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3/5/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9-0003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複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這一堂課繼續來學習黃念老的《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論,是根據《華嚴經》來造的論。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經題,「大方廣佛」,學習到這個地方。這一堂課接下來是「華嚴」這兩個字。

  「華嚴是喻」,喻就是比喻。「華」就是開花的花。在古時候古字,中華的華跟我們現在用的那個花同一個字,也就是讀音看用在什麼地方,那就不一樣。所以這個「華」就是花的意思,開花的花。在佛門裡面也常用花來表法,表什麼法?用這個比喻來表修因得果,果就是莊嚴法報化身。我們一般講莊嚴佛淨土,此地講莊嚴,莊嚴什麼?莊嚴法身、莊嚴報身、莊嚴化身,這個叫三身。

  「芬馥萬行,榮耀眾德」,這個是講花又香又好看。很多人都喜歡花,無論中國、外國都喜歡花。所以佛經用花,在《華嚴經》也是用花來比喻,來表示萬行所結的果。我們看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是因,果是一切眾德所形成的這樣的一個成果。「花喻此」,花是比喻這個道理。「一切神通,一切妙相,來作為莊嚴,此華嚴之意。」佛菩薩具足神通妙用,來廣度眾生,以這個來做為莊嚴,這個是「華嚴」的意思。

  「花也有十個涵義。」不僅代表修因證果,也有十個含義。「花不僅僅是草木之花」,這個是植物,我們一般講到花,第一個就是想到植物,花草樹木,植物的花。這裡這個花,不但是指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銀、瑪瑙、硨磲、玻璃等等,金銀珠寶,在《彌陀經》講七寶,這些七寶它也是一個裝飾品。像花它是裝飾,金、銀、琉璃、玻璃、硨磲、瑪瑙,這些七寶它也是一個裝飾品。比如密宗的佛像掛的瓔珞,密宗佛像都有掛瓔珞,這個在顯教也有,像我們看觀音菩薩像,有些佛像、菩薩像,彩繪的或者是雕塑的,也有掛瓔珞。就像我們現在出家人,像我講經掛念珠,這個是一個裝飾,莊嚴身相的一個東西。這些裝飾品,莊嚴身相的,莊嚴佛像的這些瓔珞都是七寶所成的,這個也算花。像一般的耳環、手鐲,戴在身上的裝飾品,也都是屬於莊嚴之具,這個也涵蓋花的意思裡面。

  「飄幡」,我們看那個幡,在傳統的寺廟我們可以看得到。幡如果掛在外面,風一吹,它會飄起來,這個叫飄幡。「身上披的飄幡為衣、綢緞的重裙」,這個是像密宗的佛像,顯教也有。大家如果去敦煌,看敦煌石窟,也有一些莊嚴的佛菩薩有這樣的相,身上穿的綢緞有重疊的,穿起來很莊嚴。所有一切莊嚴之具,這些珠玉金寶,也可以莊嚴身相,這個也是花的意思,花因為它是莊嚴的,來裝飾的。所以「花有二種,一種是草木的花,一種是金玉所成的花」。金玉所成的花,跟草木的花,也都可以拿來莊嚴自己的身相。

  下面給我們講花有十種含義,它含攝十種意義。「一、含實。花能結果結籽。」我們看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當中有果、有它的籽,所以它含著果實,這叫含實,含這個果實,它有果實,這是第一個。

  「二、種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現,由性德再出現修德。」花裡面包含的種子,表法的意思是含有性德,就是性德在裡面。因為這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現。性德就是自己的自性,一切眾生的自性,我們看到所有依正莊嚴,都是性德之所流現。由性德再出現修德,所以性修不二,因性起修,這是第二個意思。

  第三、「光淨。表示本智本來是很明顯的,花很光瑩、很潔淨、很微妙。」花本身,光瑩,光澤很清潔、很乾淨,也很微妙。我們看植物的花的確很微妙,各種花。第三個意思,這個花就表示有光,光瑩,表示清淨。這個是表我們根本智,本智本來是清淨的,這是很明顯的。這是第三個意思,表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

  第四個意思,「適悅」。誰看了花都很高興,都很歡喜,都能夠適合每一個人,這是表「順物之機,應一切眾生的機,大家歡喜」。佛講經說法叫應機說法,因應眾生各種不同的根機,各種不同的需求,來為他說法,這個是順物之機,應一切眾生的根機。大家聽了佛的說法,大家都法喜充滿,都很歡喜,這個叫適悅,合適、喜悅的意思。

