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七集) 2012/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9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三十頁,註解第四行最後的一句看起:
「《維摩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這是經上用比喻來說明,六度裡頭的智度跟方便度的關係。在《華嚴》把六波羅蜜展開為十波羅蜜,十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之後,第一個就是方便波羅蜜,後面是願、力、智。這四種波羅蜜,全是般若波羅蜜裡面開出來的,這說法就比較方便一點。般若波羅蜜是實智,後面這四種是般若波羅蜜的應用,叫權智,就是實智如何落實在事相上,對自己、對人、對事、對物如何把它落實,所以後頭有方便、願、力、智。
念老在後面為我們解釋,「達」是通達,「空無相是大智。隨宜施設名方便」。隨宜這個宜是宜人、宜事、宜地,一切,宜是很適合,這就是活的,所謂活學活用。它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變化,隨著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處所、不同的時代,譬如過去在印度,有印度人的做法。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的這些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跟印度全不同,完全不一樣,所以要知道它的精神之所在,事上可以權變,不能夠完全學習。世尊在世,僧團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們過的生活是三衣一缽,在印度那個時候可以,它是熱帶,生活簡單。在中國有春夏秋冬,三衣是決定不能保暖的,這個都完全權變了,所以衣著,這個袈裟在中國就做一個形式。
諸位到印度還看到,印度人穿的衣服是一塊大布裹在身上,出家人也是這樣的。不過在家人穿的是正色,紅黃藍白黑這五種顏色叫正色。那出家人避免正色,所以這衣它避免有避免的道理,那個時候托一缽飯容易,要是化緣化一件衣不容易。古時候布是要人織的,織布很辛苦。所以出家人的衣叫糞掃衣,人家穿舊了,不要、丟掉了,出家人把它撿來,撿來的時候,一定有可以用的地方,把它剪裁出來保存著。夠一件衣的時候縫起來,像這樣的一塊一塊的縫起來,縫一件衣,所以叫糞掃衣。因此這一件衣,質料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這就很難看,所以把它染色。染什麼色?紅黃藍白黑合起來就變成了咖啡色,這叫袈裟色,就是雜色,好多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這樣子染。托缽亦如是,不是說你托到,你自己就享受,就吃掉了,不是的,要托回來。所以托缽缽有個蓋子,蓋好端回來,回來之後跟大眾在一起,把這個飯倒下來混合在一起,吃多少拿多少,真正平等。有的人托的菜飯好,有的人托得不好。你看利和同均,做到這樣的程度,沒有一點的私心。今天出去托缽,沒有托到的沒關係,回來一樣分著吃。六和敬真正做到了,心地清淨大公無私。
不像現在,現在世尊這些遺風都不存在了,出家人沒有像古時候那麼樣的單純,那麼樣的清淨,現在最重要是心被污染,被嚴重污染了。所以說經教,我們多看、多讀,了解當時生活狀況,然後才曉得,佛教傳到全世界每個地區,它有個好處,佛教導我們本土化、現代化,這跟人家就非常容易相處。到哪個地方一定懂得入鄉隨俗,一定是用他們當時的風俗習慣,當時當地,這樣子大家都歡迎、都喜歡。佛教的教學,它最重要的一個宗旨,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這是永恆不變的。因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就是放不下,就從這來的;樂,放下就自在。在佛教裡專有名詞,這叫止觀,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止觀內容很豐富,不是幾句話能說完的,最簡單的就是看破、放下四個字,細說,窮年累月都說不盡。
「方便有二種」,一種是「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這是第一種深解,真正了解佛所講的空義,你心真放下。佛所講的取、相、受、證,清涼大師講解《華嚴經》,把一部經分為四分信、解、行、證,這些全都是善巧方便。如果信解行證都像我們凡夫一樣,從分別執著當中得的,那全都是凡夫,你什麼也沒得到。必須了解這個意思,前面講深解空,取不取?取而無取,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你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空。事相上,取跟這個空的意思完全相應,不違背,為什麼?相是空的,事也是空的,理也是空的,當體即空,都不可得。事空,因為事是從波動現象產生的,完全是生滅法,了不可得。理空,理是不生不滅的,它沒有空、也沒有相、也沒有願,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生一切法,能現一切法。雖現一切法,雖生一切法,並不礙空性。
