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六五集)  2011/4/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36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三十二面倒數第二行,從《觀經》這裡看起

  「又《觀經》韋提希夫人請曰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導大師註曰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憶念彼佛依正二報四種莊嚴也。」昨天我們學到此地,這一段經文跟善導大師的註非常重要。修淨土希望這一生穩穩當當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非常重要的開示,不能不知道。善導大師註這段經,他說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定就是念佛三昧,我們現在還沒有得到念佛三昧,得到的人很少,絕大多數的人沒有得到。怎麼個修法?這就教我們,思想憶念彼佛依正二報四種莊嚴。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佛念佛跟這裡講的是一個意思,確實我們要把所有的念頭停止、放下,只念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彼佛是阿彌陀佛,依報是極樂世界國土莊嚴,正報是阿彌陀佛與一切菩薩的莊嚴。四種莊嚴,正報兩種、依報兩種,正報兩種大家都知道,佛、菩薩。依報兩種,一個是大環境,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一個就是阿彌陀佛的講堂、道場。你看道場,道場樹的莊嚴,舉一個例子,包括道場前面七寶池、八功德水。阿彌陀佛的講堂在哪裡?不是一處,處處都是阿彌陀佛的道場,阿彌陀佛在這個世界分身說法。

  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迷惑,煩惱習氣深重。佛可不可以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也用很多分身?當然可以。為什麼不做?做了就沒人相信。為什麼?佛是神,他能分身,我們不能,他能成就,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不但不能增長大家的信心,反而增長大家的疑惑。這就是大經裡面所說的原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佛的善巧方便。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用什麼方法來分身?弟子,他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常不斷接受大眾的邀請,各個地方去弘法、去講經,用這個方法。西方極樂世界不必,阿彌陀佛能分身,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能分身,這就好辦。不像在此地只有佛菩薩能分身,凡夫不能分身,所以他不能用這個方法。我們都要能體會得到,這是如來無盡的慈悲。在極樂世界每個人都能分身,阿彌陀佛怎麼不能分身!於是我們就想到,西方世界到處都是阿彌陀佛道場,到處你都看到阿彌陀佛。依正四種莊嚴,你常常想這個。凡夫即使是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也有能力每天去供養十萬億佛,怎麼去的?分身去的。自己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沒動,就有能力分身十萬億去參訪十萬億尊佛,供佛聞法,本身沒有離開極樂世界,沒有離開阿彌陀佛。我們常常觀想這些境界,這個好,增長我們的正信、正念,增長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心,也能夠消除我們的妄念、習氣。不想別的,專想經裡面所說的。

  「坐禪,坐而修禪也。禪者梵語」,禪這個字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譯為靜慮、思惟修等」。靜慮就是思惟修的意思,靜是清淨心,這個屬於止,慮就屬於觀,中國人常講止觀,禪跟止觀是一個意思,止是放下,觀是明瞭。確確實實修行的第一步是要放下,你才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放得愈多,看得愈清楚,看得愈廣、看得愈深。用看破、放下這個名詞,我們容易懂,用止觀不好懂。章嘉大師,我那時候初學,剛入佛門,章嘉大師不講止觀,不講禪那,他給我講看破、放下,他一說我就能懂,能體會到。放下能幫助你看破,放下貪瞋痴慢、放下煩惱習氣,你再讀經、你再聽講,你就容易明白,你容易體會、容易契入,體會淺,契入就深了。如果不能放下,現在人頭一個必須得放下的就是心浮氣躁、我慢無禮,這兩樁事情不能放下,他聽教,天天來聽,可以說他愈聽愈迷惑,他聽不懂。聖賢教誨要從恭敬當中學得,為什麼?聖賢人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全是性德,性德是真心、法性。對真心、對法性不尊重,你怎麼能夠體會到?所以尊重聖賢、尊重聖賢的教誨,實際上是尊重法性,是尊重你自己的真心,不是別的。真心流露就是真誠恭敬,印光大師講的誠敬,那是你的真心,真與真相應。妄心它跟真心不相應,所以你聽不懂。

