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05/3/10  地點: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025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剛剛講到《淨土聖賢錄》當中一位往生的菩薩黃打鐵,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最重要是當我們在聽到一位聖哲他的行持的過程,要了解到他有哪些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效法之處,把之間的差距找出來,我們就可以迎頭趕上。剛剛講到了,出家師父告訴他:反正你只要一邊打鐵一邊念佛,這樣就不會妨礙到你的工作。結果黃打鐵那一天以後,就開始邊敲邊念佛,敲一下念一聲。他的太太就走過來跟他說:你有毛病!打鐵都那麼累了,還念什麼佛?他自己念也感覺不會累,甚至於比之前只有打鐵的時候還輕鬆,所以不管老婆怎麼樣不滿,他也沒有在乎,繼續老老實實敲他的鐵念他的佛。念了三年,他就跟他太太說:我要回家了。她太太說:跟你結婚那麼久,你這個窮光蛋也沒聽過你有什麼家可以回。也就不理他。結果那天黃打鐵就念了一首偈說到「叮叮噹噹,久鍊成鋼,太平將至,我往西方」,念完剛好敲下去就走了(我假如這樣就走了,不知道多好),是站著走的。

  諸位同修,黃打鐵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哪?老實念佛。第一個,他對於法師、對於老師恭敬,才會有這個因緣把法師接到家裡來。再來,對於老師的話依教奉行,一點折扣都沒有,法師有沒有告訴他念佛以後有多大多大利益,沒有。他對人很信任,法師這麼講一定不會錯,連會怎麼樣也沒問得很清楚,他就老老實實開始念;所以尊師又老實,依教奉行。再來,我們也看到,當別人給予他一些不同的意見,他也沒有動搖,他還是很有信心。畢竟我們要了解到,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所以要讓身旁的人各個都同意你做得是對的,容不容易?不容易!我們就不需要去強求,假如你跟每個人講念佛可以往生作佛,他都相信的話,那就很不可思議;一般不能接受是很正常的。所以,我們老實念,也不需要他人來認同我們。

  再來,黃打鐵工作非常忙碌,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而他念了三年也能成就。也警惕我們,能不能找藉口說我自己太忙,都沒時間念佛。其實從黃打鐵的事跡我們也了解到,再怎麼忙也不能障礙我們念佛,因為你可以在心頭默念就行,這個法門是完全不會受到工作、生活的障礙。跟這些有成就的人學習,一定要抓住一個原則,就是「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當我們找藉口的時候,道心可能就點點滴滴流失掉了。所以要「聖與賢,可馴致」,看到好的榜樣趕快就往那個方向走。

  黃打鐵也警惕我們,一個不識字的人,一個工作比較低階層的人,都相當有機會當生成佛,所以我們面對任何的人都不可輕慢、都不可輕視。因為很可能你輕視的那個人這一生就要去作佛,那你這個罪業就結大了,所以我們要平等視眾人。當我們看到每個《淨土聖賢錄》上的聖哲榜樣,我們都應該好好從中領會、從中學習,這樣我們每天生活都可以從書上、從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提升自我。下一句是: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見到人家不好之處,我們首先先想想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過失,假如有,趕快修正;假如沒有,那就自我勉勵,不要跟他再犯同樣的錯。而面對惡人,我們也應該寬恕、體恤,所謂「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當一個人無知的時候,事實上是很痛苦的,不知道要造多少罪業。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道理我們已經明白,就應該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成佛。所以當我們面對惡人的時候,也不能起分別心。因為「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一定喚得醒,本無是剎那生滅,只要我們能夠有所德行,當他的榜樣,相信這段因緣也會有所轉化,對他有所幫助。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的教誨。諸位同修,這一點好不好做?很多時候覺得很有道理,但是真正看到的時候都會生悶氣,自己也覺得很無奈,怎麼悶氣就是壓不下去。曾經聽師長在回答問題,有位長者他就提到,實在沒有辦法不看人家的過失。結果師長回答他:你從今天以後,只要看到別人的過失,馬上就想說就是我的過失。比方說看到太太的過失,馬上就想就是我做得不夠好,所以我太太沒有感動;假如看到朋友有過失,就想就是我做得不夠好,所以沒有感動他;假如看到社會上的過失,就想到因為我沒有做好表率,所以社會才會亂。當我們看到所有的過失都回過頭來看到自己的本分,那我們的力量會花在盡本分,會花在提升自己的德行,就不會耗在見人過失,在那裡情緒打轉。師長這個方法相當好,我們聽了也心生歡喜。

