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起信論  (第十四集)  1981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0-003-0014

  「因熏習鏡」這一節: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這是說明一切眾生的本體,正是禪家所講本來面目,這是在染的時候;換句話說,是在凡夫位的時候本來具足這四種意思,有這四義。前面一個這是講如實空義,是講我們真如理體在凡也不失。第二段的意思,就是一切法界依正莊嚴是平等的現前。這兩種理都是很深很深的,因為它是等現,所以,必須以清淨心才能夠證得,才能夠證得等現這真實相。

  末後一段「作內熏之因」,這是講的本性,也就是前面所講的,在纏的如來藏,它是『一切染法所不能染』。這個在經論裡面我們讀得很多,我們也了解這個事實的狀況。『智體』就是前面講的智淨相,如如不動,也就是說的本覺,它具足無漏的功德。怎麼內薰?薰眾生的無明,就是真如薰無明。此地講的一切眾生心,就是指的無明心。因為有內薰,這個內薰在我們世間法裡面講,王陽明先生講的「致良知」,這個良知就是本覺的內薰。人做錯了事情,有的時候也沒有人責備,也沒有人知道,他受良心責備,他為什麼會受良心責備?這個良心就是本覺,受這個本覺的內薰。如果本覺內薰的力量強大,這個人決定不做惡事,所謂說是不昧天良,他不做惡事。做壞事也就是本覺一時的迷惑,一時迷惑將良心蒙蔽了,一時為煩惱情欲所蔽才做出惡事來。這是等現的意思,我們要曉得,等現內薰。第三個意思講「法出離鏡」,這一科是講的清淨。

  【三者。法出離鏡。】

  『鏡』是個比喻,前面說過不再多說了。『法』是講到究竟真實的,是空有不二的妙理。底下有解釋:

  【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

  這個意思是說,真如不空的法體,這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就是『不空法』,真如是不空。前面講的真如無相,無相是理體,無不相這是等現一切相,我們從法上講的現一切相的體,這就是不空如來藏,也就是不空的真如法體,它是超越二障的。『煩惱礙』就是煩惱障,『智礙』就是所知障,是超越的。能夠超越二障,當然也就超越了心意識,這是一定道理的。所謂說『離和合相』,這個和合相就是第八識的真妄和合,離第八識。與八識都不相應,諸位想想,那個七識、六識、前五識當然不相應了,因為第八識是一切、妄心所的根本。根本上不相應,枝葉上當然不相應,所以是『淳淨明』。由此可知,這一切在纏的眾生心,我們講本性,我們的本性雖然在博地凡夫,這都是講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是清淨,我們的本性是無染的,不但是淨明,「淳淨明」。這是說明一切在染,甚至於講六道凡夫,不要說出離無明,就是連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見思煩惱都不能夠出離。

  在這種情形之下,依然是本來與諸佛同居中道妙法之悟,因此,我們要深深的建立自信心,我們可以修,我們可以悟,我們也可以證。當悟、修、證也是有次第的,先要悟,覺悟這個道理,悟了以後起修。修之後這就成績表現,一定能把這個事實真相證實。就如同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所說,不悟的時候不曉得用清淨心,悟的時候這就知道用清淨心,清淨非常之可貴。就是一生當中,我們就是講現階段,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一個冤家,沒有一個對頭,你想想看,這多自在。心裡面從來沒有說怨恨一個人,沒有傷害一個人,給諸位說,這人是真正有福,我們學佛最低限度要學到這點。沒有學佛之前也許有,佛在《八大人覺經》裡面「覺」,這是《八大人覺經》覺悟,「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個學佛必須要做到的,清淨心才能現前,不起一念傷害眾生的心。先不必談慈悲,不要談慈悲,先要不傷害眾生,能不傷害眾生而後才能生真正慈悲心。否則那個慈悲心都是假的,不是真實的。首先是不傷害一切眾生,不怨恨一切眾生,這個心在境界裡永遠是清淨平等的。我們能夠這樣修,給諸位說,這種修法可以斷二障,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都可以漸漸的淡薄,可以破除。第四種這是:

