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起信論  (第五集)  1981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0-003-0005

  這段就是特別顧慮到,這些根行不許可涉及大經廣論的,喜歡文少義理豐富,在短時間當中能融會貫通,能夠破迷開悟,這是最為這一類眾生所歡迎的,也可以說最為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所歡迎的。譬如在經裡面,像《華嚴》、《楞嚴》就沒有《圓覺經》受人歡迎,為什麼?它少。愈是分量少的,愈容易受人歡迎,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這是總結自己造《論》的意思,也就是回答前面問的人,是由於前面種種這些因素,都是眾生根行上的因素,所以這個《論》就有價值,同時也有必要,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剛才講,《論》雖然很短,文字不多,可是這個意思太深、太廣了。絕不能夠說它的文字少,它裡面內容就可以精簡一點、可以淺顯的,不是的。裡面所講的義理,與一切大經大論並沒有絲毫遜色,是一樣的。因此,我們的學習要特別著重在修學的態度上,你才能夠入得進去。若是隨文解義得不到什麼利益的,同時還怕起的副作用,障礙了我們悟入的機緣。

  【已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

  『因緣分』到此地講完,這是第一分。下面這是正宗分裡面重要的一分,可以說一個是『立義』,一個是解釋,這兩分是最重要的。

  【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在「立義分」裡頭,最要緊的就是要講一心三大,這是大乘佛法的中心。首先馬鳴菩薩,『摩訶衍』就是大乘,他將大乘開為兩種,一個是『法』,一個是『義』,「法」是講法相,「義」是講義理,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事與理,事理二門。所謂法這裡給我們解釋的,『謂眾生心』,可見得此地所說的法,特別著重在心法。「眾生」,十法界都叫做眾生,眾生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就叫眾生。所以佛法裡面講眾生,我們不能夠狹義的看到,眾生就是很多的人在一起,或者是很多的生命在一起,這就錯了,這是狹義的講法,不是它的根本義。它的根本義,不但是這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九法界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佛法界還是眾緣和合而起的相。所以《金剛經》才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有相沒有說是佛法界除外,沒有,佛法界也在其中,因為也是因緣生的。

  我們想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那不就是種種因緣所生嗎?是佛的願力以及一切眾生善根之力,而顯現的這個清淨世界,所以,無有一法不是因緣所生法。不是因緣所生的,那就是真心理體,真如本性,真心理體它不是因緣所生的。除這個理體之外,沒有一法不是因緣所生的。在一切眾生當中,我們稱佛,可以說他是究竟圓滿的眾生,大徹大悟究竟圓滿的眾生。菩薩以下縱然是有覺悟,覺悟了的眾生,像菩薩翻作覺有情,覺悟了的有情眾生,但是,他並沒有圓滿,還沒有到究竟覺。六凡這是不覺的眾生,迷惑顛倒不覺的眾生。這是說心,就能夠包含『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是『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這句話就很要緊,也是說出大乘法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在這句話當中領悟,「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心,心在哪裡?心已經變現為一切世出世間法了。好比我們講黃金,黃金在哪裡?黃金都做了些器具,統統變為這些金器,原來金器就是黃金,金與器不一不異。所以這句諸位要懂得了,你就曉得心在哪裡,一個人要是認識心了,事情就好辦了。現在我們所謂不能入門,找不到頭緒,就是不曉得心在哪裡。我叫你拿黃金給我,你到黃金店裡面看到又是金鐲,又是金元寶,又是首飾,看了許許多多,沒有黃金。我們現在情形就是這個樣子,到處找找不到金;在現在是到處找找不到性,真如本性在哪裡不曉得。實際上真如本性從來沒有離開過,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真如真性變現之物,法就是心,心就是法。

