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十六集) 1997/10/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16
請掀開講義:
【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無論小大。三一顯密。一剎那中皆具演耳。】
平常我們在經典上讀到,「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句話意義很深很廣,但是很難體會;這一段文幫助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諸佛如來證得究竟圓滿的菩提,也就是說斷除一切無明煩惱,自性圓滿現前。這個時候他的智慧、德能,無一而不圓滿,真正是經論上常常讚歎的大圓滿。這是大圓滿裡面的一種,那就是『於一語言中』,一音之中,一句之中,把他所證得的境界,都能夠圓圓滿滿的顯示給一切眾生,這就是一音說法。我們不曉得一音說法,大概是說一句、二句吧!不是的,是無量無邊的『契經海』,同時都宣演了,我們凡夫沒有法子理解,也不能體會。
什麼人明白?見性的菩薩就明瞭,他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講的「不二法門」,入不二門就能懂得佛說法的義趣,那才是究竟圓滿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可見得經上真的是字字句句深廣無盡。『無論』,「小」是小乘,「大」是講大乘,「三」是說三乘,「一」是講一乘,通常我們講的教下,顯教、密教,無量無邊的佛法都能在一句話當中、一個字當中,全部都給我們顯示無餘!所以『一剎那中皆具演耳』,「一剎那」是時間的短暫,「具」是具足,絲毫欠缺都沒有,「演」是演說。這種能力,我們看起來真實不可思議,而給諸位說明,這是我們的本能,佛有,我們也有。佛的能力顯現出來了,我們這個能力藏在阿賴耶識裡頭,透不出來,不起作用,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要明瞭。
佛教給我們修行,修的是什麼?無非是將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現前而已。我們的能力為什麼不能現前?煩惱、無明蓋覆住了,所以只要將無明、煩惱捨棄,將無明、煩惱除掉,我們性德就現前,這個能力就恢復。所以我們在經論上看到,如來果地上不思議的智慧德能,要知道那就是自己的,自己有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佛法修學的信心具足了,熱愛佛法,勇猛精進,勤修佛法,這個意願自自然然就生起。我們看底下一段:
【兜率偈云。】
這是《華嚴經•兜率天品》,生兜率天品裡面的一首偈。
【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
這首偈裡面,也給我們說明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道理。『色身』,佛的應身、化身、報身都是色身。為什麼說色身不是佛?如果說色身是佛,那麼所有的色身應該都成佛了。換句話說,在色身上起了分別執著就不是佛,凡夫知見!如果在色身上不起分別執著,色身是不是佛?是佛,沒錯!『音聲亦復然』,音聲是講佛說法的言語音聲,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說『亦不離色聲』,為什麼?色、聲都是真如本性的德用,性體裡面所起的現相,所生的作用。既然從性體而生,與性體有什麼兩樣?正是古人所謂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就是金。可是要是著了相就不能見性,關鍵就是在著相跟不著相。
諸佛菩薩不著相,所以色身即是佛身,音聲也是佛性;凡夫因為分別執著,所以色身不是佛身,音聲也不是佛性。這裡面的義趣,諸位細細去參究。所以四句偈末後兩句說,『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見佛神通力」就是顯現佛性的德能,真如本性的德用,可見得就在六根、六塵、六識裡面,顯現出不可思議的神通力。「神」是形容,神奇莫測。「通」是通達無礙,就是《華嚴》上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這一種能力,稱為「神通力」。再看底下兩句:
【宗通自修行。說通示未悟。】
