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眾生 (第十一集)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292集) 檔名:29-067-0011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九段光照十億界,偈頌第七首看起:
【眾生漂溺諸有海,憂難無涯不可處,為彼興造大法船,皆令得度是其行。】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這首偈是「救著有眾生,前半所救,三有深廣,總喻於海,漂至人天,還溺惡趣,未遇如來,多成處難,希求不已,故名為憂,未有對治,故無涯畔,具上諸失,故不可處」。這一段註解文字雖然不多,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在古時候,我們想到清涼大師當年在世,一生專弘《華嚴》,這部大經他老人家一生講過五十遍,在我們想像當中,大概是一年這一部《華嚴經》講圓滿。這麼大的分量一年是不是能圓滿?肯定可以圓滿,但是絕對不是像我們現在這個講法,我們現在這個講法,十年都還不能圓滿。他是怎麼講的?這裡頭註解就是他所講的,字字句句點到為止,我們這一讀就明瞭。現代人的根性,一般講我們的文化水平,跟過去相比差得很遠很遠。尤其是最近的半個世紀,可以說是將傳統的文化完全脫序,新的文化沒有建立,我們生活在青黃不接的這段時期,感到非常痛苦。
清涼的註解,懂的人(我們一般講老修)契入少分境界一看就明瞭,不需要再講解;初學的人、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怎樣講都很難體會。雖然不容易體會,可是還是喜歡聽,聽了也不悟,但是還想聽,這是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福德因緣,這是決定做不到的。真聽懂了,真能體會了,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那就有受用,這個受用就是佛法所謂的離苦得樂。如果不能將經教落實在生活當中,那我們必須知道要努力,落實到生活裡面去轉境界。現在我們先把經文字面上的意思給同學們略微介紹。
『眾生』是指的六道眾生,這個地方不指十法界,為什麼?裡面講『諸有海』。「有」,清涼大師註解「三有深廣」,三有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所以這是指六道輪迴。「總喻於海」,六道是苦海,六道皆苦。《法華經》上講得很清楚,欲界三種苦具足,苦苦、壞苦、行苦,三種苦具足;色界裡面沒有苦苦,他有壞苦、他有行苦;到無色界,無色界身體都不要了,正是中國老子所說的話,「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有最大的憂患是因為有身體,沒有身體多好。無色界沒有身體,所以那真的是得自在,沒有身體。有身體有累贅,身體沒有了,所以這是三界裡面最高的一個階層,叫做高等凡夫。
雖沒有身體,我們中國人俗話說「靈魂」,它那個東西存在。在佛法裡面稱之為「神識」,中國人稱為靈魂,在佛法裡也稱為靈性,它存在。很多人把這個認為是自己。他還執著這個東西是自己,所以我執沒破。高級凡夫,身體都沒有了,他執著神識是自己,依然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這個境界很難想像,但是也不難體會到,為什麼?我們要問,你有沒有作夢的經驗?我曾經做過夢,常常作夢。夢中那個境界你有沒有色身?無色界裡面狀況,實在講是夢中境界,沒有色身,靈界。這個境界好,苦苦沒有了。
苦苦是講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種苦到色界就沒有了,欲界有。色界欲斷了,五欲六塵的貪染斷掉了。我們可以想想,你看欲界裡頭總離不開財色名食睡,這五種前面三種還可以勉強離開,出家修道人離開,食不能離開,睡不能離開;真正有功夫的人,這五種都不必要。所以到色界天的,色界天在佛法常講「禪悅為食」,他不需要飲食,禪悅為食。中國古人有所謂歡喜心,歡喜真正是養分,人逢喜事精神爽。色界天裡面沒有憂悲苦惱,生老病死沒有了,愛別離也沒有了,怨憎會也沒有了,求不得也沒有了(這是有求必應),五陰熾盛也沒有了,但是他有色身,色身是化生,他不是胎生。我們人間是胎生,欲界天裡面是化生,胎生就很少,是化生。到色界,他有二種苦,行苦、壞苦。