  我們要想修學得修心,修心能不能離開一切法?不能離開。為什麼?法原來就是心。所以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像前面所說的「如實修行者」,這就是說,真如隨修行之緣就顯示出大乘的義理,說法要依這個心顯示的大乘教義。世出世間法實在講,也就是在這個地方起分別,如果能夠一切依大乘義理,我們言說修行都是出世間法。如果違背了大乘義理,不如實而修學的,都叫做世間法,在後面會講到。什麼叫出世間法?覺就叫出世間法,迷就叫世間法。實在說起來只有迷悟,就是迷與覺,並沒有什麼世間出世間,這個世間出世間都是隨順世俗而說的。佛法裡頭實在講只有覺迷而已,而且覺迷是一樁事情,覺是覺的這樁事情,心生萬法,迷是迷於心生萬法,就一樁事情,所以才說覺迷不二,是一不是二。可是迷了以後,麻煩就多了,障礙重重,苦難無盡。這一覺是一切都了,一了百了,一切都了,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在下面說,這是真體: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就是『自體』、自相、自用,這個地方就顯示出一心三大。一個是『真如』,後面就開成兩門,真如門跟生滅門。一切出世間法是依真如門,顯示『摩訶衍體』,一切世間法是依生滅門,顯示的「摩訶衍自體」、自相、自用,體相用三大。但是諸位要曉得,真如門跟生滅門都是依一心,所以這個一心是世出世間萬法的大根大本。善學的人要從根本去學,不要從枝葉上去學,而從根本上去學。你看,前面講的因緣分裡面,念佛是最殊勝的因緣,為什麼?直接就是求一心不亂。所以我們曉得這個道理真是心服口服,沒有話說了。你只要用這個方法證得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二門就是依一心,一切的世出世間法是依二門,你什麼都掌握到了。所以古人才把這個念佛法門稱之為徑中徑又徑,徑是小路、徑路,這個徑路,一切法裡頭徑路是大乘,大乘法,第一個徑是大乘。徑中徑是講禪,在大乘裡面那走更徑的路是禪,禪是徑中徑。可是徑中徑又徑,這又有個更徑的路,這就是淨土,所以淨土比禪還要直截了當。

  因此前面因緣分裡面,從眾生根性的下品、中品、上品,講到上品才是念佛。你看看下品是業障深重的,中品講止觀、講禪,上品講念佛。因緣三分裡面,你們去看看古大德的註解,這個三分的次第不是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也就是古人所講的徑中徑又徑,這個話沒說錯。不是說學淨土的人稱讚淨土,老王賣瓜是自賣自誇,不是這個意思,千萬不要誤會了。實在的事情是這樣的,絕沒有一絲毫自讚毀他,沒有。這個法門,一切方便法門裡確實是最為殊勝的,為什麼?直截了當修一心法門。譬如禪,禪還是從修真如,還不是到一心,禪是到真如,念佛是到一心,一心這才生二門,二門才生世出世間法。所以明白這個理才會在這法門裡頭不動搖,如如不動,老實念佛。

  這段的意思很明顯,前面兩句是說的真如門,真如是不變的意思,真如沒有相。但是我們一說到真如就落到名相上去了,雖然說的這個名相,諸位要曉得,這是實相無相之相。我們在講《金剛經》講的三種實相,也就是三種般若,實相有無相之實相,實相無相就是無相的實相。第二種說實相無不相,那是有相的實相,無不相的實相,無不相就是有相。第三種說實相無相無不相,這是般若會上常常說的。可是我們在此地特別要注意的,我們今天在此地講的是無相之相,這個地方不能夠起分別,不能夠去會意思。換句話說,得離心意識才能夠契入無相的真如,也就是真如理體。這是能夠顯示大乘法,大乘是什麼?世出世間一切萬法所依的這不大,什麼叫大?世出世法都是依它變現起來的。

  底下兩句這是講的生滅門,生滅是隨緣真如,隨修行之緣,能夠顯示大乘自體、自相、自用。我們一看到『自體相用』,諸位想想,這個一切萬法是一還是多?你要說萬法是多,怎麼能說自體、自相、自用?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是真如的自相。就好像我們剛才用金與器做比喻一樣,你到銀樓裡面去看那個金器千千萬萬種,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樣子都是金的自相。所以說一切相是一相,我們迷就迷在這個地方,我們不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在一切相裡頭分自分他,起分別、起執著,在這個裡面生起煩惱,貪瞋痴慢,不知道是一。如果要是恍然大悟了,曉得一切相是一,是我們真如自相,從自體所生的自相,一切的業用也是真如的自用,我問問你心是不是定的?所以這種定叫什麼?叫自性本定,在境界裡頭再也不會動心,不會起心動念。