『宗通』跟『說通』,「通」就是通達無礙。「宗」,一般人常講宗門,宗門是指禪宗。「說」是教下,教下講經說法,指教下。所以宗跟說就把全部的佛法包括了。宗通是什麼意思?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叫宗通。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宗通」,這是自己修行,《無量壽經》上講的「住正定聚」,這哪有不成功的!宗通就是住正定聚。宗通的人必定有說通,宗通一定有說通;說通的人未必有宗通。宗可以兼說,說不能兼宗。
說通的人沒有見性,但是他也有悟入,悟入的淺,不夠深,在天台六即位中是屬於相似位。觀行位、相似位都可以到說通,我們常講有修有學,沒有證果。這個證果不是小乘的四果,不是權教菩薩,是大乘菩薩的果位,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那就是宗通,明心見性了。別教,地前有說通,沒有宗通。圓教十信位有說通,沒有宗通。這個境界我們應當要辨別。
在淨土宗裡面,理一心不亂是宗通,事一心不亂以前還是說通。可是淨宗的殊勝,不要講說通,說通做不到,只要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就能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宗也通,說也通,全都通了,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但是如果捨棄念佛這個法門,宗通、說通都要靠自力,佛菩薩雖然加持,加持的力量有限,不是佛的力量有限,是我們本身接受的力量有限。說老實話,佛加持的力量是平等的,像我們現在無線電廣播一樣,廣播電台發射電波到每個地方是平等的,可是我們自己接收的機器不平等。你看你們家接收這個電視機的,電視機廠牌不一樣,價錢不相同,那個好的、高級的,收的畫面非常清晰;那個很便宜的、很低級的,接收影像就模糊不清。我們本身這個機器不行,所以接收的能力很差,不是佛加持的力量不平等,是我們每個家裡用的機器不一樣,道理在此地。所以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才知道淨宗法門之可貴、之不可思議。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
這對於我們學講經的同修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開示,我們學習講經說法非常重要。佛法殊勝的利益,對我們凡夫來講,我們的業障習氣非常深重,自己也知道。在佛法修學過程當中,我們也很勤奮、也很努力,幾年下來,甚至於十幾、二十年下來,功夫依舊不得力,煩惱還是這麼多,習氣還是這麼重,沒有改變一絲毫,這就是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不知道!要問你,「我每天都念佛,每天都讀經,一天也沒有間斷」。好像是很如法,好像是很用功,可是沒有辦法把煩惱減少幾分,沒有辦法將智慧提升幾分,實在講我們還是太大意,沒有認真的去觀察,沒有認真的去尋找,一定有原因。原因在什麼地方?經論上常講的薰習,大家要牢牢記住這兩個字,薰習。我們每天在佛法裡面薰習的時間太少了,而被這些煩惱的薰習太多了,又何況我們對於佛法修學,在經教理論上的基礎本來就不夠,縱然學了一點經教,學的是皮毛,不夠透徹,對佛法依然認識不清,你的功夫怎麼會得力!別說你功夫不得力,你發願的願心不得力,你的信心不得力,信心若有若無,願心經不起考驗,遇到小小的挫折就退了心,你的功夫怎麼會得力!
所以,清涼大師在《華嚴》為我們以四科揀別,這四科就是四個階段,信、解、行、證。我們相信佛法入門了,然後你的信心為什麼不能提升?你對佛法不了解,你了解得不夠透徹,關鍵在此地。所以你以後行不得力,證果就別想了,沒指望。聞法,緣太重要了,現在科技發達,我們利用科學的工具,確確實實是比古時候機會來得多。我們利用電視的傳播,利用網路的傳播,如果諸位真肯學習,佛法的資料實在講擺在我們面前。當然最殊勝的是現場,現場聽經比在電視裡面聽的效果不一樣,尤其是一部經論要不斷重複的薰習,才能產生效果。《無量壽經》,我在十年當中,講了十遍,才有那麼一點印象,沒有十遍怎麼行!十遍是十年,所以薰習的力量還是薄弱。如果十遍在一年當中講,那個力量才不可思議,密集的薰習。說、聽那得大利益、大功德,這是一定的道理。
今天新加坡的緣,在全世界第一殊勝,這個地方有福。我們有十幾位年輕的法師,天天晚上在這個地方講《無量壽經》,這三、四個月當中,要將《無量壽經》講十幾遍,每天來聽的人,我相信一定有很深的感受。這是什麼?密集的薰習。這種薰習產生的效果,提升了你的信心,加強了你的願心,然後你讀經念佛修持,你的功夫漸漸就得力,機會不能錯過!
