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念佛法門橫截生死 萬流齊赴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24/1/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25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華嚴念佛三昧論》,第二十二頁第三行,我們從最下面一句看起。我先將這段論文念一遍:
【蓋毘盧報土。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而極樂則九品分張,萬流齊赴。一得往生。橫截生死。視此娑婆。迥分勝劣。諸經廣明。今不具錄。】
這一段論文講,這個原因就是『毘盧報土,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咱們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報佛所現的報土,這個土對於二乘」,就是緣覺、聲聞,聲聞我們一般講阿羅漢,以及「對於凡夫,沒有接引之分」。我們現在是在釋迦牟尼佛教化區,就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就是《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不但凡夫沒有分,二乘也沒有分。二乘就是聲聞、緣覺,聲聞、緣覺他們修行已經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在娑婆世界他們是生到方便有餘土,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面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六道法界是凡聖同居土,合起來我們一般稱為十法界,有內凡,有外凡。四聖法界他超越六道,跟一真法界比起來,他還是凡夫,但是他是六道以外的凡夫,我們是六道內的凡夫;以一真法界的標準,四聖法界還是凡。所以釋迦牟尼佛(毘盧遮那)的實報莊嚴土,凡夫、二乘是沒有分的,沒有接引之分,因為「你不夠分,不能生」,你達不到那個條件。你要往生到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你最少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生實報土。如果我們達不到這個標準,不但凡夫不能往生到實報莊嚴土,就連二乘(聲聞、緣覺),實在講四聖法界(包括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雖然他們斷塵沙、斷見思,但是還沒明心見性,還沒破無明,他們也生不了,他只能生到方便有餘土,這個就是不夠分數。
有很多佛國也是如此,「例如藥師佛國土,就是不容易生」。我們念藥師佛,想求往生到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也不容易。「念《藥師經》,大家看看最後,念《藥師經》最後的感應是什麼?」念到有感應了,臨命終的時候,藥師佛派八大菩薩把你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藥師經》的記載。你念東方,到最後倒是往生到西方了,那是因為什麼?我們還不夠條件往生東方,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條件高,要高分數你才能進去。因此我們達不到往生藥師佛淨土的標準,藥師佛也很慈悲,派八大菩薩給我們保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東方藥師佛的世界,那就沒問題了;不但東方藥師佛,十方一切諸佛世界你都能去,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於往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世界。因此《彌陀經》、《無量壽經》,你看六方佛讚、十方佛讚,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的,沒有一尊佛不介紹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念阿彌陀佛,求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過去念老常說,「極樂世界是一所特別的學校」,它特別,好像我們現在考大學,考二百分就能進去了。「一個學生二百分都考不到」,那這個就不行了。雖然比較容易,但是它還是有一個最低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比較容易達到。考零分當然就不行,或者考不到二百分也不行。這個二百分,它是分兩方面,「一百分是發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專念」,這是《無量壽經》講的。《彌陀經》講,發菩提心就是信願,持名就是一向專念。