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第二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 檔名:03-006-0002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接著介紹《觀無量壽佛經》大意的第二講。在《四帖疏》的第一卷裡面,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經上給我們說明這個九品往生。這段經文不僅僅是念佛往生的大事,實際上在我們現前日常生活當中,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可以帶給我們現前生活的幸福,這點我們也不能夠疏忽。
【經云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我們節錄的第十一條:
【一者但能持戒修慈。】
它這個三種只要具足當中一個條件,都是得生淨土的方便,說『但』那就是只具備這個條件,其他的沒有具備,只具備這條。第一個是『持戒』,第二個是『修慈』,這是第一條裡面跟我們講的兩樁事情。戒律,佛在經論上說得非常之多,而且是佛對於一切眾生教學的重點教育。佛家所說的戒,跟儒家的禮性質相同,也跟現在我們講法治國家的法律性質也相通,「持戒」用現代觀念來看就是守法。但是世間的法律,它的功用是維繫社會的安全,保障人民的權益,它的宗旨在此地。佛家所講的戒律呢?比這個範圍更深、更廣,只要我們能夠遵守,不但現前的利益我們都能夠享受得到,而且還關係到來生來世,甚至於關係到這一般宗教裡面講的永生。一般宗教講的永生那是個願望,不一定是事實,這是真的。可是佛法裡面講的永生,跟諸位說是事實,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的。為什麼宗教上講永生不是事實?宗教的永生是生天,而且他們對於這天實在沒搞清楚,含糊籠統說一個生天。佛法對這個天道講得非常的詳細,天有二十八層,分為三大類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到底生到哪一種天、哪一層次的天,都有問題,無論生到哪個層次,都沒有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佛告訴我們,最高的天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是八萬大劫,這八萬大劫也是一個數字,是個實在的數字。八萬大劫到了怎麼辦?還是要墮落,他不能再往上去,上沒有了,上不去了,上不去就往下面墮落。俗話所謂「爬得高,跌得重」,愈是往上爬沒有一個不往下墜落的。所以這是不究竟的,雖然壽命長它不是永恆的。
唯獨佛法裡面講的「大涅槃」,這是真正不生不滅,真實的永恆,佛家講的戒律能夠幫助我們證得大涅槃,所以它定的法跟世間法深遠相比,是有很大的差距。佛給我們講的戒法是很多,但是我們要抓到它的精神,這個很重要。因為戒律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規範,規範我們的思想、言行,也就是我們生活的一個共同標準,因此人人都應當遵守。佛制定的戒律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無論戒條再多,都超越不了這個範圍。因戒這才能得定,因定才能開智慧,佛法教學終極的目的是智慧。所以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唯有智慧開了,這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智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哪些問題呢?簡單的說,就是宇宙人生的問題。人生是個人一生的生活,乃至於自己過去、現在、未來,這些問題是屬於自己本身的。除本身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做到非常的圓滿。佛教說穿了不外乎教給我們這些,所以它這個教育非常的實用,而是不能不學的。說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講的斷惡修善,善惡以什麼為標準?這在前面我跟諸位說過,古今的標準不一樣,中外的標準不相同。