  【緣熏習鏡。】

  什麼叫做『緣』?這個地方講本覺起薰習眾生之用就叫做「緣」。也就是本覺薰煩惱,起這個作用的時候,這就叫「緣熏習境」。下面的解釋說:

  【謂依法出離故。】

  『法出離』是前面,前面這條簡單的講,就是清淨心,這是依清淨心。

  【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這個意思是說,真實不空顯示的大意,猶如虛空明鏡,這是第一條要記住的。它這四種意思,第一種是綱領,其餘的三義都離不開第一義,第一義是講的理體。到這個地方,這是說依離障法,就是出離法,出離二障,出離煩惱障、出離所知障。菩薩善修不同小乘,你看看,小乘人他是受盡了千辛萬苦,破個煩惱障,所知障他還沒辦法,這就是不善修學。譬如現在的南洋小乘佛法,他們的執著就很重,第一個否定大乘非佛說,不相信大乘佛法,這執著就是所知障,法執。不相信十方一切諸佛,他只相信一個釋迦牟尼佛,除本師釋迦牟尼佛,講任何佛他都不相信。他也不相信眾生修行能成佛,他那個觀念當中,一切人修行只能到阿羅漢,不能成佛,成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小乘可以說是宗教。

  在大乘法裡不是這麼說的,我們看看小乘人確實有很重的所知障,因此,他是以種種方便,千辛萬苦只能斷個見思煩惱。此地要講「出離境」,他只出一半,還有一半不能超越。大乘法妙妙在哪裡?妙在用清淨心。我們想想有這些法執心不清淨。所以見思煩惱沒有了,而有這些諸法的執著,這也是很大的障礙。因此,真實的修學,必須二障同時出離,同時出離最妙的辦法,就是修清淨心。不但不執著煩惱,不生煩惱,與一切法的真相也知道得清清楚楚,決定不執著。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分別,不生執著,這就所謂是「依法出離故」。這個時候的清淨心就是『遍照眾生之心』,也就是隨所應化,現如來或者是菩薩,或者是聲聞,乃至於居士長者。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你就能現什麼樣的身相,現什麼樣的法門。應該以什麼樣的身相,應該要用什麼樣的法門,去教化這一切眾生,就都能做得到了。

  這是說的明照,心清淨就放光明,這一放光明就能夠遍照一切眾生之心,這是講自己雖然還沒有成佛,可是亦能夠現身。這個現身,當然不能像佛與大菩薩那麼樣自在的現身,在我們世間可以說有相似的現身,這個相似的現身,就是我們以種種不同的身分出現,這也是現身。我們每個人都具足種種不同的身分,拿最根本的來講,五倫十義,在五倫裡面就是十種身分,你對你的父母來說,你是子女的身分;對你的子女來說,你又是父母的身分;對你的學生來講,你是老師的身分;對你的老師,你又變成學生的身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具足多種的身分,就是應以哪種身分說法方便,就可以用哪一種身分來說,這是講契機。

  契機契理如同佛說,就如佛所說,所謂說是『隨念示現故』。果然是出離二障,那這個時候就是法身大士了,就像「普門品」裡面講隨類現身,就有那個能力,那是真正的隨類現身。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這個程度,懂得除二障的道理,正在這裡修學,還沒有能夠超越,我們就是以種種不同的身分去勸化一切眾生。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在整個地球歷史上,大家都曉得,是一個空前大難的時代,這個災難的根源是思想的混亂,對治的方法,我們可以講,除了佛法之外,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對治,這是我們要覺悟的。絕不是說我們學佛,自己來誇耀佛法的好處、佛法的殊勝功能,不是這個意思。為什麼?佛法是覺悟之法,這個思想的大混亂,覺了這個亂就止住;不覺就迷,這是愈迷愈深,這個麻煩大了。