這兩個條件你足夠了,就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個個是沒有退學、沒有降班」,沒有被開除的,個個成佛,好像你念這所學校,個個將來都一定成博士。「這就是這麼一個特別的學校。為什麼辦得這麼特別?所以稱為願中之王!極樂世界超過一切世界,就在它的凡聖同居土的殊勝,十方世界之所無。」十方的諸佛世界也都有四土,上三土條件都是一樣,你要生方便有餘土,必須斷見思、破塵沙;你要生實報土,必須見思、塵沙、無明都要破,才能生實報莊嚴土;無明破盡了,才能回歸常寂光土,這是都一樣的,上三土條件都一樣。唯有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世界跟其他諸佛世界就不相同了,其他諸佛的凡聖同居土都有六道,六道有三善道、有三惡道,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兩道,它沒有三惡道。我們讀《彌陀經》,大家做法會常常讀,「無三惡道」,沒有三惡道,就是說它只有人、天兩道,只有善道,沒有惡道,這跟一切諸佛的凡聖同居土就不一樣了。
不但沒有三惡道,你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每一個人都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這也是十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所沒有的。六道壽命有長有短,沒有無量壽的,只有極樂世界才有無量壽;不但無量壽,還無量光,光是智慧,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幾乎就跟阿惟越致菩薩一樣,都能夠到十方世界去作佛度眾生。雖然他的煩惱一品沒斷,他就有這種神通、道力,這個原因就是得力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不是自己修行證得的。到極樂世界,自己修行斷見思、破塵沙、無明再破一品,那個是自己修的。還沒有證得,煩惱一品沒斷,就有這個能力,是佛力的加持。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夫,一下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圓證三不退。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註解,講這個世界真奇妙,最奇妙就是這個凡聖同居土。你說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見思惑、塵沙、無明一品也沒破,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但是那個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薩一樣。你說他是凡夫,他又有阿惟越致的這種神通、道力、智慧;你說他是聖人,他是凡夫,他煩惱一品沒斷。所以這個世界,蕅益祖師講,真奇妙!所以一切諸佛都勸眾生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而且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像其他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一切諸佛的四土,上面通下面當然沒有問題,下面要通上面就有障礙。比如我們凡聖同居土的凡夫,我們就見不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就見不到一真法界的實報莊嚴土,他還沒有修到那個程度,有障礙,見不到。極樂世界圓生四土,圓生四土就是我們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也能到達方便有餘土,也能到達實報莊嚴土,也能通常寂光土,圓生四土。你說一個凡夫,他在凡聖同居土,他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個當中沒有隔閡、沒有障礙,凡夫也能同時圓生四土,圓滿的。也就是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也同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也通十方世界的四土,這個就更奇妙了,在十方世界沒有的。我們凡夫肯定生不了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沒有破無明也生不了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無明要破盡,才能完全回歸常寂光土,這是十方諸佛世界都一樣,只有極樂世界非常特殊,這也是極樂世界它的一個特色,它超勝過一切世界,就是這個凡聖同居土。
