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十一集)  1983/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8-004-0011

  請掀開經本,八百三十二面:

  前一次講到八部,八部身裡面最後一句是講「人非人等」,這一句就將八部以外其他的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中。人道在現前算是我們的本道,八部都是希望得人身,得人身是便利修道。已經得到人身的人,總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證得解脫,種種解脫當中最為殊勝無過於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可以從世尊這個一代時教當中看出。佛出現於世,在菩提場最初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開演《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指歸到西方極樂淨土,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問題,你看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末後一會就是法華會,法華會上也是極力勸勉我們往生。「普門品」在《法華經》裡面是重要的一品,所以當年智者大師將這一品加以註解,提出來單獨流通;就好像十大願王,清涼大師把它提出來,單獨別行流通一樣。智者一生弘揚《法華》,建立了法華宗,就是天台宗,也稱為法華宗。他是教依《法華》,就是教理上依據《法華經》的理論、方法,他修的是淨土法門。自己在臨命終的時候,往生西方世界,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都能夠看得到他的事跡。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才是修行究竟的歸宿,如果不以這個為目標,我們要想脫離六道那是相當不容易。菩薩,觀音菩薩教給他離開人道、離開娑婆世界的方法,為他說這個法門。

  還有一個就是「非人」,這是指前面所講還有沒有包括在其中的,以這句話就都含攝了。像古德所謂有形、有色,如休咎精明一類的,經上雖沒有說,但是也包括在其中;我們一般人講,所謂靈鬼一類的,沒有包括在八部裡面。這些靈鬼雖然也有一點小神通,他也有他的苦處,他也不願意長期淪落在那一道,所以總想擺脫而想不出方法。菩薩大慈大悲,只要一心稱念,都能夠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幫助他成就,幫助他達到他的願望。這是這一段,底下一段「金剛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是執持,『金剛』是兵器,古時候的兵器之一,像韋馱菩薩手上拿的金剛杵,兵器之一。這一類特別指的是護法神。註解裡面有一段小公案,在許許多多金剛神裡面舉一個例子來說,諸位從這段小故事當中,能夠看出有一類的眾生他發心護法。因為佛法的弘傳,如果沒有相當力量的人來護持,它會有障礙的。雖然在理上講,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事實上有一些迷惑顛倒的人沒有正信,佛法弘傳,對他本身所謂眼前的名利有許許多多的妨害,於是他就極力的來排斥。這種現象在現前、在過去,在中國、在外國,時時處處我們都能夠見得到。所以一定要有有力量的人來護持,這一類人都可以說是執金剛神。護持是有顯、有冥,才能夠使佛法真正流通而沒有障礙。

  公案裡面是舉《正法念經》裡面一段經文來說的,從這段公案裡面也能夠看出來,諸佛如來、菩薩與那些護法的國王大臣,乃至於護法金剛,在因地當中都有密切的關係。我們曉得這一點,我們現前正是在因地的時候,如不能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將來你成佛了、你成觀音菩薩了,誰來護你的法?如果你現在跟一切眾生多多做冤家,到你成佛要弘法的時候,魔來擾亂,這些冤家來找麻煩。所以護法神跟那些冤魔都是在因地裡面結的,善緣結得多,護持的人有力,也多;惡緣結得多,擾亂、障礙的人也多。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因為我們現在正在因地,明白這個道理,就應當廣結善緣。

  有一類眾生他發這樣的大願,這個文字諸位自己去看,要緊的在八百三十二面最後一行。「眾生志願勇猛,護持佛法」,有一類這樣的眾生,他發這個願,發護持佛法的願。「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護法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護法的功德跟弘法的功德是同等的,決定沒有高下。譬如佛,佛這一生弘法利生,諸位曉得功德巍巍不可思議。當年像這些國王大臣護持他的,那個功德跟佛一樣大。如果沒有這些國王大臣護持,佛法不能弘揚光大,佛四十九年的教化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了。所以,他們的功德與佛沒有兩樣。沒有他們提供道場、講堂,佛到哪裡去講經?一般人有誰知道佛在講經?有講堂就有場所,大家想聽經、想親近佛的,他有個趣向;否則的話,想親近佛,不知道佛在哪裡,找也找不到。大家曉得佛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找到這個地方就見到佛了;佛住在靈鷲山,找到靈鷲山就找到佛了。所以,護法是提供弘法的、修行的場所。供養,像經裡面講的四事,叫這些修行人在生活上沒有憂慮,身安道隆,這是護持正法的必須要做的工作。

