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四三集)  2011/1/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4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九十三面第三行,還從當中讀起:

  「故本經中,與會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之德者,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利利他,無有窮盡之德。極樂大士遵行普賢之德,復教餘土眾生皆行普賢之道。」到這裡是一段。菩薩十大願王,在前面做了簡單扼要的報告。這十願它最殊勝之處是引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不能不具足普賢十願,要認真的修學,禮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眾生」這兩個字,它真實的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眾是眾緣,眾緣和合。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的?諸佛如來眾緣和合而生,菩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聲聞、緣覺,十法界依正莊嚴,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大乘,世出世間這些聖賢,把它歸納為三大類: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全是眾緣和合而生。菩薩十願要幫助這些眾生圓成佛道,正如《華嚴經》上所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眾生圓滿具足菩薩十願,菩薩十願是性德圓滿的流露。眾生裡面有淨有染,聲聞緣覺這稱淨,六道裡頭依正莊嚴這是染,有善有惡,惡道眾生確實有一些無惡不作,起心動念殘害忠良,害好人。這些人有沒有菩薩十願?有。有,為什麼還做壞事?因為他迷了,迷失了自性他才幹壞事。世間人不知道,幹壞事要報復他,這因果裡頭不饒他,真的,因果確實不饒他。佛菩薩呢?佛菩薩饒恕他,為什麼?佛菩薩尊重他的本性,不在乎他的習性,道理在此地。為什麼?本性是真的,永恆不變;習性是假的,有生有滅,千變萬化。

  原本是個好人,真如不守自性,被外面境界,這不良的境界所誘惑,煩惱起現行,貪瞋痴慢、名聞利養起來了,做盡了壞事,幹的是消滅正法、消滅佛法、消滅傳統聖人之法,他幹這些事情。他做得很高明,表面上護持,實際上是殘害。目的何在?唯我獨尊,不能有人超過我的,超過我的我一定要把他消滅掉。這是什麼心?羅剎心,修羅的行為,羅剎、修羅沒有不墮阿鼻地獄的。他知不知道?知道。他在不在乎?不在乎。為什麼?現在還沒墮落,有一天這個樂就享受一天。明天墮落,明天還沒到,他不著急,迷惑顛倒。時辰到了,墮落下去之後,後悔莫及了。那個時候他還是厚著臉皮來求你超度,在你面前懺悔認錯,求你超度。要不要度他?應當度他,他可憐。他行善,六道裡頭三善道受報;他作惡,六道裡頭三惡道受報。這個事情只有真正菩薩看清楚,他是假菩薩,他不是真的,他不是真修行,不是真佛弟子,打著佛的招牌欺騙善良眾生,殘害弘護正法的這些人。這些人有,佛陀在世就有,提婆達多、六群比丘,佛身邊的人。這是世尊無盡慈悲為我們示現。今天我們自己團體裡頭,有些用心不良的人,像提婆達多、六群比丘,來破壞道場,我們應當就要覺悟到,世尊已經表演給我們看了。

  世尊用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這個事情,這就值得我們學習了。佛菩薩決定是純淨純善的心,世尊在因地行菩薩道,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種奇恥大辱,菩薩沒有退心,菩薩沒有起一念怨恨心,所以世尊提前成佛了。他本來的排列是在賢劫千佛裡面第五尊佛,他排列在第五,提前了,提前,提升了一個位次,在彌勒之前。彌勒本來是在前面,釋迦牟尼佛在後面,現在是釋迦牟尼佛先成佛,彌勒菩薩在釋迦之後。這是什麼原因?我們要知道,這是諸佛如來表演示現給我們看的,當我們遇到大難現前的時候,必須得捨命,像歌利王來奪取你的身命,得捨命,也在所不惜,也不能破戒,也不可以喪失正念,這個重要。學佛,永遠保持十願,十願整個合起來兩個字「誠敬」,真誠恭敬。這兩個字是核心,以真誠恭敬對一切眾生,這是諸佛如來的真實弟子。果報是他自己受的,與我們不相干,我們總是以一味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

  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我們在世間,所以諸位同學看經聽講要聽清楚、要看明白,千萬不要產生誤會,決定不能有苟且的念頭、有僥倖的念頭,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佛大慈大悲,臨終的時候示現來接引,有沒有?有。自己一生都不相信佛法,最後像婆羅門女她的母親、光目女她的家親眷屬,一生沒有接觸佛法,最後還一樣往生。那你也可以僥倖,我可以不念佛,找一個有德行的人給我超度一下,我就往生了。能往生得了嗎?不能。有德行的人來超度你往生,這一生沒有學佛,過去生中學過,你的底子深厚,所以在阿賴耶裡把你的種子引導出來。你如果阿賴耶裡頭沒有種子,怎麼知道沒有種子?投機取巧的念頭,僥倖成就的念頭,這就說明你根本沒有善根,你根本沒有福德,佛來都幫不了你忙,所以佛不來。佛不是不幫助你,來了沒有用,你業障太重,你那個業沒有消掉,佛怎麼來?所以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我們看到了能生信心,但是不能學習,你要學習就錯了。我們不知道這個人過去生中的狀況,佛菩薩知道,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幹些什麼。這一世遇緣不好,但是從前底子深厚。

