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第六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 檔名:03-006-0006
諸位同修,我們接著看到講義,三福後面這一段,這段是講菩薩所修的福報,有四句: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從這個地方我們知道,菩薩所修學的一定是以前面兩種做基礎,換句話說,第一、第二,他都修學著有相當的成就,這才『發菩提心』。什麼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怎麼個發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因為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從上上品到下下品,統統都要發菩提心,它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在「三輩往生」裡面,上中下三輩都有這樣的經文,由此可知,發菩提心是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佛在本經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講了三種,「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說了三個,所謂是「三心圓發」,圓是圓滿,三心圓滿的發起。心只有一個,怎麼會跑出三個來?諸位要曉得,所謂三心是說的有體、有用,是一樁事情,就是一心。至誠心是本體,心是什麼樣子?心就是真誠到了極處,這就是我們講的真誠心,這個心就叫菩提心。有體當然有用,用分作兩類,一類是自受用,一類是他受用。
換句話說,一個是自己享受,一個是如何對人,對人、對事這個對外的。那個作用是什麼?我們先講至誠,佛所說的,跟我們中國儒家所說的非常接近,儒家教學也是以真誠心做基礎,所謂是「不誠無物」。在《大學》裡面講的八目,就是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所說的,學問的體、用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其中誠意就是佛所講的菩提心,就是至誠,真誠到極處。佛講真心起用說了兩方面,對自己是深心,對別人是發願迴向心,所以把它分成兩個來說。儒家是把兩個合在一起,誠意、正心,所以它起用就叫正心,也是講的有體、有用。我們每個人都會覺得,我們自己的心很真誠,這個標準算不算?跟這儒家、佛家來說一下算不算?我們這個誠意是不是他們所說的?其實你仔細去一觀察,不是的,我們的心不誠、也不真,所用的心全是妄心,打妄想全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一發你就是菩薩了,是真正的菩薩,就不叫凡夫。同時真心一發你就出了六道,因為六道輪迴是妄心變現的,你能把妄心一下轉變成真心,六道就沒有了。能現的是妄心,能現的心沒有了,所現六道這個虛妄的境界,怎麼可能存在?當然不存在了。由此可知,我們現在還在六道輪迴,這就說明我們的真心沒起作用,也沒現前。
真心有沒有?當然有,真心確實有,可是真心不起作用。真心究竟是什麼我們也忘掉了,根本就不知道,但是它確實存在。這裡我們舉個淺顯的比喻,諸位從比喻當中能體會到一點意思。我們把眼睛比作真心,把眼鏡比喻作妄心,現在夏天,我們戴上太陽眼鏡,有的眼鏡是藍色的,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黑色的,各種顏色不一樣,那是個假的,那不是真的。戴上眼鏡看外面的境界,顏色都變了,我們戴上一個綠色的眼鏡,看什麼東西它上面都加一層綠色。眼鏡去掉了,那你所看的都是真相;戴上眼鏡,看到外面境界相就是個假相,它不是真相,它就變了質的相。我們現在所謂說真心起作用,是帶著妄心的,我們眼見是戴著眼鏡來見的,眼鏡是妄,眼睛是真,戴久了把眼睛忘掉了,以為眼鏡就是眼睛,這就大笑話,自己眼睛忘掉了,把眼鏡當作眼睛。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子,把眼鏡當作眼睛,真的眼睛在哪裡不知道,忘得乾乾淨淨的。
所以佛告訴我們,真心裡面有了妄想執著,這個真心就變質,就變成妄心,妄心叫什麼?妄心叫識。真心是智慧,是真正的智慧,這就把本有的智慧變成了情識,識就有感情,智裡面沒有感情,這是理智,是理性的,識是感情的。我們現在把智變成了識,把識當作自己的真心,錯誤就在此地。識,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了八個,八識,真心是一個,變成妄心怎麼會變成這麼多?其實變成妄的也是一個,妄中它起作用很多。所以八個識裡面只有一個阿賴耶是本識,前面七種都是阿賴耶所起的作用,這也是講有體、有用。這八個識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就好像眼睛上戴上眼鏡一樣。所以佛法的修行的要領是要在轉識成智,把識再轉變回來成智慧,這就成功了。一轉識成智菩提心就現前,這個真心就顯露,這個說法,是大致上我們能夠模糊的體會到一點。現在我們要問,真心上面一層虛妄的境界,我們講迷、迷情,是虛妄的境界,也就是識,要怎樣把它去掉?這是大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它障礙是什麼?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它有兩種障礙,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執著,妄想發展成所知障,執著發展變成了煩惱障。就是你無量無邊的煩惱從執著生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迷惑,完全不知道了,這是妄想造成的。換句話說,要恢復真心、恢復本性,一定要斷妄想、要斷執著,要把這兩個根本的因素,要把它拔除。所以佛教給我們要斷煩惱,要破所知障。