  宗教,宗教是迷,迷信,感情作用。宗教要不迷,阿拉伯回教為什麼自己打自己?歐洲為什麼有百年宗教戰爭?這迷。哲學也迷,什麼唯物論,唯心論都是偏於一邊,唯心不贊成唯物,唯物不贊成唯心,兩個就得打一架。他兩個人打無所謂,他搞成世界兩個大集團,這個事情麻煩了,無量無邊的眾生要受到這個災害。所以我們愈想歐陽大師講的話很有道理,宗教是戒取見,哲學是見取見,這個東西都是煩惱障、所知障。佛法統統不取,遠離二障這才是覺,每個人心地都清淨,每個人都能夠愛人如己,天下不就太平了嗎?這不是學說,這也不是宗教。這個在此地講本覺內薰,一切眾生都有本覺,只等待我們去做個增上緣,把他的本覺喚醒,使他內薰的力量增長,這就是佛法的教學。唯有這個辦法能救世,能夠自救救人。

  我學佛到今天,你要問我,在佛法有什麼收穫,我什麼也談不上,什麼功夫也沒有。可是很值得安慰的,就是我五十五歲這個過程當中,沒有動一念心害人,很安慰,很自在,沒有說怨恨一個人這很自在。《八大人覺經》裡面講「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兩句話對我來說,不但是我都做到了,實際上講,對我都可以用不著說這兩句話。為什麼?我從來就沒有怨憎過惡人,這個心多清淨,多自在,真正的幸福。這個心裡頭有好惡是痛苦,有好惡是什麼,有喜歡的,有愛別離苦;有不喜歡的,有怨憎會苦,這個東西這麻煩大了,八苦裡頭這兩種苦這是不容易擺脫掉的。心地平靜,見到任何一個人都歡歡喜喜,所以至少這兩種苦沒有了。再這個生活簡單,知足常樂,求不得的苦沒有了,「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個八苦裡面除了生老病死這是沒法子離開的,外面的苦。求不得,我根本就沒有求,這個沒有苦,這什麼也不求,名聞利養一樣都不求,這是沒有求不得的苦。沒有愛別離苦,沒有怨憎會苦,五陰煩惱之苦也就淡去一半多,這多自在,是我學佛的一點受用。

  你要是問,為什麼能夠做到這個境界?《起信論》裡講得很清楚,「本覺內薰」,佛法為緣,佛法的因緣是外薰,本覺內薰每個人都能做到。心清淨了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怎麼不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我們自己確實得自在的受用法喜充滿,才能夠體會到人生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我們觀察每個眾生跟自己無二無別,他也有本覺,他也有外緣,不過現在他疏忽了,他沒有想到這個事情。傳佛之道無非就是提醒大家,你也有本覺,也有外緣薰習,為什麼不認真的去做做?做其他的社會事業,也許說我們這個機會不平等。學佛這個事情給諸位說,機會是平等的,成就也是平等的。前面給諸位講誰也妨礙不了誰,這是真實之事。覺義就講到此地。下面的經文則是講不覺義,科判裡面「明不覺」。阿賴耶識有覺、不覺二義,先說覺義到這裡講。

  再接著講「不覺義」,所謂不覺義是說染法,說明這個心生滅相。但是諸位必須要曉得一個事實,染法沒有實體,沒有實相,它是虛妄的。就好像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花,燈上的圓影,它這是沒有實體的。因此,我們講阿賴耶裡面這個不覺的生滅心,要知道它是虛妄生滅,不要把它當真了,它還真有個生滅那就錯了。那我們就是「依文釋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了。這個生滅的相有沒有?有,但是當體即空,好像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燈上有五色陰影,有沒有?有,真有,不是沒有。雖有這個相,當體即空,為什麼?好眼睛的人看了沒有,病眼睛的人看到有。有即非有,病眼睛看的這個有,就跟好眼睛看得沒有,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你曉得這個意思,才能夠跟你談阿賴耶當中生滅的這一分,就是不覺的這一分。所以諸位細細要想想,如果你害過眼睛的話,自己就會想想,我過去也害過眼睛有這個現象,想到有與沒有,就是佛法裡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很有道理,是沒有錯。所以有叫妙有,妙有是非有之有,叫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就不是當作無講,什麼都沒有了這叫頑空,這個不叫真空。

