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十八集)  1997/11/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18

  請看講義:

  【唯心所現。法性融通。如幻夢。如影像。緣起無性故。觀法唯心。此六句該一切法。若染若淨。若依若正。若因若果。同類異類。皆以六觀貫之。】

  這是大師在經裡面,教我們應該怎樣的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這個意思也就是如我們世人常說的人生觀,對人生的看法,宇宙觀是對環境的看法。凡夫、二乘種種的看法都不是正確的,都有偏差,都有誤會;唯獨諸佛菩薩通達諸法實相,他們的看法是正確的。此地就是教給我們佛菩薩是怎麼個看法,這六句是總綱領。

  首先要明瞭一切法是『唯心所現』,現是現相,心是能現,一切萬相是所現。『法性融通』,融是圓融,通是通達,這兩個字的意義就是無有障礙。法性是融通的,給諸位說,法相也不例外。我們初學的人對於法性融通可以接受,對於法相上無礙就很難體會。《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理事無礙,這就是法性融通,事事無礙就是法相也融通,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古德也稱這部經叫大不思議經,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如果我們在比喻裡面體會到了法相的融通,就能懂得一些,也能夠體會到幾分。

  『如幻夢』。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不知道自己是作夢,所以在夢中的境界相裡面也產生了障礙,假如我們曉得是在作夢,夢到前面有一道牆堵住了,如果覺得我是在作夢,夢是假的,牆也不是真的,你一頭撞進去,就走過去了,就沒事了。可見得我們把這個相當作真實,就被它障礙住了;如果曉得它是假的,你自然就走過去了,沒有障礙。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神通,佛法裡面講神足通,神足通就是沒有障礙,確確實實沒有障礙。今天我們為什麼觸處成障?這個障都是因為我們執著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所以就變成障礙。如果曉得一切法相「如幻夢,如影像」,幻夢影像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實的。

  『緣起無性故』,這個性就是體性,緣是無量的因緣,我們現在人講條件,任何一法的生起不是單獨生起的,許許多多的條件聚會起來,這個法相生起來,缺少一個條件,它都生不起來。這個意思前面曾經說過。所以《華嚴經》上講「一一法皆是無量因緣為緣起」,就是無量因緣它才生起的。既然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當然它就沒有自性,也就是說它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是怎麼回事?佛給我們講「當體皆空」,所以給我們講「萬法皆空」。萬法皆空不是沒有法相,有啊!森羅萬象,但是所有的這些現象都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當體皆空。相是什麼相?影像、幻相、夢中之相。這是諸佛菩薩將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相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所以他在十法界裡面捨身受生,隨心應量。隨心不是隨自己的心,隨眾生心,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就是因為「緣起無性」,是這麼一個道理。

  『觀法唯心』,諸法我們看的是法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就像古人所說的,「金即是器,器即是金」,是一不是二,所以說「性相不二,理事圓融」,這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了。上面這六句,『該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這個樣子,沒有例外的。

  『若染若淨』,染是講六道,淨是講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淨。不論染淨,也不論依正。「依」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正」是我們自己得的這個身體。我們身之外都是依報,依報裡面,就是環境裡面,可以分為二大類,物質的環境與人事的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給諸位說,統統是依報,正報只是指自己,我自己這個身是正報;身外之物,我們依靠這些境界來生活的,統統叫依報。不管是正報、是依報,也離不開這六句。

  『若因若果,同類異類』。若照佛法來說,同類的是佛與大菩薩,為什麼說他們同類?他們用真心,轉八識成四智,用真性,這是同類。異類的是凡夫、二乘、權教菩薩,他們用的是妄心,這個不同類。百法裡講同生性、異生性,就是這個意思,也離不開這個道理。由此可知,夢幻泡影這一句,確確實實道盡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可惜我們聞經太少!這個少怎麼講法?是不是我們讀的經太少?不是這個講法,遍數少了。如果將《金剛經》上這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每天念三百遍,念上三年,聞經就多了。為什麼?把你的觀念改變過來。聞的太少,你聽的遍數太少,不起作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還當真,還處處執著,這就是不起作用。不起作用是遍數太少了,薰習的力量不夠。

  凡夫之人如果不為佛法薰習,一定是為世間煩惱薰習,天天煩惱在薰習,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說這怎麼得了!這個東西一天二十四小時薰習不斷。現在烏節路很熱鬧,我們在那裡走一遍,來來往往的人都是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薰習,怎麼得了?幾個人在這街上走起來覺悟了?恐怕稍稍覺悟的人,那一條街一走就迷惑了,覺就沒有了,你說這個多可怕!薰習重要。佛在經上常常嘆息眾生聞經太少,就是遍數不夠,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注意到。

