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八集)  2005/3/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038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早上提到,在各地都有很多在歷史當中留名的聖哲人,也代表那個地方的人文的風氣,所以我也很習慣到一個地點去,了解一下當地有哪些聖哲。到福州的時候,去參觀了林則徐的紀念館,早上我們也提到,林則徐用物理的方法做了一次相當大規模的銷煙行動,把這些鴉片都銷毀掉,所以只要有心,他的科學也會進展的很快。而且林則徐他對於水利方面相當在行,後來他被流放到邊疆一帶的時候,他並沒有頹廢喪志,反而能夠「素患難,行乎患難」,還是盡心盡力照顧當地的人民,從事水利的建設。所以林則徐的水利建設,至今還影響著邊疆一帶的人民,很好運作。

  林則徐當初帶兵的時候是在東南沿岸,軍隊也帶得相當好,英法聯軍到了東南一岸,不敢跟他們直接對打,反而繞到北方的港口去打仗。所以他們也很害怕林則徐。但是因為當時朝廷比較腐敗,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城的時候,林則徐就被換掉,後來就被貶到邊疆去了。所以說實在話,其他的國家再強,只要自己國家內部不亂,人家也無法欺負。就是因為那時候朝廷整個腐敗現象嚴重,才使得民不聊生。

  林則徐在他的人生歷鍊當中,寫下了「十無益」,告訴我們,人生只要你沒有從根本來下手,會空忙一場,會過得非常的空虛,所以這十件事值得我們去思惟。「十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存心不善,風水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從這「十無益」我們也感受到,林則徐也強調人生要重實質,不能重形式,重空乏的外表。

  第一個,「父母不孝,奉神無益」。連父母都不孝,天天拜神,甚至於布施很多錢去建寺、建廟,有沒有用?沒有用!最重要的要依照聖賢、依照這些神哲的教誨去做事,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而世間一切事跡的聖哲,所有的教誨一開始絕對是強調以孝道為根本。所以儒家講「夫孝,德之本也」;佛家講「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也是從第一福「孝養父母」做起;道家《太上感應篇》也是提到「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所以必然德行的根本都是從孝道開始扎根,而德是萬福之根基,所有的福分一定都是從德行當中建立起來。

  第二個,「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在家庭裡面跟兄弟姐妹都不懂得互相友愛,互相提攜,有沒有可能出了社會以後,馬上跟朋友相處的很好,有沒有這個道理?凡事心行是一如,這個行為在家裡如此,他的存心亦如此,絕對不會說踏出這個家門就變另外一個人,那可能就是有附身的狀況才有可能。一般正常情況,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行為去觀他的心,而那個行為最真實的就是在家庭當中的表現。之前我們也提到,日本在選拔人才,要重用一些重要主管的時候,他們有個法寶,就是看他孝不孝順父母,再來看看他有沒有照顧妻兒,有沒有友愛兄弟。所以「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第三個,「存心不善,風水無益」。所謂「命由我造,福自己求」,而福田是靠心耕,當我們念念善心,已經在積累自己的福分、功德了,所以莫向外求。現在的情況是不是這樣?經濟愈不好,算命的風氣就愈盛,甚至於現在很流行改名字,一改還不是一個人改,全家都改。所以現在人不懂道理,很可憐,花了一大堆錢沒什麼效果。而當他這樣花錢的時候,請問給了他下一代什麼樣的榜樣?迷信。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不離我們這一顆心,「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我們從根本來經營生命,不要迷信、不要追求這些不實的東西。

  其實外在物質確實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比方說,我們到了一個很亂的房間裡面,你的心情好不好?當然會受影響。但是當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的心恭敬的時候,遇到這樣雜亂的環境,我們會怎麼樣?一定會動手把它弄整齊,那風水當然就隨著人心轉變過來。所以中國話講,「福地福人居」,因為福人居福地的時候,他的心跟一般人不一樣,他懂得惜福,懂得愛惜物品,希望生活能夠乾淨整潔,當然他一住進去整個環境就變掉了。所以風水也是動態的,命運也是動態的,光看我們如何去用心、如何去轉化。