  「五、引果。能結出果子。」先開花後結果,它能結出果子,這個叫引果。

  「六、端正。」有端正的意思。

  「七、無染。」沒有污染,本身就是潔淨的。

  「八、巧成。」巧就是巧奪天工,我們一般講「花開的形相很好、很美」。你說那個花開出來,誰去設計的?沒有,但是各式各樣的花開出來都很巧,大家看了都歡喜。這是第八個意思。

  「九、芬馥。」就是說花的香味很美、很香。這是第九個意思。

  「十、開敷。」開就是花開了,開展。這個表我們眾生的心開了,開就是開悟,我們一般世俗講心開意解。心開,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給我們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用念佛這個方法,你只要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再也不必用其他的方法來補助,就用念佛這個方法,你一直念下去,自然心就開了,這個叫不假方便,不需要再藉助其他的方便法。所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前提,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用念佛這個方法,就一直念下去,自然就開悟,就開解了。開敷,「心被捆上了,又放開了,開敷為意」。捆上就好像被我們的煩惱妄想困住了,但是我們現在透過念佛,開敷了,又放開了。

  從這一點來看,這個地方講花,有很深廣的含義。這十種含義裡面,「有的是通於二種花的,有的只限通於草木花的」。以上就是講花有這十種含義。

  下面「嚴」這個字。「嚴是莊嚴之意」,這一句,我們佛門弟子大家常常聽到莊嚴,我們念迴向偈也都會念到「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所以這個嚴是莊嚴的意思。「萬德、萬行都圓滿了」,以這個來裝飾佛的十身,所以佛身是以這個來莊嚴。「所以佛華嚴是喻與人放在一起。佛是覺悟的人,萬德圓滿之所莊嚴。這個代表人,能證的人」,就是這個人他證了大方廣。「大方廣是所證的法。也可以說大方廣也是體,是性德。從大方廣起修,修是事,事是佛華嚴。」我們人,「有一點覺悟,便有一點莊嚴」,覺悟到最後圓滿了,又證得大方廣,這是修德。所修的又全部在性當中,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以上,經題七個字當中,解釋了六個字,此為別名。此為別名就是說,「大方廣佛華嚴」,這六個字是這部經的別名,別就是個別的,就是這個名稱不同於其他的經典。每一部經典都有它個別的一個名稱、名題,不一樣,這個叫別。

  下面「經」這個字,是叫通題,叫通名。經,佛講的都稱為經。在我們中國,古聖先王所講的也稱為經,就是世間聖人,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古代聖人講的,稱為經。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在古印度他們也不叫經。佛講的,記錄下來這些語言文字,把它記錄在貝葉上,那個貝葉像芭蕉葉一樣一片一片的,就像我們中國古代那個竹簡。古印度是用芭蕉葉,然後再穿個洞,用繩子把它貫穿起來,稱為貝葉經,梵語叫修多羅。傳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把印度傳來佛講的這些佛法,也跟我們中國聖人講的一樣,都尊稱為經。所以經是聖人講的。

  「經」這個字的意思,在佛經裡面,一般的解釋是「貫、攝、常、法」。「貫」就是貫穿,它有脈絡,好像一棵樹,它整個都有脈絡,有條不紊,它的脈絡很清晰,一點也不亂,這是貫的意思,貫穿。「攝」是我們現在講有吸引力,能夠攝受人心,眾生聽了很歡喜的接受,它有攝的意思,攝受力。「常」是永恆不變,因為經一旦稱為經就是真理,就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它不會改變,這個叫常,它永恆不變,這是常。這個經,你三千年前是這個道理,三千年後還是這個道理;在娑婆世界是這個道理,在他方世界也是這個道理。它不會因為時間、空間不一樣而有所改變,所謂超越時空,所以這個是常的意思,恆常不變,因為它是事真相,這是第三個意思。第四,「法」,法就是法則、軌則的意思。好像火車走要有軌道,你開汽車,汽車有汽車的道,人行有人行的道,你要遵守這個法則、這個軌則,才能達到目的;如果不遵守,那就出亂子,那就達不到了,所以它有軌則的意思。