  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經典文字,全是自性流露的,換句話說,你要能跟它相應也得要用真心,你用妄心跟它決定不相應。用妄心就是用阿賴耶、用意識,用真心不用阿賴耶。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告訴我們,聽教,就是我們講聽經,聽教學,要用什麼態度?菩薩用三種跟我們不一樣的態度,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你看看這就是真誠恭敬,所以他聽了會開悟、聽了會證果。我們不會聽,不會聽,佛菩薩也慈悲還是在照講,聽得懂、聽不懂不管,佛菩薩總照講就是。聽不懂也好,為什麼?阿賴耶裡面種一個菩提種子,種一個善根,生生世世,遇到緣你就會聽、你就會讀誦,久久培養成善根。然後再遇到這個佛法,善根現前,誠敬就生起來了,這麼一回事情。誠敬、善根是要靠長時期去培養,不是天生的。尤其是我們在六道迷的時間太久,染污的習氣太重,縱然遇到佛菩薩、大善知識來教誨也非常困難,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恭敬已經失掉。在我這種年齡、年代,可以說是我四、五十歲以前,社會上大眾對人都有尊敬、尊重心,寫個名字都是恭恭敬敬、規規矩矩,沒有潦草的。你看現在的年輕人,寫個東西潦草,草的字你不仔細觀察你不認識這在從前決定不許可的,在從前叫大不敬。以前老師看卷子,字潦草就不看,你的分數就沒有了。寫得不好沒有關係,要寫得工工整整的,工整這是古時候所要求的,一筆一畫工工整整、整整齊齊,行列整齊。哪像現在?現在年輕人這種態度,古人不教。

  這些基礎的訓練,在過去全是家庭所承擔的,叫家教。現在在這個時代,家教沒有了,所以這些年輕人你都不能怪他。整個社會的文化、文明崩潰了,社會大亂,人心沒有依歸,無所適從,沒有安全感,這人活在世間多苦,有時候實在講連畜生都不如,這個時代我們遇到了。非常幸運我們遇到聖賢的教誨,我們遇到佛法的經典,這是無比的幸運,為什麼?可以依照這些典籍教誨走出我們現前的困境。遇到淨宗尤其難得,讓我們有機會在這一生當中能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遍法界虛空界多少人所嚮往,而遇不到這個緣分,一生圓成佛道,到哪裡去找這樣的機會?真的找不到。這個法門,凡夫一生成就不難,條件非常簡單,真信、真願意去、真肯念佛,就能往生。這個裡頭關鍵,我講的話就是「真」字,你要用真心。妄心、不恭敬、不尊重,像兒戲一樣,那是不能往生的,那是種個善根,這一生不能成就。這一生能成就,就真幹,我真相信、我真願意去、我真念佛。

  所以坐禪這個坐不一定是指打坐,是取這個字的意思,坐是什麼?坐是不動,坐在這裡就不動了。不是身不動,身都不是我,它動不動有什麼關係?重要是心不動。所以大乘經裡常講「行住坐臥皆是禪」,你走著,住是站著,坐著,躺在床上睡著,全是禪,心不動,心住在一個境界上。我們今天坐禪,就是心住在阿彌陀佛上,行住坐臥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就在禪定當中。這個禪,釋迦牟尼佛讚歎,在《大集經》上,佛說「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禪在大乘,一般說比別的法門都高一等,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比禪又要高一等。