  第四個,「行止不端,讀書無益」。當孩子的言語、行為不端正,假如他《四書》都背起來了,會有什麼結果?相不相應?不相應。所以有個孩子他母親批評他,因為他書背很多,他馬上跟他母親講:媽媽,你有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嗎?假如你沒有,你也沒資格說我。「行止不端,讀書無益」,書讀愈多愈傲慢,所以讀書的根本基礎在謙卑、在恭敬,一切的學問都從孝敬心中發芽,這兩個根不紮好,讀的書再多,禍患無窮。所以讀書的次第很重要,林則徐先生就求學問,也給了我們兩點非常中肯的勸告,第一個,一定要從孩子的生活行持當中去歷鍊,從生活行持,對長者、甚至於對所有萬物都應該恭敬,然後內化成他的存心。所以,第四點跟第五點都是讀書的正確態度。

  第五點提到「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慢心一長,道業即失,所以我們也要觀察到孩子有沒有處處謙讓,處處謙卑,這個就很重要。在海口有個孩子,他也是很早以前也讀了兩、三年的經典,他母親在這些方面就特別謹慎叮嚀,這個孩子見到每個老師都是恭恭敬敬九十度鞠躬,也看得出來孩子這個鞠躬已經內化成他的存心。當他母親經典有什麼不會,都把他找過來,「來,這一段背給我聽」,當孩子背完以後,母親感謝他,他也是很謙恭說「不客氣」,不會產生傲慢。

  有一次,我們幾個老師還有這個孩子一起到深圳去,我們去講課,這個孩子也去聽課。剛好有一盒餅乾,裡面有十塊,大家都分完以後還剩下一塊,剛好九個人分掉了。這個孩子吃完,本來在房間裡面,他覺得很好吃,他就走出來,他說:這個餅乾很好吃,還有沒有?我們就看著那塊餅乾,也都沒說話。這個孩子一看剩一塊,馬上趨向前來,把這個餅乾拿起來,然後走到我的面前,說到:這塊應該給蔡老師吃。然後他就進去了。第一個,孩子一點都不貪,第二個,他還知道餅乾要先拿給誰吃,他很會去了解到進退應對的分寸。所以說實在的,學中國文化絕對不會學呆,這些禮儀當中都讓孩子非常靈活,懂得怎麼樣去變化。

  剛好在去年有一次海口防空演習,老師也不慌張,因為每個狀況出現都是一個機會教育點。所以老師馬上就跟孩子講:當防空演習的時候,你們應該帶一些隨身必須要的東西,其餘不要帶太多。就看到每個孩子開始收拾行李。有些孩子收了一大堆,提都快提不動了,可以看出來這個孩子內心怎麼樣?很沒安全感。這個孩子,他沒有整理什麼東西,跑到一個地方把抽屜打開來,那抽屜裡面放著一張孔老夫子像,他看著他的老師說:老師,這個應該帶走!他的老師當下感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諸位同修,他在危機之下,第一個念頭是要帶走孔老夫子的像,相信這個孩子往後的人生,面對很多挑戰,孔夫子的教誨一定會從他的腦子冒出來,進而從這些態度去處事做人。所以這兩點,我們為人長者也要謹慎,去建立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

  再來,「作事乖張,聰明無益」。當做事的時候不循著正道去走,不循著聖賢教誨去做,只是耍耍小聰明,那遲早會鬧出一些狀況出來。畢竟做事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德、有福分,雖然我們用小聰明可能一時間有個蠅頭小利,但是終究折掉福報,到頭來還是會敗喪掉。所以貪圖這個蠅頭小利就好像是「刀頭舐蜜」,看到蜂蜜很甜,但是這個蜂蜜卻是在一支刀子的前面,雖然我們舔了一下確實很甜,但是之後舌頭也可能被割傷、割掉了。但是諸位同修,我們現在孩子是理智多,還是小聰明多?小聰明。所以不要鼓勵孩子小聰明,很多孩子在耍小聰明,大人還笑得樂呵呵的,有沒有?所以教育要敏感,當孩子不老實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嚴肅的去引導。