『極樂則九品分張,萬流齊赴。』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彌陀經》、《無量壽經》講的,都是凡聖同居土的依正莊嚴。「有九品,區別對待,例如不同的班級。萬流:上至文殊、普賢都求往生,下至五逆十惡以至於動物,都可以往生。」這個我們在《淨土聖賢錄》都看到過,有菩薩往生的,最明顯就是《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文殊菩薩也是導歸極樂,都是等覺菩薩,都快成佛了,他們都求往生極樂世界,那個是最上的。最下的就是五逆十惡,五逆十惡就是造極重的罪業,必墮阿鼻地獄、無間地獄,臨終遇到善友勸導,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念、十念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是在《觀經》講下下品,那個就是造極重罪業的凡夫,也能往生。一個最下面的,一個最上面的,這個當中就全部包括了,所以稱為「萬流」。如果沒有這個法門,實在講要普度眾生,這個就很難了。淨土法門的確就是普度,「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至於動物也可以往生。《淨土聖賢錄》也有記載古時候動物往生,現在我們也看到過,有公雞往生、豬往生的,這些都是從畜生道直接往生的。也有地獄道直接往生的,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他們從那一道直接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就無所不包,所以普度眾生,這個法門是最究竟、最圓滿、最方便。
『一得往生,橫截生死』,我們一般講叫橫出三界,橫著出的,「就橫著出了生死」。「咱們要出生死,順著出來」,你要豎著。這個古大德比喻,好像一根竹竿,你要豎著,像一個蟲在底部,這比喻我們凡夫,你要從竹子出去外面,這比喻說在我們最下面這是六道,你要出六道三界,你要豎著出。這個蟲必定要往上爬,豎著出要往上爬,但是竹子很多節,咬破一個節就比喻我們斷一品惑,再往上爬,再斷一品,一直斷、一直斷,這根竹子裡面很多竹節,統統咬破了,到頂端你才能出來。這就比喻我們斷見惑八十八品,斷思惑八十一使,見思惑都斷盡了,你才能出三界。這個很辛苦、很吃力,費的時間很長,不容易出來,何況你在這個過程當中又會退轉,不是一直順著豎出。所以這個形容比喻我們修一般通途法門(一般的法門叫通途法門),無論顯宗密教、大乘小乘,你要出三界,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必定要把三界裡面的見惑、思惑斷得乾乾淨淨才能出得去,這叫豎出。「斷了見惑,得小乘的初果。」斷八十八品見惑,證得位不退。小乘有四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小乘斷證的層級。證得初果須陀洹,還沒有出生死,但他已經證得位不退,不會退到凡夫了,他人天(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必定斷思惑,證阿羅漢。如果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有一世修到斷了見惑,證阿羅漢果就有時間表了、就可以預期了,因為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如果還沒有證得初果,無論修行功夫再高,禪定功夫再深,你沒有斷見惑,只能是得到世間的四禪八定,定功失去還是繼續輪迴,超越不了,必須要斷見惑才行。斷見惑就很不容易,我們說初果,就不容易證得。
「見惑,纏縛很深」,我們無始劫以來迷惑得非常深。見惑,第一個是身見,「錯認身體是自己」。我們哪一個人不是把身體當作是自己,認為身體就是自己?「對於身體很愛護,想維持這個身體,想修鍊這個身體」,這都屬於身見,執著這個身。「外道都是在身見裡頭」,要怎麼養生,怎麼練氣功,要怎麼保養聖胎,怎麼練丹,怎麼通周天,練這些。練這些是什麼?保養身體,讓這個身體延年益壽、長生不死,練這個,這個都屬於身見,對這個身沒放下。「身見不破,見惑中的頭一項就沒破」,這第一關。見惑五大類,第一類就是身見,第二類邊見,第三見取見,第四戒禁取見,第五邪見,邪見包含所有錯誤的見解。第一關身見,就不容易破。
「第二是邊見,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無;要不就是正,要不就是邪;要不就是心,要不就是物;都落一邊。」邊見,我們現在話講叫對立,他有個對立面。你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有就不能無;無就不能有,總是在一邊。不是正就是邪,不是心就是物。現在唯心論、唯物論,心就不是物,物就不是心,這個統統叫邊見,都落在一邊。「上帝是聖者,凡夫是上帝製造出來的,有聖有凡」,也都是落在一邊,這種見解都屬於邊見。我們佛教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的,心、佛、眾生這三個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佛是最平等的」。「《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不二就是「消除了對待,不落邊見」。所以我們到寺院,常常看那個寺院的圓拱門寫一個「不二門」,就是入不二法門。這是第二個。