  師長也教誨我們,他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們對的也是錯的。當別人是錯的時候,我們把他當菩薩,他在告訴我「見人惡,即內省」,他也在告訴我們,現在的社會最缺乏什麼、最需要什麼。因為他們會造惡都是整個家庭社會所形成的問題,所以從他們的示現我們也了解到我們的本分,我們的責任。我們對的也是錯的,當我們心裡面生起我對你錯,我高你低,當下我們的恭敬心、平等心已經失去了。師長很多的話語我們都要靜靜去領受、去領會,然後去歷事鍊心,常常觀照自己的態度,自己的起心動念。當我們能夠這樣去下手,相信很多的態度會轉得很快。我們看下一句經文: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

  這一句經文提到『唯德學,唯才藝』,這是精神生活層面;『若衣服,若飲食』,是比較屬於物質的層面。當我們為人長者對於人生的價值觀是偏物質,還是注重精神生活,當長者的價值觀是偏向精神生活,那孩子的人生方向就會往這裡走;當為人長者是比較追求物質享受,那下一代可能就會也是往這個方向走。所以我們希望孩子往後注重德行,首先我們要勘驗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對不對。

  我常常會問家長: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是什麼樣的人生?諸位同修,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是什麼樣的人生?應該會有滿多答案說希望能像師父上人這樣,假如你當父母從小就是這樣的態度,那您的孩子應該會很有成就,我們也很歡喜,因為江山代有賢人出。我們去從歷史上了解到,任何一個留名青史的聖哲都有好的父母、好的長輩調教,都不是偶然的。你們都沒想過這個問題嗎?每天忙著賺錢,一天過一天,哪還想這樣?所以很多家長就回答:其實我也不希望他怎麼樣,只要他快樂就好了。我們要了解,當我們的目標都定得很低,那孩子的人生會到哪裡?「取法乎下,了無所得」,所以父母要有志向,孩子才有志向。

  話又說回來,他說:我只希望他快樂就好。那我會反問他們:你快樂嗎?諸位同修,你快樂嗎?怎麼諸位的表情看起來都不快樂。當我們都沒有辦法過得身心愉快,怎麼又去期望我們帶領的孩子身心愉快。很多人都說人生就是要過得快樂一點,到底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快樂?佛家講人生有八苦,三苦、八苦,其中三苦就是指苦苦、壞苦、行苦。而世間人追求的快樂都在哪個部分?壞苦。你看現在都很強調休閒活動,有沒有?我們中國幾千年歷史,有沒有強調休閒活動?很少!那為什麼西方人要休閒活動?這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因為他工作很痛苦,是不是?所以要緩和一下。禮拜一上班的時候都有禮拜一症候群,為什麼?很無奈,又要工作。但是我們古代這些讀書人,他假如當官的時候,他會不會覺得很痛苦?當他在當官的時候可以為民服務,他覺得很充實。處理完事務之後,因為民風淳樸,又不用處理一大堆雜事,他就可以遊山玩水,跟大自然在一起,身心輕安。