  另外這就是摧邪輔正,有一些邪知邪見的人要來障礙佛法、破壞佛法,這時候護法金剛必須來阻攔。諸位曉得佛菩薩是大慈大悲,魔來勸佛:佛,你不要講經了,你最好離開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好!我答應你。就走了。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是魔王波旬啟請,要求他離開這個世間,不要再弘法利生。佛就答應他,太慈悲了!沒有金剛神那怎麼行?佛答應了,金剛神那裡就把他阻擾了。所以,佛菩薩總是大慈大悲有求必應,魔來求佛,佛也答應,佛心是平等的,平等心裡面無佛、無魔、亦無眾生,這是前面都講過的。由此可知,護法神在佛門裡擔任的角色是非常的重要。

  到此地是把三十三身都說過了。再看下面經文,這是總結。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小註裡頭說,「成就功德,結略」,略就是前面所講的都是略說,菩薩的功德實實在在說不盡。「種種形等」,就是『種種形』底下這個三句,這是「指廣」,叫我們從前面的略說就能夠聯想到菩薩功德的廣大無邊。「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三十三身」,這個三十三是三十三大類,每一大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真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應化逐緣」,哪個地方有緣,菩薩哪裡就有現,「豈局娑婆世界」。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哪裡沒有觀世音菩薩?「種種形」這叫「身廣也」,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能現什麼樣的身。「遊諸國土,所化處廣也」,無處不現身。「度脫眾生,得益廣也」,是眾生得到菩薩的恩惠、利益廣大無邊,有求必應。可是求的方法,諸位必須記著前面世尊的開導,一定要專心,決定不能有疑惑。要一心稱念,心存恭敬,一心就是恭敬,口裡稱念,身體禮拜。要想真正得到感應,必定要專修,這是我們在講堂裡面屢次的提醒諸位同修,感應道交全憑一心。前面跟諸位講過,只要你得一心,與諸佛菩薩都能交通。既然與諸佛菩薩可以往來、可以交通,就是有感應,與諸天、與鬼神、與一切眾生皆能感應往還。這是必須要牢牢記住的,我們的修行才能夠如法。

  經文到這裡是「正答普門法竟」,這個竟就是答完了。下面是第二個大段,「勸興供養」,釋迦牟尼佛勸無盡意菩薩,也就是勸我們。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經文要看清楚,用什麼去供養觀音菩薩?用『一心』,一心是真供養。你要說你供養財物,菩薩的功德法財無量無邊,用得著你供養嗎?用不著。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供養就是一心。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我們看小註,這段文裡頭有幾個小段落。「佛答前問後」,就是答覆前面的問題之後,答完了,「勸持名,眾生仰荷菩薩,真身冥應,但可持名秉字,故勸受持」,這是勸勉我們的第一點。言語說得非常清楚、非常的肯定,只要你一心持名,荷就是蒙的意思,你就能夠蒙觀世音菩薩真身冥應,就是暗中的保護你。所以佛才勸你受持,受是接受,接受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依教奉行。

  「答後問末」,前面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問菩薩名字的因緣,一個是問菩薩在娑婆世界弘化的因緣。佛答完了之後,「勸供養者,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故勸供養也」。我們既然蒙菩薩冥顯感應,自然要發心供養。供養裡面,前面說最重要是一心,一心是意供養,一心流露在外面,那就是修法供養、弘法供養,這叫真供養。諸位看《華嚴經》十大願王所講的「廣修供養」,一切財供養不如法供養。底下說,「是觀世下,出供養意」,出是說出,說出供養的意思。『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由前面所說的「救七難,免三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真是指菩薩的法身,應是指菩薩的應化身,真身遍一切處,應化身是隨類化身,有感斯應。「俱為能施」,菩薩法、報、應三身都布施。「冥顯二益」,這是兩種利益,一種是暗中保佑你,一個是明顯的教化你,能叫我們真正得無畏。就像《心經》裡面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無所畏懼。心無畏懼,心才安、心才一,才能夠入道,俗話說才能夠得道。所以末後才有這個「結歎」,在娑婆世界裡面,大家都公認菩薩是布施我們無畏的人。

  佛勸無盡意菩薩供養,無盡意菩薩立刻就接受了。我們看底下經文。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無盡意菩薩很難得,聽了佛這句話提醒,立刻就發心供養。但是在言詞裡面諸位要留意,稱觀世音菩薩『仁者』,仁者就是大慈大悲者,仁慈之人。你看『受此法施』,不叫財施,它叫法施,這個意思就很重。我們看大義法師的註解。「眾寶等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他這一串瓔珞,這是裝飾品,配戴在胸前的,是由許許多多的寶石穿在一起而成的,不是一種,所以是眾寶間珠。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來發明這個意思。「問,依瓔珞經,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無盡位既高深」,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金」。這是我們要讀經、看經看多了,會有這個疑問。看到這裡,無盡意菩薩的瓔珞好像不怎麼太高貴,他的地位是等覺菩薩,那應該說他這一串瓔珞是無價之寶,『百千兩金』還是有價的,我們看到這個數目很可觀,在這些大菩薩心目當中好像還不算很多。「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這也是略舉而已,也是無盡意菩薩謙虛來說,說我這串瓔珞值不了一點錢,就這個意思,其實是無價之寶。這是帶著有謙虛的意思在裡面。

