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十三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23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七面第四行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這是三十七道品裡面的第四科,就是第四段。根有兩個意思,都是從比喻上來的,譬如草木有了根,根有能生的意思,有能成長,繼續不斷成長的意思,在古德註解就是有能夠保持的意思。能生長、能保持,所以叫它做根。一共有五條,就是信、進、念、定、慧。下面講「五力」,名稱完全相同,先有根而後才有力。力是長成它就產生力量,沒有長成的時候我們稱它作根。這五種非常重要,佛在《彌陀經》裡面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的人,無論從哪個世界去往生的,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品位,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這五根都要修,五根、五力都不能夠缺少。那邊要修學這個法門,可見這個法門是非常的深廣。

  「信」,大師跟我們說得很簡單,也很清楚,這是指示我們的原則,「信正道及助道法」。這個地方就是邪正的問題了,正道,怎樣才叫做正道法,才是正道?佛為我們說了許多的經論、法門,可以說都是正道,都是正確修行的方法,可是不一定能夠適合每一個人。就好像我們到藥店,你看到幾百種、幾千種的藥物,我們都可以說那是良藥,可是這些藥不見得適合於我們用,用對了症,那就藥到病除,病馬上就好了如果藥用錯了,不但病不能好,可能還要加重,這個常識我們懂。所以,藥統統是良藥,佛法皆是正法,我們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根性,我們是害病的人,佛的藥方,藥太多了,絕對不是叫我們統統都要吃,不是的也就是說,所有一切佛法不是叫我們統統都要學的。所以古德常常提示我們,選擇法門,一門深入,這就對了,至於廣學多聞,那是為別人的事情,不是為自己。好像這個藥,治自己的病,只選擇幾種,可是你要想做個大夫,做個醫生,要醫一切人的病,那你是樣樣都要懂,樣樣都要內行。你開出處方是給別人吃的,不是給自己吃的,這些都必須要搞清楚。我自己要成就,那是一門深入,我要幫助別人,那要觀機,為他抉擇法門,這是首先我們要明瞭的。

  以淨宗來說,這是單一修淨土,求生彌陀淨土的人,他的正道就是「信願持名」,蕅益大師在本經裡面特別為我們提示的信願持名,這是正道。三經或者是淨土五經一論當中,教給我們許多斷惡修善的方法,譬如《觀經》講的「三福」,那都是屬於助道,就是此地講的助道法。能夠幫助我們成就一心不亂,幫助我們得念佛三昧,這些都是屬於助道法。我們對於這些能夠深信不疑,你這個信就有根了。如果我們對於這個法門雖然聽到、見到,生歡喜心,還沒有下定決心要專修這個法門,我們信就沒有根。信,我也相信,修,我也在修,但是不認真,不是真正在修,甚至於還修學其他的一些法門。像一般我們常常聽到的禪淨雙修,或者是密淨雙修,又學密又念佛,還有密淨禪三修的,這些不能說他沒有信,他的信沒有根,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得出來。信有了根它才起作用,沒有根的話它就不起作用。

  因為信有根,就帶起了「精進」,信有根,他真信了,真信他一定真修,精進就是真修。諸位要記住這個名詞,進是進步,沒有後退,精是精純,可見得他求進步是純一、專進。在大乘佛法裡面,凡是這樣的態度去修學,幾乎沒有不成功的。凡是修行不成功,縱然他很努力、很好學、很勤奮,這是他進,但是他不精,也就是說他不專,他是雜進。他學得很雜、學得很多、學得很亂,這樣力量就分散掉了。所以無論他怎樣努力,他的心思是散亂的,他的精神不能集中,這點我們也要特別注意。說實在的話,信、進之沒有根,如果我們追溯他的根本原因,還是缺少前面三科十二條的基礎。五根是從前面三科基礎上奠定下來的,沒有前面三科良好的基礎,哪裡會有根?因此,我們要很冷靜細心的去反省,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心力不能集中、精神散亂,要想真正達到身心清淨、功夫得力,就不能不細細的去研究前面的三科,要認真去學習。從這個地方扎根,然後自然就能夠勤求不息,勤是勤奮,求是求學,會不疲倦,不懈怠。這就是昨天所說的,因為他在學習當中能得歡喜,法喜充滿,能生智慧。有法喜、有智慧,他就不疲不厭,他學習的時候能提起精神,對於正道跟助道法都能夠勇猛精進,這個叫做「精進根」。

