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八十九集) 2001/8/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8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九頁,經文最後一行看起。
【阿難頌如是已。諸會大眾。一時信解。皆發無上正真之道。僧那大鎧甘露之意。】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經文到這個地方是流通分。「流通」重要的意義,是希望學者、聽眾,應當將如來真實的教誨、慈悲的關懷輾轉流布,利益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代佛弘化,代佛宣揚,自他兩利,這是流通最重要的意義。
本經流通分有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發無上心」。我們看到當時與會的大眾。在這一會裡,前面是世尊解答阿難的疑問,最後一段是阿難尊者的讚頌,也是他修學的心得報告。『頌如是已』,他的讚頌說完之後,『諸會大眾』,參與法會的大眾們,『一時信解』。這個「一時」,跟以後集結經藏,經典的翻譯「如是我聞,一時」,意思完全相同。師資道合之時,信解相應之時,這叫「一時」。對於佛陀的教誨,對於阿難尊者的勸導,能信、能解,『皆發無上正真之道』,這一句實實在在講,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正」,在大乘法裡面講,煩惱盡了,也就是說我們真正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你才能得到「正」。儒家講誠意正心,意要不誠,你的心怎麼會正?由此可知,這是講的發無上菩提心。「真」,就是真如,就是法身。由此可知,這部經雖然是阿含部的小乘經,確確實實是無上菩提的根基。
『僧那大鎧』,這一句是講「精進」的意思。精進,在佛門裡面又稱為「披甲精進」。「大鎧」,鎧就是鎧甲,「僧那」就是身披著鎧甲。古時候戰爭,是披著鎧甲衝鋒陷陣。現在的戰爭雖沒有鎧甲,裝甲、坦克那就是僧那大鎧。『甘露之意』,前面一句是因,勇猛精進是因,「甘露」是比喻大涅槃,你獲得大涅槃的果報。大涅槃是至樂,離苦得樂,苦究竟離,樂圓滿證得,所以用甘露來比喻。甘露是一切味當中最上之味、美味,這就是比喻證得如來果地上的大般涅槃。由此可知,菩薩要證得如來的果位,要勇猛精進,這是自成就。自己要不能成就,決定不能利益眾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能不懂。
自己要真正成就,怎麼成就?怎麼叫做勇猛精進?無非是「放下、看破」。你放不下,放不下你的業障。看破是智慧現前,曉瞭宇宙人生真相。佛經所說的,字字句句是宇宙人生真相。放不下怎麼行?古大德常常教我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做到一塵不染。須知眾生這個「放不下」是大病,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在《金剛般若》上講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要明白這個大道理,這是真理。絲毫放不下,就是我們的業障,障礙我們開悟,障礙我們證果,甚至於障礙我們念佛往生,我們的虧就吃大了。第二段,「自度度他」:
【香熏三千。從是得度。開示道地。為作橋梁。】
『香熏三千,從是得度』,這兩句是自度。「香」是什麼香?戒定真香,經論裡面常常告訴我們的「五分法身香」,我們要成就這個。五分法身,「戒、定、慧」,再加上「解脫」、「解脫知見」,這叫五分法身,這五法與法身相應。戒,意思太深太深,深廣無盡,就以五戒來說,每一條戒都把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包括盡了。不殺生,是慈悲,慈悲無盡;不偷盜,是道義。說「慈悲」,沒有一絲毫,不要說傷害,妨害一切眾生的念頭都沒有。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要想到有沒有妨害眾生。不盜是義,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有沒有盡到道義?有沒有盡到仁義、情義、恩義?都是這一條戒裡面精髓的義理,所以它與真心、本性、法身相應,這才因戒能得定,這個定是三昧。我們修的是念佛法門,你得的三昧是念佛三昧。定能開慧,這個慧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這個智慧現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就都通達了。