  「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譬如我們一般講百家姓,那個百是個總數,不是定數,絕不止一百,此地也是這個意思,就是略謙稱的意思。像這些地方我們都應當要學習,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送人再名貴的東西,也說這值不了什麼。人家受的人,他心裡比較安。你說我這是無價之寶,人家還敢要嗎?不敢接受。接受的時候則想到,大概你對我有什麼企圖,是不是?他又不放心。你說我這值不了什麼,他接受也就無所謂了。所以像這些地方,這都是平常的禮節,這些大菩薩往來,禮貌都非常周到。下面這幾句話就重要了。

  「瓔珞本財施」,瓔珞是財寶,在布施裡面它是屬於財布施。可是無盡意菩薩在言詞裡面說「仁者,受此法施」,為什麼稱法施?「揀住相也」,如果我們著了相,這個財那就是真正是財施,法也變成財施;如果不著相,不但法是法布施,財施也是法布施。財布施得世間福報,法布施成無漏功德,這個果報完全不相同。底下解釋得很清楚。「當解瓔之時」,無盡意菩薩把他自己所配戴的瓔珞解下來,「奉瓔之際」,雙手奉送給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三輪體空」。不著能布施的我相,不著所布施的瓔珞相,不執著能接受我布施的人相,叫三輪體空。你看他這個心多清淨!這叫法布施。「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他用清淨心,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因為他心是清淨的,沒有障礙的,所以他的功德就盡虛空遍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這個四十二位,從圓教初住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位次。這樣的布施我們應當要學。

  「統八萬四千之妙行」,這叫一修一切修,就這一布施,六度萬行他都圓滿了。為什麼會圓滿?你要曉得,六度萬行的目的是什麼?無非是求一心不亂,三輪體空。我這一法的修學就達到一心不亂,就達到三輪體空,那不是六度萬行統統圓滿嗎?這叫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所以,菩薩修施皆是法施,眾生修布施全都是財布施。講經說法,跟諸位說還是財布施,得的果報是人天福報,為什麼?三輪不空。著了我講經,有我相;著了我在這裡講《法華經.普門品》,著了所說的法相;有這麼多同修在這裡來聽,聽我講經,接受我這個法布施,著了眾生相,三輪不空。三輪不空,講經說法也是修福,與定、慧不相干。所以那個會說的,會說的三輪體空。三輪體空的樣子,就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四十九年,最後他給我們說他沒說一個字,誰要說佛說法了,那叫謗佛。那才叫真正法布施!他的清淨心中從來沒有起一念。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我們要像諸佛菩薩一樣,要發大願,但是不能像凡夫一樣的有心,有心是攀緣,那就錯了。

  當眾生有障礙,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諸佛菩薩也是天天在說法,從無間斷,可是我們眾生見不到。見不到佛菩薩的形相,聽不到佛菩薩的音聲,但是佛菩薩的法音時時刻刻是冥冥加持一切眾生。好比廣播電台廣播的這些節目一樣,它是周遍法界,我們就好像收音機一樣,收音機有了故障,怎麼調也收不到。不是沒有,的確是有,可見得他加持給我們,我們自己有障礙收不到;沒有障礙的收音機,一撥就收到。電台播的頻率,每一個收音機決定平等,不會說有偏好的,對他多一點,對他少一點,沒有。你收聽得清楚不清楚,或者聽到聽不到,完全是你本身的問題,你本身有沒有障礙。諸佛菩薩平等慈悲,對於一切眾生是圓滿的法施,這是我們應當要相信的。再看底下一段。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觀音菩薩很謙虛,無盡意菩薩拿這樣的珍寶來供養他,觀世音菩薩不敢接受,不肯接受。我們看註解所講的。「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無盡意是奉釋迦牟尼佛的意旨,來供養觀世音菩薩,「我未奉命」,觀世音菩薩沒有得到佛的許可,說你要接受,他還沒有,「那忽輒受」。這幾句話說了,學生在老師的面前一定是尊重老師,尊師重道。雖然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倒駕慈航,但是他現在的身分是菩薩,佛的身分是老師,這是就跡相而論的,必須尊師重道。好比那個唱戲,學生扮個皇帝,老師扮個大臣,在戲台上,老師還要給學生磕頭,要表演嘛!不能說你做皇帝,我是你老師,那不行,你要拜我,那不就顛倒了?那不可以。古佛再來示現菩薩身分,他對於那個示現佛的學生也要恭敬,就是這麼個意思,這樣才能教化眾生。所以,觀音菩薩還沒有得到佛的許可,他不敢接受,這是表示尊師重道。同時也是有謙虛的意思,謙讓。送一次不敢接受,送兩次、三次才接受,一方面表示贈送的人誠意,接受的人謙虛。