  還有些爺爺奶奶,小孫子抱在手上,不懂事,動手給他打一巴掌,這個奶奶還笑得很開心說:你看,孫子打我。孫子看她笑成這樣,左臉已經打了,連右臉再打一下。這都是教育敏感度不足,這個相當值得我們為人長者謹慎。因為孩子的是非判斷還沒有形成,應該讓他中規中矩,一些對的行為我們一定要塑造起來,當他習慣成自然,自然就可以循規蹈矩。這個功夫不在小時候做,大了以後就很難扭轉。當然假如他已經大了,這時候我們也要以身作則,用真誠、用德行再去轉化,所謂「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第七個,「時運不通,妄求無益」。當時節因緣不成熟,我們硬是要做,可能累了自己,也累了他人。所以當時節因緣不具足,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待時緣成熟了,再好好發揮,好好把這個事成就起來。所以人也要能屈能伸,能屈得愈低,下一次機緣來了就能夠展得愈高。

  第八個,「不惜元氣,服藥無益」。身體的健康不單是要靠食物、靠一些醫生,更重要的還要靠自己不要糟蹋身體。不然,縱使你有再多的財富,也不可能有個健康的身體。

  第九個,「妄取人財,布施無益」。在民國初年有個公案,就是他在清末的時候貪污了一筆錢,讓很多災民都餓死了。後來民國以後,他可能內心非常的恐慌、後悔,所以又拿著錢財去大量的布施,地方的人都覺得他是個大善人。但是後來死得很慘,又墮到地獄去,因為他「妄取人財」,而這個「妄取人財」讓太多人遭殃,縱使他後面再來布施,也補不掉他前面所造的罪業。所以我們確實時時守好這一顆心,不能有佔他人便宜的念頭,所謂「吃虧是福」,懂得捨、懂得讓才能夠讓人生走得愈來愈寬廣,而福分、福報最好是晚年再來享,那是真正的福分。所以諸位同修,假如我們現在還很年輕,要好好努力造福社會,不要現在三十出頭就在那裡看彌陀村在哪裡比較好!要福慧雙修。年輕人有福,晚年遲早佛菩薩自有安排,現在不要操那個心。這是提到第九點「妄取人財,布施無益」。

  最後一個,「淫惡肆欲,陰騭無益」。欲望,我們的言行非常的錯誤,造了很多的罪業,縱使祖宗有再多的陰德,也會在短時間內統統折掉。這是林則徐先生的「十無益」,讓我們經營人生都是抓到根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做人的根本在孝悌,林則徐的「十無益」也是從孝悌開始扎根起。

  所以「親仁」,一切人事物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要讓孩子有親近仁德之人的判斷能力,也要從他的德行下手,只要他有德行,他就能取捨、認知是非善惡跟好壞。有一群六、七歲的孩子,有一天晚上他們的老師問他們,什麼是好心?什麼是壞心?這六個孩子有一個討論,在這裡我念給諸位同修聽。我們看看讀了兩年左右經典的孩子,他們的思想、觀念如何?

  好心是什麼?一位同學說到,「一件東西自己想要,但別人想要的話,就讓給別人」,這是打斷慳貪的根基;第二個,「孝順父母,上課專心,對別人恭敬,是好心」。這些話都沒有加任何一個字,這都是他們原文講出來。第三個孩子提到,「對佛恭敬,做到《弟子規》的心是好心」;第四個孩子講,「做到《孝經》第一到第十八章,聽老師的話,做到《常禮舉要》的心是好心」。諸位同修,從這段話我們也知道他現在在學什麼?《孝經》跟《常禮舉要》。而且從這幾位孩子的回答當中,我們有沒有體會到,他們對於學問強調的是什麼?做到。你看好幾個孩子都強調這個。

