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3/6/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08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華嚴念佛三昧論》第六頁,我們從第二行最下面一句看起,從「如來出現品云」這句看起。我先將這段論文念一遍:
【如來出現品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我們今天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段講,「諸大菩薩你要知道你們的自心」,自心就自己心中,「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在你心念之中,有佛成功了。」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在我們自己這個心念當中,念念當中都有佛成功了。下面給我們講為什麼?請看下面的文:
【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何以故』,就是什麼緣故?這個說法是根據什麼來說的?就是諸佛如來不離眾生之心而成佛,諸佛如來沒有離開一切眾生的心而另外去成佛的,沒有,就在眾生的心念當中成佛。因為諸佛如來不離眾生心,眾生心也不離諸佛如來,是一體的。再看下面:
【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如是。】
每一個人都有自心,自己的心。「一切眾生也都是如此」,每一個眾生都有自心,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
這一段講,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無窮無盡的佛,這個佛不是一尊佛、兩尊佛,無窮無盡、無量無邊,隨時都在那裡成佛。「而且此心廣大周徧,無處不有」,隨時隨處都在那裡成佛。這個心有多大?實在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沒有邊際,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有,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到哪裡都有。所以我們這個心是遍一切處的,不是說只有在我們身體裡面有,離開這個身體,外面就沒有了,我們這樣想就錯了。這個心它遍一切處,你走到任何一個地方,任何的時候,都有這個心。所以這個心它不是侷限在一個地方,它遍一切處。如果局限在一個地方,現在坐在這裡有我的心,那我離開這裡到其他地方不就沒心了嗎?不是,你走到哪裡都有心,你坐火箭飛到外太空去還是有,你到哪裡都有,這就說明遍一切處。「永遠是不離不斷」,不離就是沒有離開,也沒有間斷,「無有休息」,沒有暫停的。所以這個心它是永恆常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此為第一段,下第二段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時,看見星星,大覺大悟,成佛了。」下面引用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成佛就是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
【又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
這一段是《華嚴經》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這個我們不能疏忽的看過,這段經文非常重要。釋迦牟尼佛他大徹大悟,成佛了,看到大地一切眾生,有情無情,不但人,連昆蟲螞蟻,這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沒有如來智慧的,都有,跟諸佛如來都有同等的智慧德能,一點也沒有缺少。『具有』就是本來就有的,本來就具足的,「表示已經有了」。如來的智慧大家都有,不是釋迦牟尼佛有,我們大家統統沒有,只有他一個人有,不是這樣。不但每一個人有,每一個眾生都有,一切眾生都有,都有跟如來同樣的智慧德能。這個就先給我們說明,「在座的人,每一個人」,能夠承認這句話嗎?如果有人給我們講,你有跟如來同樣的智慧德能,可能有很多人講,我怎麼敢當,我不敢當,我是凡夫,我怎麼能跟佛比?可能很多人他就出現這樣的一個回應,他不敢承當。不敢承當就是他沒有讀過《華嚴經》,或者讀過,他沒有生起信心,他還不相信,他沒有生起信心。這個話是佛成佛的時候所證明的。所以佛成佛第一部就講《華嚴》,他第一句話就是這句話。所以成佛就是證實到這一點,證實每一個人都有如來的智慧。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不是說示現只有我能成佛,你們統統不行,不是這樣的。他示現成佛就是告訴我們一樁事情,我能成佛,一切眾生個個都能成佛,跟我一樣,平等,沒有差別。