  「具曰禪那」,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省掉,就用這禪字,意思是「靜慮」,靜是清淨心,制心一處這是靜,所以它是止慮,它是觀。他的心不是死的、不是空的,他有境界,你就守住這個境界。我們念佛人境界,就是一句名號阿彌陀佛,或者是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一切時一切處,你念念守住這句名號,不允許任何雜念夾雜在裡頭,你念佛功夫就成就,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保證,決定得生。這個時候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跟阿彌陀佛相應,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叫會念。大多數人不會念,口裡念佛,還有很多很多的雜念在裡頭,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把念佛的功夫完全破壞了,自己不知道,自己還認為我是念佛人,我天天念佛,我每天念佛多少萬聲。不曉得多少萬聲裡頭有懷疑、有夾雜,破壞了,那種念佛就不是禪。如果念佛專注這一念,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那是禪,那種念佛就是世尊所講的無上深妙禪。所以要懂得禪的意思。大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全部都是修禪,就是用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禪,修靜慮、修思惟修,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都能得禪定,都能開悟,都能明心見性。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修學就有難易的差別,許多差別。阿彌陀佛為普度眾生,他提出一種方法,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容易、簡單,什麼人都能修,而且無比的殊勝,只要如法,如理如法它就是無上深妙禪。如果念佛夾雜那就不是禪,禪裡面不許夾雜、不許懷疑。不懷疑、不夾雜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無上深妙禪,我們的一心就住在名號上。

  現在這個時代,我不懂電腦,我聽同學們告訴我,網路裡頭許許多多的信息,尤其是種種不同的預言來講災難,我們得到了一些。它的總結論很簡單,人要為自私自利,大概這個災難都逃不掉。人要沒有自私自利,善心的人、念佛的人,在這個災難裡面都能夠保全,諸佛菩薩、天神、鬼神都會保佑,幾乎都是這個講法。我們明白這麼一個道理,這些資訊我們就可以不要了,不要去看它,看它不就打閒岔嗎?把我們念佛功夫裡頭就又夾雜,就又破壞了。我們從此之後不看了,一心念佛,認真的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落實,你就是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就行了。什麼樣災難不驚不怖,完全用平常心來看它,災難是共業所感,如果我們不免,也不在乎,身不是我。我們善心善行、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災難來的時候,阿彌陀佛在空中來迎接我們去,好事,不是壞事,這個才重要。一心一意讀誦《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其他的完全放下,不要再去憶念了,我們會平平安安、穩穩當當度過這個大災難。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能有自私自利的行為,遇到眾生有苦難,隨分隨力去幫助就很好了。全心全力去幫助,都不干擾自己念佛,這是個原則。如果障礙我們念佛,使我們念佛的時候不能專一,有夾雜,這就不能做了。一定要知道,沒成佛之前自度第一,自度優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全心全力去幫助苦難眾生,那不在乎,你有這個能力。縱然在災難當中跟大家一同遇難了,各人有各人的去處,業力在做主宰,自己做不了主宰,業力做主,佛菩薩也不能做主,看到你隨業流轉。我們自己堅定的信心,這個時候起很大的作用,真信、真願感得佛來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功德圓滿。

  所以思惟,就是此地講的,「思想憶念彼佛依正二報四種莊嚴」,就依《無量壽經》就好。東晉時代,中國淨土宗第一位開山祖師,慧遠大師就是依《無量壽經》。他在廬山建東林念佛堂,《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還沒有翻譯出來,所以提倡念佛就依《無量壽經》。我們今天提倡建彌陀村,就跟當年遠公在廬山建念佛堂的意義是完全相同的,集合真正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念佛求往生。東林念佛堂規矩很嚴格,它外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為界,參加念佛的同修都不准離開這個界線,心是定的。進入念佛堂就是一個目標,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外緣全放下了,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都成就,真叫圓滿功德。我們遵照印光大師的教誨,在現前這個環境裡頭不要太大,小小的,二十個人,真正修行的二十個人。真正發心護持的,也不要超過二十人,這個小道場四十個人,二十個是護持的。雖然不是閉關,是中國古人所講的住茅蓬,比閉關的範圍大一點,這個小範圍,是我們活動的範圍,好事,肯定能成就。一切放下,一絲毫牽掛都沒有了,想到什麼?我就要死了,我死還能想什麼?一樣帶不去。所以都不必過問,隨他去吧,這是大事因緣,真幹!