  所以中國來的年輕法師,每天晚上在這邊練習講經,這個緣非常殊勝,為什麼?一部經多次的薰習,唯有多次的薰習,我們才會有印象,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他才有警覺生起。薰習得不夠,這一部經一生聽個二遍、三遍,不起作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根塵相接觸的時候,沒有警覺心,提不起警覺心,這就叫不起作用。我們同學在這個地方三個月的時間,我相信大家對這個道理稍稍有一點體會了,發現多次薰習的確很重要,天天在薰習,薰習了一百天,不一樣!但是這一百天雖然不一樣,如果離開這個地方,再過一百天恐怕又變樣子,又靠不住了。怎麼樣能保持下去,就是你成敗的關鍵,你這一生修行證果的祕訣就在此地,沒有別的。

  凡夫可以成佛,不是不能成佛,關鍵就是在懂得薰習,所以大乘經要天天念。修行基本教條裡面,《觀經》的三福末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大乘經天天念,念的遍數愈多愈好,目的都是在薰習。薰習成種,這個種有力量,時時刻刻能起現行,就是時時刻刻它能夠提起警覺,這樣子就不會退轉,不會墮落,功夫才有力。所以末後講到不論是因是果,因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果也離不開這個原則,因緣果報統統是夢幻泡影,這些都是說的事實真相。末後一句,『皆以六觀貫之』,這六種觀法貫穿一切法。再看底下這一段。

  【論云。不正信。隨言生解。不稱實故。退勇猛。不能亡相。趣實理故。誑他。以己謬解。為人說故。謗佛。指己謬解。是佛說故。輕法。以淺近解。解深旨故。】

  這裡面說的這幾段,它每一句就是一段,非常重要。我們初學往往犯這些過失而不知道,不知不覺犯下這些過失,這些過失對我們修學關係重大。我們念佛目的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學佛的同修很多,其中確確實實有一些人雖然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念《彌陀經》,他沒有生起正信。淨土法門也有真的、也有假的,我們一定要注意到,確確實實有一些人拿著假淨土來欺誑眾生,說得頭頭是道,於是捨棄正信,他去學這些假的去了,跟著邪師走了。《楞嚴經》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裡頭也有一派說假淨土,不是真實的。

  他為什麼沒有正信?『隨言生解,不稱實故』。隨著別人講,他輕易就聽信,尤其是現代人喜歡神通、喜歡感應,說一些神通感應,馬上就跟他走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正法,給諸位說不講神通,不講感應。淨土裡面感應很多,真正修淨土的學人,對這些感應、神通不放在心裡,縱然有這些瑞相一字不提,決不用這個來勸導眾生;勸導眾生一定要按經論的道理,經論裡面所講的方法。這個說法,邪師就是妖魔鬼怪他做不到,他不會講經說法,他會變花樣,他會變神通,他不會講經說法。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都是規規矩矩的講經說法,決不用神通,決不談感應,那就對了,這就稱實。「實」是什麼?實實在在就是講經典,「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佛教給我們的四依法,這就是真實,一切要以經典為依據,這就沒錯了。

  修淨土一定要遵守淨土宗的五經一論,五經一論裡面任何一經都行,兼修二部、三部也可以。如果沒有能力,工作繁忙,閒暇的時間很少,一部就可以了。經論當中,淨宗的經論實在講都不太長,分量都不多,最長的就是《無量壽經》,最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一部就可以了。如果嫌一部也太麻煩,那也行,你就牢牢的抓住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還嫌太多了,還可以,「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行了,你看這個法門多殊勝,真正不可思議。這一句佛號念到底,一生當中絕不改變,絕不好奇騖怪,絕不求神通感應,你就決定往生。如果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就怕被人騙了,我們看到很多老實念佛的人最後被人騙了,真正可惜,這是我們應當警惕的。

  『退勇猛』,這講退心。他為什麼會退心?這是嚴重問題,如果一個人修行精進不退,成就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佛跟我們講修行證果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退的時間太長,進的時間太短。為什麼會退轉?此地退加個勇猛,我們不是勇猛精進,是勇猛退轉。原因是『不能亡相』,「亡相」就是離相,不能離相。

  『趣實理故』,「實理」是真實之理,相是妄相,夢幻泡影,你把這些東西當真,就很容易退轉,你不知道趣向真實。真實之理就是這一句佛號,只要老實念,念念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哪裡,不要懷疑,不要去問,為什麼?到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帶我們走,我們何必要問路怎麼走,太麻煩了,佛來了跟他走就好了,準沒有錯誤。千萬不能夠疑惑,如果對這樁事情生疑惑,眼前這些幻相以為是真實,就很容易退轉,這是將退轉的道理給我們說明白。

  『誑他』。「誑他」是騙人,欺騙別人,譬如我們剛才說的,說假的淨土法門,他不是說真的。這種欺誑人也有是有意的,也有是無意的,有意、無意統統都有。有意,他自己有目的,無非是求得眼前的名聞利養,故意標新立異,跟別人講的不一樣。他講淨土法門,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跟別人講的不一樣,這個很希奇,喜歡奇奇怪怪的就跟他走了。你們跟祖師大德講的一樣,老生常談,不希奇了;他講得不一樣,他講得希奇,他講得了不起。跟人走了,這是有意的。無意的是什麼?跟這個人走了之後,他也在外頭勸別人去跟這個老師學,他是無意的。有意、無意都有!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就常常發生,不是今天才有,今天比從前多。我們佛門常講:「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來拜」,所以現在懂得作怪的就很多,我們要特別小心。