所以看一切法,要看到它的性,看到它的相,看到它的作用,叫體相用。那個用就是變化,剎那剎那都在變,沒有一樣東西是例外的;只有自性不隨相變遷。其他的統統都在變,本身在變,也受環境影響在變,全都在變。事實真相了解之後可以恆順眾生,但是不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就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六道裡頭一樣,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這個示現,表演給我們看,他一生教學,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看到他做,四十九年很辛苦在教學,怎麼會沒做!無作是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不疲不厭,他不著相。我們這個做了就著相,不但著相,而且還要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做參考、做資料,對不對?對的。
佛怎麼看法?地球有成住壞空,你怎麼保存,最後還是消失。所以這只是一個短時間有用處,長時間不可得,正是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它是真的不是假的。曉得這個情形,明白了,自己接受了,就對於一切事物不放在心上。中國讀書人沒看到這一層,所以對這個留名於後世斤斤計較。地球沒有了,名在哪裡?不但地球沒有了,太陽系沒有了,銀河系沒有了,這事佛菩薩知道,所以佛菩薩的心永遠清淨。你們做,他也點頭,為什麼?這是你們的境界,跟他的境界不一樣,他的境界是痕跡都不著。示現一切法,廣度眾生真正沒有起心動念,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才叫究竟圓滿,這是般若波羅蜜。所以它的意思確實很深。
第二個,「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其德廣大,不二乘所能為,故言善立」。『善立方便』。般若的確是深,很不容易體會,因此也就沒辦法說明,特別是對於初學。所以我們才知道,這釋迦牟尼佛的表演善立方便,佛出世主要就是講這樁事情,講諸法實相,宇宙萬物的真相。真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怎麼講法?如何才能叫人相信你所說的?這不容易。所以佛的教學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像辦小學,講《阿含經》十二年,十二年佛的小學,著重在倫理道德教育、因果教育,教你做個好人,斷惡修善來生還能得人身;殊勝的,得天身、生天,教你這些。沒有講空,全給你講有,這是小學十二年。接著講方等,方等八年,那是什麼?《般若經》的預備工作,做為過渡期間。這裡頭講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混合在一起,就提升了,八年。八年加前面十二年,二十年,用二十年把基礎奠定好,再講般若,大家就聽了,聽不懂也不敢不相信。為什麼?跟釋迦牟尼佛二十年,這人真老實,從來沒說一句假話,從來沒有騙我們,大概說這是真的,不懂,慢慢聽,慢慢學。般若講了二十二年,這第三個階段。
由此可知,佛出世間教化眾生是以這個為主體,佔的時間最長,反覆的來說明。經也最大,大家曉得《華嚴經》大,《華嚴經》只九十九卷。《般若經》六百卷,這是佛經裡頭最大的一部經典,《華嚴》還擺在其次。論這個經的分量來說,六百卷《大般若》,是釋迦牟尼佛一生主要講的一門功課。這裡面確確實實就是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完全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印度人不重視歷史,不像中國人,中國人重視歷史,點點滴滴記載下來,也非常可貴。在全世界只有中國歷史完整,哪個國家都比不上。歷史對我們有用處,對世間人決定有用處,它是經驗,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中國人的學問就是經跟史,經是智慧,史是經驗,有智慧、有經驗,你的事情才辦得圓滿。有智慧沒有經驗不行,有經驗沒智慧也不行,這是世間法。中國人這套世間法,確實是給全世界做最好的榜樣。印度不重視歷史,他們是一代一代傳一代,著重在口傳。二千五百年前,佛門弟子把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寫成文字,留傳到後世。這個帶動印度不少的宗教學術,世代都是口傳的,看到佛這樣做法,他們也這樣做法,所以印度才有這些古老的東西留傳到此地。
般若這第二種就是實相理深,這個道理確實太深。理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很難懂,它真有,它真的存在,但是眼看不見、耳聽不見,它有沒有色聲香味觸?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你要說是有,體上確實沒有;你說它沒有,這個體能生一切法、能現一切法。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就把它講清楚,前面四句不落痕跡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本來是清淨的,說自性就是說我們自己的真心,不是別的。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還是清淨的,永遠是清淨的,它不會染污,所以它是真的。第二句說「本不生滅」,它沒有生滅的現象,一切萬物它是生滅現象,就是波動現象,自性、真心沒有波動現象。第三個說「本自具足」,它什麼都不缺,但是它什麼都沒有,就是說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但它什麼都不缺。第四句說「本無動搖」,說明真心是不動的,這一句也說明了真心就是大定,叫自性本定。人要修定,最好的要把自性本定引發出來,這在五忍裡面叫寂滅忍,清淨寂滅,一無所有。末後有一句話說「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一切萬法,一切萬法跟自性是一不是二。