  底下還繼續跟我們解釋,禪的意思,禪那翻譯成中國是靜慮、思惟修等。底下,「靜慮者,禪那之體為寂靜」,這一定要知道,禪的體是寂靜,也就是總的原則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禪的體,寂靜。「而亦具審慮之用」,它起作用就是觀照,它不是不起作用。觀照是什麼?觀照是明瞭,明瞭裡頭沒有作意,他不用意識,他用自性。用見性見外面的色你就見到色性,用聞性你就能聞到聲性,這就是明心見性。如果我們用眼識見外面,那是分別,用耳識去聞聲塵,這也是分別執著,執著就是染污。我們就曉得了,禪定一般講是有一定深度的止觀,止觀就是修禪定,該放下的要放下,該提起的要提起。你看念佛人放下萬緣是寂靜,提起佛號是觀想,你可以思惟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你可以想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這叫思惟修。所以它「具審慮之用,故曰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定慧一定等,平等的,這是禪定境界。如果定多慮少,昏沉的現象就起來,定多慧少要是慧多定少就浮躁,叫掉舉,就是妄念太多,那都是修禪的障礙。我們今天是用執持名號來修禪,是修禪裡面無上深妙禪,這不能不知道。禪是很令人羨慕、令人嚮往,而許許多多人不知道,持名念佛是禪定、是修禪,很少人知道,修學淨宗的人也很少提起。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對於禪就不羨慕了。為什麼?我們自己修的比他那個還殊勝,比他那個還高明。

  「如《俱舍論二十八》曰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此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即是實了知義。如說心在定,能如實了知。」《俱舍論》這幾句話解釋得很好,依什麼意思立靜慮的名,你給它起這個名字?下面是解釋,由此寂靜能審慮故,這個審慮不是分別、不是執著,是自然的明瞭,這是智慧。大乘教裡面迴向偈「願得智慧真明瞭」,這是靜慮。由此可知,中國古老的教學,我們不談佛法,談世間法,世間法的教學重視學生的悟性,記性在第二,悟性在第一,悟性是慧,記性是知識,悟性是智慧,不一樣!有智慧的小孩,老師特別珍惜,教好了他有大成就。有知識,博聞強記,我們講理解力差一點,這個人好好的培養不失為君子,聖賢沒分。有智慧的人可能到聖賢,就是什麼?他心清淨、心善良,純樸厚道,清淨心就生智慧,六根一接觸他就通達明瞭,不需要去思考的。我們現在的名詞叫直覺,不用思考他就能明瞭,大家同樣看一樁事情,他看得很深、他看得很透。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有障礙,障礙就是心浮氣躁,妄念很多,他用分別心、用執著心,這是凡夫知見。他不用心意識,那是自性的知見,我們一般講聖賢的知見,不用心意識、不用阿賴耶,這厲害。阿賴耶是什麼?落印象。不用阿賴耶是什麼?不落印象,沒有染污,落印象就染污。他不接受染污,他不分別、他不執著,一接觸通達明瞭,這就是禪。所以寂靜能審慮,審慮是真實了知。下面舉個比喻,譬如「心在定,能如實了知」,他聽到這句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我們今天就是心中有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做開示所講的,「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依正莊嚴就在當下。

  「又思惟修者」,什麼叫思惟修?「指因而言。一心思惟研修,是為因」。這裡頭最重要就是一心,中國古人所講的「教之道,貴以專」,一心就是專。不能想太多、不能學太多,學太多學雜了,不是一心,三心二意,亂了,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只能夠認識一些皮毛的知識,不能深入。所以現在社會各種學校,我們也參觀了世界上不少的名校,參觀之後我們深深感覺到,他們全都是學的知識,沒有智慧。學生心浮氣躁,細心去觀察,他們的思想、言行是知識,不是智慧,我們看了感觸很深。中國自古世代相傳,漢學是智慧,不是知識,今天我們看到外國人研究漢學,他方向走錯了,他是學漢學的知識,沒有懂得漢學的智慧。漢學的智慧怎麼學?從靜慮學、從思惟修學。佛家學習這些原理原則,傳到中國來,中國儒家採取戒定慧,道家也採取了。戒是什麼?規矩,你不遵守規矩你學不到東西。規矩是什麼?規矩是幫助你修定,教你放下,教導你精神意志集中,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持戒。你真幹呢?真幹就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開慧,豁然大悟。