  我們從比喻這個例子,覺悟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如同病目所見的空花燈影一樣,好眼睛人看沒有,但是,病眼睛的人看到它確實存在。所以有與沒有是同時的,同時存在的,而不是異時的,是同時存在的。因此,諸佛菩薩要度眾生,實在是慈悲之極,從什麼地方看?就是經論裡面所講的帶業潤生。他如果要是不帶一分妄,他就不能度眾生,對我們就沒幫助。所以諸佛菩薩成了佛,確實有能力把最後一分生相無明都斷掉了,大千世界就沒有了,空空如也,那就所謂是入常寂光淨土了,一片大光明藏。可是佛菩薩不肯,他還要退回來,所謂說倒駕慈航,就好像眼睛完全好了,他還故意留一點不教它完全好,看到這個虛妄的相,知道這個相是虛妄的,在他知道這個妄,妄已經不起迷惑的作用,所以對他來講沒有障礙了。

  也好像你們念書一樣畢業了,對於底下的同學很慈悲,希望能照顧他,甘願再留級,再回來留級,這就叫倒駕慈航。留級幹什麼?幫助那些同學,這個慈悲之極。世間人誰肯做?佛菩薩肯。你們在講「十四表」,第三表裡面所講的,講到佛法積極的一。倒駕慈航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確實捨己為人,十法界哪一法界他都去,別人看到地獄苦都害怕了,他逃都來不及,菩薩還要去,那個地方苦,哪裡苦就到哪裡去,這是菩薩精神。什麼地方苦我們到什麼地方去,不是去享樂,愈是苦難的眾生愈需要趕快的去度脫他,縱然不能在物質上幫助他,也以精神上來安慰他,教他覺悟,這是行菩薩道,這是行道者的精神。

  今天這個世界上苦難的地方很多,落後的地方也很多。諸位要曉得,不要以為好像開化的地方,這個教育水準很高的地方,文化程度很高的地方,這個地方是弘法的道場,不見得。為什麼說不見得?今天這個文化教育程度愈是發達高的地方,知見愈多愈分歧。佛在《戒經》裡面教誡弟子,哪些地方不必去弘法,裡面就有一條邪見稠林,這個地方不要去,去了沒用處。你說佛法時候,大家提出來來跟你辯論,來跟你問難、刁難,他不能接受,故意找麻煩,這個地方去幹什麼?浪費一些口舌,不去。有些地方你不要看它貧窮落後,交通也不發達,過得好像是原始生活,那個地方你要去傳道,他一聽很有道理,他就能接受,就能依教奉行,還能夠成佛道了。在佛法講,那個地方才是中國,中道之國,不是邪見稠林。所以一個修道的人在那個環境裡頭自在,過的是大自然的生活。

  我們今天一切享受,人為的不是自然的,連吃的蔬菜還要用化學藥品來培養,人工的。你們吃的這些肉,你看養的豬、養的雞全是人工的,不是自然的。所以這個東西我認為吃了都有毒素,所以得了一些怪病,治都治不好的,人工的。我們台北市,你們吃的青菜都是加上農藥的,我們到阿里山、到梨山那邊去,你看吃的青菜味道不一樣。為什麼?他那個地方沒有施那些農藥,自己種的自己吃。自古以來這個讀書人喜歡的什麼?田園生活。有學問的人誰願意出來做官?做官都是人家來求,求的不得已,盛情難卻好,我犧牲自己,替大家服務。沒有說現在競選,搶著要去做的,沒有。從前總是來請,諸葛亮三顧茅蘆,這才請出去,看他那麼樣的虔誠,不好意思不答應。要沒有誠意根本就不去,這是真正懂得人生,自在快樂,心在道上。一樣的利益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無拘無束,身心猶如閒雲野鶴多自在。