  這就入華嚴的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什麼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華嚴》就是講的無障礙。眾生是有礙的法界,事有障礙,理也有障礙,事理、事事都是有障礙。什麼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無障礙的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正的參透了見到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今天聽了如來的教義,給我們透出來的消息,我們不覺。今天聽聽人家覺悟人所講的,聽了他講的之後,我們就要想方法去證實,證實了自己就得受用。如果沒有證實,這聽聽看看的還是別人的境界,我們自己一分一毫的受用都得不到。這段簡單的講,前兩句是依此心真如相就是理體,大乘的理體。真心生滅因緣相,諸位要曉得真心沒生滅,生滅是因緣,因緣有生有滅,真心隨著因緣,能夠顯示出大乘的自體、自相、自用。這就是以後的兩門,解釋分裡頭兩門,就是真如門與生滅門,這是講的法。下面這是講大乘義,這個大乘法,諸位要記住,一切大乘佛法的根本法,我們要好好的把它記住,曉得什麼叫大乘,一心、真如、生滅這是大乘。

  【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

  下面這解釋了。

  【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這是講大乘義。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解釋「大方廣」,《楞嚴經》裡面講的「大佛頂」,都是說的體相用。「大方廣」三個字,大是講的體大,方是講的相大,廣是說的用大。「大佛頂」三個字也不例外,也是這麼說法的。這個地方是總起綱領來給我們說明,什麼叫『體大』?『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一切法」是指一切世出世間法,上到如來,下至阿鼻地獄,生佛平等,一切眾生與佛平等,我們要信。我們現在就是不相信,佛跟我們不平等,佛太高了,我們太卑下。我們跟畜生不平等,我們可以隨便欺負牠,隨便可以宰殺牠,這個都是迷惑。迷了一心、二門、三大,不知道一切法真如平等,在染、在迷,我們叫凡夫;在悟、在淨,我們叫聖人,所以才分的有四聖六凡。幾個人曉得四聖六凡是平等一味的?無論是講智慧、德相,像佛在大經裡面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慧智德相」,這就是平等真如不增不減。在佛,他的智慧、德能沒有說是比我們增加些什麼,比我們多些什麼,沒有。縱然墮落在阿鼻地獄,你的智慧、德能也不比諸佛是減少了什麼,不增不減,平等一味,大家都一樣的。

  問題出在什麼?出在我們愚痴、迷惑,我們不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佛給我們講了,我們信不信?你嘴皮上說相信,實在是不信。為什麼?信,他就做到,他的心跟行就合一了。我們現在口頭上講信,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還是不一樣;換句話說,還是不信的,可見得這個起信好難。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們相信了,你信什麼?如果你真信了,你從現在起這個心就是平等心。我們在一切法裡頭還不平等的心,不信;如果你相信了,平等心現前了。你這個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你已經超越阿羅漢跟辟支佛,超越權教菩薩,超越了。為什麼?平等心現前,可見得你執著沒有了,分別沒有了,人我執沒有了,法我執也沒有了,這時候心才平等。我們一般講菩提心現前,菩提心裡第一個是直心,直心就是平等心。所以學佛同修們要特別注意,第一個要緊的事情,就是要修平等心。佛門裡面常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這個因地心是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妄心是生滅心,生滅心就是不平等的心,平等心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個事情說起來不難,做起來是真難,雖然難,不是做不到,如果做不到,佛就不會說了。

  為什麼會這麼難?無始以來的習氣太重了,前面講了,業障太重。所以我們曉得了,也是做不到。修淨土的目的就是在修一心,一心就是平等心,《起信論》後頭「解釋分」裡給我們講,講得很清楚,直心就是平等心,一心就是清淨心,我們為什麼不用一個心待人接物?一心是真心,永遠不會變的。你不會用一心,再就用二心、三心,這就是用妄心,妄心會變,假的。我對你很好,很好是假的,為什麼?好了幾天又不好了,不是真的。我對你不好,我很厭惡你、我痛恨你,也是假的,過幾天他又好了,這都不正常。正常的心是永遠沒有改變的。佛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佛菩薩用真心,我們凡夫用妄心。在圓教裡面講,從初住以上都是用一心,不再用妄心。

