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3/6/3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12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華嚴念佛三昧論》第八頁第二行,從當中:「又云,菩薩摩訶薩」這段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又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前面我們學習到如來身是遍一切處,無所不在,這是講法身,法身遍一切處。「非至非不至」,沒有說到或者不到,法身到處都在,時時都在,因為「如來身無身故」,法身是沒有形相的,沒有身相。為了度眾生這個緣故,示現有這個身相,示現身相就是為了度眾生,所以現身。就像《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的三十二應身,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一樣,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身就是為了度眾生,給眾生說法,說法就是度眾生,幫助眾生解決問題,這個是才要現身。
我們這堂課接著這段經文,『又云』是接上面這段經文來的。「又云」,再給我們講,『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菩薩」加一個「摩訶薩」,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這個是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大菩薩。摩訶是大的意思。所以如果只有講菩薩,一般都是指權教菩薩,十法界的菩薩;加一個摩訶薩,就是一真法界的菩薩,最低也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就不是一般權教菩薩。菩薩摩訶薩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所以他們的智慧沒有障礙,無障無礙,沒有障礙。也知道『一切世間境界』,世間所有一切境界他都知道,都明白。知道世間的境界是什麼?『是如來境界』,沒有一樣是能夠離開如來身的,也就是說,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如來的法身,法身遍一切處,哪一樣不是?不但佛教如是,其他宗教,哪一樣不是如來境界,統統是。
所以這些菩薩摩訶薩,「他的智慧沒有障礙,不會說這裡我不通了」,都通達了,通達無礙。「世間一切境界都能知」,對所有一切境界他都明白,都知道。知道什麼?「知道一切世間境界皆是如來境界」,沒有一樣不是,任何隨捻一法都是如來的法身,都是如來的境界。所以禪宗有一些開悟的禪師,測驗學人有沒有開悟,叫他舉出來什麼是佛,什麼是如來?隨便拿一個東西,這個就是。那是真明白了。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有個概念,才知道《華嚴經》在講些什麼。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上面說,「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這段再給我們具體舉出來知什麼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是時間的概念。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指時間。這個三世的境界,過去、現在、未來統統知道。未來還沒有到,也知道;過去已經很久了,也知道;現在也知道,「知一切三世境界」。這個境界我們凡夫聽起來就很不可思議,我們現在知道眼前這個事情,現在這個事情,這一個階段的,一個小階段的事情,過去我們也忘記,未來也還沒看到,就不知道。但是說現在,我們知道現在的境界,我們知道的還是很有限,就在現在這個時間裡面,盡虛空遍法界的事情有多少,實在講我們也不知道。所以我們所知很有限,菩薩就不一樣,完全知道。
『一切剎境界』,「剎」就是世界、國土,在佛經稱為剎,剎就是世界的意思。所謂剎土,這個講剎,就是很大的世界。一切剎就是一切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這個也統統知道,無論哪一個世界,什麼事情、什麼情況,統統知道,知道一切世界的境界。『一切法境界』,世界當中有萬事萬法,佛法用法一個字來代表一切萬事萬物,就用法這個字,這個代名詞,用這個來代表。所謂萬事萬法,任何一樣就是一法,這法太多了。這個萬不是一萬,它是形容詞,是形容比喻無量無邊,太多了,你算不盡的。所有一切法,萬事萬法的境界,菩薩也明白,也知道。『一切眾生境界』,這個「一切眾生」就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眾生兩個字,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動物眾緣和合、植物眾緣和合、礦物也是眾緣和合,這個在佛經術語裡面講,叫有情世間、器世間。有情就是有情識、有知覺、有感覺,像我們人跟一切動物,這個就是稱為有情世間,有情識的。器世間就是植物、礦物,這些統統是眾生,都是眾緣和合生起的,所以稱為眾生。