  「念根」,念正道以及助道法到完全沒有雜念,這個念才叫做有根。我們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常念佛的教誨,念佛的教誨這是助道的善法二六時中常常念名號,這是念正道法。念正道、助道,如果還有其他雜念摻雜在裡面,我們念就沒有力。必須其他閒雜的妄念統統都沒有,這個念就有力量,就產生力量,產生力量當然就有感應道交。境界我們一般講,年年不同、月月不同,境界不一樣,境界是愈來愈好。你要問,到底什麼境界?咱們簡單籠統說一說,煩惱少了,妄念少了,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就是相應的境界,這是自己能夠感觸得到的。即使讀經,以這個例子來說,從前念這個經含糊籠統,不甚明瞭,現在比從前明白多了,這就是好境界。所以我們雖然常念一部經,年年月月對這個經典的理解不相同。如果完全要是相同的,念久了就會念煩了、念厭了,還有什麼好念的,沒有意思。愈念愈發現裡面的意思愈不一樣,那才叫真正有味道。所以這一部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無量劫中你念不厭、念不倦的。為什麼?它有無量義,無量的奧祕、無量的法味讓你細細去品嘗,你功夫愈深,你發覺得愈深,你體會得愈廣。經亦如是,蕅益大師的《要解》意思也如是,真正是不可思議。不像現代人寫的文章,看一遍之後決定不想去看第二遍。為什麼?味道沒有了,一嘗就完了,沒有這麼深、這麼濃厚。所以,我們念有了根,就嘗到法味,這是很重要的。

  第四是「定」。五根,跟諸位說,後後深於前前,就是愈是後面意思愈深,包括前面。諸位想想,沒有信哪來的精進?所以精進一定裡頭有信。沒有精進,決定就沒有念,念是從精進裡頭得來的,所以念就包括精進。念的功夫深了,這才得定,所以定包括念,念不包括定換句話說,前面一個是因,後面一個是果,因果相生,它是循環的。最後一個是「慧」,慧又變成信,底下五力裡頭的信力。所以它是循環的,像個輪一樣循環的。菩薩位上都要遵守這個法則去修學,菩薩位一直到等覺,等覺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五根、五力不斷的在增長。

  定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正道、助道同樣的重要,蓮池大師他是把信願持名看作是正道,也是助道,正助雙修都是信願持名,這是他老人家所說的。其他的祖師大德,有將《觀經》裡面的「觀想、觀像」看作助道。這些開示,可以說都是對於善根非常深厚的學淨土的人說的,對他們講有很大的利益。但是對我們來講利益不大,這就是說這個藥用在我們身上不太適合,不是完全對症。我們的妄想、雜念太多,對這個法門還沒有認識清楚,還在那裡猶豫不決,蓮池大師這個方子對我們起不了什麼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要懂得自己現前身心的狀況,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信願,這就是五經裡面的教誨,我們不能不留意。特別是《觀經》的三福,《要解》蕅益大師前面跟我們講的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對我們現前來講非常有用,確實是對症下藥。我們依這個方法來修行,確實能幫助我們建立五根,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守在這上。

  至於有些人,你們接觸的人很多,朋友當中都有學佛的,有些人覺得你現在念阿彌陀佛修淨土,專念《無量壽經》,這個不夠,專念一部經怎麼行?不夠,還得勸你去念《華嚴經》、去念《法華經》、去念《金剛經》,念一大堆,以為念多了才管用。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不但你們聽到,我聽到的更多。黃念祖老居士教人跟我教人我們兩個方法不一樣,我教人專,一部經深入黃老居士教人不像我這樣的,他還指定總有十幾、二十種經論,叫你修學。他也知道我教學的方法,也感覺到很奇怪,為什麼專修一樣?我有我的道理。因為我看到許多念佛往生的,這個往生不是普通往生,是沒有生病,預知時至,曉得自己哪一天走,而且都是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問問這些人他到底念的些什麼經?很多一生當中一部經都沒有念過,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專。一句阿彌陀佛可以能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一部經怎麼不行?決定行!可見得這個事情真的要精進,多了就不精,多了就亂進、就雜進,那個不能成功。