  就如同我們過去在湯池做的實驗,湯池小鎮,我們用《弟子規》來教導,這個小鎮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不到四個月就成功了。這是什麼?這個小鎮的眾生底子深厚。那個地方是過去桐城派的教區,幾百年深厚的基礎,現在丟掉一百年,不要緊,一引就起來了;換一個地區,三年未必能成就。我的家鄉我了解,我十歲離開家鄉,記事就很清楚,我們是住的農村,鄉下,農村人學傳統文化,不是念,老人做的榜樣給小孩都看到了,根深蒂固。農村沒有學校,沒有念過書,有私塾,居民都懂得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雖然做不到,也很差,但是還要往外面裝個樣子,怕丟人,口裡面還都是古聖先賢,爭名逐利在暗中,不敢表面化,這是我們能理解得到的。所以經過這六、七十年,底蘊還在,但是三、四個月人的天良就喚醒,這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所以我們只有感激祖宗之德,三寶加持,居然做成功了。你叫我現在再去做,其他地方做,我沒有把握。

  同樣一個道理,這一生沒有學佛的人,胡小林的父親一生不相信宗教。臨走之前四個月,兒子學了傳統文化,真正覺得慚愧,一生沒有孝順父母。父親得病的時候,在病床邊日夜照顧他父親,盡孝!他父親看到了,這才真正讚歎佛法、讚歎中國傳統的文化,這麼好!把他兒子教得這麼好。你說他父親有沒有善根?沒有善根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兒子?所以,一生沒接觸佛法,臨命終時,有同修幫助他求懺悔,送他到極樂世界。大家聽了,我一生不相信佛沒有關係,到臨命終時還有人幫助我。你沒那麼大的福報,你沒那麼深厚的基礎,你不要異想天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萬個人當中沒有一個。那怎麼辦?老老實實聽經、念佛。你看黃念祖老居士,那是何等人物,他在往生前半年,萬緣放下,每天十四萬聲佛號,這他老人家告訴我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胡小林父親那個你學不到,為什麼?你要有一個像胡小林那樣的兒子,你就能學得到。如果你沒有像胡小林那樣盡孝的孝子你做不到,你哪有那麼大的福分!這是祖宗有德,自己前世,無數世的修行,家裡才出這麼一個孝子,才感動真正修行人來幫助他、成就他,不是簡單的事情。你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光目女的母親有那麼好的女兒,你有沒有?你要有可以,你沒有那就沒有法子了,就得靠自己。靠自己,要學黃念老居士,平常每天念佛號不能少過一萬聲,養成習慣,到自己生病的時候那就要加,加到五萬,加到十萬,你才真有把握。

  所以,聽經重要,聽經重要在哪裡?明白念佛的道理,為什麼要念佛?念佛有什麼好處?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打妄想了,你就會放下萬緣。這一句佛號無上的至寶,寶中之寶,不可思議,一句名號具足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引導你回歸極樂。「自利利他,無有窮盡之德」,這句話是真實的,一絲毫虛妄都沒有。所以我們遇到困難、遇到障礙,怎麼樣?別打妄想,不要怨恨人,老老實實念佛,求生淨土。眾生沒有福,該遭大難了,你念佛就生西方。如果你念佛真行還不走,換句話說,佛菩薩、祖宗要留你在這個世間救苦救難。這一句佛號就是自利利他,就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這我們總要懂,總要明白。我這一次跟諸位在一起學習《無量壽經》,我想我講得已經夠詳細了,諸位真還有不明瞭的地方,你們就把問題寫出來傳真給我,我在講經的時候回答大家。

  「極樂大士遵行普賢之德」,特別是指凡聖同居土三輩九品,方便土、實報土也不例外。不過實報土裡面的菩薩無功用行,跟十法界的修行完全不一樣,十法界人修行有儀規,威儀有則,實報土裡頭沒有了。為什麼?實報土裡面的眾生,那是佛,他們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你們諸位想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還修什麼?沒法子修了,起心動念都斷掉了。分別是從起心動念變出來的,執著是從分別變出來的,起心動念沒有了,那分別執著全沒有了,所以他就是如如法身佛。他的性德裡頭圓滿具足十大願王,願願都圓滿,願願都遍攝一切法。任何一願,比方禮敬,它圓滿含攝下面九法;說普皆迴向,這一願也圓滿含攝上面的九法,法法如此,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到法身菩薩才圓滿。方便土四聖法界,同居土六道眾生,這個裡頭有儀規,就是有修、有行、有證,統統都有,他有分別、有執著;在報土裡面統統沒有了,這些現象都沒有。所以無不是行普賢之道,普賢是圓滿稱性,普賢之道是圓滿證得。

