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八集) 97/9/2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08
請看講義:
【有作之修。多劫終成敗壞。無心體極。一念便契佛家。】
這是大乘圓教的教義,義理很深,所說的都是事實的真相。『有作』,簡單的說就是有心、有念;換句話說,你還是有分別、執著;縱然沒有執著,你還是有分別心。如果就相宗的教義來講,你用的是心識,也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有作」,也叫做「有為」。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條,都叫有為法,有為跟有作是一個意思。這樣修行,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修得很如理如法,也只不過證得小乘聲聞、緣覺的位次,決定不能成為菩薩,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說『多劫終成敗壞』,這一句開示,我們不能把它看輕,為什麼?我們自己本身確實就犯了這個毛病。在座的同修們,你們每一位都是多生多劫的修行人,過去生中不知道供養多少億尊佛,前面跟大家說,不止四百億尊佛,我們的善根,你知道多麼深厚?無量劫一直混到今天,還混成這個樣子,這不就是生生世世都是用有為有作的心來修行,這是我們不能成功的原因。
大師在此地教導我們,應該怎麼修?『無心體極』,「體」是體會,「極」就是真如本性。《無量壽經》上講的「開化顯示」,怎麼開、怎麼顯示?「真實之際」就是「極」。怎麼樣才能體會到?「無心」,如果我們把它用在淨宗修行的方法,這個「極」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如何才能體會?「無心」就能體會。為什麼?無心是真心,有心是妄心,無心是真心。這也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真實心是無作的,這個經上常講「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這三門都能明心見性,都能夠見性成佛。
我們前面二門做不到,從第三門「無作」。「無作」是什麼?是不是什麼都不做了?不是的,樣樣都要做,做得很認真、負責,做得比別人都做得好。那怎麼叫「無作」?心裡不要有作的意念,「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要緊的是心裡頭要清淨。心怎麼個清淨法?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世間、出世間的事,什麼事都可以做,心裡頭沒有,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現前境界可以做得到的。
這樣一念也就契入佛家,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家,既是阿彌陀佛的家,就是一切諸佛之家。原始教義如果不是修念佛法門,說實在的話,很難契入,如果遇到淨宗法門,要想契入就不難,可以說我們在座的同修人人都有分,這一點要珍惜,要有自信心,堅定的自信心。再看底下這一節。
【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等法界三業悔過。一斷一切斷。若如是知。是真實懺悔。一切罪惡悉得清淨。】
懺除業障這樁事情,是所有學佛的同修,無論你是修那一宗那一派,你對於這一樁事情都非常關心,都知道自己業障很重。怎樣把這業障消除?佛教給我們懺悔法。懺悔法的範圍非常廣大,天台的四教,無量法門,哪一個法門不是懺悔法?所以懺悔可以說是佛家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大總持法門。此地教給我們一個最殊勝的修學方法,那就是先要發心。你看世尊教給我們念佛往生淨土,第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在前面,你要真正去滅罪,消除業障,沒有別的,也是發心為第一。
上一次(昨天)跟大家講發菩提心的重要。菩提心怎麼個發法?這一句裡面說得很清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從後面說起,正覺,你真的覺悟,而且你的覺悟不是普通的覺悟,是正覺,這非常難得。正覺在果位上講,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所以你一發心,你就不是凡人,一發心你就入菩薩位,你就是菩薩、是小菩薩,初發心的菩薩。如果是將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破了一些,那你就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就是大菩薩,是真的菩薩。《華嚴經》裡面初住以上,就是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個位次,究竟的佛果,圓教的佛果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發心一定要發無上心,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明白了,一定要發心作佛,要發心作究竟圓滿佛,你這個人才算有志氣。發心作佛能做得到嗎?決定可以做得到,就怕你不發心,《華嚴》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是心造的,你發這個心,你就決定作佛。作佛有近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我們發無上心,又走捷徑,成佛就快了。
