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二十一集) 2001/5/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21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七面,經文最後一行,
【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然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
這是一段,這一段是「禮拜供養齋戒」,完全講的是修行,也就是緊接著前面,將老師的教誡落實。如果不能落實,就決定得不到利益。世出世間的修學,能不能成就,在佛法裡面講「端在善根福德因緣」,而最重要的還是善根福德,因緣還在次一等,當然因緣不能少。像前面所說的「從明師受戒」,這是因緣,「專信」、「奉行」、「不失」,那都是屬於自己的善根福德,有因緣沒有善根福德還是不能成就。
我們培訓班目的在學習講經的方法、技巧,沒有一點小善根福德也學不成功。什麼是善根福德?我們的學習決定是鍥而不捨。過去李老師教我們,教學的時候是平等的,大家都在聽,有沒有聽進去?是不是認真落實?各個人都不一樣,就不相同。講經就跟從前考科舉一樣,科舉中不中在命,你命裡不該中的,就是學問再好、文章做得再好也沒用處;命裡該中的,文章做得實在不怎麼樣,偏偏被錄取。所以古人講考功名,第一是陰功,陰功是陰德,你積的有陰德。
我們學教能不能成就關鍵在哪裡?關鍵在好學,真正好學,鍥而不捨,有講台的時候,自己上講台;沒有講台的時候,要想辦法找聽經的機緣。為什麼?聽別人講跟自己講一樣,就是你仔細去聽,別人哪些地方講得好,哪些地方有欠缺,你能夠聽得很清楚、很明白,自己長進。講經要法緣,法緣是要靠結的,我過去曾經跟諸位同學報告過,我到人家一個道場,人家供的佛像,我進去頂禮三拜,我那個三拜是許願,我跟別人的拜法不一樣。我第一拜祈求跟這個道場結緣,第二拜跟這個道場常住法師們結緣,第三拜跟這個道場所有信徒結緣,我來講經就沒有障礙,緣就殊勝。雖然我們什麼東西都沒有布施供養,心是真誠心布施供養。任何人講經,法師也好、居士也好,老修也好、初學也好,我一個不會漏掉,我都會很專心去聽,從中學習。不要認為我講經講了幾十年,有些人初上台,許許多多地方還值得我們學習,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
在佛法裡面,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總而言之就是學習而已,不斷在學習,天天在學習,一刻都不放鬆的在學習,這樣才能成就。有人問我,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跟諸位說,我跟他十年沒有上過講台,我是在台下聽所有同學們講經說法,我這樣學會的,我是旁聽學會的。怎麼我沒有上台的機會?我出家了,我們班上台的次序是按入班先後,我入班是最後一個人,老師那個班開學已經有一個多月,我才插進去,所以我順序排在最後,他的教學方式是一個人一個月,那我要輪到最後一個月,差不多就是兩年以後。我跟他一年三個月就出家,沒有輪到我。
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我就在旁邊聽就聽會了。那個時候一年三個月總共十五個月,十五個月我聽了十三個人講經,就是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我都會講,所以我就到佛學院去教書了。一個學期教一部,三年下來教六部,我十三部還有七部還沒有能拿出來。所以在那個班上法喜充滿,確實有成就感,一個月學一部,像這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個月。李老師一個星期上一次課,不像我們這裡每天上課,他一個星期一次課,這部經講五次,五個星期,兩個人上台講,尤俊傑跟他媽媽,兩個人學一部經,就是上講台,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閩南話,好像是在翻譯,其實兩個人用一樣的講稿。他講一段普通話,她講一段閩南話,好像是在翻譯,其實用同樣一個講稿,完全照講稿講,那個時候開班教學是這種教學法。所以五次,每一次上台是一個半小時,實際上是四十五分鐘,五個四十五分鐘,你就想想多少時間?好像四個半鐘點,時間很短。我們在旁邊聽,統統聽會了,回去再仔細用功學習,進了講堂聽他講,我們自己私下比較比較,我要是上台講怎麼個講法,我是這樣學會的。這是所謂的善根福德,善根是你明瞭,你接觸的時候明瞭,福德是真肯幹。
教學比自己上台講經進步更要神速,為什麼?自己上台講經有時候缺點疏忽不容易發現,教學教別人上台,人家上台講我們就立刻發現,然後回來想想,我自己在講台上有沒有這些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沒有,要記住不能犯這個過失;有,趕快改,這樣學才真正能學到東西,所以一定要會學,時間非常寶貴。