  而現在人的休閒活動是什麼?我們帶班,每次要去旅行,跟孩子提議幾個地點,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夠多跟大自然在一起。結果孩子每次這些大自然都不考慮,都要去哪裡?都要去什麼遊樂園,然後又貴得要死,好貴,門票實在太貴了。然後帶去的時候,小孩就在那裡玩那些從幾百公尺然後掉下來,一路上在那裡叫。人很可悲,自討苦吃,花錢找罪受。為什麼會這樣?內心沒有真正的喜悅,很空虛,喜歡找刺激,就好像在吸毒一樣,吸一吸好像覺得舒服多了,結果過十分鐘以後又覺得很空虛。我記得有一次我帶學生出去,看他們這樣玩我實在看不下去,我又想說真的有這麼樂嗎?我就上去坐了一下那個轉盤,轉下來我都快吐出來。我說人真是可悲,無法了解到內心的喜悅,那種「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們都嘗不到。所以父母、長者對於孩子人生價值觀的引導至關重要,當他能夠真正追求的是內在充實的快樂,往後他在遇到這些很虛浮、很沒有價值的東西,他就不會生歡喜心。

  一般人在追求的是壞苦,比方說他去買一件衣服,很漂亮,他覺得很快樂。諸位同修,他可以快樂多久?買一件漂亮的衣服快樂多久?可能兩、三天,每天都要穿出去看一下。但是因為這個卡刷下去,可能半個月、一個月的薪水都付出去了,所以這一個月後半十多天還要買方便麵來吃,來過日子,這樣的人有沒有?有!你們怎麼知道?我們看到很多年輕人確確實實這樣過,有的撐不下去,餓壞了,回去跟他父親講:爸,我沒錢了。他爸爸很生氣:講你都不聽,氣死我了,來,要多少錢自己講。還是拿給他,害了他。為什麼會追求物質?大人的榜樣直接影響小孩。

  假如我們今天買一台汽車,快樂多久?買這個汽車是豪華跑車,可能快樂一個月,而且那個快樂會造成其他人的痛苦,因為你的太太從此變成從元配掉到哪裡去?掉到小老婆去了,車子是大老婆,每天要擦得亮亮的。然後開出去,開了半年、一年,你突然又看到新的款式出來,你會心又開始癢了,你看我又被人家比下去,可能開沒多少年又換一台新的,一台車的貸款要付多久?可能又要付很多年?所以快樂很短暫,痛苦一大段,這是現在人在追求的。

  還有人他在跟人家談話、吃飯過程,假如他自己沒有買一棟豪華的別墅,好像就覺得比不上別人。所以很多人買房子不是為了住,是幹嘛?要告訴別人我也有。買了這個房子可能快樂一年,痛苦多久?可能要繳十年、十五年,甚至於更久。因為買了豪華別墅,也要找兩個傭人去那裡看,主人一年去個兩、三次,這些傭人每天住在那裡,諸位同修,到底誰有福報?人生都追求虛妄的,結果是傭人有福報,他們夫妻兩個要在外面每天打拼,才能夠來付這個房子的貸款。所以追求物質欲望是個無底洞,這樣的人生就好像蓋了一個房子,外面很漂亮,裡面空空洞洞,連那個柱子都不穩定,遲早有一天會垮下來。以這樣的人生態度,教出來的孩子絕對不可能會優秀的。

  西方的生涯規劃裡面有這樣的趨向,少年的時候就像天堂一樣,中年的時候像戰場一樣,老年像墳墓一樣。我們來看看,少年的時候為什麼像天堂?要什麼給什麼,說要順應他的個性,不要限制他。這樣講有沒有道理?因為現在西方的教育理論比較盛行,所以現在教出來的青少年不是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因為都是這樣教。我們中國人都沒有遵照老祖宗的教法,還是跟西方一樣的教法,我們的下一代現在也很頭痛,果相都出來。「苟不教,性乃遷」,他的整個欲望從小養成,就很難再遏止。