  中國的淨宗祖祖相傳,傳到近代印光大師,這是被我們佛門尊稱為第十三祖。他老人家一生修學教導眾生的,都被我們佛門各個宗派的四眾緇素所肯定、所尊重,那裡會有錯誤?我們今天修學淨土,是直接傳承印光大師之法。印祖是我們的親教師,我們這個是有師承的,千萬不要看作古老的承傳,這個方法太舊了,老生常談,沒有什麼希奇古怪。不希奇、不古怪,才叫老實,才叫成就;凡是搞希奇、古怪的都有問題,這是我們真正學佛的人不能不明白。

  凡是欺騙就是以自己錯誤的解釋為別人講解,這就講錯了。剛才說了,這種錯解是有兩種人,一種是有意標新立異,一種是誤會,自己並不曉得他自己講錯了。凡是錯解經義,說老實話都是沒有師承。世出世間的正法都著重在師承,你的法從哪裡學來的,誰教導你的,你這個老師有沒有問題,這一點重要。我們這個法是得自於李炳南老居士的,他傳給我,李老居士是印祖傳給他的。我們生得晚,沒有遇到印祖,遇到印祖的學生,學生將這個法傳給我們,跟老師的承傳沒有兩樣。何況李老師還非常謙虛,我跟他學的時候,他自己並不以為他是我的老師,我們尊他是老師,他把我們當作同學看待,好幾次告訴我們,要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印光大師不在了,《文鈔》在,天天讀《文鈔》,依照《文鈔》的教誨去修學,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所以我們是有師承的。決定不能把經義錯解了,這是說明何以會欺騙他人。

  下面更嚴重的,『謗佛』,「謗佛」這樁事情,大家都知道罪業極重,果報在三途當中的地獄,謗佛決定是墮地獄的。為什麼會謗佛?也是指自己錯誤的解釋,認為這是佛說的。古今中外都有這個情形,將自己的見解告訴別人佛說的,不但欺騙眾生,也欺騙佛菩薩,這個罪過還得了嗎?我們一生當中,決定不可以幹這個事。沒有開悟為別人介紹佛法、介紹經論,所說的字字句句都要有根據,這就不會錯誤了,不可以隨著自己的見解。

  我們在此地舉一個例子,這些事情誑他、謗佛之事,我們曾經遇到,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這些人現在都不在了,都已經過世了。十幾年前,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這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他自己的見解,他說是佛的見解,把念佛人的心搞亂了。許許多多人聽到這個話,對於念佛往生的信心失掉了,你說這怎麼得了!我們真正明瞭教義的人不會受他的影響,我們知道那是他的錯誤。他說這些話如果不是他錯解,就是他別有用心,他用這個方法拉信徒,求名聞利養,總是這麼一個目的。要不然就是自己對於經論產生誤會,把自己錯誤的見解以為是佛的見解,說經上沒有說帶業往生。還發動許多人去查《大藏經》,沒有查到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提出證據出來,經上確實沒有!帶業往生是古大德說的,這不是佛說的,我們要依法不依人,說得振振有辭。連當時一些老居士念佛念了一生,念了幾十年,信心都被他動搖。

  我有一年到美國洛杉磯,下飛機就見到創辦慧炬的周宣德老居士,八十多歲了,在機場迎接我。我們在機場坐車到市區,飛機場到市區很遠,差不多要一小時的路程。在車上他就很感慨的跟我講,他說:法師,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往生,這怎麼辦?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沒指望了。你看看這樣的大德居士信心都動搖了,其他人可想而知。可是說話的這個人在佛教裡面相當有地位,徒眾很多,我們得罪不起,惹不起,那時候我剛剛到美國不久。

  在這種情形之下怎麼辦?我們只有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叫他自己覺悟。我跟周老居士說,我說:既然帶業不能往生,就不必往生了,不要去了。他沒有想到我這麼回答他,我這一說,他就愣住了,他眼睛看著我,說不出話出來。我就跟他解釋:如果要不帶業的話,你老人家仔細想一想,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是不是叫帶業?他聽我這個解釋,就有一點意思了,等覺菩薩還帶業,你怎麼能說不帶業!要不帶業,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我這一解釋,他就開心了。哪一個不帶業!