所以發心是第一,這心一發,給諸位說,『以等法界三業悔過』。「三業」,身業、語業、意業。三業與佛法相應了,那是真正的悔過。怎麼相應?我們還以念佛法門來說,比較具體,落實在我們現在修行環境當中,心裡面想佛,不再想別的,這是意業悔過。諸位要知道,你不想佛,想其他的事情,還是在造罪業。你想世間名聞利養、想世間五欲六塵,你想這些東西,這是六道裡面,三惡道的業報。你想做個好人、做個君子,做一些慈善的事業,幫助一些苦難的眾生,修五戒十善,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什麼?慈悲喜捨。好!不錯!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修的是三善道的業因,這個不是真懺悔。
真懺悔最有效果的,一生當中決定自己能看得到的,無過於念佛成佛,為什麼不想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專念阿彌陀佛,身業專禮阿彌陀佛,這叫三業悔過。這就是『一斷一切斷』,只要抓住一句阿彌陀佛,把其他的統統放下,這個效果快!阿彌陀佛願力宏深,宏是大。他老人家念念要度盡法界的一切眾生,我們要跟他相應,不能沒有這個大願。發了這個大願,如何去兌現?也就是說,我們怎麼做法?自己知道念念緣阿彌陀佛,同時我們也要幫助一切大眾,認識的人也好,不認識的人也好,普遍的勸導他們來念佛,這跟阿彌陀佛的行就相應了。行也是廣大無邊。道場講經,這個道場天天在講經,每天到這個時候,我們都來聽經,這個與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的願力相應了。
諸佛如來的事業是什麼?就是講經說道、教化眾生。佛在這裡教化眾生,誰在下面坐著聽經?聽眾裡頭有眾生,還有諸佛如來,豈不聞「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示現成佛,你有沒有看到千佛擁護?你說:沒聽說過,沒看到過。那是你粗心大意。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就是諸佛再來的,千佛都在這裡面現比丘相,示現作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就像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主角,這些人唱配角,跑龍套,到後台去看,原來都是主角的老師,學生唱主角,老師替他跑龍套,千佛擁護!
今天這個道場,講經的不是諸佛,聽眾裡頭可是真有諸佛。你們可以代表諸佛到這裡來護持佛法,坐在座位上代表佛來的。這個用心就是弘法利生,與諸佛如來普度眾生的心、願、行無二無別,這個功德無量無邊,能消一切罪業。「一斷一切斷」是真的,不是假的。
『若如是知』。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能發心這麼做,這叫真懺悔,一切罪惡都能夠懺除,恢復到自性清淨心。你要問什麼緣故?簡單的講,你那個心念茲在茲,念念是阿彌陀佛,念念是弘法利生。什麼樣的罪業不能消除?這個意思很深很廣。
這幾天,我們也正好看到《華嚴經》上,清涼大師這些開示,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使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修學。雖然我們在凡夫地,世尊在經上說得好,「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個地方不是不好,好得很!修一天等於西方極樂世界一百年,修十天等於它一千年,這個地方怎麼不好?可是問題,相應的、會修的人太難了,這個地方叫「大起大落」,起得快,落也落得快,一落就落到阿鼻地獄去了,大起大落!西方世界是平平穩穩,沒有什麼起落,決定不落、不退轉,但是修行進度沒有這麼快。這個地方是太快了,為什麼?你想想看,多少這些誘惑、妖魔鬼怪在你的身旁,你都不為所動,你的定功了不起;你都看得清清楚楚,不被它迷惑,你的智慧了不起,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所以環境都是有利有弊,你只要認識清楚,能掌握住,受其利而不受其弊,我們就成功了。這個世間雖然好,為什麼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去西方極樂世界,保證不退轉,這是非去不可的。西方世界無量壽,決定一生成佛;這個地方,要是善修的人是個好地方,你的壽命有限,你就是修上一百年,比起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還是有限,還是不如人家。如果來生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這一墮落,那就慘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要去,道理就在此地。請看講義。