  現在的社會,一般從任何一個方面去看,就是會議的社會,會而不議,議而不行,一天到晚開這些無聊的會議,這就把人累死了,不自在。哪有閒雲野鶴來得自在!所以正法、邊地我們要認識清楚,佛法的看法確實它是另一種角度的看法,跟我們世間人看法不一樣。所以有不少同修來給我講,我們這個道場太偏僻了,聽經的人少,如果要是在市中心區,交通發達的地方,聽眾人很多。我們過去在佛教會大講堂講經,聽經的人差不多都是三、四百人的樣子。可是我不以為然,為什麼?那個中心地區古人所謂是「爭名在朝,爭利在市」,我們既不爭名又不爭利,躲到一個角角上偏僻地方,這不是很自在嗎?真正有心修道的,他自然就來了,志同道合,不在人數的多寡。

  自古以來得道的高僧,這是天天講經說法、聽經的人,四、五個人,十來個人多得很。釋迦牟尼佛最先證道的時候,聽眾只有五個人,五比丘就可了,要那麼多幹什麼?稍微偏僻一點他就不來了,心不在道。我們在那裡講,他來也沒用處。這是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真正在這個道上,絕不在乎聽眾的多少,主要的是我們自己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在教學大家曉得,人數愈少愈容易教、愈好教,道場亦復如是。說到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佛所謂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確實是不容易。請看經文: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學佛大家總得要記住,本覺是本有,不覺是本無,這要記得這個真相。不要認為不覺也是本有的,這就是錯解了,迷是本無,覺是本有。因為覺本有,所以可悟、可修、可證;因為迷是本空,所以可斷。假如它也是本有的話那就斷不了,煩惱障、所知障是本無,本來空,這個地方給我們說得很清楚。『所言不覺義者』,這是講阿賴耶識裡面的一分不覺,就是生滅,「不覺」就是生滅,覺是不生不滅。我們講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是覺與不覺和合,意思是一樣的。怎麼不覺?『謂不如實知』,「不如實知」可見得它有知,知得不真,我們講發生了錯覺,它不是正知,不是真正知道,它有知,知得不真。『真如法一故』,「知真如法一」是真知,是佛知佛見。如果不知道真如法是一,這就是不覺,這就叫做無明,這就叫做迷。所以說修行,你看看一切經裡面講的如實修行,實是什麼?真如法一。我們要能抓到這綱領,這個修行就是如實修行,不管你修哪個法門。

  再給諸位說,就是不管修哪個法門,法門不同絕無毀謗,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法門不對,你們想想他有沒有真如法一?他二。真實修行者,他對於一切法門普遍讚歎,譬如窺基大師這個大家曉得,在我們中國唯識宗第一代祖師,雖然唯識是玄奘大師傳來的,他是玄奘的學生,可是玄奘大師手上並沒有建立唯識宗。建立唯識這個宗派,是在他的學生窺基大師手上建立的,所以窺基大師是唯識宗的第一代祖師,這是專門學唯識的。而窺基大師有《彌陀經》的註解,這個註解名字叫《佛說阿彌陀佛經通贊疏》,註得很好。他不毀謗淨土,他並不教人家西方極樂世界不行,太遠了,不容易去,彌勒淨土近,你為什麼不到彌勒淨土去?沒這回事情。他老人家偏讚西方淨土,他自己修的是彌勒淨土,不毀謗別人。我們再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識,哪個不是自謙讚他?自己謙虛,讚歎別人,為什麼?「真如法一故」。自他是同一,謗他就是謗自,毀他就是毀自,這都是迷而不覺。我這個話只能講到此地,你們同學聽了要覺悟。