  後面還有一段,「如是極樂大士,被弘誓鎧,入生死海」,這句話是講極樂世界哪些人?給諸位說,它所講的是方便土、同居土,不是實報土。實報土用不著被弘誓鎧,也用不著入生死海,他出入都沒有了。這個要知道,出入都沒有,這叫真的入。有出有入,沒入;出入沒有了,真入。所以,他們完全是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自己沒意思。誰的意思?對方的意思,「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說的,自己沒有意思。自己還有一點點意思在,那是同居跟方便土有,為什麼?他們還是沒有見到真性,還是用阿賴耶。我們就了解,被弘誓鎧,入生死海,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土、同居土的菩薩們。他們教化眾生的能力幾乎跟實報土沒有兩樣,那是什麼原因?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不是他自己修成的,是佛力加持的。當然他也在修,他真正修成了,他就入實報土,他就離開方便土,那是他自己真正修成的力量。佛力加持的,這底下兩層,就是方便土跟同居土,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也就在這兩土,跟十方世界完全不相同。

  「雖生他方世界,或現身穢土」,穢土是六道,在六道裡面現身,「因有彌陀願力加持」,這個願力就是我們現在學習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加持,他起的作用跟阿彌陀佛很相似,差不多,你說這多殊勝,「永離惡趣」,雖然到惡道來了,這個惡道是指六道,或者是指三惡道,他在六道離六道,在三途離三途。他在三途裡面示現,譬如在地獄,示現地獄身,示現地獄相,造罪孽的人在地獄是真受苦,他在那裡演戲,在表演,不是真受苦。他是表演,他不是真受,因為什麼?他沒有這個業。他表演還表演得很逼真,像舞台表演一樣很逼真,他真的沒有惡道,他住在哪裡?他永遠住在報土裡頭。極樂同居的菩薩、方便土的菩薩,他們所受的樂跟實報莊嚴土沒有兩樣,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平等待遇,實報莊嚴土的平等待遇。

  「各各隨其意樂」,這個其是眾生,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上說的「隨眾生心」,就是隨其意樂;「應所知量」,那就是或者為他說法,或者是示現在聽法,或是示現神通。「隨意修習,悉皆圓滿」,隨意是沒有起心動念,完全隨順眾生的意念。眾生造惡,造惡也隨他造惡,隨順他造惡,希望他的惡趕快成就,為什麼?趕快把它報掉。他那個苦要痛苦十年,你能把十年痛苦叫他一年就受掉,所謂長痛不如短痛,這都是菩薩慈悲。你看到菩薩好狠心,其實菩薩很慈悲,讓你這報掉之後,後面就樂了。所以這不是普通菩薩,這是法身菩薩才能做到,普通人要做的時候,你得要遭惡報。普通人怎麼辦法?普通人就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我們,是這個意思。對彌陀要真信、要切願,真信切願你才能得佛力加持,違背自性是決定得不到佛力加持的。有加持,魔王加持你,羅剎加持你,就是成就你的惡業,早一天把你送到地獄去。等你地獄的業消乾淨了,你再出來,佛菩薩再救你,再幫助你。

  「眾生受教,亦皆至心信樂,求生淨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從這一句經文我們就明白了,佛門裡有一句諺語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哪些人是無緣之人?跟佛不是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那就是無緣。佛是什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佛心,要跟佛心同心同願。佛的德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佛德。佛的智慧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的究竟圓滿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真的,不是假的,不真幹不行。所以你看看,凡是眾生受佛教誨的人,他都能至心信樂。接受佛陀教誨的時候不是至心,什麼心?自私自利的心、名聞利養的心、嫉妒傲慢的心,那他沒有受教,沒有接受,他對佛法不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他沒有得到,佛門常講法喜充滿,他法喜沒得到,此地信樂是法喜,他沒得到。他喜歡什麼?喜歡世間名聞利養,喜歡沽名釣譽,喜歡別人恭維他、尊敬他,他喜歡這些,這完全是六道裡頭輪迴心,他造輪迴業。我們自己要好好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有,趕緊要改過來,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要沒有,很好。要記住,千萬不能有。