像我們人這個身體也是四大五蘊合起來的,不是單獨一個條件所生的,很多因緣聚合起來,然後生起這樣的一個現相,一個境界出來。所以所有一切眾生的境界,菩薩也知道。『真如無差別境界』,「真如」講到我們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沒有差別,離開相對,都沒有差別。『法界無障礙境界』,「界」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界線,我們中文這個界,你看一個田,下面一個介紹的介,這什麼?這有界線。好像我們一個田,你劃分界線,這一塊是你的,那一塊是我的,它這個當中有界線。我們凡夫有了界限就有障礙,那實際上,這個法界沒有障礙。這障礙從哪裡來?都是從我們凡夫這個分別執著妄想來的,本來它沒有界限,本來它是一體的,本來它沒有障礙的。我們在沒有障礙這個當中產生分別執著,就變成障礙,自己障礙自己,實際上法界它沒有障礙,都是人心分別執著造成的障礙。
『實際無邊際境界』,這個「實際」是講到真如實際,實際就是沒有邊際,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宇宙這麼大,你說一個銀河系,銀河系外面它又有銀河系,你找不到邊際。說到哪裡就一個邊際,沒有,你找不到。實際上是無邊際,沒有邊際。邊際怎麼來的?還是我們眾生的分別執著妄想,你去給它劃分的一個邊際,那不是真的,實際上沒有。所以世界你去找,現在科學這麼發達,太空船飛到太空去,太空當中有太空,星球無量無邊,你找不到邊際。所以叫做大而無外,大,不是大小相對的大,那個大就是你找不到邊際,大是那個意思,跟我們那個大跟小相對的那意思不一樣。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是什麼?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小是從裡面最小、最小,你也找不到最裡面的,你也找不到最外面的,這個叫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找不到邊際。所以實際無邊際境界就是實際的境界,事實真相就是沒有邊際。我們凡夫這個妄念總是分別執著,我們總是要有個邊際,這個是怎麼來的?自己把它劃分出來的,實際上沒有,這些菩薩都知道。
『虛空無分量境界』,虛空它沒有分量,它也沒有分別。虛空,到哪裡都有虛空,所以這個沒有分量。『無境界境界』,這個境界本來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知道這些『是如來境界』,這一切一切,你講得再多,統統是如來境界,因為所有這一切萬事萬法,種種種種的這一切,都不離開佛的法身,那不都是如來境界,哪一樣不是如來境界?都是。所以,「許許多多這些境界,都是佛的境界」,沒有一樣不是。明白了,菩薩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白了,知道都是佛境界。二乘、權教菩薩,沒有徹底明白;我們凡夫是完全不明白,總是一天到晚分別執著。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我們知道世間的境界是無量」,有種種的境界,太多了。你講不出一個數字,這個是無量的。「譬如在座每個人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沒有一個人跟另一個人是相同的。」你看到眼前這一些,各人的感受不一樣,兩個人在一起,比如說在一起上課,在一起開會,或是在一起做一些什麼事情,兩個人坐在旁邊,坐在一起,兩個人的心情一樣不一樣?不一樣,有的人很開心,有的人他很煩惱,同樣在那個環境,每個人心情都不一樣,這個就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各人感受不一樣。所以對任何事情,在任何的時間,做任何的事,每一個人,各人有各人的感受,都完全不一樣。沒有說我跟你完全是相同的,這個沒有,各人有各人的感官,他認知的也都不一樣。
「世間咱們這幾個人就有這麼多的差別,這麼多眾生,這麼多種種,差別無量。」我們幾個人就這麼多的差別了,那就無量了。你看那麼多的眾生,這麼多種種差別無量,每一個人境界都不一樣。「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我們這個世間,這一切統統是無量的,沒有一個數量,你算不盡的。如來境界也是無量,「因一切境界即如來境界」,如來是遍一切處,哪有量?沒有,無量。所有一切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是如來境界,都是如來境界。如來境界就是無量無邊,沒有限量,沒有數量,沒有邊際,所以稱為無量無邊。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無境界』,意思就是『境界無量』,這個「無」就是無量的意思。因為這個境界無量無邊,「沒有境界的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這一切統統是無量,它沒有一個數量。數量也是我們凡夫分別執著去給它劃分的。「前說這些境界都是如來境界,此處說這些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無境界境界是無境界,一切都沒有,它沒有境界,它無。如來境界也如此,一切處無有。所以,這又主張不落邊見。」就是這個見解不落在一邊,落在一邊就是邊見。「所謂具足一切境界,佛也具無境界境界,無境界境界是一切處沒有,如來境界也是如是,一切處沒有。一切處沒有,然而一切殊勝境界都出現了。」我們平常有句話講叫「無中生有」,這個有從無當中出現的,一切都無,但是一切有都是從無出來的。我們常常用電視屏幕來形容、來比喻,屏幕什麼都無,空空的,但是那些影像、境界相都是從那個空寂的螢幕所現出來的。「所以,極樂世界常寂光」,常寂光,寂就是「寂而常照」,常就是不間斷。「在寂,就什麼都沒有」,寂,一切都沒有,「但是,常照啊」,照的時候,就「出現種種的剎土」。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什麼都沒有;照,什麼都有,就出現種種的剎土。就像我們看電視屏幕,屏幕是寂,什麼都沒有,但是你給它打開,就好像照,什麼都出來,都有了,出現種種的剎土。