  凡是犯了這個毛病的都是不覺,他縱然有悟、有修、有證,有限的,充其量證到個像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大乘佛教裡頭的權教菩薩,圓教初住決定得不到。為什麼?要想證到圓教初住,必須要如實修行。就是他的方向、目標一定是真如法一,這個才能夠證得圓初住,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凡是自讚毀他,那個心就不能明,不覺,就不能見性。我們念佛人就不能得一心不亂,那個一心不亂是要一心去念的,還要分彼此、還要分高下,這種心怎麼能夠念到一心?所以諸位要曉得,念佛,在念的時候是一心,平常待人處世都要一心。我念佛的時候一心專念,待人則二心,處世則三心,這個不行,這念不到一心不亂的,這沒有用處的,這些都是不覺。總而言之一句話,他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因為他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這就起了妄念。『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就是妄念,這就是二念、三念、千念、萬念麻煩來了。但是諸位要曉得「真如法一」,這是真的,這是真有;不覺生種種妄念,這是假有,本來無的。這裡講得很清楚,『念無自相』,這妄念。如果念真的有自相,那就不叫妄念,無有自相。『不離本覺』,怎麼不離?迷了本覺,錯認了本覺才起來的。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為什麼?我們很容易迷惑,因為什麼?我們現在聽說有個本覺、有個妄念,你們想想,這如法嗎?真如法一,真如、妄念二,不一。這是不得已而說的,前頭說大主意前面要記住,「以言遣言」,你要曉得,沒有妄念則它也沒有真如,所以給你講始覺與本覺不二,不二是一,說明為二,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你知道是一樁事情了,始本這兩個念就不生,境界清清楚楚,絕不動這個念頭,這才是如實修行,這才能夠與真如法一相應。這個腦袋裡頭還裝一個,還真如法一,還有一個不覺起了妄念,這是麻煩事情,哪有這個事情?

  所以諸位真正悟入之後,釋迦牟尼佛都捨了,說了一大堆的廢話,確實不錯,說了一大堆的廢話,一文不值。我們這裡看到三寶,到你悟了之後,這個佛法僧一文不值,真正要悟入才能夠得究竟的受用。妄念是依覺心迷的狀況,因此,它沒有自性,它沒有自體,也沒有自相。這個相是徹底虛妄,所以說沒有自相,它當然有個相。如果要沒有相,我們說它沒有自相,這是頭上安頭,這個話說了沒有意義。譬如我們起個妄念,一起妄念它就有個相,但是這個相是虛妄的。譬如我們一說台北火車站,你們一想,腦袋裡就有個台北火車站那個相,這個相是妄相,並不是那個地方的真實相。所以此地說,念無自相,不是火車站的自相,是你自己起了一個妄相,妄相依什麼地方起的?依那個火車站起的,叫妄相。這個迷而不覺的相,是依本覺而起的妄相,它是不是本覺?不是。有沒有離開本覺?沒有離開,依本覺而起的,不是本覺,又不離開本覺,好像我們想台北火車站這個相,依那個地方起的又不是台北火車站,就是這麼回事情。下面舉了一個比喻給我們說: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

  這是用迷失方向的人來做個比喻,他為什麼會迷了方向?當然他是依照那個方向。譬如說我現在要往南方走,可是走錯了,把東方當作南方了,自己以為那是南方,實際上你走錯了。這是迷失了,迷失的時候,他確實有一個依,誤認為東方是南方,這個迷他是依於方向,所以才迷失的。如果他隨便散散步,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的,那他就不迷了,隨便往哪裡走他不迷,他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他迷什麼?有一定的方向目標,才有可能迷失方向。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絕無迷失,這個地方諸位要留意。你要是一心求真如的時候,就會迷失方向,為什麼?你有方向。所以這真是不能有心求,也不能無心求,無心求不能成就,有心求又不能成就,你們想想這什麼道理?因為你有心、無心都是心意識。而真心就是真如法一這些真心理體,真心理體裡頭無有心,無無心,因此,你有有心、有無心都求不到。

