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最勝方便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23/6/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07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看《華嚴念佛三昧論》第五頁,第六行最下面一句:
【略標五義以貫全經。】
從這句看起。『略標五義』,就是以下提出五個勝義來貫徹《華嚴經》,全部的經來總攝、來總結。也就是用五個殊勝的意義來說明,貫徹《華嚴經》整部經的經義,來含攝全部的經義。也是來做一個總結,總結一部《華嚴經》是在講什麼,就是標出五個意義來給我們貫攝全部的《華嚴經》。貫攝全部《華嚴經》,也是貫攝一切經,也就是總結《華嚴經》全經八十卷。《華嚴經》有《八十華嚴》,八十卷的,稱為《八十華嚴》;後來又翻譯《六十華嚴》,六十卷的;有一些重複的地方,古大德也給它做一個整理,把它會集起來,稱為《九九華嚴》,就是變成九十九卷。如果單獨的,以八十卷的,一般稱為《八十華嚴》。一部《華嚴經》,彭居士就是把《八十華嚴》,標出五個意義來貫攝全部的經文。我們看下面,他列出來的五個經義:
【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門。】
這是第一個,第一個就是「念佛的法身」。我們學佛的同修,如果常常聽經的同修,常常聽到法身。這個法身在經典裡面講,叫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叫法身,法身佛,法身它沒有形相。法身不是說是佛的法身,佛講的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個佛性就是自己的自性,這個法身就是指眾生的自性。每一個人都有自性,自性在哪裡?就在我們身體裡面。我們從來沒有離開我們的法身,我們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些都有變化。這些物質、精神、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這些從哪裡來?都從法身來的。法身像本體一樣。
法身是本體,本體它是空,但是空它能現一切相。這個相有生滅、有變化,但是性它沒有生滅、沒有變化,它本來就存在。不是說本來沒有,現在突然有了,叫做生。有生就有滅,像人有生就有死,這個死是從生來的,滅就是從生來的。你有出生,你就有死亡,所以死亡是從出生來的,你沒有生,就沒有死了。生死是講我們這個肉體,這個色身,這個色身有生死,但是我們的法身它沒有生死,沒有生滅,就是我們的自性。一般外面的宗教它不知道,叫做靈魂,其實那個魂不靈,如果靈了,祂就不會來六道受生死輪迴,受這些苦了。應該叫迷魂,迷惑顛倒,祂才會造成這個六道輪迴。所以佛教我們,就是要覺悟。
我們自性就是沒有形相,但是所有的相都是從我們的自性現出來。就好像我們看電視的屏幕,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比較有個概念。過去家師淨老在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也常常提出現代的電視屏幕來給我們說明法身,用這個比喻來說明法身,讓我們對法身有一個粗淺的概念。透過這個比喻,讓我們有個概念。就好像電視的螢幕,它沒有生滅,螢幕什麼都沒有,空空的,但是所有的相,你頻道開關一打開,那它什麼相都有,無量無邊,每一個頻道節目都很多。這個相有生有滅,這個相過去就換下面一個相出來,前面一個相滅了,後面一個相又生了。這些電視畫面那些相從哪裡來?從那個屏幕出現的。開關我們關掉了,那就沒有了,那個屏幕就是空空的。所以那個螢幕它沒有生滅,它沒有相,但是所有的相都是從它現出來的。沒有那個屏幕,那也沒有那些相。
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黃老這邊講自性,我們引用淨老和尚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些理論,再來補充說明我們的自性。所以法身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自性就叫佛,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見到自己的本性,就真正找到自己。自己的自性它是不生不滅的,它是永恆的,所以就叫成佛,我們要先認識清楚。
「此論的殊勝功德,在此很突出。從法身流出報身、化身。」你看這裡講,我們如果不加以一個說明,大家就沒有什麼概念,什麼叫法身、什麼報身、什麼化身?法身它是講本體,像電視屏幕,屏幕是本體,報身、化身就像電視屏幕現出來的相。報身跟化身它就有相了,法身它沒有相,就像電視螢幕空空的,它什麼都沒有,但是所有的相都是從那個空現出來的,所以它能夠流現出報身、法身。報身是有始無終,菩薩修圓滿,證得報身。化身有生有滅,就像我們現在人的身體一樣,有生有滅,它有生滅的,這就屬於應化身。
