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極樂不離華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3/6/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05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

  上一次我們講到五重玄義的辨體。《念佛三昧論》是以一真法界為本體。「為什麼《念佛三昧論》以一真法界為本體?因為清涼大師把《華嚴》的一真法界,分為四」,分為四個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分為四方面來說。事,就是種種的事相,我們講事情、事相,像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有凡夫、有聖人、有因、有果等等,這一切萬事萬物,稱為事法界,這是一個法界。「理法界,都是本體。離言思、離名相」,本體它是離開言語思惟的,用我們的言語思惟想像都達不到,也離開一切名相。本體它本來就不生不滅,叫本不生,或者叫無生,這個都是講本體。理法界就是講本體,這也是一個法界。就是事法界,一個理法界。「一切空寂而不妨示現種種的大地山河,理跟事不相妨礙,叫理事無礙法界。」理跟事(萬事萬物)彼此沒有妨礙,不會互相妨礙。就好像我們看到電視機,過去家師淨老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常常用電視屏幕來給我們做比喻,讓我們透過這個比喻去體會理法界跟事法界的一個概念。事法界,就好像屏幕(電視),現在有電腦,過去電影等等的。這個屏幕它是空寂的,但是屏幕所現的種種節目,種種的色相,那很多,這個就好像事法界。無量無邊的相,萬事萬法,有山河大地、人事物等等的一切在屏幕上顯現出來。屏幕本身是空寂的,它什麼都沒有,但是這個有是從空寂當中所現出來的,所以這個有是從那個空生出來的。這些相,我們看屏幕這些相,跟電視屏幕有沒有互相妨礙?有沒有障礙?沒有。這個屏幕它一片空白,任憑種種的節目、種種的形相去發揮,無量無邊的相都能在空寂的屏幕顯現出來。當顯現的時候,彼此有沒有妨礙?沒有,屏幕也沒有缺少什麼,也沒有受到污染,它還是乾乾淨淨,正當現相的時候它還是空寂。這個相,好像我們開關關掉了,這個相沒有了,看到屏幕一片空白;當現相的時候,也就是說,如同理跟事同時現前,它不相妨礙。就好像看到我們現前整個世界,一般科學家講宇宙的本體,本體是什麼?空寂。本體是空寂,離言思、離名相,本來就不生不滅。但是一切空寂當中,它不妨礙這些相,這些事的顯現。山河大地,種種人事物,萬事萬法,它不妨礙它顯現。理跟事不相妨礙,所以叫做理事無礙法界。這個是第三個。

  第四個,「還有事事無礙法界」。理跟事它沒有妨礙,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事跟事也沒有妨礙,就是這些事相跟事相彼此也沒有妨礙,這個理論是《華嚴》所獨有的。小跟大,本來就有礙,《華嚴》講無礙。這個事裡面,小跟大,它彼此也沒有妨礙,沒有障礙。在我們一般的概念當中,大小,這舉出一個例子,大可以包括小的,這個我們可以理解,大包含小的。但是小的也可以包括大的,可以容納大的,而且那個小的沒有放大,大的沒有縮小,怎麼容得進去?這個不可思議,《華嚴》講到這個理論。「多與一,人們是有礙」,多跟一,我們多就是多、一就是一,「多包括一」,一包括在多裡面,「十包括一」,但一也包括十,一也包括多。就是說像我們這十個手指頭,其中一個手指頭它就包括十個手指頭,這個常情就不好懂。「它無礙」,事跟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時間來講,「一秒鐘包括十萬年」。十萬年好長,一秒鐘很短暫,《華嚴經》講「念劫圓融」。一秒鐘還是比較長的,講到一剎那就更短了,一念。像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而且一秒鐘最少可以彈四次,有人可以彈六次,過去家師淨老常常講到這個,這個時間太快了,我們就沒有辦法感覺。那個一念,那麼短暫的一念,我們用一秒鐘彈四次,那三十二億百千念,就一千兩百八十兆,太快了。那個一念,那麼快速,那麼短暫,它可以包括無量劫,那麼短暫的時間可以包含無量劫。無量劫包含這個短暫的時間,我們可以理解,這是我們常情可以理解的。《華嚴》這個境界,我們常情就不好懂,這個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透。只有開悟,悟入這個境界,你就自然明瞭,不能去想。但是我們從這個經教裡面,我們從這個文字般若可以有個概念。「華嚴分為四法界」,四個法界,「《起信論》云:念佛完全可以入四法界。所以我們說,以一真法界為體,是有所依據的。」《華嚴念佛三昧論》,念佛三昧出自《華嚴經》。《華嚴經》是以一真法界為本體,以這個為體。一真法界有四無礙法界,四個無礙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當然念佛三昧完全可以入四法界,這是根據《華嚴經》講的。所以我們說《華嚴念佛三昧論》以一真法界為體,因為它的依據就是《華嚴經》,這是有所依據的,不是隨便講的。