無色界天因為色身沒有了,他也不需要居住宮殿,我們今天講物質生活;物質生活他完全捨棄掉了,他們的生活是精神生活,沒有物質生活,所以壞苦也沒有了。有物質就有壞,譬如有這個身體,身體一定會壞;你有宮殿,宮殿也會壞;你只要有形色,它一定會壞,沒有形色,沒有物質,這個壞苦就沒有了,他有行苦。什麼叫行苦?他這個境界雖然很好,他不能永久保持。所以無色界天人他們那個生活的狀況,跟宗教裡面,我說宗教不是佛教。因為古時候印度宗教非常發達,那些人都修禪定,很多禪定功深的能夠達到無色界天,佛法的修行也不例外,也能夠到這個境界。誤以為這個境界就是宗教裡面所講的「涅槃」,涅槃是什麼?不生不滅。好像是了生死、脫三界了,真的他自己也誤會以為這就是到涅槃的境界,可是壽命到了的時候,這個境界會失掉。於是他就生恐怖,懷疑古聖先賢、佛菩薩所講的涅槃原來是假的不是真的。涅槃是不生不滅,我證到這個境界,為什麼還有生滅?這是把無色界天誤認為涅槃,這不是真正涅槃。所以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不能夠永遠保持。
這三種苦在我們人的身上,人是欲界,所以欲界三種苦都有。苦苦每個人都有,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生老病死哪個人能避免?愛別離,你喜歡的得不到,這就是愛別離。無論是你喜歡的人,你喜歡的物,你喜歡的事,總是很不容易遇到。怨憎會,不喜歡的,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不喜歡的東西偏偏碰到,很容易碰到,怨憎會,聚會。求不得,六道眾生皆有欲望,都有希求,希求的事情太多了,能夠得到的有幾樁?求不得苦。這七類都是屬於果報,末後一條五陰熾盛,五陰熾盛是屬於因。五陰,色受想行識,色是我們的身體,就是物質的身體,受想行識是精神;我們的精神,我們這個肉體,熾盛是不斷在造業。佛在經上概括的跟我們說,身造殺盜淫,口造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這是屬於色;心裡面起心動念,貪瞋痴慢疑,那個疑是對於聖教懷疑。你對聖教懷疑,你怎麼能得利益?
印光大師說得非常之好,把我們現在人修行的毛病都說出來。古人修行有感應、有成績,開悟的開悟,證果的證果,念佛人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亂的,就是證念佛三昧的,自在往生的很多,常見,常常聽到,現在沒有了。什麼原因?印祖為我們說出來,古人能夠得道,他抓到二個字「誠敬」,所以他有成就。誠敬,參禪你會開悟、你會明心見性,學教你會大開圓解,念佛你能夠得一心不亂、能夠得念佛三昧,誠敬。現在人是不誠不敬,對佛菩薩沒有誠敬的心,對法寶經教沒有誠敬的心,對出家人更不必說了。
古大德,還不算是太久,清朝初年。因為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出生在明代,往生的時候是清朝。他給《彌陀經》做了個註解,《彌陀要解》,文字雖然不多,註得好!印光大師講過好多次,他老人家講:自古以來,《彌陀經》的註解,《要解》是第一,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再做一部註解,也不能夠超過其上。這種讚歎,讚歎到極處了。過去我在新加坡講經,演培法師就這個問題問過我,他說印光法師對蕅益大師這種稱讚,是不是太過分?我對演公講,我說一點都不過分,註得太好了,印祖讚也是讚到恰到好處,太難得了,我們不能不知道。現在大家都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於這個註解這樣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怎麼會註得這麼好?理事真的都達到登峰造極,究竟圓滿,太難得了。蕅益大師他沒有暴露身分,沒人知道。那我們從大勢至菩薩的讚歎推想,他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不然的話,那個註解寫不出來。