所以,這是《華嚴》講的「理事無礙,在理上說,一切空寂」。從常寂光、從本體來講,這一切是空,空寂。從事上說,可以度眾生。度眾生,他在空寂當中可以「出現無量無邊的殊勝,種種的妙用,這才是佛的道理」。所以叫理無礙,事無礙,理跟事它沒有障礙,沒有妨礙,也是不落二邊,沒有兩邊。所以佛法講空理,不好懂的地方也在這裡,因為我們凡夫總是有邊見,見惑的第二種,邊見(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邊見),邊就是總是要落在一邊,不是有就是無,無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無,總是落在一邊,實際上有無不二。所以這個地方「引了經文」,引用了經文。「引了佛的境界的殊勝,一切處是如來,如來的境界如此的殊勝。」如來境界,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都有如來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絲毫沒差別,問題是我們現在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問題出在我們的妄想執著。好,我們再看下面: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即如來境界故。】
以上講的這些道理,這裡這一段就給我們說明,『何以故』,為什麼?為什麼一切處是如來?如來的境界如此的殊勝,什麼緣故?「為什麼這樣?因為每個人的自心本來的智慧」,這都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本來有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自心本來的智慧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的智慧就是如來境界」,這個智慧就是般若智慧,金剛般若,般若智慧,所以沒有障礙的智慧就是如來境界。所以黃念老常說,「佛就是智慧」,佛是什麼?佛就是大智慧的人。佛具有大智慧,大覺悟,大覺圓滿,這個人就叫做佛。
所以佛我們不能把他當作神來看,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像其他宗教,信一個上帝,一個神,那是宗教。佛不是,佛是老師,就好像學校的教授一樣,他教我們,來教導我們成佛,因為「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來幫助我們破除妄想執著,我們就恢復自己本來的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就沒兩樣了,這個叫成佛,成佛就是真正認識自己。我們現在不認識自己,迷了,迷失了。
所以黃念老說的,「佛就是智慧」,他怕大家聽到這個話,「總覺得太簡單,實際是如此,根本就是智慧」。「不要談圓、頓教、華嚴」,這些教理很高,最高的圓頓教,華嚴是圓頓教,一乘圓教,還在大乘之上。黃老說,「我們就說唯識,這是大乘始教」,因為華嚴判這個教叫小、始、終、頓、圓,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學分階段,一代時教,分為五個階段,小、始、終、頓、圓。唯識它排在大乘始教,小教是阿含,阿含部是小乘教,人天小乘教。唯識就開始進入大乘,始就是開始進入大乘的教法。「這是共同的」,共同科目。
「眾生就是要轉八識成四智,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轉成成所作智」。我們現前的五識,我們現在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佛就是成所作智」,在佛叫做成所作智,他就不叫識,叫做智。「第六識是意識」,我們的是意識,我們凡夫意識心「起分別」,佛就把它轉成「妙觀察智」,把分別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是末那識」,末那就是執我,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所謂人我執、法我執。「老執持這個我」,一切都是有我,這個很自然,我們無始劫以來迷了,就是在這個地方迷,就是有我。這個我不是真我,是虛妄的,虛妄的執著。佛就把末那識,執著我這個識「轉為平等性智」。為什麼叫平等?有我就有人,跟人就是相對的,我總是要比人高一點,以我為優先,這個就不平等。所以不學佛,不轉識成智,你怎麼講也沒有辦法平等,總是在分別執著,怎麼平等?要真正達到平等,必須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那就真平等了。這個轉了,就是《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平等了。你有這個四相,怎麼樣也是不平等。所以佛就轉平等性智,就不是我,沒有這個我執,平等了。
「第八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含藏識,這個識它的功能是含藏、接收、輸入檔案,存檔的。所以善惡種子這一切都儲存在阿賴耶識,所以叫含藏識,像倉庫一樣。這個識,佛就把它轉為「大圓鏡智」,「在眾生就是八識,八識成為四智,就是佛」,轉八識成四智就是佛。所以這個唯識是排在大乘始教,這個是智慧的根本。