  雖然說是用一心,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等級?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用的一心,在我們念佛法門講都是理一心不亂,都是用在理一心。所以還有這些位次,就是人我執、法我執確實是斷了,沒有了,習氣很難除。殘餘的無明習氣不是一下能斷得了的,所以還是要分分去消除它,分分去轉變它,這才有四十一個位次。而這四十一個位次給諸位說,是佛對我們講的,初住以上說不說?不說了。因為到初住以上是無功用道,他那個修行沒有分別心。我們現在修行是有分別,他是沒分別,已經捨離心意識。這個修行法,跟諸位說,就是修法身理體。這個三大也可以配作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體大就是法身,相大就是報身,用大是應化身,三大可以配三身。

  『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如來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如來藏在其中,所以稱作如來藏。在菩薩叫如來藏,覺悟的有情眾生;在凡夫就是迷惑的有情眾生,叫阿賴耶。實際上阿賴耶跟如來藏是一不是二,所以凡夫成菩薩,在轉識成智裡面,給諸位說,只換名詞,換了換名,其他的沒有任何更換。我們現在叫做阿賴耶識這是迷,一旦是大徹大悟了,這不叫阿賴耶識,就叫如來藏。所以如來藏就是阿賴耶,這個時候只是換名,絕沒有本質上有所改變。轉八識成四智,八識跟四智是一不是二,也是換名,為什麼?因為它是一心所現的,只是迷悟不同。所以說是只換了一個迷悟之名,阿賴耶、八識是迷的時候的名稱,如來藏、四智菩提是覺悟的名稱,換名。如來藏裡面是具足,具足是圓圓滿滿的,什麼都不缺乏,這叫「具足無量性功德」,真如本性的功德。這些功德起作用的時候,就是顯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它要沒有這個功能,怎麼會顯現?而這個功能是真如本性本具的,不是外來的。

  為什麼會顯現這些差別相?這裡頭就有許多差別的緣。不變隨緣,真如本性是不變的,隨無量差別因緣現無量差別的現象。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了一心,就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可是這個實在是難,不得已的情形之下,舉這個比喻來跟大家說明,比喻裡面比較上接近相像的,是以夢做比喻。如果我們要問,我們真如本性是一,清淨光明,為什麼要現餓鬼、地獄、畜生這些惡相?為什麼不都現些善相?我們在人間看到一切眾生的面貌,為什麼真如本性不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些可愛、可悅之相?為什麼還現些醜陋之相?經裡面有跟我們解釋「真如不守自性」,《論》裡後頭也會講到。為什麼會不守自性?這拿夢做比喻就容易體會了,那個夢,整個的夢都是你自己一心變現的,你把你的心全變成了夢境,你那個夢境有你喜歡的,有你可愛的人物,也有你討厭的,有你不喜歡的,你為什麼不想既然我一心自己要作夢,為什麼不天天作美夢、作甜夢,何必作惡夢?那個作惡夢也是你夢裡頭的心不守自性,一樣的道理。

  這個不守自性有不守自性的理,這理太深了,要慢慢的去覺悟。理要是悟透了,你以後就不作夢了;縱然作夢,你在夢中得大自在。你曉得整個夢境是一不是二,夢中的山河大地是自己,夢中的善人、惡人都是自己,除了自己確實沒有第二個人,沒有別人。你哪一天要是大徹大悟之後,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山河大地是自己,諸佛菩薩也是自己,地獄、餓鬼、畜生還是自己,沒有第二個人,這才真正證得一切法是一不是二,這是入一真法界。心平等清淨,慈悲一切,這個慈悲一切就是愛護自己,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任何條件,因為是一不是二,還有什麼條件好談的?無條件的。同一個自體,世出世間一切萬法同一個自體,是自體的無量性功德之所顯現的,所以這是如來藏的「相大」。