如果同修們每天沒有時間到這邊來聽經,這個也是福報。你每天有工作,工作就是業障,障礙你不能到現場來聽經,那怎麼辦?我們這邊的錄相帶、錄音帶請回去,找時間去聽,也是一樣的。所以不斷的去聽,一部《無量壽經》的錄相帶,可以不斷的重複去聽。不要認為我聽了一遍、二遍,這部經我聽過了,這個態度是永遠不能夠成就的,一定要不斷的薰習。那要聽多少遍才行?愈多愈好,你開頭聽個十遍,聽個二十遍,你能夠聽上一百遍、二百遍更好,愈多愈清楚,愈多遍愈明白,你的信願行才真正堅固有力。
『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這是三寶,佛法僧是三寶,你說法不違背三寶,這就是說法;如果違背三寶,那就不名說法。三寶,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法是正的意思,正知正見,正而不邪;僧是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與覺正淨相應,換句話說,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三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僧寶。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裡面的內容,就是清淨平等覺。而這部經,古大德告訴我們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換句話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與覺正淨相應。無論哪一部經論,如果與清淨平等覺相違背,那就不是佛說,是魔說,就不是佛法,佛法決定跟清淨平等覺相應。或者是三個都說,或者是說二個,或者是三個裡面說一個,這叫說法。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有能力辨別哪個是真的佛法,那個是假的佛法,因為在末法時期,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所說就不是佛法,但是他也打著佛法的旗號,說的不是佛法,我們怎麼辨別?這是一個標準,他所講的與清淨平等覺相違背,這就不是佛法;他所說的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那是正法。此地清涼大師教給我們辨別邪正的標準,非常難得,這是普通的標準,我們都能用得上。
後面一個是高級的標準。『若知法即是佛』,佛即是法,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這樣你才能入不二法門,你才能夠宗通,或者叫通宗。前面不違背佛法僧說法是說通,是通說。底下這一句你要是明白了,那你就通宗、宗通。知道佛法僧三寶是一體的,說一個一定包括其餘兩個,決定沒有一個是獨立的,一就是三,三就是一,知道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在清淨平等覺裡面,平等是法,諸位想想,著相就不平等,離相才平等。著了相就有高下,就有分別;離相就沒有高下,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所以「離相即是法」,這個法是佛法,不是普通的法。佛即是法,法即是佛。
『無為即是僧』,僧是清淨,有為就不清淨,無為才是清淨。這叫『聖默然』,「默然」是一念不生。無論在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在一真法界也好,在十法界也好,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永遠是清淨寂滅的,「聖默然」,那你就宗通了。宗通、說通,度眾生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這是我們應當要努力的,要懂得萬法一如,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才是事實的真相,要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無為就是離執著,一切不執著就是無為,一切不分別就是離相。再看下面這一段:
【正說之時。心契法理。即不說耳。明非緘口名不說也。】
這一段就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前面給你講的「聖默然」。聖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默然是不是不說法?不是的,天天說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一天停止過,雖然說法,實實在在講,他是住在聖默然,這個就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正說之時』,這四十九年天天說。『心契法理』,「法理」就是性體,真如本性理體。性體一念不生,性體無有言說,不但無有言說,連相也沒有。正說的時候,他的心跟性體相應,跟性體相應就是無說;但是從性體現的這個相,相起作用有說。「說即無說,無說即說」,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華嚴》稱為別教一乘,就是這個道理。