  現在孩子花錢,假如你去了解一下,你可能聽了以後都快要吐血。很多高中生花錢花到媽媽都已經快要受不了,光是打個行動電話都不知道要多少錢,更何況是其他的消費。但是要怪誰?怪父母。孩子要什麼你給什麼,才讓他養成這樣的消費態度。很快樂,像天堂,買一大堆東西,把福分折掉了,把壞習慣養成。很多十多歲、二十多歲的學生都申請好幾張信用卡,這一張刷爆了,然後再申請一張,這種情況也相當多。當初發明信用卡目的在哪裡?我們都覺得好像新的東西是好的,其實不見得。因為這個商品的設計是為了讓人的欲望能夠不斷的被引發出來,往往刷完以後自己就後悔。這些年輕人他還沒有踏入社會開始賺錢,就已經有很多的債要還,甚至於連他的社會信用都還沒有建立,已經開始在虧損。

  因為欲望增長,就必須賺錢來滿足欲望,所以每天為了還錢就像戰場一樣,因為要跟別人競爭,要擊敗別人我才有錢賺。很多西方的家庭它都是從年輕到老都是負債狀況,都是先買再說。往往當他的工作出現不穩定的時候,他所購買的這些東西都將要出現狀況,有的房子就被收回去,甚至於很多大的開銷到最後付不出來,把家庭都搞得一團亂,這樣的事情也很多。中國的教育絕對不是這樣去揮霍,是強調應該要勤儉持家,愛物惜物才對。

  他的中年像戰場一般,老年,因為沒有孝道,所以老年大半到老人院去居住。雖然有國家給予他們這些開銷,但是我們回頭想想,這些老人院的經費錢從哪裡來?可能都已經花到往後第三代、第四代子孫的錢上面去了。所以我們不要只看到外面華麗的這些景象,要看到它內在本質上錯誤的地方。其實這些開銷都已經花到往後子孫的錢,這樣是不大恰當的行為。中國人會不會這樣做?中國的老祖宗念念只想著如何利益下一代,我這個中國人要打括號,兩百年前的中國人,我們這一代不見得。現在年輕人、年輕夫妻賺的錢要怎麼樣?自己花,都只想到自己,這些思想、態度都是受到整個環境的影響。為什麼沒有人去把這個制度改掉?因為他假如把老年福利改掉了,他可能就選不上。所以明明知道這樣會損害到後代子孫的利益,但是為了當下自己的權力,他也不願意更改。

  我們來思考一下,當這些老人到老人院去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很好?因為西方沒有孝道,所以孩子只要成年以後,跟父母的聯繫就愈來愈少,當他晚年的時候,幾乎孩子都沒什麼聯繫。剛好孩子來看他一次,老人家會說:我好高興,我的兒子還沒有把我忘了。假如我們聽到這樣的話語,我們的內心會覺得很可悲,做人連孝道都忘了,而一生汲汲追求都只是物質上的享受,這樣的人生就太空虛。很有可能他在老人院裡面,常常還要聽到一百零八號走了,二百一十六號走了,看著身旁的人一個一個去世,他每天要在那邊想,什麼時候輪到我,這樣的精神生活相當的煎熬。

  假如能夠在晚年有天倫之樂,這樣的晚年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中國人經營人生就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中國人強調少年的時候要培福,中年的時候要造福,晚年的時候再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福報。有些話很難聽,但是用在現在還滿相應的,我們以前罵人都說「不得好死」,現在這個現象可能都變成很常見。諸位同修,您現在還有沒有聽說我們隔壁家的老人睡覺就走了,一點痛苦都沒有?現在還有嗎?他是不是念佛人?以前小時候還常聽到,現在都聽不到了,都是癌症,都是很多的慢性病去世的,所以老年都很難熬。

  應該從小讓孩子節儉、培福,而福田從心耕。當孩子從小接受的是聖賢教誨,他念念替人著想、替人服務,那他從小就可以積福。一般的人對於生涯規劃都會覺得二十歲以前比較沒有貢獻,六十歲以後太老又不能做,都把人生壓縮在這四十年當中,其實只要小孩子從小就學《弟子規》,他的存心就已經在積累人生的福分、福報。