不但講中外,就是自己一個國家,國家幅員太大,像我們中國跟美國都是大國,中國之複雜也不亞於美國,美國我們知道算是一個新開發的地區,它的歷史才不過兩百年。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來自世界各個不同的國家民族,所以他們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每個民族、每個地區有它自己的標準。像在美國為了適應大家生活的方便,所以它每一州都有每一州的法律,每一州的法律有許多地方不相同。這就是說它的生活方式不一樣,它的善惡標準不盡相同。在我們中國是個統一的國家,但是也有許多民族不相同,風俗習慣不相同,因此善惡的標準也有差別,但是它沒有明文規定。不像在美國,它每一州有法令規章,它有文字規定的,這些事實我們都要了解。了解之後佛的教義我們才能夠圓融,才能夠應用在生活上,不至於很呆板,所謂叫死在戒條之下那錯了,那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要我們知道它的精神,在生活當中活活潑潑的運用,使你的生活更充實,生活更美滿、更幸福,這是佛教育他所樂意見到的。明白這個事實,我們就能體會到佛法標準很多,我們把它大的來分別,像現在所說的五乘佛法,五乘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五個修學大的層次,他們的標準就不相同。
但是佛的戒律雖然多,最重要的是四條戒律,叫四重戒,四重戒就是殺盜淫妄。這個四重戒,無論是這五乘當中哪一乘裡面,決定都是擺在前面的四條,所以這是重戒。佛告訴我們,這四條叫性罪,就是它本身就是罪惡,無論你受戒、不受戒,你這樣做都是罪惡,因為違背了自性。五戒裡面加上一個酒戒,不飲酒,酒為什麼佛把它制定成為戒律?飲酒本身沒有罪過,所以這條戒叫遮戒,所謂遮就是預防的意思,預防什麼?酒醉亂性你會造惡業,所以它的用意在此地。因此這條戒守得也相當之嚴格,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它性質不相同。在戒條裡面,前面這四條戒是任何戒律都有,酒這條戒就不一定,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所以我們要明瞭它性質的不同。可是戒律,一定要懂得它制戒的意義,佛為什麼要制定這條戒律,你要懂得他制定的意義、制定的因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來守持這條戒律。持戒裡面,佛有開遮持犯,你一定要懂得這四個意思。所以戒律怎樣叫持,嚴格的遵守?怎樣是犯?在什麼情況之下可以開?那個開戒不是犯戒,那個沒有過失的,不但沒有過失,有的時候還有功德,是為了利益眾生,那就有開緣。所以戒是有開戒的,每條戒都有開緣,可見得它不是死的。什麼時候應該嚴格的守持,什麼時候可以開,這是你智慧的抉擇,抉擇的一個原則那就是利益眾生,為了利益眾生這個戒可以開的。如果為了自利那是犯戒,那不是開戒,那是有罪過的了。這些《戒經》裡面舉的例子都很多。
因此戒律我們一定要受,要嚴格的來受持,它對我們沒有不方便的地方,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戒律絕不是約束我們,絕不是繫縛我們,叫我們動不動都犯罪,不是的。所以你一定要認識它、理解它,活活潑潑的去應用它,然後你才知道持戒的好處。它的含義引申,就是世間的法律,我們一定要守法,不但世間法律要遵守,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這統統包括在廣義的戒律之中。我們中國古人常講「入境隨俗」,隨什麼俗?隨著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隨著他們的生活方式,隨著他們的法律,我們要遵守,這才能跟這個地方人和睦共處。他歡迎我們,我們要尊重他們,不能拿我們自己的標準去規範他們。我們今天住在美國,一定守美國的法律,不能拿中國的法律來規範美國的法律,這個講不通的,他們不能接受。所以每到一個國家地區一定要守他們的法,這個都包括在持戒這條裡面,由此可知,持戒這條範圍非常的廣泛。能持戒的人,就一個能守法的人,這個人心是安定的,他沒有做非法的事情,他沒有恐怖、沒有憂慮,這就能幫助他修定。第二個「修慈」,慈是慈悲,慈的意思在佛門裡面的解釋,是幫助別人離苦得樂。別人有苦難,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解決,希望大家都能過得很快樂,大家都能過得很幸福。常常存這個心,常常這樣去做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樣的存心處世,再能老實念佛,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具足「持戒修慈」,就是經典上常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就建立在這個地方。這是第一個條件,能生淨土的。