  到了《華嚴》又是有十個含義。這個「經」,在《華嚴經》來講有十個含義。第一個是「湧泉」,就像泉水湧出來。大家都看過泉水,像我們現在台北雙溪大埤東林寺,昨天我到山上去灑淨,看到有一個泉水源源不斷的湧出來。這個經它有湧泉的意思,就是這個經它的義理是無窮無盡的,有無量義。經義是沒有窮盡的,像湧泉,泉水不斷的湧出來,它沒有停止,沒有盡的時候。所以經有湧泉的意思。所以經你愈深入,不斷的深入,它都有新的意義出現。所以經有無量義,它不是只有一個或者幾個,無量義。用湧泉來比喻經義像泉水一樣,不斷的湧出來,無窮無盡。這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出生」。就是經裡面能輾轉出生殊勝的妙意,這個意思又出生其他的意思。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個法為什麼微妙?它不斷輾轉,這個意思又輾轉生出其他的意思,其他的意思又輾轉生出其他的意思,不斷的生出新的意思。經有不斷輾轉出生殊勝的妙意,有這樣的一個意思在,這個就很殊勝。

  「三、顯示。顯示佛的知見。」佛出現在世間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幫助我們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我們悟入佛的知見,我們才能解決所有一切苦難的問題。我們現在是什麼知見?眾生知見。眾生知見都是錯誤的,對宇宙人生的想法、說法、看法都是偏差錯誤,就是知見錯誤,認知、見解不對,對宇宙人生的認知、見解偏差錯誤,導致迷惑、造業、受報,這些苦難都是從錯誤的知見而來的。因此佛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就是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是《法華經》講的,顯示佛的知見。這是經的第三個意思,顯示佛的知見。

  「四、繩墨。木匠用帶墨的繩子在木頭上彈出一條墨線,然後完全依照這墨線來施工。」過去我俗家父親他是做木匠的,小時候常常看到他在鋸木頭,就拿一個墨斗,墨斗拉出來,有一個小的尖尖的像釘子一樣,釘在木頭這一頭,然後線拉到那一頭,然後彈一下,就現出一條直線。要鋸這個木頭,根據這條直線鋸下去就不會歪了,就不會偏了。所以依照這個墨線來施工,就不會偏差,不會偏斜。為什麼要拉這條線?沒有拉這條線,往往這個木頭一鋸,鋸到最後就斜了、歪了,所以必須拉這個線。這個也是表示經典當中指示,它就像繩墨一樣,它是一個規矩、一個標準,我們依循這個規矩、標準,這些道理都要依教奉行,我們修學才不會走入歧途,不會偏差錯誤。所以經有繩墨的意思。

  「智者看到經題就能知道經全部的意思」,有智慧的人看到這個經題,他就知道這部經在講什麼,這部經全部的意思他都明瞭,這是有智慧的人。「忙人見經題亦能得利益」,忙人就是我們一般人,匆匆忙忙的,心浮氣躁,沒有智慧,但是看到經題也種善根,在第八識阿賴耶識落了這個經題的善根種子。你聽到《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題,這個善根種子種在阿賴耶識,有種善根的利益,將來這個種子成熟,它就起作用了。所以智者、忙人,不管什麼人,縱然他是排斥佛教的,他看到這個經題,你幫他種善根,所謂「一歷眼根,永為道種」。「《華嚴》是經中之海、經中之王。這個經題只能很粗淺的做一個介紹。」詳細介紹,半年也講不完。過去天台宗智者大師講「如是」,講了九十天,意思還沒講完,因為有無量義,那何況《華嚴經》,何況是經中之王!《華嚴》稱為教海,像大海那樣深廣無際。所以我們在此地只能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華嚴經》內,所以才叫華嚴念佛三昧。」這段提出來念佛三昧,這個三昧是在《華嚴經》裡面的。《華嚴經》講了很多三昧,念佛三昧是其中的一種,因為這個念佛三昧出自於《華嚴經》,所以才叫做華嚴念佛三昧。「《華嚴》裡講了種種三昧,什麼叫三昧?」三昧是印度的梵語,這是音譯,翻它的音,把印度的音用我們中文接近的那個音把它翻出來,叫三昧。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三昧的含義就是正定、正受」。所謂正定就是正常的定,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這個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三昧就揀別不是邪定,不是邪受。正定,它是正確的,正確的定;正受,正常的享受。