  有個孩子他才兩歲,他第一次來教室上課,上完以後他回到家裡,他的父母問他:今天你學到什麼?這個孩子跟父母講:我學到孝順父母。一個三歲的孩子講得非常字正腔圓。第二次他去上完課回來,因為那一堂課看到很多小朋友上台,把他在家裡做的孝行講出來,所以這個孩子學了以後,第二次上完課回到家裡,他就馬上去拿杯子端了溫水給父母喝茶。兩歲的孩子只要學習聖賢教誨,他從小就懂得孝順、懂得尊敬長輩,由這樣的存心,自然而然就會積累他的福分。因為有這樣人生的態度,所以他出社會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而是了解到我們取之社會要用之社會,應該盡自己一分能力造福人群。所以他會認真工作,積累他的人生智慧。

  當他到了晚年的時候,他會相當有人生的歷練,愈老智慧愈高,愈老愈多的人需要他的協助,需要他的幫忙。就像師父上人一樣,年近八十,走到任何的國家、任何的種族、宗教,都希望親近老人家跟他學習。所以能夠接受聖賢教誨,他的一生都會相當充實,相當有價值。而且當他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他的影響性還會繼續存在,因為他是真誠的去付出,真誠去造福社會,所以他的生命將會無限延長。諸位同修,孔老夫子死了嗎?孔老夫子的精神、他的教誨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都還在影響著我們。當我們是這樣去經營人生,將會讓人生發光發熱;當我們是用這樣的態度經營人生,我們也引導孩子這樣去經營人生,這樣的價值觀就會讓家庭走向一個充實圓滿的人生大道。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對於這些物質的東西,我們當然也不是不需要,而是夠用就好。世間人常說人生在追求富貴,諸位同修,什麼是富?以前看書都說要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什麼是富?假如是小孩子他會怎麼回答?很有錢叫富。什麼是貴?地位很高叫貴。這樣的認知就有所偏頗。真正的富在知足,知足者富;真正的貴是他人打從心裡尊敬你,人敬者貴。當人不知足,縱使他有再多的財富,比方說他有五千萬,看到別人有一億,他內心又不舒服了,《無量壽經》裡面有提到「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人不知足的時候時時都覺得自己很窮,就一直在這裡追求,所以「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所有追求的東西都帶不走,而且在追求的過程又造了一身罪業,相當冤枉。

  真正的富在知足,真正的貴不在於社會地位。很多的人他在工作上職稱也都很高,後來退休以後,本來是常常很多人到家裡來送禮,只要他的工作一退下來,馬上以前的這些朋友都不見了;有官職的時候門庭若市,官職放下門可羅雀,假如是這樣的貴那是很虛幻的。一般退休以後,好像都是女眾比較長壽,因為女眾退休,走到公園裡面就跟人家很自然的就融在一起,看是打打拳、跳跳舞。男眾因為都是總經理、經理、董事長,退休下來以後好像腰比較緊,都彎不下來,跟人家很難打成一片,常常都還要擺個姿態,這個名聞利養還放不下來,往往過得不快樂,所以壽命比較短。

