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九集)  1997/10/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09

  請看講義:

  【故於諸會。多明入定為說經緣。其所入定。皆盡法源。業用難思。以盡法源故。並感諸佛三業加等。】

  這一小段是說明,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的儀式,也就是我們一般講規矩,如來尚且如是,我們自然更應當認真的來學習,所以入定是說法的根本。「定」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真誠是真心本性之體,清淨平等是真心的作用、大用。心真實所契入的境界就真實,諸佛菩薩為我們說經講道,經典的內容是什麼?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如果不是真實心,你怎麼能見到真實的相狀,所以「入定」就是佛法裡面講經說法的規矩。

  這個地方是講如來在果地上,他所入的定是『皆盡法源』,這就是我們講甚深的禪定,到底深到什麼程度?深到底,沒有再深,也就是說等覺菩薩所入的三昧,要跟如來果地上相比,他還有所不及。到如來果地上,這個「定」才算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就是盡法底源,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顯現在面前,從三昧現的。『業用難思』,業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造作、活動,作用不可思議,正是所謂「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也不能完全了解。

  由此,我們可以明瞭,從小乘須陀洹就有定功,就能入定,他們所入的定,跟世間的四禪八定不一樣。世間四禪八定不能出三界。為什麼不能出三界?它只有定、沒有慧,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佛法裡面所講的「定」,定中有慧,慧裡面有定,所以是「定慧等持」。一般解釋「禪定」這個名詞,「禪定」就是定慧均等,才叫「禪定」,它兩個分量恰恰好,像天秤一樣。如果是定多慧少,也不能入定;慧多定少,也不能入定;一定要均等,它就入了這個定境。

  從小乘須陀洹,一直到大乘等覺菩薩,諸位要曉得,這裡面層次實在講太多了,不只是四果四向、五十一位,不止!他們所入的定,淺深次第不同。定功愈深的,當然地位就愈高,『業用』就愈廣,這是一定的道理。到如來果地,雖然是盡法之源,徹法底源,佛講經說法依然感得諸佛三業的加持。身業加持,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要為大家宣講《無量壽經》,你看看釋迦牟尼佛這一天的色相,雖然是阿難尊者一個人說的,與會大眾各個都覺得驚奇,佛今天色相為什麼這麼好?那是得一切諸佛身業的加持,佛的形相顯得格外的殊勝。得諸佛語業的加持,佛原本就得四無礙辯才,再得諸佛一加持,那個語業就不可思議。意業加持是定慧。所以,佛講經說法都得一切諸佛的加持,特別是講淨宗法門,那個加持尤其是明顯,所以我們學講經,念念都要求佛加持,不求佛不行。你看古來祖師大德作註解,註解一開頭就有求加持的偈頌,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下一段講:

  【法無廢興。弘之由人。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般若論云。法欲滅者。修行滅故。】

  清涼大師這一段的開示,給我們很大的警覺,我們自己雖然生在末法時期,很難得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正法,皈依三寶為佛門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四眾緇素都有續佛慧命,弘揚佛法的使命。正如大師的開示,法沒有興廢的,佛法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時代、在什麼地區,盡虛空遍法界,佛法都是長存。我們說佛法興了、佛法滅了,那是從跡象上去看,事實上佛法哪有生滅?這是真的。法的生滅是從跡象上觀察。相是緣生的,緣聚了,佛法就興了。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佛度化眾生的機緣,漸漸消失了,這個佛法就不存在世間了。由此可知,那是緣聚緣散,你要是真正明瞭事實真相,緣聚也沒有生,緣散也沒有滅,那你才真正見到佛法。

  後面這兩句是《華嚴經》所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了」是明瞭。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如果沒有聽人說,他也不能明瞭,誰說?要佛說,所以眾生聞佛法的機緣成熟了。什麼緣?聽了能相信,聽了能懂,聽了之後肯依教修行,這就成熟,只要這個地區、這個世間,有一些眾生緣成熟了,諸佛菩薩一定應化到世間來,為這些大眾講經說法,這叫做感應道交。這些人沒求佛,佛怎麼來了?雖沒有求佛,我們能信、能解、能行,這就是感。眾生這個感叫冥感,並不明顯。佛應化到這個世間來,顯應,明顯的來應。感應有四種,我們剛才講的是冥感顯應、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冥應,四種不同,這四種感應道交。所以,這是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

  佛是究竟果位之人,而菩薩應現在世間就更多了。圓教初住菩薩,我們以《華嚴經》來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是四十一個位次,每一個位次裡面數量都是無量無邊的。這些人跟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有很深的緣分,既然有緣了,他們在常寂光中,他能觀機。這個觀不是像我們,我們得仔細看看,他不需要,他可以閉著眼睛,我們講心性的感應。哪一個地方眾生機緣成熟了,自然就知道,清淨心遍照法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一樣,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再微弱的電波,在他清淨心裡面都震動、都感動,這叫感應道交。