  佛法裡頭有開悟的,儒也有開悟的,道也有開悟的,得定空間維次就突破,我們一般人講神通就現前。神通不稀奇,神通是每個人的本能,只要你心清淨它自然現前。一般人的神通為什麼失掉?他心亂了,妄想雜念太多,它不能現前。如果你的心真做到純淨純善,妄念很少,沒有妄念,你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通全都現前。所以神通在佛法裡一點都不稀奇,佛說六種神通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你本來是這個樣子的,還是一句,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心思惟研修」,就是佛在經教裡告訴我們的「止心一處」,把心止在一個地方,或者說制心一處都可以,這是因。我們今天把心止在阿彌陀佛這句上,其他的呢?全都放下,這是因。「從此乃得定」,就得三昧。把心止在阿彌陀佛,這叫念佛三昧。心上真有佛,除佛之外一切放下,別去管它,憶佛念佛,果報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故名思惟修」,這個思惟修就是一心不亂,我只思阿彌陀佛,我只念阿彌陀佛,我只想阿彌陀佛,我只願親近阿彌陀佛,這叫真念佛,這叫會念。「上言禪者」,前面所講禪的意思,統統都是六度裡面第五禪定波羅蜜,一切菩薩都在學習。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學生們,菩薩是學生們,得果自在,他們在那邊修學成績顯示出來了,沒有證得「須陀洹」的,證得了。「未得阿惟越致」,那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則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說道、行道」,法喜充滿,說出往生人的成就。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明彼土人民」,十方去往生的人,「隨所修習各得其果」。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根性不一樣,小乘根性的得小乘果,大乘根性的得大乘果。前面說的四果,到阿羅漢是小乘根性,「阿惟越致」是大乘根性。得果早晚,都是自己宿世修學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但是決定成就無上菩提,證得大般涅槃。但是每個人時間早晚不一樣,換句話說,他們確實是一個方向,成佛之道。「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乃聲聞乘聖果之差別」。先介紹這個經文,「一、須陀洹果」,須陀洹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入流,預流或是逆流,又名初果。」在小乘裡面好像是小學一年級,入流好比入學了,入小乘初果這個流派,他是正式上學了,是這個學校的學生。我們現在雖然是講學大乘,我們在大乘,也沒入流。大乘,《華嚴經》上講菩薩,大乘是菩薩道,菩薩的階位五十一個。十信,十信好比是大乘的小學,十住好比是中學,十行、十迴向好比是大學,十地好比是研究所,等覺好比是博士班,我這種比喻大家就好懂了。小乘的小學是須陀洹,大乘小學一年級,《華嚴經》稱他為初信位的菩薩,大乘真菩薩初信位小學一年級。在斷煩惱那個功夫跟須陀洹平等,須陀洹斷八十八品見惑,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也是斷八十八品見惑,相同的,可是智慧不一樣。

  也就是說初信位的菩薩,在智慧、德能比須陀洹高太多了,顯示大乘的殊勝。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別?他學的功課不一樣。斷煩惱那是講德行,德行是一樣的,學習的功課不一樣,大乘的心量大,小乘心量小。雖然心量小,他自私自利放棄,身見破掉,不再執著身是我。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智慧比他高,不但知道身不是我,他已經漸漸體會到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但是他沒能證得,什麼時候他才能證得?小學畢業上中學他就證得。而小乘的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統統斷了,只等於十信裡面的七信位菩薩,七信位的菩薩見思煩惱斷了,跟阿羅漢相等。八信的菩薩跟辟支佛平等,九信位的菩薩跟十法界裡面的菩薩相等,十信位的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所以十信的佛沒有超過十法界。十信的佛如果是能夠把無明斷掉,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他就超越十法界,就入初住,初住是真佛,界限就在這個地方。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是用八識,到初住以上不用八識,轉八識成四智,他用真心,不用妄心,用真心是真佛。十法界裡還用八識不叫真佛,天台家稱他作相似即佛,六即佛裡相似,他很像,他不是真的。真假在用心,用真心就是真的,用妄心就是假的。

