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03/3/1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13
《了凡四訓》。諸位觀眾,請看「改過之法」。我們看: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文到這個地方,從舉比喻之後,這才正說,就是先講比喻再來給我們做說明。我們身為凡夫,過失、惡業太多太多了。『蝟集』是比喻,有一種動物叫做「刺蝟」,就是說這種動物全身都有長刺,聚集在一起,全身是刺。這是比喻我們凡夫過失很多,就像刺蝟一樣,全身是刺,這是形容、比喻過失很多。『而回思往事』,「回思往事」就是我們想以往的事情,我們自己常常回想過去。『常若不見其有過者』,自己常常想,想想自己也沒有什麼過失,沒有覺察到自己有什麼過錯。所以,我們一般人常常講:我沒有什麼大錯,我沒有什麼過失。這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也常常有這個感覺,感覺我們自己沒有什麼過失。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這裡跟我們講『吾輩身為凡流』,「吾輩」就是講我們一般凡夫,過惡很多,就像刺蝟全身長刺一樣。既然過失這麼多,為什麼我們都沒有發覺,這什麼原因?就是心太粗了。『心粗而眼翳也』,這就是說粗心大意,自己有過失沒有發現。「眼翳」,這也是形容,眼翳就是眼睛有毛病,眼睛有毛病,當然你看東西就看不清楚,會看走樣了。所以才會見不到自己的過失,就是說我們的心太粗,粗心大意。所以蘧伯玉實在講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蘧伯玉從二十歲開始發願改過,一直改到五十歲還發現很多過失沒能改過來。這是古聖前賢改過,每天在改,所以能夠成為聖賢。這是我們的典型,值得我們來效法。
下面,這段文跟我們說惡業也有徵兆,徵兆就是講事情發生前的預兆、現象。前面講我們業障消除有業障消除的預兆、現象,惡業深重也有惡業深重的現象。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
這句話在佛法裡面講,我們一般在佛門常常聽到一句話說,業障深重。業障過重,業障如果過重,他一定有不好的預兆,就是說有不好的現象。下面就舉出幾個例子,什麼是業障深重的現象?
【亦有效驗。】
業障深重也有效驗,跟業障消除一樣有效驗。業障深重是什麼效驗?下面就說:
【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
『心神昏塞』就是說智慧不開。我們仔細去觀察我們周圍這些人物,有時候我們能夠發現這個人記憶差,沒有記性,頭腦也糊塗,昏憒。「昏」就是說頭腦不清醒,你如果跟他說什麼事情,他很快就忘記了。『轉頭即忘』就是轉個頭他就忘得光光了。如果有這種現象,我們自己就要覺悟,這是業障深重的現象。「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沒有記性,轉個頭一下子,事情就統統忘光光了。這是頭一條舉出來的例子,業障深重的現象。下面:
【或無事而常煩惱。】
就是沒有事情的時候心裡也一直生煩惱,就是說這個心一直煩悶起來,我們一般的話來講情緒不穩定。一般是有事情的時候才會煩惱,這是沒有事情的時候也常常生煩惱,自己對自己生煩惱。這些事情,我們想一想自己有沒有?我們自己是不是有這個現象?沒有事情的時候,也沒有人招惹我們的時候,自己心裡一直生煩惱。如果有這個現象,這也是業障深重的緣故,只要冷靜觀察就能夠發現。還有,我們如果看到別人有這種現象,也能夠對照我們自己,看到別人有這個現象,回過頭來想想看我自己是不是有跟他一樣的現象?這是我們冷靜來觀察就會發現。這是舉出第二個例子,『或無事而常煩惱』。下面講: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
這就是說怕見到正人君子,見到正人君子,自己好像很難為情。這種現象實在說還都有救,為什麼?他還有慚愧心,覺得自己做很多錯誤的事情,感覺自己沒有臉面見正人君子。這是第三個現象。