  再來,下一個孩子說,「智慧的心是好心」;再來,「做好事的心是好心」;還有一個孩子寫到,「不用督促去做事的心是好心」。所以孩子已經會看他的存心,父母叫他的時候,他是不耐煩去,還是主動去?一些應該做的事,是自己主動做,還是別人去催促?他可以從這些生活,還有自己的存心去觀照。老師也每個禮拜抄一句話給他們,當作一種做事做人的態度,其中有一句就提到,「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別人;自己應該做的事,絕不讓人操心」。可能這個禮拜這一句話對這個孩子有影響,所以他提到不用督促就去做事。下一個孩子講到,「四十八願度眾生的心是好心」,所以這個孩子讀過《無量壽經》。下一個孩子提到,「知道是好事就去做」;再來,「懂道理的心是好心」。看到這裡,我們有沒有覺得面對未來比較有信心一點?江山代有賢人出。

  再來,提到壞心。小孩子說,「不幫助人的心是壞心」。下一個說,「欺騙別人、浪費的心是壞心」。然後又提到浪費什麼?浪費電、水、生命、物品、人生、時間。這個孩子,我去深圳講課,他幾乎都有來聽,而且有時候還聽得在那裡哈哈大笑。我記得有一次跟同修們討論修學的事情,我們就提到李炳南老師曾經跟學生講到,「你學佛,這一生就得作佛」,非常的堅定、篤定。這個孩子聽完以後,他就說到:老師,學佛不作佛,那幹嘛學!所以孩子很單純,也很直接,我們不要搞得太複雜。

  下一個說,「侮辱別人是壞心」。還有,「開玩笑過火,禍從口出,這是壞心」;再來,「怨恨別人的心是壞心」;再來,「為自己不為別人的心,生氣的心是壞心」、「別人對他好,他對別人不好,沒回報的人,忘恩負義,這樣是壞心」;再來,「記仇的心是壞心」。諸位同修,我們假如把《弟子規》拿來對照一下,他們常常放在心上,「恩欲報,怨欲忘」,「己有能,勿自私」,都是教誨。下一個提到,「小氣的心是壞心」,「別人指出缺點,卻堅持錯誤,是壞心」。所以「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群孩子只要別人舉出他的過失,他會對他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剛好我們那時候從外地演講回來,有一位老師就指點了一下一個同學的錯誤,這個同學馬上跟這個老師鞠個躬,我們當場都覺得很汗顏,真是後生可畏。

  下一個說,「沒愛心,害別人的心是壞心」。再來,「沒慈悲心,知道應該做好事,還做壞事,這個是壞心」;再來,「對孔子像不恭敬是壞心」。因為他們一進門,掛著是孔老夫子像,他們都要說:孔老夫子,我回來了。這個叫「事死者,如事生」。下一個說,「怕吃苦的心是壞心」。因為老師有一個禮拜寫到,「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一陣子苦」,這些人生態度確實從小紮最好。再來,「對佛不恭敬的心是壞心」,還有,「表面做好事,心裡做壞事」,他們觀心為要,會從起心動念修。再來,「不孝順父母的心是壞心」,「破壞的心是壞心」。下一個說,「媽媽不知道,就說媽媽笨,是壞心」;「不做到《弟子規》,是壞心」,「本來可以做到,但老想做不到,是壞心」。下一個說,「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壞心」。

  諸位同修,你不要小看這些孩子,這些孩子現在可以拿著《德育課本》講課給我們聽,因為文言文只要長期接觸就會很熟練。而孩子的悟門也很強,這個孩子,有一天我們講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跟他母親說:媽媽,「學如斜坡騎車,不進則退」。所以孩子確實「本覺本有」,我們只要盡心盡力教,他們必有好的成就。下一個說,「高聲喧嘩,打擾別人,是壞心」。再來說,「倘揜飾,增一辜,所以掩飾的心是壞心」。當我們時時能夠以《弟子規》、以《十善業》為標準,就能夠判斷好壞對錯,也能夠有能力去抉擇,什麼樣的人值得我們學習、效法,什麼樣的人應該敬而遠之。

  我們也看到,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但是諸位同修,只要人學過《弟子規》,邪師說法對他不起作用。但是邪師很厲害,他講一百句話,九十句是真的,十句是假的,可是這十句就可能讓人萬劫不復。所以我們明白到這個實際情況,我們也非常心急,希望《弟子規》趕快推開來。因為當人的心空掉的時候,邪師很容易入侵,這時候理智要趕快建立起來。很多的人很有向道之心,只因為沒有遇到正法的因緣,當他遇到邪法還覺得邪法是正,還為了邪法要結束生命,這種向道心強不強烈?強烈!我們有沒有他這種心?沒有!對!但是他沒有緣。所以我們要趕快把《弟子規》、《十善業》、《無量壽經》推開來,可能就救了一個人、救了一個家的命運,也可能成就一個人當生成佛的因緣。