  正定是戒定慧。戒定慧,這個定就是六度裡面講的禪定。禪定,我們一般講三學戒定慧,講六度,第五度是禪定度。這個禪定,定有種種的定,定的種類也很多。正定,所謂正字標記,用一個正定,那相對的還有邪定,不是正定就是邪定。我們要知道有邪定,它也定,但是它偏邪了、偏差了,入了邪法。一入邪法,就不符合聖言量的法。聖言量就是佛菩薩講的,佛在經典上講的是聖言量。如果你入了邪法,就不符合聖言量的法,入了定就是邪定,跟經典講的境界,這些理論方法不一樣,那就入了邪定。所以正定揀別不是邪定,是正定,八正道裡面有正定。正受,受是受用,一般人講享受。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定的受用,邪定就有邪定的受用。邪定它也有受用,它也有感受,也有它的作用,但是它是邪的,偏差的。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現了許多奇異的事,奇奇怪怪的事情。特別現在這個時代學佛的很多,他見到光、見到佛,種種的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有沒有那回事情?有那些事情,但是它不是正確的,那是邪定所產生的邪的作用。「不是佛教的法,都稱為邪法。」跟佛所教的法不一樣、不相應的,那就是邪法,那肯定是不正確的。「大家知道向上很難,趨於下流是很容易的。」這個黃念老也是苦口婆心在勸勉我們,我們要向上都比較難,上是什麼?跟佛菩薩看齊,不斷提升,靠近佛菩薩,這個比較難。但是趨於下流就很容易,跟那些邪知邪見邪定的人去跟他接觸,很容易受他影響。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這樣就容易入了邪定。他也認真修行,很精進,但是修錯了,偏差、偏邪了。偏邪了,你很精進用功,得到的是邪定,不是正定。

  「所以,有的人修行說:你這不好,你開了鬼眼,通了鬼脈。」通鬼眼、通鬼脈,就跟鬼打通了,我們一般講通靈。「所以,看到許多陰間的情形,看到許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現鬼的特點。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鬼神有報得的五種神通,這方面我們一般人就沒有,鬼神有這個通。我們人間牆壁擋不住鬼,地也擋不住鬼。我們人就不行,我們人你就不能從牆走過去、從地下冒出來,這個我們人就做不到,但是鬼他可以通,這是有的人他得到鬼通了。「得鬼通是進步是退步?」這個要好好想一想。許多佛教徒對這些事,還不能夠很明白,看到這個好像也是佛法,但是這個當中有很多不是真正的佛法,似是而非。「有人自己可以堅持」,自己可以堅持不去接觸這些邪定、邪神、邪鬼,但是不能勸動別人。你要勸別人也不容易,別人他能不能接受?有的人他去接觸到這方面,他就很相信這方面的,所以一談起來,鬼裡鬼氣的,佛菩薩在經典講的話他也就偏離了,這個就錯了。所以「這些東西要有分別」。我們一般平常講無分別,沒有分別,沒有錯,但是無分別當中還有分別,有分別中還無分別。所以這個都要我們細心去觀察。此處是正定、正受,區別於邪定、邪受。所以這個三昧是正定正受,不是邪定邪受,這個要有所區別。所以無分別當中還是有分別,分別當中沒有分別,這些我們都要能夠深入去體會。

  「三昧是正定、正受」,這把三昧兩個字的定義給我們說明了。「念佛三昧」,就是說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來達到三昧,達到正定正受。念佛三昧,念佛有好幾種,持名念佛也好,觀想念佛也好,實相念佛也好,觀像念佛也好。在念佛法門,念佛有這四種不同,「實相念佛」,是念法身佛,跟禪宗參禪一樣的境界,這個是最高的。第二、「觀想念佛」,想佛身、菩薩身,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詳細在《觀經》。觀想念佛,心要定,要有禪定功夫;心沒有定在一處,這個觀想很難成就。「觀像念佛」,比較容易,比觀想容易。有一尊莊嚴的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觀這個莊嚴的佛像,把這個莊嚴的佛像深深印在自己腦海裡。但是沒有時間的人常常離開佛像,看不到佛像,他就忘記了,所以這個要有時間,這個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這麼修。第四種「持名念佛」,這是最方便的,就是我們現在念出聲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念佛也有各種音調的,六字二音、六字四音,這個調也不一樣,四字四音、四字五音,還有四字一音的,這個有很多種,這個都屬於持名念佛。持名最方便,也容易,一教就會了,不但方便,他還通實相,暗合道妙,這是持名念佛的殊勝之處。人人都能念,沒有一個不能念。人人都能念,不代表它是最低的,它還通最高的,這個就既方便又究竟,暗合道妙。