儒家教學它要將真心顯露,它也是這兩種,這兩種跟佛法比較一下,確實非常的類似。你看儒家前面講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佛所講的斷煩惱障,致知就是佛家講的破所知障,儒家也是說的這兩種障礙。格物,物是什麼?物是物欲、欲望,具體說財色名食睡是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是七情,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格是格鬥的意思、格殺的意思,你要把七情五欲殺掉,就跟佛法裡面講殺賊一樣,賊是什麼?煩惱賊,你要把它這個消滅掉。這個格物就是把物欲消滅掉,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斷煩惱。致知是求智慧、是求學問,唯有真正的智慧、學問,才能恢復我們自性的本能,使我們也像諸佛菩薩一樣智慧大開,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通達明瞭。所以儒跟佛,在這個基礎觀念當中,可以說是相同的,不同只有淺深不一樣。佛法講得深,儒家這功夫講得淺,佛法的範圍廣,儒家的範圍,沒有佛法講得那麼樣的深廣,所提的原理、原則確實是相同。由此可知,只要我們有煩惱、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真心就不能夠現前,真心不能現前這個問題就來了,就不能往生。
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菩薩法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四十八願裡面說得很明白,西方世界是菩薩法界。那個裡面不但沒有六道,聲聞、緣覺都沒有,完全是菩薩。菩薩一定要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怎麼能成菩薩?現在我們要問,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斷,怎麼能往生?所以要按照通途,就是通常講菩提心,真是我們都絕望,沒指望了。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解釋發菩提心,跟古大德所說的不一樣,蕅益大師以前,從來沒有人這樣說過。他怎麼說?他說真正發心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他不問你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他不問這些,只問你是不是真心想到極樂世界去,是不是真想見阿彌陀佛,你真想那個心就是菩提心。我們讀到蕅益大師這段話,細細去想想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一心想見佛,他心已經變成佛,佛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佛在許多經論上說過,「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包括世俗法、包括一切佛法,統是心想生的,所以心裡面想佛這個心就是佛。《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心想佛的時候,心已經成佛,已經在作佛。所以蕅益大師這個說法,把我們的疑問破除。
自古以來,我們知道有許多不認識字的人,從來沒有讀過經的人,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確確實實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臨走的時候還跟大家說,看到佛來接引,給大眾辭行。這個走的那是決定沒有疑惑,決定是往生。那我們要問問這些人,你有沒有發菩提心?恐怕他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他不曉得。你要問問他,你想不想生極樂世界?那很想,真想到極樂世界,真想見阿彌陀佛,問什麼叫菩提心不知道。其實他那個想就是真正的菩提心,這是把我們的疑問解除,我們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有分。按照經典上講的菩提心,我們沒有辦法,沒有分,不但我們沒有分,阿羅漢也沒有分,辟支佛也沒有分。這一句我們就理解了。菩提是梵語,中國的意思是覺悟,無上菩提心是徹底的覺悟、是大覺悟,不是小的覺悟,徹底覺悟。一個人真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見阿彌陀佛,就是徹底覺悟。為什麼?我們看看華藏世界,文殊、普賢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四十一位是指華藏世界的全體。