【如來法身是妙功德果。功德無邊。果亦無邊。功德無相。果亦無相。功德方便。果亦方便。無邊故量齊虛空。無相故妙同實相。方便故無感不形。是為如來真妙法身。陰界不攝非有非無,以有此身。為萬化之本。故得於中無感不應。】『如來』是究竟果地上的稱號。『法身是妙功德果』,「妙」就是下面所講的『非有非無』,「非有非無」才是真正的妙,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不是修成的。『功德無邊』,「功德無邊」,法身就是自性、就是真心,本具的德用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果報也就無量無邊。如經上常講,佛菩薩在一切世間,隨類化身得大自在,這都是果相。『功德無相』,所以『果亦無相』,因為「無相」,才能無不相。我們今天為什麼失去了這些自在?因為我們著了相,把幻相執著以為是真實的,所以在現象當中就不能自在,這是隨業受報,不像諸佛菩薩功德法身。
『功德方便,果亦方便』,所以《華嚴經》為我們顯示出「六相十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究竟圓滿覺者的無方德用。經上說的這些,給諸位同修說,都是說的我們自己,不是說的別人。如來果地上這些功德,我們統統都有,如果我們沒有,佛說這一些就毫無意義,我們都有。雖有,現在不起作用,好像是沒有,不是真的沒有。為什麼沒有了?因為有障礙障住了,使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夠起現行,不能起作用,不能像諸佛菩薩那樣的妙用。但是佛給我們說,障礙不是真的,本性的德能是真的,障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障礙當然可以斷除;真的,永遠不會失掉,決定可以恢復。我們聽了這個話,疑惑就沒有了,信心就具足了。
因為『無邊』,所以『量齊虛空』,法身同虛空法界,智慧也是盡虛空法界,方便德用還是與虛空法界一樣。舉個例子來說,眼能見,眼見的範圍多大?盡虛空遍法界都能見得到,給諸位說,這是我們的本能。現在我們這個能力失掉,怎麼失掉了?你看距離遠了,我看最後一排都看不清楚,隔了這個牆,牆外面人走動,我就看不到了,這叫障礙。如果障礙沒有了,盡虛空遍法界那麼遠,也看得清清楚楚。西方極樂世界距我們這個地方,經上講的距離,「十萬億佛國土」,距離這麼遠,我們坐在這裡看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如觀掌中菴摩羅果」,看得這麼清楚,就如同面對面一樣,那是能力恢復。能力恢復之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你想看哪個諸佛世界,就跟在面前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看得清楚,而且還可以跟那個世界的人講話,還可以跟他們聊天,你說多自在!所以,要曉得「量齊虛空」。
我們的心量不能不大,心量小就是障礙,怎樣把心量放大,放到跟虛空法界一樣大,你就成佛了。實在講,超越六道輪迴有什麼了不起、有什麼難處!六道輪迴是個範圍,你把心量放大,放大把六道輪迴擠破,不就出去了。真的,不是假的,六道輪迴是這麼大,你的心量比它大就出去了,你包它,它包不住你。如果你的心量再能夠突破十法界,那就盡虛空遍法界,量等虛空,就是這麼回事情。法門很多很多,你專門從心量擴大,這個法子也行,也能消災、也能滅罪、也能超越六道、也能作佛作祖,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沒有定法。
『無相,故妙同實相』,「無相」,諸位要記住,從體上講的,因為相是幻相,相是因緣生法,也就是說,許許多多條件湊合現這個現象。雖然現這個現象,「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真的,這是事實,所以說「相即無相」。相,有相跟無相是同時的、同體的,沒有先後、沒有虛實,這就是實相。
『方便』,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千」不是數字,是比喻多,無量無邊的眾生求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都有感應。感應,我們在前面說過,有明顯的、有不明顯的,所以有顯應、有冥應。如果種種條件具足,佛法裡面講「因緣具足」,這個應非常明顯,顯應;條件要是不具足,冥應。我們講是暗中保佑你,你自己雖然沒有覺察到,佛菩薩確確實實在你身邊,確確實實照顧你,你自己要有信心,所以是『無感不形』,「形」就是應的意思。
『是為如來真妙法身』,這是如來真妙法身,也是我們自己真正的法身,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講這樁事情。『陰界不攝』,「陰」是五陰,我們凡夫這個身相,五陰身,色受想行識,真身、法身不屬於五陰。「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是講的六根、六塵、六識,實在是把我們六道、十法界的依正莊嚴,總歸納為十八大類。法身也不屬於這十八類,超越了五陰,超越了十法界。『非有非無』,如果你要說它有,它無相;你要說它無,它能隨緣現相。所以它「非有非無」。