『明』是說明,說明不是『緘口』,「緘口」就是嘴巴閉起來,叫不說。這個不說誰不懂,三歲小朋友都懂!不要說,嘴巴閉起來,他也懂!還用得著佛教訓大菩薩們嗎?所以大乘法裡面講的不說,是說而不說,不說而說,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這才難懂,這個才所謂是不可思議。佛說法,我們明白了,「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我們接受佛的教導,應該要什麼態度?也要這個態度,「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你就會聽,會聽的人聽了之後宗通了。宗通就是常講,聽經聽下來之後開悟了,明心見性。他為什麼會聽了就開悟?聽了就證果?他會聽。我們聽了為什麼不開悟、不證果?不會聽。不會聽就是聽跟無聽把它分做兩邊,不能把兩邊融會成一體,這就不會聽。不會聽的人就見不了性,就沒法子開悟,你所得到的是什麼?說通。聽了之後,懂得他所講的,通說不通宗,見不了性。
所以,馬鳴菩薩教給我們聽經的三個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名字相是術語,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心緣相,聽了之後,我們有反應,聽了之後想想,這句話什麼意思,這一段是什麼道理,他去想一想,就是心裡頭攀緣。攀緣言語音聲,攀緣文字法相,用攀緣心來聞法,永遠不能得佛的真實義。佛的真實義,意在言外,不在言語之中。所以你要會聽,一定是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能夠離這三種相,就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心「心契法理」。正在聽經的時候,就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宗通,你就真的會聽。我們真正想修學佛法,想在佛法當中得殊勝的功德利益,不能不懂這個道理。請看底下一段:
【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約其所見。空與不空即是中道佛性。約其能見。即是智慧。若不雙見。不識佛性。若見中道。名見佛性。】
這些開示都是教導我們有能力、有智慧去辨別,什麼叫見性,什麼叫不見性;或前面所講的,什麼叫宗通,什麼叫說通,你就都明白了。『見一切空,不見不空』是什麼人?小乘阿羅漢,他見到萬法皆空;萬法皆空是講體,他見到了。一切法無有自性,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緣生無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小乘聖者見到了。他有沒有見性?沒有!他沒有見性。為什麼?他只見到空相的體性,沒有見到空相的作用。作用是什麼?作用不空。性體是真空,真空能現萬象,他沒有見到不空,沒有見到萬象,所以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聲聞、緣覺一無所知,他對這個不明白。
他為什麼能出三界?很簡單,三界是怎麼造成的?見思煩惱造成的。他見到一切法體空,他對於一切法再不執著,所以煩惱斷了。能夠真正明瞭、真正見到,像《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能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見一切空,你決定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你還沒有見到不空,所以『不名中道』。「中道」就是佛性,菩薩見到中道,所以菩薩見性了。
『約其所見』,「約」是就他所見的。『空與不空即是中道佛性』,「空」是體,「不空」是相、是作用。體相用統統見到,圓滿的見到,才叫見性,見到一邊不行。見到一邊怎麼樣?還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縱然沒有了,不執著了,但是有分別、有妄想,必須面面都見到,妄想分別也沒有了,這才叫見性,這是從所見的,就是諸法的體相用。空與不空,不空就是有,就是空有兩面。如果就它『能見』的來講,那是『智慧』。智慧有淺深不同,如果我們就三乘人來講,大家就好懂。阿羅漢所得的智慧是正覺,菩薩的智慧是正等正覺,比正覺高;如來果地上的智慧是無上正等正覺。都是智慧,智慧有高低不等。
『若不雙見,不識佛性』,菩薩雙見,菩薩是空有兩邊都見到;聲聞、緣覺只見到一邊,所以他有一切智,他沒有道種智。一切智是知空,知道性空;道種智是知有。「道種智」在《大般若經》裡面,稱作「道相智」,這是古人翻的文字不相同,實際上是一樁事情,道種智跟道相智是一樁事情。「種」似乎還好講,種是什麼?種類,種類太多,這個相、法相的種類太多。每一類裡頭又有種種差別,你能夠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的現象,統統都清楚,統統都明瞭,這個智慧叫道種智。所以道種智是什麼?無所不知。一切智是什麼?說老實話,是根本智,也就是經上常講的「般若無知」,知道一切法空。阿羅漢證得這個智慧,但是後得智沒有,權智沒有。權智要怎樣才能得來?一定要迴小向大,一定要廣度眾生。廣度眾生,成就無量無邊的後得智;你不跟社會大眾接觸,你智慧怎麼會現前?所以,雙見這才叫見性。