這《華嚴經》上所說的,《華嚴經》的當機是圓教初住菩薩開始,初住、二住到十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加上等覺、妙覺總共四十二個位次。妙覺是成佛,所以前面四十一個位次都叫菩薩,這些菩薩都是破無明、見了本性的大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我們稱為法身大士。他們這些人統統順從普賢菩薩的勸導,都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說明了,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了。所以才有最圓滿、最真實的選擇,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選擇信願持名這個修行的方法,在一生當中快速的圓滿成就,這是第一等的智慧。我們今天就是其他的智慧比不上文殊、普賢,也比不上那些法身大士,但是我們想生西方極樂世界,想見阿彌陀佛,也採取信願持名這個修學的手段,這是跟法身大士、文殊、普賢沒有兩樣,這個選擇是第一等智慧的選擇。因此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管品位如何,到達西方世界之後,我們的生活待遇是跟那些菩薩平等的,你說為什麼平等?因平等,果當然平等。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也是發心想去,我們也想去,這心是一樣的。他用什麼手段去的?信願持名,我們也用這個手段。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所具備的條件,我們跟那些諸大菩薩沒有兩樣,那到西方極樂世界,說待遇要是有差別的話,那就太不公平了,那講不過去。因同果亦同,就是這個道理,這是說發心。
第二句講『深信因果』,這個地方所說的因果,絕對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我們常講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我們世間愚夫也知道,還需要跟菩薩講嗎?這條是跟菩薩講的,難道菩薩還不知道善惡因果嗎?所以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看到這一句是百思莫解,不懂它的意思,怎麼想也想不通。如果這句要放在第一條,那沒有問題,擺在第三條這問題就大了。所以想想,決定不是這樣的因果,這樣因果我們都知道,菩薩也曉得。到以後讀《華嚴》才恍然大悟,是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實在講許多菩薩不知道,許多菩薩還不相信。所以這句特別教菩薩要相信這個因果,不但要相信,要深信不疑,果然能深信不疑,你才會選擇這個法門。只要選擇這個法門,無論是什麼人,從等覺菩薩一直到地獄眾生,選中這個法門一生就成佛。無論你是做善或者是作惡,甚至於罪業極重,都不要緊,只要選中一生就可以成佛了。所以這不是普通的因果,我們一定要清楚。
佛在此地說這句實在是苦口婆心,因為西方世界是諸佛自己證得的境界,不是菩薩境界。所以菩薩聽佛講淨土的經論,不能接受的人很多,都在什麼地方呢?好像事跟理不能夠相應。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都是要斷煩惱障才能出三界,破所知障才能夠證得法身。現在佛給我們講求願往生,這兩種障礙都不要破就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超過一般的菩薩。一般的菩薩是要按部就班斷惑證真,即使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圓教初住。初住菩薩到等覺當中有四十個位次,好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十年級他得要慢慢念上去才能成功。非常的辛苦,時間很長。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一生到那個地方,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是什麼地位?是等覺的地位。換句話說,好像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到博士畢業班去上課,這不可思議,這誰都不能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就是這個情形,所以這是諸佛如來不思議的境界。一般菩薩聽了不能接受、不能相信,實在講這是應該的理所當然,不是奇怪的事情,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他不知道如來所證的深、廣,如來境界他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佛境界,凡夫念佛往生就是入諸佛境界,這個因果太深、太廣,難怪菩薩懷疑。菩薩懷疑不肯念佛往生,我們不懷疑,肯念佛往生,我們的成就超過這些菩薩太多。