『以有此身,為萬化之本,故得於中無感不應』。所以九法界有情眾生只要有感,諸佛如來一定有應,為什麼?因為諸佛如來的法身遍一切處,《華嚴經》上講佛的法身,毘盧遮那是講法身佛,盧舍那是講報身佛,釋迦牟尼是講應身佛,這是講佛的三身。毘盧遮那的意思,毘盧遮那這一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遍一切處。法身在那裡?遍一切處,無處不在,所以只要有感,諸佛如來就有應。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感應道交你就會肯定,你就會一絲毫都不懷疑,這樁事情決定是真實的。請看講義。
【眾生真心名如來藏。隨無明等緣作諸眾生流轉三界。而此真心自性不失。】
這些開示,確確實實增長我們學佛的信心,我們如果明白了,自己知道自己不是普通人。眾生的『真心』,在佛法裡面叫『如來藏』,「如來」就是「真心」,真心怎麼樣?真心現在藏起來了,「藏」就是藏,不能起作用,藏起來了。真心不起作用,妄心起作用,『隨無明等緣』,「無明」就是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無明。隨這些緣,所以你才做了眾生,九法界都是眾生。九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還算不錯,六道就可憐了,這後面講六道,『流轉三界』,「流轉三界」是六道裡面的眾生。「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算是不錯,福報很大,作天人。欲界的眾生就苦了,欲界裡面還有三惡道,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就是你如來藏隨無明緣,壞就壞在這裡。
「如來藏」,法相宗裡面所說:真心跟妄心和合是真心,真心裡面帶著妄,就叫如來藏。六道眾生用這個心。我們今天有沒有用真心,有!不是沒有用真心,妄從真起,沒有真心哪裡會帶妄?真心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譬如眼睛見,這個見是真心,第一眼見是真心,第二眼就變成妄心,壞就壞在這裡。第一眼見是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你這個眼睛一睜開所見的,你是見性見外面的色性,你是見性。可是那個時間太短太短了,萬分之一秒都不到。第二個念頭就有分別了,就有執著了,分別、執著,妄心!如果你要是能夠永遠保住第一念,你就成佛了。佛跟我們差別在那裡?佛就是永遠保持第一念,沒有退到第二念。我們很糟糕,第一念一剎那,比閃電還快,第二念馬上就滑落了,一落就到底了。我們這個作用是幹這個事情,所以壞就壞在這個地方。
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去鍛鍊,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學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可是你說:我做不到!我看到這個喜歡,看到那個討厭。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佛有方便法教給我們,如果起心動念了,你就念阿彌陀佛,把你這個念頭打掉。如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不起作用,那就是阿彌陀佛這一服藥,給你不太契機,不十分對症,但是它能對大多數的病症,大概你的病症裡頭,有一部分不能對治。你就想《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要想到:「因緣所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能夠想到這個,你的心就會平下來一點。
所以佛有許許多多的方便法,教給我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恢復到清淨心,恢復到第一念,縱然達不到第一念,也要把滑落的往上提升,這樣才好,不要一落千丈,那就壞了。一落落到底,就落到地獄去了,不是好事情。所以如果在境界還會起心動念,就知道自己的功夫還不夠,功夫還不得力;功夫得力了,就不會起心動念,就會把世緣看淡了;不但世緣淡,佛緣也淡,世出世法都不執著,這樣功夫才能夠得力。
眾生雖然流轉三界,你的真性、你的自性本具的功德,決定沒有喪失,所以說『而此真心,自性不失』,並沒有喪失掉。佛就從這樁事實,所以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這一句話等於說,是佛跟我們大家都授作佛之記,我們都受記了。這是普遍給一切眾生受記,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說的,從自性本具而講的,「自性不失」。所以說「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請看講義:
【若諸眾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則得智慧清淨明了。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眾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