『若見中道,名見佛性』,不見中道,沒見佛性。我們學佛,如果在佛法裡面得真實受用,在佛法裡面得真實利益,使我們現在的生活過得自在、幸福、美滿。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導同修,要過佛菩薩的生活,你就自在圓滿。佛菩薩的生活是什麼生活?中道的生活。中道的生活怎麼過?知道一切法性空,體性是空的,了不可得;知道一切相是假有。這時你兩邊都知道,我們生活怎麼辦?生活用中,用中就是我們的生活與這兩邊都相應,那你就自在。與有相應,我們一切生活的受用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享受得很自在,有啊!又與性空相應,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用「中」。佛法用「中」,高明!儒家也用「中」亦高明。儒家講「中庸之道」,這正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都懂得用中。懂得用中,這是真正的學問,這才叫住真實慧。
【覺林菩薩偈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陰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我們先看這一首,這是《華嚴經》上覺林菩薩所說的。心就像一個畫家一樣。前幾天我們四樓陳木濟居士在這裡舉行畫展,他畫的是五百羅漢。畫怎麼畫出來的?當然他心裡頭先有這個形像,他才能把它畫出來。在此地,菩薩把我們的心比喻作畫家,就像一個畫師一樣,『能畫諸世間』,能畫種種圖畫,圖畫是從他手裡變現出來的,從他意識裡頭變現出來的。這個比喻就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我們心念變現出來,我們這個心有念頭,起心動念就變現十法界。十法界的基本是五陰,色受想行識,十法界都是五陰生的。
『無法而不造』,這個「法」就是十法界的依正莊嚴。我們的心念要緊,重要!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段就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我們這一生得到這個身體是正報,我們一生生活的環境是依報,有順有逆這些事從哪裡來的?沒人知道,只有佛知道,從心想生的。心想是因,所現的相是果報,你想什麼就現什麼樣的果報。由此可知,念頭才真正可怕,所以佛法重視觀想。
觀想是佛家修行的總綱領,總持法門;不但佛法如此,世間這些有學問的人,有見識的人,也是這個說法。你看儒家講「克念作聖」,那個念就是心想,你能把你的妄念、妄想克服住,你就是聖人。在佛法裡面講,你能夠把你的妄念、妄想克服住,你就是佛菩薩。世出世間聖人所見的所說的,這麼接近、這麼親切,我們不能不相信。所以,世尊給我們說出來,十法界是怎麼想出來的,當然念頭不是單純的,很複雜。再複雜的念頭,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枝葉非常繁茂,很複雜。這樣複雜的這些枝葉,我們去找,一定會找到一個根源,會找到一個本,會找到它的根。
十法界依正莊嚴,妄念無量無邊,也有一個根,這個根就是它第一個因素,所有一切的念頭都是從這個根生起來的。佛法界的根是什麼?佛給我們講平等,平等就成佛了。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現華藏世界,平等心現極樂世界。我們要想成佛,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要想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這個常說你要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什麼?平等心,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心淨,平等了,能不能做得到?給諸位說能做到。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曉得怎麼修法。無論什麼人,善人也好,惡人也好,你一見到他,他跟你談話,你跟他見面,你一合掌阿彌陀佛,平等了!不要再去分別他是善人,他是惡人,它是好事,它是壞事,它是順境,它是逆境,統統歸到一句阿彌陀佛,平等了。你要能用這個功夫,你將來往生是上上品,你生實報莊嚴土,不要再去搞這些分別執著,妙極了,這個法門。
菩薩法界用什麼心?用六度心。菩薩是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歸結到最後不離六度,「六度」是菩薩無量無邊心行的根本。所以,我們心要住在六度上,自己修學六度,以六度法教化一切眾生,你就成菩薩了。
緣覺的心是十二因緣。聲聞的心就是阿羅漢,是四諦。他們無量無邊的心行歸納起來,那個根本在此地。再往下面就是天道,天道的心是上品十善,還要加上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加上慈悲喜捨,天道!人道是五戒十善,中品的十善,五戒具足,人道的心行,找到它的根源,不外在此。
這當中還有個阿修羅道。修羅道的業因是什麼?他也是修五戒十善,但是沒有離開好勝、嫉妒,這兩個煩惱沒有捨掉,所以他好勝心很強,嫉妒心很重,沒有能夠捨好勝嫉妒,修五戒十善就變成阿修羅。所以阿修羅的福報很大,是他真修!他有福沒有德,所以往往享大福報的時候,他就造業了,造極重的罪業。
三惡道的業因,餓鬼道業因第一個因素是貪欲,貪而無厭,餓鬼道。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開導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這十種不同心行裡面變現出來的。我們明白了,就曉得阿賴耶識裡面,這十法界的業因種子,我們統統具足,無量無邊!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什麼樣的成就,實在講這不是一個難事情,只要在我們想求的這個業因上,加上增上緣,它就成功了。因要不遇緣不能結果,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頭,遇到緣就起現行,它就結果。