  我們自己都沒有辦法覺察的波動,就是極其微細的波動,佛菩薩知道,我們自己不知道,譬如我們對於佛法能信,沒有人給我們說,沒法子,有人給我們,我們一聽就能生歡喜心,就能夠接受,就能夠依教奉行,這是我們自性裡面,經上常講的,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這個善根、福德就是極其微細的電波,就能感動諸佛菩薩現身,到世間來應化,為我們講經說法。所以,他自自然然會來,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去感動。

  下面《般若論》裡這兩句話重要。『法欲滅者,修行滅故』,佛法能不能長住在世間,這個不是佛法本身的問題,問題在我們肯不肯依教修行。我們真肯幹,佛法就長住在世間。所以諸位曉得,所謂正法、像法、末法是從我們人分的。法哪裡會有正法、像法、末法?沒有,法沒有。什麼叫正法?真正依教奉行,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也能做到百分之八、九十,這個時代就是正法。如果這個時代的眾生,我們四眾弟子聞了佛法,肯不肯修行?行。能修行多少?大概十之四、五,那就變成像法了,就不能叫正法。末法時期有沒有修行?有,十之一、二;換句話說,你聽到經上講的理論、方法,你能夠做到的,不過是十分之一、二而已,這法叫末法。如果佛法只有言說,沒有修行的,法就滅了。

  我們要想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諸位在《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這十句天天都念,古大德把它列在課誦裡面,我們天天念請佛住世,怎麼個請法?依教修行,佛就住世;你不請他,他也住世。你要不能夠依教修行,你請他,他也不住世,也沒法子住世。我們要曉得,我們跟諸佛菩薩往來打交道,這裡頭沒有感情的,完全跟你講論事實,是就事論事,沒什麼交情好談的,純粹是理上的事情、智上的事情,不是感情用事,我們世間人求佛菩薩,感情!「佛菩薩你要憐憫我、你要救度我」,佛菩薩跟你講的,完全不照做,佛菩薩度不了眾生。假如是感情的事情,我們根本不要修行,憑著這分熱情,「佛憐憫我們、可憐我們,來幫助我們」,我們眾生還要修行嗎?不要修行了,佛也不要講經說法了,所以你一定要明瞭,佛度不了眾生,這是說真話。

  眾生怎麼得度?自己悟、自己度,這是真話,佛只能跟我們做因緣,這個道理要清楚,就如同學校裡上學一樣,學生遇到老師,老師只能夠給你做增上緣,把他的經驗、把他的方法傳授給你,你能不能成就,就是你肯不肯依照他的方法學、肯不肯接受他的經驗,他是這樣子拉你一把。他不能把他的智慧給你,不能把他的技能給你,這個沒有辦法的。佛教化眾生跟學校老師教學生沒有兩樣,所以諸位要曉得,這是經論上常講的:「福報可以給人,智慧不能給人」。你有福報,你有財富,你的財富可以給人家,人家能夠享受;你的智慧不能給人,你的技術能力不能給人。

  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經上為什麼說「佛不度眾生」,眾生一定要自己覺悟,自己修行,自己得度,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他力法門,也不例外。這是阿彌陀佛真的幫我們大忙,可是也得要有條件,你念佛也要念到功夫成片,我過去講《無量壽經》說過,《無量壽經》你至少要做到兩成,阿彌陀佛才能幫得上忙,才能來接引你;你兩成都做不到,那就難了。所以,上上品往生的人百分之百做到,上中品的人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上下品往生的,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以此往下降,降到最低,下下品百分之二十,二十做不到,那你下下品沒分!阿彌陀佛就不來接你,再等以後的因緣。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至少要做到兩成。那裡恰恰好做到兩成?所以,總要多做一點。我們古德常講,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就得其下;取法乎下,你就得不到了。所以,我們必須要認真努力去做,我們的目標至少要訂到一半,要訂到五成。五成做不到,還有兩成,才能往生!如果你的標準只訂到兩成,那個很危險,兩成做不到怎麼辦?這一生不就空過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請看講義。

  【今此能說。通三世間。開即為五。謂佛菩薩聲聞眾生及器。若無聽者。終無有說。】

  清涼這一段開示,很清楚、很明白,說說法的人,我們明瞭這個道理才知道,佛法確確實實長住世間,為什麼?因為佛法有五種人說,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通三世間』,三種世間。「三世間」,諸位要曉得,三種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器世間,所以佛法才長住一切世間。展開就是五種人,佛、菩薩、聲聞是智正覺世間,眾生是有情世間,後面有一個器世間。器世間就是無情說法,這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明顯的。顯說,我們這個世間,試問問器世間說不說法?也說法;雖說法,可惜你不懂。

  譬如說花,我們眼前擺的這些花,不管它是真的花也好,假的花也好,它說不說法?說法。如果沒有人給你講,你看到這裡,好看,很美,你只懂得這個意思。那個佛法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你就不懂,必須有人給你講解。你看到這是蓮花,蓮花表什麼意思?我們學佛的人懂得一點,蓮花表出淤泥而不染,表這個意思。它的根長在泥裡面,泥裡面代表六道,六道是污染的。它從泥裡面長出來,蓮花的莖在水裡面,水代表四聖法界,代表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花開在水上面,你看六凡、四聖都不染。上面給諸位說,就是一真法界,它表這個意思。這就是告訴我們,佛法用蓮花來表法,我們要學在六道不染六道,學佛法不染佛法;四聖法界是佛法,佛法也不染,這樣才能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真正的果實,給諸位說,「有因有果,因果同時」。所以你就明瞭了,無論修學什麼法門,不能出六道,當然沒有結果;不能出十法界,也沒有結果。像蓮花一樣,它在水裡面,水裡面只是花苞,一定要長出來,它才會開花結果,所以只有一真法界才有因有果,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嗎?