  我們接著進入《弟子規》第七個單元,「餘力學文」。前面所談都是做人、做事的正確態度,當然《禮記》講的「曲禮曰,毋不敬」,面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面對學問也要恭敬對待。怎麼樣學習才是正確的心態,在這篇我們就可以深入來探討。「做人」先學好了,再有其他的時間一定要「深入經藏」,古代人說,「文以載道,文以貫道」,文章最重要的一定要把宇宙人生真相寫出來,以便利益後人。現在的人寫文章是什麼樣的存心?大部分第一個念頭會想著,可以賺多少版稅。當他的念頭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請問他寫出來的書跟性德相不相應?不相應。所以我們也要去判斷書籍。今天我們看這本書,看完以後發現了自己很多的過失,也知道下手之處,馬上可以怎麼樣提升自己,這本書就很值得我們去念。

  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回想一下,當我們第一次看到師父上人的《認識佛教》,你把整本書看完,內心怎麼樣?法喜充滿,看到了過失,也了解到下手之處在哪。很多書籍是你看完以後,只覺得這個作者學問真好,然後你不知道要從哪裡下手。那我們來看看,師父上人的文字看起來比較簡單,另外一個人他寫的文字可能是讓人家覺得程度很深奧,可是真正能得利益的是哪本書籍?是《認識佛教》。所以重點在哪?重點在講經的人、寫書的人,他的念頭是要賣弄學問,還是要念念利益眾生?當他是念念利益眾生,他一定會觀察眾生的根基。師父上人從這樣的存心,才能夠講出讓我們每個人都受益的經教。

  我們選書,一定要選看了以後能夠讓自己得利,知道如何去落實的書。不然我們有很多的同學、朋友也都很喜歡念書,到他們的家裡面去,書櫃裡面排得滿滿的。諸位同修,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但是很奇怪,看愈多思想愈複雜。很多憂鬱症的病人,書都看很多,沒什麼看書的都不會得憂鬱症,有沒有這個傾向?所以這個時代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就曾經問過同修,我說一個心理學家,四十歲寫了一本書,六十歲又寫一本書,你要看哪一本?六十歲!四十歲?諸位同修,看哪一本?我們這個時代還沒有判斷力以前,不知道讀過多少邪知邪見,好可憐!我們不要再把這個遺憾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也有朋友他是讀哲學的,在讀哲學的過程當中,他的心裡都拿不到一把是非對錯的尺,愈讀心裡都慌張起來。

  諸位同修,很多人說讀這個六十歲人的書,因為他人生比較有經驗。那他八十歲又寫一本,你要看哪一本?而且很多心理學家後面寫的書是否定前面的理論,有沒有?有!你已經把人生都押在他上面,結果過了二十年,他說「對不起,我說錯了」,那你能不能把腦子裡的東西清出來。這些東西又教給你的孩子,那可是無法扭轉回來,所以不得不謹慎!年紀愈大不代表愈有智慧,因為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反而二十歲比較單純一點。心理學強調的是意識、是情識,在情識裡面怎麼打轉都是妄心,提不起理智,所以都是症狀解除。

  諸位同修,我們從各方面的角度來了解東西方的差異在哪?中國人的思惟強調的是「根本解」,不管是中醫,不管是道德學問,不管是做人的態度,都是求這裡。西方他們求的是功利主義,快速達到效果,所以是「症狀解」;不管在醫學方面,還是在解決企業問題,甚至於是寫的這些心理學的角度。所謂「萬法由心」,當心追求是情識,自然呈現出來的就是這個結果;但是心假如是理智,是往真心、真性去發展,所呈現出來的行為、學問就會不相同。很可惜,因為近代一百多年的中國人,沒有深入自己老祖宗的智慧,所以自信心喪失了,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個情勢一定要趕快扭轉回來。