「念佛最後是證法身。」念佛最後證得,就是證實我們自己自性,明心見性,這個叫證法身,你見到自己的自性。我們現在凡夫是見到相,沒有見到性。其實性就在相當中,因為這些相都是從性現出來的。但是我們迷了,性就在眼前,沒有離開我們,但是我們迷惑顛倒,只看到相,沒有看到性,把這個相當作真的,我們迷就迷在這個上面,沒有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證得法身。念佛,無論修什麼法門,到最後就是證法身,佛法的學習就圓滿了。
「佛是凡夫所仰望最高的,而佛最高的是法身」,我們要證得法身,法身就是我們自己每一個人的自性,但是我們現在不認識。我們每一天,一天到晚跟它都沒離開,但是我們不認識,我們現在只知道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我所,真正的我是法身,那個才是真我。我們這個身體是我所,好像我們身體上穿的衣服,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們的身體就像衣服一樣,那個法身才是真正的我。「念佛法身就是直指眾生自性。」指出眾生自己的本性,認識自己的本性,見到自己的本性,見性就叫成佛。所以人人都應該成佛,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佛性。「在學人分上,這十個字,前四個字與後六個字連不到一塊。連不到一塊,是眾生見;能融會,是佛知見。」我們現在凡夫在這個地位上,這十個字,『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前面四個字「念佛法身」,跟後面這六個字連不起來。為什麼連不起來?因為我們眾生知見,我們不知道,所以不能融會。如果知道,原來念佛也就是要回歸自性。所以「直指眾生自性」。其實念佛就是念自己的自性佛,沒有我們的自性,哪有這一切?什麼都沒有。佛的知見融會,所以我們學習就是放下我們的眾生知見,不要用我們眾生的見解去看,要依佛的知見,那就能夠融會,就沒有障礙。
這個第一個給我們講出念佛法身,後面還會有詳細的講解,這裡是大略先提出來。
【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
這個是第二個,第二個是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可以出生諸佛報身、化身這個門徑。「佛來顯現這一切佛剎、一切國土,顯現種種的佛身,這是佛的殊勝功德,佛的功德之所莊嚴、之所成就。」佛的功德它能夠顯現一切的佛剎,就是佛的世界,像華藏世界,那就是佛的功德所顯現的。顯現這一切的佛剎、一切的國土,都是佛功德所莊嚴、所成就的。「為了攝受眾生,念佛的功德。」為了要攝受眾生,攝受就是教化眾生,也啟發眾生要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才能回歸自性。「佛因為有這種功德,所以才能流現出這些國土、這些法門。」如果沒有這些功德,他也不能流現出來這些莊嚴的國土、莊嚴的佛剎。「而佛能夠流現這些國土、這些法門,正是佛的殊勝功德。」他有這個功德,所以第一個念佛法身,第二個就是念佛的功德。佛的功德就是佛的世界,像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佛的功德所成就的。成就這個幹什麼?來攝受眾生、來教化眾生。就好像我們現在世間辦學校一樣,佛成就這些清淨的世界、國土,為了就是教化眾生。
我們再看: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
這是第三個。「法身,報化身怎麼念呢?」我們在佛門《朝暮課誦本》也常常念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個在佛門課誦本都有念到。我們以念佛法門,修淨土法門,我們怎麼來念佛的法身、念佛的報身、念佛的化身?「念名字就夠了」。所以『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那個名字,我們修淨土就念「南無阿彌陀佛」。
「彭居士是大智慧」的人,這個也是佛菩薩再來的,他有大智慧。「用的字不多」,很簡要的就給我們說明了。「這五條大家若能吃得消,大家就大大的向圓人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我們要知道,我們學佛有人修漸教的、有人修圓頓教的,圓教的,圓人,圓滿的。圓修跟漸修差別在哪裡?差別在見解、知見,他認知的,他的見解。我們如果這個五條,大家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夠明白,這個叫解悟。雖然是解悟,不是證悟,但是向圓教的行人這一條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就是往圓教行人這個路上進了一大步。