  經上雖然沒有說帶業往生,確實帶業,等覺菩薩,《華嚴經》上文殊、普賢往生,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還是帶業。換句話說,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帶業,只是帶得多帶得少而已。所以我把話題又轉過來反問他,我說:如果要不帶業,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可能有三輩九品。我說:三輩九品經上有沒有?有!這個經上有。《無量壽經》上有三輩,《觀無量壽經》講九品,三輩九品有!如果不帶業,三輩九品怎麼建立?他這才明白,這才踏實了。我說:佛教給我們四依法,依義不依語,語雖然沒有說,意思很圓滿,祖師說帶業往生是根據義說的。我舉出這個例子,這就是誑他、謗佛的例子。

  這樣的人讀經可以說是太粗心、太大意了,還以為自己有了不起的發現。佛法傳到中國來二千年了,這個錯誤都沒有人發現,被他發現了,還得了!這二千年來,古來祖師大德都沒有他聰明,哪有這個話!我這個說法當然會傳出去,傳出去又怕得罪人,這個事情對我們在美國弘法就會有很大的障礙。所以我後頭又婉轉的說,我說:人家說不准帶業往生,是好意不是惡意。怎麼是好意?希望你多消一點,少帶一點,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就高一點,也許人家是這個意思,是好意!打個圓場,減少障礙。所以弘揚佛法相當不容易,什麼樣的場面,你都要接觸,你都要委曲婉轉,把這個事情解釋清楚,還要不得罪人,這是很難。這說明誑他、謗佛。

  末後『輕法』,輕法也是無意的,不是有意的,實在講自己對法很尊重,但是自己的做法往往是輕法。『以淺近解,解深旨故』,這就是把佛經看淺了,這是輕法。佛經可以淺說,但是任何一部經典,別說大乘經,小乘經意思都不淺。佛門裡有一句諺語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是天台、賢首所說的圓頓根性,這是一切根性裡面最利的,上上根人,他們說法無法不圓。不但大乘法法法皆圓,小乘法他來講,法法也圓,不但小乘經他講的都是圓教一乘法;再跟諸位說,這些外教其他宗教典籍,他要來講也是圓頓大法。這個意思能不能體會?不但宗教典籍,說實實在在的話,幼稚園小朋友念的課本,「小貓跳,小狗叫」都是圓教,都是圓頓一乘法。

  可見得哪一法不深?法法都是深廣無盡,我們凡夫見不到,所以決定不能把經典看輕了,決定不可以把經義看淺了。如果將經義看成淺顯,你就永遠不能夠深入,對自己造成重大的障礙;你要曉得經義深廣無盡,你會虛心去探討,你能夠把你自己的境界,將你的見解不斷向上提升。菩薩五十一個位次,你才能夠修證圓滿,如果你看輕了,你就止於這個境界,不會再向前。好像在學校念書,把小學這個階段認為到頂點了、畢業了,不知道上面還有中學,你的文化水平就到此為止了。如果你知道上面還有中學、還有大學,小學讀完,依舊虛心去求學,到最後你才拿到圓滿的學位。

  佛經無論大小乘經,都是世尊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所謂小乘不過是隨世間說法而說得多一點,也就是佛以真俗二諦說法,俗諦說得多,真諦說得少;大乘法裡面真諦說得多,俗諦說得少。真俗不二,理事圓融,才知道一樣的深廣,真正是一味平等,怎麼可以把它看成淺近?如果有這個看法,這是輕法。但是對於眾生介紹講解佛經可以淺說,那個不是輕法,為什麼?接引初機,你講深了,他不能接受,他不得利益,一定要淺講。遇到程度淺的淺講,遇到程度深的深講,法貴契機,道理在此。請看講義:

  這一段裡面有五個小段,說明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佛為什麼人說的,什麼樣的人才是《華嚴經》的當機,也就是說他有能力修學《華嚴》。這五段是清涼大師所說的。

  【一正為。】

  『正為』就是正式為他們說的,為這一類人說的,這一類的人是《華嚴經》的當機者,好像教學他們是正科生,其他都算是旁聽生、預科的學生,不是正科的學生。「正為」是正科的學生。

  【此經不為餘眾生說。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謂一運一切運。圓融行位。即深不思議。又能遍達諸教。即廣不思議。】

  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佛講《華嚴經》的對象,皆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所以『不為餘眾生說』,「餘眾生」是指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十法界裡面有六道、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還有權教的佛,像天台所講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這都是餘眾生,其他的眾生。佛的對象是什麼?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不思議就是一真法界,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對明心見性的人所說的。這些菩薩最低的程度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有能力學《華嚴》,學這一部圓滿的大乘法。下面這幾句略說這一部經的大意。

  『謂一運一切運』,運是比喻,運載的意思。《華嚴》教義是圓融具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唯獨這個經上說得清楚、明白。《法華經》上都沒有這個說法。《法華》一乘,古大德判作同教一乘,因為它裡頭講到理事無礙,沒講到事事無礙;這個經上講到事事無礙,稱為別教一乘。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位即是一切位,任何一位都圓攝其餘的四十位。譬如說初住菩薩,初住位,初住裡面就圓滿含攝著其他的四十位,就包括了十地、等覺;而十地、等覺也包含初住菩薩、二住菩薩的修學。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所以是『圓融行位』,行是修行,位是果位,菩薩四十一個位次,位位都是圓融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深不可思議』。