【或聞正論而不樂。】
『正論』就是聽到人家講正經話,不喜歡,為什麼?自己作惡多端,養成了惡習氣,聽到正論跟自己所作所為完全相反,很不樂意接受。
【或施惠而人反怨。】
『施惠』,「施」是布施。我們布施,以禮物送給人家,別人不但不感謝,反過來還埋怨。在他不得不接受的情況之下,譬如他挨凍、他挨餓,飢寒交迫的時候,我們送一些衣服,送他一件衣服、送一點食物給他,在這個時候我們送東西給他,他當然會接受,接受之後他不感激,反過來還怨恨你,這種情形也有。在現在這個世間常常遇到,這是惡業深重的現象,這都是惡業深重的徵兆,我們要多想想,如果有這個情形,自己也要覺悟。
【或夜夢顛倒。】
這是說晚上作夢,晚上睡覺做惡夢。做惡夢絕對不是一個好預兆,自己一定要警覺到過惡很重,所以晚上睡覺才會做惡夢,這就是『夜夢顛倒』。
【甚則妄言失志。】
『妄言失志』,就是精神提不起來,講話胡說八道。隨便說,亂講話,這是「妄言失志」。
【皆作孽之相也。】
這是大略舉出幾個例子,這都是不好的相。
【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如果我們自己反省,像上面所舉的例子,自己有一條、二條,我們就要警覺到,過失、惡業一定相當嚴重了。要警覺到,趕快回頭,『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就是要改過自新。『幸勿自誤』,這句話是勉勵我們,希望我們千萬不要耽誤自己,這個事情一定要自己來奮發,別人沒有辦法幫忙。「改過之法」的文,就講到此地。
下面,第三篇是「積善之方」。文字一開端,了凡先生引用《易經》上面的二句話為我們說明: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兩句話,可以以歷史來作證。自古以來,凡是過於憨厚、積善的人家,他的後代往往會發達;縱然沒有大的發達,也能夠保住平安過日子,不至於招惹一些凶災。這是在歷史上能夠看到的,在我們現前也能夠觀察得到,只要我們細心留意去觀察。換句話說,如果是相反的,這戶人家,過去他的先人(就是他的祖先)以及他本身積惡,欺負別人,都是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這戶人家(就是他們這個家庭)必定不能夠久享富貴,他的富貴不能夠永久來享受,縱然眼前他是大富大貴,但是這個時間也不會很久、不會很長。所以有些人看到這個現象,這戶人家裡面(就是說這一家人),看到他無惡不作,全在造惡業、做壞事情,但是為什麼他還享受大富大貴,他家還很有錢、很有地位?以為作惡修善沒有果報。這是他不明瞭道理,這種情形是這一家人過去生中,或者是他本人,或者他的先輩(他的祖先),過去生中修的福很大,現在享受的福是過去修的。不是現在修的,是過去修的,所以他享受過去生修的福報,這一生沒有智慧又再造惡業,享福當中再造惡業。這是佛家講「修福不修慧」,因為他沒有智慧,這一生當中才會去造作惡業,享福當中又開始造惡業,造作惡業必定折福,福報打折扣,打折了。譬如他過去生中修的福有億萬的財產,這一生當中雖然有發財,但他心術不善,處處欺壓別人,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他的福報打折,億萬財富變成百萬財富,損失太多太多了;可是他還有百萬的財富,比起一般人,他還是很富有。所以因果通三世,他這一生餘福享盡,罪報就現前。有些人他的果報是在來生,這一生還沒有辦法看到他的果報。有些人不用等到來生,這一生到晚年,年紀大了,到年老的時候,他的家道就衰敗,破產了,我們一般講破產了,倒店。什麼原因?積惡之家,他的報應是這樣的。人要懂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對自己個人,對自己家庭,對自己的宗族,決定有大利益。下面,了凡先生舉一個例子。
【昔。】
『昔』是過去,往昔。
【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
『顏氏』,這是古代的事情,這是孔子的祖先。顏氏要將他的女兒嫁給叔梁紇,要嫁給這個人。要嫁給這個人,他也不是隨便去選擇。下面講:
【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
『歷敘』就是向上一代,一代一代去敘說叔梁紇的祖宗。就是說他的父親、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一代一代一直去追溯,知道他這一家人每一代都是修善積德。這戶人家是積善之家,知道他們的祖先每一代都是修善積德。
【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
『逆』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預料,我們現在一般講判斷。預料他這個家族將來的子孫一定會興旺的,會出很好的子孫。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孔子的外公要將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他就預料他們這個家庭將來一定會興旺。所以把他的女兒許配給叔梁紇,後來就生了孔子。他是怎麼看的?就是看到孔子的祖先代代都積善。所以知道他的後代,這個家裡面的人會出大聖人,有很好的子孫。這樁事情是講積善的。所以我們要看別人的家庭,他的家道能夠興旺多久,就看他一代一代積善積多少、積善有多久,積善如果愈多愈久,他的後代興旺的時間就愈長,就有好的子孫來保住他的家道不衰。第二樁講:
【孔子稱舜之大孝。】
中國人講孝道,講到孝首先就要推尊大舜。這個人是盡孝的模範,我們在歷史傳記裡面讀到,一定要向他學習。他的父親在太太死了之後,也就是舜的母親,他的生母過世後,他的父親又再娶一個繼母,這個繼母後來也生了一個孩子。繼母對舜就很不好,他的父親受到繼母的影響,他的父親、他的繼母,他繼母生的弟弟,他們一家剛好四個人,四個人有三個人以惡念來對待大舜,有好幾次要將他置於死地,就是要把他害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實在講太惡劣了,家裡的人,父母、弟弟都想盡辦法要把他害死。可是舜用什麼態度來對待?舜能夠孝順,他心目當中沒有看到父母兄弟對他不好,他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讓父親不喜歡、繼母不喜歡、弟弟不喜歡,每天反省,改過自新。這樣過了好幾年之後,才把他全家人感化了。這叫大孝,這是真正的孝順。舜一切順從,我們佛法裡面講隨順。順從裡面他有高度的智慧,佛家講的善巧方便,他能夠避免家裡面的人對他的傷害,能夠保全他的生命,這就是他的智慧。他以善巧方便來避免,避免受到傷害,他的心態依舊以真誠心、愛心奉待父母兄弟。這是一般平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舜他做到了。所以,孔子就稱讚他,稱讚大舜:
【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
孔子的外祖父(就是他的外公),以及孔夫子讚歎大舜,這些話都是至理名言。
【試以往事徵之。】
再以過去這些積善之家,你看他後代的人發達,歷史上有記載。眼前這個社會上,我們也能夠看得到。下面他舉了十個例子,這是明朝時代袁了凡先生,大概在他那個時代的人,他舉了十個。第一個: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
我們先看這一段。『楊少師榮』,這是他的名叫做楊榮,姓楊,單一個字,光榮的「榮」,他官做到少師。「少師」,在古代是帝王的老師,帝王的老師有太師、少師,大多數少師是太子的老師。太子就是皇帝的兒子,東宮太子以後要繼承王位的,皇帝請老師來教太子,這個老師就叫少師。這個少,多少的少,少師,太子的老師。皇帝的老師稱為太師,太子的老師多半稱為少師。所以,老師的稱呼有太師、太傅、太保。楊少師,楊榮,他是『建寧人』,建寧是現在在大陸福建省建甌這個地區。我們導師在孩提時代在建甌住過六年,他說楊榮的家他也曾去過,他家是一間古代很大三進的四合院。現在這個地方,好像已經改作建甌市了。楊榮他的先祖(就是他的祖先),『世以濟渡為生』。「濟渡」,我們現在就比較少看到了,現在在大陸上還有,過去在台灣也有,現在就很少,現在就不曾看到了。在我孩提時代,住在汐止,汐止有一條基隆河,這岸要過去對岸,以前沒有橋梁,這岸的人要過去對岸,對面岸要過來這岸,要靠渡船,擺渡的渡船。渡船的費用,有時候是隨意給的,就好像我們寺院裡面說的隨喜。他是做這個行業,以擺渡為生。做這個行業,我們也能夠知道,生活也過得非常困苦,當然收入不是很多,不是很豐富。
