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03/3/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21
《了凡四訓》。諸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講到《了凡四訓》第四篇「謙德之效」,了凡先生舉出幾位在當時謙虛得到發達果報的人,最後一位就是張畏巖先生。
張畏巖先生一開始(就是年輕的時候)也是傲慢心很重,去考試,考舉人沒考中,就大罵試官,罵考試官瞇目(就是沒眼睛),他認為自己寫的文章很好,為什麼考試官沒有錄取他?當他在大罵的時候,旁邊有一位道人,就是在道教出家修行的人,一個道者在旁邊笑。張先生看到這個道者在旁邊笑,更加生氣,脾氣就更大了,轉過來向道者發脾氣。這個道者跟張先生說:我看你作的文章一定不好。張先生聽到更加生氣,他說:你也不曾看過我的文章,你怎麼知道我的文章好或不好?道者再告訴他:我聽人說要作文章必須要心平氣和,心氣平和,這樣才能夠寫出好的文章。我看你在這裡發脾氣,一直罵考試官沒長眼睛,沒有錄取你的文章,你心不平氣不和,你的心理很不平衡。你平常就是這個樣子,心不平怎麼能夠作出好的文章?張先生也非常難得,畢竟是有讀過聖賢書的人,也明理,聽到這個道人對他說這些話,感覺很有道理。這時候他的怒氣才消了,反過來向道人來請教。道人才對他開示,教他如何做個改變,功名才有希望。教他謙虛,謙虛並不需要用到錢,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總是處處感覺自己都不如別人,能夠接受別人的建議,接受別人的指導,不會自以為是,不會自己以為自己什麼都對,教他要謙虛。「況謙則受教有地」,受就是接受,尤其跟一位老師來學習,主要要有這種學習的態度,必定要虛心,才能夠受教。如果這個學生、這個弟子不能接受老師的指導,這個老師縱然是佛菩薩再來的,也沒有辦法幫助他。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為什麼同一個老師,老師對每位學生的教導不完全相同?是不是老師不公平,老師心不平等?不是,主要是學生學習的態度每個人不一樣。學習的態度就是這裡講的謙虛。謙虛,有人比較謙虛,有的比較不謙虛,有的完全不謙虛。完全不謙虛的這種學生,老師教導他、告訴他,他是完全不會接受,換句話說,完全不能夠得到利益。所以,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也給學佛的人開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老師如果完全沒有恭敬心,一分的利益也得不到。老師觀察學生,看你能夠接受到什麼的程度,他就教你到什麼程度。看你有一分的誠敬,你能夠接受一分,他只能夠教你一分;你能夠接受二分,教你二分;你能夠接受十分,教你十分。這是完全根據學生學習的態度,並不是老師有偏心。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瞭。不能接受的人,你愈教他,他就愈生氣,他就愈不能接受,反而與他結冤仇,兩方面都沒有利益,都造業。
這位張先生他就是能夠接受道者對他的開示,這個道者宛然像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的開示。了凡先生如果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他一生沒有辦法改造命運。遇到雲谷禪師,禪師也會觀機,知道他這個人有善根能夠接受。我們在這裡看到這個道者對張畏巖先生的開示,這個道者他也必定知道,張畏巖一時的錯誤,但是畢竟還有善根能夠接受,他這樣對他講才有用。如果看看他,怎麼說他都不接受,一定不會去跟他說,講了不但無法幫助他,反而結怨,得到反效果。張先生果然依照道者的開示,真正認真自己做個轉變。原來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都是對的,從此開始念念謙虛。所以後來果然中了一百零五名的進士,這是張畏巖他改造命運的一個關鍵。我們學佛的人不只是要求一個改造命運,學佛就是要成佛、作佛,當然道德標準超過世間一般的人太高了,當然謙虛一節,一定要修得更圓滿。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的總結,「虛心屈己,受福之基」。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
