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03/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06
《了凡四訓》。各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說到「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這是他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一番話之後覺悟了,他本來外號叫學海,從這天開始他就改作了凡。了是明瞭、了脫;凡是凡夫,就是說明瞭之後不要再落在凡夫這個地位,他要了脫,要做一個改變,與過去就不同了,這個意思是在這裡。
【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今天明白了,知道命運可以改造,數是可以能夠突破的,不願意再做凡夫受命運的束縛,一心想要超越改變,所以把號改成為了凡。他悟了立命之說,有這個大的轉變。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這一段就是接受雲谷禪師開示之後,他改號了凡,真正下功夫在修持,跟以前就不一樣了。從此以後就戰戰兢兢,每天提高警覺,這個心警覺性很高,就感覺跟以前都不同了,這是修持功夫剛剛得力的現象。我們要常常勘驗自己,就是考驗、勘查,看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今天這一天有沒有空過?如果自己功夫不得力,這一天空過了,就是這一天白過了,白白浪費了一天。古時候諺語常常講,光陰非常寶貴,「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寸金子,你沒有辦法去買一寸的時間,一寸的光陰,金子都買不到;「光陰一去不復回」,時間如果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真正成功的人,無論是世法、是佛法,沒有一個不愛惜光陰的,沒有一個不珍惜光陰的,就是說都會把握時間,利用時間,天天求精進,一天都不能空過,這種人決定有成就。了凡從這個時候才算是認真用功,每天依照功過格做反省的功夫。所以每天戰戰兢兢,於是感覺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每天過日子是『悠悠放任』,一天過一天,沒有留意,沒有感覺,一天過一天。現在感覺自己有戰戰兢兢的氣象,有一點不同的氣象了,時時刻刻能夠提醒自己,唯恐自己起惡念、說錯了話、做錯了事情,他有警惕的念頭,有這個警覺心了。
『常恐得罪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以現代科學的話說就是跟我們生活在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這些眾生高維次能夠看到低維次,低維次見不到高維次,就是說比我們高的他看得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像天地鬼神,他看得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譬如我們人看螞蟻,我們看得到螞蟻,螞蟻看不到我們人;小蟲子我們看得到牠,牠看不到我們。牠們的生活是在二度的空間,我們生活在三度的空間,我們人是三度空間,螞蟻,在地上爬的蟲子、蟑螂,牠們這些是二度空間。牠看不到我們,我們看得到牠;我們了解牠,牠不了解我們。同樣的道理,我們是三度空間,如果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天地鬼神,他的空間維次比我們還高,他看得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過去有人問我們導師:天地鬼神難道真的有嗎?我們導師沒跟他講真有、假有,都沒有跟他講。怎麼跟他講?因為現代的人都有些科學觀念,他相信科學,我們導師說法的方便,就用現在的人能夠理解的話跟他講。他說:科學家說的有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就是中國古人、佛經裡面講的天地鬼神,現在科學家說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他生活的空間維次比我們還高,他知道我們,我們不知道他。所以是真的有,不是假的有,實實在在有,有天地鬼神。這些眾生,只要我們心地真誠清淨,我們也能夠突破空間的界限,跟他們往來,跟他們溝通,不是做不到的。
我們在三度空間,跟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打交道往來,這不是很困難的事,這差一、二度不是很困難,更高維次的空間,當然就比較不容易。正如同我們是一個平民百姓,我們一般的老百姓,我們要跟一個鄉長、里長,要去跟他往來,他地位比我們還高,但是我們要去找他也不是很困難。這就譬如我們是三度空間,四度空間,像里長,五度是鄉長,雖然平常不是常常在一起,但是我們要去找他也不困難。我們如果要跟部長級以上的、跟總統要打交道,那就不是那麼簡單,就比較困難了,為什麼?他們的地位太高了,我們不容易能夠見到,這個機會很少,跟這個道理一樣。所以四度、五度空間跟我們比較近,就好像我們的鄉長、里長一樣,容易接近。像天神,天神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那個高了,我們跟他往來就不容易,那必須要更深的定功,我們普通一點定功是做不到的,經上常講「甚深禪定」。