  人生清清白白、自自在在來到這個世間,何苦來哉沾染了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就太辛苦、太不值得。所以,我們要做就要做真正的富貴之人。諸位同修誰是真正的富貴之人?你們心目當中有沒有答案?你們都通過考試了,我收到你們的電波,答案就是師父上人。既然師長已經做了這麼好的榜樣給我們,那我們也要「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我也曾經聽到一則公案,就是一個禪宗的祖師,他母親過世的時候,他把他母親背在肩上,就到了一個地方,當場就要放一把火把母親燒了。所有的這些鄰居看了以後就對他非常不滿意,覺得他很不孝順,怎麼這樣草草就把母親的屍體處理掉。結果這位禪師就講到:一人得道,九族生天,否則諸佛妄語。一講完就把母親燒了,母親馬上現天人相,升天而去。當我們真正念念為眾生,真正當個富貴之人,不止自己成就道業,還會讓所有的祖宗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們要以這樣為人生的目標。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假如我們聞到自己的過失就不高興,別人給我們稱讚我們就很高興,可能造成這些比較逢迎巴結的朋友就會親近過來,反而這些肯指出我們缺點的朋友會慢慢的離我們而去,所以這個態度也要相當謹慎。畢竟人生的路上假如能夠有很多的好友一起提攜,一起幫我們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將減少相當多的過失。其實當我們臉上有污垢的時候,自己很可能看不到,而朋友一看到很歡喜幫我們擦掉,我們一定要深深的感謝。

  在宋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叫蘇軾,他跟佛印禪師很有交情。有一次他自己坐在蒲團上,覺得身心輕安很有境界,索性就寫了一首詩,詩上寫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覺得他已經有相當的境界,也很歡喜,就把這首詩寫好送過去給佛印。諸位同修,他為什麼要送這首詩給佛印?他的內心在等著別人要稱讚他,「聞譽樂」,希望別人給他肯定一下。結果拿過去,佛印禪師一看完,就給他寫了一個字「屁」,就還給他了。他一看,離他心裡的目標差這麼多,他就當場很生氣,馬上就坐著船要去找佛印。一到寺院門口,看到佛印門沒有開,但是在門口貼了兩行字,寫到「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所以真正的功夫要在境上練。我們也是常常念佛參禪似有悟,滾滾紅塵又現形。有些同修就說,我在念佛的時候好清淨,念了三天很想留在那樣的境界裡面,很怕回去跟家人一談起話來,我的境界又不見了。這樣對不對?境界要在境上練,要能歷事鍊心。所以這個八風吹不動,一屁就把他考驗過來。

  什麼是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我們在這八種境界當中去勘驗自己的功夫。當然,平時如戰時,平常這句佛號要常常能夠提得起來,當我們在這些別人毀謗,別人稱讚當中,心裡面開始起波濤的時候,要趕快佛號把它伏下來。所以當我們有這樣的警覺性,可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那時時每天都在練功夫、都在提升境界。這樣的態度我們也可以從家庭做起,假如今天我們犯了過失,太太幫你指出來,應該怎麼辦?你一定要走到太太面前給她鞠個躬: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這個躬鞠不鞠得下去?假如鞠得下去,家風一定馬上變了。有沒有道理?

  我們有個老師,上了幾次課以後,回去跟她先生道歉:對不起,我哪件事情錯了。那三個字「對不起」出來的時候,她的先生臉色大變,很驚訝,他說:「對不起」居然是從你嘴巴講出來!他不相信!這個太太改變很多,她也把她的改變還有教孩子的一些收穫,寫了一篇文章放在「大方廣」上面。她說本來跟先生的日子就好像搭伙吃飯,過一天算一天。其實她這樣的敘述,還真是滿真實的。當人不懂得愛人,只懂得看別人缺點的時候,每天又要相見,實在不是這麼好熬。當我們能夠轉變態度、轉變心念,將會帶動整個家庭的大轉變。每一句《弟子規》的教誨,都將是我們很好的家風,都要開始好好把它落實下去。當你這一條已經落實了,你就把它打勾,這一條做到了,在打勾的時候就會覺得格外的充實。你假如做了一個月一個勾都沒打成,怎麼辦?這個時候一定是方法錯了,要趕快加緊學習。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事實上朋友對你直言不諱的態度,都是從我們一點一滴的表現,他們才慢慢會顯露出來。當我們愈有雅量的時候,他們就會愈敢於告訴我們、指導我們,這些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諸位同修,你們不要明天遇到同修就說:來,我有什麼缺點幫我指出來!那對方可能會不知所措,還是要自然一點。今天我們就要先講到這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