「尚有邪見,不同於佛的見,就是邪見。」「執劣為勝,總名見取見」,執著那個不好的,以為是最殊勝的,這叫見取見,他的見錯了。「制定的一些戒律、修鍊方法,都跟佛教不合的。所要求的果實,也都是錯誤的。這種執取非理戒禁的見,叫做戒取見」,一般稱為戒禁取見,他有種種的戒律,但是不合理,這個也是錯誤的。以上五種見惑稱為五利使,見惑有這五大類。「再有貪、瞋、痴、慢、疑五樣」,見惑裡面也生出見惑的貪瞋痴慢疑,這五樣都屬於見惑。「要把粗的,欲界的十種見惑都斷了,才破見惑,得初果。把細的貪瞋痴慢,色界天、無色界天的都斷了,思惑才斷。」三界,欲界最粗的,見思惑都有,色界的見思惑、無色界的見思惑統統斷盡,才能出三界。所以貪瞋痴慢疑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不過欲界比較粗,色界比較細,無色界就更細,但是總是惑,這個沒有斷乾淨,三界出不去。「見惑、思惑都斷了,是漏盡」,漏就是惑、疑惑的意思,迷惑。「得漏盡通,出生死,到方便有餘土,證阿羅漢,這才出生死,這是豎出」,豎著出的。
見惑、思惑一品一品斷,一層一層斷,斷到最後都斷盡了才出三界六道,你想這個難不難?「咱們這些貪瞋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說斷哪?」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還會不會生氣?「生氣不生氣?一句不好聽的話,馬上就分別了。」一句不好聽、不中意的話,馬上心裡就起分別。「買東西,剛排到我這沒有了,很遺憾」,就很懊惱,這就貪瞋痴了。買東西要挑好的,貪!所以念老常常講,「正果老法師買東西,壞的他也要,他說我不要,就會留給別人」。我不要壞的,別人也不要壞的,所以買壞的,好的留給別人。如果我不買壞的,那這個壞的就留給別人了。這就不是貪心了。「但是說一切處貪瞋痴都沒有了,很難做到」,這真不容易!貪瞋痴有粗的、有細的,粗的我們容易發現,細的不容易發現。發現都不容易,斷就更難。這些道理、境界,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我們惑一品沒斷,這個叫「帶惑往生」,或者叫「帶業往生」,帶著惑業往生。「這些惑不需要你破」,你不需要一品一品的去斷見思惑,不需要,你只要真正生起正信,發了正願,你還肯念佛,發願求生淨土,臨終佛就來接引,就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出六道生死輪迴。這個叫橫出,這個就是最勝方便。橫出,我們剛才也講個比喻,這個竹子,蟲在最底部,比喻六道。往上爬爬爬,一直咬破竹節,咬到最後牠才出來。比喻修行要斷見思惑,時間很長,很難突破,這個叫豎出。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叫橫出三界。這個蟲在最下面,但是牠不是往上豎著出的,牠從旁邊咬一個洞就出來了,叫橫出三界,這個就是最殊勝的方便。
「底下彭居士說《華嚴》的念佛,更有殊勝之處」。
【然他經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觀丈六。乃至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數量。未若此經一念普觀。豎窮三世。橫亙十虛。初發心時。即超數量。所有淨因。最為殊勝。由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遍攝眾生。與此願王體合虛空。絲毫不隔。是故不移時。不易處。任運往生。還同本得。】
「要求生淨土,《華嚴》以外的這些經,或者有的說十念就往生,或者念一天至七日」,這是《彌陀經》說的。「或觀丈六、或觀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的佛身」,這是《觀無量壽佛經》的方法。「總之,都沒有出乎數量」,都在數裡面。十念,十是一個數,七日也是數,丈六金身或者多少由旬等都是數,沒有出這個數量。『未若此經,一念普觀,豎窮三世,橫亙十虛』,「此經」就是指《華嚴經》。「你這一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包括了」,三世統統在一念當中。十方,東、西、南、北、四個角,再加上上、下,就是十方,是講空間,三世是講時間,所有的時空也都包括在裡面了。「初發心時,你就這麼念,就是離開數量了、超乎數量了。這是一清淨的因,這個因最殊勝了。你的願和彌陀的四十八願自然就相合了,就同虛空跟虛空相合一樣,沒有一點間隔」,間開了、隔住了,沒有,完全沒有間隔。『是故不移時,不易處,任運往生』,「所以不需要等時間,也不需要你跑路,自然就往生了」。『還同本得』,「往生之後,跟你本有的是一樣的。這一切佛的國土是依報,一切佛菩薩是正報,都是你自性所流出來的。所以,到極樂世界,證明了這一切都是你本得的、本有的」,你本來自性都具足的。
「所以,要念囉,要念極樂世界。其他的佛土很難哪!我們初機心力怯弱,《大乘起信論》教我們求生極樂,都是依止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根據《華嚴》所說的心量去念佛更殊勝。實際,《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恰好是一部經。《華嚴》是大部、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是一體的」,有詳細的、有簡略的。廣而言之,《華嚴經》講的最廣。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下文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所共圍繞。】