所以佛就很多,不像其他宗教講,只有一個上帝,上帝是萬能的,那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教每一個人回歸你自己的自性,你明心見性,見到你自己的自性,你就成佛。因為自性大家都有,每一個人都有,中國人、外國人、外太空人,統統有,沒有一個沒有。這句話,我們首先要先肯定下來,你要認同肯定佛講的這個事實真相,這個就是佛成佛的時候所給我們做證明的。如果佛沒有出現在世間示現成佛,給我們講這樁事情,我們永遠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佛性,不知道自己有跟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德能,永遠都不知道。所以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跟我都一樣的。所以佛出現在世間,不是炫耀他成佛了,你們統統不行,不是!那他就變成凡夫了,凡夫才會有這種心態。佛出現世間成佛,就是告訴我們,我能成佛,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成佛,跟我一樣,就是告訴大家這一樁事情,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成佛就是證實這一點,每一個人都有如來的智慧。
我們肯定了之後,我們要大精進,要生大慚愧,我們都有跟如來同樣的智慧,可是我們現在怎麼墮落成這個樣子?這個也是事實,我們現在是凡夫。在這裡給我們講,『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我們有跟佛同樣的智慧,為什麼佛他都現前,我們不能現前?我們還是很沒有智慧。原因就是我們有「妄想顛倒執著」,去障礙我們原來有的智慧。現在關鍵就是把我們的妄想執著放下,那我們本能(本來的能力),我們就恢復了。所以學佛沒有別的,放下這些妄想分別執著而已。千經萬論講到最後就是教我們放下這些,不要執著,你本有的智慧德能就現前了,佛教學的目的就在這裡。所以「恢復本有就是了」。這個並不是很難,只要把這些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去掉,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就現前了。不是一些外道,變一個小人,出元神,佛法不是這樣的。外道就是心外求法,他不向自己內心去求,到心外去求。心外的東西都是我們內心變現出來的,你到心外去找答案,怎麼會找得到?永遠找不到。要回頭向自己內心去求,那你就找到了。所以外道也不是罵人的話,就是他的方向不對了,應該向你自己內心去求,你到外面去求什麼神、求什麼上帝都沒有用,那個上帝也是你的心現出來的,沒有你的心哪有這些?哪有這些萬物?所以外道叫心外求法。佛就不是這樣,眾生有佛一樣的智慧,但就是因為有妄想、有顛倒執著。妄想,想的都是錯的,虛妄的,就是不是真的,都想錯了。想錯了,還執著這個錯的,把這個錯的當作是對的,還把錯的抓得緊緊的不放,這個就不好辦了,是因為這樣,所以不能證得。我們凡夫就是問題出在這裡,佛出現在世間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勸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跟佛都一樣。我們再看下面: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就是這樣。這一段十分殊勝。這一段論文,十方諸佛都放光;一切佛世界都天雨妙花;一切魔宮都震動」,就像我們地球發生大地震一樣,魔王的宮殿大地震它都倒塌了,「魔王都昏倒在地。不可思議。」所以這段論文就是佛他怎麼成佛的?就是離妄想,沒有別的。把你的妄想放下,你自己本來的『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它就現前,你本來就有,只是把這個障礙去掉,你就恢復你的本能。所以這一段論文不可思議。