  我常常提的清淨心,有一個有心,不清淨,有一個無心還是不清淨,有心、無心二邊都離開,禪家所謂離心意識,這個時候是一心,一心就現前了。不要求就現前了,為什麼?因為它是本有的,你求個什麼?本有。有心無心是本來無的,有心無心是生滅法;一心是不生滅法,沒有生滅。所以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這個會用心的人就是如實修行人,會用心的人。會用心的人他不起心不動念。那也許諸位要問了,我不起心不動念,那不變成木頭人了,那還能辦事嗎?這就是你的不覺。為什麼?你還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不覺。覺的人前面不是講過嗎?循業發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活活潑潑的隨心應量,感應道交,什麼事情都是活活潑潑,辦得樣樣圓滿,一點缺陷都沒有,所以它不是死的。唯有真心、一心才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才有這個功能。妄心沒這個功能,妄心對境界是什麼?是心心所的反應,那是煩惱的反應,是意識形態的反應。真心沒有反應,真心是隨心應量。所以比我們用妄心的人,還要活潑,還要自在,還要圓滿,我們用妄心的跟用真心的人簡直不能成比例。

  所以諸位能夠覺悟到這點,你才曉得真心之好,真心之可貴,你才肯捨妄心用真心。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夠用真心?就是不曉得真心的功能。你看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楞嚴經》可以常讀,開智慧。佛怎麼給他講,他還是捨不得放棄心意識,認為這心意識功能很大,不但我在世間做一切事情用心意識,我連聽佛法也用它。我不用它,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聽了一句記不得,那有什麼用處?所以他不肯捨離,認為我要不用這個心,我什麼都學不會了,我連聽法也不成了。這就是不曉得真心功德之大。如果你要用真心,這幾句話一聽就開悟了,大徹大悟了,一切都貫通了;你用心意識,聽一句才曉得一句,頂多聯想到幾個意思,不能做到一聞千悟。再用意識來聽這個東西,聞一知十這就不得了。這就是我們講的天分很高的人了,哪裡能夠到一聞千悟?哪裡能夠講佛法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怎麼能做得到?只有真心能做到,妄心沒有這個功能。

  所以我們覺悟到這樁事情,他為什麼不用真心?千萬不要誤會了,這都是迷信,都是不覺,認為用真心待人家那吃虧。現在世間上人奸險欺詐,我們以誠心待人,那我們不處處吃虧上當嗎?這都是不覺。別人待我以詐,我待他以誠,我不吃虧,我心地坦蕩蕩。而他怎麼樣?欺騙了我之後,他會很難過,他欺騙一些欺詐的人,他心裡不難過,為什麼?那不老實人,我欺他應該的。這老實人我欺騙了他,這心裡難過,他難過,特別的難過。這個難過怎麼樣?你就行菩薩道,度了他,他常常難過,他就慢慢就覺悟,是不是這就度化他的方法,行菩薩道,度化眾生。所以諸位仔細去想想,老實人佔盡天下的便宜,絕不吃虧。只有那些心裡存著欺詐的,這是吃大虧。

  我最近有幾個從香港來的朋友來看我,告訴我香港現在的商業很不景氣,有十幾家很大規模的公司都倒閉,現在被港政府拍賣,那個財產是千萬、億萬的,忽然之間周轉不靈就倒閉了。所以不要看他好像是光耀一時,突然之間就黑暗了,就完了。如果一個人用真心、至誠心,他所立足點絕不會壞的,金剛不壞身,不會倒閉的。凡是生意賺得快,來得快、去得也快,都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不曉得事實的真相。財富是福德,是自己修得來的,絕不是憑欺詐的方法能夠得到的,不是的,那只是造罪業,得來的時候,立刻就沒有了,不是自己的,命裡頭沒有,他守不住。要不是破產了,就是賺來之後這嗚呼哀哉,他壽命到了,完了,他也享受不到。所以我們為什麼不修福?修福,善修的人,修稱性的福報,稱性的福報,永遠不壞的福報。不稱性的,有漏的福報,那是享得盡的,就是有生滅的。稱性的福報是不生不滅的,享不盡的,與真如本性一樣。所以我們要修稱性的福、稱性的慧,福慧雙修,如實修行。