有一年遇到下大雨,久雨溪水漲起來,像我們現在講的鬧水災。這一條河好像是閩江,閩江的上游,這一條河一直流到福州出外海。溪水一漲起來就淹沒了鄉村的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當然有很多東西都被水漂流,淹死的人被水沖走順流而下,被水沖流而下。當然在那時候划船的人很多,一般划船的人都去『撈取貨物』,去撿那些東西,被水漂流來的東西,大家爭著去撿那些東西。不顧淹在水裡的人,不管那些人被水淹死,都顧著去撿東西,都去撈取貨物。很多船都是去水裡撿東西,沒有去救人,唯獨楊榮的先人,就是楊少師他的祖先(他的祖父跟曾祖父),他們沒有去撿東西,只有救人。看到人被水漂流,趕快去救,對於水裡面漂流的那些財物,他們一樣都不撈取,都沒有去拿那些東西,只有救人。鄉里的人看到他們的作為,都說他們愚痴,他們怎麼那麼傻,怎麼不去撈那些東西?那些東西值錢!都說他們愚痴,救人有什麼用。有很多人家的財物漂流在水上,你如果撈起來,拿到就是你的了,你不要那些財物,完全去救人。這是積德,這就是做好事、做善事。下面講:
【逮少師父生。家漸裕。】
楊少師的父親出生的時候,這是他祖父、曾祖父擺渡做好事,在他的祖父、曾祖父的時候生活還很困苦,經濟不是很好,一直到楊少師他的父親出生,他的家庭環境漸漸就富裕了。下面講:
【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這是以楊榮這樁事情來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的曾祖、祖父(就是爺爺、曾祖父),雖然在那時候家庭環境不好,貧窮,到他的父親逐漸家庭環境就好轉了。這個時候有一位道長,道長就是道家修行的人,道家也有出家修行,跟我們佛門一樣。道家出家修行稱道士、道長,這是男眾;女眾稱道姑,這是道教裡面的出家人。道長在我們台灣比較少,台灣的道觀是有,但是很少,我記得在台北市大理街那邊,我記得以前有一間道觀供奉三清。在台灣真正的道觀比較少,在大陸就比較多,現在我們如果去大陸觀光旅遊,有道教的廟,叫做道觀。我們如果去參觀道觀,我們就可以看到有道士(道長)、道姑的打扮。在此我們說明一下,大家比較有一個概念,看到這裡講道長,我們就知道,道家出家修行的人。
這裡是記載,『有神人化為道者』,這位道長不是普通人,是神仙變化的。在中國歷史上道家修行成仙的很多。這是神仙變化一位道者,就是說一位道長來跟他的父親講:『汝祖父有陰功』,祖父就是楊榮楊少師的曾祖父,對楊少師的父親講,你的祖父他們有做好事,曾經救過很多人的性命,有陰功,他的子孫一定會貴顯,就是講子孫會發達。這位道長就指點他,『宜葬某地』,將他祖先的骨頭葬在哪個地理。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風水。有一塊風水很好的地,你可以將你祖先的骨頭葬在那個地方,把他葬在那裡。楊榮的父親就把他祖父的骨頭葬在道人指點的處所。這位道人跟他指點葬在某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現在所說的『白兔墳』。當時他葬的地點很有名,大家也都知道,叫做「白兔墳」,白兔墳的墓地。這講到地理,確實有風水地理,好的風水地理,一定要有福報的人才能得到,所謂「福地福人居」。如果沒有福報的人得不到好的風水地理,福報是自己修來的,要修善積德才有福報,才能得到好的風水地理。