「一切神通」,奇異功能都沒有辦法相比的,不能相提並論,那些神通太渺小了。阿羅漢的神通,能夠把太陽跟月亮換個位子。阿羅漢,我們看已經了不得了,但是還是小神通,菩薩神通更大。佛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佛的神通。能夠直接的指出凡夫的心,讓凡夫見到自己的本性,明心見性,明白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性,那就叫成佛。所以成佛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成佛的,因為你本來就是佛。佛是覺悟的意思,印度話的音譯。所以你不能把佛看作一個神在拜,那完全搞錯了。所以佛的神通是什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接指出我們凡夫的心,讓我們明白這個心,明白自心,見性就成佛,這是佛的神通。「佛現大神通,直指」,直接給你指出來,沒有拐彎抹角,單刀直入:「念法身佛,念的就是自己的自性」。這個跟淨土宗是結合的,《觀無量壽佛經》的話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的心就是佛,是心作佛,你要作佛,當然能成佛,因為你本來就是佛。但是你現在不知道自己是佛,不知道,迷失了,迷了,不知道,變成眾生,也很冤枉。所以佛出現在世間,就是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你本來就是佛,你有佛性,跟我一樣的,我現在智慧現前了,你們還在迷惑顛倒。所以佛勸我們要覺悟,要回歸自性,不要一直再迷惑下去了,冤枉受六道生死輪迴之苦,這個很冤枉。
「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現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我這個心就是佛,我現在念佛,當然就作佛,「你作佛這個心就是佛」。這個就跟彭二林居士講的完全一致了。實際上說,夏蓮居老居士說,「《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部經是一部經」,它的教理完全是相同的。「《華嚴經》是大本」,《華嚴經》分量大,八十卷《華嚴》,《九九華嚴》,那個分量很大,所以叫《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我們稱為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中本《華嚴》。《華嚴經》是大本《華嚴》,《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這都是古大德講的,《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就是大本的講得最詳細,其次是中本的《無量壽經》,講得簡單一點;講得最簡要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最簡要的,《阿彌陀經》展開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就是《華嚴經》,所以這三部經,古大德判為是同一部經。
蓮池大師,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他註解《佛說阿彌陀經》的註解叫《彌陀疏鈔》。在《彌陀疏鈔》一上來就說:「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這是形容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非常明,是靈明」。不但明,而且靈,是靈明。「非常徹,是洞徹。非常寂,是湛寂。」恆就是常的意思,常就是不間斷,沒有中斷,沒有間斷。「又用常來形容恆」,用常來形容永恆的恆,這個是「絕對的恆」。我們現在講永恆,都在相對當中,就時間比較長,就稱為永恆。這裡講的永恆是絕對的,絕對的恆,永遠都是這樣。下面講,「非濁非清。無背無向。」我們的自性,「沒有清濁之分」,清就是清淨,濁就是污染。像我們看到河水、海水,沒有污染就很清淨;受到污染就濁了,就混濁了。自性沒有清濁之分,「也沒有向背之別」,沒有正面或背面,沒有。「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個就是給我們形容,「這個真體,不可思議的」,自性的本體不可思議,「就是每一位的自性」,每一個人的自性都是這樣的。「所以《彌陀疏鈔》、《觀經》的宗旨和此論是一樣的。這是根本:體和本。」本體,我們一般科學、哲學都講宇宙本體論,宇宙從哪裡來的?它總是有個體出現的。