我們憑什麼?憑什麼相信?憑什麼去接受?這的確是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相當不容易。假如我們沒有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的確這個法門很難信。難信之法,諸大菩薩都不相信,今天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人家聽了搖頭不相信,這正常的現象。這一介紹他就相信,非常奇怪,那是稀有!到我們仔細去讀《無量壽經》,這個問題才解答了。原來佛告訴我們,凡夫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能信受奉行,是因為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有這樣深厚的善根不是偶然的。換句話說,我們雖然是凡夫,要講到善根比那些菩薩還要深厚,多生多劫的供佛這個福報很大,福德也比那些菩薩多。現前蒙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得佛力加持,一接觸這個法門他就生歡喜心,他就能相信、就能接受,理論清不清楚無所謂,就照念、就真幹了。所以這自力、佛力,佛力是因緣,《彌陀經》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這麼個原因。所以我們自己要珍惜這一生的遭遇,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千萬劫難遭遇原來是對《華嚴經》說的,這個法門,比《華嚴經》還要來得珍貴,還要來得稀有,實實在在不容易,所以我們要深深的相信。
第三句『讀誦大乘』,《無量壽經》是大乘經,《阿彌陀經》也是大乘經,《觀無量壽佛經》也是大乘經,這裡「讀誦大乘」,我們到底要讀哪種大乘經?因為三福它的意思是雙關的,從狹義來說,是修學淨土往生的條件,這是狹義來說。廣義來說,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統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因此它就沒有說讀誦《無量壽經》,沒有這樣說,它只說「讀誦大乘」,這點我們要清楚。四弘誓願裡面教給我們的,四弘誓願的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要不要學?當然要學。可是你要問什麼時候學呢?不是現在。為什麼不是現在?四弘誓願不僅僅是誓願,實際上它是教我們修學的程序、次第。你看四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是發菩提心,自度度他要發這個大心。為什麼要發這個大心?菩提心不發,動力沒有了,我們現在講能源,能源沒有了,能源沒有就不會動了。什麼東西推動你在那邊精進、努力不懈怠?就是菩提心在推動。所以菩提心是無盡的能源,它能夠推動你,讓你精進不懈怠,這個了不起的力量。你這個心一發,你真的是不眠不休也不疲倦,就是這個力量在推動你。這是真正覺悟的心,我救自己要緊,唯恐將來還要搞六道輪迴,這個不得了,這要救命。不但要救自己,還要救廣大的眾生,看到這麼多眾生在這裡生死輪迴,跟我一樣,我要救自己也要救他們。
肩負起這樣一個重擔,那就不能不努力工作了,不能不發憤認真的去修行,所以這是個動力。菩薩善根只有一條叫精進,精進動力就是從發這個心來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一發動力有了。有了從哪裡做起?從斷煩惱做起。斷煩惱是什麼?度自己。絕對不可以說我自己沒有度先度別人,沒有這回事情。像人家掉在水裡淹死了,我不會游泳,我不自己學游泳技術,我就下水去救他,那白白賠一條命而已,救不了人的。所以這個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先度自己,自己也是眾生,先度自己這個眾生,然後再度廣大的眾生。度自己怎麼度法?斷煩惱。這個煩惱裡面包括二障,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所知障,見思煩惱就是煩惱障,塵沙煩惱裡面有一半是屬於所知障,一半是屬於煩惱障。這就是佛教給我們先斷煩惱,煩惱斷盡了再學法門,學法門是為什麼?是為了普度眾生。因為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你教化這些眾生,用一個法門不能夠普度,要像諸佛如來,以無量的智慧應各種不同的根機,說種種不同的法門來普度他們,那個時候就要「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圓滿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佛才是名符其實普度一切眾生,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統統都兌現,都做得到。