  彭際清居士說,彭際清又叫二林居士。二林居士如此說,他是這麼說:「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就入事法界。」就是一心念佛,不夾雜其他法門,不雜餘業,就入了事法界。「修持是事。要一心念佛不參雜別的。」也就是說一向專念,一心念佛,不夾雜其他的。「不是念佛之外,還練氣功」,還練什麼種種的,這個就不是一心。「一心念佛,不雜餘業」,這樣念佛就入了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入理法界。」念佛念著念著,「心與佛在自己心中都沒有了」,念到這樣的境界,「本有的一真獨然透露,就這一句佛號明明朗朗,就入理法界」。「寂然不動,生佛俱泯,這些事相都沒有了」,入了理法界。我們一般講理念,前面是事念,進入理念。事念達事一心,理念達理一心。「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入理事無礙法界。」這個就是更進一步了。「這個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從體起用,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大用齊彰。一人念佛,光明徧滿全法界。」一個人念佛,這個光明就遍滿整個虛空法界。從小的方面來說,「一人念佛有四十里光明」。這個說一個人念佛,周圍四十里都有佛光注照,都有光明。這是對我們凡夫說的。「要是圓人」,對圓教的行人,這個光是遍滿一切。念一句佛號,這個佛光周遍法界,「大用齊彰,理事無礙」。「所以不起於座,分身塵剎」,沒有在他那個座位起來,他就能同時分身塵剎(塵剎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去廣度眾生。「一人念佛之功徧滿一切處,此大用也。」一個人念佛,他的功德就遍滿一切處,遍滿一切虛空法界,沒有一個地方不遍滿的,都遍滿,所以這個是大用,它最大的功用。「非心非佛、神妙不測、入事事無礙法界。非心非佛就離開一切了。神妙不測,此境界非凡夫所能知,事事無礙。」法身大士才能夠無礙,我們凡夫是聽個概念,這個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也沒辦法知道。這個是事事無礙的法界。