  『聲聞』,這是勉強講一個小果,不是真的,真的果一定在一真法界。說法的人,佛說法、菩薩說法、聲聞也說法、眾生也說法,沒有修行證果的人,在六道裡面修學的,他也說法。眾生裡面有真的眾生,名副其實的眾生;有假眾生。哪些是假眾生?佛菩薩應化到我們世間來,就是假眾生,他不是真的眾生,他是示現的。實際上他是佛菩薩化身來的,那不是真正眾生,但是他現的這個樣子是眾生。在我們中國歷代祖師大德裡面,不少人是示現來的,所以他們也說法。這就是末後一個,器世間也說法。

  可是最重要的一句在後面,『若無聽者,終無有說』,如果沒有能聽的人,也就是說沒有聞法能夠覺悟的人;這個聽,聽了要覺悟才算聽,聽了不覺悟,不算聽。再多的人聽,這裡面一個覺悟的都沒有,這個法就會滅了,就不能住世,住在這個世間。如果聽眾裡面,有一、兩個聽了開悟、明白了,肯依教修行,法就長住在世間;換句話說,諸佛菩薩、聲聞、緣覺都是大慈大悲,他們能不能變現幾個當聽眾在這聽經、在這聞法?讓佛法能長住在世間,行!不但行,告訴諸位,本來就如是,經上講「法爾如是」。既然法爾如是,佛法怎麼還會滅?佛法滅就是這些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想示現一個聽佛法的機會都沒有,那就沒法子。

  這個道理,如果你要想不通的話,我舉一個例子,你馬上就明白了。新加坡這個地方有個佛堂,有法師、長者、居士在這裡講經說法,就有佛菩薩、聲聞、緣覺應化在當中聽經,佛法在這裡就住世。你要換另外一個地區,像印尼、汶來這些回教國家,不准你建佛堂,不准法師到那個地方去講經,佛菩薩看到也瞪眼,也無可奈何,有什麼法子?想應化也不行,也沒有緣。諸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疑惑你就化解了,所以佛法興衰都在一個緣字,緣就重要了。所以,真正發心護持佛法,你要去創造條件,也就是說怎麼樣能使這個地方有機緣,去創造機緣,這是能夠讓諸佛菩薩都在這個地方示現,示現說法的、示現聽法的,使佛法長住世間而不衰滅。下面這兩句:

  【內無德本。外豈能談。】

  這個話原本是對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而說的,他們是真正有修有證,所以能說法。我們今天難就難在沒證,不但沒證,還沒修!所以這兩句話,對我們學講經的同修來說,就是極其重要的開示;縱然我們不能證果,我們一定要認真修行。修行兩個字是什麼意思,不能不清楚,行是行為,行為範圍就太廣了,佛講經說法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條,身、語、意,你的行為造作再多,你總超不出這三個範圍。身體的造作,身業行為;口裡面的言語,口業行為;意裡面就是思想見解,意業行為;用這三條就把你所有的行為,統統包括了。你這三業的行為有錯誤、有過失,你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

  修行的標準是戒律,戒律教導我們一舉一動要合乎規矩、要合乎禮節。這個標準有永恆不變的標準,有隨著時間地區改變的標準,我們都要懂得。佛在經上所講的,多半是講原理原則,就是永恆不變的。譬如佛給我們講的十善業,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這是講原則。殺生的範圍、偷盜的範圍、邪淫的範圍,每一個時代道德觀念不相同,法律、條規不相同,那是什麼?那是在事相上,佛講的是原則上,原則要懂,事相要隨著現代,現代人的道德、法律條文,我們要遵守,風俗習慣要遵守,道德觀念要遵守,你才能夠讓身體一舉一動,都能符合規矩,這是依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身業的行為。

  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古時候風俗習慣裡面,「男女授受不親」,那是那個時代,你必須要遵守,見到要迴避。現在男女見到也握手,現在要用古禮,你就錯了,怎麼可以?現代人要學現代的禮貌,你是作現代人,你不是作古人。中國有中國的禮節,外國有外國的禮節。外國的禮節,他們是很熱忱,並不是有惡意,你不要想壞了。他對我們法師很尊敬的時候,他說:「法師,可不可以抱一抱」,他並沒有惡意,他是尊敬、恭敬心。所以到那個地方要懂那個地方的禮節,你才能受到人家的歡迎,你講經說法,他才聽;你要是拒絕的時候,他說你不通人情,這個不可以不曉得。