【二者不能持戒修慈。】
這個『持戒修慈』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當然有做不到的因素,譬如我們在一些地區看到,有些人不能不走法律漏洞,走法律漏洞這就是不持戒,就沒辦法持戒。像這些事實,往往我們都能看到的,譬如無論在中國、外國,逃稅這就是個犯戒的,不但這是犯戒,實際講是個嚴重的犯戒。可是有許多做生意的人來跟我說:如果要老實去報稅,我的生意維持不下去。他有他不得已的苦衷,這就是他有許多因素他不能持戒,他不能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實在講「持戒修慈」的人,在比例當中不是佔大多數,是少數。還有其餘的不能持戒修慈的人怎麼辦?佛給我們講:
【但能讀誦大乘。】
實在說持戒修慈的人是天性,這個人天賦好、秉性好,我們佛法講善根深厚他能做得到。其次的就做不到的,做不到的培養,宿世善根不足,我這一生來培養。用什麼方法培養?『讀誦大乘』就是培養,你每天讀大乘經典,你念個十年、八年,念久了你的思想、見解、行為,不知不覺就潛移默化,就轉過來了。所以持戒修慈,過一段時間之後他也就做到,不必人勸他,不必人教他,自自然然就做到了。怎麼做到的?大乘經典念多了,慢慢他就覺悟,他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法,所以這是個好方法。
【三者不能持戒讀經。】
『不能持戒』,就是第一條他做不到,這個持戒修慈他做不到;第二條讀誦大乘經典,他沒那麼多時間,他也做不到。怎麼辦?這就是業障愈重的人,這個自己總要知道,連讀誦大乘經典的時間都沒有,這個自己業障很重。那怎麼辦?念佛。念佛方便了,因為『讀經』要看著本子念,要有時間規規矩矩坐在那念。念佛就方便了,所謂行住坐臥都可以,也不妨礙你工作,佛念久了自然就有感應,念久了之後一定也能做到持戒修慈。所以第三講,「三者不能持戒讀經」。
【唯能念佛法僧等。】
這講念三寶,三寶說一個『佛』,三寶就具足了,統統具足。
【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
這句話是個關鍵,我們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關鍵就在這一句『專精勵意』,「勵」是勉勵,「意」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立志,勉勵自己要立定志向要「專精」。實在講世出世間法成就關鍵,都在專精,佛法是大事因緣,如果不專、不精,縱然很勤奮、很努力也得不到結果,這是許多修行人都有這個感觸。幾時你只要專修了,專修大概一般講,在半年到一年,你就會得到受用;如果不專、不精,學一輩子也得不到受用。這是學佛跟沒有學佛之前做個比較,就很明顯能看得出來,能體會得到,所以這個很重要。底下跟我們講,修學時間的長短:
【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
這個時間不長,短的是一天一夜,長的是七天七夜。
【相續不斷。】
這就是講的專精,這種修學的方法,或者是一年一次,或者是一個月一次,都能夠得到效果,此地是講專修,不要看時間短,這個效果非常之大。為什麼?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打佛七,一年打一個佛七,在一年當中找休假的時間七天,去念七天七夜佛。這個七天七夜功夫如果得力,比平常人修一年那個功夫還要殊勝。可是關鍵就是「專精勵志」這四個字,如果這四個字要沒有做到,那這個七天收的效果,就不會很大了,不會很顯著了。這個修行期間當中,真的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專心的在念佛,一絲毫憂慮、牽掛都沒有,要這樣念才行;沒有七天時間,念一天,一天一夜。所以這個修學的方法,我們今天在美國這個環境,大家要是發心來學的話,我們還是可以做。我們租一個場地,一個月我們在一塊念一天佛,七天大家沒有這個時間,一個月一次念一天一夜,人數不必多。如果人太多了怎麼辦?太多我們分開,或者是二十個人一組,一個月一次,第一個星期這第一組,第二個星期第二組,第三個星期第三組。一個星期我們參加這個組,一個月念一次,租一個小型的道場,租一個小型的地方,租、借都可以。這個對於自己非常有受用,因為平常我們瑣碎的事情太多,頭腦裡面盡是問題,所以你的精神、體力透支不夠用。進入念佛堂,你就把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要管了,就專心念佛念一天一夜,不但你不會疲倦,你會覺得身心非常舒暢。假如一天一夜念得很疲倦,那是你在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才會有這個現象。否則的話,念佛實在講是讓腦休息,腦裡面沒有妄念,腦休息。用一句佛號來定心,所有一切念頭集中在佛這一念,就是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一切的妄念,用這個方法。
