著包得很漂亮,因為我愛你。你看那個包得可厲害了,其實是控制、佔有、要求。所以現在這一句挺含蓄的,愛你沒商量。

  我們看到老人家開解了,你對人的恭敬,你還要不違背世間法,從心上你有恭敬,事上你要能夠不壞世間法,世間人用什麼樣的禮節,我們就用什麼樣的禮節。成德當時候在學校教書,也沒有九十度鞠躬,因為我覺得我九十度了,鐵定對方會退好幾步,就不會太一定要這麼做。

  再來,對事也要禮敬,無論是自己的事還是公家的事。當然,公家的事要排前面,公私分明,公為先,這也是一個表法,隨時都要為人演說。盡心盡力做得圓圓滿滿,這是修普賢行。不認真、不負責任、投機取巧,那你不能往生,這個諸位要曉得。所以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口裡念佛,身行與道相違背。所以這個提醒告訴我們,言行忠信,表裡相應,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我們用真心、直心,做什麼事都是辦道、都是積功累德;我們有應付了、投機取巧了,這就變造業了。所以修行要從不妄語開始,言語要真實,身行也要真實。

  再來,對物的恭敬,桌椅板凳把它擺得很整齊,擦得很乾淨。我們舉一反三,那就變成水、電都要恭敬,包含食物,甚至於是成物勿毀,這個東西已經做成,它假如還能用,就不要輕易把它扔掉,它還能發揮作用。我們看一個人對東西恭敬,看他的東西都用了二十年、三十年,這就是禮敬。

  禮敬諸佛,師長老人家又舉了六祖大師開悟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生的,自己的自性所生的,都是自性所變現的,自性是佛,所變現的一切萬事萬物當然統統是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要用這樣的心量、這樣的觀察,這每一句都很重要,要用這樣的心量、這樣的觀察對於一切恭敬,這才叫禮敬諸佛。尤其普賢行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學佛首先擴寬心量。

  第二,「稱讚如來」。師長老人家說到,禮敬是諸佛,稱讚是如來,諸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所以稱讚一定要跟性德相應的才稱讚。舉到了五十三參有三位善知識他是用貪瞋痴,這個有禮敬,沒有讚歎。稱讚正面的,負面的我們不稱揚,這在傳統文化裡面講隱惡揚善。《弟子規》也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帶動大家稱讚別人,帶動大家效法被稱讚的人。「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這就造口業了。

  孔子也有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我們看孔子說,我對人不會因為看他不是很歡喜就批評他,我很喜歡他我就讚歎他。我們去看孔子,當時候子貢在批評人,孔子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我自己用功時間都不夠了,怎麼還有時間去批評別人?所以孔子他不批評人的。但他真正稱讚人的時候,一定是他已經確定這個人是真正有這樣的德行、這樣的貢獻,他才會稱讚。所以也不是很激動就去講這個人很好,結果人家相信你了,還去跟他合作做生意,結果出了事;或者是人家聽你說這個人很好,用他做幹部,結果出了狀況。這個我們也要了解孔子為什麼說「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一定是他有確定了他才會稱讚出來,因為言語是要負責任的。

  其實普賢行就是我們將從前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放下,完全依照普賢行來做。其實普賢行打開來就是我們生活的每一個一言一行、起心動念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整個把普賢行表演出來了。這裡有提到善財,善財不是男的,不要執著這個相,善財是指每一個發願當生成就的人。善是善根,財是福德。為什麼他能在一切境界都提升?因為他的心態很好,他是法器,遇一個那個法就入心、就受用。因為只有一個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他就一直進步,「見人善,即思齊」,進步了;「見人惡,即內省」,也進步了。所以我們只要保持像印祖說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每天善根、福德、因緣都在提升。

  而提到「稱讚如來」,成德的感觸,了凡先生在舉「舜在雷澤」這個例子,他轉化了一個地區的風氣,他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一個公案了凡先生用得非常好,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公案,但了凡先生把這個公案跟我們末法時期怎麼處世待人結合在一起了。「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不能因為我們比別人會、比別人懂去壓到別人,不能有那種炫耀的味道,不炫己長,而且要「收斂才智,若無若虛」。現在人的成就為什麼不能保持?都是因為傲慢。「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我們不增長傲慢也不簡單,除非我們很會賢護自己,很會護念自己的念頭,不然人只要覺得我有什麼,他的慢心會不知不覺就上來了。覺得自己有什麼就不是真心,真心一法不立,所以有什麼的就沒什麼了;覺得自己沒什麼的,那這個人可能有什麼,他說他沒什麼,可能他是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人家空空如也,都放下了,我什麼都沒有,沒什麼。所以收斂才智,若無若虛。