  以上講的道理,就是講「所以念佛就入四法界」,念佛三昧能夠入四無礙法界,「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華嚴念佛三昧論》以一真法界為體,以諸法實相為體。《淨修捷要》:『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們所念的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覺。」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的覺性,本覺,本來有,本覺本有,我們本來就有。「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本覺本來就有,現在起心念佛,「生起念佛之心才是開始覺悟」。本來本覺我們不知道,現在起心念佛,我們開始覺悟了,「故名始覺」。「念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本覺」,我們自己本心的覺性,「始覺就合本覺,始覺合本,此最重要」。「始覺合本覺才稱為覺悟。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就到究竟覺。」「由於一真法界為體,所以你本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起心來念佛,念什麼?就是念自己的本覺,無量光壽就是自己的本體。不是念別的,念自己的本覺、本體,就是念自己。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講得這麼清楚明白,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這個始本不離,就到達究竟覺。所以念佛成佛,這是最直接的一個法門。好,辨體,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下面:「參、明宗」。黃念老講,「我個人體會本論以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為宗。」念老他這個看法,讓我們認識持名念佛跟華藏世界的關係。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最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才能入華藏。我們凡夫不能入華藏,不但凡夫,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不能入華藏,因為還沒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入不了華藏世界。但是我們念佛人就用持名念佛,這個名字,就持名念佛,就入了華藏。所以念老說「本論」,本論就是講《華嚴念佛三昧論》。「以華藏入名字」,華藏入在這句佛號,這個名字上。「持名入華藏為宗」,宗就是主要的,主要的修學方法跟目標。整個華藏世界就是毗盧遮那佛說的法。說《華嚴經》的時候四處在天上說,三處在人間說。七處八會,或者有的地方說九會,七處九會,由於兩種譯本不同。《華嚴經》兩種翻譯的經本不同,所以有七處八會、七處九會的說法不一樣。《華嚴經》在天上有四個地方,佛在天上有四個地方說,有三個地方是在人間說的。「華藏世界講十方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莊嚴,持名就入華藏」,我們用持名念佛就入了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是一不是二,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就是往生到華藏世界。「持名往生,就入了華藏」,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入了華藏。「再加上一句華藏入名字」,這一句,「如果能夠信、能夠理解,這個名字有這樣殊勝的功德,信解就深入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字有這麼殊勝的功德,這個實在講我們一般人就很不容易理解。因為覺得就一句佛號,這麼簡單,就能入華藏嗎?有很多人就有疑惑,但是此地給我們講的事實就是這樣。因為這個名字,這句佛號,古來祖師大德講得很多,這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們不能看到這句名號太簡單,好像就沒什麼,如果我們這樣看,信解就不能深入。我們也要透過經教跟祖師大德的開示,好好來深入的去理解。如果深入理解,信解深入了,這個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主要的因素。《彌陀經》講信願行,信當中包括解,《華嚴經》講信解行證。如果你沒有信解,這個願行也是不足的。所以信解還是第一個要素,第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夏老在《淨語》裡面開示,「理明信深」。道理明白了,真正透徹明白了,家師淨老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理論道理要徹底明瞭,徹底明瞭,信心就深入。明理就是解,解幫助我們信心深入,信幫助解,解又幫助信。信解深入了,是往生西方主要的一個因素,幫助我們願行,願行才會得力。信解深入,我們願心才會懇切,念佛功夫也才會得力。所以信解還是很重要。

  「為什麼說華藏入名字?根據此論所言: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根據此論,根據《華嚴念佛三昧論》所講的,「彌陀全體是遮那」,阿彌陀佛的全體就是毘盧遮那佛。「極樂不離華藏」,極樂世界也沒有離開華藏,是在華藏世界裡面。所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一切一切就是華藏世界,跟華藏世界是一不是二。「華藏依正悉入彌陀名字」,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都入到阿彌陀佛這個名字裡,「華藏世界一切依報,就是一切佛土莊嚴,一切正報,就是一切佛菩薩,都入在阿彌陀佛名字裡面」。華藏世界的依報正報都入在阿彌陀佛這句名字裡面,「所以說華藏入名字」。整個華藏世界的依報正報都入了阿彌陀佛這個名字裡面,這個叫華藏入名字。

  「持名入華藏」,彭二林居士又說,「持一佛名入全法界。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裡面。」彭居士講,你執持一尊佛的名號,就入全部的法界。持一佛名,全部法界的功德都在這句佛名裡面,都沒有遺漏,統統在裡面。「論云:名字即法身,名字不異報化。」「一個名字」,名字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法身、報身、化身全在裡面」,三身統統在這個名字裡面。所以名字即法身,法身、報身、應化身,統統在名字,名字就是法身、報身、化身。