實在講這個方法跟禪定,是沒有兩樣的,禪定裡面用參話頭的方法,跟我們念佛的方法非常相似。觀心,昨天跟諸位說,現在人的根性沒有辦法做到,做不到,那只有參話頭,參話頭就是時時刻刻念念之中,提起這個疑情。譬如說老師教你一個話頭,教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教你參,你可不能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怎麼樣?那叫胡思亂想,那就打妄想,那不叫參話頭了。話頭跟你說沒有意義、沒有答案,就是叫你念頭集中,集中在那裡,這個找不到答案的,集中的時候,你念頭一集中這裡,其他妄念就沒有了。所以它還是以一念來止一切妄念,它還是用這個方法。我們念佛也是,用這一句佛號當作話頭,不要去求答案,用這一個念頭止一切妄念,把所有念頭集中在這一個念頭上。佛號跟話頭功德不相同,方法是相同的。換句話說,你止一切妄念這個目標相同,除這個目標之外,還有另外的功德就不一樣。話頭必須要參透,參到得定,參到大徹大悟,那功德才能現前。所以他的功德緩慢,很不容易現前,有人參一生都沒有辦法,不但是不能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但是念佛的好處,與阿彌陀佛心心相印,我們念佛,佛也念我們。所以念佛的人,佛就念你,感應道交,當下就能得到諸佛冥冥當中以威神來加持你,所以這個比參禪好得太多了。參禪沒有佛菩薩加持,這個念佛的人有佛菩薩加持,所以它的好處在此地。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必定得生,參禪的人如果不是到明心見性,他出不了三界。所以在功德、利益上來講,念佛比參禪要殊勝太多了。所以以後我們淨宗學會在此地,是可以來辦一個月一次的念佛會,是一天一夜,七天七夜時間太長。
【各迴所作之業。求願往生。】
『迴』是迴向,我們在這一個月當中,我們所造的善業,斷惡修善這些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就是自己修福,要記住,不要去享福,福要享盡了怎麼辦?那問題就嚴重了。所以修福不享,把這個福報留在什麼時候享?留在往生這個時候享。往生享什麼福?第一個不生病,這是大福;第二個頭腦清楚,不迷惑顛倒,沒有病苦;第三個求佛來接引,臨命終時佛來接引,自己曉得什麼時候去,叫預知時至自在的往生,這是人間第一大福報。我們在近代像這樣大福報的人,我們見到不少,而大多數都是在家人,出家人當中,我們還沒有見到。像這樣大的福報,預知時至不生病自在走的,想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就走的,在近代出家人當中沒有,在家人當中有。你要問那為什麼?實在講理由很簡單,在家人他到年歲大了兒孫都能獨立,自己責任沒有了,真的身心放下,他真放下,所以他要念佛他真的是專精,一心稱念。出家人縱然講經說法還有許多應酬,免不了要分心,他的心想定下來不如在家人。所以他也能往生,但是臨命終時不自在,沒有在家人那麼自在。因此學佛成就,不是說在家、出家,出家人一定修得比在家人好,未必,不在此地,而是在專精,關鍵在專精,能夠做到這兩個字,往往在家比出家容易。從另一方面說,出家人弘法利生這是修福,在這方面,這是在家人不如出家人。
可是諸位要曉得,如果要不能往生,這個福報就帶來很多的麻煩。為什麼?來一生再得到人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世間的大富大貴,做國王的、做總統的、發大財的,都是前生是出家人,前生修的。這一生一享福,把佛法都忘記得乾乾淨淨,這一生造罪業,福享完了罪報現前要墮落。這些事實,我們都要明瞭,要認識清楚,不能被欺騙了。這是講我們最大的一個目標,這個地方佛法講覺悟、講開悟。什麼是覺悟?這個徹底覺悟就是知道人生苦,知道六道苦,這是你真正覺悟,唯有知苦才想把這個苦擺脫掉。知道在宇宙之間有一個極樂世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實不是幻想,確實有這麼個地方,確實有阿彌陀佛。十方世界真正覺悟了的眾生,念佛求願往生的人非常之多,那些人都能夠如願以償,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為什麼不覺悟?為什麼還留戀這個苦世界?甘心情願在這裡墮落呢?在這吃苦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值得我們真正覺悟的。真覺悟了,才曉得念佛要緊,念佛重要,什麼事情可以捨棄,不能不念佛,二六時中一天到晚這一句佛號要保住。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上品上生。】