『後生少師』,以後楊榮就出世了。『弱冠登第』,「弱冠」就是二十歲,二十歲就考取進士。古代讀書人最高的學位就是進士,相當我們現在講的博士。官一直做到三公,少師是屬於三公之一。皇帝對他非常感激,追封他的曾祖父、他的祖父、他的父親『如其官』,就是他的父親、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皇帝都冊封,他的祖先的官位跟他一樣大。「如其官」就是說跟他一樣,他的官位是少師,所以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追封為少師。『子孫貴盛』,就是說子孫顯貴興盛,一直到今日。『至今』,這個「今」就是一直到了凡先生在世的時候,是那個時代,就是明朝的時候。他這個家庭裡頭,還是很多的賢人,代代都有賢人,這是祖宗的積德。這第一位。第二位:
【鄞人楊自懲。】
『鄞』是現在浙江寧波。我們台灣也很多佛教徒到普陀山去朝聖,普陀山最普遍就是從寧波坐船,去寧波坐船到普陀山,去朝拜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講到普陀山從寧波去,大家就比較有印象。浙江寧波,古時候稱為鄞縣,在這個地方,當時有一位楊自懲先生,姓楊,名叫自懲。
【初為縣吏。】
在縣衙當一個書辦,就好像我們現在講書記官,辦文書,文書官,這一類的。
【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這是他的德行,『存心仁厚』,推己及人。『守法公平』,決定不受人家的賄賂,就是說他不會貪污,做事情很公平,很有仁慈之心。
【時縣宰嚴肅。】
『時』就是當時,縣官非常的嚴肅。
【偶撻一囚。】
就是說有一次偶然之間鞭打一個囚犯,一個犯人。古代有鞭刑,鞭打。鞭刑,現在在我們台灣是沒有這個刑罰,但是現在在新加坡還有鞭刑,有的犯罪要打三鞭、打四鞭。聽說如果鞭打下去,皮都會裂開,血水就流出來。鞭打一個囚犯,被鞭打了以後,這個犯人:
【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
這個囚犯觸怒了縣官,這個縣官就把他毒打一番,用鞭來打他,打得遍身流血,打得全身是血,這個縣官怒氣還沒有消。
【楊跪而寬解之。】
楊自懲跪在地下,幫這個囚犯求情。
【宰曰。】
這個縣官就講:
【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在楊自懲替犯人求情的時候,縣官就說:這個囚犯壞事做太多了。『不由人不怒』,縣官說出他發怒的理由,為什麼他會發這麼大的脾氣?就是這個人壞事做太多。
【自懲叩首曰。】
楊自懲『叩首』,「叩首」就是跪在地下向他叩頭,向他報告,向縣官來報告。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楊自懲說得很好!『上失其道』,這句話很不容易說出來,從這個地方看,他確實是存心仁厚。因為要講這句話是很不簡單的,如果上面的人不高興,恐怕他這分差事就沒有了,就會被人辭掉工作。但是他這句講出來,很不簡單,他講的話是真話,「上」是指朝廷(他講這個話,當然他也不怕自己的差事沒有了,所以他才敢講這個話),他講現在朝廷本身有過失,人民對朝廷信心喪失。由此可知,百姓犯法過在哪裡?過在沒有人教導他;也就是說百姓怎麼會犯錯誤?沒有人教他。誰負責教導?儒家教學,地方官員,縣市長。知縣,古時候稱為「父母官」,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做一個縣官(我們現在講縣長、市長),你管理這個地方、這個地區,你是這個地方人民的父母。對這個地方的人民,要像對待你的子女,愛護你的子女,這種心態來看待、來照顧,所以稱為父母官。不但是做這個地方上的父母官,要愛民如子,而且你還是這個地方人民的老師。你要教導這個地方的人民,你有責任、有義務來教化,教這個地方的百姓,你是這個地方人民的老師。你是人民的領導,古時候講君,我們現在講領導的人,你是這個地方上的首長。所以儒家講過去做官的人,在這個地方,為人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做他的領導人,做他的父母親,做他的老師。「之」是人民,地方上的首長是人民的領導、是人民的父母、是人民的老師。現在,你這個地方上的人,你的子弟為非作歹,這是你沒有把他教好。這就是說「上失其道」裡面的含義很廣。