  真心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真心。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我們還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用妄心。真正修行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就在這上練,練什麼?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要淡薄,一年比一年淡薄,你的功夫就是一年一年提升,什麼時候都沒有了,那你就曉得,你已經入初住。初住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在哪一土?實報莊嚴土。用念佛這個方法叫理一心不亂,你看就用這句阿彌陀佛念,念到功夫純的時候,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把心意識都念掉,不知不覺的就念掉,因為你的心只專在阿彌陀佛上。這個方法非常巧妙,古人所謂講暗合道妙,水到渠成,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非常之重,我們沒有辦法像釋迦、像惠能那樣的頓悟。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三個老師都提醒我不要自作聰明,古人講的聰明反被聰明誤,自己要承認、肯定自己不是上上根人,這個很重要。頓悟、頓修、頓證的那是上上根人,絕頂聰明的人。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怎麼樣?做不到就漸修、漸悟,像爬樓梯一樣,我一級一級的往上爬。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老師都叫我走這個路子,這個路子很穩當,時間長,很穩當,一步一步往上提升。頓悟頓不了、悟不了,就掉下來,就好像一步登天,登不上去粉身碎骨,就把你毀掉了,所以人最怕的是好高騖遠。

  我們放下什麼?煩惱習氣原則上三個一起放。一定要曉得,真正重點我們先放下執著,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學隨緣,不執著就是妙用,隨緣不執著。不執著就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們不執著了,有分別。執著放下了,再放下分別分別放下了,再放下起心動念,我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來搞,也挺累的,慢慢來挺累的。阿彌陀佛有妙法,就教你專心念這句阿彌陀佛,實際上三個都放下,你看妙不妙?用什麼方法?執著阿彌陀佛,分別阿彌陀佛,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這樣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叫帶業往生。功夫好的到哪裡?生方便有餘土。因為你沒有真放下,所以最高的地位是方便有餘土上輩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佛光一照你就提升一倍,再本願威神加持你,你立刻就提升到實報土,真快!

  預流,「入流與預流」意思完全相同,預是參預,你已經進入佛門,入門了。我們現在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沒入門,我早年講經也提醒同學,我勸大家要認真,一定要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聞利養放下、把五欲六塵放下、把貪瞋痴慢放下。真放下了,有沒有入門?沒有入門,我們到門口,我告訴大家的標準是到門口。入門呢?入門一定用佛的標準,我們的標準不行,佛的入門就是見惑斷掉,就入門。大小乘經論裡面都說,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八品見惑統統斷盡了,證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菩薩,這是圓教,不是別教。須陀洹跟初信位菩薩,給諸位說,《金剛經》上講的四相破了,他真正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剛剛破,四相破了,無我了。破四相是初果到四果,到阿羅漢都是破四相,功夫有淺深不相同,阿羅漢的功夫深,須陀洹的功夫淺,也就是說對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再執著了,用我們一般人的話來講,情執斷了才能證果。