這幾句話很重要。『虛心屈己』,「虛」就是說我們與人相處表現有謙虛之心,委屈自己,自己委屈些,這是受福之基,可以接受福報的基礎。上一集也給大家報告,我們舉一個比喻,茶杯別人要倒東西給你,要倒甘露給你,你自己的杯子要空空的,才能夠接受。如果你自己裝得滿滿的,別人的甘露要倒給你就裝不下,倒下去就溢出來。用這個來比喻形容謙虛之心,才是受福之基。『神明』,鬼神的事情,這是古今中外都有,佛經講得最清楚。這是事實的存在,並不是講神話,現在的人認為這是迷信,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佛跟我們講的都是事實真相,只是我們現在是肉眼凡夫,我們沒有親眼看到。但是沒有看到的東西非常的多,我們沒有看到而事實存在,在這個宇宙之間太多太多了。所以你不能說沒有看到就斷定他是沒有的,這是決定錯誤的。『趨吉避凶,斷然由我』,我們要趨向吉祥,避免凶災,這個主權都是在我們自己,這與別人沒有關係。我們要得到吉祥還是凶災,都自己可以做主,這佛菩薩、鬼神也沒有辦法幫助,任何的人都沒有辦法幫助,只有自己才能夠幫助自己。『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你如果表現謙虛之心,處處都讓人、委屈自己,天地鬼神看到,他就會憐憫你、會降福給你。『方有受福之基』,這樣才能夠接受福報,這是受福的基礎。
【彼氣盈者必非遠器。】
就是說這個人氣勢凌人。這在我們周圍,我們就常常遇到,這個人做事情都要佔上方,出風頭,都要欺壓別人,貢高我慢,自以為是,自己認為自己都是對的,要說別人,不讓別人講,這個人的前途不會遠大。『必非遠器』,「器」就是度量,度量有大小;這個人的度量不大,度量不大成就也不大。
【縱發亦無受用。】
要是這個人器量很小,不能夠接受別人,這個人縱然眼前看他是發達了,但是他發達享受也不會長久,時間不長久,也沒有什麼受用。
【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
這就是說如果稍稍有點見識的人、有點常識的人,必定不忍心把自己的度量搞得那麼狹小,只有自己都沒有別人,這就是自己遠離自己的福報。可是今天在社會上,我們看到這一類的人不在少數。
【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謙,你接受別人對你的教導才有地,有地就是有一個地方,譬如我們要建一間房子,要有一個地點、要有土地。就好像我們要接受佛陀的教育,或是世間聖賢的教育,如果不謙虛就好像沒有地基一樣,好像要建房子沒有地基,這非常的重要。我自己個人在出家這十九年當中,在道場師父教我怎麼去做,我就照他的意思去做,沒有我自己的意見。縱然有時候有懷疑,不了解,也先照他的意思去做,到以後慢慢就了解他的用意。有很多同學就不能接受,為什麼不能接受?他有他的想法、他的看法,執著自己的成見,不能夠接受師長的指導。所以這樣就學不到東西。這就是沒謙虛之心,受教就無地。謙就是受教有地,我們總是感覺師長,他的道德學問總是在我們之上,見識閱歷總是比我們還多,既然跟他學習要放下自己的成見,接受他的指導。當然有時候有很多事情,我們一時不能理解,但是經過之後慢慢能夠了解,原來順逆皆方便。教學有時候用到正常的方法手段,有時候用到非常的手段。但是不管是順還是逆、正常還是非常的教學方式,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指點我們走向無上菩提之道。所以這裡講,『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就是說不能缺少。下面講: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
這是了凡先生舉出古人的話來說。你如果有志求功名,必定得功名;有志求富貴,必定得富貴,人有立志,就是立定人生的方向目標,好像樹有根。立志以後,『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這樣自然能夠感動天地。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佛在《楞嚴經》上講,「末法時期」,也就是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就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跟佛菩薩不同在哪裡?諸佛菩薩教人正法,教人斷惡修善;妖魔鬼怪教人邪法,教人增長貪瞋痴慢,他教的東西不一樣。我們想想,現在這些世間人,為什麼這麼多人去信仰邪教,接受邪法?很簡單,他教你貪瞋痴慢,教你享受五欲六塵,教給你可以不擇手段,這正好符合世間人的煩惱習氣,自然就跟他去了。所以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惡的力量充滿社會,正法只有隱藏起來。