  而《華嚴》的教義,以《華嚴》本宗來說,小、始、終、頓、圓,《華嚴》是圓教,圓教裡面包括小、始、終、頓,它統統包在裡頭;如果用天台家來說,藏、通、別、圓,藏、通、別的意思全在裡面,這是廣,『廣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法,一法都不漏,全都圓圓滿滿包括在這一部經,這個經的味道就深長。這部經如果真正肯修學,對我們的利益太大了,確實能夠幫助我們這一生過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正如同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用在《華嚴》上非常恰當,你要是學《華嚴》,的確你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裡頭有真樂趣!我們一看,這是為法身大士說的,不為我們說的,法身大士他們得的最高的享受,我們能沾得上嗎?我們再看看底下,正科生不能當,還有旁聽生可以當,這個受用也不淺。

  【二兼為。即時雖未悟入。而能信向成種。】

  這一條實在講我們就有分,雖然現前我們沒有開悟,沒有入《華嚴》境界,『入』是證,『悟』是解,我們雖然不能夠大開圓解,不能夠證得法身大士的果位,但是怎麼樣,我們能夠信,聽不懂也信,這就對了。你有信,你這個心嚮往《華嚴》,阿賴耶識裡就落下種子,你跟《華嚴》就有緣分,將來這個種子成熟,你就會變成「正為」的當機者;由此可知,《華嚴》不能不讀、不能不聽。

  【三引為。權教菩薩。】

  『引』是誘導。這不是對我們講的,這是對『權教菩薩』。

  【不受圓融之法。】

  有一些菩薩你跟他講圓頓大法,他不相信;你跟他講六度,他歡喜。你跟他講圓融,他不能接受,對這樣的叫權教菩薩,也就是說十法界裡面這些菩薩,有一些不能接受圓融大法的。

  【故十地之中寄位顯勝。】

  權教裡面藏教、通教、別教都有五十一個位次,這些諸佛與大菩薩隨類化身,「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現什麼樣的菩薩?他如果是藏教的菩薩,佛就現藏教菩薩身,他要是通教菩薩,佛就現通教菩薩身。佛為我們說法,要示現我們凡夫身,跟我們生活在一起打成一片,為我們說法,隨類應化,這就是『寄位顯勝』。「寄位」就是化身在他裡面,跟他做同學;學得特別好,學得特別殊勝,做一個榜樣,讓其他的同學敬仰他,向他學習,這就是「顯勝」的意思。

  【借其三乘行布之名。】

  『行布』是次第,有階級、有次第。「行」是修行,「布」就是展布,從十信位到十住位,由十住位到十行位,再到十迴向位,這就是行布的意思。圓融的法身大士,應化在權教菩薩裡頭,也顯示這種樣子,也來按部就班的學習。實際上,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久遠劫就成佛了,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還要投胎,還要出家,還要去修行,每天還要去托缽,還要去持戒,其實都是做給我們看的,這就是「寄位顯勝」。《華嚴經》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故意現這種身相,修這種法門,來提醒我們,給我們作為一個修行的樣子,這叫大慈大悲。他們不是初學,他們早都成就,做修行的榜樣給我們看。

  【彼謂同于我法。】

  讓別人看,「他跟我一樣,他可以修得好,我也可以修得好!」

  【後因熏習,方信入圓融。】

  跟著菩薩學,菩薩慢慢的誘導他,把他的分別執著,勸他離開,長時間的熏習,漸漸他就不執著、不分別了,思想、見解就趣向於圓融,他才能『信入圓融』。

  【以離此普法無所歸故。權教極果無實事故。】

  這兩句話重要,把修行的真相說出來。『普法』是圓融普遍的大法,《華嚴》;《華嚴》是有因有果。『權教』,以《華嚴》來說權教,藏、通、別都是權教,權教有因沒果。藏、通不必說了,別教菩薩來講,別教菩薩三賢位沒果,沒有離開十法界。別教初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出離十法界,這是有果,初地菩薩證得果位,這個果位是真實的;初地菩薩他所證的果等於圓教初住。別教十地菩薩等於十住菩薩,別教等覺菩薩等於初行位的菩薩,別教的佛果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如果他執著他成佛了,也不過是二行位的菩薩,不是真的圓滿佛,他還落在分證佛位裡,把分證佛位當作究竟佛果,不就錯了嗎?哪裡是真的果位?這個我們統統都要明瞭。所以《華嚴》對他們來講是「引為」,幫助三乘人,三乘都是菩薩。

  【四權為。】

  『權』是權巧方便,是對二乘人講的,我們講的小乘,聲聞、緣覺。聲聞、緣覺不是菩薩,雖然他們在斷證上有相當的功夫,能斷見思煩惱,但是諸位要知道,他的智慧很少。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講完了十番顯見,那一段經文相當長,阿難尊者開悟了。第三卷末尾,阿難尊者開悟了,說偈讚佛;而富樓那尊者是一頭霧水,莫名其妙,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富樓那尊者是四果羅漢,阿難尊者是初果須陀洹。須陀洹開悟了,阿羅漢還迷惑,這什麼道理?諸位要曉得,所障不同。阿難尊者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所以他開悟,不能斷煩惱,八十一品思惑不能斷;沒有能力斷煩惱,他會開悟,釋迦牟尼佛講的話,他真懂了,這就是所知障輕,煩惱障重。富樓那尊者表現的跟他恰恰相反,富樓那尊者是煩惱障輕,他能證四果,他能斷見思煩惱;所知障重,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的大乘經,他聽不懂。障不一樣!佛說這種經,三乘菩薩或者聽得能生歡喜心;但是二乘人,他就是所知障太重,他聽不懂。