在那個時代,應該是在清朝初年,蕅益大師往生了,有一位高麗(就是現在韓國)的出家人他看到這個註解,五體投地,他發願要流通,自己恭恭敬敬的寫一個本子做為刻版所用。以前刻板是先寫字,他寫這個《要解》,連經文、連註解,在寫一個字之前拜三拜。這是個書桌,他在這裡寫經、寫註解,對這個法寶念十二聲佛號,拜三拜,繞寫字台三匝,每一個字都是這樣。你說那個誠敬到極處!所以他有感應。經典捧在手上真的是寶,哪裡像現在人這種輕慢心,他怎麼會得利益?經書隨便亂丟,隨便亂放,一點恭敬心都沒有。所以看看古人對經書那麼樣的尊重,就跟佛在眼前一樣。現在我們用比喻,沒有法子比喻,為什麼?今天就是真的佛在面前,恭敬心也生不起來,傲慢自大,不肯謙虛委屈,他怎麼能得利益。
所以印祖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今天的毛病就是沒有真誠恭敬心,所以修學幾十年不得益。我想印祖說得應該不錯,你有一分誠敬心,你就會得一分利益;你有二分誠敬心,你就能得二分利益。誠敬,真的因是過去生中的善根,也算是福德;緣,要這一生當中從小要有人教你,沒有人教不行。諸位想想,在古時候緣好,因總是過去生中培的,在我相信我們大家今人不輸給古人,緣就輸給古人。緣,古時候古人是從小父母教、長輩教、老師教。所以古人真的對下一代都愛護,這個小孩我不是他的父母,我也不是他的師長,我比他年歲大,看到小孩犯了過失,都會勸導他,而且自己做出樣子給他看,這是最好的勸告。老師,父母,他的哥哥、姊姊,都有教導他的責任。緣好,從小他就學怎樣正心誠意,怎樣恭敬尊敬。今天人的尊敬是嘴皮上的,毫無誠意,古人是心口一如,表裡是一致的,所以他有成就。
清涼註解上說,我們現在在人道,「漂至人天」,六道輪迴,我們很有幸今天到人道,人道是三善道。佛在一切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在三善道的時間不長,短暫。只要沒有脫離六道,佛常常講三惡道是故鄉,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遊,觀光旅遊的時間都不長。那我們想到人間是不太長,天上壽命長,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壽命(無色界天最高的一層)八萬大劫,我們看到非常羨慕。可是佛說地獄、餓鬼、畜生的壽量超過八萬大劫,真的嗎?這佛經上講的,一點都不假。
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在祇樹給孤獨園,正好那個時候有一點工程,有人在做工。佛看到工地旁邊有一窩螞蟻,佛看了很久,看到最後笑笑。旁邊這些同學、學生,佛的學生看到世尊看這個螞蟻笑,就問世尊,為什麼笑這個螞蟻?世尊很感慨的說,這一窩螞蟻已經經歷七尊佛出世,七佛出世牠還沒有離螞蟻身。那我們就算七尊佛,每一尊佛,菩薩修行證果,《華嚴經》上說的,從初住菩薩到妙覺就算是三個阿僧祇劫,實際上不止三個阿僧祇劫。一個阿僧祇劫,八萬大劫跟阿僧祇劫怎麼能比?八萬是有數,阿僧祇是沒有數量,無數,我們中國翻作無量數,又何況是三個阿僧祇劫!一尊佛是三個阿僧祇劫,七尊佛,三七二十一個阿僧祇劫,所以比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壽命長得太多太多,螞蟻!這個地方諸位要曉得,不是說螞蟻真的有這麼長的壽命,不是的,螞蟻死了還投螞蟻胎,為什麼?執著,牠執著螞蟻身就是自己,牠不會換個身體,生生世世做螞蟻,生生世世捨不得離開牠的窩。
佛這些話給我們很大啟示,說明三惡道壽命之長,你生生世世沒有法子離開。到什麼時候你才能離開?阿賴耶裡面這些惡業種子都報盡了,報就是消,消盡了,你才能脫離。我們每個人阿賴耶裡頭含藏種子是過去多生多劫累積的,佛說如果這些業習種子要是有相的話,哪怕那個相像芥子一樣,每個業習種子像芥子一樣,我們無量劫到今天所造的業,虛空都容納不下。你說有多少?那麼你想出來,你說多難!善業不能說沒有,我們造作的真的是有善有惡,善惡混雜。惡業多,惡緣多,所以感惡報的機會容易;善因少,善緣也少,遇到善的因緣不多。所以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這就是形容我們這一生,在六道裡頭能夠遇到因緣得人身,不但得人身,而且聞到佛法;得人身聞佛法,特別是聞到淨土法門,真的是希有難逢。為什麼?這一個機緣能夠幫助你在這一生永脫輪迴,你說這個機緣多麼殊勝、多麼難得!