一切萬法看到好像是有,實際上是一無所有,你看到有,是你看錯了。就如同我們看電影一樣,銀幕上這個畫面都以為是有,看電影的人,多少人跟著這個畫面起舞,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完全被它所轉。實際上它一無所有,它的畫面就是波動現象所產生的,不動就沒有,動它才有。整個宇宙亦如是,佛經上講的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動,空間跟時間也是動它才有,不動了,時間、空間都沒有了。《百法》裡面對這樁事情就講得很清楚,這些事情講得最清楚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佛門的心理學家。如果我們說,他是心理學這門功課主要的教授,他把宇宙萬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法,對初學的人來學太多了,不適合初學。把六百六十法歸納、歸類,歸納到一百法,叫《百法明門論》,相宗入門的課本,這個科目,一百法。一百法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就是一切萬法,展開來就是一切萬法。
這一百法歸五大類,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這個四大類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什麼?有生有滅,那就不是真的。後面有六個叫無為法,無為法沒有生滅現象,雖沒有生滅現象,它依舊其中有有生有滅的,但是生滅不顯明。真正不生滅的只有一個,最後一個叫真如無為,那是真正不生不滅。譬如說六個無為法裡頭有虛空無為,虛空的生滅我們見不到,沒有看到虛空生滅。虛空什麼時候生的?開始迷的時候它生的,什麼時候會滅?你圓滿成佛回到常寂光,它就滅了,平常看不到。所以就把它列入無為法,它不是真的無為,它是很像無為,我叫它做相似無為。真正無為只有一個,真如無為,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所以佛的技巧,你看前面用二十年的功夫打基礎,才講般若。現在人沒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礎,學般若學一些口頭的般若,文字的般若,真正般若沒得到;如果他得到,他是大乘菩薩,他是法身菩薩。這裡面告訴我們一樁什麼事情?不能躐等,循序漸進,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如果不需要循序漸進的話,咱們辦學校何必辦小學、辦中學,直接辦研究所就好了,大家進去博士學位不就拿到了嗎?不行!
這個事情我們知道,為什麼學佛就迷了?不先學小乘、學方等、學般若,不按這順序來,一下就跳到大乘最高峰,用了一輩子的心思一無所得。得到的是什麼?得到是佛學,現在有佛學博士,得到這個東西,世間東西。把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變成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變質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是叫你開悟的,是叫你明心見性的,是叫你作佛、作菩薩的。那現在人搞的,拿到學校去變成一門功課,拿到博士、碩士學位搞這個去,變質,樣子變了,質也變了。那真的要想學佛?還得要學老規矩。老規矩現在人都不要,所以這佛法衰了,不但衰可能會滅掉,沒有祖師大德現前。要怎樣才能把它樹立起來?頭一個是自己,自己不是佛你就沒有辦法把佛教興旺起來,自己必須成佛。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這教興起來,都是給我們做出很好的示範。我們成佛,佛才能興旺;我們不成佛,佛興不起來。興不起來會把佛滅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大家都學你這個樣子,你的樣子歪了、偏了、邪了,最後佛法倒下去,沒有了。真學佛的要持戒、要吃苦,佛滅度之前交代後世弟子,這是阿難尊者問的:佛在世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以誰為師?佛說,「以戒為師」,以後又補充一句「以苦為師」,能持戒、能吃苦。所以佛並不是很主張頭陀行,頭陀行修苦行,佛並不是很贊成的。但是他又說,迦葉尊者始終能保持頭陀行,願意吃苦,老的時候還不改變,他說這個可以幫助正法久住世間。對迦葉尊者有這樣的讚歎。不能持戒,不願意受苦,佛法決定不能復興,也就是你決定學不像。你真正學像,這兩個是重要條件,忍人之所不能忍,吃人家不願意吃的東西,穿人家不願意穿的衣服,做人家不願意做的事,這個人是什麼?這個人是佛菩薩,念念都是捨己為人。
我來到這世間幹什麼的?是來把釋迦牟尼佛的法延續下去,讓它不至於滅亡,是為這個來的。為這個來的就要釋迦牟尼佛的榜樣,我們要認識、要了解,要依照這個樣子去做,才行。釋迦牟尼佛有五個人,他成佛之後度五比丘,六個人能興教。現在我們做出來了,找五比丘找不到,誰肯幹?我吃這個苦有什麼好處?人人都享樂,我幹這傻事情,這就不能說服別人。你能幹,你沒有辦法叫第二個人幹,那這個事情是什麼?我們幹得不像,跟釋迦牟尼佛比還差很遠。真正要做到了,我們相信,相信什麼?自然有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跟你學。這個感應是要用真誠心,一絲毫虛偽都沒有效。中國老祖宗也常說「誠則靈」,真誠到極處,就感應道交,就靈了。我們今天是不是全心全力都是為別人、都是為眾生,沒有絲毫為自己?自己真的放下,真正做到無我無私,這才行。有我有私不行,為什麼?你是凡夫,凡夫裡發的善心是有限度的。為什麼?它跟自性不相應。