在如來果地上確確實實達到一念不生清淨到極處,於是無量無邊空間維次全部都突破了。所以他們生活的空間就大了,太大了,虛空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句話是實話,決定不是讚歎,是真實的,也不是誇大,不是誇口,實實在在的。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有這個能力,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佛說統統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有這個能力。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是因為你現在有障礙,什麼障礙?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障礙你自己。你只要能夠把這些東西放下,你的智慧現前,你的能力現前,也就是你有能力突破各種不同維次空間,天地鬼神你都跟他往來,都跟他見到了。我們今天雖然沒有能力,心還是動亂的沒有能力突破,但是要知道,天地鬼神看到我們,我們起心動念要想到他在我們身邊,於是惡念自然不敢起來,惡的行為自然會捨棄,達到斷惡修善、改過自新的效果。下面舉個例子,遇到有人憎恨我(就是討厭我)、有人毀謗我,在以前了凡先生遇到是絕對不甘心饒過別人的,你來毀謗我、侮辱我,我一定不放過你,他決定有報復,過去還沒遇到雲谷禪師以前,遇到這種事情,一定是這樣。現在他懂了,懂這個道理,不要報復,心平了,能夠『恬然容受』。「恬然容受」就是說他的心,心量慢慢拓開了,可以包容了。人家罵他也好,蹧蹋他,毀謗他,侮辱他,他都不會計較了,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初步已經得力。這是說他的境界提高,境界提升了。
【到明年。】
到了明年。就是說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以後,他開始去修了,修到初步有這個境界,人家侮辱他、憎恨他、討厭他,他心都很自然,心不會起煩惱,不起憎恨心,不起報復心,恬然容受,修到這個功夫。『到明年』,就是經過一年。諸位要知道,他是三十七歲遇到雲谷禪師的。他遇到雲谷禪師那一年是三十七歲,明年,過一年是三十八歲。所以說「到明年」。到明年:
【禮部考科舉。】
就去考試了,經過一年他去參加考試。『科舉』,這是『禮部』的考試。「禮部」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教育部,譬如我們現在教育部辦考試,古代叫做禮部。就去參加考科舉。
【孔先生算該第三。】
他參加這次考試,照以前孔先生幫他算命,他這次考試應該是考第三名。
【忽考第一。】
原來幫他算他是考第三名,這次去考試竟然變第一名。這就是他修持功夫改變了他的命運,第三名竟然變考第一名。
【其言不驗。】
孔先生幫他算的命,頭一次不應驗。他改變命運了,命運改變、提升了。
【而秋闈中式矣。】
『秋闈』,就是說同一年,同那一年的秋天,這是去考舉人,他考中舉人。考中舉人,他命裡沒有的,命裡頭本來考不中的,這是改造命運效果非常明顯的應驗。諸位記住,一年而已,一年他就有這個改變。大凡改過自新,總是開頭那個心比較勇猛,一開始很勇猛精進的在改;就好像我們初學佛一樣,我們剛剛學佛、剛剛接觸,那個心很用功、很認真,真精進。我們學佛也有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就沒有了。這是一般人的通病,一開始都很認真,再來慢慢就懈怠下去了。從這裡我們看了凡先生也有這個情形,了凡先生第一年可以說很勇猛精進,所以他應驗這麼快。再來,以後也退步了,也就是說進進退退,不是完全都是進,有時候退退得很多。雖然退步,他的警覺心常常提醒,還是很努力,就是說進步不是很快,很緩慢,不是像第一年那麼快,不如頭一年。頭一年進步快速,往後進步就比較慢,緩慢。後面他自己也有再反省,這是他難得的地方,反省自己這一段時間精進不夠。
【然行義未純。】
他自己再檢討,自己反省,我斷惡修善做得不純,夾雜太多了。
【檢身多誤。】
檢討自己的行為,過誤很多,過失、錯誤還是很多。
【或見善而行之不勇。】
這是說他自己檢討之後錯誤的地方很多。下面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或見善而行之不勇』,就是說沒有勇猛精進去做,知道要認真努力去做,可是做得還不夠,沒有盡心,這是一件。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這是他自己的反省。早年修行,這種現象可以說是正常的,每個修行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這種情形,不要灰心,也不要害怕,也不可以退轉,緩慢當中也要求進步就好。雖然慢,總是有在進步,就是說進得不多,只要有進步就好。所以我們不能說沒有辦法那麼精進,乾脆不要,不要修了,不能有這個念頭,還是要修。諸位要知道,不進則退,你如果都不修退得徹底,那就很可怕,那將來就會墮落。不可以說我今天沒有進步,但是也沒有退步,也不能這樣講,不進則退。他這裡也舉個例子,『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救濟別人或者是援助別人,有時候去做好事,心裡常常自己懷疑,我到底是不是應該去幫助他?我做這個事情,對還是不對,好還是不好?自己疑問一大堆,懷疑。這個就是夾雜懷疑,做善事夾雜懷疑。