這一段也是經上所說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道理就在此地。『若諸眾生』,這是假設,實在講也是事實。虛空法界許許多多聞佛法、修學佛法的這些大眾,依照佛的教誨,『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則得智慧,清淨明了』,這一句總說。「觀察」,佛法裡面,不教我們研究,世間人講研究,是用的分別心、用的妄想心,佛教我們作觀;「觀」不用心意識,所以叫觀照、照住、照見。你要會用觀,你才能入得了門;這個門是解脫之門,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門路。觀的定義就是離心意識,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修行的綱領,不僅僅是禪宗,參禪要離心意識,念佛就不要離心意識?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要離心意識,你才有入處,你的功夫就得力。
如果依舊用心意識,你就決定不能成就,但是淨宗例外。淨宗要不能離心意識也行,只要你老實念,但是你還要修習法門,你要放得下,你不離心意識沒關係,你要能把世緣放下,這是念佛堂常說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心意識並沒有放下,你把外面的境界放下,你可以帶業往生。帶什麼東西?帶心意識去往生,你能夠帶這個去往生。可是諸位要記住,不能帶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東西帶不去,這個東西裡頭只要有一條,你要是不能放下、不能捨棄,你就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比鐵鍊還堅固,把你拴得牢牢的,阿彌陀佛拉都拉不動,沒有法子,這個太可怕。經上不是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是五欲,沾上一條,佛拉都拉不動。若五條都有,佛一看,不動,不去拉你了,知道沒法子。所以我們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財色名食睡,這五欲六塵一定要放下。
睡眠這樁事情,要到極樂世界了,還講究怎麼睡得好、睡不好,不要想這些了。要講睡得舒舒服服的,還不想到極樂世界去,貪睡,那怎麼行?真正用功人,實在是累了、疲倦了,躺一下、睡一下、休息一下,醒過來趕緊接著念。我們今天看到經上講的「般舟三昧」。我們看了羨慕、看了慚愧,做不到。「般舟三昧」一期三個月,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覺;不但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般舟三昧」叫「佛立三昧」,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著,你經行、散步,我們叫繞佛,或者你站在那裡可以,你拜佛也可以、禮佛也可以,不能坐下來,更不能躺下來。這是專修淨土,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德雲比丘就是修般舟三昧,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大家學《華嚴》,不能不注意,《華嚴經》頭一個善友,就是教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頭一個!頭一個,我們常講:「先入為主」,頭一個太重要。善財學什麼法門?就是學這個法門。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看,那個修行始終不離念佛,你才把《華嚴》的真相看出來。所以隋唐古代大德說:《華嚴》、《法華》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我說不出來,但是他一說出來,我馬上就同意,我懂!佩服他,他說出來了,我說不出來。一點都不錯,就像經的三分一樣,《華嚴》、《法華》,序分;《無量壽經》,正宗分;《阿彌陀經》,流通分,不可思議!這樣才曉得,《華嚴》、《法華》跟《無量壽經》是一不是二,雖然不能講是同部,是同類,決定是同類。
所以我們看到人家修行精進,真的是不倒單。宗門不倒單,還在打坐;人家不打坐,站著不倒單,這個厲害。我們看到有不少學不倒單的人,我年輕的時候很想學,以後我仔細觀察他,他不是的,他坐在那裡睡覺,還打呼。所以我就把樁事情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說:坐著睡覺,那有躺著舒服!我一想,沒錯!所以李老師很講求現實,修行不可以有絲毫的勉強,勉強坐著不能成功,反而對身體有傷害,一定是隨其自然。
所以我們看諦閑老法師的教誨,這個方法好,他給我們修行一點壓力都沒有。他教人念佛,念累了,去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你看,這個多自在!真精進,真得力。你休息的時候,你休息兩個小時也好,三個小時也好,一醒過來,佛號就接著。你繞著念也好、坐著念也好、站著念也好,念累了,你就休息。這個辦法好,非常適合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的大眾。