  我們再看講義,「謂從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初入聖道。「逆流者,謂入聖位,逆生死之瀑流」。他還沒有離六道輪迴,但是已經進入了生死出三界這條大道,他在這個路上行,什麼時候他能出六道?證阿羅漢就出去。證得初果之後,在六道裡面他只有天上人間,他不會墮三惡道,他也不會變成阿修羅,人天兩道七次往返就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他證的是位不退,不會再退到凡夫位上,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小聖或者叫小小聖,決定不會墮落在凡夫換句話說,他了生死出三界有期限的。我們再往下看,「與上文字雖異,實義相同」。「斷三界之見惑」,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見是什麼?錯誤的見解,惑是迷惑,錯誤的見解,「即得此果」,你就證得須陀洹。八十八品見惑,佛在講經教學方便起見,歸納為五大類,就是五種見惑。第一個是身見,身決定不是我,執著身是我,錯了,一切都為這個身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墮三途受苦報,原因在此地。我們都希望身體好,不要有病痛,我們修行功夫能得力,那身體能不照顧嗎?你把心都照顧在身上,心住在身上,錯了。心住在阿彌陀佛上就對了,心住在阿彌陀佛上,這身怎麼樣?身決定健康長壽,為什麼?你沒有病了。你因為心住在你身上,你的病就沒辦法好,那是個妄念,錯誤的念頭。你要曉得,身是境界隨心轉,你心是阿彌陀佛,身就轉成阿彌陀佛金剛不壞身,最健康的。但是這個道理你也聽了,不相信,還是要想辦法照顧身體,這就講你有疑惑,不相信!

  佛菩薩慈悲恆順眾生,給你講了不信,不信就隨你吧,你還要搞什麼醫療保險,還要搞什麼保健,隨你去吧。真相信的人真的得方便了,不找這些麻煩了,心才能專一。佛陀在大小乘經裡頭,告訴我們一個祕訣,我們也知道,但是就用不上用上了,你曉得多自在!這一句話是什麼?「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無事不辦,制心一處,成佛行不行?行。連成佛都能辦,其他的還有什麼不能辦的!我們今天在此地就是給諸位報告,制心一處這一處是哪一處?阿彌陀佛。佛沒有講哪一處,佛講原則,任何一處都行,為什麼?你得定了,你心只要專一就得定,定開智慧。我制心一處在阿彌陀佛是無比殊勝,立刻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跟阿彌陀佛馬上就通了。為什麼不通?你心不專一。我們的心就像光一樣四面八方發射,遍照一切,如果把這光集中成為一束,我們今天講雷射、激光,那個光就很厲害。你看現在這個散的光,電散的光隔一張紙都不能透過,沒有這個力量如果把它集中變成激光、變成雷射,連鋼板都能穿透。現在醫療上運用激光省事,它那個把光線集中一點,像針尖那樣那麼一點點大,非常管用。所以制心一處,問題就解決,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制心一處。我給諸位報告,我學了這麼多年,諸位真正能把心放在阿彌陀佛上,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心,給諸位說,什麼樣災難沒有了。災難是眾生的,災難與我沒分,我在災難當中得大自在,一點都不假,為什麼不幹?為什麼還要三心二意、還要胡思亂想?這是古人所謂自作自受,你不能怪人。你真懂得,真回頭把心放在阿彌陀佛上,你才真正感佛恩,你才真正曉得這種殊勝的利益不可思議。

  「二、斯陀含果」。斯陀含翻譯成中國叫「一來,又叫二果。一來者,斷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前六品」,九地思惑總共有八十一品,他斷前六品,「因尚餘後三品」,這是九地九品,每一地各有九品,九九八十一,還餘欲界思惑後三品。「故仍須在人間與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來」,二果還要到人間來一次,所以叫一來。「即一度往來之義」,二果到人間來一次。

  三果阿那含,「三、阿那含果,舊譯不來,新云不還」,這個新舊是以玄奘大師算是一個界限,玄奘大師以前所翻的經都叫舊譯,他從印度回來之後所翻的經叫新譯,諸位將來看到,舊譯跟新譯就這麼回事情。玄奘大師他們翻作不還,實際上不來跟不還意思也都相同。「乃斷盡欲界思惑殘餘之後三品,不再還欲界之位」,不到欲界來了。「爾後受生則為色界或無色界」。他沒有出離六道,但是這就是三果,三果多半都在四禪天,四禪有九天,其中有五不還天,五不還天多半是這些人在那邊修行。也有些其他不同宗教,他們也有能力修到這個等級,都在這個地方修行。他不到欲界來了,他只有色界、無色界,不再到欲界來,所以叫不來、不還,不再來了。