  所以是「亦是事須遜讓,施受有義」,這個義是義務,「以有餘奉不足」。施者的人他有多餘的,受者的人他有欠缺,他缺乏,我有多的,我可以贈送給你,布施給你。所以「施受兩當」,都應當。「此瓔俱有,用以施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在哉。」如果這個瓔珞,無盡意菩薩有,觀世音菩薩也有,既然彼此都有,而且我還有餘的,比你還多,你還沒有我的多,你來布施我、供養我,在道義上講不過去。這幾句話也非常重要。當我們修布施、修供養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想一想,他有餘,我不足;換句話說,我們就不必修供養,就是不必在這個地方修,還有缺乏的人,我們應當要供養他,應當要幫助他。可是世間人怎麼樣?總是喜歡錦上添花,幾個人曉得所謂雪中送炭?這裡教你布施,就是雪中送炭,不教你錦上添花,是這個意思,這叫真正布施。施者、受者都有道義,應當施,應當接受。

  大家在佛門裡面修布施,他有一個信念,佛門裡面布施是修福的。縱然佛菩薩、法師他有餘,我還不足,我也願意布施,以不足去奉有餘,他求什麼?求福報。那我們就得想想,他是來修福的,如果我們不能叫他得福,那就是古德所說的,「披毛戴角還」,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我們自己沒有修行證果,沒有觀世音菩薩這樣的神通廣大,我們接了怎麼辦?你說不接受,不接受不行,人家來培福,你拒絕他,不讓他種福,這個不可以,講不通的。別人來跟你結緣,你拒絕,不跟人家結緣,這講不通的。所以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都要記住,人家來供養你,要接受;人家跟你結緣,一定要接受,結緣不接受,他無緣了。不但出家人,人家來供養結緣你要接受;在家人,人家供養你結緣也要接受。接受怎麼辦?輾轉布施供養,這個緣是愈結愈廣,將來的法緣才殊勝。別人供養你一些財寶,給你結緣的那些財物,你都收藏起來,放到保險箱裡去了,好了,這個緣是你一個的,將來你自己慢慢還。這些財寶供養我,我馬上散掉,與一切眾生結緣,沒有關係,我不得道,還的人多了,那些人都得替我還一分。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的緣非常的廣大。所以說不可以積財,財要散,散得愈廣大愈好,你將來弘法,法緣殊勝,你在這個世間人緣好,你布施得多,你人緣好。就是你做生意,你的顧客多,大家都喜歡你的產品;你要去競選,大家都投你的票,緣結得多。

  所以懂這個道理,別人供養我們,我們馬上輾轉供養、輾轉布施。諸佛菩薩能夠弘遍三界,他就是這麼修來的。不但我們自己要這樣修,我們也要幫助別人修,幫助別人修就是修自己。每一部佛經末後講流通分,流通分什麼意思?幫助諸佛如來修法布施。我們今天印經,幫佛布施佛法;我們今天在講演,也是幫助佛在布施佛法;我們在這裡將錄影帶、錄音帶普遍在流通,也是幫助佛流通佛法。佛把這些道理、方法布施給我們,我們輾轉馬上就布施出去,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叫法布施;到我這裡就為止,不肯出去,那叫吝法。財物到我這裡止住了,不肯流通出去,叫吝財。吝法的果報,愚痴,吝財的果報,貧窮、下賤。所以,諸位讀經讀到這個地方,你要曉得這裡面含著有這一層深意思在。我們再看底下,觀音菩薩這第一次不接受,顯出無盡意菩薩的誠意。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這把他供養的意思說出來了,我為什麼要供養你?是求你大慈愍我們這一切眾生,求你接受。小註裡頭說,「我為四眾故施」。我的布施是為什麼?為了四眾弟子,這個四眾就是出家二眾、在家二眾,為這個來布施。「仁愍四眾故受」,你為了憐愍四眾、教化四眾,你應當接受。譬如弘揚佛法、流通佛法,沒有財物,無法利益眾生,我們今天把《法華經》供養人,經本子需要錢印,這是財物,沒有這一筆財物就沒有這麼多經本。大家供養的錢財,我們拿來印經,才能夠流通佛法,利益四眾。拿財布施的,這是對的,這是有義。我們接受是應該的,把這些財物變成經書,利益大眾,這是應當要受的。你說我不受,不受錯了,不受就錯了;不受,不能流通大法,不能利益眾生,這是我們要明白。