所以,我在國外,我們的念佛堂二十四小時開放。念佛堂裡面劃分三個區域,這當中供佛像,佛像前面,我們舖著大地毯,這個區是拜佛的,拜佛的人到這裡來拜佛。周邊四周圍,佛像是供在當中,不是像這邊靠牆,佛像是當中,繞佛,那是經行的區域。旁邊兩旁是止靜的,擺成蒲團,你念累了,你可以到那裡坐著聽佛號,不要念,休息。所以,分成這三個區。這三個區沒有人安排,沒有人照顧,完全隨你自己,你自己想經行,你就繞佛;想坐下來念,你就到旁邊去面壁;你想拜佛,你就到當中拜墊來拜。這個佛堂裡沒有維那、沒有悅眾,我們只用念佛機放佛號,大家聲調跟著念佛機的聲調一致。走進佛堂只有一個規矩,決定不說話,決定不打招呼。法師進去也不打招呼,一打招呼就打閒岔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法師好!」阿彌陀佛裡夾雜一個「法師好」,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不打招呼,什麼人進去都不打招呼,見如不見,這個佛堂莊嚴,清淨、莊嚴。吃飯也沒有人通知你,你餓了的時候,你自己下去吃飯。我們飯是自助餐,一份一份給你擺好,你什麼時候想吃,你就吃,你吃飯也不要招呼別人,「吃飯了,一道去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裡面,還夾雜一個吃飯,成什麼話!這個功夫得力了。
我也想到,太累了要想躺一躺,怎麼辦?佛堂隔壁,我們現在是圖書館,我準備建一個新的圖書館,把這個圖書館做成通舖,實在累了,就到裡面去躺一躺,休息休息!符合諦閑老法師的教誨。所以你進入這個念佛堂,你真正生歡喜心,一點壓力都沒有,喜歡念多久,你就念多久;喜歡什麼時候離開,你自己就離開,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我想這樣的念佛堂提供現代人,是大家都很歡喜接受的。所以,修習法門就重要了,要懂得修學,這樣子你心會清淨,「清淨明了」,智慧就生了。
『而如來智平等無二』,這一句是總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跟諸位講,都是平等無二,都是從如來清淨心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無有分別,但隨眾生,心行異故』,我們後來,這是佛法傳到中國,中國的祖師分科判教,把這個說法判作小乘,那個說法判作大乘;這個說法判作圓教,那個說法判作別教,這種搞法都是「隨眾生心行異故」。所以古時候也有一些法師主張,決定不可以分判,因為法是一味,平等一味,他講的不是沒有道理,有道理,各宗的祖師也都點頭。那為什麼還要分判?不判有不判的好處,判有判的好處。不判是契理,判是契機。所以為了顧慮到廣大的眾生,從不可判當中再分判;由此可知,分科判教是不得已的作法。諸位要知道,不是一定要這麼做的,是一種實在不得已的作法,所以『所得智慧各各不同』。淺的人得淺利益,深的人得深的利益。再看底下的這一段。
【體相二大。俱名法身。以性功德本自有故。用即報化。】
這個常識,我們學佛的人也不能不懂。『體相』還有個「用」,所以後面講,體相用叫三大。《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這三個字就是代表著三大。「大」就是說的體大;「方」是說的相大;「廣」是說的用大。一部《華嚴經》所說的,就是自性的體相用三大。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經教,都是從這三大流出來的,一切諸佛如來所證,就是證得三大的自性。所以這三大,體相都叫做法身,『俱名法身』。
通常我們講「體是法身」,大家沒有懷疑,可以承認的。「相」怎麼能說是法身?在「相」上面講,多半講是報身,《華嚴》也是用三個名詞來代表,毘盧遮那、盧舍那、釋迦牟尼,用這三個名稱來表。可是諸位要曉得,分開來講,三身,融合起來講,一身。報身、化身從哪裡來的?法身變現出來的。法身變現出來的,他怎麼不是法身?不但報身是法身,應化也是法身。這個佛在經上自己曾經說過,說他自己這個身就是法身,曾經講過這個意思。所以都可以稱之為法身。
『以性功德本自有故』,「體」是性,「相用」就是自性的功德,這個功德不是從外頭來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十法界現身,法爾如是,所以說「非自然,非因緣」。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也是法爾如是,不落在自然因緣裡面。這個教義,《楞嚴》裡面講得很清楚,這是「性功德本自有故」。
『用即報化』,這個「報化」是講他受用;諸位要知道,如果講自受用,都可以稱之為「法身」。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丈六金身,那也是肉身,就他自受用來講,可以說法身,但是對教化眾生來講,那就是報身,所以報身是他受用。這個報的意思很深很廣。