  語業這一條尤其重要,所以「入門問諱」,這是中國的古禮。那一個地區有那些忌諱的,我們要懂得,不要在說話當中,我們說的人無意,聽的人有心,往往在言語當中得罪人,給人結了冤仇,自己都不曉得。所以到一個地區,要了解它的風俗習慣,要知道它哪些地方忌諱,我們不能說的。

  意裡面,決定斷貪瞋痴慢,這才行。所以,這是講我們真正要修行,要依照佛經典裡面講的理論、原則、規矩,認真的去做。最重要的斷貪瞋痴慢、斷是非人我,能夠更進一步破我執、再破法執,那你就成就了,才真正有結果。所以縱然在這一生當中不能證果,一定要認真的修行,才能夠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在講台上才得三業的加持,諸佛加持我們,諸菩薩加持我們,不但加持講經的人,同時也加持聽經的人。講的人為什麼能講?諸佛三業加持;聽經的人為什麼聽得懂、聽得歡喜?也是諸佛三業加持。不靠佛菩薩,靠我們自己的能力,不可能的,沒有這個道理。不學佛的人,或者對佛法沒有深入的人,他不了解;學佛的,對佛法能夠契入幾分的人明瞭。能說、能聽、能解、能行,沒有一樣不是三寶三業加持,我們才能夠獲得。再看底下這一段:

  【慈悲深厚。無問自談。敬法重人。誠請後說。】

  『慈悲深厚,無問自談』,這是講有一類的經典,無問自說,像《阿彌陀經》沒有人啟請,佛就說了,這是「慈悲深厚」。大多數的經典,都是有人啟請;啟請是表敬法,是表尊重說法的人,所以尊師重道就在這個地方表現,真誠的啟請,然後慈悲宣說。

  【初心識昧。未解諮求。上智慈悲。騰疑啟請。】

  這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眾生不懂佛法,換句話說,不知道請法,不曉得佛法的好處,不知道建道場,不知道請轉法輪,不知道請佛住世。「請佛住世」,現在佛不在,真正有修有學的人,我們請他到這個地方講經,不但請他來講經,要請他常住在這個地方,我們才有長時間的聞法、有長時間的薰習,才能有成就,所以佛法要天天講。現在眾生福報比從前差太多,過去中國古時候,寺院叢林裡面講經說法,每一天八個小時。八個小時講經,是讓你在教理上的薰習,成就你的信心,成就你的智慧、信解。另外,道場裡面一定有念佛堂,或者有禪堂,喜歡參禪的,禪堂裡面去參究;喜歡念佛的,念佛堂裡面念佛;行門也是八個小時。你每天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你在這個地方住上三年,你怎麼會不成佛?當然成佛了,你想打個妄想,沒時間,沒空。所以古人那麼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

  現在難,現在縱然這個道場天天講經,每天講兩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才聽兩個小時,還有二十二個小時打妄想,你怎麼會成就?為什麼古人三、五年就成就了,為什麼現在人修幾十年都不成就?你把我這個話聽懂了,你就恍然大悟了,每天二十二個鐘點打妄想,二個鐘點修行,那怎麼行?何況還有一些同修,連這一點機會都不能把握住,你們聽我講經,一個星期聽幾次?聽四個鐘點,一個星期多少個鐘點?這說明了薰修的重要。

  幾時我們能建一個道場,每天八個鐘點講經,每天八個鐘點念佛。我想這個事情,想了十幾、二十年,還沒有實現。當然古人這個標準,現在人會有困難,我們把它打對折,一天能夠有四個鐘點講經、四個鐘點念佛,每天能夠修行八個鐘點,這個不能再少了,希望我們這一生當中,能穩穩當當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一般人不懂,他不會請、不會來問,懂得的、明白的人,要裝作不懂,假裝存疑,不是真的有疑惑,假裝疑惑來請法,幫助社會廣大的群眾。請看講義:

  【聖無常應。應于克誠。心冥至極。故得佛加。以三昧力故。感十方諸佛現前。】

  這幾句話是求佛加持,我們世間人所謂的求佛菩薩保佑,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怎麼樣才能得佛的加持,怎樣才能得佛菩薩真正的保佑?這幾句話講得很清楚,我們要是明白了、懂得了,依照這個方法去求,沒有得不到的。『聖無常應』,此地講的「聖」,就是講的諸佛菩薩,乃至於小聖也在其中;小聖就是阿羅漢,阿羅漢也包括三果、二果、初果。可見得這一個字裡面,境界很廣很廣。「無常應」,實在講,他的的確確是常應,他真的是常應,但是問題在哪裡?必須要有感,他才有應。