你在這一生真的要了生死出三界,永脫六道輪迴,真正能在這一生永脫,你只抓住二個字「誠敬」,至誠恭敬的心對三寶、對一切眾生。我常講一切眾生對我不誠沒有關係,為什麼?他不想到極樂世界去,他不想離開六道輪迴,這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誠要敬。為什麼?我不想再搞六道,不想再搞輪迴,我就想在這一生當中到極樂世界去,追隨阿彌陀佛。那我們要問,誠敬怎麼修法?到底什麼才叫做誠敬?真誠到極處,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除了極樂世界,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真誠。所以我常常講,你還有自私自利,你還有是非人我,你還有貪瞋痴慢,你還有患得患失,你的心不誠,絲毫誠意都沒有。敬是從誠生出來的,心到至誠,那個敬自然就流露。心誠敬,外面就有禮敬,所謂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自自然然表現在外面,表現在外面就是對別人恭敬。謙虛恭敬,事事都能夠忍讓,念念當中你都修圓滿功德,這是會修的,一切時、一切處都修圓滿功德,圓滿功德是從誠敬裡頭修的。
世尊在《楞嚴經》裡面教導我們,譬如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很多,有許多嚴重的旱災、水災、地震,我們遇到了,誠心誠意出錢出力去幫助他們。有一些人擔憂,我這個錢捐出去,是不是被別人吃掉了,恐怕災民拿不到。有沒有這個事情?有,在這個時代很平常。於是算了,我不捐了。每個人都這樣想法的時候,那個災民肯定不曉得死多少人。似乎是有理,把自己修圓滿功德的機會丟掉了。我們真誠心去救人,決不要去想經手人是不善的人,那麼你自己到災區去;你自己不能到災區去,就得經過他們、通過他們。你的心真誠,你的功德圓滿;你的心有懷疑,你的功德打對折,打折扣。記住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想它圓滿它就圓滿,你心裡想它缺陷它就缺陷,你想善它就善,你想罪它就是罪,這個道理大乘經上講得太多太多!
佛眼看一切眾生,看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看畜生、看地獄、看餓鬼,平等的。為什麼?都是佛。何以都是佛?佛看的是性體,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沒有看所變,佛只看所現,所現那是性,法性。所以佛所看的是清淨法身,看一切眾生的清淨法身,現前就是,所以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這麼個道理。眾生何以不能成就?這是畜生,這是餓鬼,這是地獄,這是善人,這是惡人;自己永遠心得不到清淨,永遠看不到真相。永遠怕吃虧,結果虧吃大了,一切真實功德那個機會你決定遇不到。
修真實功德,像談禪法師我常常讚歎他,很不錯了,實際上他沒有達到最高的階層。為什麼?他執著沒有了,他分別還有。你看捐出去給人家的錢,他還說一句「各人因果,各人負責」,還要勸這一句,這一句就落在痕跡裡頭。談禪法師的本跡我們不曉得,他的本地我們不知道,那是不是菩薩再來的我們不知道。從形相來看,他每一次幫助別人的時候,還要說這麼一句話,這句話如果實實在在從自己心裡出去,他心還不是真清淨;如果他是菩薩示現,不是從自己心識裡面說出來,而是什麼?而是勸善,那他的功德是圓滿的。心裡頭一點痕跡沒有,用這句話是勉勵大眾,那是菩薩作略。如果真的自己有這個心,我這個送給你,因果你要負責,從自己真心說出,自己沒有完全放下。完全放下,乾乾淨淨,一絲毫染著都沒有,怎麼會還有這種念頭?這是境界一個階層、一個階層不一樣。
賑災,確實負責賑災的人常常是把這個錢貪污,自己拿去了,他有果報,那是他的事情。那我做的功德呢?功德是圓滿的,兩碼子事情。不能說是他把錢貪污做別的用途去,你的功德就沒有了,不會,你的功德圓圓滿滿的。這在道理上才講得通,這就是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你發的心是圓滿的,你得的功德是圓滿的。他經手,他在那裡作弊,把賑災的款、救濟的款他要是自己貪污一部分,無論是多,無論是少,他有他的果報,於我們出錢出力的人不相干,是兩碼子事。你把它算成是一樁事,那這種事情還有誰敢做?尤其是在現在,現在所謂是「人心不古」,現在人不相信人,不像古人。古時候對每個人,我們心目中都是善人,沒有懷疑。現在這個時代是崇尚懷疑,對每個人都打問號,不是沒有道理。實在講對自己都要打問號,別人靠不住,我能靠得住嗎?我的起心動念千變萬化,天天不一樣,所以連自己都不可靠了。誠!誠是永恆不變,誰?佛菩薩,真正覺悟的人永恆不變,所以肯定人性本善。
我是特別勸導從事於化解衝突、促進和平安定的這些人士,這個工作怎樣落實?從自己觀念上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上開頭的兩句話,我們這個工作才能落實,才能做好。怎樣做?感化,把不善的人變成善人,把作惡的人變成修福的人,這個工作才能做好、才能落實。如果這個不善,那個不善,這個事情做不好,永遠不能落實。所以福從自己內心裡頭修,古人講方寸是福田!你的真心就是福田。用真心,無量無邊的福報,稱性的福報;你用妄心,妄心不是福田,妄心是造業,這一定要懂得。妄心造六道,妄心造三途,真心現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福報究竟圓滿。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學習第七首的偈頌:
【眾生漂溺諸有海。】
這個『眾生』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生生世世『漂溺』在三途六道。這一生雖然是很幸運得人身,得人身尤其是難得的聞佛法。如果不聞佛法,或者是聞佛法,對佛法確實沒有正確甚深的認識,沒有認真學習,那麼來生還要「還溺惡趣」,這沒法子避免。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倫理道德沒人講,五戒十善也沒人相信。念古書,甚至於講念《弟子規》、《三字經》這些,有很多家長們就反對,不讓自己的兒女去學習這個。「學這個東西沒用處,現代是什麼時代,這是幾千年前的東西,學這個幹什麼」。這些話我們常常聽到。今天做父母、做老人已經沒有這種意識型態了,沒有這個認識了。那下一代怎麼辦?而一般社會大眾認為你的憂慮過分了,你的思想太陳舊了,下一代的前途非常光明,你墮落了。下一代科學技術更發達,所有迷信會一掃而光,沒有了。
這種發展正是像歷史上所記載的,中國歷史沒有,外國有,科學技術文明發達到極處,就是全世界的毀滅。我曾經聽到有人跟我講,傳給我的資料不知道放哪裡去了,來自俄國的,有一個七歲的小孩他的前世是在火星,到地球上來投生,似乎沒有隔陰之迷,聰明絕頂。他說他親眼看到的,八十萬年之前印度洋這邊的文明,科學技術達到登峰造極,倫理道德、神聖教誨沒有人相信,世界毀滅了,整個大陸沉到海底。西方人講大西洋當中有一塊大陸,在五萬年前也是科學技術發達到高峰,比我們現在還進步。也是到那個時代,人不相信有神,不相信有因果,以為人的能力超過了自然,征服了自然,最後這個大陸沉到大西洋海底。有人說這是事實,有人說這是古老的傳說。如果過去這個事情是真的,今天世界的人類已經逐漸逐漸接近科學的巔峰。換句話說,如果照過去那種情形,人類今天差不多也要面臨世界末日,那就是世界一定是毀滅,從頭來起。
下面這兩句說得好,「未遇如來,多成難處」。你要是遇不到正法,遇不到佛菩薩來教化你,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任意造作殺盜淫妄,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道德不是真的是假的,眼前我得到的好處、利益這是真的。這種思想叫整個天人墮落,墮到哪裡?地獄、餓鬼,畜生道都得不到。這一轉眼地獄、餓鬼,這還得了!這是災難之處。佛法裡面講八難,三途八難,這一句就是講的三途八難。能夠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還能夠有一點良心,不願意做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個人實實在在有大善根、大福德,那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不受這個世間種種的染污,到哪裡去找?所以這個墮是真的墮。今天一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不受世緣影響的人,萬分之一找不到。所以這一句「多成難處」就是絕大多數墮地獄、餓鬼。
遇到如來怎麼樣?遇到如來是有機會出離六道輪迴。又有幾個人真正能把這個機會抓住依教奉行?我們冷靜的觀察,看看我們周邊,不要看別的,看周邊學佛的同學;不要去批評他,要批評自己,那就是一面鏡子。自己看自己的過失看不到,自己看別人的過失很容易,就跟眼睛不能看自己,會看別人。看別人之後,會看的人他看了之後,馬上回光返照想想自己,自己有沒有不善的造作。初學很困難,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導我們抓住幾個綱領,像印祖教我們的,這太重要了,「誠敬」。誠敬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的第一願「禮敬諸佛」,誰能做到?普賢菩薩才能做到。
什麼時候你的眼睛裡面看到芸芸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恭喜你,你成佛了。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是佛。不但說眾生是未來佛,《華嚴》、《圓覺》裡面佛講的,那講得的確是真切,「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句話實在講就是《三字經》上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從性上講,這個性是佛性、是法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諸法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純淨純善。我們要恢復自己的本性,純淨純善的本性,從哪裡恢復起?要練習,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無一不是純淨純善,自己成功了。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這是修行功夫到家了。