「這是《普賢行願品》所說,到了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被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等」就包括其他所有一切菩薩,舉出這四個菩薩做代表,「和無量無邊的等等大菩薩,所共圍繞」。
我們再看下文:
【文殊普賢。不離此處而現彼方。隨眾生心。念念出現。故知阿彌陀佛在極樂國中。常轉此經。熾然無間。】
這裡又指出一個問題,「文殊、普賢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兩位大士,可是他們並沒有離開此處(現在去五台之人,文殊還是有接有送)」,這念老講的,「就是不易認識」。有一些人去朝五台,也都碰到文殊菩薩。「可見文殊不離此處」,沒有離開這裡,「而顯現於彼方」。他沒有離開這裡,在另外一個地方他顯現出來。「不離咱們世界,而顯現於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離開娑婆世界,但是他顯現於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隨眾生的心,而就是在念念之間就出現了。因此,我們就知道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也常轉《華嚴經》,說此經,熾然說、無間說」,沒有間斷的說。「熾然:如火放光。無間:沒有間斷、熾然無間」,時時都在說這個經,沒有間斷。
【又此法門。非妙智觀察。無以明我心本具之淨因。故首文殊。非大願莊嚴。無以圓我心本具之淨果。故次普賢。】
這段論文也是給我們講華嚴念佛三昧這個法門,『非妙智觀察』,就是如果你不是妙智觀察,那就不能明白我們自己的心本具的淨因,我們的心本來就具足。所以文殊擺在首位,我們一般講文殊、普賢,先把文殊舉出來,舉出文殊做為一個首位的,這是表因。因果,因在先,果在後。『非大願莊嚴,無以圓我心本具之淨果』,如果不是「大願莊嚴」,也不能圓滿我們自心本來具足清淨的果報。『故次普賢』,所以普賢就代表果,文殊代表因。
下面念老講,「大家要知道,雖然自己文化不很高,對於許多現代的科學不大能懂,外文也不深,這都不是缺智慧,你只要能知道、能信這個法門就是有大智慧」。這也是給一般人的一個開示,特別是對現代人,現代人都崇尚科學,認為科學家有很高的智慧。高級的知識分子,他的文化水平很高,我們沒有那麼高的文化水平,也不太懂科學,外語我們也不懂、不深入,這些都不代表缺乏智慧,這些智慧我們本來就具足,六祖講「本自具足」;你只要能知道、能相信這個法門,你就是有大智慧。所以我們看《彌陀經》,在菩薩眾,第一個代表的就是文殊菩薩;在聲聞眾,第一個代表就是舍利弗。舍利弗在聲聞眾裡面代表智慧第一;在菩薩眾裡面,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第一。這個表法的意思也很明顯,就是表這個法門你能信、能願、能行,你就有大智慧。雖然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懂,他真信,他發願求生,老實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這個人大智慧,決定往生西方。所以不在於說我們這個世間的學歷多高、有什麼知識,不在這方面,這是我們自性裡面的東西。「這個法門,沒有妙智觀察」,『無以明我心本具之淨因』。「沒有妙智」,就是微妙的智慧去觀察,「連信都很難」,所以這個法門稱難信之法。行不難,念佛,特別是持名念佛這個行是最容易的,大家都能念,但是信難,所以《彌陀經》佛才講難信之法。「沒有妙智來觀察,沒有方法去明心」,明心就是見性,「沒有方法來明自己心中本來就有的清淨之因。一切都是我心本具,『是心是佛』,心是佛就是淨因」,因為有這個因,這個因就是我們的心就是佛,這個就是淨因,有這個淨因「你才作佛,作佛最後就是成佛」。所以文殊他為首,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沒有大願,就不能去圓滿自心本有的果實,清淨的果」,你就不能去圓滿。「所以必須『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修的德有了功效,性的德才顯現。所以第二個就是普賢,普賢十大願王,你要有大願」,發這個願就非常重要,我們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以我們雖然性德這一切都具足,沒有修德,它就不能顯露出來。我們被無始劫以來這些無明煩惱、這些業障重重的蓋覆著,這好像我們自性的佛果寶藏埋在地下,你沒有去開採。你寶藏是沒有喪失,都在,但是你得不到受用,它顯露不出來,你要去開採、要去開發。這比喻說修德,性德是本來都有,但是你沒有修德,性德它顯不出來。諸佛如來就是他修德圓滿了,也就在果地上圓滿的顯露出性德了。所以「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修有了功夫,性德才能夠顯露出來;修就好像是開發一樣,你必須要有修德。所以「性修不二」,依自性來起修,才能顯現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
好,我們這堂課時間到了,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