「最勝方便門:最殊勝的方便門。」佛門有句話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門慈悲是根本,大慈大悲,這是根本。但是方便是接引眾生的門道,如果沒有方便,光有慈悲,也度不了眾生。度眾生首先度自己,自己也是眾生。所以這個殊勝的法門,必須有個方便的門徑,讓我們入進去,這個殊勝對我們來講才有意義。如果講得這麼好、這麼圓滿,那我們又沒有方法能夠入得進去,那也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有方便法讓我們入進去,這個就有意義了,這個意義就太殊勝了。
黃老在這裡講:「大家有時候往往總是不滿意,盼望哪一天得個什麼法、灌個什麼頂」。黃老他也是密宗的上師,他學過密,也得到灌頂,有相當成就,對密宗這些修學的常識、這些理論方法,相當透徹明白。這個也是我們現代佛門當中,不可多得的大善知識。過去我們對密宗,總是有一個神祕感,好像這個密到底是什麼,我們也不敢輕易去嘗試,因為現在假的太多了。我們學習到這個論,這個因緣也是得自於淨老和尚的因緣,他在美國華盛頓跟黃老認識,結下這個緣。剛好他們兩位,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同時都在弘揚夏老居士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黃老還作了《大經解》。兩個人見面,那真的是志同道合。黃老,我們淨老和尚對他非常讚歎,可以說是通家,大通家。夏老也是大通家,禪、密、教、淨都通達,這個非常不容易。他有學過密法,也學過禪,也學過教,最後回歸淨土。因此他也有很多密宗的弟子,因為他是金剛上師,所以他也傳密法。他這個密法也是跟藏地的這些祖師,像諾那祖師、貢噶上師這些大德學的,那學的都有傳承的,很正規的。有很多人學了密,一天到晚就想得一個什麼法、要灌個什麼頂,有這種情況,這是講學密的。
現在這個地方,彭二林居士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念佛名字這就是最勝方便」。念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阿彌陀佛,念這個名字、名號就可以了,這個就是最殊勝的方便法,讓我們能夠很快入進去佛的法身、報身、化身。所以你念名字,三身都有了,不用一個一個去念了。念這個名號,三個都有了,這個最勝方便。
【四念毘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
第四個就念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就法身佛。『頓入華嚴法界門』。「《華嚴》是毘盧遮那佛說的。毘盧遮那佛即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一般我們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講應化身佛,他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的,在古印度他也示現出生,有父母,他投生在古印度迦毘羅衛國,是淨飯王的兒子。母親摩耶夫人,有父母,跟我們人一樣,到這個世間來投胎、來出生,有父母、有國籍,這個叫做應化身,應化到我們人間來了。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應化身是從法身佛出現的。
所以念毘盧遮那佛,我們就「頓入華嚴法界門:一下就入了華嚴法界」。華嚴法界就是講「十玄、四無礙」。「四法界:理、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理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個叫四無礙。「十玄,重重無盡。這表示尊師重師。修行人不能忘本,本師啊。」就是你不能忘記你根本的老師,「就是要遵師之教」,要遵守老師的教導。「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都是佛說的。佛教我們念佛,應當發願往生,聽佛的話,才是尊師,不只是上供磕頭。」你去上供,用飲食、衣物等等供佛,在佛前頂禮、磕頭,這個是「純皮毛的表現」,這是形式。形式上的尊師,這是形式。「根本是從內心中接受佛的教化、聽佛的指示,依教奉行,這才是尊師。」如果只是在形式上供養佛,見到佛也頂禮、也磕頭,內心並沒有真正接受佛的教誨,佛講的話一句也沒聽進去,聽了當耳邊風,也不去依教奉行,那這個不是真正的尊師。這個尊師就是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實質的尊師就是要聽話,依教奉行。過去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聽話、真幹。真幹就是依教奉行。如果只有形式的禮敬,沒有實質的聽話、真幹,這個不是真正的尊師,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明白。