  前幾時有一個法師到我這兒來,跟我也非常熟,沒出家前我就認識他。他一個人算是非常之好,自己感覺到自己出家二十多年什麼都不會。他是個退役軍人,他有八成薪,大概一個月還可以能夠拿到一萬塊錢。所以,他從出家一直到今天二十多年來,不接受任何人供養。他說他自己無德無能,不敢接受供養,聽說接受供養將來要「披毛戴角還」,他不敢接受。自己拿的薪水當然用不完,所以他也常常做好事,就利用他多餘的錢來做好事。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對,其實也錯了。為什麼?如果他接受大眾的供養,他財力更豐富,他可以做更多的好事。他常常印經書送給人,一年印個一、兩次,他結餘的、累積的錢才值那麼多。如果要能夠接受大眾的供養的話,譬如印經的話,他每個月都可以印。所以我們曉得這個道理,供養不是我自己享受,是拿到我這個地方,我用我的智慧、用我的方法,是叫一切眾生個個都能享受到。那麼問問這種供養布施要不要接受?應當要接受,接受有義,義就是有道理,應當要接受。如果是供養自己,一切都為自己生活能過得舒服一些,這是不應當的,就不應當接受。輾轉布施一切眾生,幫助佛弘揚佛法,幫助那些供養我的人為他們真正祈福,那是應當要接受。

  底下也是屬於三輪體空的。「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這就對了,都可以接受。施、受心都清淨,心都不動,這是能施、能受,施與受都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下面這是佛也勸觀音菩薩了。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示範,為了廣大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必須要接受。接受過來之後,以這個福加持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消災免難,意思在此地。這是佛等於說是勸無盡意修供養,也勸觀世音菩薩接受,「此勸受也」。「物元表禮,惡可辭乎」,物稱之為禮物,這是不能辭的。講謙讓,在此地再跟諸位說,謙讓是平等的、平輩的,就是有禮讓。如果說長者、長輩,你跟他謙讓那就失禮了。你看《禮記》裡面講的,「長者賜,不敢辭」。他是我們長輩,給我東西,趕快接受來,謝謝就完了,一點都不能客氣。因為客氣是什麼?平輩才能客氣,長輩不能客氣,你對長輩客氣那是不敬,這個要記住。他要是你父親的朋友,送你東西,接受過來,謝謝就完了,「長者賜,不敢辭」,要懂禮。也不能說推著,「我這個…」,不可以的,這是只用於平輩。這是一定要曉得,不要跟那些長者,你學了要謙讓,將來對長者也謙讓,那就錯了。

  「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物,則納其情」,所以布施供養一定要接受。「故曰當愍」,佛門弟子接受供養,那個意義絕非尋常,接受供養真正是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他能夠輾轉弘化,就像施食裡頭「變食真言」一樣,一變為七,七復變七,化成無量無邊充遍法界,它有這個意義在。把你那一點點錢把它變成佛法,佛法弘揚到盡虛空遍法界。你本身做不到,一到佛門裡就做到了,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所以佛這才讚歎供養、讚歎布施。底下講,「故曰當愍,即愍」,愍是憐愍,「一切眾生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也」。無盡意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弘法利生,所以才布施供養他;觀世音菩薩也正是在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應該接受。物就是指一切眾生。「夫無盡施瓔」,無盡意菩薩布施瓔珞,「意在今時,觀音不受,意在實際」。這裡頭有表法的意思,很深的意思。就是無盡意菩薩布施,他的意思表什麼?表從跡相上說,跡相上應該要有的,就是從事相上說的。觀音菩薩不接受,顯理,真如實際不受一法,像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講到真如實際是一法不立。這個含義就很深,這表法。由此可知,是有事、有理,佛這一勸,理事圓融。無盡意是表的事,觀音菩薩不受顯理,佛這一勸理事圓融,這個裡頭味道很深長。