過去李老師常說,真誠心裡頭摻不得絲毫假東西,就像甘露裡頭不能有一滴毒藥,一點假東西把你全毀掉了。所以這個難,難能可貴!真正別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天地鬼神都佩服你,你的願會成就。我們就是希望帶動,知道這個事情,佛教要恢復不是三年五載就做得到的。達摩祖師到中國,傳到第六代才興旺起來,從他到第五代都單傳,多辛苦!到惠能大師他一個人傳了四十三個人,禪宗在中國大大的興旺起來。今天佛法衰,大家知道衰到極處,有沒有人?我相信有在深山裡面真修行的人,真人不露面的。眾生有福,現在眾生沒有福,不能保證說未來眾生也沒有福。只要眾生有福,我相信老祖宗積的德非常深厚,所以子孫雖然在這個時代出了問題,我相信會有很好的子孫念念在這裡守住,一個人幹,沒人知道他。因為知道沒用處,人家不相信。
到我們這一代人受苦難,受盡苦難了,會有一天省悟過來,為什麼?行不通了,現在就有這個趨勢。加上現在的量子力學家,用科學的方法證實,古人所說的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們現在相信人原本就有一套本能,有智慧、有方法解決很多問題,知道幾千年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這不是預言,是他的本能。他說現在我們這些人把本能喪失掉了,用什麼方法再把本能找回來?佛法就是發掘本能、開發本能,它不向外,它向內。向內就是用戒定慧三學,戒是他們的經驗、方法,定是樞紐,因定生慧,這個慧是本能,這個定也是本能。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就是本能的定,說明我們的真心從來沒動過,現在也沒動過。我們的真心在,不是沒有了,只是真心外面有個假的東西障礙了它,我們認假不認真,這個假東西叫阿賴耶,這妄心。妄心是從波動產生的,就是起心動念,所以不起心、不動念妄心就沒有了,妄心沒有了真心就現前。所以不要求真,只要斷妄,妄放下真的自然顯了,你要再求真,又是一個妄心。這經上講的就這個意思。
空,不能再求空,不能有個空的念頭,有個空的念頭你不空。無相,你有個無相念頭你已經著相了;無相也離開,你還有個無無相,又麻煩。怎麼辦?這個東西想不得、說不得,你沒辦法說,你也不能想,你想就有相。所以中國文字,你看看,想,你看想這個字怎麼寫法?下面一個心,上面一個相,心裡頭有相叫想。心裡頭有分別叫思,思你看心上一個田字那什麼?格子。畫上幾格那叫什麼?那叫分別。你看這個字它為什麼這麼寫法?思錯了、想也錯了。真的,那個境界是不可思、不可議,不能想、不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到達那個境界自然知道,你問他他說不出來,你自己也說不出來,這是真相。但是他有方便,方便起作用那就恆順眾生,他能夠應化,不是他的真身,真身不可思、不可議。他的化身、他的應身有思有議,來誘導你這是方便,誘導你入真實。世尊教學前面二十年就是方便,到般若二十二年還是方便,真正般若怎麼說得出來?完全讓你自己契入境界。入境界跟入境界的人行,他自然溝通,跟沒有入境界的人,是沒有辦法,完全不通。可是入境界的人懂得全宇宙一切法,他一點障礙都沒有;不入境界的,跟身內、身外重重障礙。這叫智慧!
這個佛法教什麼?簡單的說,它就是教智慧,它一點都不迷信。唯有智慧,才能真正了知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就是一個自性。現在科學家,你看最近這幾年,我們看到科學報告裡頭,有零這個概念出來了,零極限、零點能量場有這些名詞出現,這跟佛法講的自性很相應。零用個符號畫出來,那符號是方便,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零是不是個圈?不是個圈。零是什麼?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常寂光,就是佛法裡頭比喻的性海。自性大海沒有邊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中國人這兩句話描寫得好。所以現在科學講零確實懂的人不多,為什麼?著了零的相他就不通,離這個相他就通了,著這個相他就不通了。就像此地講的空、無相、無願,人懂不懂?不懂,為什麼不懂?著相了。說空著空相,說無相又著無相相,說無願又著了無願相。這就是佛陀必須用二十年時間,讓大家把基礎打好,基礎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是禪定。開始修的是四禪八定,然後再往上提升,九次第定阿羅漢證的,阿羅漢上面,辟支佛的定比他更深。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五十一個層次不同的禪定,愈往上面去愈高。
佛說,到第八地菩薩,佛所說的這些祕密,他全知道,為什麼?他看見了。五十一個層次,最高的四層,八地、九地、十地、等覺,這菩薩最高的四個等級,他們全看見。佛是再高上去妙覺,總共這五個地位的人,他對於全宇宙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不是他自己一個獨知,不是的,功夫只要入這個境界全都知道。這就不是假的,不是一個人證得的,一切諸佛如來統統證得,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科學是什麼?拿證據來。八地菩薩見到,九地菩薩見到,十地見到,十一地見到,妙覺見到了,這還能假得了嗎?見到的人太多了。我們沒有見到的,只要反省我們自己迷得太深、業障太重,從這個地方才能體會到,自己真正有煩惱、真正有業障而且非常重。那怎麼辦?要斷煩惱,要懺除業障。如果真的想懺除,現在起就不能再做,這是最重要的。以前的我慢慢懺除,現在我就不幹、不做了,那就什麼?嚴持戒律。這下子戒律重要,戒律就是叫你不准做這些事情。在家學佛五戒十善,真幹才是佛弟子!