李會長昨天一席談話,他用心良苦,我也贊同他的說法,為什麼?同學們學講經,你們將來成敗關鍵就在講台,哪個地方有講台讓我們練習,就不能離開,你離開,如果沒有地方讓你練習,半年就生疏,一年就丟乾淨了,再回頭不容易。所以這些技巧學會之後,就要天天幹。自己不講的時候,觀摩別人。觀摩利益很大,聽講經是給自己結最殊勝的法緣,我不聽別人講經,將來自己講經有什麼人來聽?因果報應!我喜歡聽別人講經,別人也喜歡聽我講經;我喜歡幫助別人改正,別人也歡喜幫助我改正,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如果我嫉妒障礙別人,別人也嫉妒障礙我,念念要想到因果,種善因決定得善果,這個道理並不深。
『形像鮮明』,從外表到內心,「形像」,從表面上看是我們供養的佛像,供養的佛像要莊嚴,不但令自己生歡喜心,也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確確實實這是小乘經,佛早期所說的,佛陀的教學就走上藝術化,不但是藝術化,高度的藝術化,從我們供養佛菩薩的形像,回歸到我們自身。我們向佛陀學習,佛陀已經不在世間,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佛菩薩形像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就是我們學習的模式,我們要如何依照這個模式來塑造自己,把自己塑造得像一尊佛、像一尊菩薩,要「鮮明」。「鮮」是潔淨,「明」是光明,這兩個字就含著我們現在所集的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諸佛菩薩如是,我天天看到諸佛菩薩形像,我亦要如是,這叫真學佛。如果不能在這上下功夫,完全做形式,怎麼能得利益?怎麼能提升自己境界?怎麼能夠超越三界六道?一定要真幹。
『朝暮禮拜』,這是修身,「朝暮」不是講早晚課,是講從朝至暮;這也不是叫你每天拜幾千拜,不是這個意思,叫你在心裡頭保持著真誠恭敬,那是「禮拜」。我們在早課,早晨起來拜幾拜佛,這是提醒自己,我這一天記住要修「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普賢菩薩十願,連著下面就是「廣修供養」、「懺除業障」。這功夫在哪裡用?在起心動念之處用。經裡頭是這個意思,念念不忘,這是行道,心安住在道上,你的身、口自然就不會遠離。身語意三業,《無量壽經》講得很具體,「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這都是從形象上講的。最重要的是「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一句就是《十善業道經》上講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是「善護意業」。意清淨,身、語哪有不清淨的道理?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修心,務必使自己的心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永遠保持純淨、純善,決定「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叫真正會用功。幫助自己智慧增長、德能增長,那叫「廣學多聞」,不是學經教。你們每一個同學上台練習講經,我都來聽,這叫廣學多聞。一方面跟道場、跟法師、跟信徒結法緣,一方面在這個地方開自己的智慧,增長自己的德能,絕不肯放鬆。
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在台中天天聽李炳南老居士講經,聽同學們講經,李老師教我們一個星期是三次:一次教經,一次教古文,另外一次他上台講經。他一個星期講一次經,星期三,我們直接上他的課,一個星期三次。再加上我們男同學講經,女同學講經,男同學在靈山寺,女同學在台中蓮社。除這個之外,台中蓮社有許許多多的小班,你喜歡研究什麼東西就參加他的班。他的班大概有二、三十個,有研究經論的,有研究古文的,有研究詩詞的,有研究音樂的,有研究梵唄的,有研究書法的,還有研究國畫的、畫畫的,很多節目。這些都對外招生,招生多半都是我們蓮友他對哪一方面有興趣,我們會請專家來指導。所以他有很多班,這是正常的活動,陶冶身心,潛移默化,改變社會不良的風氣,他讓你身心有寄託,特別是年輕人。所以這很有意義,帶動社會一個很好的道德教育,促進道德的提升。所以在台中,真正肯學東西,名堂很多,你生活會非常充實,會很有樂趣。像這些,將來活動中心那個地方發展起來,房子修好,這邊空地買起來,再發展起來的時候,台中蓮社許許多多東西值得模仿。此地財力也相當雄厚,只要肯向這一方面發展,確確實實是把佛教教育全面的帶動起來。與其他宗教融合,那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形像鮮明」重要,讓大眾跟我們接觸,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他才生歡喜心,才生恭敬心,才願意來親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