  下面這一句,這是修學佛法終極的目標、真實的目標,「求生淨土」,這個心要念念放在心上。什麼時候求生淨土?今天求生淨土,不要等明天,不要等明年。你求生淨土的心是真心,今天佛沒有來接引你,佛就說你還有一天使命,你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一年沒有來接引你,你這一年你要幫助眾生。我們念念盼望著阿彌陀佛來接引,時候到了阿彌陀佛決定來,一點都不懷疑。功夫在哪裡?下面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給諸位說,十大願王就是菩提心。修學的目標就是經題上末後的五個字「清淨、平等、覺」。我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平等覺?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雖修,心地清淨,沒有染污。沒有什麼染污?沒有自私自利的染污,沒有名聞利養的染污,沒有貪瞋痴慢的染污,沒有煩惱習氣的染污,這叫清淨心。清淨心再提升,平等心,平等是沒有高下;換句話說,嫉妒、傲慢、瞋恚完全沒有了,平等心現前,跟一切眾生平等,跟諸佛如來平等,跟惡道眾生也平等,為什麼?都是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現在用電視,就像電視的屏幕一樣,裡面的色身再多、再複雜,屏幕一絲毫沒有染著。所以,屏幕給我們示現的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的心要跟屏幕一樣,這個世間五花八門都在我們的周圍,一絲毫不染,這真功夫!不是不接觸,接觸而不染著,這個就是諸佛菩薩的本事。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這叫一向專念。這一章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繼續看下面這一章。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這一段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底下一願我們也把它念完。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

  這一句就是一願,第三十八「應念受供願」。這兩願: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他要沒有做到的話,他就不成佛。他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佛了,所以這兩願他也兌現了。

  我們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在早年,我學習《大經解》,給《大經解》做了個科判,這一章的科題是「莊嚴妙樂」,西方極樂世界妙樂,三十七、三十八,下面三十九也都是屬於莊嚴妙樂願。我們先看這一章,看念老的註解。「右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飲食衣服,見《宋譯》」,五種原譯本的《宋譯》,「種種供具,見《唐譯》」。「又《漢譯》第二十三願曰:我國諸菩薩欲飯時」,這個欲是你想吃飯的時候,「則七寶缽中,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缽皆自然去。」極樂世界多好!哪像我們現在廚房這麼麻煩,想吃飯,大家都在那裡忙,忙了半天,味道還不合口味。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廚房,你想吃飯的時候,缽就是餐具,我們今天用的碗,這是餐具,這餐具自然就擺在你面前了。飯桌,桌上的餐具擺在面前,而且每個菜碗裡、飯碗裡百味飯食。百味是形容詞,什麼人吃飯有一百道菜,你們知道嗎?過去的皇上。皇帝吃飯,每餐飯都是一百道菜,不能少的。御廚要替皇上準備的時候,每餐飯是一百道菜,那個菜碗都不大,就像小碟子一樣。我雖然沒見過,沒見到那麼完全,一百道,我見了差不多將近有一半。誰請我吃飯?過去駐澳大利亞的大使,武韜大使,我在北京,去看他,他請我吃晚飯。晚上我去的時候,客人只有我一個。上了多少菜?大概有四、五十道菜,每個菜就像小碟子一樣,擺在面前。我就明瞭了,過去皇宮裡皇上吃飯,每餐飯就是那個樣子的。百味飲食是帝王的待遇,西方極樂世界吃飯的時候,你想吃的時候都是帝王待遇的,御廚裡面配出來的餐飲。而且它是自然現前,它沒有人工做的,你只要一念想到,它就擺在面前;吃完之後,連餐具、連餐桌都不見了,自然就沒有了。這能講得通嗎?能,有科學證據。

  科學家告訴我們,能跟質可以互相轉變,科學家發明原子彈也是根據這個道理,把質量轉變成能量,這是原子彈的原理。如何把能量變成物質?現在科學家做不到,知道一定是可以能做到的。能量在空中就取之不盡,就像變魔術一樣,它能夠變成真的東西擺在面前,能與質可以互相轉變。這裡頭其實透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是能量變的,所以物質可以回歸成能量,這個信息很重要。由此看起來,西方極樂世界的科學可以說達到登峰造極,每個人都可以用他的意念把能量變成物質。我需要的時候樣樣都有,不需要的時候空空如也,你看多乾淨俐落。你居住這個環境一塵不染,要什麼有什麼,來了幾個客人,要幾個椅子,椅子就來了;客人走了,椅子沒有了,空空的。極樂世界人的生活環境!我們在這個世間受苦受難,旅行的時候還要帶一大堆包袱,自己背不動還請別人扛著,你說你麻不麻煩人!那我們曉得,極樂世界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旅行,他什麼都不要帶,應有盡有。這個地方得趕快去,不要留戀在這個娑婆世界活受罪,理、事我們都要懂得。