  「如來勸受,欲顯無所求而求之,無所受而受之,施受皆從寂滅中來」,這個幾句話很重要。就跟蓮池大師在《彌陀經》每一段註解後面顯理,稱性而說,這幾句話是稱性而說。無所求而求之,無所求是對自己無所求,對眾生也無所求,正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菩薩對自己,一心清淨無所求,就是弘化眾生他也無所求,緣成熟了就得要做,緣不熟就不做。什麼叫緣成熟?大家布施供養都來了,那他不能不做。沒有人布施供養,不必去求,「我現在要做個什麼事情,你們大家要出錢出力來幫助我」,用不著,不必,這才叫無所求而求之。那個求是什麼?是自然而來的,不求而求。大家把這些東西送來之後,那怎麼辦?只好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他送得多我們就做得多,送得少就做得少,一點攀緣心都沒有,你看這個多自在。做了跟不做一樣的自在,不做心裡是清淨的,做了心還是清淨的,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俗話說水到渠成,哪要費一點心思?緣不成熟,決定不勉強;緣成熟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段經文是教我們這個法門,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所謂心安理得。攀緣就不自在,攀緣心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何必要做那些勉強的事情?諸佛菩薩在在示現教導我們,自利利他應該如何去修學,這都是榜樣。

  無所受而受,自己沒有受,眾生也沒有受,正是前面所顯的實際理體一法不立。但是一切的事,無一不是在積極的進行,他不是消極,他是積極;積極當中,心地是那麼樣的清淨,施受皆從寂滅中來,寂滅不是生滅。前面跟諸位說過,舉《楞嚴經》裡面的經文來說明,「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滅是什麼?前面六結統統是生滅法。六結是什麼?如果在唯識裡面講,就是有為法:心王、心所、不相應行法、一切色法,乃至於相似的有為法,不是真正的無為,統統都是生滅法。只有一個真如無為不是生滅法,不是生滅法就叫它做寂滅法。施受包括了一切法,無量無邊一切法門,施受兩個字全都包括在其中。可見得,無有一法不從寂滅場中而來,換句話說,無有一法不是真如自性變現而顯出來的。

  在此地,「顯一瓔之福」,就是一串瓔珞布施的福報。無盡意那是七寶的瓔珞,我們今天就是化學的、不值錢的,那個福報跟無盡意的福報是相等,無二無別。為什麼?他是從寂滅中而來的,我這一串化學的也是從寂滅中而來的,有什麼兩樣?「周濟無涯」,拿這個來救度一切眾生,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門庭施設,勝也何如」,勝是殊勝,這個門庭就是普門圓應,普門圓應是特別顯示在流通大法上。這一品在《法華經》屬於流通分,前面跟諸位講了弘法流通,妙音、觀音這兩品是講弘法流通,弘法流通要普門圓應。眾生有感,他心裡感動想學佛,我們要盡一切的力量幫助他,滿他的願。不但要盡力,要快速的幫助他,他早一天聞到佛法,他早一天成就。盡心盡力,為一切眾生著想。還沒有意思的、心裡還沒有發動的,我們要想方法叫他發心。我們在今天此地,財力不足,大概再過幾年,觀音菩薩一定就會送一筆財寶來,無盡意菩薩也會來供養。為什麼現在不來供養?現在我功夫還差一段,還沒成熟,到成熟的時候佛菩薩來供養。

  我有一個願,全世界每一國家這些著名的大學,我們都供養一部《藏經》送給它,供養一套我們講經的錄影帶給它。叫那些心裡還沒有發動的,一看到這個影帶、一看到經書,他就動了心,想學佛。這是勸發,用這個方法來勸他發心。這個一定要財物,沒有財物做不到。這些東西送到學校圖書館,它會很好的來保存。一般大學圖書館,特別是視聽這些器材,它們都有專門技術人員來保管,比我們一般保管要可靠得多,可以能夠利益許許多多的人,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下面這是舉個比喻。

  「陽春一曲,和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斯也人歟」,這段話很有味道。釋迦牟尼佛跟無盡意、觀音菩薩這一唱一和,誰懂得意思?如果沒有一個知音的,這一唱一和,好像唱這一台戲白唱了。為什麼?沒有懂門道的,大家都來看熱鬧,沒有一個懂門道的,也辜負了佛菩薩。幸虧在場有一個人懂門道,那就是底下要說明的,就是持地菩薩。還在下面,在這一品經的末後,我們就看到了,持地菩薩。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佛一勸告,觀世音菩薩就接受了。你看這一接受不是馬上戴在身上,不是的,你們要注意這一點,不是自己在受用。他把它分成兩分,一半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半去供養多寶佛塔。底下註解說,「以一瓔作二分者,表於一行,必具二因,理則正因,事則緣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到此地是「勸興供養」這段經文講完了。