  【二乘。既不聞。況于受持。】

  這個『不聞』,不是說他沒有在座聽;在座聽,聽不懂。

  【故諸菩薩權示聲聞。】

  這些法身大士,這些人是以聲聞身得度,他就示現聲聞,也裝著聽不懂。

  【或在法會而聾盲。彰其絕分。或示在道而啟悟。知可迴心。】

  好像在法會裡頭聽沒聽懂,裝著跟他們一樣。偶然之間忽然他覺悟了,這就告訴他,小乘可以迴小向大,『迴心』之後,你就能體會佛的意思;如果不能迴小向大,那就真的不懂。所謂迴小向大,實在講就是去執著。只要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佛講的這個意思就懂了;因為你有成見,因為你有執著,所以你就不懂了。縱然聽,有時候把意思聽錯了、曲解了,這常常有的,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因為有成見,因為有妄想,所以不解如來真實義。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佛的意思你就懂了。這是對二乘。末後一條:

  【五遠為。】

  『遠為』是對凡夫。

  【凡夫外道闡提悉有佛性。】

  這個地方講的『凡夫外道』,都是不相信佛法的。『闡提』是印度話,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排斥佛法,決定不能接受佛法。這些人『有佛性』,這是《法華經》上說的。《法華經》開權顯實,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得作佛,所以說成佛的《法華》。這些人都有佛性,只要有佛性,現在他雖然不相信,久後他還是會相信,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不能夠相信佛法,不願意聽佛法。我們這個地方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外面貼了有告示,這個地方哪一天講經,他看了一看,雖然不信,但是一看《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題落在他阿賴耶識裡去,永為道種;或是來生,或是多生多劫,遇到緣他就進來了。你叫他來聽經,他辦不到,你送經給他看,他不肯看,但是經題他聽進去了。你這一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又不能不聽,非聽不可,不聽也要聽,這個經題寫在外面,我們講經的告示,他也不能不看,這一看一聽,阿賴耶識就落種子,「遠為」。

  從這五種不同的根性,我們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是屬於第二種。為什麼我們會屬於第二種?大概我們在前世或者多生多劫之前是第五種的,現在升到第二種,應該值得慶幸。認真好好的來學習,一定得利益。請看講義:

  【經云。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于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

  這一段經文,佛說這些話,實實在在就給我們宣布佛法殊勝不可思議,「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法華經》上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話不錯!哪一個不成佛?凡是跟我們見面的人,個個都成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跟我們見面,出家人方便,穿這些衣服,他看衣服這個樣子就想到佛,他那個佛的種子就落下去。居士們就差一點,所以居士們平常最好手上帶一串念珠,你走到任何地方,人家看到念珠,就想到「他是學佛的」,那個佛字它就落在心上去,你就度一個眾生。你到烏節路上走一趟,度好多眾生,你都不知道!可以這麼做的。

  再跟諸位說,要做得更明顯的話,這一串念珠可以掛在身上,不要以為在家人這個念珠不能掛。在家人不能掛念珠,哪個經上所講的?你拿來我看看,佛在經上沒說,沒說,在家人可以掛,何況掛著並不是炫耀,掛著是度眾生。你在街上走一趟,多少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用意是幫助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裡種佛的種子,目的在此地。

  在早年,大概在三十多年前,台灣佛法還不興旺的時候,剛剛起來的時候,一般知識分子、大學生學佛怎麼樣?偷偷摸摸的學,不好意思,怕人家說他是迷信。那個時候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辦慈光大專講座,利用寒暑假招收學生來學佛。我在他講座裡,我就勸這些同學,不要怕人笑!你要怕人笑,你的功德就做不成。有什麼好笑的?手上拿串念珠,讓全校同學個個都看到,「他是阿彌陀佛」。你看,你度多少人!笑話,沒有關係,度了好多眾生。學校裡念書都有課本,課本上一般都寫名字,你不要寫名字,課本上寫阿彌陀佛,人家一看,這是阿彌陀佛的,他就來找你。你看,他又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用種種方式叫人念佛,有意無意叫人自自然然念佛,念的佛號愈多愈好,熟了之後,人家看到你就喊你阿彌陀佛,這個才好。