  下面說「《吳譯》」,《吳譯》是支謙的本子,第十四願跟這個相同。「又《魏譯》第三十八願曰: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前面是講吃的,你需要飲食,這裡就需要穿的,不需要裁縫,不需要去購物,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商店,也沒有餐館,也沒有百貨公司,要想什麼東西,東西就來了,自然就來了。你說想得衣服,隨念即至,衣服已經穿在身上,如同佛所讚歎的應法妙服。應法怎麼講?恆順眾生。你在教化眾生的時候,這個地區的眾生他們是什麼樣的衣著、什麼樣的禮服,你跟他們穿的是一樣的。這是妙!妙在什麼?這衣服不需要裁縫,這就妙了,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擣染」,這是講衣服縫製,我們的衣服還需要量身體,還需要去選布料,挺麻煩。西方世界不但不需要裁縫,連洗濯都不要,為什麼?他不需要,他衣服乾淨,一塵不染,永遠不需要去洗衣服。我們今天講換洗,西方世界沒有換洗這個習慣。

  不但是衣服,所有一切法它都沒有改變,所以它叫一真法界。也就是說,那個世界只有心現,沒有識變,它沒識了。像法相宗上說的,極樂世界的居民,同居土煩惱沒斷,方便土斷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沒斷,只有實報土完全斷乾淨了,轉八識成四智,所以是只有心現沒有識變。但是,它同居土跟方便土也沒有識變,這個太殊勝,就是太不可思議了,這是彌陀本願的加持,十方世界諸佛四土裡頭沒有。一切諸佛剎土,上面兩土是相同的,常寂光跟實報土是相同的,下面是方便土跟同居土是不一樣,那是什麼?那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變出來的,識變的。凡是識變的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讀到這段經文,真正明瞭之後,對西方極樂世界自然你就產生嚮往之心,這個世界多好。

  擣染是染色,我們衣服上的花紋很多染色的,是屬於這一類的。浣濯是洗衣服,我們要換洗,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麼多麻煩,都不需要。那麼這一願,末後說不取正覺,佛這個願統統都兌現了,這是特別給凡聖同居土人講的,為什麼?四聖法界,那是天人,阿羅漢以上的,當然也不需要這些。他們禪悅為食,財色名食睡這五樣,也叫五欲,他統統斷掉了。用什麼來養身體?禪悅,諺語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那個歡喜,歡喜養身體,不需要外面這些飲食。只有凡聖同居土裡面的欲界才要,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要,色界、無色界都不要了,何況是方便有餘土,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他怎麼會要有這些東西?

  所以,這一願完全是為帶著有濃厚凡聖同居土裡面的習氣,佛發的這個願。你的習氣沒斷不要緊,你還想到有吃東西,有,不缺乏,不缺乏吃的,你想穿的,也不缺乏穿的,吃的穿的全都有,你可放心了,彌陀想得周到。如果沒有這一願在此地,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經上所講的,我們常說,你看極樂世界沒有政府組織,沒聽說,極樂世界沒有士農工商,那我們生活怎麼辦?我們會想到這個。沒有農夫耕種,我們吃什麼?沒有這些工巧,我們用什麼?沒有商店,我們缺乏之後,東西從哪裡來?極樂世界全沒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變現自在,一切所需之物應念而現,只要你有念頭,它就能現前。這就是科學裡面所夢寐希求的,但是現在還不能出現,求不到,就是能與質的自在轉變,極樂世界做到了。所以科學家想學高等科學,都要到極樂世界去留學,跟這個大科學家阿彌陀佛去跟他學習,你才能學到這個本事。

  我們再看下文,「今經備集五譯文義」,這五種原譯本的文義,「結成此願,名為衣食自至願」,這是交代會集這個文字從哪裡來的。「如《會疏》釋《魏譯》曰:佛本何故興此願」,這說得好!《會疏》這是日本法師作的。佛為什麼會有這一願,興起這一願?「見或國土,為衣食故,苦役萬般,四時不寧處,一生疲貪求。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鑊中殺無量蠶子,依之沉迷無涯,受苦無窮。」這是講法界虛空界裡確實有很多諸佛國土像我們地球一樣,它這裡所說的,地球人都有,為衣為食,人一生為什麼?就為這個忙碌,苦不堪言。「四時不寧」,四時春夏秋冬,春天播種,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看到農夫就知道他辛苦。一生疲於貪求,這句話裡頭含的內容就非常非常之多,貪財、貪名、貪利、貪權位,沒有一樣不貪。貪是所有一切煩惱罪孽的根源,所以煩惱裡頭把它列在第一個,第一個字。佛陀清楚,修行要想成功,頭一個就要把它控制住。在這個娑婆世界得的這個肉身,雖然是假的,他必須在這世間活上幾十年,他需要衣食住行,不能沒有。佛菩薩教給我們,應該怎麼辦?適可而止,不能有貪心。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對這個問題他給我們表現的,因為佛陀是生在熱帶,生在熱帶生活就簡單,它沒有四季,它只有夏天,所以他三件衣服就夠了,叫三衣一缽。缽是什麼?缽是乞食的,盛飯的,飯菜匯合在一起,不需要再用一個菜碗,簡單。住在哪裡?住在樹底下,找一棵大樹,可以遮蔽風雨,樹下一宿,過這樣的生活。這是什麼?這是人類最低的生活標準,一天吃一餐。那營養夠嗎?夠了。