在家學佛跟出家沒有兩樣,本經我們前面所說的十六正士,在家菩薩,哪個階級的菩薩?等覺菩薩,在家的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地藏菩薩是平等的,在家!學佛不分在家、出家,是平等法。在家菩薩奉事出家菩薩這是表法的,這是什麼?這是演戲,教化眾生的,演給別人看的,讓別人生起對三寶恭敬的心。沒人教他,在家菩薩、出家菩薩來表演,你出家代表釋迦牟尼佛,我們對佛恭敬,表演給看戲的人看的,實際上在家、出家完全平等。出家也表尊重在家,不用菩薩,用阿羅漢、用辟支佛,目犍連是佛的出家弟子,神通第一;舍利弗是佛的出家弟子,智慧第一。你看他們見維摩居士,這是在家佛,這是出家的阿羅漢,佛的大弟子,見到維摩居士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佛的禮節完全相同。表演給我們看,出家對在家佛要尊重,跟見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都是在舞台表演,都是勸人禮敬三寶,勸人仰慕三寶、學習三寶,沒有一念私心,都是做給眾生看的,今天講做給社會大眾看的。如果有嫉妒、有障礙,我獨尊,別人都不如我,這佛法就會滅掉,這就是造破和合僧的業。破和合僧是五逆罪之一,五逆罪就是無間地獄、阿鼻地獄,我們今天在造作什麼,要清楚、要明瞭。
真正學佛,我們走的這個法門,是個特別法門,我們修學的目標沒有定在明心見性,這是什麼?這是自己有自知之明,業障、習氣太重,煩惱太深,沒有辦法斷,沒有辦法化解罪業,只有念佛求生淨土,完全依靠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的恩德加被,到極樂世界去斷煩惱,去消業障,去明心見性,去證三空三昧,入如來果地上的大般涅槃。我們走的是這個路子,這個路子是大乘佛法,是無比殊勝的一佛乘。一定要做最好的榜樣給人看,要真幹,幹假的不行。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發願出家為的是什麼?這個初心要保持,不能中途變卦,中途變卦這個罪就很重,一定要堅持到底,到底就是決定往生。我們除往生這樁事情之外,其他的都是小事,弘法利生都是小事。這些事情有緣要做,緣也是佛菩薩安排的,有障礙就不做,有緣沒有障礙要做,障礙可以克服的也得做,不能克服的不做,所以見機行事這是善巧方便。
我們真的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他所有的念頭都放下,惡念放下,善念也放下,不求善報,世間什麼樣的果報都不要。你有這個念頭的話你就不能往生,你對世間還有貪戀,這不能往生。世間全放下!古人做的榜樣給我們看,蓮池、蕅益大師晚年就一句佛號、一部《彌陀經》。他們那個時候《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有,沒有好的會集本,所以用《阿彌陀經》為主修的課程。王龍舒的會集本,蓮池大師也讚歎,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裡頭,引用《無量壽經》大多數都是王龍舒的本子,少數的是五種原譯本裡頭。會集是重要的,會集要格外謹慎,不能有問題,為什麼?怕貽誤後世。後來的人隨便改經、隨便改字,將來這個經流傳幾千年就不能看了。所以經上的字,錯字也不能改,可以把它註在旁邊,這個字是什麼字的一個錯誤,寫在旁邊給人做參考,絕不改動。
王龍舒、魏默深他們知道,但是他們還是改動,這就是什麼?疏忽、大意,這也是人之難免,應該註在旁邊他改了,所以有這些問題出來。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真叫千真萬確,花了十年的時間,真正做到每個字、每一句都是原譯本的文字,沒有改動,這個大家沒有話說。魏默深的本子,印光大師批評很多,《文鈔》裡頭有很長的文字。夏老的會集本,印光法師沒見到,如果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印祖會讚歎,找不到它的毛病,這真正是個善本。黃念祖居士的註解,也是真實智慧,不敢用自己,而且用是用集註,以經論來做註解,以過去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解,這個大家一看沒有話說。而且我們得到很多豐富的知識,讀這一部註解,等於讀了一百九十三部經論、古人註疏,他把些精華地方都抄在一起,會集在此地。所以經是會集本,註也是會集本,非常難得。我們今天修學也是提倡給人做榜樣,就這一部經、就這一句名號,就能解決問題。
不但做佛門的一個榜樣,也做世間人榜樣。我們要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做出來,抓到四個主題,認真努力去學習,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四科有個五常。五倫是道,五常是德,道是自然的,不是哪個人發明,不是哪個人制定的。道從哪裡開始?從夫婦開始。夫婦的結合誰發明的?誰創造的?沒有,天然的,這是道。從這個道延伸出父子有親,父母對兒女的關係;長幼有序,這是人倫的大本,大根大本。延伸出去上下的關係,就是君臣,領導與被領導,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這就把人跟人的關係統統講完了。中國古人所謂的沒有倫外之人,五倫以外沒有,五倫包括盡了。