「彭二林居士是造詣很深的居士,很稀有」,雖然是在家居士,但是他的道德學問,他的修持,這個是很難得的一個高士。在家稱高士,士農工商的士,高士;出家有道德學問,有修持,稱高僧。所以他造的這個論,「非常透徹」。這個不容易,所以彭居士他肯定是大徹大悟,他如果沒有大徹大悟,他做不出來。所以他造的這個論非常透徹,「斬釘截鐵」,直截了當,「不允許你模棱兩可」。就很直接的,斬釘截鐵,給你講出來了。不是給你講,可能是這樣,或者那樣,模棱兩可。直接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我們知道念佛有四種。念佛法身」,在四種念佛,念佛法身是指「實相念佛」,念自性天真佛,「法身就是實相」。什麼叫實相?用比較口語的話來講,叫事實真相,就叫實相。一般講佛學的名詞術語,沒有加一點補充,大家也不是很清楚。實相就是事實真相,這樣加兩個字,我們就比較好懂。「念佛法身是直指眾生自性」,直接指出眾生的自性,自性就是佛,就是法身,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從這個法身出現的。好像電視屏幕,屏幕好比是法身,所有的電視節目、所有的現相統統從這個屏幕出現的。「什麼叫念佛法身?不是要念一個什麼咒,或一個什麼;就是告訴你眾生自己的本性,你要是認識你的本性,你就是見到了佛的法身。」我們有自性,我們有法身,每一個人都有。不管你信佛,不信佛,你都有。你去信什麼教,或者邪魔外道,他也有,沒有一個沒有的,統統有,但是你不認識。不認識就是什麼?你不認識自己。現在我們說,你不認識你自己,很多人他不同意,我怎麼會不認識我自己?這個是一般人他就有這種反應。如果沒有聽佛講經,也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我們現在認為什麼是我自己?這個身體就是我,我就是這個身體,我自己就是這個身體。每一個人都是這麼認為,全世界的人都這麼認為,古今中外都是這麼認為,不管哪一國的人。但是佛告訴我們,錯了,那個身體不是你,不是你自己。身體不是我,我這個身體是什麼?我所。我所是什麼?好像我們穿在身體上的衣服一樣,衣服是不是我?不是我,這個大家都知道,是我所,我所穿在身上的衣服,是我所,不是我。這件衣服是我所有的,我所,不是我,我在穿的,這個大家都知道。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是我所,不是我。就跟那個衣服一樣,衣服髒了、破了、壞了,你要丟掉,換一件新的,你人沒有換,衣服換了。我們這個身體就跟衣服一樣,我們身體裡面六根那個根性,眼能見、鼻能嗅、耳能聞、舌能嘗、身覺觸、意知法,這個六根當中那個能見、能聞,那個才是真正的我,不是這個身體,所以不能錯會了。所以要是認識我們身體裡面的那個本性,你就見到了佛的法身。「念念不離自性,就是念佛法身。這就是直指」,直就是直接,很直接給你指出來,「究竟、最殊勝的成就」。實相念佛,這個很殊勝。「所謂成佛,就是成的這個。」成佛是成什麼?就是成這個。「諸佛別無所證,諸佛證得什麼?另外沒有什麼證的,全證眾生自性,他所證的全部就是眾生自性。」證什麼?證眾生的自性。佛還沒有成佛也是眾生,佛證的全部就是眾生的自性。這個說法就直接了當,斬釘截鐵。「佛證得什麼?別的沒有,就是在座每一個人的本性。」證得大家的、每一個人的本性。「佛證,就是證這個,成就這個」。
「自性是湛寂光明。」我們的自性湛寂。「清湛極了」,清是清淨,「一點塵渣都沒有,清淨極了」。「光明無量,徧周塵剎」,光明是周遍一切剎土,「一切虛空、世界」,這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為什麼說我們眾生是迷呢?就是迷了這個本性。自己有了這個本性,不能認識」,不認識了,就是不認識自己,不認識真正的自己。「迷了這個本性」,我們這個本性都有,但是迷失了,迷了。「覺悟了」,就證到了,就是佛了。「所以這個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明瞭。一切法門,就都是為這一件事。」底下引據經文來做個證明,說明這些話是根據聖言量,是佛說的,是諸大菩薩說的,這個就有根有據了,就可以為人演說了,可以告訴別人了。把自己個人的見解隨便拿來跟人家談,時下(現在)很多人有這個毛病,這是謗法。他不根據經典,聖言量在哪裡?就在經典裡面。比如說現在講《華嚴念佛三昧論》,根據《華嚴經》,要有依據,引經據典,不能以自己個人的見解,隨便拿來跟人家講,那是你個人的,不是佛講的,不是事實真相。現在很多人有這個毛病,太多了,這個就造了謗法的業。不但在家人,出家人也很多,都不依佛經,不依聖言量,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在講,這個是絕對不可取。我們三寶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歸,依是依靠、依據、依止、依循,所以佛不在世,以法為中心。如果沒有經典的聖言量做依據,不管誰講的,我們都不能聽,那是他個人的意思,不是佛講的。一個皈依三寶的弟子,這個原則大家一定要很清楚的認知,很清楚認知這個事情。