  我在講席當中也給同修們做了多次的報告,我們看這些浩如煙海的佛法,怎麼會不羨慕,怎麼會不動心?這一羨慕就迷了,一動心就亂了。所以我常講佛法是迷宮,學佛的人不能不當心,不能不留意。不是釋迦牟尼佛搞這個東西故意來叫你上當,來騙你的,不是。釋迦牟尼佛是普度眾生,不是度你一個人的,度你一個人,他指你一條路,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白。就好像剛才我講的比喻一樣,醫生開的藥店各種藥品都有,不是給你一個人吃的,你害病他給你診斷,不過在裡面取個一、兩種而已,治你的病。佛法大海亦復如是,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何況大乘經論裡頭常說一經通就一切經通,這一切經我們要不要學?不要學,我這一樣學通了,那一切都通了,我何必惹麻煩?這不是理論,這是事實。

  在中國,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我們看他的傳記,他一部經也沒學過,不但沒有學過,一部經都沒有念過。《壇經》第一篇裡面敘述他的傳記,記載得就很清楚,他不認識字,他是個砍柴的樵夫。他是賣柴,偶然的,柴賣掉之後,出來的時候聽到有個人在念《金剛經》,大概念的聲音很大,古時候人念書,搖頭晃腦念得很自在。他在窗外聽,聽了一段之後他就開悟了,經的意思他就明白了,念的人還不明白,他在旁邊聽的人他聽明白了。這是一回什麼事情?在佛法裡講,他這一生雖然沒有學過,不認識字,過去生中的基礎深厚,這一聽、一接觸他就明瞭,這是過去生中宿根深厚,這一生當中心地清淨。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讀東西、聽東西為什麼不能夠了解它的意思?我們心是混濁的,心是亂的。他心清淨,宿根深厚,所以一聽就開悟。這才到黃梅去求法,見了五祖之後,五祖也沒教他,見面一問之後,五祖就把他打發到碓房裡面去破柴、舂米,在道場裡面做苦工。那個時候黃梅有弟子三千多人,每天吃飯,燒的柴火是要人去劈,去砍柴,米要人去舂,很辛苦的工作,他做了八個月。在黃梅八個月沒有聽一次經,跟老和尚也沒有見過一次面,就是進山門見過一次面,八個月沒見面。老和尚要傳法了,神秀做了一首偈子,他聽了之後把它改了,這麼個因緣,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他。半夜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恍然開悟,底下就不要講了,就沒有了。這就是說他一切都通達了,那時候他二十四歲,五祖傳衣缽給他是二十四歲。當然五祖這些學生很多,傳給他,人不服氣,還是有找麻煩的,所以五祖指點他,讓他夜晚偷偷的離開,告訴他要避難。

  就在避難途徑當中,他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是在同一年,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涅槃經》,《涅槃經》的分量很多。《涅槃經》在中國也有幾種不同的譯本,最少的是三十六卷,多的是四十卷,分量遠遠的超過《法華經》。無盡藏比丘尼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妳把這個經念給我聽。無盡藏就念,念完他就跟她講,一講之後無盡藏比丘尼也開悟了。後來追的人追到了,他又逃難,逃到獵人隊裡面躲了十五年,風波平息之後他才出來。諸位想想,五祖忍大師沒有跟他講過《涅槃經》,他能夠在那裡以幾個月的時間給無盡藏比丘尼講了一部《涅槃經》。在曹溪類似這個事情更多。《壇經》裡記載的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部,《法華經》的分量有七卷之多,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是十年。念了十年沒開悟,到曹溪去請教六祖,六祖就跟他說,《法華經》我沒有聽過,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一共二十八品,他念了兩品,第二品就是「方便品」,念到第二品他就告訴法達禪師說可以了,不要念了,這個經文我完全明瞭了。把《法華經》大意給他講解,法達一聽也開悟了。

  這豈不是一樣通了一切都通了嗎?我們何必還要找麻煩?所以我們真正體會到精進兩個字的重要,專精。甚至於這一句佛號,經都不要念,就這一句佛號,你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定慧都現前。定現前,絕對不為外境所動,慧現前,世出世間法一切通達,就像惠能大師一樣,眼睛一看就明瞭,耳朵一聽就通達,還要費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嗎?那叫其笨無比,聰明人不幹那個笨事情。所以一門深入,你這一樣通了,其他東西決定是觸類旁通。