  「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我們除了不要自己的才能去壓到別人之外,別人犯錯了要給人家台階下,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我覺得夫妻相處這一句是key point(關鍵點),他知道你知道他不對,你又不講他,他會繼續觀察你,今天怎麼沒發火?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原來是念阿彌陀佛念得很好,所以都不發火了。這些聖賢人他分析那個人情、人心分析得很細膩。

  「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我們去感受一下,比方說妳的另一半,他不對妳不講他,他知道妳不講他,他有一點好的表現、有一點優點妳就讚歎他、隨喜他,妳看他會有什麼感覺?「哎呀,我太太這麼欣賞我,我不好好表現太辜負她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都帶過學生,帶那個小朋友,本來成績很不好的,你一欣賞他,就你那一科九十幾分,其他都很低分,所以稱讚如來的力量非常大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我們真的能夠清淨平等來落實普賢行,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而且還廣修供養,大家的素菜愈煮愈好吃,還懺悔業障,你這麼盡力供養、稱讚、禮敬,然後遇到事還說是我不對,你的另一半不感動到痛哭流涕才怪,所以天下無不可化之人是真的。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不好意思,我沒有掌握得很好。我們下一次再把普賢行跟大家交流。我們有張居士,有請。

  張居士:感恩各位師長,感恩法師。剛才說到一個就是讚歎,稱……

  成德法師:稱讚如來。

  張居士:就是讚揚一個人。我分享一下一件事情,就是我的一位堂妹的女兒,她其實平時的習慣各方面在別人眼裡非常糟糕,處境她自己也覺得自己很不好很不好,別人對她也看得很不慣,後來就是因為我的一句話,我說妳在我的眼裡是一個很孝順的,是一個很善良的、很有孝心的小孩子。她二十幾歲了,也結婚了,但是又離婚了,又去喝酒、抽菸,去夜總會。因為她自棄,自暴自棄,大家對她都很排斥。但我感覺她內心是很孝順她的父母,因為她父母也是離婚的。但是我感覺她內心的深處都是有愛心的,因為她平時沒什麼錢,還是把一些錢會寄給家裡的一些小孩子去讓他讀書,還有對父母,對她媽媽,離婚了,但還是有點掛念她,我自己感覺。我就說,我覺得妳是很孝順的一個孩子,並且很有善根。她就哭了,那天就在我的微信上她就發朋友圈,她說我一個姑姑在外國,還這麼關心我,還說這麼好的話給我,就發了朋友圈在那裡。

  然後我說妳願不願意加到一個念佛群?要不要念佛?她看到我朋友圈都是發些念佛的信息。她說,「好,妳把我拉進去,我想看看我能不能得救」。她一直說佛菩薩能不能救她,她是這樣的心,但是也還可以,就先讓她有這種感覺說菩薩能救她,然後慢慢再跟她講道理。然後我就把她拉到我們那個二十四小時的念佛群,我想她肯定會在那裡看那些師兄們分享的一些佛法方面的知識,還有大家念佛的一些經驗。

  所以就是說讚歎一個人會救他一命,有時候可能是這樣。因為別人對她都是很看不起,她自己也自暴自棄,到處去喝酒,喝得很厲害,都不顧身體的,身體很差的。所以我想就是讚歎她,我也是真心讚歎她,我感覺她真的是很有善意、善心,還有比較孝順。弟子不好意思,佔用到大家的時間。感恩,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感謝張居士,我想大家聽了都很感動,而且我相信可能每一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親戚朋友。所以我們學佛也好,學傳統文化也好,首先建立在相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張居士也是做了賢護菩薩,她去護持她的這個晚輩;再來也有信慧菩薩、願慧菩薩在裡面,妳相信她,妳那個言語會非常真誠,而且妳會有一種願力去陪伴她,那也是一種長輩的責任。在這個過程,妳在護念一個人也會遇到一些境界挑戰,這時候要香象菩薩,要行,要定得住,大象,不能被她轉,她也會起起伏伏,妳不被她轉,妳就能轉她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今天時間差不多了,有沒有哪一位大德同修你沒有分享一下今天睡不著的?老人家說普賢最主要是前面四個願,之後就是自己修行,之後是利他,真的每天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禮敬、稱讚、供養,還有吾日三省吾身,反省,這樣我們每一天就經一事長一智。

  好,沒有了,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我們下週再見。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