這個專精勵意的人,能基於前面持戒修慈這種人,就是『上品上生』。平常我們的功夫叫散課,就是散念,雖然早晚功課,因為你有工作很繁忙,你不能專心,一心一意的來念佛。因此最理想的是一個月當中念一天,有一天的時間我們來精進念佛,人數不必要多,這是真修的人。真修的人說老實話,不太多,參加法會的人多,搞熱鬧的人多。你看在台灣打個佛七,幾百人參加,那是法會,那是熱鬧,這一支香念下來了,一支香一個半鐘點,念下來當中休息的時間,就張家長、李家短雜心閒話,把佛都忘光光的了。所以這個不專、不精,這是搞法會、搞形式、搞熱鬧,不是真正用功;真正用功,進念佛堂之後一句話都沒有。所以念佛堂是個莊嚴的道場,進去之後什麼都放下,腦子裡只有佛號。修學的方法後面還會講到,身語意三業專精,身拜佛、禮佛,口念佛,心想佛,除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見到人也不打招呼,打招呼就分心。所以進到念佛堂雖然是共修,彼此都不打招呼,這個才如法。
在臨命終時,佛與菩薩大眾們『放光授手』,這是佛來接引一定第一個接觸的是佛光。接觸佛光,佛光有加持的作用,有滅罪的作用,就是說你的功夫在佛光照耀之下會提升一層。我們原來是功夫成片,念到功夫成片就是一點雜念都沒有了,心裡就是佛號,除佛號什麼都沒有了這叫一片,這功夫成一片,這個時候佛光一加持,就把你升了一級了,升等了升到一心不亂。所以《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而梵文經典上也不是一心不亂,諸位看玄奘大師的譯本,你就看出來了,而是「一心稱念」,不是一心不亂。這是鳩摩羅什大師翻的,他翻的有沒有錯?沒錯,凡是往生的人一定都是一心不亂,佛光一照把你功夫升等了,升了一級。所以他沒有講錯,這裡翻譯沒翻錯。如果我們念到事一心不亂,佛光一照的時候就升到理一心不亂,所以這是加持的力量。「授手」,佛援手來接引你,『如彈指頃』,這是講速度之快,就像這一彈指,這一彈指時間是很快的,就跟著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說「上品上生」的。我們接著再看底下一條:
【上中者。】
就是上品中生的。
【經云。不必受持大乘。】
這個緣比前面要差一等,前面的因緣殊勝,他遇到大乘經典,這是遇不到大乘經典,所以沒有辦法受持。
【但言善解。未論其行。】
他懂得佛法,但是他做不到,他沒有辦法做到。
【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迴願求生。】
這就提出他重要的條件,他『深信因果』,對於因緣果報他深信不疑;換句話說,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一個人能夠「深信因果」,他起心動念他會很謹慎,為什麼?他知道後來有果報。他要不願意受惡報,我今天就不能起惡念,我起惡念將來要受惡報。我願意受善果,那我今天以善心、善念,就是深信因果的人他不會作惡。雖然像前面講的持戒修慈,他做不到,但是他已經接近,他不作惡事。『不謗大乘』,對於大乘法他能深信不疑,以這個善根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得生。再接著看底下,上品下生:
【經云。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更無餘善。迴斯一行。求願往生。】
這是上品下生的人,這個條件我們一看就知道,有不少在家、出家的同修,都具備這個條件,因為這個條件很簡單。『但發無上道心』,什麼是「無上道心」?一心一意想求生淨土,想見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道心」。『唯此一句』,這一句就是阿彌陀佛,其他的他什麼也不會,什麼也沒有,就是一心一意想生西方極樂世界,想見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口裡就念這句佛號。實在說這就符合了《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沒有別的妄念,雖然沒有善行,也沒有辦法、沒有力量去幫助別人,其他什麼善都沒有,只有一心一意念佛這就行。後面是總合上輩的三品做個總結,善導大師告訴我們:
【皆是佛去世後。】
說明上三品,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菩薩、阿羅漢他們修的,我們大家都有分,上品上生都有分。這說得好!真正是暢佛度生之本懷,所以這是『佛去世後』。
【一切發大乘心眾生。】
凡是求願往生的這個心,都是『大乘心』。
【行業不同。】
『行』是行為,『業』是造作,我們的行為造作不一樣。
【致使去時。迎候有異。】
所以念佛人他的成績、他的果報,是在往生那一剎那,在這個時候你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在最近這三、四十年當中,所看到的往生的人,在台北市李濟華老居士他走的時候八十多歲。這位老居士念佛是預知時至,他大概在兩個月之前就曉得他哪一天走,所以每天有空的時候,就看看這些老朋友,去辭行,最後見一面,別人不曉得,他知道。臨走的那天這給他太太辭行,臨走的那天,那天是他們念佛團的共修會。這個念佛團是他老人家創辦的,他們每個星期有一次的共修,但是這個共修不是一日一夜,就是念一支香,念佛兩個小時。念佛當中有半個小時講開示,講開示是幾位老居士輪流來擔任,這是他們念佛團的常規,每個星期一次共修。他老人家往生的那天,我們舊金山的甘老居士在場,她現場看到的,甘老居士。他參加共修跟他太太一起到念佛團,那個時候還沒有計程車,三輪車,他們坐三輪車去的。在座車上他就跟他太太說:我如果往生了,妳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得寂寞?他有三個小孩都在美國念書,就是夫妻兩個住在台北。他太太不知道他那天往生,不曉得,所以隨口就答應了:你要能往生,那很好,你就不要管我了。太太同意了。
到念佛團之後跟大家一塊共修,講開示的時候,那天是輪到魏老居士講的,他就跟魏老居士商量:我們兩個換換時間,今天我來講,你下一次講。魏老當然尊重他。他老人家上台講開示,開示通常講三十分鐘,他那天講了一個半小時,把事情都講完了,言辭非常的懇切,勸勉大家認真念佛。講完之後跟大家辭行說:我要回家去了。聽眾都以為他年歲很大,今天一高興講了一個半小時,大概講累了要回家休息。哪裡曉得他老人家下了講台之後,他們念佛團有個小客廳,他就坐在沙發上就往生了。你們想想看,沒有生病,講一個半鐘點音聲響亮,坐下來就走了。那天就是甘老居士敲引磬,助念的時候甘老居士敲引磬,她在現場。所以我給同修們說,修福報要修這樣的福報,沒有痛苦,曉得哪一天走,走得這麼自在,走得那麼瀟灑。這世間人做不到,做總統、做國王、大富大貴億萬財產也做不到。這叫真正的福報,我們要求的福報要求這個,人在一生當中能臨終不生病,預知時至,平常你就不會生病,不生病是大福!人老,老沒有病苦這是大福報。有錢有什麼用?天天生病,三班護士照顧,那個日子好過嗎?不好過。所以只有學佛的人才會覺悟,財富不重要,身體健康第一重要,這是真正的福報。我們要求的是求這個,其他的不求。生活簡單一點、清苦一點好,為什麼?不會增長貪心,不會留戀這個世間,你走的時候就會走得很瀟灑,走得很痛快,沒有一絲毫留戀,這就是「無上道心」。
行業不相同,走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有的人走得很自在,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有的人有一點點小病苦也能往生。只要臨終最後一念是佛號,這個心願願生淨土,這都能得生。所以臨終助念很重要,怕在臨終的時候把佛號忘掉,或者是家親眷屬瑣碎的事情忽然想起,念頭差錯了,這一差錯就錯到六道去了。所以臨終這一念比什麼都重要,助念太要緊、太要緊。但是在國外尤其是老人,很多老人都是一個人住,萬一出了事情誰去助念?甚至於沒人知道,這是值得憂慮之處。現在有這個念佛的機器,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的,你家裡面無論有沒有佛堂沒有關係,只是念佛的聲音,你在臥房裡面睡覺的時候,能夠聽得清清楚楚這就好。這個念佛機日夜不要間斷,常常提醒我們自己,對於年歲大的人、身體衰弱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真的什麼都要放下了,這個很重要,比什麼都重要。平常一般人都會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那帶不去的他天天還想,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這個事情麻煩。這不要再想,能夠真正放下、真正不想,這才是真正覺悟,真正發了無上道心了。去的時候佛來接引:
【上上去時。佛與無數化佛。一時授手。】
就是來迎接你的都是諸佛,阿彌陀佛與許多諸佛如來來接引你。為什麼諸佛都來接引你?這點要知道,一切諸佛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沒有一尊佛不講淨土三經的,不管在哪個世界講經說法。實在說講經說法是適合於一切眾生的根性,在這個世界講的經,在那個世界未必講,這不一定。但是淨土三經是一定要講的,換句話說,這三部經是所有一切眾生共同科目必修的課程,這是一定要講的。沒有一尊佛不苦口婆心勸眾生求生淨土,所以他們的心願完全相同。一個人果然對這個法門真信不疑,一心一意求願往生,你說阿彌陀佛看到歡喜,一切諸佛如來看到沒有一個不歡喜,他一定來接引。世界太大了我們無法想像,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鐘往生的人不計其數,這些佛去接引豈不是太忙碌?他忙不過來了。諸位要知道,他們神通廣大,不必自己身去,化身去!我們在大經上看到,像《梵網經》裡面所說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所以他們的化身是無量無邊,阿彌陀佛也是化身來的。否則的話,不用化身,那個接引時間不夠用,所以統統是化身。這個地方講佛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與十方無數的化佛統統來迎接你,這是上品生。
【上中去時。佛與千化佛。】
這個你所看到佛的人數,就不相同了,這是看到一千尊佛來接引你,你看到這個情形,自己就曉得,我是上品中生。如果你看到來接引你的佛數不清,不曉得有多少,你就知道自己是上品上生。所以何必去問人?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們學佛成就要爭取這些,其他的不要爭取,自己將來往生的時候,看到無量無邊諸佛來接引。你一定要依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佛沒有一句是妄言的,沒有一句假話,所講的統統是事實真相,哪個人修哪個人就得感應。
【上下去時。佛與五百化佛。】
一看到是五百尊佛來接引你,這就曉得是上品下生,這就知道。
【直是業有強弱。致使有斯差別。】
不是佛不公平,不是佛對人待遇不相等,佛是平等的。你能夠見到這些諸佛來接引你,是你自己感應,我們自己有感,佛則有應,感應所現的。眾生是有心感,佛是無心應,像我們敲鐘一樣,我們敲一下,它就響一下;敲重一點,它響的聲音大一點,時間長一點;敲輕一點,它響的聲音小,時間短一點。它是無心的,我們是有心的,所以我們有心感,佛是無心應。我們求的這個心,力量強、專,它感的面自然就大,是這麼個道理。因此我們才真正知道一個事實,我們到底是求佛還是求心?這個諸位就明白。不要求佛,求心,求自己的心,心清淨、心專誠,那個佛的感應自然殊勝。如果我們搞錯了,我們求佛,希望我臨終時候,有無量諸佛來接引我。到時候一尊佛也沒有,為什麼一尊佛也沒有?你心不清淨,你心裡沒有感,佛就沒有應。因此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很多人用錯了心,他專門向外求,不知道向內求,淨土也是從內求,無量無邊化佛接引,還是向內求來的,不是向外求來的,這點非常重要。許多人搞錯了,一昧向外去攀緣,結果所得的恰恰相反。下面是講中品的三種,中輩的三品跟下輩的三品,我把這段序文全部都節錄下來。
【中輩三人。】
看第十四條:
【經云。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比丘聖眾。放光說法。來現其前。此人見已。即得往生。是中上持小乘戒凡夫。】
中輩上生,或者我們講中品上生,中品上生的人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的,這就是我們常常見到,持戒很嚴的人,戒律很清淨的人,念佛求生淨土的。在此地我們乍聽了,也許有疑惑,上品下生的人沒持戒,不但上品下生,上品中生的人也沒持戒,「不能持戒讀經」。這個持戒很嚴的人,怎麼品位還在下面,還不如他,原因在哪裡?一個是大乘心,一個是小乘心,差別在這裡。什麼叫大乘心?大乘心這個人對於什麼事情不太執著,小乘心很執著,所以他戒律很執著、很清淨、很嚴格,就這執著壞了。這個大乘人他的心清淨,為什麼?他專一,只念阿彌陀佛,其他什麼也不曉得。殊不知一句阿彌陀佛三聚淨戒自然包在裡面,念佛人還會有壞心嗎?還會做壞事嗎?這不持戒,他戒在圓滿裡頭,他戒自自然然在其中,不像他這有心去持戒。