  怎麼個修法?就是修清淨心,修真心,待人接物一片至誠,絕無欺詐,別人欺騙我們、詐我們曉得,那要不曉得我們迷惑,我們被人騙了還不曉得?知道你騙我,我曉得,你詐我,我也曉得。你騙我,讓你騙,你詐我,讓你詐,這是什麼?大慈大悲。你發的願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嗎?來欺詐你的人正好你就度他,他欺詐你次數愈多,他的良心激發得就愈快,他這個學佛的因緣就會提前成熟了。他來欺詐你,自己存心這布施。他用欺詐的手段,我們這裡誠心的布施,我們心安理得,他受了心不安、理不得。所以可以教他回頭,會教他良心發現。尤其他欺詐多了,他將來失敗了;失敗了,再要見到你心裡慚愧,這時候你教給他,他就很能聽得進去了,他能夠接受。他正在那裡到處欺騙人,迷惑顛倒,你給他講真誠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這是佛法裡面講「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諸佛菩薩攝受一切眾生,這個法子太普遍了,我們要會用,我們要效法。所以說絕不是別人說外面一切境界相,我們不能夠了然那是自己迷惑,那是有所知障。什麼樣的境界比誰都清楚,心清淨,他怎麼不清楚!內裡面不生煩惱,外面境界了了分明,不但對於眼前一切境界看得清清楚楚,對於一個人你現在看得清楚,他的未來、他的未來世都看得清清楚楚。諸位能如實修行,真正覺悟,真如法一,這就好了。所以要曉得,比喻裡面要懂得『離於方,則無有迷』。我們拿神秀大師跟六祖那兩首偈子來一看,這兩句話就很容易懂得,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沒有離方,所以他有迷。六祖大師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是離於方,他不迷。你們把這兩句跟那兩首偈子多念幾遍,你就能體會了。為什麼會迷?為什麼不迷?他心清淨,一物都沒有,他迷個什麼!有一物就迷了,有一物就迷在一物上,有兩物就迷在兩物上,我們這個心裡頭亂七八糟,什麼東西都有,真是千頭萬緒,處處都是迷,千迷萬迷,不能開竅。

  雖然說無始劫來煩惱習氣都充滿了,可是諸位要曉得,只要你真正覺悟了,一下子能夠捨得掉。好像過去不曉得,到處去想盡方法來蒐集自己喜歡的東西,蒐集了幾十年,琳瑯滿目不容易得來。如果你要捨,一下可以捨掉,我統統都不要了,這一身輕鬆清淨了。所以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可以頓除,問題就看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捨掉?一放下之後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是理一心不亂,為什麼?你是在理上恍然大悟之後才捨掉的。這個捨得痛快,一點障礙都沒有,一點為難都沒有。不明理,教你捨難,教你捨一塊錢,也像割肉一樣的難過。理明了之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點都不困難,為什麼?知道真如法一故。這底下是合起來說:

  【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你看看這話說出來了,給你說個覺性,給你說個不覺,兩頭。所以記住前頭的大綱領,「以言遣言」,我們才能夠懂得佛法的真實義,這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般說困難,聽了佛法沒有辦法理解,就是他執著,他不懂得佛說法是以言遣言。佛實在一句話沒說過,你要說佛說了一句話,是你不覺,是你迷,佛一句話沒說過。我們要曉得這個大前提。佛一句沒有說過,我們哪有一句法聽到?所以你要是有聽錯誤,你不覺,有聽不覺。真正的說聽,那就像忉利天讚舍利弗尊者,「尊者無說,我亦無聞,是真說般若」,散花供養,真說般若。好,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