  經論裡面常常提到「三因佛性」,此地說的有二因。三因佛性就是正因、了因、緣因。這個地方是正因,正因是什麼?就是真如本性,這是每個眾生都具足的,是本來有的,正因本有。了因是什麼?了因是般若智慧,就是對一切法正確的理解、明瞭,智慧現前。所以了因是開解,叫開悟,對於一切法能夠得到正確的理解。緣因是修行、是起行,解了而後修行,修行是緣,那叫事,事則緣因。理事不二,這叫妙因。前面妙音菩薩如是修,觀世音菩薩所修的也是妙因,只是把妙因把它拓開、把它推廣,成為普門圓應。所以,這兩尊菩薩修的是一樣的法門;換句話說,妙音菩薩是妙而不廣,觀音菩薩是妙而廣大,是一樣的行門。奉二佛就表正因與緣因,以釋迦牟尼佛代表緣因,以多寶佛塔代表正因。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我們接受供養,你就不要死在字裡行間。現在人讀經,這個毛病犯得很大,一看到供養,好!我這裡有供釋迦牟尼佛像,我把人家供養的分一半供養佛前面,分一半再供養一個佛塔。試問你起什麼用處?不起作用!你應當是拿到這些財物,啟發一切眾生的智慧,幫助一切的眾生的修行,那才叫真正的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如來,這叫供養!

  我們建立道場,講經說法,領眾來修行,到這個地方來修行的人,他開悟、他得一心了。就修行這方面來說,就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就他開悟、得一心來說,就是供養多寶佛塔。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這叫真供養。到前面,譬如前面這一品,我們這次沒講的,「藥王捨身」,你要念到這一品,藥王菩薩為法捨身。好了,我們為佛法,把身上倒上汽油,把身體燒掉,你這是為佛法嗎?人家一看到你這個行為,報紙上馬上登了,佛法可不能學,你看學的什麼?一個個都自殺,逃避現實,都自殺了。這錯了!經裡面這麼寫的時候,你要懂它的意思,意思是什麼?捨己為人,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個意思。怎麼燃燒自己?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雙手,替社會大眾去造福,不為自己,完全為別人,這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你真的把身體燒了,你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所以佛經裡面講燃指,燃指就是我們用雙手萬能替大眾服務,這叫燃指。這個雙手不是為我做事情,不是自私自利,不是為自己,是為大眾。燃頂,頂是表智慧,用我們的聰明智慧去利益一切眾生,是這個意思。不是叫你真的燒掉,真的燒掉,那佛菩薩都流眼淚,你還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佛門裡有許許多多文字、跡相、言語都是表法的,意在言外,你不能死在言語當中。

  多寶佛塔是什麼?多寶佛塔是我們的清淨心。釋迦牟尼佛表什麼?表我們的修行。我們在此地講經,我們在念佛堂念佛,這就代表釋迦牟尼佛。我們講堂、念佛堂種種設備,這就是供養釋迦牟尼佛。我們在這裡面得一心不亂,得智慧明了,這就是供養多寶佛塔。大家要曉得這個意思,不能搞錯了,搞錯了就迷信。佛法裡頭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要是依照這個文字上去做,三世諸佛都喊冤枉;我不是這個意思,你全把意思弄錯了,那個個佛都喊冤枉。這是佛法的難處,所以佛在《華嚴經》裡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理解佛的意思。由此可知,學佛沒有善知識指導沒辦法成就,為什麼?意思不在文字裡面,在文字外面。你一定要能領略弦外之音,才能如法。末後這一句,這是長行裡面的總結。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註子裡面說,「如是神力者,指普門示現三十三身說法也。正答云何遊此世界之問」。這是無盡意菩薩兩個大問,釋迦牟尼佛都給他作了簡單扼要的答覆。雖然簡單扼要,言語是簡單扼要,意思是無有窮盡,圓圓滿滿的解答出來。我們對於觀世音菩薩總有個認識,認識觀音菩薩你才能相信他,你才能不懷疑他,你才曉得怎樣去修學普門的法門。

  下面是偈頌,偈頌裡面大部分都是屬於重頌,但是也有孤起頌。所謂重頌,是重複前面的經文。重頌的意義有很多,第一,就是經典必須要能夠背誦。如果要不熟、不能背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提不起觀照功夫,沒有辦法把這些道理、這些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換句話說,你必須要記住。記住,長行文難記,偈頌等於詩歌一樣,好記,唱唱就會了、就熟了。所以長行文便於解釋,偈頌是便於記億。一部經裡頭有長行、有偈頌,它道理在此地。另外還有一個意思,佛講經不是學校上課,所以聽眾沒有那麼整齊,有先來後到的。先來的人,前面都說到了,後來的人,前面沒有說到。前面沒有說到,佛很慈悲,也不能辜負他,他既然來了就很難得,用偈頌把前面又略略的說一遍,把前面補出來。雖然你是後到的,前面的意思從偈頌當中你也能夠體會得到,都能夠得到完整的佛法。當中有孤起頌,就是前面所沒有講到的,那就是前面有說的還有不圓的地方,拿這個偈頌來補充,使佛說的意思更圓滿、更為究竟。有這麼多意思,所以偈頌就不能少。尤其是一般世間人都喜歡音樂、都喜歡唱歌,偈頌就是歌詞,可以配上樂章來演奏的,可以來唱的。