下面,「引了《華嚴》兩段」,兩段經文,一段是「如來出現品」,「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彭居士引用《華嚴》兩段經文,一段是「如來出現品」,「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一切大菩薩應當知道你們自己的心」,佛教導菩薩第一句話就是這個話。「今天在座諸位也是菩薩摩訶薩,應當怎麼樣呢?應當知自心。」知道自己的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常有佛成正覺。」我們自己心中,每一念,念念當中,常就是說不間斷,都有佛成正覺。「諸佛菩薩在哪成正覺?」在我們心念當中成正覺了,就在眾生的心念之中成正覺。但是我們不知道,不知道是迷,「所以是凡夫在迷」,迷失了,不知道。下面講,「何以故」,什麼緣故?佛在眾生的心念當中念念成正覺,這是什麼緣故?也就是說什麼道理?「因為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一切如來都是不離這個心成正覺。」我們大家都有這個心,不是離開這個心另外去成一個正覺,不是,就是這個心成正覺。「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證自心。」他知道自己的心,也就如自己的心,證得自己的心,證實了。「當時華嚴會上諸菩薩摩訶薩的心是如此」,都是這樣。「一切眾生心亦如是」,不但諸佛菩薩是這樣,他的心是這樣,我們一切眾生的心跟諸佛菩薩也是沒有兩樣,那就包括我們現在大家了,每一個人都包括在內了,沒有一個漏掉。「一切眾生心,都是這樣,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在你心念之中,都有如來在心念之中成佛、成就正覺。你的心是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我們的自心,沒有斷滅,沒有停止的時候,在念念中常有諸佛成正覺。這是在華嚴會上釋迦牟尼佛教導諸大菩薩的。」我們的心沒有斷滅,沒有停止,不是說哪個時候有心,哪個時候沒有了,不是,那是妄心,真心它永遠存在,它沒有斷滅,不會斷滅的。我們晚上睡覺,我們的心還是在活動。睡覺就跟人死了一樣,人家把我們的身體扛到河裡面丟下去,也不知道。身沒有在動,但是心沒有間斷,晚上還會作夢,這說明這個心都是不斷的。從晚上睡覺,我們就可以體會人死了,這個心沒有死,這個心不會斷滅的。人死,他只是這個身體壞了,不能用,再去換一個身體,但是這個心它都不會斷滅,沒有停止。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導諸大菩薩。當時說《華嚴經》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稱毘盧遮那佛,稱盧舍那佛。其實毘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報身,釋迦牟尼佛現丈六金身是應化身,三身是一體的,三身一體。
下面黃老又講,另一段話也是他常常引的,「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他常常引用經典這句話,就是「沒有一個眾生沒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大家都有,每一個人都有。現在大家聽到有一點奇異功能,就羨慕得不得了。好像我修了多少年,都還沒有什麼,看到別人他一下子就有神通,很奇異,對他就很羨慕。其實這個不算什麼!這些神通,我們一句俗話講,叫雕蟲小技,不足為道。咱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有如來全部的智慧、德相,如來全部的功德。什麼奇異的功能,九牛一毛,忽略不計,那個都談不上。我們既然有與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相,為什麼現在我們不顯現?為什麼我們還在迷惑顛倒?為什麼還勝不過煩惱?煩惱來了,我們還是隨著煩惱轉。黃老在這裡舉出一個例子,「例如有個老居士與街坊鬧氣,後來得病種種,煩惱還是勝不過。」這個事情哪個地方都有,舉出一個例子,以此類推,這個老居士跟街上鄰居鬧氣,起衝突,生氣了,後來氣得得病,氣得不行,是勝不過煩惱。為什麼?現在指出這個原因:「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為什麼勝不過煩惱?因為我們有妄想、顛倒,顛倒就迷惑顛倒。好像東西正的,你把它倒過來,就顛倒。好像這個茶杯這樣是正的,你把它倒過來,叫顛倒。所以有妄想,就顛倒,就錯了,就不知道是非善惡。執著,顛倒執著。執著是碰到什麼事情就抓住,就黏住了。這個是我的親人,那個是我的仇人,我所討厭的人,我怎麼樣也不要讓他好,這個執著就非常厲害,不能平等,不能怨親平等,這個就是執著。有妄想顛倒執著,就不能證得自性,自性就不能顯現,自性的智慧德能就顯現不出來,因為被妄想顛倒執著障礙住了。好像天上的太陽,陽光都一直在普照,它從來沒有中斷,一直都存在,但是如果有烏雲把它遮住了,看不到了。這些烏雲去掉之後,就恢復了,陽光就普照大地。我們的妄想顛倒執著,就像天上的烏雲一樣,把太陽光遮住了、遮蔽了。我們心裡的妄想顛倒執著,遮蔽了我們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有,但是不能顯現。也沒有失去,還是存在,只是被障礙。「若離妄想」,假若你離開妄想,「一切智、自然的智慧、沒有障礙的智慧,就現前。事情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很重要,上次也講過,今天我們再重複一次,就是再講一次。重要的地方,重複多講,印象才會深刻。聽一遍,沒有什麼印象,忘記了。