  我講經也差不多快四十年了,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學的不算多,但是也不是太少,大大小小的經論也學了三十多種。但是三十多種是統統都學了,老師教學,我們都在教室裡面聽課。我真正用功的是在五部經,所以我在廣學裡頭我有專精,我的精神、力量用在一點上。同一個階段,我不會學兩樣東西。老師可能在同一個時期教兩樣、教三樣,我都去聽,但是我專學一樣。像《華嚴經》八十卷,我到台中聽老師講經我只聽一卷,第一卷聽完我就不聽了,因為那一部《華嚴經》我也會講了。《法華經》,我講過《法華經》大意,《法華經》我沒學過《地藏經》講了很多遍,《地藏經》沒學過禪宗裡面的經典,像《金剛經》,我學過《心經》,沒有學過《金剛經》,《金剛經》我講了好多遍永嘉禪師的《禪宗集》、《證道歌》、《信心銘》、《大珠和尚語錄》,過去都講過很多遍,這我沒學過。我是從我自己修學這麼多年體驗當中,知道一門深入,真正深入,縱然沒有學過的東西擺在面前也沒有困難。所以,無需要用那麼多精神、用那麼多的時間,把自己力量分散掉,那叫真正可惜,你所學得的是皮毛你一門深入,你能夠得到它的精髓。

  所以佛法確實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達,一切法門都在其中。何況《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真正是不可思議的大經,它的分量不多,但是它的內容幾乎是無所不包,一切經論、一切法門都不能超越它的範圍。在這種經論裡頭一門深入,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哪有不通達的道理?這是我跟一般人教學方法不相同的所在。這是說明,用最少的時間,真正得到定慧,真正通達事理。一定要專要精,這就是要把心定在這個法門上,相應不散。

  第五慧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這就是說以真實的智慧,這點難,是真難,為什麼?凡夫哪有智慧?凡夫有聰明,聰明不是智慧,聰明是什麼?是從意識裡面所生的。分別、研究、辨別都是心識起的作用,智慧是要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那就是智慧。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都是心意識。所以諸位要曉得,慧是從定裡頭生的,沒有定哪來的慧?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所以三無漏學裡頭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沒有定是決定沒有智慧的。心地愈清淨,智慧就愈能夠現前,唯有真正的智慧能夠解決問題,世出世間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聰明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但有的時候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應用不恰當的話,把問題還搞複雜了。所以,定就非常重要。有定當然就有慧,智慧現前,它對於正道及助道法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文裡面特別為我們提出,叫我們要用「四念處觀」,這句話簡單的說就是要有正確的宇宙人生觀,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怎麼會有錯誤!我們接著再看下面五力。

  「五力者,信根增長。」前面只說有根,有根就能修了有力,那是你修行有了功夫。信根增長,像樹一樣,樹苗的時候還沒有力,只能說它是根,為什麼?大風吹的時候它抵擋不住。像我們種樹苗,旁邊還要用柱子來幫助它,扶持它,到它長成了,它就有力量,風吹不動了,它有力量,用這個來做比喻。「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諸位要記住,五力是從五根變出來的,五力到真正智慧現前,真智慧就將信根產生力量,這個信裡頭有真實的智慧。這個時候真正的能信,《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原理,講的真理,真實的事,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最根本的理論依據就是這兩句經文,我們真正相信了。你對於這個完全肯定,能夠接受、能夠相信不疑惑換句話說,你就相信你這一生念佛決定能成佛。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講信講了六個,第一個就是信自,自己要有真正的信心。西方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不是從別的地方來的,我們眼前娑婆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依報、正報沒有離開心性,要是套一句宗教裡面所講的,心性才真正是造物主。造宇宙萬物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禪家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什麼叫佛?見性就叫佛,就叫成佛。禪是用參究的方法,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我們念到事一心不亂,是斷煩惱,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見性,就是明心見性。所以一定要相信。這樣一來,對於我們能不能往生、能不能一生成佛,這個疑惑就斷掉了。甚至於我剛才所說的,能不能通達一切法門,這個疑惑都消除掉了。這是信根成長,有了力量。