我們把這個意思搞清楚了,我們修學的程序就可以定下來,現在我們發菩提心,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如果你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決定搞輪迴,輪迴就是煩惱,輪迴的煩惱不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就斷掉了,永遠斷了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們就進入第二個課程,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這個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到極樂世界再學,不能在此地學。在此地學那就壞事,為什麼?你學得太多、學得太雜,決定障礙你一心不亂;換句話說,決定障礙你往生。我們要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才叫真正覺悟。即使講經說法,講經說法自己要衡量,我心還不清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把握,講什麼經?聽經的人都往生了,講經的人還搞輪迴,這怎麼得了!這不得了,這個問題嚴重。這都是事實,都是真的。所以真正覺悟了,講經講什麼經?專講淨土。頂多這五經一論,其他都不要講,為什麼?講這個經是本修行的經不礙事,講其他的經典就會妨礙。
我過去在年輕的時候,我是一出家就出來講經,我這個學講經是在沒有出家以前學的,學會了以後才出家。出家就教佛學院,沒有當學生就當老師,講了三十四年了,沒有中斷過,什麼經都講,什麼論也講,講得太多了,為什麼會講那麼多?不相信淨土。相信淨土之後這才真正覺悟了,覺悟到就是我剛才所說的,你們聽經的人會往生,我講經的人不能往生,這個虧吃大了。所以這樣才把這個大乘經論統統放棄,統統捨棄掉了,專講《無量壽經》,專修專弘、專弘專修,不再搞這些夾雜的東西。雖然有不少同修來問我、來要求,希望大乘經像《華嚴》、《法華》這些經典,希望我能講一遍。過去都講過,過去講過沒有留錄音帶,特別是《華嚴經》,在台南有一位開心法師,總在我面前講了十幾次了,他說:法師,《華嚴經》你要不講,恐怕以後沒有人講了。我聽了也很難過,想想可能也是事實,但是這個經講一遍確實不容易,至少要三千個小時,一天講兩個小時要四年的時間,誰有那麼長的時間來聽《華嚴經》?縱然我發心講,沒人聽。古時候寺院叢林這些大經是講給出家人聽的,寺院叢林就像現在學校一樣,是學校裡面的課程,學生必須要修學的。一般在家同修聽這個大經不容易,非常之難,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來聽一部經。
所以這些經典,實在講我也是非常的喜愛,但是我想想往生這個事情大了,要是貪愛這些大乘經典,將來給自己惹了麻煩,耽誤往生淨土,這就不得了了,所以寧願捨棄,專講《無量壽經》。實際上我是已經把這些大經大論裡面的精髓,都融會在五經裡面,都說出來。這是今天我們讀到這句「讀誦大乘」,你只念一部經就夠了,念《無量壽經》。或者年歲大的同修,《無量壽經》太長,我們就改念《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經文長短不相同,裡面的內容沒有兩樣,內容完全相同。一個是說得詳細一點,一個說得省略,所以蓮池大師說這個兩部經是一部,一個叫大本,一個叫小本,一個是細說,一個是略說,內容完全相同。所以你讀誦《無量壽經》,或者讀誦《阿彌陀經》都一樣。年輕人有時間最好讀《無量壽經》,因為它經文長,裡面講得比較詳細。《阿彌陀經》經文短,如果不看註解,沒有人跟你細講,往往你在經文裡面,看不出字字句句有無量深廣的義理,你不容易看懂,所以沒有《無量壽經》方便。實在講是《彌陀經》比《無量壽經》深,《無量壽經》你能看得懂,《彌陀經》看不懂,這是真的。因為《無量壽經》的意思都說出來,《阿彌陀經》的意思是含蓄在裡面,所以你看《要解》,看蓮池大師的《疏鈔》,才知道真正了不起。蓮池大師的《疏鈔》,我過去講過兩次,講圓滿的,第三次講了一半還沒圓滿。第二次留的有錄音帶,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個帶子,一部《阿彌陀經》三百三十五個帶子。我在台北第二次講的《無量壽經》,講得相當詳細了,這個帶子帶過來了,一百零幾個,比起《彌陀經》一半還不到,你才曉得《彌陀經》是真不容易,比《無量壽經》深。讀誦大乘我們就確定只念《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
三福以上這十句,從「孝養父母」到「讀誦大乘」,都是屬於自利的,自己要這樣修學的。只有末後一句是幫助別人,『勸進行者』,這就是化他,前面是自行,後面是化他。我們要把這個法門的殊勝、法門的利益,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勸他們也學習,「勸進行者」。無論是對於初學,或者對於老修,老修裡面有兩種,一種是修淨土的人,修淨土的人也要勸他嗎?要勸。為什麼要勸?他未必是真修,雖然講修淨土,對這個世間還很貪戀,學得還很雜,這都是不能往生的。一定要勸他專修,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幫助他成就,這是一類。另外一類不是修學淨宗,修學其他宗派法門的大乘人,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他要歡喜接受這個因緣就無比的殊勝。為什麼?不是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因為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我們的介紹、推薦是他這一生成就的關鍵,所以非常的重要。這是三福介紹了,下面佛說: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本宗也叫做淨宗,淨宗的修學,這個業是事業,淨宗的事業就是前面所說的,這就是『淨業』。什麼人完全肯定依照這個法門修學?