關係,關係怎麼處好,這就是德,所以提出五常,跟佛教的五戒完全相同。五常,常是永恆不變,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五千年前用得上,五千年後今天還是用得上,再往下五千年還是用得上,它不會改的。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這是核心,不能不愛人,上天愛物,仁者愛人,聖人愛人。義者循理,義是什麼?講理,所謂的合情、合理、合法,人情理法面面都顧到,這是義。禮是禮節,禮節是秩序,社會秩序,如果不建立,這社會就亂了。將來有人寫歷史,寫這一個時代的,這叫亂世,為什麼?沒有規矩,沒有禮,滿清亡國到現在一百年,沒有禮。你看每個朝代,你在中國歷史上去注意看,大概政權掌握到五年之內,國家就頒布禮樂,人民生活都上軌道。婚喪喜慶都有一定的禮節,不能錯亂。禮有禮服,現在人沒有禮,上下尊卑看不出來,穿都穿了西裝。中國以前穿的衣服,顏色不一樣代表階級,繡的花紋不一樣,也是代表階級,地位低的一定要向地位高的行禮。現在沒有了,看不出來,大概只有軍人戴上階級能看到,其他的全看不到。以前士農工商衣服不能穿錯,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服裝,農民有農民的服裝,工人有工人服裝,它有差別。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你之後,穿的服裝知道你的身分,就是知道你的階級,便於行禮。樂,什麼樣場合集會奏什麼樣的樂章,婚喪喜慶統統都有樂章,這沒有了。
所以你看看二十五史裡頭,每個朝代有「禮樂志」,那分資料就專門記載這個朝代的禮樂。禮是教我們身守規矩,樂調和我們的心,化解你的ㄧ些憂慮、疑惑,讓你心情舒暢。這個沒有!什麼時候頒布禮樂,這個國家就正式歷史上承認這是治世,沒有這個東西就稱為亂世。實際上應當是五年之內頒布禮樂是正當的,為什麼?這些老人都在。現在要制禮作樂沒人能擔負這個工作,所以今天中國的禮,婚禮、喪禮亂了,亂套了。保守一點的人用清朝禮節,時髦一點的人用外國禮節,中國沒有禮,我們得學外國人。外國很多國家,喜歡學日本的、喜歡學美國的、喜歡學歐洲的,搞亂了。有一些人問我,他說這怎麼辦?我說都對,因為你沒有,沒有不就都對嗎?或者說都不對,說都不對,人家說難聽,都對,沒有禮了,你怎麼搞都對。國家頒布的那是標準,決定不能違背,講典章文物制度都沒有上軌道。歷史總是下面一個朝代寫前面的,沒有忌諱,為什麼?它已經過去了。
所以真學佛是要真正發大心、真正立大志,這是大事業,比世間高,比世間的果報殊勝。學佛在家、出家都一樣,不一定要執著出家,出家那是荷擔如來家業。把世間一切事務捨掉、放下,專門做這樁事情,那就要放下這世間所有一切的念頭,不再想,專門來做這個事情。從哪裡做起?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先從自己做起。釋迦牟尼佛修自己,是十九歲開始離開家庭,到三十歲開悟,這就是他自己修行,他修成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參學,印度所有宗教他接觸過,我相信跟阿彌陀佛一樣,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從各個哲學學派裡面建立純正的思想。在宗教裡面,我們相信他一定學儀規、學戒律,每個宗教東西都學。他學來他就表現在生活上、表現在待人接物上,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所以佛門有一部律藏分量非常可觀,這提供後人真正想學習,重要的參考資料,要從這開始。現在對於這一門東西有研究的,台灣有個果清法師,這些年來在這方面下了苦功夫,有價值,他將來能主導這個部門扎根教育。
這些都是屬於善立方便,最重要的,我們要記住釋迦牟尼佛善立方便的榜樣。除了這個我們到哪裡去學?在中國現在事上看不到,典籍裡頭有記載,百丈大師的清規,是佛法在中國善立方便,完全適合於中國的風土人情。百丈是唐朝人,我們一般說六祖的徒孫,他是禪宗第八代,惠能是第六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叢林就是大學,在這以前,佛法教學是私塾教育,沒有正式建立學校。叢林是正式建立學校,讓它制度化,這是樁好事情。方東美先生給我說了好幾遍,叫我記住,中國佛教要復興,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叢林的綱領執事跟現在大學完全相同,叢林裡面領導稱為住持方丈,或者稱為主席,叢林主席就是校長。校長下面有首座和尚,管教務的,就是現在講的教務長;有維那,維那是管訓導的,現在叫訓導長;有監院,監院現在叫總務長。你看現在大學還是這樣的,這三個職務名稱不一樣,它管的事是完全相同。大學老師稱教授,叢林的老師也稱教授,教授和尚。