【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
這個第五個就是講到『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此處點到主題了。」這個第五個,就把主題給我們點出來了,主要就是要講這個。「念名字,念誰的名字?最後,就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名號。念阿彌陀佛的名字,『圓滿普賢大願門』。我們只要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這個名字,「這樣就圓滿了普賢的十大願」。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時都要念普賢的十大願。普賢的十大願王,在《華嚴經》講:「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我們淨宗同修常常念,所以對普賢大願這個我們都不陌生,常常參加法會的同修,大家都很熟悉。三時繫念第一時,都一定要在靈位前念十大願王。
這裡黃老也提到了家師淨老和尚,他講我們老和尚,他說淨空法師,「在國外非常受人景仰,在美國、在加拿大、在台灣、在香港、在馬來西亞、在新加坡」,都受到海外很多人的景仰。我們老和尚受到景仰,主要是講經說法。「他這個人本來是念哲學的,後來學了佛,講這講那」。最早他是講《楞嚴》,我十九歲就開始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在台北市龍江路蓮友念佛團,所以我第一部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的經就是《楞嚴經》。那個時候正在講《楞嚴》,好像講了一半了。那個時候我是第一次聽,這個印象非常深刻,第一部經聽的是《楞嚴》。
後來又講《華嚴》,《華嚴》我也聽過了一段時間,但是沒有聽得很完整。《華嚴經》,我們老和尚講了十七年,這個也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沒有講圓滿,因為當時常常出國,也斷斷續續的,講了十七年。後來他講《華嚴》當中,醒悟了,念佛了。本來,他也講過,他在台中慈光圖書館,跟隨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李老居士他是修淨土,因為他的老師,他的師父就是印光大師,他的淨土是跟印光大師學的,他也是在印光大師那裡皈依的,跟印光大師學的。我們老和尚年輕的時候去學經教,對大經大論很有興趣,特別是對《華嚴》,這個也是受他的哲學老師的影響。方東美教授是台大的哲學教授,給他講「佛經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在佛經當中特別提出《華嚴》。
因為方東美教授他就是在抗戰時期,有一段時間他生病,到四川峨嵋山去養病,山上沒有報紙看,他就翻寺院櫃子裡面佛經來看。他看到《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看了,發現了,非常讚歎,原來佛經有這麼高的哲學理論在裡面,不但有理論,還帶表演。所以方教授他講「佛經哲學」,也是首先接觸到《華嚴經》,所以他特別推薦《華嚴》給家師淨老。淨老和尚當然他對《華嚴》先入為主,老師介紹的,他原來不是要學佛,他是想學哲學。是這個因緣,方教授介紹他「佛經哲學」,他才開始到寺院去借佛經來看。以前他是不接觸的,認為佛教是迷信,他是認識方教授,跟方教授學哲學,這樣入佛門的。方教授給他介紹,所以他對《華嚴》就特別有濃厚的興趣,所以講了十七年,這個不是短時間。
當時李老師勸他學淨土,念阿彌陀佛,他沒反對,老師講的,他也沒有反對,他也贊同,但是就不是真正願意去學淨土。他學習的重點還是在這些大乘經論,特別是《華嚴》,所以其他的大乘經論也講了不少,《楞嚴經》,《楞嚴經》是最早講的,《圓覺》、《法華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等等的。大乘經論,講了不少。後來他講《華嚴經》,他念佛,後來真正接受念佛法門,開始學念佛法門,念佛的,淨土的經典,還是從《華嚴》入的。《華嚴》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說來說去,到最後都導歸極樂。這也是他講十七年的《華嚴經》,有一天他忽然想到,《華嚴經》講了兩千多個法門,這個核心的人就是善財童子。有一天他就去注意,去思考,《華嚴》講了這麼多法門,善財童子他修哪個法門?後來發現原來善財他修的是念佛法門。因為五十三參,善財從文殊菩薩那裡畢業,出來參學,第一參就參德雲比丘。那德雲比丘教他什麼?念佛,般舟三昧。這個當中又經過五十一位善知識,到最後第五十三位,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頭一尾。