  我們舉一個比喻,現在大概在新加坡每一個家庭都有電視,沒電視的恐怕很少,你看電視台裡面,將它的節目播放出來,我們知道這是藉著電流播放出來,如果你要不打開頻道,你看不到,你打開頻道就是感,畫面現出來就是應,你不打開,那個電流也在電視機裡面,不是它不在,它在。所以我們就明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就在我們周邊,沒有離開我們,我們自己不肯打開這個頻道,所以它不能現前,所以說有感斯應。用什麼去感?真誠,『應于克誠』。

  我們在史傳裡面,佛門裡面的傳記,記載古來這些大德,跟佛菩薩感應非常顯著,非常明顯,我們為什麼沒有這樣顯著的感應,關鍵在哪裡?我們的真誠不夠,不是沒有誠意,只有兩分、三分的誠意,所以你得到的感應,也只有兩、三分。你有一百分的誠意,你就得一百分的感應,很可惜我們的誠意只有兩、三分,不能說沒有感應,感應的力量很薄弱。換句話說,你有十分的誠意,就有十分的感應,你有二十分的誠意,你就有二十分的感應。

  『心冥至極,故得佛加』。「冥」是悉除一切分別、妄想,達到了極處,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掉了,這達到極處,你就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所以諸佛如來講經說法,都是得一切諸佛所加。

  『以三昧力故,感十方諸佛現前』。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華嚴經》上看到,你們在《無量壽經》上也看到,釋迦牟尼佛講到阿彌陀佛的時候,十方諸佛也現前為世尊作證,這就是諸佛如來加持世尊。他為什麼有這種威力,我們為什麼沒有?他是「以三昧力故」、「以心冥至極」,所以能夠得到這樣明顯的加持,感得十方諸佛現前。這個諸佛現前,與會的大眾個個都見到,不是佛現前,有幾個人見到,有些人見不到,不是的,統統都見到。這些說明了真修要緊,總而言之,這麼許多的話,歸結到最後一句,要真修,夏蓮居老居士所講的「要真幹」。

  真修、真幹,要從自己毛病習氣上下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有沒有貪瞋痴慢,還有沒有是非人我,如果有,一定要下決心去斷;斷不了也要斷,為什麼?因為我在這一生當中想成佛,想成佛就要把凡夫的習氣斷得乾乾淨淨;想學佛,我們起心動念要跟諸佛如來一樣才行。

  諸佛如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個什麼樣子?《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得太多了,我們記不住,沒法子下手,經太長了,念到後面,前面忘光了。念到前面不知道後頭;念到後頭,前面忘光了,所以說用不上。《無量壽經》好,《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濃縮、《華嚴經》的精華,跟《華嚴》無二無別。這個經對我們來說,分量適中,我們天天要念,念熟了自然會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把經拿來對照一下;不必拿經本,你念得很熟,一想,我這個念頭,佛在經上講的,「我可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我可不可以有這個行為」。佛說不許的,我們決定不做;佛教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要做,這叫做修行,這叫做真幹。

  依這一部經,就是依一切經;依這一個法門,就是依一切法門;聽一尊佛的話,就是聽一切諸佛如來的話,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從今之後,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這一生就決定成佛,往生不退就成佛。只要你立了這個堅固的大願,我一定要真幹,依照這個經典來修行;換句話說,佛叫我做的,我做;佛叫我不做的,我決定不做,你只要發了這個願,堅固這個願心,你現在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已經註冊了,不是報名,已註冊了,你決定要去,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既然西方極樂世界註冊了,你就決定成佛了,註的什麼冊?成佛之冊。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不幹能行嗎?所以希望同修們一定要真幹,決定不要等來生。來生你還要死,還要去投胎,投胎作小孩,還要背書包去上學,你看看現在學生多苦!你六年小學、六年中學、四年大學,苦不堪言,你還去幹這種事情嗎?為什麼不這一生作佛去?不再受苦了,所以作人我都不願意,我不想吃這個苦頭,太苦了。別再幹傻事,這一生我們遇到這種殊勝的機緣,決定成佛的法門,牢牢的抓住,再來是什麼?菩薩化身示現來唱戲的,不是真幹的,那個可以常來。所以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就可以常常來往,沒有關係,我們得大自在了。所以沒有得大自在的時候,一定先要到極樂世界。再看底下這一段:

  【諸佛同加即同說。一說一切說有四句。一說是一說。一說一切說。一切說是一說。一切說是一切說。】

  這四句只要把一句搞懂了,下面這四句就不難懂。佛加持就是佛說,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得諸佛的加持,就是釋迦所說的一切法,即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之法。所以《華嚴經》上講:「佛不說法」,佛所說的法,都是過去諸佛所說的,釋迦沒有加一句,沒有多說一個字,述而不說,都是講諸佛的。