  我學佛的時候,頭幾年我還在上班,接觸佛法,我大概是學佛六個月就進入狀況,吃長素了,頭髮剃光了,不穿皮鞋穿布鞋。我們那個機關上上下下的同事三百多人,看到我都叫阿彌陀佛,你看看不就是三百多人統統度了,普度了。我們那個機關大多數都是信基督教的,信基督教的看到我剃光頭,也叫阿彌陀佛,所以他將來也成佛。我度了他們,他們都不知道。所以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所以居士們出去的時候,手上帶串念珠,很明顯讓人家看到你,就知道你是學佛的,這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這一段是佛說的。『佛子』,佛子是佛弟子、佛的學生,我們如果這樣做都是佛子。這一段話是佛對我們講的,對我自己講的。『我今告汝』,「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設有眾生見聞于佛』,見到佛像,聽到佛號。所以為什麼造像的功德不可思議,讓你看到佛像就度眾生,眾生就得度了。

  所以現在有一些人,他有情執,見解不圓融,認為佛像有的時候好像對它不恭敬,這個要造無量的罪業,將來要受果報怎麼得了!像哪些呢?現在有很多廣告裡面印的有佛像,張貼印的有佛像,報紙雜誌上印的有佛像,有一些佛教徒一拿到手,不曉得怎麼辦,這不得了,不知道怎麼處理好。諸位必須要知道,你是以恭敬心,不是輕慢心,就沒有罪過。報紙應當跟平常一般報紙一樣去處理,總不能把報紙供在家裡。那個報紙如果天天印佛像,那你天天供養還得了,你家哪有那麼多地方貼這些佛像。隨著報紙去處理,這個不是不恭敬,但是我們懂得,我們生歡喜心。報紙上印的這張佛像,今天看報紙的有多少人都看到佛像,阿賴耶識裡統統種了佛的種子,這個佛像燒掉也好、丟掉也好,都沒有關係,它的功德已經圓滿了;我們不是以不尊重的心。

  古時候說,佛像壞了的時候要修補,為什麼?那個時候一切工巧技術不發達,畫一張佛像不容易,所以佛像壞了要修補,要繼續去供養。雕塑的佛像,在從前都是人工雕的,不像現在,現在用機器可以做模子。我們前面這一尊阿彌陀佛,你在此地看到,就可以看到幾十尊都是一樣模子做出來的,不像從前完全是手工雕的。手工雕的兩尊佛像,仔細比較都不一樣,總有差別。所以佛像雕塑不容易,一定要很尊重,把它看作珍寶一樣來供養、來保存。現在的機器,機械發達,大量的生產,我們一定要懂得供養佛像真正的意義、真實的效果,達到它真實的效果就好。今天大家都喜歡佛像莊嚴,如這佛像稍有一點缺陷,你送給人家,人家不要。彩畫的佛像亦復如是,都喜歡新的;舊的佛像你送給人,人家不要。

  現前的生活環境跟過去完全不相同,因此那個標準也要重新建立。理不變,尊重三寶,這個理不變。事情怎麼做法要改變,不可以墨守成規,那就錯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通權達變。佛講的是智慧,不是叫你墨守成規,不是叫你死呆板的,死在教條之下,死在戒律之下,那是錯誤的。佛法完全是活活潑潑,連戒律都是活潑的,沒有一條是死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特別是在《華嚴經》上,一定要懂得圓融的教義。所以我們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讓他有機會聽到佛菩薩的名號,見到佛菩薩的形像。

  本來實在講,我們身上帶一尊佛菩薩形像,一般講這是不恭敬,佛菩薩的形像怎麼可以帶在身上?這就很不恭敬。還把它做成項鍊。可是一般人怎麼樣?這是護身的,佛菩薩保佑。這很不恭敬的,怎麼會保佑你?但是你如果把這尊佛像從裡面掛到外面,叫人家看到這個佛像,「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功德無量,馬上就不一樣。我們帶這個佛像在身上,目的在哪裡?目的是給一切眾生見佛,你的功德就無量。你認為這尊佛像貼在裡面保護自己,你就錯了,你打妄想。

  你看從前在古時候帝王時代,皇帝戴的我們現在講戒指,皇帝對大臣非常喜歡他、愛護他、尊重他的時候,把自己戴的送給他。大臣接過來不敢戴在手上,皇帝戴的怎麼敢戴,怎麼辦?戴在帽子頂上,這是恭敬。我們今天把佛菩薩形像戴在身上,不像話!所以佛像應該戴在頂上。但是這個都無所謂,無論佩在哪裡,要很明顯,走到外面讓人家能看到佛像,我們目的,帶佛像是讓人見佛。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這個聲音,是讓人家聽到,聽聞到佛號。這個心是什麼?佛教給我們要度眾生,接引眾生,這是佛教的,有根據。

  這些眾生雖然見佛,雖然聽到佛號,業障深重,『不生信樂』,他並不信,他並不生歡喜心。沒有關係,『亦種善根』,阿賴耶識裡佛的種子種下去了,這是真正的善根,真實的善根。特別在新加坡這個地區,新加坡是個觀光的都市,哪一條路上,你沒有看到觀光客,你沒有看到從世界各個地方來的?我們身上帶一尊佛像。還有的同修身上帶著念佛機,打開來,口袋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好!你走到哪裡,人家會聽見,這是什麼聲音?聽到阿彌陀佛,聲音就聽進去了。小的念佛機用電池的很好,放在口袋裡頭,你們女同修可以放在錢包裡面,錢包可以念阿彌陀佛,人家問你:這誰教你的?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真的有心幫助一切眾生,把基督教講的福音,佛的形像、名號是真正的福音,你要把這個福音傳給他。