正法希望不被邪法完全滅絕,只有用低姿態來求生存,正如經典所講的,末法時期「法弱魔強」。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在這個環境當中我們一心向善,自然得諸佛菩薩、善神的保佑。不要看到現在社會的現象,處處讓我們灰心。如果我們真的灰心消極了,不僅是不利於自己,自己不能夠奮發向上,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既不能提升,必然墮落。我們也對不起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對不起歷代祖師大德正法的承傳,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即使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還是要立志,我們要向上,我們要做出一個好榜樣給人看。艱難、困擾決定是有的,這個力量肯定是很大,阻礙的力量是很大,我們要能夠突破。當然,外面邪魔力量十分強大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退避,要先避開。古大德的方法是隱居,隱居起來,躲到深山隱居,與邪魔決定不產生利害的衝突,這樣正法還可以保存下去。古來的大德遇到這種災難,往往是隱居在深山,隱居在深山教一、二個學生,不多,一、二個,保持法脈永遠不斷。到了眾生有福報的時候,由這些傳人再傳到後代,決定會開花結果。譬如禪宗就是很好的例子,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法,沒有人認識他,跟梁武帝見了面,言談之間不能得梁武帝歡喜,梁武帝不護持他,他只好到少林寺去面壁。他在少林寺,一生只遇到一個傳人而已,就是禪宗二祖慧可禪師。慧可一生,他也是傳一個人而已,傳至第三代僧璨。一個大德,他一生只要有得到一個傳人就算很好,因為有一個人就可以了,這個人再把它傳下去,他的法脈就不會斷掉。所以禪宗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是我們中國禪宗的初祖,一直傳到第五代弘忍大師,都是單傳,每一代都傳一個人。到了第六代,六祖惠能大師的時候,因緣成熟了,五祖忍和尚把這個法傳給惠能,惠能竟然在一生當中傳了四十三個,這我們在《壇經》都有看到這個記載,而且把禪宗傳遍中國。這在佛法講「時節因緣」,因緣不成熟不能勉強,勉強去做決定受其害,反而受害不得其利。
這是古人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古人讀書求取功名富貴的用意,前面也跟諸位說過,大概都不外乎尋求一個為眾生服務的機會。在今天的社會,可以說在本質上跟從前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要找一個為社會、為眾生服務的機會非常的多,也不須要去求取功名,也能夠達到為一切眾生興建大利,每一個行業可以說都有平等的機會。在工商業裡面,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很多跨國的公司,這些企業家可以說古時候功名與富貴,他們都是兼而有之。這是過去生中修積的大福德因緣,才有這樣殊勝的果報。佛經裡面常常跟我們說,要福慧雙修,果報才真實。如果是修慧不修福,只是修智慧不修福報,換句話說,雖然有聰明智慧,物質生活會過得很辛苦,生活環境會很不如意。假如是修福不修慧,造業的機會就特別多,這一生福報享盡了,沒有智慧又再造罪業,來生去哪裡?到三惡道去。
生在現代社會,受到現代的教育,一般人都把天地鬼神看作迷信。自己得富貴之後,往往縱情享受,不斷造惡業。不知不覺當中造了很多的罪業,他知不知道?他知道,損人利己。尤其像這些大企業家,今天整個世界金融,操縱在他們的手上。股票、匯率,他們想要漲就漲、要跌就跌,做這些不正當的遊戲。這幾年亞洲產生金融風暴,很多國家有很多企業家差不多將要破產。這個國家的人民,僥倖得來的財富固然有,但是老老實實以自己血汗賺來的錢也很多很多,遭遇到一個金融風暴,一生的辛苦都被人家拿去了。這造的業重,這個業太重了!傷害多少人的生命財產。這裡頭怎麼會牽涉到生命?很多在金融風暴之下,財產一旦貶值,錢貶值了,貶值的幅度如果太大,譬如十萬元變一元,等於那些錢就都沒用處。他的打擊受不了,自殺的、跳樓的,這也是我們在報紙、雜誌、電視、廣播常常看到、聽到。還有很多同修告訴我們導師,現在自殺的人太多了。年紀大的人,厭世自殺,感覺這個社會沒有前途、沒有希望;年輕的人不得意的時候也自殺。甚至現在看到中小學生,我們也常常聽到跳樓自殺的,什麼原因自殺?考試不及格,分數不如人。你說這是變成什麼世界!