  世尊如此,一切諸佛如來各個都如此;由此可見,佛在果地,他們多謙虛、他們多恭敬。他們對諸佛如來謙虛恭敬,對我們一切眾生同樣的謙虛恭敬,佛給我們講經說法,佛說:這不是我說的,是古佛所講的,我是傳古佛之法給你們說,不是自己說的。他對我們謙虛。真的是一謙到底,敬佛、敬一切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應當要明瞭的,這是說法的事實真相。所以,一說就是一切說,一尊佛說就是一切諸佛所說;同樣一個道理,一部經所說的,就是一切經所說。無論是大小乘經典,我們同修也許曾經聽說,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是在化儀裡面講的根性,賢首家所講的五種根性,小始終頓圓,圓教根性的人說法,無有一法不圓,這就是『一說一切說』的意思。再看底下一段,這一段就說明佛的三業加持。

  【口業勸說以益辯。】

  『益』就是增加,幫助你;『口業勸說』,「勸」是勸導一切眾生;「說」是說法,你得佛的加持,你就有辯才。這個辯才不是自己修來的、不是自己開悟得來的,而是佛力加持你的。你在講台之下不會說法,說話很木訥,可是一上台,他就會說法,說得頭頭是道,什麼原因?上台是佛力加持的,下台就沒有得佛力加持,本來面目就現出來了。

  【意業與智以益智。】

  佛的意業加持你,你智慧就開了。這也是講你講經說法上台就有智慧了,下台智慧就沒有了;上台很有智慧、很辯才,佛力加持的。

  【身業摩頂以增威。】

  在講台上跟在講台之下不一樣,在講台上容光煥發,佛身業加持,所以現出這個相就莊嚴了,下台一看再比較,跟台上決定不一樣。假如諸位同修要是細心一點,你要留意的話,你看我在講台上面跟講台下不一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才曉得,在講台上三寶加持的威力相當顯著。同時整個講堂氣氛不一樣,你們到這個講堂來,到這個地方來生歡喜心,心地清淨,這不是我講經講得好,不是!佛光加持,你們在此地,都沐浴在佛光之中,所以能生歡喜心,所以能信、能解,如果你能夠行,你得到加持的力量就更顯著。

  【如來有力有慈。】

  『力』是智慧,有能力加持你,又有慈悲。

  【常冥加故。未定緣闕。不容有顯故唯有冥。又有意加故言必有。】

  這個意思我前面已經透露出來,就是佛的加持是永遠恆在,問題就是我們自己有沒有感?只要有感立刻就有應,就像電台廣播、傳播訊號一樣,我們自己只要播對頻道了,影像、音聲立刻就現前,關鍵在我們自己,不在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時時都在加持,這是他平等的大悲,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決定是清淨平等的。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有智慧、有能力、有慈悲,常常冥加。我們所以得不到感應,緣闕了。這個緣有時候強、有時候弱,所以得到加持的時候,也不一樣。

  譬如我剛才舉的例子,我在講台,這個緣強,加持就很顯著;我下講台,佛也加持,那個加持跟台上一比較,差殊很大,所以佛也加持。這個可以給諸位做一個很鮮明的例證。我能得到,你們諸位同修也能得到。我得到比你們明顯一點,我念念都是念三寶,念念都是想怎麼樣把佛法發揚光大,叫一切眾生都得佛法的利益,我不想別的事情,其他的念頭都沒有了,念念就想這麼一樁事情,所以得佛的加持,比一般人來得明顯。在講台上是最明顯的,佛力量加持是達到最高峰,所以特別明顯。所以雖沒有顯加,一定有冥加、有意加,就是身業沒有加持,口業沒有加持,意業決定加持,這是永遠不斷的。

  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能夠深深的體會到,然後才知道佛的恩德超過父母,父母對我們是大恩大德,但是比起佛遠遠不相及。佛對我們的關懷,對我們的加持,生生世世永無間斷,這是講佛的冥加、佛的意加,永遠沒有中斷。我們能感覺得斷是身業的加持,跟這個語業的加持、口業的加持,這就是要靠我們的緣。我們沒有感,他就不能應。但是意業的加持跟冥加,它是永遠不中斷的,這個我們要清楚、要明瞭。然後我們才知道上報四重恩,為什麼要報佛恩?即使沒有學佛的人,甚至於反對佛法的人,誹謗佛法的人、造滅佛業的這些人,佛還是加持他,佛沒有把他捨棄,這才知道佛恩之大,世出世間沒有任何的恩德能夠跟佛相比。請看講義:

  【經有五義。一曰涌泉。二曰出生。三曰顯示。四曰繩墨。五曰結鬘。】

  這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給我們簡單介紹,經的意思,通常講經一定先講經題,經題有通題、有別題,這就是通題經的意思。我們學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因為常常會有人問我們,你們念經,經是什麼意思,我們總要能答得出來,如果答不出來,人家說我們迷信,他講的話不為過。我們把這個事情沒有搞清楚就相信了,這個信是迷信,不是正信。正信一定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相信它,這就是不迷信。所以它這五個意思好,很清楚、很明白。