  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我跟他的那一年,他老人家七十歲。我發現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日中一食已經幾十年了,好像他開始時候是三十幾歲,一生沒有改變。一餐吃得很少,那個時候我們年輕,他老人家七十歲,我三十一歲,我一餐比他一餐吃得多。我那個時候學佛已經有幾年了,我二十六歲學佛的,二十六歲那年的年底,我記得大概是半年,我就把晚餐斷掉,我一天吃兩餐。很正常,年輕,每餐都要吃三碗飯。我一天吃兩餐,我沒有把中午那一餐再加兩碗飯,沒有,還是跟正常一樣三碗飯。可是老師,李老師他那個小碗兩碗就吃飽了,我兩碗不行,一定要吃三碗。他一天生活費用,那個時候台灣錢兩塊錢,我一天費用一定要三塊錢,他一個月伙食錢六十塊,我一個月伙食要九十塊。我看到他老人家吃一餐,我也就學他,我把早晨那一餐也斷掉。我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向他報告,我說老師,我現在也一天吃一餐。他說,多久了?「八個月了。」他眼睛睜得好大,問我,身體狀況怎麼樣?我說很正常。他桌子一拍,「你永遠保持下去」。為什麼?生活簡單,需要少,你就不求人了,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個話是真的,樂在其中。

  我那個時候得出一個心得,我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身體是一部機器,機器的運作要靠能量的補充,飲食就是能量的補充。可是人身體有消耗能量的,也有節省能源的,不一樣。大概消耗能量的那種身體很多,那種機器很多,一天三餐都不夠,還要吃點心,要補充,要不然他就沒有精神了。我們觀察李老師,李老師他的每天工作量大概是五個人的,所以他很忙碌,五個人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那麼一點點。所以我就想,這能量消耗,消耗到哪裡去?應當是妄念,胡思亂想,妄念消耗能量肯定是佔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消耗在這上。所以人心地清淨,他需要量就少。世尊當年在世,所有學生都日中一食,為什麼?他妄想少,他每天去聽經。除了聽經,修禪定的修禪定,持咒的持咒,念佛的念佛,他沒有雜念,所以他需要量就很少,一餐足夠了,這麼個道理。我向老師報告我的想法、看法,老師很贊成,他說一點都沒錯。告訴我,你看阿羅漢,阿羅漢的定功比一般人深,阿羅漢是一個星期吃一餐,他消耗少,補充一次他就可以用七天。辟支佛的定功更深,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一個月只吃兩頓。這就說明什麼?心地愈清淨、愈平等,維持身體的消耗量就愈少。

  妄念多的人,你要叫他晚上不吃飯,他受不了,他會生病。所以這樁事情大家不要學,不要勉強,勉強你一定損害身體,你對不起你自己,對不起父母,那叫大不孝。必須妄念真的少了,欲望沒有了,真正能夠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的消耗量自然就少了,你就不需要那麼多,這才是個正理。如果自己妄念還很多,習氣還很重,你要不補充那就壞了。我三十三歲出家,出家之後兩年受戒,我平常的生活都是一餐。受了戒之後,受戒期間當中那一個月,給諸位說,我開緣,我吃三餐。為什麼?戒壇裡生活很辛苦,我需要體力。別人發心,這受戒的時候一定要持午,晚上一餐不吃,吃兩餐。過了二、三天,他不行了,他支持不了,晚上又開了,那叫開玩笑!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要搞有面子好看,那就錯了,不在乎這些,要在乎實質。我那個時候有很多雜事情我必須要做的、要用思考的,我消耗的能量比平常大,我不講這些假面子。所以戒壇上的時候,我晚上一樣吃東西。

  可是受戒以後,就出來講經。講經很困難,寺廟裡面不喜歡,寺廟裡面喜歡經懺佛事,做法會,喜歡這個,這不是我出家的本意。我出家是章嘉大師教導我的,勸我出家,勸我學釋迦牟尼佛。所以我看經書,第一本,章嘉大師給我的,《釋迦譜》、《釋迦方志》。老師告訴我,學佛你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這都是在沒出家之前,二十六歲的時候。讀了這些書,對釋迦佛才真正認識。他是個王子,父親是國王,聰明好學,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過苦行僧的生活,參學十二年。當時印度是世界宗教之國,哲學的高峰,這裡面的高僧,學派裡面的大德,他統統親近過了,學了十二年。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無論是宗教或者是學派,沒有不重視禪定的。佛門裡面講的四禪八定,實際上是婆羅門教的,釋迦牟尼佛學過。四禪八定,在定中能夠突破空間維次,這個界限沒有了,他能看到二十八層天,他能看到阿鼻地獄。所以六道裡面的狀況一清二楚,他完全明白,這是當時宗教裡面的修行人、一些專家學者都有這個能力。