決不是把惡人當作善人,當作善人他不是真的,那個不行,那種修行你還是錯用了心。那怎麼辦?他真的是善,對我有益。這個方法怎麼個修法?你好好的學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他會。善人是佛菩薩,為我示現,教我學善,我也學他;惡人是佛菩薩,教我不要作惡,教我要改過自新,豈不是孔夫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對人如此,對事、對物,亦復如是!只是一意培養自己的純淨純善,使自己純淨純善的至心真正流露出來,自己這一生真的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才能夠成就別人,我也跟別人做示現,別人也跟我做示現。
大乘人的修學,《華嚴經》末後一品非常重要,它是給我們做示範的。《華嚴經》講的信解行,最後一品是給我們做示範,把信解行證做出來給你看。所以這是世間,方東美先生說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教科書,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還帶表演,在這個世間找不到第二種本子能夠跟《華嚴》比美的。所以我們遇不到佛會墮落,遇到佛不認識佛也會墮落,認識佛不能夠學佛也會墮落。那怎樣學佛?你學佛就不能不親近佛,你要跟佛接近,佛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便是有佛,佛在!所以親近佛沒有別的,讀經,天天要讀經。讀經真的不容易,為什麼?現在我們的文化水平很低,經典是最淺顯的白話文。如果沒有句點,不分段落,我們就沒有辦法讀。這些事情古來的祖師大德非常慈悲,給我們做了註解,給我們把句讀表示出來,把段落都勾出來,我們今天看很方便,可是實際上真正讀還有困難。這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知道有這些難處。如何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
【為彼興造大法船。】
那我們自己要真正認清楚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真是經裡面所說的:
【憂難無涯不可處。】
這你認識。迷而不覺的人,他憂慮多,他困難多,憂慮困難,『無涯』是沒有邊際,苦海無邊!『憂』是講心,『難』是講身。《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求生淨土;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華藏世界,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人,以身作則,勸導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淨土。這個表演我們看到了,真的是無比的震撼,震動了無量劫以來的迷惑。這一震動驚醒了,你看到這個境界,你有沒有覺悟到我們往後這條路要往哪裡走?你只要是跟隨文殊普賢,跟隨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決定沒有錯!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有很多同學問過我,他對這個世界有留戀,這個世界家親眷屬很多,總是想幫助他們。我到極樂世界能不能很快就回來?還是一定要到極樂世界證果之後才可以回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只要跟阿彌陀佛見一面,你說娑婆世界還有很多家親眷屬我想幫助他們、度他們,能不能我立刻就回去?跟你說,阿彌陀佛會非常贊成你,你快去,把他們都帶來。那你是不是立刻就回來?那個時候跟你現前的知見不一樣,為什麼?你在那裡雖然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斷,可是你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的神通道力幾乎跟佛差不多,佛五眼圓明,你也差不多是這樣的。你再看看娑婆世界,不但看你這一生的家親眷屬,過去生生世世家親眷屬你統統都看到了,你要不要立刻來度他?你一看是要立刻就度他,但是怎麼樣?他沒有福報,你來度他,他不接受,他不相信。
所以幫助他決不是能隨自己的心欲,不行。那怎麼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才真正能幫得上忙。隨他的心,他的心現在要造業,將來還要受報,你只有隨順。你看他造業,看他墮地獄,看他變畜生,看他在六道裡頭吃盡苦頭,然後才醒過來,這是正常現象。什麼叫正常?隨順自然,起惑、造業、受報,受報當中又起惑、造業、受報,永遠在那邊循環,這是自然現象,六道裡面的自然現象。所以佛教化眾生,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佛如來如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亦如是。