所以《華嚴經》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到最後到哪裡圓滿?到極樂世界去圓滿。所以華藏世界,普賢菩薩到最後五十三參,還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極樂世界去圓滿成佛。所以後來他老人家就變得專修專弘淨土法門。這個專修,也是在晚年,八十五歲那一年。八十五歲之前,還在講《華嚴》,在二OO六年到二OO八年這個當中,這個兩年他回到家鄉安徽省廬江縣實際禪寺,滿公老和尚蓋一個華嚴講堂,蓋一棟獨立的給他講《華嚴》。他就在那裡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記得講過最少有兩遍,講得非常精彩。那個時候還沒有完全的專修淨土,是到了八十五歲,他覺得年紀愈來愈大,來日不多,覺得修華嚴,如果不回歸專修淨土,自己這一生恐怕將來往生西方沒把握。所以他晚年還是把這個方向目標定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八十五歲那一年之後,《華嚴》他也放下了,原來他最喜歡的,他也放下了。
放下了,專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之前都是講經文,後來講《大經科註》、講《大經解》。八十五歲之後,一共也講了四遍完整的,講一遍完了,從頭再講,講了四遍。講到第五遍,大概九十三歲,好像講了六、七次,年紀大了,體力衰了,沒辦法講了。後來三年,身體也都老化,不能再講經,三年後,九十六歲,去年就往生了。他九十三歲年初,那年講幾次而已。到八十五歲,這個前後大概是七、八年當中,一般就是他大概兩年講一部,《無量壽經大經科註》、《大經解》,大概八年。後面第五遍就沒辦法再講,老了,沒有體力了,所以講到九十三歲這一年。
他講的「就是夏老師」,夏蓮居老居士「這一本」,《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會集五種原譯的會集本。「圓滿普賢大願」,他就是從《華嚴經》裡面「普賢大願」,看到善財童子參到最後一參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看到這個地方,就轉向淨土,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最後還是從《華嚴》的總結」,歸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才大圓滿。所以他老人家講,他八十五歲才真正放下,這個不容易。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別申問答。豁破群疑。普與見聞。同歸一乘云爾。】
這段是講,「除了上述五條之外,又提了幾個問答,破解群疑。」就一般的疑問,彭居士也做了幾個問答,一般人對念佛法門的一個疑問,來破解大家的疑問。「願一切見聞者,都同歸到一乘之法,都得成佛。」目的就是希望有緣見到,見聞,或者聽聞的人,都能共同歸到一乘法,一乘法就是成佛之法,都能夠成佛,目的在這裡。
下面講:
【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者。】
這個接前面列出來五種念佛,這裡開始給我們做一個詳細的說明,從第一個,「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者」,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是什麼?什麼是自性?下面就詳細的解釋。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塵剎。】