  可是我們想到,年輕的世尊又好學,肯定他還有不能滿意的地方,我們能想像得到。六道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從什麼原因發生的?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我肯定的相信釋迦牟尼佛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沒有人能解答。所以學了十二年,沒地方學了,他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在畢缽羅樹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這個問題解決了。再一出定的時候,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示現成佛,不但六道的事情明白了,遍法界虛空界全明白了,開始教學。第一部講什麼經?第一部講《華嚴經》。在什麼地方講的?在定中講的,沒人知道,別人看到他老人家在菩提樹下入定。這個時間經上有,兩種說法,一個是二七,一個是三七,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都有經本,也都有出處。換句話說,《華嚴經》是佛在定中講的,所以小乘人不承認。這部經講完了,大龍菩薩,那是等覺菩薩,把這個經收藏在龍宮。六百年之後,龍樹菩薩出現了,龍樹是初地菩薩,大龍菩薩把他接引到龍宮,看到這部經典。看到之後,分量太大了,龍樹菩薩為我們說出原文,釋迦牟尼佛二七日中所講《華嚴經》的原文,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六道裡面的眾生沒有一個人能受持,分量太大了,這大本的。還有中本的,中本分量也不是這個世間人所能夠接受的。最後看小本,小本是什麼?好像目錄提要。像我們現在看《四庫全書》,你看《四庫全書》,在架子上你們都看到,一千五百冊。小本是什麼?小本是目錄提要,前面的五冊,前面五冊目錄提要。所以龍樹菩薩將小本傳到世間來,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華嚴經》,是整個《華嚴經》的目錄提要,十萬偈,四十品。這就是世尊大徹大悟之後,他所看到的宇宙真相,給我們做報告,就這部經。

  在中國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二十四歲開悟了,釋迦牟尼佛是三十歲。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只說了五句話,釋迦牟尼佛開悟的時候是講了一部《華嚴經》,這兩個開悟人所說的內容完全相同,不增不減,這就妙不可言。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部《華嚴經》,歸納起來就這五句話,惠能大師這五句話展開來,就是完整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人家問,《華嚴經》內容是什麼?拿惠能大師的五句話應對就正確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能大師只講五句。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大乘佛法從這興起,《法華經》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的本意,佛希望一切眾生各個回歸自性,各個成佛。可是眾生迷得太深,教學一定要分階段,就好像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用這個方法來教娑婆世界眾生。所以出了定之後,在鹿野苑先度五比丘,為他們講《阿含》。以後學生愈來愈多,有一千二百多人,這是常隨眾,臨時來參加的人我們相信不會少於常隨眾;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這個講堂應該是三千人以上,這樣的講堂。阿含就是小學,十二年;方等是中學,八年;般若是大學,二十二年;法華是研究所,八年,總共四十九年,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行誼的狀況。

  他把生活減低到最低限度,托缽,解決吃的問題;穿衣,三衣。三衣到哪裡去找?找人家穿舊的破衣服,丟掉不要了,把它撿起來,看到這布裡頭還可以用的,把它剪成方塊縫起來。縫起來,當然布料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就很難看,所以把它染色,染成咖啡色,所以叫染色衣,這衣稱為袈裟。袈裟就是雜組的,組成的,混雜組成的,不是一個單純的,所以衣叫袈裟。吃的飯也叫袈裟,為什麼?每一家托缽的飯都不一樣,混合在一起,袈裟就是混合的意思。過這樣的生活。所以在這個世界,這種世間,這種世間在法界虛空界裡頭很多很多,人有衣食住行的這些習慣、這些習氣,時間太久,印象太深了,常常他會想起,所以阿彌陀佛發這個願。

  這下面,不但是四時不安寧,天天忙碌,一生疲於貪求。底下一段說,「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這個「禾」是種植,用這個字來代表你所種植的五榖雜糧、蔬菜水果。你在種植的時候,許許多多的小蟲喪生,這造業。「鑊中」,鑊是大鼎,就是我們講的大鍋。古時候這個鍋下面有三個腳,三支腳,或者是四支,為什麼?下面燒火。那時候鍋,從前沒有灶,最古的時候就是用三支腳撐起來,下面燒火,上面煮東西。這裡舉什麼?煮蠶子,取絲,取蠶絲,用來做布料,你殺多少蠶子!這是舉這一個例子來說。「依之沉迷無涯」,他依什麼?依這種生活方式,生生世世,你跟眾生結多少冤孽?所以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受苦無窮,這是六道眾生沒有法子避免的事情。我們只講六道裡頭的人道。「是故願言」,因為這個緣故,佛才發願,「我土聖眾」,這個「我」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國土裡面的聖眾,「衣食住宅隨意現前,著衣喫飯皆助道法也」,幫助你成就道業。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不是凡夫,你是聖人,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你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前面願文裡面我們讀到「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樣的等級?是跟實報土平等,這叫阿惟越致。實報土裡菩薩還需要飲食嗎?不需要了。還會起個念頭我要穿衣服?也不需要了,他沒有這個念頭,這些分別執著、習氣統統斷乾淨,只有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不礙事。