過去無量劫來,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眷屬朋友同學,遍法界虛空界,不是這一個地方。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只有這一生當中的父母,前世的不曉得了,再前世的也不知道了,所以一到極樂世界都知道。哪個地方眾生緣成熟,到哪裡去,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空間就不是這麼小了。今天科技發達,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我們生活空間是這一個地球。你要知道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生活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裡面去遊歷、去度化,就像我們今天在地球上旅行,比地球上旅行還要方便,為什麼?我們地球上,譬如香港到美國還要飛十幾個小時。到極樂世界,再遠再遠的地方,這一動念就到了,一剎那就到了,無需要什麼工具,不需要機械外界幫助,而且可以分身,千百億化身。我們在經上念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千百億化身。千百億是比喻、是形容無量無邊的化身,哪個地方有感,那個應化身就去了,同時同處,同時異處,沒有一絲毫障礙,這就是『為彼興造大法船』。
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絲毫障礙。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應以人天身得度就現人天身,應以畜生身得度就現畜生身,應以花草樹木身得度就現花草樹木身,得大自在!這是什麼?你要是在經教裡頭稍稍契入幾分,你就明白了,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能,一切眾生各個都有這個本能,一點都不希奇。而諸佛菩薩的本能現前了,他得受用。我們凡夫的本能並沒有失掉,只是現在被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習氣障礙住,雖有,不得其用。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教的沒有別的,恢復本能而已。所以佛在《楞嚴經》上真的說老實話,「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到了成佛你得到什麼?什麼也沒有得到,只是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恢復而已,障礙統統去盡了。
所以佛眼看一切眾生平等平等,佛是平等心。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採取念佛法門,希望在念佛法門裡面成就最高的境界,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那你怎麼修?平等。要修平等,不能不天天跟佛在一起,天天跟佛在一起,自自然然你就沾上平等的氣氛,對於你修清淨平等覺大有幫助。功夫在哪裡練?功夫在六根接觸境界當中練。跟佛菩薩接近就是讀經,是提醒自己,真正覺正淨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自行化他,就是此地講的「為彼興造大法船」。東天目山的念佛堂我去看過,他的念佛堂取了個名字叫「西方一號」,真的是個大法船,它的造型是船的形狀,裡面是念佛堂。前面一首偈,「為彼大然正法燈」,這二首偈的意思非常接近,二首排在此地,前面一首重在解門,這一首重在行門;前一首重在斷惑,破迷開悟,這一首重點在離苦得樂;前一首是從因上說的,這一首是從果上說的,合起來看意思就圓滿了。
【皆令得度是其行。】
後面這一句尤其好,『皆令得度』。這個心要大,要常常存這個心,這叫大菩提心。不可以說這個眾生有善根我要度他,那個眾生一闡提我不度他,這一種思想給諸位說,小乘思想。小乘確確實實是這種想法,是這種做法,這不是菩薩。菩薩是平等的,菩薩是只要有緣就要去度他,那沒有緣是沒有方法了。緣是什麼?緣就是接觸,只要你有機會接觸到,那你就得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轉惡為善,幫助他轉迷為悟,到最後幫助他轉凡成聖,這是大乘菩薩。怎麼幫助?先要自己成就。自己成就什麼?大乘經裡面《華嚴》就說了無數次「六度四攝」。成就六度是成就自己,四攝法是幫助別人,一切大心凡夫都是這樣一個原理原則,這樣一個道路成就的,沒有例外的。
所以菩薩稟六度,菩薩是六度心,菩薩是六度行。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是什麼?放下,沒有一樣放不下,身心世界徹底放下,你就布施波羅蜜圓滿。經上講得好,布施斷慳貪,六度裡頭得特別提示的,貪瞋痴是三毒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佛用這六個方法來對治。布施是斷貪煩惱的,持戒是斷惡見,忍辱是度瞋恚,精進是度懈怠,禪定是度散亂,般若是度愚痴;疑是愚痴,傲慢是屬於瞋恚,佛用這些東西成就自己。自己有這六種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佛用這六個方法先成就自己,然後再幫助別人。自己沒有成就想幫助別人,做不到,經上講「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一定要先度自己。