  「又云:此土行人」,此土行人就是我們娑婆世界修行的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大多數人是這個情況,還起惑,有疑惑,「生同居土」。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我們娑婆世界的修行人。這個修行人,以專念力,就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以及修諸功德,在三寶裡面做很多種功德,迴向西方。把念佛、修諸功德,一毫之善,統統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惑業未斷,見思惑沒有斷,這樣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凡夫,見思惑一品沒斷,念佛迴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有四土,一切諸佛世界,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有四土,四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是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有這個四土。凡聖同居土,凡夫跟聖人共同居住的世界,像我們現在娑婆世界,這個地球上有凡夫、有聖人,共同住在這個世界,這個國土。像我們大家最熟悉的,在中國四大名山,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安徽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浙江普陀山的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四川峨嵋山的普賢菩薩,這個四大名山就是菩薩的道場。還有浙江溫州雁蕩山,阿羅漢的道場。印光祖師在《文鈔》也有講到,有五百羅漢在那裡修行。還有雲南大理雞足山,是迦葉尊者的道場。其他還有很多名山,還有很多地方都是佛菩薩、阿羅漢的道場。在中國這個地區就特別多,示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我們見不到這些菩薩、羅漢。他見得到我們,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他如果變化一個平常人,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也不認識,但是佛菩薩認識我們。據說去朝五台,文殊菩薩都會接待,變化一般人來接待。所以我們這個世界,聖人跟凡夫共同居住,所以稱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就是斷見思惑、破塵沙惑,還沒有破無明的權教菩薩,或者是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還沒有破無明,在天台宗六即佛,列為第四個,相似即佛。就很相似,但還不是真的,因為他還不是用真心,還沒有破無明(但是他見思惑、塵沙惑都斷了),不能入一真法界,所以是十法界的佛。十法界,菩薩叫權教菩薩,斷見思惑,也破塵沙惑,但是還有塵沙的習氣,這稱為權教菩薩。再來就是聲聞、緣覺,我們一般講阿羅漢、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緣覺,聲聞就是阿羅漢。這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就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這是分證即佛。常寂光淨土,究竟圓滿,回歸到常寂光。我們凡夫惑業未斷,見思惑沒斷,但專念、修功德、迴向發願求生西方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我們一品煩惱沒斷,這個叫帶業往生。帶惑業種子,信願念佛,蒙佛慈悲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

  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其他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同的地方,就是其他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都有六道。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有六道(六道輪迴),有三惡道。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它沒有三惡道,它只有人、天兩道。所以這個跟我們娑婆世界,跟其他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就不一樣。我們常常念《彌陀經》,做三時繫念都要念《彌陀經》,西方極樂世界無三惡道,沒有三惡道。這個沒有三惡道就是講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世界的特色也就是在凡聖同居土,這一點過去我們常常講。上三土都是要斷煩惱、破無明,一切諸佛世界都是相同的。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它殊勝的地方,就是凡聖同居土。所以凡夫一品煩惱沒斷,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蒙阿彌陀佛神力加持,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薩沒兩樣,也能分身塵剎去度眾生,一品煩惱沒斷。所以有很多學經教的法師看到這個就有疑惑,他很難相信。照通途法門來修,你必定斷證功夫到那個程度,你才有那個能力,才有那個德能。你要修行斷證功夫還沒有達到,不可能有那個能力。但是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他在凡聖同居土,他就有跟阿惟越致菩薩同樣的神通道力,這一點是很不可思議的。這個「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成了佛才能徹底明白,佛以下等覺菩薩都還不能完全明白。所以這個叫難信之法。

  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這個世界真奇妙,凡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他還是凡夫,還不是聖人,因為煩惱一品沒斷),他的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薩(圓教七地菩薩)一樣,那也不能說他是凡夫,凡夫怎麼可能有這種神通道力?你要說他是聖人,他一品煩惱沒斷,那也不是。說凡夫也不是,說聖人也不是,所以這個世界真奇妙,也真不可思議,也是很難信的地方,所以《彌陀經》講這個叫難信之法。難信能信,這個不是偶然的,這個都過去生生世世在諸佛那裡種了深厚的善根,才能相信。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主要的特色是在凡聖同居土,這個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不一樣的。因此十方諸佛都勸導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你要修到斷見思惑,不要說破無明,斷個見惑都很難突破。這一關最難透脫,這一關就是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凡聖同居土,你要突破到方便有餘土,第一個要斷見惑,見惑斷不了,後面就沒辦法。斷了見惑,出三界就有時間表了。《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他就必定證阿羅漢。雖然還沒有脫離六道,但是脫離六道,可以預期,有時間表。但是如果還沒有斷見惑,你的功夫再好,禪定功夫再深,出離六道,還是不能預期,這一關最難突破。第一關就難突破,後面的難度當然就更高了,你在這個世界要修到七地菩薩,那真的談何容易!但是一往生,凡夫就變成七地菩薩,這個是所有世界都沒有這個事情。所以凡聖同居土,這裡講,我們這個世界的行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還有疑惑,生凡聖同居土。