  下面是「種種供具者,花香、幢幡、寶蓋、瓔珞、臥具、天樂等等」,這是舉幾個例子。這是什麼?菩薩常常去拜佛,到他方世界去聞法,去接受佛陀的教誨,你去的時候總要供養,供養就是我們現在講,總得帶一點禮物,不能空手去。這些禮物都不需要去購置,自然就在你手上,你就可以拿著去供佛。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每天去聽經、去學教,福慧雙修,而且不是去供一尊佛,不是去聽一種法。我們今天的修學,在娑婆世界,講求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就是實報莊嚴土裡面的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每一天還要去供佛、還要去聞法,他求的是什麼?他所求的就是四弘誓願裡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他怎麼個學法?他同時學無量法門。我們今天一時學一個法門,他同時學無量法門,怎麼學法?分身。諸佛無量無邊,他分身無量無邊,每一個身去拜一尊佛,供養一尊佛,聽他說法。聽完之後回來回歸到一身,那個福慧都在一身,他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們哪能比得上他!他一天就大圓滿了,我們無量劫都不能圓滿,他一天都圓滿了。天天學,天天圓滿,這還得了嗎?

  西方極樂世界了不起,其他的諸佛剎土裡只有證得法身的人才有這個能力,西方世界不用證法身,帶業往生的人也有這個能力。這是什麼?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我們能不感激阿彌陀佛嗎?能不稱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太偉大了,諸佛如來都讚歎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你要認識它,你不認識它,當面錯過,那你就真錯了。為什麼?這個法門能夠教你一生成就,圓滿成就。你鎖定這個方向、這個目標,你才能夠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習氣統統放下。為什麼?世出世間法沒有比這個更殊勝,這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保證我們一生成就,這還得了嗎?

  我們再看下文,「如是一切無量無邊殊勝供養之具,皆隨意即至,如願供養。」這個「意」是自己的意思,其實自己並沒有意思,完全是感應。眾生有感,佛也是眾生之一,十方如來有感,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他就應。佛感,他應是什麼?是去修福、修慧。遍法界虛空界裡面這些眾生有感,就是十法界眾生有感,那是去教化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看,應諸佛是求學,應眾生是教化,上求下化,我們這叫真正明白了。向上是對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那裡去求法,遍法界虛空界所有剎土裡面的十法界眾生,跟他起感應道交是教化他們。成佛了,當上法身菩薩,每天是樂此不疲,真快樂,福慧雙修,對眾生布施福慧。

  我們看底下還有一小段,「如《吳譯》曰:欲得自然萬種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宋譯》曰: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一一供養。是故云:隨意即至,無不滿願。」這一段經文說得好!我們上供諸佛,下化眾生,得大自在,得大圓滿、大神通、大喜樂,都是這一願成就的,這不學不行。欲得,這個「欲」是個虛字,極樂世界的菩薩,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他還有欲嗎?沒有了。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不但欲沒有了,習氣都沒有了,為什麼此地還用個欲?剛才我們說到了,十方諸佛如來有感,這些菩薩就有應,跟佛的感應。去見佛一定有供養,這個供養自然現前,沒有起心動念,自然現前。供佛、聞法、聽教,聽佛的教誨。

  我以神力,這個「我」是阿彌陀佛,「神力」就是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讓這些供養具自自然然到他方諸佛面前,你想見哪一尊佛,這供養具自然在空中就排列開,一一供養,不是一樣,場面很壯觀、很偉大。所以說,隨意即至,無不滿願。這個「意」不是意識,這個意是什麼?意是性德,完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沒有絲毫的念頭起來,就是沒有執著的念頭,沒有分別的念頭,沒有妄想的念頭,這才叫自至。你要問為什麼會有這個?阿彌陀佛神力的加持。你看每個人到十方世界去拜佛,阿彌陀佛都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他。凡聖同居土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他哪裡有這些供具?這些供具是實報土的菩薩有,不用阿彌陀佛加持,但是同居土、方便土必須彌陀威神加持才能辦得到。阿彌陀佛沒有絲毫嫉妒,沒有絲毫傲慢,不是說你只能跟我學,不可以跟別人學,沒有。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佛都開放了。那是什麼樣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圓滿性德展現在現前。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