  所以看書要謹慎,其實我們現在看書也不用煩惱,因為師父上人講經已經四十七年了,我們這輩子看都看不完。只要我們持續深入經教,好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相信一定會煩惱輕,智慧長。也由於我們對現在社會的狀況理解到,所以我們時時要把法寶放在身旁。只要他人接受了這些正確的思惟,要趕快讓他繼續薰習,他才能夠有無間緣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也可以做他的增上緣,從中關心他、協助他。當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一個朋友的時候,我們也要恭敬、真誠,所謂送佛要送上西天,給予他一些鼓勵,給予他一些推力。

  諸位同修,你不要看到他很能接受,你這個十來本書一次就給他推出去了;他一看十本書,心臟都跳得特別快。我們可以先一、兩本基礎的書給他看,當他真正知道受益無窮,興趣提起來,自然而然我們再把這些書送給他;甚至於是把淨宗學院、淨宗學會的住址告訴他,他自己就能夠去取法寶。我們看經文,我們來念一下: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其實這一段話跟《華嚴經疏鈔》的教誨是相應的,《疏鈔》裡面提到「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我們來看,『不力行,但學文』,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傲慢一起,還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是『但力行,不學文』,就是有行無解,『任己見,昧理真』,那就是愚痴,增長無明。所以學習很重要,一定要解行相應,我們這裡進入了學習的態度。

  諸位同修,我們在課程當中屢屢也提到,學習應該怎麼樣才能夠得利益。學習首重什麼?諸位同修,我們再加八天的課程,不然我會內疚!學習的首重是什麼?我們佛家講「眾生無邊誓願度」,儒家講「學貴立志」!諸位同修,志立了沒有?「志」就好像一個人人生的目標,你有確立目標,所走的每一步才有價值。假如沒有目標,走了一段時間,後來才知道人生這樣不對,應該往那裡,你已經反方向,還要再折回來。所以,立志太重要了。

  面對時局,現在的國家、社會狀況,我們也深刻體會滿混亂的,而社會的安定才能夠讓世法、出世法的道業能有所成就,所謂心安才能道隆。現在因為整個國際的局勢比較動盪,我們也深刻感覺到「覆巢之下無完卵」,現在地球上哪裡出衝突了,核子彈發出來了,我們都很可能會同歸於盡。所以這時候我們要抱持著一個地球人應該有的責任心,要來化解現在的劫難。如何化解?當然「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時候軍事、政治、經濟,這些因素都沒有辦法化解,惟有靠教育的力量轉化人心。

  教育要從哪裡下手?當我們這樣細細去思惟,就能夠把答案找出來;找出答案,我們要趕快去做。就是從「孝道」做起,孝道是愛心的原點,是性德的原點。當我們能夠把「父子有親」的孝道這一生好好保持,再加以擴充,加以設身處地,能夠愛一切人,甚至於是愛一切眾生,把一切眾生都當作自己的「過去父母」,甚至「未來諸佛」看待,這個孝心發展到極處就是入佛境界。

  我們要能夠把這分所謂「父子有親」的孝心延伸到一切眾生,這樣就要愛心不斷擴展;一個人要能愛心不斷擴展,也要從自己的習性去剔除開始做起。儒家也告訴我們修學的方法,要從「格物、致知」開始,當我們能夠革除物欲的追求,才能夠誠意、正心。而物欲不外乎分別、執著,還有跟人的對立,我們只要跟人有對立,就不可能用全然的愛心去關懷他人,所以首先要把內心的對立去除掉。我們每一天時時要觀照自己,還有沒有哪個人不能忍受?還有沒有哪個人不能接納?只要把對立去除,從我們的真心裡面就可以流露出對一切人的平等。

  當我們有這樣的存心,又能夠從父子有親、從《弟子規》開始推開來,相信縱使是不同的種族、言語的人類,都能夠感受到我們的這分愛心。因為《弟子規》非常的具體,相信每個不同種族的人類,只要他吸收,只要他開始落實,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法益,這個根也會在不同的國土開始生長。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