  起作用,這是『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這個地方的「善」,諸位要記住不是善惡之善,善惡之善是相對的,是虛妄不實在,離開了二邊這叫真善,「善因果」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因果無不是至善,縱然在阿鼻地獄也是至善,你說它不是善惡的善。這個說起來我們都不明白了,善我們承認,惡也是善嗎?惡人也是好人嗎?壞事也是好事嗎?惡人跟壞事都是好事,就是你自己不認識。你要認識了,惡人、壞事都是善知識,都是我們的老師。諸位要想想,我們瞋恚煩惱要從什麼地方去斷?瞋恚這個煩惱很大,就要從惡人、壞事裡頭去斷。《八大人覺經》裡面教給我們的,「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是見不如意的境界裡頭,在這裡頭磨鍊,把自己瞋恚心磨掉,沒有這個境界,你到哪個地方去斷瞋恚?你到哪個地方去學忍辱波羅蜜?那個六度裡頭忍辱就沒有辦法修了。不修忍辱,瞋恚這個三毒煩惱都斷不掉。

  所以我們見惡人、冤家對頭格外去禮敬,修什麼?斷自己的瞋恚煩惱,斷自己的傲慢習氣,他怎麼不是善知識!你要見到惡人、見到冤家,你增長瞋恚那就錯了,那是迷惑顛倒,這是凡夫。所以在大乘佛法只有一個善,決定沒有惡,阿鼻地獄也是善,沒有一法不是善。上刀山下油鼎,那是幹什麼?消除業障。不然的話,你的罪業從哪裡消除?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待我們很好的這個人就是善人,對我們不好的這個人就是惡人,這就錯了,那是凡夫知見,不是菩薩知見。菩薩眼睛裡面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看到地獄眾生、牛頭馬面也是佛菩薩,也是大慈大悲救度於我們的,成就於我們的,這才行。要不是這樣,學佛你到哪去學?學佛就是學覺,你始終是在迷你沒有辦法覺悟。所以什麼時候你眼睛裡面怨親平等了,你這個才算是這學佛上了軌道。換句話說,貪瞋痴慢要是不斷,你學佛是在佛門之外,沒入門,沒上軌道。貪瞋痴慢就要在種種境界裡面,善惡因緣裡面去磨鍊,這就叫真正修行。

  所以你們千萬要曉得,不要誤會了,我們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修行;我們打坐、我們拜佛,這叫修行,這很容易產生誤會。行是行為,身體的造作、口裡的言語、心裡面的念頭,這個叫行。行為,身的行為、口的行為、意的行為,修是把它修正過來,行為有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你要懂得修行的意思。我們念佛是修行,念佛怎麼能算修行?我們這個三業行為有了過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它修正過來;見到一個惡人心裡起個惡念:這是惡人。一句阿彌陀佛,那個人是阿彌陀佛,把這個惡念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如果一天到晚念著阿彌陀佛,看到這個:這是壞人、這是惡人,這是修什麼行?全都搞錯了,這叫盲修瞎練。諸位要從這句阿彌陀佛裡頭修真如平等心,修一心清淨心,這叫修行。諸位能夠是這樣修法,你就會修,你的功夫就得力了,你的境界一天一天不一樣,心得自在、得安穩。

  確實這一句佛號能夠把煩惱念斷,能夠轉煩惱為菩提就是轉識成智,功夫得力了。心在境界裡頭入定了,一心就是定,不亂。不必要盤腿面壁,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心不散亂、不迷惑,智慧增長,這叫真修行。像這些道理,《六祖壇經》裡頭,《六祖壇經》也跟《大乘起信論》性質一樣,文少,經文不長,義理豐富,也可以說一切大乘義理都含攝在其中。所以《壇經》也真正是了不起,《起信論》是馬鳴菩薩外國人作的,《壇經》是我們中國人說的,六祖大師是我們中國人,實在是了不起。所以諸位可以常常念,你在「教授坐禪」這章,你看看六祖大師他老人家怎麼解釋禪與坐,他決定不是主張盤腿面壁枯坐,他不是這個意思。你去看看什麼叫做禪?什麼叫做坐?真正懂得禪家的這些理論與用功的方法。