佛為十地菩薩示現,所現的是圓滿報身,那個相就大了。經上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是為十地菩薩講的。十地以下現的報身,就不定了,隨類現身。所以在我們人間,就示現人的身;佛要度畜生,要示現畜生身;示現一個人身,跟畜生講經說法,不行!講不通!我們找一個狗、找一個貓,你跟牠講經,能講得通嗎?貓跟貓在一起講經說法,我們聽不懂。所以,度哪一類的眾生,一定要現同類身。觀音菩薩在餓鬼道現身,不能現人身,要現鬼身。此地好像也常常做佛事,你們看看水陸法會,放燄口的時候,燄口台對面,用紙紮一個鬼王,青面獠牙,樣子很恐怖,焦面大士,那什麼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鬼道,就現鬼的身,他才能跟鬼說法;在地獄現地獄身,在哪一道,現哪一道身,這叫隨類化身。這是作用。所以「用即報化」,在作用上可以說是度眾生的一種報身。經論裡面對於這些法相分析得很微細,意思是叫我們,極其微細的我們都能明瞭,何況是粗而明顯的,你的智慧才是真正的開了。請看講義。
【依三昧將有說。必須靜鑒前理。受諸佛加。從定起而發言。言必真當。言必真當故。受者之心。自然篤矣。】
這是說法師講經說法,古時候要求的水平是很高,現在要用這個水平,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滅掉了。因此,我們是不得已而求其次,要把水平降低,要拿從前的水平,我們哪有資格上台講經?古時候這些大德們登台先入定,所以講經有講經的儀式,就是大座講經的儀規。法師禮佛之後登台,下面誦經、鐘聲偈、讚佛偈,一連串一大堆,整個儀式做完,大概要四十五分鐘。這個法師在台上入定,儀式完了之後,引磬一敲,法師出定了,出定才講經,這是講的『依三昧將有說』。「三昧」就是入定。這是講佛法是從清淨心裡流出來的,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這是根本,這樣說法叫契理。
除契理之外,還要契機。此地契機沒說,專講契理,所以要『靜鑒前理』。「靜」就是定,入定的時候,把整個心靜下來。「鑒」就是觀察,觀察今天所講這一座經裡面的教理。我們現在看古來大德對於經論的註解,在一開端,大家能看到「玄義」的部分。玄義部分裡面所說的,就是這一部經的教理、一部經的教義,都在其中。但是你要曉得,每一品有每一品的悟處;換句話說,每一品有每一品的教理、教義,那是品品不一樣。如果這一品經很長,往往又分幾個大段,每一大段各有它的義理,你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講經才契理。
不但要這樣,還要求佛加持,要接受諸佛的加被,然後『從定起而發言』。你所說的「真」是真實,你所說的「當」是恰當;當是契機,真是契理;你這個說法,契機、契理。言語真正做到契機、契理,聽經聞法的人他聽了,自然能夠信解奉行,他聽了,他明白,能夠開悟,他能夠相信,依教奉行。這個說法,功德才不至於唐捐,這是古時候的標準。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還是繼續說這一樁事情。
【此三昧是法體。非證不說。不證而說。則是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所以入定,定是法,這個法是說法,是說法之體。法是從這個地方說的。『非證不說』,你沒有能夠證得,不能說。從這個地方,我們應當要體會到,中國人在這個世界,是非常幸運的一個民族。佛教傳到中國來,古代的高僧大德,無論是從印度來的,是中國本地修學證果的,可以說都是有修有證,其中我們曉得,有不少是古佛菩薩應化到中國來。所以翻譯經典、傳承經典、註釋經典,不是凡人,都是有修有證的人。我們身為中國人,不能說不幸運。
現代佛法隨著資訊傳到外國去了,用外國的文字翻佛經,梵文的經典流傳到今天,已經非常稀少,十之八九都已經失傳。在佛教經論裡,今天保存最豐富的是華文,其次是藏文,再其次的是巴利文,最豐富的是華文。把華文譯成其他國家的文字,問題很多,毛病出在那裡?這些翻譯經典的人,就是底下說:『不證而說』,他不但不證,連修都沒有。沒有修證,拿著佛經去翻譯,翻成外國文給外國人看,講給外國人聽,字面上講沒錯,意思錯了。譬如說經典裡面,你們大家都受過三皈,「歸依佛,二足尊」,他怎麼翻?歸依佛,二條腿裡頭最尊貴的。他沒有翻錯,「足」是二隻腳,「尊」是尊貴,二隻腳裡最尊貴的,他沒有翻錯。像這種笑話不曉得有多少,連外國英文字典上都是這麼寫的,你還有什麼話說?
這個說起來,外國人沒有中國人有福報。人生最大的福報是聞佛法,得人身聞佛法,是最大的福報。所以翻譯不容易,翻經決定要證果的人。說實在的話,有修沒有證,你講經還勉強,你翻經不行。佛經翻成中文,你們看看,三藏法師。在今天問題來了,在這個時代裡面,末法時代,佛法衰微到極處,要找一個有修有證的人來講經,到那裡去找?找不到!所以現在鼓勵初發心的,大家都出來講,講錯了要背因果,那問你,你為什麼要講錯?你不講錯也可以。怎麼才能不講錯?孔老夫子講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你就不會講錯了。這個地方沒有把握,我把經文念一下就好了,念沒有錯,頂多是「法師,你這裡講漏掉了」。那沒有關係,漏掉不算過失,沒講錯,我們就用這個方法。那些句子,我們真的搞明白,沒有錯誤,我們就講。
最初學講,這是過去我們老師傳給我們的,知道我們的程度很差,鼓勵我們出來講經說法,拋磚引玉,這個方法好。佛法才能夠延續下去,才能夠不至於中斷,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所以,當年李老師開班教學,教講經的方法,找的這些學生,年歲都很大,都是中年人、老年人,找這些人。文化程度?小學就可以了。小學的程度,年歲有五、六十歲,小學程度,把他們教出來講經說法,讓年輕文化程度高的人看到生慚愧心,「你看,他們都上台,我怎麼不能上台?」用激將的方法,勸大家發菩提心上台講經說法,續佛慧命。