如果是個有良心的人,是個受過聖賢教育的人,一定發心來挽救這個劫運,不要讓這個劫運真的被預言家說中,那實在是人類最大的不幸!這個事情,細細的想,難,是真難!可是再難也要去做,不能不做,古人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才是仁人志士。佛家說圓滿的智慧、善巧方便,今天的人講高度的智慧、靈活的手腕,靈活的手腕就是佛家所說的善巧方便,幫助這個社會,從哪裡幫助起,這是我們現前重要的課題。我們仔細觀察,現在眾生病在哪裡?病在迷失了自己,迷而不覺,因為迷,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良心,良心是真心;妄心用事,這妄心就是講感情用事,真心是理智。人失掉理智,感情用事,這還得了嗎?因此才會變成邪而不正,染而不淨,心裡頭是污染的,不是清淨的,這是病根之所在。挽救之道就像儒佛所說的,要教他,今天挽救之道不是別的,是教育,是教學。也有人說現在教育很發達,城市鄉村學校很多,比古時候不知道超過多少。這個話從形式上來講沒錯,如果就實質來說,現在學校沒有教育。學校雖然多,學校的內容是在教什麼?我們有沒有仔細去想一想,有沒有冷靜的去觀察?
究竟什麼叫教育?中國古大德對這個「教」,他有個定義,什麼叫做「教」?先覺覺後覺,叫做教;先知覺後知,叫做教;先知先覺叫做聖人,在佛家就稱之為佛菩薩。他們先知先覺,我們不知不覺,他來教導我們,我們也覺悟了,也知道了,我們是後知後覺。如果沒有這些人教導我們,我們怎麼會覺悟?聖賢人的教學內容,可以分幾個方面來說:第一,他教學的內容,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這四個字用現代話來說,諸法就是整個宇宙人生,實相就是真相。哪裡有迷信?哪有不是之處?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果然明白了,人生是我們本人,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今天對本人(對自己)迷了,不知道自己,不認識自己,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不知道,我們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對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也是迷而不覺,這個環境怎麼來的?怎麼變化的?現在是如此,以後會再變成怎樣?都不知道,這就是迷。迷了才會胡作妄為,破壞了自然生態,破壞了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你為什麼會破壞?你迷,你不知道事實真相。古人跟我們說,宇宙之間,其大無外,裡面的狀況非常複雜。佛家講十法界,十法界是大分,大的分為十個法界,分作十大類,這十大類每一類詳細又再去分,無量無邊,我們對這裡面的情形一無所知。無知也就罷了,還完全加以否認,說經典講的是迷信,那就是了凡先生所說的,我們自以為是,貢高我慢,沒有絲毫謙虛,連接受佛陀聖賢教育的機緣都斷掉了。即使佛菩薩聖賢來,也不會對你說一句話。為什麼不講?講了也沒用,你也聽不進去,你不能接受,你會排斥,你拒絕,這還得了嗎?