  「第二種人欣厭既切,欣慕極樂之心,厭離娑婆的心都很切。厭離的心很要緊,很多人厭離的心沒有生出來」,這個我們反省自己,也就不難發現。我們自己口頭上說願生西方,我們對這個娑婆世界有沒有生起厭離心?還是對這個娑婆世界還是很留戀?我們對這個世界,娑婆世界的一切,種種人事物,都放不下,還是很留戀,留戀這個世界的一切,還沒有心想要出離,這個就是欣厭的心不切。這裡講欣厭既切,既切就是說既然很懇切,對這個娑婆世界不留戀,真放下了,欣慕極樂之心生起來了。「粗漏漸除」,漏就是惑業的一個代名詞,惑業叫漏,有漏。「所謂見惑、思惑」。見惑有十種:「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貪、瞋、痴、慢、疑」,斷了見惑證初果。「思惑就是貪、瞋、痴、慢」,這個比較細。見惑比較粗,我們比較容易發現。比較細的,我們比較不容易發現。「一直到無色界的貪瞋痴慢都斷了」,才證阿羅漢。所以貪瞋痴慢,有欲界的貪瞋痴慢,色界的貪瞋痴慢,無色界的貪瞋痴慢,愈上面的貪瞋痴慢愈細。一直到無色界,三界貪瞋痴慢統統斷盡,才超越三界六道,證阿羅漢果。現在修西方淨土的行人,「不去證小乘極果」,不去求證阿羅漢果,「但欣厭很切」,欣慕極樂,厭離娑婆的心很懇切,他這個粗漏漸漸消除。粗漏也就是指他的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粗的貪瞋痴慢,這個見惑也就漸漸的消除了。「並且聞法增進」,聽聞佛法,增長信心,精進不退,「這樣念佛求生」,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也有層次的,方便有餘土還是有它的層次,每一土都有三輩九品。比如說你斷粗漏,斷見惑,就事一心。思惑斷,也是事一心到了最高的。但是你能夠斷見惑,就是事一心,比較淺的事一心。同樣的,我們在凡聖同居土,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這個功夫淺深也不一樣,這關係到品位的高下。所以生方便有餘土就比凡聖同居土高了。

  「若修圓教為因,我們所講的《華嚴》是圓教」,以圓教做為修因,「從這裡發心」。「深達實相」,很深入的了達諸法實相。「以普賢行願」,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做自己的願,這樣迴向求生西方,那就生實報莊嚴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那就不在方便有餘土,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了。

  「所以,此論不但希望大家持名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還希望大家以圓教為因,可以上升到實報莊嚴土。生實報莊嚴土,就是大菩薩,一生大成就。上品上生,分身到無量佛國去聞法、去受記,到無量的世界說法廣度眾生,分身無量無邊。」淨土宗的成就就是如此的成就,但是必須以圓教為因。你修因是從圓教,小始終頓圓,圓教做為我們因地的修因。若沒有圓教為因,那只是前面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成就,不能達到實報莊嚴土。此即造論之意。彭居士造這個論,就是希望把我們念佛提升到往生西方的實報莊嚴土,他造這個論目的在這裡。「把華藏入名號,華藏的一切都入名號之中,如此念,深達實相」,念念念,暗合道妙,就深達實相,「不但往生,而且品位很高」。「此即宗」,宗旨、主要的目標,「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華藏就是極樂世界」。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明宗」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論用」,我們下一堂課,我們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