  「破諸邪信」,這個地方的邪信包括佛教以外的一切的信仰,甚至於包括佛法裡面某一部分的,像小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要從比較上來說,跟大乘圓實法門來比,它們都是邪,都不是正。如果再向上提升,提到絕對的標準,可以說只有念佛信願持名是正中之正。其他大乘法門是正中之偏,不是正中正,正中正唯獨這一門。所以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個道理,這才是第一純正,叫破諸邪信。「及破煩惱」,疑惑、邪信能破,煩惱當然就更容易了。我們常講斷煩惱,到你信根有力量,你的煩惱就沒有了。今天我們煩惱重重,不但是沒有信力,連信根也沒有,所以煩惱難怪這麼多。

  「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在大乘佛法裡面,所謂善根,大乘菩薩的善根就是精進。我們世間人的善根,佛說有三種,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這三個根生出來的,叫無貪、無瞋、無痴,就是心裡面沒有貪瞋痴,所以這叫三善根。世間六道裡面所有一切善法,從這三個根裡面生的。大乘菩薩善根就是一個精進,可見得精進實在不容易。一般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容易懈怠、容易疲倦、容易退轉,所以他就很難成就。出世間法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有幾個?為什麼修行不成就?懈怠、退轉這是很大的一個因素,縱然他的理論正確、方法沒有錯誤,但是懈怠、退轉叫他不能成就,必須精進有了力量。

  出世間的大事能夠精進不退,世間這些小事沒有一樣不成就的。我們自己常常怪自己功夫不得力,學佛學了這麼久,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實在沒有去找這個原因。大概仔細找一找,恐怕絕大多數都是因循、馬虎、懈怠,沒有認真努力去做。就以念佛來說,很多同修來跟我說,我念佛已經念了兩、三年,煩惱還是這麼多。為什麼說這一句佛號可以斷煩惱,我為什麼斷不掉?他來問我。我告訴他,你功夫不到家換句話說,佛是念了,功夫不夠。有些同修他想想有道理,確實是功夫不夠。功夫真的要夠的話,決定你的煩惱少,像印光大師在《文鈔》就說了好幾次。他舉個例子說,真正念佛人,我們初念佛的時候,一面念佛會一面有妄念起來,不是我們打妄想,妄念自然起來。這種現象是正常的,所以大家有這個現象不要奇怪,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憂慮,曉得這是平常的現象,是每個人都有的現象。有些人說我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念,愈念愈多。那是你的錯覺,你不念佛的時候,你沒有注意,妄念那麼多沒有注意到,一念佛的時候就發現了。不是不念佛的時候沒有,愈念愈多,不是這樣的,你完全搞錯了,念的時候發現有這麼多。妄想隨它起來,我們要把力量集中在佛號上換句話說注意在佛號上,不要理會這些妄念,它起它的,不管起什麼念頭都不要去理會,注意佛號。功夫用久了、得力了,妄念自然就少了。

  從妄念可以能夠測驗自己的功夫,印祖說平常人,普通的一個人,大概在一支香裡面還有三、五個念頭,一支香通常我們是一個半小時,這一支長香。一個半小時裡面還有三、五個妄念,這個功夫就算相當好了,很用功的人。要念多久?要念三年。真念才行,不認真的念,三十年也不行。我們念佛同修裡頭,有些老同修有念過三十多年的,不要說一支香,大概念個五分鐘裡面就不只五個妄念。所以要真用功,要真實的去念,念上三年,一支香裡頭還有三、五個妄念。可見得那就不礙事了,妄念少了,少得太多了,這就是功夫逐漸得力,心地逐漸清淨。心一清淨,無論看事、看理都清楚,都比以往要明白。這就是好現象,智慧增長,煩惱輕了。

  尤其是我們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明白了的人,一定是把求生淨土當作我們這一生裡面第一樁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重要了。沒有飯吃不重要,沒有衣服穿不重要,沒有工作不重要,不念佛那就不得了。能有這樣的見解、有這樣的認識,他這個精進才能夠相應,懈怠、疲厭自然就消除了。為什麼?他念念相應,正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用不著憂慮,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這個社會變化太大,苦難太多,這是眼前的事實。這些苦難是不是我們憂慮就能解決的?不是。憂慮不能解決,要用智慧去解決、要用真實的修持去解決,這是正確的,這是正理。一切妄想、執著、計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何必把時間、精神浪費在這個地方。辦出世大事,這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尤其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時代給我們是很好的增上緣,讓我們嘗到人生的艱苦,離苦得樂正是這一生的時候。