楊自懲先生真是有膽識,平素這個人有德行、有膽識,敢說真話。你在審問,『如得其情』,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應該要判重刑,你要憐憫他,不能生歡喜心,『喜且不可,而況怒乎』,你判他重刑,生歡喜心都不可以,何況發怒、發脾氣?縣官畢竟是做官,有讀書的人,也不錯,聽了楊自懲的話,他發怒的情緒也就降溫了,沒有再繼續發怒了。沒有再繼續發怒,當然就不會再繼續打那個犯人,不然那個犯人可能被他打得半死了。這是楊自懲先生在衙門裡面看到這個事情,做這個好事。
【家甚貧。】
楊自懲家裡面也是很貧寒,為什麼?我們一句俗話講,「做官清廉,吃飯攪鹽」。他沒有收人家的賄賂,也沒有貪污,只是拿公家的俸祿。拿個薪水來維持生活,這個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當然家庭經濟不是很好,只是勉強能夠過日子。
【饋遺一無所取。】
就是講人家贈送的禮物,當然他幫助這些苦難的人,特別是這些囚犯,他有憐憫心,常常幫助他們,人家當然有些會來送禮,來拜託人情的。他『一無所取』,大公無私,都沒有接受人家的禮物,完全憑著自己良心辦事,決定不受賄賂。
【遇囚人乏糧。】
有時候,因為囚犯糧食缺乏:
【常多方以濟之。】
看到犯人沒得吃,他天天想方法來幫助他們,到一些能夠行善的人家,請他們家庭比較過得去的人捐助,幫助這些囚犯,囚犯的糧食缺少,不夠吃,希望能夠讓他們吃得飽。這在古代常常有這種事情,犯人常常糧食不夠,吃不飽。
【一日。】
有一天。
【有新囚數人待哺。】
就是說有新來的囚犯,有幾個人沒得吃,送到他這裡來,送到他這個地方來。
【家又缺米。】
他家裡面米甕的米又不多。
【給囚則家人無食。】
如果是要將他家裡面米甕的米都給囚犯吃,他自己家裡的人沒飯吃。
【自顧則囚人堪憫。】
如果自己吃,但是這些犯人很可憐,他們沒得吃。
【與其婦商之。】
就跟他的太太商量。
【婦曰。囚從何來。】
他太太問:這些囚犯是從哪裡來?
【曰。自杭而來。】
『杭』就是杭州,從杭州來的。杭州也是在現在的浙江省,杭州到寧波也有一段路,尤其在古代交通不方便,都是靠走路。
【沿路忍饑。菜色可掬。】
從杭州來,一路上忍著飢寒,臉色都很難看,因為沒得吃,沒營養。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就是說跟他太太商量以後,將自己家裡面的米,本來是煮飯來吃,現在變煮稀飯。煮稀飯,水就加得比較多,自己也吃一些,一半分給囚犯。煮稀飯,自己吃稀飯,也給這些囚犯吃稀飯,這是他做善事。這是很難能可貴,自己家庭貧寒,在這個情況之下還能這樣來做善事,這是非常非常之難得。
【後生二子。】
後來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
【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
這是他的果報,自己積善積德,兒孫就貴顯,這兩個兒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侍郎」,這個地位就是像我們現在講的副部長。「吏部」,那個時候不稱部長,稱「尚書」,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
【長孫為刑部侍郎。】
『刑部』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法務部、司法部,也是做到次長。
【次孫為四川廉憲。】
『廉憲』也是古時候官職的名稱,以後在明朝稱為按察使,一般也稱為欽差大臣。
【又俱為名臣。】
『又俱為名臣』就是說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賢德大臣。
【今楚亭德政。】
歷史著述不是很詳細。『今』,是了凡先生同時代的。楚亭、德政這兩個人:
【亦其裔也。】
這也是他的後代。這是在縣衙裡面做一個小書辦,積功累德,做好事,後代有這麼好的子孫出現。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