【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換句話說,『過去』一切佛已經成佛了,『現在』十方一切諸佛,以及『未來』一切諸佛如來,統統是修這個成就的『淨業正因』。如果離開這個法門,就決定不能成就,這非常重要。有些同修聽到之後他就懷疑了,像《往生傳》裡面講的,張善和唐朝時候的人,一生殺牛是屠戶,造的殺業很重,臨命終時他看到許多牛頭人來向他討命,這就是地獄境界現前。他一直叫救命,恐懼得不得了,叫救命,算他的緣好,剛剛有一個出家人,從他家門口經過聽到裡頭喊救命,這個出家人就跑進來看看問問:到底什麼事?張善和就大叫:很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個出家人一聽就明瞭了,趕緊點了一把香也不知道多少支,點了一把,點燃之後交給他,叫他拿了: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大聲的念,念了幾聲之後他就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往生了。這是講臨終十念往生,臨命終時才遇到佛法,遇到這個法門,時間那麼短只念了幾聲佛,他就往生了。
這個三福「淨業正因」,他做到了沒有?他要做不到他怎麼能往生?我們仔細去觀察,仔細去體會,他在那一剎那之中,這十一句統統具足。也許說前面這十種具足,那「勸進行者」這一條他也有嗎?他怎麼沒有!我們今天聽到他這個故事,心裡都很感動,這都勸我們了,有,都包括在裡頭。他雖然沒有說法,他現身他做出個樣子給我們看,使我們對這個法門增長了信心,沒有言教,他有身教,統統具足了。雖然是個惡人,一念悔改,誠心誠意改過自新,所有一切善法統統具足了。他在這個時候地獄相現前救命要緊,所以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那是真心,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一心一意求見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來救他命。這個時候他一個妄念都沒有,所以他心是真誠,真誠心中這個都是屬於性德,真心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能。所以真心一顯露統統具足。
三年前DC周廣大居士往生,也是不可思議,周居士念佛念了三天,不是臨終十念,他念了是三天三夜。他得的病是壞血症,就是我們講的血癌,這個病很痛苦。這也是遇到一個善知識,DC龔振華居士,遇到這麼一個居士,這個居士勸他念佛,他當下就接受,一接受一發心念佛,他雖然病得很重,痛苦就沒有了。這他自己說的,大家看到的,這個痛苦就沒有,不痛了。念到第三天,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是見到西方三聖,從雲層裡面下降來接引他往生,念了三天三夜。符合經典裡面所講的標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統統做到了。《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他是三天,念三天往生。沒想到的在美國這個地區,也有這樣的好榜樣,能讓我們看到。同樣這個例子,就是這一、二年當中比周居士在後,在這一、二年當中,我們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又見到二、三個人,時間長短不等。新加坡有一位老太太念半年,她往生的時候好,她沒有病,預知時至,走得很自在,念半年。這對於新加坡那邊同修念佛的信心增長太多,大家看到這個樣子,所以現在新加坡跟馬來西亞,這個念佛的風氣非常之盛,過去沒有,現在非常盛,念《無量壽經》非常普遍。所以我們曉得,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學習,要把它變成我們生活行為。
本宗正修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就像蕅益大師所說的,我們心心念念一心一意,這一生當中什麼都不想,只想見阿彌陀佛,只想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發了無上菩提心。這句佛號保持叫它不中斷,口裡面斷沒有關係,心裡面不斷,所謂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心裡想,心裡頭不要想別的,想別的就錯了,想什麼都錯了,只有想阿彌陀佛就對了。所以佛像要常常看,要印在自己阿賴耶識裡頭,我們俗話說,印象愈深愈好,時時刻刻能想起阿彌陀佛。真正念佛人,如果你家庭裡面沒有障礙的話,阿彌陀佛的佛像,阿彌陀佛的名號,什麼地方都可以掛,都可以供養。只有你那個洗手間裡不要去掛,其他都可以,臥房裡面都可以,沒有忌諱。為什麼?我怕忘掉了,忘掉我就不能到極樂世界,我為了要不忘記,臥房裡頭眼睛睡覺一張開就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歡喜,不會說你失禮,也不會責怪你的。諸位一定要知道,這個重要,不要認為這樣不恭敬,不好供養,不恭敬最後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嚴重。為了求生淨土,為了時時刻刻不離開佛,那就什麼地方都可以供養,都可以供奉。