  第一個意思『涌泉』,這是比喻,像泉水一樣,自自然然往外面涌,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這比喻什麼?比喻經裡面的味道、法味,義趣無窮。所以,你懂得這個意思,你才知道經典不僅僅是講百讀不厭。為什麼說百讀不厭?它裡頭趣味濃厚,你們看看報紙上的文字,你能不能把它念一百遍。你看看哪一個人看報紙,在報紙上那一段文章念一百遍的?為什麼念不到?沒味道了。一遍看完了,第二遍味道就沒有了。那個水很淺,枯了,枯乾了。世間好的文章,百讀不厭,多有味道!經論是永遠讀不厭,從你初發心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你成佛了,你念這一部經都念不倦,愈念愈有味道,愈念味道愈濃,愈念愈歡喜,你真正入味了。

  也許有人說:法師你講這個話,我不以為然!為什麼?我念這個經,念了一遍之後,我不想念第二遍,我就念不下去了。聽經也是,這個經我聽過一遍了,不想再聽第二遍。這是什麼原因?沒入門!就跟平常佳餚一樣,好的菜,好的菜餚,不但沒吃到,聞都沒有聞到。他讀經聞法是什麼?隔著玻璃看裡面燒菜,味道都沒有聞到,難怪他不想看第二遍,味道都沒有聞到,哪裡嘗到?那個永遠讀不厭,味道嘗到了,能夠聞到,那就有很大的吸引力,你就會去讀它,真正入味那個不一樣。才知道「一經通,一切經通」。

  一部經可以終生修學,可以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我們在經論上看到,大勢至菩薩就是一個最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一生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專修專弘,「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他的成就,他嘗到味道,他用的方法也非常簡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看這八個字,把淨宗修因證果全都說出來,我們講「言簡意賅」,他是第一把手。所以他講的那一段經文,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般若心經》有二百六十個字,它二百四十四個字。展開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一切經也沒有出它的範圍。不但世尊所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經論也不出它的範圍。

  《楞嚴》我們也讀多遍,也講不少遍,我們沒發現,被夏蓮居老居士一語道破。我發現這一章重要,是因為看到印光大師把這一篇東西選在淨土五經裡面,他給我這麼一提醒、提示,我覺得這一章東西重要。然後回到《楞嚴》裡面,仔細去觀察,知道這一章是真正第一經,不在「耳根圓通」之下。這跟一般人看經,就不是一個看法。印光大師這一個舉動提醒我,我才知道這一篇是我們淨宗的《心經》,平常大家念的《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這是我們淨土宗的《心經》。般若部的《心經》,說實在話,它只是般若這一部分,淨宗的《心經》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典心要。我從印光大師這個舉動,明白這個事情。

  以後看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淨修捷要》,這個小冊子是我到北京,黃念祖老居士送給我的,我一看它裡面寫的「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看這一句話的時候,我嚇了一跳,從來沒有想到,他講這句話是千真萬確一點都不錯。大勢至菩薩是淨宗法界初祖,在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個提倡念佛法門,專修專弘,他老人家是第一個人,華嚴會上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初祖,所以我把普賢菩薩請出來,他是我們娑婆世界初祖,然後慧遠大師是我們中國初祖,所以初祖就出了三個,我們要清清楚楚辨別哪一個初祖。所以經典「涌泉」的意思,這個意思深!二出生。

  【出生則展轉滋多。義同井索。有汲引故。】

  這個『出生』就好像井水裡面打水一樣。這個井是個泉水,永遠取不盡,這個意思就是從經裡生出別義,通題就生出別題,別題千經萬論,都是從這裡面出來的。出生的意思,比喻得好。而井裡一桶桶水永遠提不盡,佛說一切經論,都是從這一個涌泉裡面出生的。第三個意思,『顯示』,顯是明顯,示是垂示。

  【顯示正是聖教。顯事理故。】

  這就是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將諸法真相明顯的顯示出來。顯示出來,怕我們還不懂,再指示給我們,這也就是開示的意思。佛有能力開示,我們要有能力接受、奉行,就是悟入,我們要有能力悟、要有能力入。悟是明白、了解,入是做到、兌現。佛說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現前的生活就契入真相,捨離一切虛妄,哪些是虛妄?相是虛妄的,我們不著相,這就是契入真實。念是虛妄的,想像是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是虛妄的。我們捨離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契入真實之理。我們不著這些事相,我們知道身不是真的,不是說不是真的我們不要它,我不執著這個身相,我就見到事的真相。我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我就知道理的真相,也就是說,相的真相、性的真相,都不難見到。只要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真相,這就叫悟入。

  所以,悟了之後,要緊的要能入,入就是要真幹、要真修,你才能入,你不真幹、不真修,你就入不了。財色名食睡擺在你面前,你還動不動心,你還動心,沒入!為什麼沒入?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東西擺在面前,你還作意,你還起心動念,沒入。就是我剛才的比喻,你固然是明白了、清楚了,知道這是假的,就好比吃東西一樣,你沒吃到口,你聞到香味。你明白了,你能說,你不能行,你是聞到香味,沒嘗到。

  入是什麼?我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嘗到味道了,那個境界完全不一樣。所以,你在境界裡面,還會起心動念,還會有分別執著,你對於佛法縱然有相當深度的解悟,就是剛才講的聞香沒有嘗到味道,你在這個階段、在這個境界裡面。