但是我們在這半個世紀裡面,也走過很多國家地區,我們接觸當然多數是中國僑民,跟東南亞這些小國家的僑民。我們相聚在一起,總是亞洲人,總是黃皮膚的人。這些人縱然在這一生當中,沒有受過古聖先賢的教誨,但是他的上一代,再上一代,曾經接受過;換句話說,他還有這些種子習氣,我們把儒釋道三家的教義,大略提出來跟大家探討,大家聽了都能夠生起歡喜心,這在佛法裡面叫善根發現。不僅是在中國人的分上,現在有很多很多西方的人(西洋人),我們在美國、加拿大、澳洲遇到更多,跟他講這些倫理道德、講聖賢教誨,都能夠歡喜接受。於是我們就肯定了。
孔孟的教學,是不是孔子的學說?現在人都說,「孔子的學說」,「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個觀念錯誤!孔子所說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都是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人,我怎麼能夠相信?我怎麼能夠接受?我為什麼要受他的影響?自以為聰明,自視甚高。有一些人就是這個樣子,自己自以為是,不接受,其實他自己想錯了、看錯了。孔子、釋迦牟尼佛,這個學說、這個理論,不是他說的、他創造、他發明的,不是!孔老夫子自己說,他一生沒有創作,現在的人說創作,孔夫子沒有創作。夫子說他自己「述而不作」,一生沒有創作,他說的都是將古聖先賢的教誨又再重複來說,不是他自己創作的。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複講,像我們講經,重複將老師、將祖師大德、佛菩薩經典,我們重複來講它,不是我的東西,不是創作的,不是自己發明的。釋迦牟尼佛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也不是自己的,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創作,他說的東西從哪裡來?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也不是自己的意思,釋迦牟尼佛他也沒有創作。他說什麼?他說我這也是從古佛(比我還要早成佛),他們說的,我再重複把它說一遍。我們會問,古聖先賢是誰?古佛是誰?追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的心性,自己的真心。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話講得好!一切眾生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就具足跟一切諸佛聖賢一樣的智慧、一樣的能力、一樣的相好、一樣的福報,所以佛看眾生是平等的,佛看眾生是尊敬的;我們輕視佛菩薩,佛菩薩不輕視我們,他知道我們跟他沒有兩樣,只是我們現在迷失了真心,迷失了自性,變成這個模樣。我們總有清醒的一天,醒過來就跟他無二無別。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華嚴經》一句話就把我們說破了,你有妄想,你有執著,所以這些相好、智慧、萬德萬能你無法證得,這個原因障礙了。我們的毛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害了我們,使我們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
這才真正知道,大聖大賢、諸佛菩薩他們的智慧,他們的能力,他們的教誨,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決定沒有加絲毫的意思在裡面,有意思就是妄心;不加絲毫意思,就完全沒有妄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們導師說這十個字來形容我們的真心本性,從這裡流露出來的。所以聖賢的教誨、佛菩薩的經教,都是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別人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如果你能夠體會到這一層,你自自然然就歡喜接受,為什麼?它不是別人的東西。我念孔子的書,不是孔子的,是我自己心性裡面的;我讀佛經,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是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經典,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二無別,這樣我就願意去接受,這才是事實真相。
今天我們要講興建大利、種大福,要在哪裡種?如果對於現實社會裡頭,種種狀況你都能夠瞭然、都能夠明白,你就知道,救人無過於消除他錯誤的知見。要怎樣幫助眾生,放棄錯誤的想法、看法,學習聖賢人他們正確的觀念?由此可知,這個事情是教育。所以中國在古代,《禮記》裡面所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全國的人民,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同樣一個道理,年輕人成家了,結婚生子成家了,家庭什麼最重要?教學為先。所以,家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大根大本,做父母不容易!家庭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從母親懷孕那天開始,知道自己懷孕了,就要教你的小孩。怎麼教?我的心要正,我的行要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因為母親起心動念、身體造作行為,都會影響胎兒。今天講父母愛子女,你如果不能這樣照顧,你不是愛你的子女,你的子女將來出世長大,不會聽你的話,你自己要負責任,你沒有把他教好。所以,教小孩,從胎教開始。小孩生下來之後,他的眼睛一張開就能夠看到外面,我們要給他看什麼?要用純正之法給他看,決定不能讓他接觸邪惡,邪惡的畫面不能讓他看到,邪惡的音聲不能讓他聽到,從小時候培養他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父母對兒女真正的愛護。