如果我們想作佛,我們把佛的種子,佛種子我們有,人人都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就是你有成佛的種子。那怎麼樣成佛?修平等心,念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就成佛了。如果想作菩薩,我們有作菩薩的種子,阿賴耶識裡面有六度的業因。我們現在自己修六度,以六度幫助別人,這一生當中就成菩薩了。覺林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就是這個意思。底下一首頌說: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這一句偈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顯示這個道理。『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眾生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心性之體無有極限,佛的智慧、神通無有極限,眾生的業果也無有極限。這些無有極限,都是自性體相用的隨緣顯現,所以它是一不是二。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的心在境界裡面,確確實實清淨平等,再不會起心動念了。請看下面一段。
【由事理相即。故起滅同時。同時四相。不待後無。】
這是說明,由於事理是一不是二,事是相,理是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以『起滅同時』,沒有先後。現在世間有不少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們,都在研究尋找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他不曉得佛在大乘經上,把這個事情講得清清楚楚,起則同時起,滅則同時滅,「起滅同時」。找得到找不到?找不到,不可得!為什麼說找不到不可得?『同時四相』,這個「四相」就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在有情講生老病死,這四相是同時的,決定沒有先後,都是在剎那之間,一剎那,一剎那起滅同時,所以覓四相了不可得。這個境界很深,很不容易懂,如果你要懂了,你就見性;你要懂得了,你就見到事實真相。我們不懂沒有關係,我們對於佛所說的深信不疑,這樣就好。這個境界總有一天我們會把它證實,這是宇宙萬有的真相。請看底下一段: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是有為。為是無為。】
這個話,《般若經》上我們常常看到,須菩提尊者向世尊請教,佛常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尊者起了個疑問,實在講這個疑問是代我們發問的,佛講這個法平等無有高下,到底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他為什麼要這樣問?如果說無為法是平等的,我們勉強還能同意,還可以接受;如果說有為法是平等的,我們很難接受。因為在我們眼睛裡面,有為法不平等,為什麼說它是平等的?所以代我們發問。
【佛言。非有為法。非無為法。】
佛答得妙!佛的答覆是隨自意答,不是隨他意答覆,佛在這裡講的是真實話。為什麼?有為跟無為是相對建立的,凡是相對而建立的就不是真實。這個意思我們要懂,要深深去體會。下面佛說過了:
【何以故。】
為什麼這麼說法,非有為、非無為?
【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
它是相對建立的,有這邊才有那一邊;這邊沒有了,那一邊就沒有了。譬如我們講一個空有,說空是因為有那一邊顯示空;說有是因為空那一邊顯示有。我們再舉一個淺顯例子,譬如說明暗,我們打開燈,明了,照明了;燈熄掉,黑暗了。因為有暗,才說明;因為有明,才說暗。一切諸法是相對建立的,沒有這邊就沒有那一邊。所以,『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
【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
從這個比喻當中。我們就能體會到真實相。所以叫著須菩提。
【須菩提。有為無為。不合不散。】
有為跟無為是一體,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所以才說『不合不散』。「不合不散」的意思,非一非二。你要說一,有為跟無為它是二;你要說二,離有為,無為不可得;離無為,有為不可得。我們一定要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這一樁事情明白了,所有一切法都是這個道理,都是這個現象。你明白一個理,你就能夠通一切理,萬事萬法都不外乎有為跟無為。一真法界從哪裡建立的?對十法界才說一真,離開十法界,哪有一真?離開一真,哪有十法界?統統都是相對建立的。
今天,我想我就說到此地,我們提前半個鐘點下課,我今天身體有點不舒服,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