  第四個意思叫『繩墨』,繩墨這個名詞,恐怕大家很難懂得,這是古時候木匠用的工具,可能在大陸偏遠地區還有。木匠要鋸這個板子,要鋸一條直線,他有個墨斗,有個墨斗用個繩子,裡面裝著墨,把繩子通過墨,拉得很直,釘個釘子,彈一條線,那個叫「繩墨」,是木匠用的工具。現在科技發達,這種落後的工具,在先進的國家都被淘汰掉,都沒有了,用這個來做比喻。

  【繩墨則楷定正邪。】

  木匠用這個工具,他才能鋸得很直,鋸一條直線;不用這個,他就鋸不成直線。

  【亦是繩之為經,能持於緯,同席經義。】

  經典就是邪正的標準。我們今天講修行,怎麼知道我們身語意三業行為有了過失,總得有個標準,符合這個標準,你的思想、見解、行為是正確的,違背這個標準,那就是錯誤的。所以經典就是我們修學的標準。經典分為三大類,經、律、論,戒律是我們言語、身體行為的標準,戒律是講這些的。經與論是我們思想、見解、行為的標準,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如果跟經典講的不一樣,要曉得我們錯了,不是佛經錯誤。佛經沒有錯誤,要依照它的標準,把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而我們身體的動作,口裡面的言語,要依照戒律的原理、原則,不違背,這是正語正業,如果違背這些原理原則,我們的行為就不正了,身行就不正了,語業就不正了。所以經論是修行的標準。『繩之為經』,把它比喻作經,因為經能夠持緯。我們穿的衣服,衣服是編織的,豎的這個線,我們稱它作經;橫的這個線稱它作緯,交織它才成為布匹,我們才能得到受用,這個也有『同席經』的意思。

  第五個『鬘』,鬘是花鬘,在新加坡我們常常也能看到,喜慶宴會上戴的花環,那就是花鬘。在中國很少有,在外國我們也常見。

  【結鬘同線。】

  因為這些花是用線穿起來,它才成為一個鬘。

  【線能貫華。結成鬘故。】

  這個是比喻把佛所說的經,字字句句比喻成花,這些花必須要用一個東西穿起來,穿起來就是線,這就是「經」了。所以經是中國人所翻的,印度原文稱為「修多羅」;「修多羅」就翻作線。中國人對於線並不重視,因為中國古聖先賢的著作,流傳給後世,都稱之為經,對「經」這個字非常尊重,所以把佛的典籍翻成中國文之後,我們也稱它為「經」,用這個字來翻「修多羅」。用「鬘」的意思,與印度原文非常接近,所以我們也要懂得這個意思,不能把它的原意說是茫然無知,這個也不可以。

  有這五種意思,含這五種意思,「修多羅」的義趣才完整,這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為我們略說,細說有十種,十種就太麻煩,我們也不需要懂得那麼多,能夠明瞭一個大概就可以了。實際上我們如果是對別人解釋,也用不著這麼麻煩,講這麼多,大概人家聽到,恐怕也很難接受,說個一條、兩條,就足以讓他起恭敬心,對於佛教的經典能夠生起敬重,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所以講經說法,過去我跟同修們說過很多,並不一定要在講台上,隨時隨處遇到人就說,不一定要在台上講兩小時,講兩分鐘也可以。所以你們要學講經,到哪裡去講?兩分鐘,接個電話兩分鐘也講佛法,三句話不離本行,前兩句是應酬,第三句我就講佛法,就講給他聽,喜歡聽也聽,不喜歡聽他也聽。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對什麼人,學講經的統統是我們練習講經的場所。你總不可以說:我學會講經,沒地方講!沒地方講,是你自己不認識因緣所在,如果你自己懂得因緣所在,處處都是勝緣,殊勝的法緣。

  如果當中有同學,我們講有同行的,都有弘法利生的心,就像唱戲一樣,唱雙簧,一問一答,問的也未必是你不知道的,你明曉得的;明曉得為什麼問?旁邊那些人不知道。你這一問,他給你一解釋,好像你們兩個人在聊天,實際上你在度周圍的眾生。哪些場合好用?到餐館裡吃飯最好用,好多人在吃飯,大家亂哄哄的,你們兩個人一問一答在談佛法,音聲比較高一點,旁邊桌上鄰居都聽到了,你不是在教化眾生、講經說法嗎?

  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啟請的人在問,佛就在那裡答。所以機會太多太多了,你要會運用,你要認識,你要會掌握,我們學佛才能學得成功、才能學得圓滿。念念有利益眾生的心,念念有利益眾生的舉動、行動,你這才叫真幹。一定有講台才幹,沒有講台就不幹,那怎麼行?到哪裡去找這個機會?有人請才說,沒有人請就不說,我們沒成佛。成佛可以擺這個架子,沒成佛不行,要作不請之友,他不請我,我也得想辦法找他跟他說,這才行,這叫菩薩道,沒成佛。好了,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