那個無心的人條條戒律他都不犯,雖然沒有心去持戒,可是自自然然他不犯戒。這是有心持戒,關鍵就在此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對於持戒嚴格的人、持戒清淨的人,我們也要讚歎他,也非常的難得。但是這種人往往他比較執著,見到不持戒的人,他心裡就很難過:這個人不持戒,那個人破戒。他有分別、有執著,嚴重的分別執著障礙他不能往生,這要知道。但是他持戒的功德得來生人天福報,他得這個,他不能往生。這是『不造五逆』,所以這條很重要,『修行諸戒』。假如是批評:這個不持戒,那個破戒。就造五逆罪裡頭的破和合僧,所以障礙他往生;如果持戒的人只自己持戒,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別人持戒、不持戒他不動心,他也不說話,只自己戒律清淨那就對了,這樣人能往生,為什麼?因戒得定,他持戒得到清淨心。如果還看到世間過失,可見得他心不清淨,雖然戒律持得很好,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往生基本的條件,心淨則土淨。他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帶著一群比丘眾來接引他,不是諸佛,是比丘眾,這個境界是中品上生的境界。
【中中者。經云。受持一日一夜戒。迴願往生。此是佛去世後小善凡夫得生。】
這個『受持一日一夜戒』,就是我們講的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我們註解裡面,對於這個也說得很清楚,雖然文字不多,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往後我會跟諸位報告,這就是受持八關齋戒的。八關齋戒是出家戒,就是在家人受出家戒,受多久呢?一天一夜就是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之後這個戒律自動就沒有了,就消失了。所以它的時間期限只有二十四小時,你如果再受要重新受。可以天天受,不受就沒有了,效果就是二十四小時,是持八關齋戒念佛往生,這是中輩中生,就是中品中生。第十六條說:
【中下者。】
中品下生的人。
【經云。若有眾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樂事。四十八願等。此人聞已。即生彼國。】
這是中輩下品,這下品生的。底下大師告訴我們:
【此人在世。自然行孝。非為出離故。因人勸說迴心。即得往生。】
這個話說得很明白、很清楚,就是這類往生的人,他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他沒有動這個念頭。但是在一般講他是世間的善人,能夠孝親、能夠尊師,非常的仁慈,是這麼一種人,我們這個世間孝慈之人,沒有聞到佛法,也沒有學佛,而是在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這就不是作惡的人,要作惡的人,造惡業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那是下品生的。這是中品,所以他不是惡人,他是善人,世間善人,在臨命終時遇到了佛法,聽到這個法門,生歡喜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樣的人往生,這多半都是在這個階層,中品下生的,在這個階層。這都是看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這些標準都是提供給大家做參考的,不是絕對標準,是多數是這樣的。譬如說有個人如果他善根很利的,雖然一生沒有學佛,在臨命終時聽到這個法門,他的心很猛,念頭很切,那他的品位馬上就會往上提升,所以不見得就在這個。這是什麼?是一種很平常的,沒有向上的意念,聽說這個好,那我應當要念佛求生淨土,是一種很平常的心來念,那就是在這個層次。所以這是中輩三品。
往下這個第十七、十八、十九,這個三段都是講下輩往生的,下輩往生的統統是造惡業。這一段我們要特別注意,為什麼?自己想想都是我們自己。前面這個上面我們都算不上善人,起心動念都不是好念頭。所以自己冷靜想想,我們還是屬於這底下三輩的,所以這底下三輩就很重要、很重要。實在淨宗法門它殊勝之處,就是在這下三輩,下三輩一般講這些人無藥可救的,他還能度,他還能救,這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說一般講難信之法,這是一切法門不能為比的,就是在下三品,而不是在上中兩輩。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