要回歸教育,讓人看到佛教真正的面目,它不是宗教,這裡頭沒有神、沒有仙,沒這東西。基礎教育就是普世教育,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也學一些不太深的,佛菩薩修證的一些課程,一般人能接受的。真正向上提升的人不多,少數人,少數人可以向上提升。等於說什麼?中學、大學、研究所。《華嚴》、《法華》一乘經典是研究所教的,大乘是大學裡面的課程,阿含跟方等是小學、中學的課程。怎麼樣能把它恢復?我們到斯里蘭卡去看,那是小乘它普及了,所以它社會安定。我們看到人民那麼樣的和睦,它那個地方可以說是佛教一個實驗點。斯里蘭卡出家的法師人人都能講經,星期天專門對學生,在校學生小學、中學、大學,星期天統統到寺廟接受佛陀教育。他們現在主修的就是《法句經》,《法句經》也是會集本,會集佛在小乘一切經裡面所說的倫理、道德、因果,都講這個東西,人家喜歡聽。每首偈子都有好多故事,講得很生動、很活潑,這些都值得我們做參考。總統心量很大,歡迎大乘到斯里蘭卡,也歡迎其他宗教。我給他建議,國家建一所佛教大學,培養佛學的教師;國家建一所宗教大學,為全世界各個宗教培養弘護人才,弘法跟護法。他都能接受,這很難得!這是好事情。
一定要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才能幫助現代社會大家建立信心,讓大家了解宗教經典裡面的內容,生歡喜心來學習。所有宗教好的地方我們統統要學,我們能夠理解的;如果高深地方我們不太理解,暫時不動它、不取它。我們能夠理解的,我們取它,我們覺得對現在社會有好處的,我們統統把它節錄下來,像編《法句經》一樣這種編法。大家一起來學習、一起來落實,社會的衝突能化解,整個世界和平可以實現。這就是宗教教學,真正變成中國人所說的宗教,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中國人這個宗教的解釋,在外國人都很歡迎,我們把意思解釋給他聽都歡喜,沒有一個提出反對的。中國宗教兩個字,可以團結全世界的宗教。這善立,這真正智慧落實在生活當中。
「三乘者,乘者車也」,這個音在古時候念去聲念「勝」,乘是什麼?乘是車,乘就是車輛,交通工具,有大車、有小車。「《四教儀集註》曰:乘以運載為義」,是交通工具。這用在此地做比喻,把我們「運出三界,歸於涅槃」,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頭,乘這個車可以出三界,可以出輪迴、出十法界,到達涅槃的終點站,取這個意思,所以用這個名詞。「又喻如運載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法華經》講的三車,《法華經》比喻有羊車、有鹿車、有牛車。羊不大,羊拉這個車大概坐一人;鹿比羊大一點,力氣可能比羊大些,鹿很會跑,速度也很快,牠的車大概可以坐兩個人。牛車實際上是馬車,馬的力氣大,馬車可以坐好幾個人,叫大乘,鹿車是中乘,羊車是代表小乘,小車。
用這些東西做交通工具,抗戰勝利的時候還有。抗戰剛剛勝利,我回到南京,在南京一中讀書,南京一中學校在中華門,我的家住在中山門,北面,一南一北,坐車要一個小時,坐什麼?馬車。那個時候馬車,我們這中學生坐這馬車,一個車可以坐十四個學生,所以我們對這個很熟悉。馬車很方便,一招手它就停了,隨便在哪裡上下都非常方便。它也有固定的站,不固定的隨時都可以叫停,只要它車上有位子。現在這些羊、鹿、牛、馬都失業,現在用汽車,牠們失業了。這是比喻,「小中大三乘。小者,聲聞乘。中者,緣覺乘。大者,菩薩乘」。這叫三乘。
「《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這個大乘就是一乘,「但不盡能受」。佛確實他的智慧圓滿,能力也是圓滿的,他能夠教一切眾生,教什麼課程?教你成佛。可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根性很利的行,譬如佛在大乘經上,這些原理常說,常常提醒我們,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差別在煩惱,佛沒煩惱,眾生有煩惱,就差在這裡;如果眾生把煩惱放下就成佛了,你看就這麼簡單。可是眾生誰能放得下?煩惱太多了。煩惱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迷了事實真相就生煩惱,生煩惱就會做錯事、就會說錯話,說錯、做錯就會感來不善的業報。所以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一切都要自己負完全責任,全是自作自受,與別人真不相干。別人叫你做壞事,還是我願意去做,我自己不願意做,他指揮不動。所以什麼果報都要自己承當,都要自己負責,絕不能夠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就罪加一等,為什麼?你錯怪別人。這就有罪的,都有果報的,你錯怪別人,別人錯怪你,你要得這個果報。