到五、六歲的時候,要教導他讀書,要教導他學禮,學禮就是要有規矩,這是中國古代的小學。我們今天說實在話,非常可憐、可悲,我們沒有受過這個教育,所以看到古書上的記載,我們非常羨慕。古人從小孩就開始教起,所以印象非常深刻,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培養成習慣,一生他都不會改變。六、七歲教他做人的一些規矩(我們導師在圖文巴教出家眾,從《弟子規》這本小冊子裡面教起),這個小冊子裡面所說的一些原理、原則,一生他都奉行,都不會違犯,這是幼年的教育。古時候七歲上學,上學就是上私塾,私塾有老師負責教學生,接受正式的教育。《弟子規》是學前的教育,沒有這個基礎,不能接受正規教育。正規教育,老師教什麼?教孝、教忠,教孝悌忠信,這是老師的事情。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要怎麼教法?光是口頭說不行,印象不夠深刻,要自己做給學生看,父母要做給兒女看。
所以我們導師講到他以前讀私塾,他的父母準備很豐厚的禮物,去到鄉下,一個祠堂裡面有個大殿,供奉「大成至聖先師神位」,就是孔老夫子的牌位。在夫子的牌位,三跪九叩首,這是最敬禮。父親在前面拜,學生(他的兒子)跟在後面拜。拜完之後,再請老師上座,恭恭敬敬,也是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節,這就是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就是教他背書,古時候沒有句讀,老師用硃砂筆在書的旁邊圈個圓圈斷句,念得正確。學生從《四書》、《幼學瓊林》,這都是一般的常識,現在講常識課本;有念《千家詩》,有念《百家姓》,老師教句讀;念古文、念《左傳》,這都是古聖先賢的典籍。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如果不提倡倫理教育,沒有因果教育,沒有大乘佛法的教育,這個社會動亂很難平息,很難恢復秩序。我們近代印光祖師說,現在如果沒提倡因果報應的教育,縱然佛菩薩跟所有的神仙在這個時候統統下降,也救不了這個世界。七十年代,我們導師也講很多遍,一九七O年的時候,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有一次歐洲有一個國際會議,特別請他去講演。他在演講當中提出了一個警告: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的紛爭、世界上的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英國人說出來的,他這一次演講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效果。那個時候我們導師還在台灣,他看到台灣天主教突然提倡祭祖,感覺到非常驚訝!過去基督教、天主教不准人祭祖,都把祖宗的牌位拿去燒掉。他們怎麼會提倡祭祖?他就感覺不能了解,到處打聽,以後有一位趙默林居士告訴他。他說于斌樞機主教從歐洲參加這個會議回來,大概是聽到湯恩比這個講演,不但他感動了,連教廷也感動了。天主教的教廷,就是他們的教皇,那個時候下了一個命令,讓全世界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主動要找佛教來對話。所以天主教跟佛教關係逐漸逐漸接近,這是一個根源。在台灣我們導師曾經去天主教神學院教過書,與湯恩比這個講演有關係。這是我們中國孔孟倫理的學說跟大乘的教學,我們不能不注意。
現在我們看末後這二行文:「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這我們剛才有講過,要謙虛、要方便。現在外國人比我們中國人還謙虛,能夠接受孔孟學說,能夠接受大乘的經教。「自然感動天地」。
【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
開頭不是真心,要求科第不是真心。
【不過一時意興耳。】
一時高興,去參加考試,考一考。
【興到則求。興闌則止。】
興趣來就去求一下,興趣如果沒有就算了,他就不會再去求了。這跟我們一般做事情一樣,不管做什麼事情,要有長遠心,要有耐心;如果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一時的興趣,去沾一下,去做一下,興趣如果沒有了,他就不做了,這一定不會成就。譬如我們出家學講經,也是一樣,一時興趣來學一下。所以到新加坡參加講經弘法培訓班的同學,我都是建議他們,根據我自己這十幾年講台的經驗,我跟他們建議,如果不是很不得已,講台的訓練不能中斷,不能斷掉,如果中斷就不會成就了。所以看到很多法師去新加坡,去參加講經弘法培訓班,尤其大陸很多法師,回去沒有繼續再講經了,沒有繼續就中斷了,當然就不能成就。任何事情都是一樣,跟這裡所講的,『不過一時意興耳』,你一時興趣就求,興趣沒有了就不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
孟子有這二句話,這二句話是對齊國大王說的。齊國大王喜歡音樂,但是他是個人喜歡音樂,如果能夠與民同樂,齊國就會興旺起來。
【予於科名亦然。】
我對於科名,求取科名的心也是這樣。也像孟子所說的,一定要落實、推廣到積德行善,要盡心盡力去做。得到這個功名,得到這個地位,像他得到縣長,有這個機會為民眾服務。只要存這種心,行這樣的善事,命運與福報自己都可以主宰了。好,《了凡四訓》,我們就簡單報告到這裡圓滿。謝謝各位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