  「四、阿羅漢」,阿羅漢翻譯成「殺賊、應供、不生,乃斷盡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之聲聞乘極果」。這是見思煩惱斷盡,這是小乘最高的果位阿羅漢。「以斷盡一切見思惑,故名殺賊」。這個賊是比喻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前面講九地,每一地有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統統斷盡了。因為見思煩惱障礙我們見性,好比是賊,讓我們受害,把我們自性裡面所謂功德法財都被它們竊取,或者是被它們奪去,是這個意思,這完全是比喻叫殺賊。千萬不要誤會,阿羅漢還開殺戒,還去殺賊,就完全解釋錯了。第二個是應供,第三個意思是不生,後面有解釋,「既得小乘極果,應受人天供養,故曰應供」,這是佛講的,他們是福田,有福,你供養他們得大福報。所以他們應受人天供養,為什麼?給人天大眾做福田,你供養他,你得大福報,是這個意思。佛也希望眾生個個都有福,福,佛不能給你,是你自己種,佛也不能夠違背因果定律。所以佛教我們發財方法,佛沒有辦法賜給我們財寶,他教我們怎樣發財?布施,供養、布施。布施跟供養是一個意思,用心不一樣,用誠敬心就是供養,真誠恭敬心布施就叫供養,沒有真誠恭敬那叫布施。所以布施得福少,供養得福多,用心不一樣!法供養得聰明智慧,用無畏供養得健康長壽,得真幹,不要吝嗇,不要害怕。不要我都捨了,捨了以後怎麼辦?人家怕,所以不敢供養。你不怕試試看,愈施愈多,佛講的話一點都不錯!

  我是二十六歲剛學佛那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那個老人很厲害,他會看相,他看到我這個年輕人沒福報,命很苦,算命先生講看財庫,那財庫空空沒有財,也沒有祿位,就是講做官你沒有這個命,發財也沒有這個命。命是什麼命?貧賤,貧賤到極處就是乞丐,這樣一個命。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沒有修無畏布施,好在就是過去生中有點法布施,還有點聰明智慧。老師教我趕快把它補出來,為什麼?弘法利生也少不了財,沒有財力支持,弘法利生做不到,所以教我這個方法認真去做。當時我跟老師講,「我沒有財力,連吃飯都有問題,哪有財布施?」老師很嚴肅的告訴我,章嘉大師他說「一分錢有沒有?」我說一分錢可以。「一毛錢有沒有?」行,可以。「一塊錢?」還勉強。「你就從一分、一毛、一塊做起,一直做下去。」我這才曉得!一毛一塊到哪裡布施?有,因為接觸佛教,以前不進廟門的,現在常常跑寺廟,跑寺廟幹什麼?借《大藏經》看。我在寺廟裡面看經、抄經,有人印經、印善書的,拿一個單子來大家出錢,我也寫個一塊、寫個五毛,就這麼布施。還有放生的,放生的拿一張紙集資我們去買物放生,這個我也喜歡做,那是無畏布施,就從這做起。真正有這個布施的心好,愈施愈多。

  年輕的時候不敢做這個夢,這些年來每年布施多少錢?超過一千萬美金。錢從哪來的?不知道,各方面來送給我的全都布施掉,愈施愈多,才知道佛不講妄語。你看我所得到的,財用不缺乏,這就夠了,錢全做好事去。法布施,聰明智慧增長,我自己都感覺到,年年智慧不一樣,確實在增長無畏布施,健康長壽。我做了六十年,證明釋迦牟尼佛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肯幹馬上得利益,一點都不操心。錢財操什麼心?有的是,想辦什麼事情,需要多少它就來了,沒障礙。它不來,換句話說,這個事情你不應該做,你應該做的時候錢就來了。佛菩薩在照顧,佛菩薩在推動,你說你多自在、多快樂。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