如果不是真心真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當然你供奉的地方不適合,那就是不恭敬。假如一心一意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恭敬、不恭敬都沒事,都沒有了,不談這個問題,這個要懂得。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像最好供在佛堂,家裡沒有佛堂,供在客廳,其他的地方不能供。專修淨土一心一意求往生什麼地方都可以供,每個房間進去都看到佛像。總而言之,你轉個身不管在哪個方向都能看到佛這才好,叫你不要忘記,時時刻刻提醒你。現在念佛機也非常好,只是音聲,用音聲提醒你,讓你在二六時中都會想到佛,這個方法好,非常之好。這個正修就是念佛。這個講義四十五條我們就不要講,諸位同修自己看看就知道,這是講佛的放光。我們看四十六條:
【凡惑障深。心多散動。若不頓捨攀緣。淨境無由得現。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為淨業成也。】
我們看看,善導大師這段的開示,想想自己確實是大師所說的,我們是凡夫迷惑,業障非常深重,心是散亂的,散亂心就是求願往生的大障礙。鳩摩羅什大師翻《阿彌陀經》,往生的條件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往生的條件。不能具足這兩個條件,你念佛念得再多也沒用,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一天念十萬聲也沒有用處,心散亂!如何能把散亂的心收拾成一個清淨心,這就是功夫了,功夫要怎麼做?要捨,捨就是要放下,放下『攀緣』。要用現代的話說,把你心裡面的牽掛要放下,憂慮要放下,妄想執著要放下,這個很重要。這些東西都是六道生死的因素,你不把這些東西放下,換句話說,來生還要搞六道輪迴。把這個東西放下了,就是放下六道輪迴,我們這個才順利往生,所以這個很重要!放下萬緣,清淨心就現前了,這是大師教給我們『安心住行』的方法。底下這一段四十七段:
【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
這個地方的『如來』,就是指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就是為娑婆世界這些苦難的眾生。此地說『為未來世』,釋迦牟尼佛講的「未來世」,正是指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是講的末法時期。末法時期苦難太多了,我們都是為煩惱所逼迫,這個煩惱就好比賊,受它之害。怎樣把煩惱擺脫?依照佛的教誨,就可以能夠捨離煩惱,恢復清淨心。在一切法門裡面,特別是淨土的三經一論,是專講這個問題,說得深刻、說得圓滿。大師在此地勸我們應當『受持』,「受」是接受,「持」是奉行,接受而不能照做沒有用的,所以受是屬於信,信受奉行,持是屬於奉行。『廣為多眾,宣說佛語』,這是再進一步勸我們,我們自己得到這個殊勝功德利益固然是很好,但是我們想到佛的恩德非常重,如何報佛的深恩?只有一個方法,將這個法門普遍介紹給那些還沒有聽到的人,這個才能夠報佛恩,所以教給我們要流通佛法。
底下有一段,可以說是針對於我們現在,我們看一百零九這一段。我特別把善導大師這段開示節錄出來,原因是什麼?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佛門可以說是非常的混亂,跟這個世間情形沒有兩樣,真正是亂世,亂到極處了,法門也亂。我們念佛人,時時刻刻會聽到別人來勸你:念一句佛號不行,不能成功,要念很多佛才會得到保佑。他們把每一尊佛菩薩都派了管的這些事情,像你要消災了那要念觀音菩薩,你要超度要念地藏王菩薩,生病要念藥師佛,往生就念阿彌陀佛,每個佛菩薩管一樁事情,你都不念到的話,那將來怎麼辦?你的問題不能解決。亂,亂得不得了,經典也是如此。所以我在台北看到學佛的人,早晚課念得很多,十幾種。他來跟我講早晚課,早課要兩個小時好辛苦,要趕,趕完之後還要去上班。通常這些經典他都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金剛經》,還有《普門品》,所以說多了,他說了十幾種。我聽了:是很辛苦。這叫什麼?雜修、亂修。雖然早課念這麼多,實在講有口無心,一面念經一面想別的事情,還要趕著上班,把它趕出去。你說糟糕不糟糕?我們讀大師這一段文,這心就定了,前面一段我念一念,因為我們時間快到了。
【縱使初地已上。十地已來。】
這是講什麼人來勸你?菩薩。什麼菩薩?地上菩薩,從『初地』到『十地』,比那普通人資格高多了。
【若一若多。】
或者是一個菩薩,或者是多菩薩。
【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讚彌陀。毀訾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
這是大菩薩來勸你,許許多多無量無邊菩薩都這樣說:不要相信,釋迦牟尼佛這個話靠不住。你動不動搖?
【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
聽了之後要不動搖。
【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
這是對於佛真正相信,佛不妄語,佛不騙人,佛所說的話一定句句都是真實。
【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
菩薩裡面有『異見』,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修法,所以縱然遇到這些大菩薩,也不能被他們動搖了信心,這個非常重要。
【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
這個問題,菩薩有問題,他要是真正的菩薩,不會違背佛的教訓,他所說的跟佛講的一定相同。怕的是假菩薩,假菩薩來破壞佛法,現在這個世間很多,我們要小心、要謹慎。這一段意思,明天我們再來細說,對我們有很大的關係。明天圓滿,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