在一切時、在一切處,只要我們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就放下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一個圓滿,一切圓滿,《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六度每一度一定圓圓滿滿含攝其他的五度,這才叫做波羅蜜多。如果只有一個,裡頭沒有其他五個,你只能叫布施,叫持戒,叫忍辱,不能叫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不可以叫波羅蜜。波羅蜜的意思是圓滿,這裡頭不含攝其他的法門就不圓滿,含攝一切法門都在裡頭,那就是圓滿,大圓滿!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所以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統統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的,六度都圓滿。由此可知,這個方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們自己從凡夫地修到究竟圓滿就靠這個,他們幫助別人也用這個方法,簡單容易,穩當快速。
每一條裡面要細說,無量無邊,永遠說不盡的,理是一個,事無量無邊。六度的理,理是什麼?理跟你說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事相上太多太多!從哪裡下手?哪一個毛病重,你就從哪裡下手。譬如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我對於財看得很重,慳貪,特別是在財物上,那你就施財。有人對財看得很輕,名看得很重,那你就捨名。哪個毛病最嚴重,先對治哪個毛病,正是跟大夫治病一樣,嚴重的先治,輕的慢慢來,重的治好了,輕的很多不要治,隨著就解決了。
在這六道裡頭我們講人道,人道貪愛、慳貪最重的,自古以來中國、外國的聖人都講,一個是財,一個是色,這是最普遍的。還有少數的,他對於財跟色看得很淡,名看得很重,權看得很重,他要爭取的是地位權力,這個超過他對於財色的重視,這樣的人也多,但是比起重視財色的人要少。這些人我們常常講,對於世間他還有野心,他想帶頭,他想做王,他有這種欲望,都要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財跟色他有,他捨掉了;地位,他不出家,他繼承他父親做國王,權力,權跟位他都有,他也捨棄了。所以說難捨能捨,他自己先做給我們看,然後讓我們好好想想他為什麼要捨,別人拼命去爭,還爭不到;他到手了,他為什麼放棄,為什麼不要?這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等你想通了,才曉得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講不是一世,生生世世來講有害而無利。如果你真正覺悟了,你用這些東西做手段,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你來拯救眾生,無量無邊的功德。
所以佛菩薩也用這個做手段,許許多多佛菩薩,應以國王身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我們把「而為說法」換一個,「而度之」,覺悟的人真正是造福一方。可是你要曉得,他為什麼不現國王身?為什麼不現宰官身?要看眾生的福報,不是他自己喜歡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自己喜歡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給諸位說,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喜歡現什麼身,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那他怎麼現身?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用福德感,他就用福德來應;眾生用罪業來感,他就用罪業來應,你懂不懂這個道理?
他本身是沒有心,沒有心就是我們常講的,他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這個境界從哪裡來的?自己心裡變現的,這就是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的心善境界善,我的心惡境界惡。所有境界就是我們自己善惡的一個反應,外面沒有善惡,善惡在內心。所以你要把外面環境從惡轉變成善,從哪裡轉?從自心轉,你就真正解決問題了,你真正把轉的樞紐抓住了。從內心上轉,決定不從外面,從外面永遠轉不過來,從內心。道理、方法、現象(現象是果),佛在經裡都有詳細的說明。
大乘經教裡頭常常讚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是真的不是假的。問題是什麼?你求觀世音菩薩,在急難的時候求觀世音菩薩,你對他沒有信心,你對他懷疑,就是你不是用誠敬心,所以他沒有感應;果然是誠敬心,感應立刻現前。這個誠敬心就是沒有一絲毫懷疑,不夾雜一絲毫的妄念,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諦閑法師生病,印光法師寫信去問候,勸他:你平常常常講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現在你有病,你為什麼不求觀音菩薩?你為什麼還要看醫生?這裡頭有大道理在!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不但自己得度,令一切眾生都得度。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