「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他五度是瞎子一樣。如果沒有般若,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像瞎子一樣。像瞎子就盲修瞎練,很用功努力在修,修的不對路了。因為沒眼睛,瞎子走路又很危險,前面有個坑洞也不知道,就掉下去了。所以,「前五度離開了般若,都不能成為波羅蜜」,可見得這個般若的重要性。波羅蜜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到彼岸」,或者翻為彼岸到。外國的文法都倒裝句的,順著中國的文法叫到彼岸。「只是布施、禪定」,沒有般若,就「不是布施波羅蜜,不是禪定波羅蜜」。前面這個五度如果沒有般若,那就不叫波羅蜜,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沒有波羅蜜,就是你不能到家、你不能到彼岸。你要到彼岸,必定要有般若。「有了智慧」,有了般若智慧,才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這個才能稱為波羅蜜。沒有智慧就不是波羅蜜,怎麼修,修得再好都是人天善道。你禪定功夫再高,出不了三界,總在三界裡面,最高可以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天最高的了),還在三界裡面。因為沒有般若,可見得這個般若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說,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了。你修前面五度,沒有般若智慧,修到最後結果就是得到人天福報,往生人天善道,出不了三界六道,出不了十法界。可見得這個要超越,般若是關鍵,無論哪一宗、哪一派,不能沒有般若。無論你修學什麼法門,都離不開般若。
「底下真實指出:念自性佛也就是實相念佛。」現在也有人在提倡無相念佛,就是實相念佛。但是實在要來學黃念老的《華嚴念佛三昧論》,如果不學這個,恐怕提倡實相念佛,不曉得對不對,這個很重要,首先要明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這個名稱也是一樣的意思,這個名稱,你念『自性佛』,或者『自性念佛』都可以。念自性佛就是實相念佛,「這樣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自性本具天真佛,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實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禪宗扣自性而參,扣己而參)。」參就是參究,參話頭。「一是在念實相,一是實相在念」,一個是念實相,一個是實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就是我們講「實相念佛」。實相念佛跟禪宗參禪是同樣的,同樣的一個方法,念自性佛。在淨宗來講,實相念佛叫理念,你明白這個道理來念佛,念阿彌陀佛,這個叫理念。像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念佛就是理念,就是實相念佛,念自性彌陀,這個很妙,就是念自性佛。我們再看下面這段論文:
【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
這個就是淨宗講的叫理念。不明白這個道理念叫事念。「自性念佛是什麼?沒有佛外之念,能念佛。」沒有說沒有佛以外的能夠來念佛,能念佛的這個就是佛。《觀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這個心就是佛。我現在要來作佛,也是這個心來作佛。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說是自性念佛,能夠念的這個念頭就是佛。我們現在起心動個念頭,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就是佛。「沒有佛以外的念頭能念佛」,自己的念頭就是佛,能念的這個是佛。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這個念頭就是佛,不是另外有一個念頭能念佛,這個念頭就是佛。「所以說是自性念佛。」你念的就是自性在念佛,自性就是佛。「怎麼講?沒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離開我們這個心,什麼都沒有。所以沒有自己心外的佛,都是自心裡面的佛。外面的佛,還是自心的佛,自他不二,外面佛也是我們自心所現的。所以沒有自己心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這個就自性念佛了。「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
這個跟中峰禪師的開示,中峰禪師就是一、二句很重要的、切要的給我們點出來,「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誰在念佛?阿彌陀佛在念阿彌陀佛。「這與夏老師」,就夏蓮居老居士,「《淨修捷要》講的一樣,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印度梵語,翻成中文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壽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本覺,我們自己本來有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我們本覺本來就有了,現在我們發起一個心來念佛,這樣才叫做始覺,就開始覺悟,覺悟了才要念佛。發心來念佛,這才開始覺悟了。「你念的是什麼?」念的佛是什麼?「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覺」,念自己的本覺。「所以,始覺就合乎本覺了」,所以始本就不二。「所以我們修行,始覺合本覺很重要。」「要有始覺」,開始覺悟,「始覺需要合本,合乎本覺,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就成佛了。始覺跟本覺都不相離了,念念都是念佛,就直接趨向究竟覺,就圓滿成佛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始本要合起來,始覺合乎本覺,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覺,就達到究竟覺。這個是念佛成佛最直接的一個法門。下面講:
【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
『不入此門』,就是「不入這個法門」,你沒有入這個法門,就以上講的這些道理,你沒有悟入。你沒有悟入,「你所念的佛,終非究竟」。就是念得不究竟,這叫事念。入了此門,懂得華嚴念佛的道理,你所念的佛,就是叫理念。為什麼「不入此門」?不入這個法門,你所念的佛就不究竟?「因為不認識法身自性故」,對自己的法身自性不認識、不明白。「此就是《彌陀要解》」,以及黃念老「所作的《淨土資糧》」,黃念老他有個著作,《淨土資糧》,他引用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彌陀要解》講信願行,這個信,蕅益祖師就舉出六信,六信當中第一個就是「信自」。「這個不信,信願行者,信願不具足。」第一個是信自,信自就是信自己的自性,自己本來有這個本覺,本來是佛,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如果不相信,我不敢當,我怎麼敢去想作佛,我來做個善人就很好了,很多人他就是這樣的觀念,他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是,有什麼不敢當的?應當直下承當,明白這個道理,就能直下承當。
《彌陀經》修學的宗旨就是信願行,第一個是信,第二個是願。如果信願不具足,念佛也不能往生。這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的,「往生是決定於信願」,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真信、有沒有切願?願生西方,願捨娑婆,願放下娑婆世界,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自己遇到了,就一定往生有分。真信切願,不懷疑,這樣發願念佛,決定往生西方。所以往生是決定於信願之有無,品位的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來決定你的品位。念佛功夫深,品位高;功夫淺,品位低。
「所以,信願不足,念得再好也沒用」,不能往生。所以,「印光大師讚歎蕅益說:釋迦牟尼佛自己來給《阿彌陀經》寫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彌陀要解》了。這個話非印老說不出,別人不敢講。此話很好,恰如其分」,這個讚歎一點不過分。我們淨老和尚也是這麼講,印光祖師這個讚歎一點不過分。當年他在新加坡,演培老法師也提出這個問題問我們老和尚,老和尚說,不過分,恰如其分。演老覺得好像是不是講得太過了?我們家師淨老給他說,恰如其分,一點也不過分。我們淨老和尚跟黃老,真的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都一樣。
「信願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這個很關鍵,這個地方,我們念佛人這一生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疏忽掉這個信願。我們一般只是想念佛,「很多人都犯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反正我念佛就好了。「但不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夠」。這個信願,有人想:我天天在發願,發願迴向文天天在念,願生西方,天天念,實在講,我們都是有口無心,口中是念願生西方,心裡根本不想去西方,有口無心,我們現在是這樣的情況。這個我們要反省,這個如果不反省,不嚴肅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這一生又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這一生又空過了,又要等來生來世,不曉得要等到哪一生、哪一世再遇到這個法門。所以很多人都犯這個毛病,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也是一樣,過去也都怎麼念、怎麼念,怎麼念會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但是沒有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足夠。「老貪戀這個世間」,留戀這個世間,這個願怎麼會生得起來?肯定生不起來。所以這方面我們就不能不留意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還沒講完,我們下一次再繼續講。我們下一次還是從這段講起,「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下一堂課再從這裡講起。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