  底下這是科判,就是「偈頌,文後重頌,什師不譯」,什師是鳩摩羅什大師,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只到這個地方,沒有偈頌。「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入」,這是在終南山道宣律師《法華經弘傳序》,在我們這個本子的上冊,本子上冊「弘傳序」裡面說得很清楚。說明這一段的偈頌是什麼人翻譯的,什麼時候補進去的,諸位可以自己參考。「有二十六行」,二十六行就是二十六首。因為我們這個本子,它這個偈頌是五言頌,就是一句五個字,四句是一首,剛剛好一行就四句。所以一行就是一首,二十六行就是偈頌一共有二十六首。二十六首裡面分為三段,「初一行」就是第一首頌,「雙頌二問」。向後有二十二行,就是二十二首,「雙頌二答」,這是重頌。末後有三行,「雙頌二勸」。「且初一行,雙頌二問」。我們看經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這個是儀式,敘說的儀式。以偈來問曰,這也是讚佛,因為偈是唱的。像我們現在「香讚」都是,偈頌都是有配上音樂,有唱的詞,多半都是讚頌。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這就是第一首。在第一首裡面,文字上只看到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因緣,可是意思是雙含。它這個地方註解裡面也說得很清楚。「世尊妙相萬德莊嚴」,「歎相」就是讚美佛的智慧、德能,因為每一種相好都是百福所修,百福莊嚴,「問彼,兼含次問」。文字上只有一種,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由,裡面也就包含了問觀世音菩薩什麼樣的因緣,到我們娑婆世界來遊歷、弘化。這兩層意思,一個是顯的,一個是暗含著的。下面是解答。

  【具足妙相尊。】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這就是對佛的稱讚。

  【偈答無盡意。】

  無盡意用偈頌來問,佛也就用偈頌來答覆他。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下面這二十二首,就是二十二行,二十二首,「雙頌二答」,分為兩段。第一段是「總歎行願」,是總答,後面有二十首是別答。總答裡面,「具足二句,經家敘置」,就是集結經的人他安上的。從『汝聽觀音行』,這是佛說的。「汝聽二字,敕令審諦」,就是我們經上常看的諦聽諦聽。諦、審二聽是用智慧去聽、用智慧去揀別,不是盲從。「觀音行者,一心三智」,這一句八個字,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人家問觀音行是什麼?你立刻能答得出來,一心三智,一心是體,三智是作用。三智是什麼?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智都是從一心裡面流露出來的,你要有事一心,你就有一切智;你如果有理一心,你又加了兩種,有道種智、有一切種智。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相當於事一心,所以阿羅漢有一切智,沒有道種智;明心見性,圓教初住菩薩,有道種智;到登了地,就有一切種智。所以,三賢菩薩有一切智、有道種智,地上菩薩三智具足。三智都是一心當中生的,一心當中流露出來的,有了智慧那什麼事都能辦。

  「觀彼類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觀世音成利他之行也」,這是講菩薩利生的事業。「不動真心,現種種形」,真心就是真如實際理地,也就是法身,現種種形就是應化身,「故云善應」,不動而應這才叫善。「一切國土,處處現往,故云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這一句非常重要,我們要記住一心三智、四弘願廣,這都是我們特別要記住、要修學的地方。「歷劫者,經劫難量」,顯示出有恆心、有耐心、有毅力,不畏一切艱苦,要長時間的來修學。「以誓深故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惟多,隨佛作為,修諸佛行,方名侍佛」,這三句要記住,我們為佛弟子應該要學習的。佛怎麼樣存心,佛怎麼樣作為,我們要學,這才叫學佛!學佛就叫侍佛,侍佛就是佛的侍者。佛今天不在世間,我們能夠如是做,我們就跟阿難尊者一樣,沒有離開佛一步。「一一佛所,皆發淨願,由菩薩行願深大,故真智遍拔眾苦,應身普度一切也。」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講經還有一次,就是今天晚上我們的經就圓滿。後面看這個偈子長,但是有許多偈子是重頌,念念就可以了,重要的地方跟大家講解,一看就明瞭,念念就過去,今天晚上講經圓滿。我們大家現在在此一會,將來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我們跟阿彌陀佛又在一起一會,這就是我們的圓滿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