這些人有沒有講錯?老師教他一個原則,我們不是講經,講什麼?講註解,完全依照古人的註解來講。古人註解文言文寫的,我們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用白話口語來講古人的註解,如果講錯了,我們沒有責任,註解的人他註錯了,是他的責任,我們沒有責任。假如我們不遵守,自己要搞一套什麼東西摻進去講,那自己要負責任,不但是不可以摻自己的意思,摻其他古人的意思也不行。講錯了,你也要負責任,他可不負責任,他的註解沒有這一句,你到那裡找到這一句補在裡頭,那個過失是你負責任,他不負責任。這就是教給我們講經取註,取一家之言,決定不能取二家,取二家講錯了,自己要負因果責任,取一家可以把這個責任推給別人。
我們程度低,古人的註子,我們還是看不懂,所以李老師幫我們一個大忙,他幫我們做翻譯,把古註翻成白話,讓我們來學。我們那個班是這麼學成的。給諸位說,文化水平很低學成了,實在講,只要如理如法,就得佛菩薩加持。所以我們靠什麼?李老師傳授給我們四個字:「至誠感通」。我們有什麼能力?講經說法要通達世出世間法,我們那有能力通達?唯一的辦法,求感應。用什麼方法求感應?真誠心,真誠到極處。真誠心怎麼發?只有一個念,為佛法、為利益一切眾生,為弘揚佛法、為利益一切眾生,沒有一點意思為自己,這就是真誠心,這樣就能得佛力加持。如果你講經說法還有一點自利,為名為利,你就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得不到感應。求佛菩薩感應,真誠到了極處。昨天講的真正生起大悲心,看到佛法沒有人講,我出來;我出來,本身沒有能力,希望什麼?把我這個身體借給佛菩薩用用,真的就這麼一回事情。上台之後,所講的是佛菩薩講的;下台之後,問你講什麼?不知道!確實是如此。所以你們很吝嗇,不肯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那有什麼法子?你們今天問我,我就是大方一點,肯把這個身體在講台上,借給佛菩薩用兩個小時,下了台是我自己,又成了一個凡夫。上台是佛力加持,我們要抱這個心,決定沒有絲毫為自己的念頭,這樣才能得感應。所以古人是這個標準,我們今天把古人標準降低了。
『不證而說,則是生滅心行,說實相法。』「不證」不如法,不求三寶加持,得不到三寶加持,那你一定會把法說錯了,這個就是背因果。所以我們今天切記,特別是發心講經的同學。今天還有居士們來給我說,在家居士可不可以參加培訓班的旁聽?這個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是來上課的,當教員;培訓班是李木源居士他主持的,他是校長,什麼事情要找他商量,不能找我商量,我要插手進去,他就不好辦事,我絕不插手。到時間上課,到時間下課,除這個之外,我沒事情。可是去年茗山老法師在此地,他老人家曾經講過,是在結業,好像是第一屆,第一屆結業的時候,茗老法師在這裡講過,希望這個班,在家、出家統統都要有。這個意思的確是很好,在家居士們發心出來學講經,對出家人是一個勉勵,「在家人都講經說法,我們出家人不講經,成什麼話?」會使出家人更用功、更努力,是一樁好事情,但是這個事情要跟李居士講,不要跟我講。下面講:
【觀機審法。須藥病相當。方可說故。】
所以有這一句,我們的水平就可以降低了。在過去,聞法的水平都高,所以說法的人水平也要高。現在水平是普遍降低,說法的人水平也要降低,這就是『觀機審法』。所以我們現在觀察眾生的根機,我們要研究研究佛法,那一類的教義對現前大眾能有真實的利益,我們選擇經論,這樣才能夠『藥病相當』。眾生什麼毛病,我們今天要下什麼藥。『方可說故』,這樣才能講。
所以李炳老當年開班,他那個方式正確,他要是不用這個方式開班,這個方式給諸位說,真實智慧;不用這個方式,佛法確確實實會失傳。所以,把我們沒有水平的人都拉上去。我們今天自己能有一點成就,能遇到這種殊勝法門,歡喜信受奉行,我們對老師的恩德,不能不感激。明明是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他沒有這些善巧方法,幫助我們、提拔我們,消業障、斷煩惱、開智慧,很不容易。這個因緣也是希有難逢。
我們今天在此地辦的培訓班,比李老師當年教我們,水平提高了很多很多,但是我們還是要遵守李炳老那個原則,為什麼?我們沒有證果,我們煩惱沒有斷盡,見思煩惱沒斷,智慧沒開,沒有得三昧。那怎麼辦?李老師的方法好,講註,講古人的註解,如果你能夠遵循這個方法,你一定得三寶加持,假以時日你一定有悟處;換句話說,你會開悟,但是開悟恐怕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你會開悟。如果你不遵循這個方法,要用自己的意見,或者是摻雜幾家的註解混合來講,你得不到三寶加持;換句話說,你一生當中要開悟,難!要斷煩惱,難!真正要想斷煩惱、開悟,一定是一家之言,就是古人講的師承。雖然老師不在了,找一個古大德作老師,你只跟定一個人,遵守他的教誡十年、二十年,開悟了。開悟了,你才能夠觸類旁通,你才能夠像前面講的,你非有證,你就有說了。所以底下講:
【為受佛加。成軌儀故。】
『成軌儀』,說法就如法了,無論在理在事,統統如法了。是不是時間到了?好!我們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