  所以這個地方的世出世間善因緣,我們要認識這個「善」,這是個關鍵的字,無有一法不善,正是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你把佛法通了,你再去念《四書》,那個味道完全不一樣,你看《四書》就是《大乘起信論》,就是《華嚴經》,實在沒有兩樣,你才曉得什麼?「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證明了。不但念《四書》跟念《華嚴經》沒兩樣,你再把基督教《新舊約》拿來,也跟《華嚴經》沒有兩樣,真正是一法通達一切通達,沒有兩樣,你再不會對基督教徒生分別心,他是魔鬼,他是外道,不會,不會再有這個念頭了。有這個念頭還是迷而不悟,悟了以後絕對不會有這個心。為什麼?他那個上帝、他那些信徒,也是我們一真如心裡頭所變現之物,絕對不會說是我們真如本性另外地方變出來的,沒有,沒有這個道理,是自己心中變現之物。所以你這一樣通達了,一切都貫通了,沒有一法不是貫通的,沒有一法不是關聯的,這是一多不二。如果說基督教跟佛教是二,那錯了,那是你不覺,是迷。佛法是不二法,佛法跟一切法都不二,決定沒有牴觸,是一不是二,這是佛法,這是真正的覺了。再看底下的總結: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這是講大乘義,法、義你都明白,你要想入大乘之門,在「大乘起信」這個大前提要牢牢的記住。向下解釋,解釋什麼?就是解釋立義分裡面的一心、二門、三大。換句話說,佛所講的千經萬論,這些大乘了義經典說什麼?就是說這個。你們想想這一切大乘經,像《華嚴》,像《法華》、《楞伽》、《楞嚴》,你看《彌陀經》都是講的一,一心,名相不一樣,事實是一樣的。《華嚴》講一真法界,你看一;《維摩經》講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法華》講平等真際,平等真際就是一,就是此地「真如平等不增減故」。《彌陀經》講一心不亂,一心,特別明顯的標出一心,我們這裡講一心、二門、三大,你看《彌陀經》裡面直接就是講一心。所以我們從面面來觀察,我們才深信這個道理。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本」是講的根本,他怎麼成佛的?他就是乘這個法門而成就的,這個法門叫大法門,大法、大義。一心是大法,三大是大義,「一切諸佛」他之所以能成佛,就是成一心、二門、三大而成就的。一切菩薩也不例外,菩薩要想成佛,違背了一心、二門、三大,他的路就走錯了,他就走入歧途了。這是大乘法裡面總持法門;換句話說,就是方向、目標,八萬四千法門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我們不管學哪個法門,如果把方向目標找正確、沒找錯,你就一定成就。我們今天或者是參禪、或者是念佛,這是方法,可是用這個方法一定要遵守這個方向。換句話說,我們念佛,我們的方向、我們的目標是不是在一心不亂,這是我們成敗關鍵的所在。

  我們念佛人二六時中執持名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隨外面境界所轉,這是我們方向失掉了。為什麼?我們修的是一心,我們要在境界裡頭練,練得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心就一了,這個念佛就對了。所以諸位要記住,這句佛號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的,不是說我念得多,佛你就喜歡我,不是的,沒有這個道理。是要用這句佛號把自己的迷障破除,覺心喚起,所以要懂得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含義。佛就是覺,阿彌陀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一切佛所講的「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這就是無量;前面講「具足無量性功德」,無量。無量的相,無量的用,我們要覺不要迷,要曉得這個意思,這個才叫真念佛人。我們在一切境界裡起心動念,這就迷了。你們好好的去念念《壇經》,六祖所說的,心為境動搖就是迷,一起心動念就是迷,不起心、不動念是覺。不起心不動念,眼見色是見性見,是覺不迷;起分別、起執著是眼識五俱起意識見,那是迷,識是迷。迷裡頭才生煩惱,才有喜怒哀樂愛惡欲,迷裡頭有,覺性裡頭沒有,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事實。

  我們本性裡面,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沒有,阿賴耶識裡頭才有這個東西。阿賴耶識給諸位說已經是第二義,真如也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第一義是一心,一心是第一義。由一心變成真如生滅,就跟我們中國人講的「太極生兩儀」,這才有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所以我們要找到第一個根本,是一心,我們念佛就是修的一心不亂。結果我們念佛怎麼樣?我們念佛就是修的亂心,唯恐不亂,這糟糕了,這佛念到哪裡去了?完全不相應。哪有念佛人在境界裡頭生煩惱?沒這個道理。不要說一般情形之下不生煩惱,無緣無故來侮辱我們、打我們、罵我們,甚至於把腦袋砍下來,也不生煩惱,也如如不動,這才能到一心。所以總得記住,一心要緊,凡是障礙一心、破壞一心的,我們一定要遠離,我們學就是學一心。