我們是希望自己開智慧,但是障礙自性智慧的不肯放下、不肯捨棄;希望是一樁事情,永遠沒有法子開智慧。聽經能開慧,念佛能開慧,持戒能開慧,持咒也能開慧,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開智慧,問題是你要會學,你要如理如法的修學,如理如法就是持戒。我們在古大德史傳裡面看到,我們讀《高僧傳》、讀《居士傳》,在家出家修行,他們是怎麼開悟的?怎麼證果的?戒、定、慧三學。他們確實遇到善知識的教誨,百分之百的依從。不能順從善知識的教誨,你怎麼能成就?一切隨順自己的意思,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諸佛如來親自來教你都沒辦法,為什麼?你不聽、不順從,習氣很深,自己不知道。
像我們小時候在學校念書,老師指定要做筆記,在學校要交筆記,老師給我們批閱,我們都以為正常。學佛,我親近李老師,聽經也寫筆記,這不是很正常嗎?好多同學都記筆記。李老師把我叫到房間裡告訴我:「不准寫筆記。」這個我很難想得通。他告訴我:「要專心聽講,要懂得聽教理。實在沒有辦法掌握到教理,不得已而求其次,你要聽懂教義。在義理上下功夫,你會開悟。在筆記裡面,你開不了悟,你學的是死的,不是活的。」我想想老師這個話有道理,我順從老師的教誨,放下自己的習氣,為什麼?真的不一樣。要想做筆記,我們全部精神只灌注在老師言語上。到以後我們讀到《大乘起信論》,才恍然大悟。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教我們大乘修學的人,用什麼樣態度?第一個,「離言說相」。離言說相,要不要聽老師講經說法?要聽。要聽怎麼離?不執著。不分別言說,不執著言說,這叫離言說。即言說而離言說,那就是不做筆記。這我才懂得李老師教我那一套有理論根據,有經論做根據。他高明,我能接受,我真的放棄自己妄想執著,放棄自己往日的習氣,全精聚神體會他所講的義理,不著重他的言語文字,我學的東西是活東西。
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這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多少時間?五堂課。一堂課兩個小時,五堂課十個小時。一個星期上一堂課,五個星期學完成的。我今天在此地,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再重新講一遍,報老師的恩。我講了七十多個小時,今天圓滿。
所以你必須懂得離言說相。我真正把意思聽懂了,意思聽懂之後,這個經自然會講了,深說、淺說,長說、短說,無不自在。如果你不懂得這個方法,你只聽言說,把那個話字字句句記住,你學的是死的,你變成什麼?變成錄音機,縱然說的跟我說的一模一樣,你智慧不開,換部經就不會了,不知道古德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通什麼?通教理,通教義。如果是教理的話,那高明,第一等高明,這一部經學通了,世出世間法總通了。沒有這個能力,李老師講,不得已而求其次,教義;雖不能通於全部,能通一部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宗」。佛教有十個宗派,你學這一部經,你能通一個宗,一個宗也有幾十部。教理全通,世出世間法就總通了。
老師對我們慈悲,對我們真正愛護,一點都不吝法。如果我要得不到李老師這種指示,還是用我過去那個寫筆記的方法,我今天講得再好,說老實話,不通,換一部經典就不行了,離開筆記不能講了。經典上字字句句的無量義,我看不出來,變成什麼?死東西。老師要我學活的,不要我學死的。離文字相,離言說相,文字是言說的符號,離言說就是離文字。
第二個,「離名字相」。名詞術語要懂得它的含義,不要執著。你明瞭意思,怎麼說都圓滿。「離心緣相」,心緣是自己研究思想,不可以。我們是凡夫,經文一想就錯了,一想就落在意識裡頭。憑什麼?現在人講直覺。落入我們的思惟想像去研究,這委曲了;彎彎曲曲,委曲了,好像水起波浪。離心緣相,水是平的,水像一面鏡子一樣,無所不照,照得清清楚楚。一落在思惟就起了波浪,唯識經論裡面把「識」比作「波浪」,水起了波浪,不平了;能照,照到外面東西支離破碎,你的智慧就沒有了。
解脫,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解是什麼?解除六道十法界的束縛。是什麼東西束縛你?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全部脫了、解開了,你才脫離六道十法界。「香熏三千」,這是五分法身香,供養三千大千世界。「從是得度」,這是自己修行成就。這個「得度」,最低限度也是華嚴會上圓初住菩薩,脫離十法界,是法身大士。這個時候有能力在十法界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可以現什麼身,自在了;應該說什麼法,隨意說法。
『開示道地』,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指導眾生修行。「道」是道路,成佛之道、菩薩之道、聲聞緣覺之道。「地」是地位,小乘有四果四向,大乘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的菩薩。你有能力指導學人。『為作橋梁』,「橋梁」是比喻,你能夠為他們做得度的橋梁。橋梁是從此岸度到彼岸,六道輪迴生死之此岸,度到大涅槃不生不滅的彼岸,你有能力為眾生做橋梁。你以戒定般若智慧光明,為眾生做增上緣,這就是「橋梁」的意思。再看末後這一段:
【國王臣民。天龍鬼神。聞經歡喜。阿難所說。且悲且恐。稽首佛足。及禮阿難。受教而去。】
這一段是「大眾受教」,在這一會裡面聽眾有國王、有大臣、有一般的民眾,除這個之外,參加法會來聽經的還有天龍鬼神。我們在這個道場講經亦復如是,我們聽眾裡面雖然沒有國王大臣,天龍鬼神有。我們現在用的是網路傳播,用的是攝影機錄像,聽眾的範圍大了,也許有國王大臣現在在網路上收看。也許不定在什麼時候,我們做出來的光碟錄像,有國王大臣遇到,他在家裡播放。聽眾範圍廣大無邊際。因此我們面對著攝影機,就要想到此界他方多少聽眾面對著講台,我們為這些廣大的眾生要負責任。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做他的榜樣、做他的老師,我們宣揚世尊的大教,我們與這些人,這些人裡頭有菩薩、有羅漢、有辟支佛、有天神,我們與他們做朋友。本經末後一段,是阿難的讚頌,阿難的心得報告。我們今天在講台上,身分地位跟阿難一樣,我們讀了這部經,學習這部經,在講台上做學習報告,以此供養大眾。我們用這種態度來學習,用這種態度來供養大眾。
這些大眾『聞經歡喜』,歡喜接受佛陀的教誨。『阿難所說』,末後一段是阿難所說,不能忘記阿難,也承蒙阿難尊者的教誨,確實知恩報恩。世尊值得我們讚歎,阿難同樣也值得我們讚歎。『且悲且恐』,「悲」是什麼?看到許許多多眾生,沒有緣分遇到如來的大教,現在還是迷惑顛倒,沉淪六道,這個悲心悲憫一切眾生。「且恐」,恐是對自己說的,恐懼,怕自己違犯。所以這四個字,前面兩個是對別人,後面兩個字是對自己的。這四個字好,為了悲憫別人,又怕自己墮落,想想怎麼辦?只有勇猛精進,依教奉行。首先保住自己不墮落,先求自度,然後再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這樣才能報佛恩,報阿難傳法之恩。
下面是禮謝,『稽首佛足,及禮阿難』。因為這部經是兩個人說的,前面佛陀的教誨,「稽首佛足」,後面的諫頌是阿難教導我們後學的,我們對阿難也要表誠信之心。『受教而去』,這四個字很重要。「受」是接受,信受奉行,對於佛陀的教誨、阿難的教誨依教奉行。「而去」,而去奉行,不是離開法會就完了,這個「去」不是這個意思,是你去做。
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教導我們報恩、供養。佛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我們怎樣報佛恩?怎樣報阿難尊者集結經典、弘傳大法之恩?這就講到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行願品》裡面給我們舉了七條,第一條「如教修行供養」。這最重要,也就是世尊常常在經典裡面囑咐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真的如教修行。佛在經上講的道理你要明瞭,要把這些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佛在經中所有的教誨變成我們的身口行為。每天讀誦,不忘佛陀的教導。天天讀經如對佛前,這就是跟佛見面。讀經聽佛教誨,聽完之後去做,要把它落實在我們生活上,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是止於至善。
善業不外乎四大類,第一個是「持戒」,這經典上特別教誡我們。第二是「念佛」,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看看這個時代的根機,念佛是什麼?念佛的目的是一心不亂。現代的人心太散亂了,散亂心怎麼能收回來?念佛是唯一的好方法,念佛收心。念佛的目的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福慧雙修。再看看我們今天這個世間,一切眾生造業,最嚴重的造業是殺業,殺業太重,心行不善。我們怎麼幫助他?提倡素食,戒殺放生,從自己本身做起,做給別人看。一切時一切處,不要忘記勸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
在這個世間,要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距離我們很近,大家曉得他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應化再來的。他教我們這個時代造作罪業的眾生,如何能夠避免世界末日的劫難,他提倡了三樣東西,《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用這三樣東西來勸善,用這三樣東西挽救世間的劫難,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修學,希望把境界往上再提升一層,要以印光大師這三種東西做基礎,李老師加上這一本《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提倡也加了一種《十善業道經》。