  『無空過者』,決定沒有空過。阿賴耶識裡種下了金剛種子,將來遇緣,這個種子就起現行、就起作用。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聞佛法,能夠生起信樂,能夠歡喜修學,還要發願往生,無量劫來累積的這些善根種子,這個時候起現行。世間這些芸芸眾生,還是我們過去那個時代的狀況,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去幫助他,所以應當這樣做法。『乃至究竟入於涅槃』。末後一句就是究竟成佛。當然我們想成佛,決定大多數是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再看底下這一段:

  【大般若廣說謗法之罪。】

  《大般若經》上講得多,經文也長。《大般若經》實實在在講,它的特色就是不斷重複的薰習,讓我們對於重要的開示留下很深的印象,絕不是說經典囉嗦。當然以中國人標準來看,《大般若經》是很囉嗦,重複的地方太多,他不知道它的用意;用意是不斷重複薰習,這是佛經跟我們中國古時候文章不相同的地方。中國的文章最忌諱的是重複、是雷同;佛法不忌諱,它別有目的。那麼說謗佛、謗法之罪。

  【謂此方墮阿鼻地獄。此土劫壞。罪猶未畢。移置他方阿鼻地獄中。】

  墮落在阿鼻地獄,罪業往往要經無央數的大劫,才能夠消滅,不是簡單的事情。在一個大劫裡面,我們知道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這個世界會壞;世界壞了,他到哪裡去?他就移到別的世界的阿鼻地獄去受罪去了。那個世界將來再壞掉了,一個大劫裡面就要壞一次,他又要搬一次家,常常是移到各個世界裡面的阿鼻地獄去受果報。等到將來這個世界再成就了,他又轉回來,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麻煩。

  【他方復經劫壞。】

  一個大劫,它一定會壞一次。

  【罪亦未盡。復移他方。如是巡歷十方阿鼻。各經劫盡。】

  這一個大劫盡,就是這一個世間成住壞空,要經歷這一次。

  【還生此土阿鼻獄中。】

  這個世間經過成住壞空之後,它又成就了,這個人從另外一個阿鼻地獄將要壞的時候,他又遷到這個世間來。

  【千佛出世。救之猶難。】

  一尊佛出現在世間非常希有,佛出現在世間也是因緣所致;沒有緣,佛不現在這個世間。我們現在這一劫很奇特,也是希有難逢。在這個大劫裡面,住劫,這是講成、住、壞、空四個中劫,住劫這個中劫裡面,有一千尊佛出世,所以這個劫叫賢劫,很希有!不是每一個中劫裡都有一千尊佛出世,不是;有許多劫裡面根本就沒有佛出世,太多太多了。這一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密集出世,希有的因緣。千佛出世都沒有辦法救他,他都不能回頭!

  【若欲說其所受之身。聞者當吐血而死。】

  如果佛要講他地獄受罪的狀況,聽的人受不了,沒法子說,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只是略說而已。經典當中,佛舉阿羅漢做比喻。阿羅漢證了聖果,他的能力恢復了,宿命通、天眼通的能力恢復了,他能夠看到過去五百世。過去五百世曾經墮過阿鼻地獄,阿鼻地獄那種情形,現在想一想的時候,身上都流血汗,心還是有餘悸,還有恐怖,還有害怕,一提到阿鼻地獄,身上都流血汗。我們一般講身上冒冷汗,他不是冷汗,是血汗,你才曉得地獄受苦之可怕、恐怖。

  【故善現請說所受之身。】

  『善現』是須菩提尊者,請釋迦牟尼佛說明阿鼻地獄他們受的這個身,受的這個苦報。

  【佛竟不說。】

  雖然須菩提尊者啟請,佛不說,為什麼?過分的悽慘,說的人不忍心說,聽的人不敢聽。

  【是知謗方等大經。非可輕也。】

  佛在這裡提醒我們,決定不要謗大乘經,謗大乘經罪過無量無邊,果報非常非常的恐怖。由此可知,如果你要是尊重大乘經,讚歎大乘經,福報是無量無邊,也是說不能盡,說不盡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我們雖然修淨宗法門,我們對其他的法門會尊重讚歎,不會毀謗。不會說我修淨土比你們都高,比你們都殊勝,你就不會講這個話。為什麼?你才曉得一切法是平等的。如果說其他宗派不如我們,你就謗佛、謗法、謗僧,決定不可以。我們可以讚歎我們,但是決定不能夠毀謗其他的宗派,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們對於其他宗派一定要尊重、要讚歎,也要供養,而我們不學。為什麼不學?我們專修淨土,我們在這一門裡面得解脫,這樣就好。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