  所以先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歷事練心,在境界裡去磨鍊,順境界裡面練什麼?練不起歡喜心,心裡不動;逆境裡面不生煩惱,不生瞋恚心,這就是用一句佛號把貪瞋痴慢念掉。也有人說,這個境界不行,我受不了,躲起來、藏起來去念佛,念到一心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他自己以為念到一心了,再叫他到五欲六塵一接觸心又亂了,貪瞋痴慢又起來了,那個沒有用,那個一心,心地清淨是禁不起考驗的,那是假清淨,不是真清淨。真清淨是禁得起考驗的,什麼境界接觸的時候都不動心,這個叫真清淨,這才是叫真正的一心不亂。所以諸位要記住,事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是見思煩惱都念斷了。我們講功夫成一片,是見思煩惱沒有斷,但是,這個佛號有力量能壓得住,煩惱這個心一生,一句阿彌陀佛立刻壓住不起作用,不起現行,這是叫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我們一般講可以算及格了。

  因為什麼?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問題了,凡聖同居土他有分。總而言之要記住,凡念佛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煩惱起現行,這是佛號功夫不夠,壓不住煩惱,壓不住煩惱的時候往生就沒有把握。所以到事一心的時候見思煩惱斷了,功夫上來講跟阿羅漢是一樣的。但是,在功德上來說,阿羅漢沒有法子相比。斷證這一層來說,大家是一樣的,見思煩惱都斷了。功德不能比,小乘人還沒有發大心,念佛人是大心,菩薩心,所以一個是大乘,一個是小乘不相同。到理一心不亂,這是四十一品無明這破了一品,所以這個在圓教是初住菩薩的地位,在別教裡面講那是初地菩薩的地位。所以這些境界都要曉得,然後才曉得自己怎麼去用功,怎麼去修行,再不致於盲修瞎練。所以功夫上軌道了,你去看電影、唱歌、跳舞都是修行,為什麼?在那裡面去鍛練,練不動心。一接觸境界心動了,這就遠離,暫時捨棄,功夫不夠,那是考試!一考試不及格,回來再努力。

  什麼時候考試確實如如不動,這才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練心,那就是考試,什麼境界都接觸,在這裡頭就是練的如如不動。功夫沒有成就的時候,這才一個人找一個清淨的地方,把這個境界隔離了,做為一個方便法,那種修行是幼稚園的修行、小學的修學。大乘修學不是這樣的,但是,大乘要以小乘為基礎,所以小乘的修學法值得我們重視。而小乘修學法裡面,大家要特別記住,它的根本是在四念處,再四正勤、四如意足,有幾個人能夠重視這個三十七道品的前面三科?哪個人認真的去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幾個人認真幹?還有人認為生活很愜意、很自在,一切都很快樂的,不知道這是苦。不知道苦就沒有離苦的心,就沒有了生死出輪迴的心,這個心發不起來。那個真正要往生的人,他曉得世間苦,做人太苦了,這是覺悟。他能夠覺悟到這點,所以他才發大心,我好好的把握這幾十年的光陰,求個一了百了,所以這個要緊得很。這四念處觀是我們修學的基礎。

  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天天念阿彌陀佛,這個四念處觀不能夠捨離,常常放在心裡。能夠觀身不淨,對於自己就不太重視,就不會很愛惜自己的身體了,愛惜這個臭皮囊。過分的重視這個臭皮囊,不能解脫,你往生極樂世界不能把這個臭皮囊帶去。所以對身能放得下,身都能放得下了,身外當然更能放得下。所以我們講放下,這是先決條件,要知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這是妄心,「觀法無我」,然後再進一步就斷惡修善,這是四正勤。到四如意足的時候,就是功夫成片了,有一點小的定功,煩惱不起現行,所以它是有步驟的。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什麼成績都沒有,不懂得道理,不懂得方法,不曉得程序,盲修瞎練,聽了還生氣,這有什麼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