所以是如來的一乘法,他真有,但眾生不盡能受。像根器小的那只有受小乘,中等根性的他就給你提升一等,有高等程度能接受大乘的,給你講大乘法,般若是大乘法。般若再升等,就是《華嚴》、《法華》,那是研究所的課程,那是一乘法,直截了當教你成佛。《華嚴》給你講的信解行證,首先是教信,信是最難,我們都說信了,其實要拿佛經的標準一考驗,我們的信都不及格。所以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是成佛,是成佛的根,是成佛的源頭。佛如是,在中國聖賢亦如是,你不相信你是聖人,你怎麼能成聖?不相信自己是賢人,你就不能成賢。所以中國教小孩,小孩五、六歲,聰明的就上幼兒園,以前不是幼兒園,私塾。私塾裡第一句灌輸給孩子的是什麼?「人之初,性本善」。就告訴你,本善就是聖人,本善就是賢人,你看一進學校就教給你。希望你將來好好讀書成聖人、成賢人,讀書志在聖賢,不在升官發財,不在賺錢、不在享受,不是,希聖希賢,這就是聖賢教育。
佛教是大聖大賢的教育,佛教人,你看《華嚴經》上告訴大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都把最高的目標告訴你,你一生求學修道就為著這個目標,我要達到這個目的。這是學問的登峰造極,與世間名聞利養不相干。世間名聞利養,讀書人清楚那是命,不能爭。所以他一生心平氣和,他一生快樂,快樂就是幸福,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修養自己的道德,我們的生活自然會提升。佛法裡面比儒講得更清楚,你要想得到物質的享受,佛教你修布施,你想發財,財布施得財富,這儒沒有教,佛教;聰明智慧是從法布施來的,我想有聰明、有智慧,修法布施;我想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佛教人這個,這都是在普世教育裡頭教的,真有效,愈施愈多,不要吝嗇,愈施愈多。佛門真的是生財有大道,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碰到佛,我想要什麼,他教你修的方法。你如法去修會得到,自然得到,得到心安理得,是用正當方法得到的;不是用欺騙眾生的,那個得到的心不安。這得到心安,從三種布施上得到。
但是真正希聖希賢的,他的生活簡單、樸素,用這個方法來養生,身心健康,用這個方法,人雖然老了體力不衰,這是幸福。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這些人年歲大,經驗豐富,我認識章嘉大師時二十六歲,那年章嘉大師六十五歲,祖父輩的,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看人多,看我這個樣子沒福報、短命,短命相看得出來。章嘉大師跟李老師都看出來,教我的方法,過去生中沒修,現在可以補,懂得方法可以補。他給我講這個我知道,因為我在這之前讀過《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命運被孔先生算定,二十年一絲毫都不錯,他非常相信,所以他一個念頭都沒有。跟雲谷禪師坐禪坐了三天三夜,沒有動一個念頭,雲谷禪師非常佩服,一個人三天三夜不起心、不動念太難了,問他你修的是哪個法門?跟什麼人修的?有這麼好的功夫。他說老實話,他說我什麼也沒有,命被人算定了,想也是妄想,算了還是不想。他那個定是這麼來的。
禪師一聽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是個凡夫。他就追究問了,這話這麼說?他說你的命被人算定,二十年不曾轉動絲毫,你是標準凡夫。他說那命可以改?當然可以改。命怎麼來的?你自己前生造的,自作自受,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改,努力修善往善的上升,造惡就往下降,都有升降。你這二十年不作善、也不作惡,所以跟算命講的完全相同,真叫標準凡夫。告訴他這個原理,教給他方法,他真的回去馬上就幹,他懂得、覺悟了,心這一發,第二年參加考試,跟算的命就不對。考試,這一次考試,算命先生算他是第三名,他考了第一名。頭一次跟命運不一樣,信心就起來了,努力修善,每天改過,用功過格改過,改過修善,整個命運都改變了,一生都改變了。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結果他七十四歲走的,他延長了二十一年。五十三歲,七十四歲走,多活了二十一年,壽命他沒有求,自然延長了。命裡沒有兒子求到了,生了一個好兒子;命裡沒有功名,就是沒有進士、沒有舉人,他只有秀才,以後發心求功名,求舉人、求進士都被他考中,真能改!這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是假的。好,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