  「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邪念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我們對於一切法想錯了、看錯了,這都叫做邪念。不但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當中,世間法裡面許多想法、看法是錯誤的,乃至於對佛法也會有同樣的弊病發生。這些對我們的修學會產生很大的障礙,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念根得力,正念現前,一切邪念,就是錯誤的想法、看法自然沒有了。這個在修持上,我們淨宗法門,比起其他法門實在說是要殊勝,因為這個法門簡單,愈簡單就愈容易得力。這個諸位要曉得,太複雜了,得力就很難,愈簡單愈容易得力、愈簡單愈容易成就。不要認為簡單,恐怕功夫不是很高明的,你要是這樣想法,這叫邪念,你錯了。

  一心專持彌陀名號,一心專求往生淨土,這是念有力了。諸位要記住,一心就有力量,二心力量就分散,再三心、四心,力量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一心專念、一心專修,其他的妄念自然就不生。我現在智慧沒有現前,定慧沒有成就,智慧沒有現前,其他一切,它是正也好,是邪也好,我一概都不理會,為什麼?與我不相干。我已經選定信願持名,其他的,你說邪也好,說正也好,我暫時都放在旁邊。等我念佛到三昧現前,一心不亂念到了,我再回頭一看就明瞭了,現在不必去費這些心,這就對了。所以,現在是邪是正,我們一律恭敬,我堅固堅守自己的法門,不為他們所動搖、不為他們所擾亂,就行了,這個很重要。「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這句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就是信願持名,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真正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我們這樣做,那就真的成就了,叫念力。

  「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禪定」,這個叫定力。定能破煩惱,此地的「亂想」就是煩惱。亂想指的是什麼?貪愛、瞋恚、愚痴(愚痴是邪正顛倒、不辨是非)、傲慢,對於聖賢的教誨懷疑,所謂貪瞋痴慢疑,這是五大類錯誤的思想,這是屬於煩惱。定能破煩惱,心定了,這些念頭不生,這個念頭一生,定就沒有了。「發諸事理禪定」,事跟理就把一切法統統包括了,不但包括一切佛法,同時也包括一切世間法,一切法,不外乎一個是事,一個是理。理明白了,像前面所講的理得心安,明白了,事也明白了。事跟理各有難處,理複雜,事同樣的複雜,理跟事複雜的程度決定是相等的,有一事必有一理,有一理必有一事,決定沒有理外之事,也不可能有事外之理,這都是我們要清楚,要明白的。

  「禪定」怎麼講?禪是外面不執著,定是我裡面不動心,就叫禪定。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無論是見到或者是聽到什麼道理,外面都不執著,外不著相,內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裡面有定,這叫禪定。這個甚深禪定,是因為所有一切事理你都能夠通達明瞭,你有正慧去觀察,禪宗的名詞叫「觀照」、「照見」。不是去思惟、不是去想像、不是去研究,研究是用意識,不是真智慧,所以佛門裡面叫參究,不叫研究。參究跟研究不一樣,研究用意識,用我們的思惟、想像來猜測、來推理,那叫研究。參究不用這個,離心意識參,如果用心意識那就叫研究,離開心意識就叫參究。心意識是法相的名詞,這是佛法理論,通一切宗派、法門,是佛法共同的理論。簡單的說,這個心它的功能就是印象,我們見一個人,聽一句話,會落個印象,這個印象落在哪裡?就落在心裡頭。心是第八識,意是執著,識是分別,換句話說,離心意識就是離開分別,離開識,不分別不執著,不執著是離意不落印象,那叫參究。如果裡面有心意識,叫研究,研究是世間法,參究才超越世間。佛法叫參,不叫你研究。這就是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遮是止,是遮止,是止息,就是息滅的意思。通別諸惑,惑是迷惑,迷惑裡面,見思惑是通,二乘、凡夫統統都有的。別是講塵沙、無明,塵沙、無明叫做別惑,因為它是菩薩所斷的,在菩薩位上所斷的,見思,菩薩已經沒有了。通別是這樣說法的,簡單來說,就是見思、塵沙、無明,所有一切迷惑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才變現出無量無邊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乃至於不同苦樂的果報。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發真無漏就是真實的智慧,真實智慧現前,這叫慧有力了,慧才有力量。

  五根、五力是一切修行人,從小乘初果一直到大乘等覺菩薩,都不能夠離開這個修學的原則。這個地方是講原則、講原理,修學在應用的時候,那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功夫用在實際的生活裡面。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