上次黃老也說,說這段話的時候,「十方諸佛都歡喜、放光,一切天女都散花,魔宮都震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此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出現在世間,主要是教我們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為了這樁大事,這是最殊勝的一件大事。「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這樁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就是佛的知見。這就不是眾生的知見。我們眾生知見就是妄想顛倒執著,佛知見就沒有這些妄想顛倒執著。「也不是任何學者的知見,也不是任何宗教教主的知見,他們都沒有。佛的知見,最平等」。你到哪一個宗教去看,有平等的嗎?那個宗教,你去信那個教,你不可能你將來也會成為上帝,不可能。所以佛法是平等法,最平等的,因為佛就是給我們指出來,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佛性,本來具足一切智慧德能,但是因為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問題就在這一點。到這裡大家自然會問:「這個妄想執著,我們怎麼去?」現在是要處理這個問題,問題矛盾也在這裡,焦點也在這裡。我們跟佛有同樣的智慧,但是現在不能證得,不能證得就是因為有了妄想執著,我們怎麼把我的妄想執著去掉?我要怎麼去?下面就講:
【云何離于妄想。】
怎麼遠離妄想?底下的話,大家要注意,這個就是彭居士極殊勝之言,「是淨土宗登峰造極的話,也是禪宗登峰造極的話,也是密宗登峰造極的話」,最高的。「從密宗看,今天能聽到這個話,等於毘盧遮那如來給大家做大圓滿灌頂。怎麼去這個妄想?」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須知一切眾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
這個話聽起來容易懂,『須知』,必須知道,『一切眾生顛倒執著』。我們現在就是眾生,我們現在就是顛倒執著。但是這些妄想顛倒執著,全部都是諸佛的法身,這個意思我們就很難懂了。怎麼這些妄想顛倒執著是諸佛的法身?所以這個話容易懂,它的意思十分難懂。顛倒執著是什麼?顛倒執著就是諸佛的法身。我們的確不知道,因此,顛倒執著就把我們妨礙了。如果知道顛倒執著就是諸佛法身,那對我們就不能產生障礙。但是我們現在不知道,那就形成妨礙,就不能證得佛的智慧。你認識了這一點,那成佛就是時間的問題了,時間也是虛妄的,時間也不是真的。「至於何以顛倒執著就是佛的法身?」因為:
【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
「這些顛倒,其常恆的本身就是寂滅。」這個話就很重要。我們現在,我們都是在妄想顛倒執著當中,但是妄想顛倒執著,它是常寂,『常自寂滅』。其常恆的本身就是寂滅,涅槃就叫寂滅。妄想,大家想一想,我現在打了一個妄想,我這一念妄想從哪裡來?怎麼會有這個妄想,這個妄想哪裡來?你去找看看,「你能找得到妄想的來處嗎?從哪裡來?從東邊來,從西邊來的,從南邊來的,從上面來,從下面來的,從哪裡來?你找不到來處。從哪裡來?你說給我聽聽。從外面來的?從裡面來的?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美國來的?從外太空來的,還是從我們這裡華藏淨宗學會出來的?從心裡頭出來的?有些人講,從心裡頭出來的,我的心。你的心在哪裡?我們現在都,我的心,就是這個心臟。那個心臟不是我們的心。你找看看,你說不出來。「無所從來。」再看這一念妄想過去了,它去哪裡了?它到哪裡去了?「亦無所去」。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去處你也找不到。「所以,一個妄想,就是一尊佛出現。如來啊,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這個道理很微妙。
這一段還沒講完,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今天就跟大家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