所以我們能夠以這五種:印祖講的三種,諸位要記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李炳老教導我們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在這個之前講過的《十善業道經》。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你學哪一個法門,禪宗也好,密宗也好,天台宗也好,淨土宗也好,要以這五種東西奠定根基,把這五樣東西融會貫通,真正做到斷惡修善,我們在這一生修學才會有成就,基礎好!疏忽了這個基礎,你就難了,你怎麼可能成就?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講「十善厚友,十惡怨家」,我們要知道如教奉行,這就是真供養,這就是真報恩,自度度他。
理上說,沒有冤親,冤親平等;事上講,貧富貴賤不二。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待人接物。我們跟世間大貴之人,國王、總統、總理、宰相,跟他們往來,心地清淨平等;我們跟這個世間最貧窮、沒有地位的乞丐、貧窮之人往來,也是清淨平等。修道人心中沒有差別,不是說你富貴我就巴結你、恭敬你,你貧賤我就瞧不起你,那錯了,那個不是佛弟子,佛弟子對待人一律平等。
心無極限,自自然然周遍十方。佛在大乘經論上常常教導我們拓開心量,那是修學好方法,什麼方法?破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知道這個東西是大害。為什麼不能夠放下?為什麼不能把它突破?心量小。我在講經講席當中曾經講過多次,我們要發大心,把這個小心量擠破,妄想分別執著不放下自然就沒有了,這個方法高明到極處。常常想念著自己的真心沒有邊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實,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我們真心本性何以不能現前?就是自己心量太小了。佛家講迷悟,迷的是什麼?迷了真心,迷了廣大無邊際的心量,迷了。
《楞嚴經》上說得好,《楞嚴經》上把真心比喻做大海,你的心量原來是大海,現在怎麼樣?現在你把大海忘掉了,你只認海水裡頭起的小水泡,你以為那是自己。誤認海水起的水泡是自己的心量,這就叫迷。換句話說,現在我們如何把這個水泡打破,水泡打破才曉得原來是大海。理論、方法,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隨拈一部經皆是圓滿法輪,這樣才是真正的「一經通,一切經通」。
我們現在看的小乘經,它通大乘,通法性。我講這部經前面加了玄義,我在玄義裡曾經說,辨別這部經是「一乘根基」,李老師把我「根基」兩個字改了,改成「階梯」,「一乘階梯」,我編的這個玄義,老師就替我改這兩個字。我講「根基」,老師雖然沒有反對,但是他說的「階梯」,意思更明顯,我聽從老師的指導。淨宗是一乘大法,這個經是一乘階梯,我初到台中親近他老人家,他選這部經作為我跟他入門學習的一部經,從這裡奠定基礎。如果不能依教奉行,往後就不必談了,那還談什麼?所以量要大,心量要大。心量大了,決不為自己想,為眾生、為佛法。果然為眾生、為佛法,我常常說(這個話不是我發明的,章嘉大師教我的),自自然然得到三寶加持。以後李老師也這麼教我,雖然講的話不一樣,跟章嘉大師的意思是一貫的。
李老師教導我:「你發心講經,走這個路,經要講得好。怎麼樣才能講得好?一定要通,世出世間法都通了,你自然就講好。世出世間要通,這個就難了。」他舉了個例:不要講佛法,世間法,世間法在中國最代表的是《四庫全書》,你有沒有本事把它念通?《四庫全書》七萬多卷,當年我買這套書,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跟我說,說得很有趣味,他說這一套書,假使這個人出生就會念,念到一百歲,這套書還沒念完,你就曉得這分量之多!何況《四庫》以外,中國、外國,古聖先賢的典籍太多太多了,你怎麼可能通?佛法更不必說。所以看這樣子不可能。李老師給把鑰匙給我:感通、求感應。求佛菩薩加持,求佛菩薩保佑,讓佛菩薩威神加持,我們通了,這方法好!用什麼來感?誠、真誠,真誠到極處,他教導我們「至誠感通」,我們才有辦法。如果不能用至誠,你就沒有法子感通。所以我提出,講《無量壽經》的時候,《無量壽經》經題是「清淨平等覺」,至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具足這個心就通了。這個心是佛心,一切諸佛之心,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不就通了嗎?就這麼回事情。這個祕訣李老師傳授給我的,我跟李老師十年,得他這一句話。章嘉大師三年,得的是「看破、放下」。方東美先生,跟他老人家,他也是教我一句話,「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五十年的成績,感激老師教誨。這部經的經文我們就說到此地,底下一堂我要跟諸位總結全經大意,我修學的心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