『吾人』,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自己也包括在裡面。「每一個人本有的性」,自性就是每一個人自己的本性、自性,「固有即本有」,什麼叫本有?它本來就有,本來就存在,這個叫做本有。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自性,「很堅固、不生不滅、不會什麼時候沒有」。不是說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又沒有了,什麼時候又有了,不是這樣的,那就有生滅了。這個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也就是說「阿字本不生」,本不生的意思就是它本來就有,不是說本來沒有,那現在有了,那叫生。像我們人這個身體,本來沒有,現在人出生了,有了。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沒有,出生的時候就有,那這個就有生,有生它就有滅。我們的自性它是不生不滅,不生就是本不生,它本來就有,本來就存在的。這個意義,我們一定要認真去體會清楚。所以我們學佛、成佛,它的理論基礎就是建立在這上面,成佛,成什麼佛?見到自己本性就叫成佛。那性在哪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沒有離開我們。我們身體裡面六根的根性,那個就是自己的本性。
「此本性,『湛寂光明,遍周塵剎』。」這個本性它沒有侷限性的,它不是說這個地方有,那個地方沒有,不是。這個本性它是「湛寂光明,遍周塵剎」。「寂」是寂淨的意思,「而且用湛字形容,清湛極了。寂是寂淨。湛寂指一點灰塵、一點渣子、一點污垢都沒有」,也就是本性是清淨的。「本性就是這麼樣的湛寂光明」,本性就是這樣。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話講「何期自性」,什麼是自性?自性長得什麼樣?「本自清淨」。自性本來它就清淨,本來都沒有污染,這個就是這裡講湛寂光明的意思。「而且是遍周塵剎,塵塵剎剎無量無邊的世界。」它都遍滿,真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沒有邊際的。比如說我們自性有一個邊際,沒有,大外面沒有邊際,小你也找不到內,找不到裡,所以這個叫塵塵剎剎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有。
「現在可以知道,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我們現在科學家發現地球在太陽系當中的一個,一員就是一個,好像一個人員,一員。這麼多星球當中,地球是太陽系當中的一個星球。太陽系,整個太陽系,又是銀河系的一員。整個太陽系在整個銀河系,它是其中的一個。「再往上」,你去推,「不知多少銀河系、星雲」。星系,像我們看雲彩一樣,太多了。「再大是什麼?」現代科學家還不知道,但是現代科學家發現了,太陽系在銀河系當中,銀河系不止一個,很多很多,無量無邊。「有的天體的光到我們這裡要多少億年,以光的速度到我們這裡還要萬萬年,這個世界有多遠。」光的速度就很快,但是你看有一些天體的光到我們的地球,要經過多少億年,以光的速度到我們這裡還要萬萬年才能到達,那你說這個世界有多遠?太遠了!
「這還是肉眼的世界,科學所了達的。」科學它透過現代這個高度的望遠鏡去看的,用我們的肉眼,我們現在身體上的肉眼去看,透過高倍的望遠鏡去觀察、去看,現在就發現銀河系太多了,不是說到哪個地方有個範圍就沒有了,沒有。幾萬億個銀河系外面去還有,大而無外。所以科學所了達的,還是很有限。「實際上是遠遠超過科學的水平」,佛經講的是遠遠超過了。「科學所能知道的就是這一小塊」,在我們看起來,這個也是不得了了。但是以佛經的角度來看科學,科學發現的還是一小塊,他們沒看到還太多太多了!「雖然說比從前的一小塊大多了」,但是跟佛經比起來,「但還是一小塊」,還是有限。
這說明我們的自性有多大?《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大不是大小對待的大,那個大叫做無限大,沒有限量的大。「自己的自性是湛寂光明,而且是遍周塵塵剎剎。」我們自性,再遠的地方,我們都遍滿。「現在科學所不能及的地方」,它達不到的,「以及將來也不能及的地方」,科學再怎麼發展還是有限,達不到佛經講的。可是我們自己的自性都遍達一切處,我們遍滿一切處,一切的世界都有,都包括在內了。
下面一句:
【諸佛別無所證。全證眾生自性爾。】
「諸佛成了佛、證了佛。信解行證,開始要信,信了之後如實的解」,就是理解。「理解了之後就實行,行了之後,最後是證」,去證實這個事情。「諸佛證什麼?別無所證,全是證的眾生的自性。」證實眾生的自性就是這樣。「佛所證實到的是什麼?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本性。」佛有,我們一樣有,都平等的。「在座的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佛證的是什麼?成了佛,證了最高的境界」,證了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眾生每一個的本性」。底下再引用《華嚴經》裡面經文講的。
我們這堂課時間到了,下面,我們就留在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