  我們無論用哪一種念佛的方法,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用這個方法去修,「這個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謂的念佛三昧」,修念佛的方法來達到三昧。「修這個三昧,當修行有所成就的時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見了種種瑞相,此為果上三昧。」我們現在還在修因,還在修念佛三昧,還沒有得定,還沒有生智慧,如果用這個念佛三昧,無論你四種念佛用哪一種方法,你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果上三昧。「當然,三昧有深有淺,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華嚴經》講的。」

  妙葉法師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當中說:「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無量法門,唯念佛一門,圓攝無外。」這是圓滿含攝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包含在裡面。一切法是什麼?什麼禪定、什麼密法,顯宗密教、大乘小乘統統包括在裡面,這個就是《華嚴》的道理。懂得《華嚴》的道理之後,就是圓人,你開了大圓滿見的人。什麼叫大圓滿?一法就含攝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它都含攝所有一切法,這是《華嚴》講的理論。這樣就方便了!不然就忙了,要念很多佛、很多菩薩、念很多經,忙不過來。「今天生病,趕緊念藥師;有人死了,趕緊念地藏;沒有錢用,趕緊修財神法;有點恐怖,趕緊修觀音。」這個就很忙,忙不過來了。我們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很多很多,要念那麼多,特別現在的人沒那麼多時間,那就很忙了。

  「有人說阿彌陀佛只為往生」,好像每一尊佛菩薩我們都把他分配職務了,這尊佛負責什麼、那尊菩薩負責什麼,我們現在什麼事情就找哪一尊。這是我們一般人的一個觀念,這個是不懂《華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原理,不懂這個原理,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一個情況。好像阿彌陀佛只負責往生的,其他都不管了,不是這樣。「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華嚴》講的是任一,不是專一。所以現在很多人就有爭議了,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藥師佛?為什麼不念其他佛?《千佛名經》、《萬佛名經》,佛那麼多,他不知道這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尊佛都包括一切。所以一般人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無量無邊的妙用,不是那麼機械」,不是那麼固定。「有的人就忙亂不堪」,他拜很多懺。一般寺院裡面這個就很多,一個月,佛事就很多種。這個也是一般信眾他們不明這個道理,所以也就念得很多、修得很多,很忙,也很亂。不知道「念佛一門,圓攝無外,悉皆具足」,念佛法門具足所有一切法門,所有一切法門統統是念佛法門。

  「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納眾流,悉無分別。」念佛三昧好像大海,接納了所有在陸地上的江、河、流、小溪、小溝的水,統統流向大海。流到大海就沒分別了,都是一體。「如如意珠,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寶,以滿眾生願,故稱如意之寶。」念佛法門就像如意珠,它能夠出生無量無邊的寶,來滿眾生的願,所以稱為如意寶。「能滿一切願,他什麼也沒有減少。要什麼給你什麼,但如意珠是不是損失了什麼?」它給你了,它有沒有損失?也沒有。「故又名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三昧中的王,因為它含攝一切,這是妙葉大師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裡面說的。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講:「念佛三昧所以名為寶王者,如摩尼寶,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諸三昧寶。」不是世間人所要的這些寶,世間所要的寶「要飲食、要湯藥、要臥具」,不是世間所要的寶。「而是,能給你一切無量無邊的三昧之寶。所以一個念佛三昧包括這麼多。如轉輪王,轉輪勝王統攝四天下。」這個意思也就是說,「統攝一切諸三昧之王」。用轉輪王來做一個比喻,轉輪王他統攝四大部洲,都歸他管;念佛三昧就像轉輪王,它能統攝一切諸三昧之王,它涵蓋所有的三昧。「蓋是至圓至頓之法門也。」念佛法門就是最圓、最頓,最圓滿,最頓就是最快速,「頓是頓然成就,一生成辦」,不用多生多劫,不用修三大阿僧祇劫。如果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這個法就不是頓法,頓法就是一生成辦,一生成佛,當生成就之佛法。「頓法是剎那成就」,一剎那就成就,「至圓滿至頓之法」。「以上是二位淨土宗大德所論。」

  下面還有舉出《大智度論》來講。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這裡還沒講完,我們留在下一堂課再來繼續學習。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這堂課就學習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