這件事情,我們在佛門裡面,我們也曾經看過同修,做好事常常懷疑。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印經,過去我就曾經遇到,確實有這種人。譬如印經,拿錢來道場印經,經一印他就開始在操心、在懷疑了,到底這部經你是不是照我的意思去印?經印出來,你是不是有如理如法去送?印經當中是不是有把錢吞了、有貪污?印經出點錢,心時常懷疑,常常在問,常常在懷疑,那個心實在是很不清淨。這個過去我曾經見到,確實有同修是這樣。我們導師在大概二、三十年前,我初聽講經沒多久,曾聽他講過,他有一次,在木柵,那時候景美還沒有圖書館,他在台北李月碧講堂,借場所來講經。在木柵辦一個華藏法施會,這是最初來台北講經沒有道場,辦一個法施會。法施會就是佛法布施,印經流通,跟人結緣。有一位同修也是同樣有這種情形,就是收一些錢給我們導師去印經,好像剩二十幾元,譬如估價一本多少,剩二十幾塊,那時候有的還要寄,郵寄郵費種種的。一位同修他就一直查,這二十幾元到底是到哪裡去?一直查,查那二十幾元。一直去問我們導師說:那二十幾元,到底是到哪裡去?經一本才多少,現在確實剩二十幾塊。當時我們導師實際上他也沒有管那麼多事情,那時候就是經印出來,多少可以送,有人需要寄就幫他寄,也不計較,也沒有算那麼多。這位同修一直問,一天到晚一直問,問到後來導師沒辦法就跟他說,那二十幾元他吃掉了,這樣子。跟他說:二十幾元,我已經吃掉了,被我吃下去了。以後才沒有再去問這件事情。像這個情形就是這裡講的,「或救人而心常自疑」,你救濟別人、做好事,心常常有懷疑在,這就有夾雜,心就不清淨。
『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身體勉強去做善事,但是講話常常講得不對。「過言」,就是有過失,言語講得有過失,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一個過失。所以有時候我們做善事、做好事,往往口過如果沒有修,就有口業將福報漏掉了。了凡他能夠檢查出自己這個過失,相當不簡單,自己發覺到「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醒」就是清醒的時候,很認真的來修持,來斷惡修善做好事;喝醉酒之後就沒有辦法了,酒一喝醉就放逸了。當然這個事情我們想像得到,喝酒醉哪有辦法,當然是放逸。舉出這幾個例子。『以過折功』,就是說善也有在修,過失還有很多,這樣來做個比較,『日常虛度』,「虛度」就是每天都空過,往往過比功還多。因為雲谷禪師教他記功過格,過失多過於功德,過失多於功德這一天就空過,這一天就沒有收獲,這是他自己的反省。
【自己巳歲發願。】
『己巳』就是他三十七歲那年,遇到雲谷大師給他開示,那年就是己巳年,他三十七歲。他遇到雲谷大師之後,就發願斷惡修善。
【直至己卯歲。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開始他是發願行三千件的善事,要報答天地、祖宗之德,開始發願的時候,許願做三千件的善事。三千件做了十幾年,己巳歲到己卯歲經過十幾年,這三千件善事才圓滿。整整十年,三十七歲到四十七歲,三千件善事才完成。由此可知,剛開始三千件善事是很難行,但是他天天還是在做。十年三千六百多天,平均算起來,他一天還做不到一件善事。你給他算看看,平均起來,一天做不到一件,因為有三千六百多天,如果一天算一件,三千六百多天,他應該是三千六百多件善事,他才三千件而已。好在他天天做,就是說功跟過要扣除,譬如今天做十件的善事,有做九件的惡事,十扣九,剩一件;如果做十件的善事,做十一件的惡事,倒貼,就是這樣記。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希望我們能夠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件的善事,如果能夠一天做二、三樁,那就更好了。天天不要間斷,我們的效果決定超過了凡先生。下面接著說: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這是講他前面三千件善事,求功名,報答天地、祖宗之德。他考取了舉人,這應驗了,命運改變了。但是用了十年的時間,這三千件才圓滿。這三千件圓滿,他接下來又再許願,要再行三千件的善事,要求兒子,因為孔先生幫他算,他命中無子。無子在古代是大不孝的事情,「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當然這是人之常情,希望求一個後代傳他們的香火,他又再許願三千件。這是他四十八歲的時候,庚辰是他四十八歲那一年。回來之後,他去請性空、慧空這二位出家法師,在東塔禪堂來幫他迴向。就是說第一次做三千件的善事,請這二位法師來迴向,十年把三千件善事做成功了,迴向就是說一個階段。
所以我們一般迴向都有一個階段性,譬如我們誦一部經,我們一部經來迴向。有人說我誦三百部《無量壽經》,迴向給自己的家親眷屬,消災也好,超薦也好,三百部全誦完,才一次來迴向;如果你誦一部,一部誦完就迴向。做善事也一樣,他不是做一件迴向一次,他許三千件,三千件做完了,他才迴向,這裡是這樣。迴向就是說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性。迴向之後,他又再求生子這個願望,想要求子,也許行三千善事,還是再許願要行三千件善事,要再做三千件善事。這個效驗也很快,到了第二年,『辛巳』就是隔年,了凡先生四十九歲,他就生第一個兒子,叫做『天啟』,名叫「天啟」,這個應驗也很快。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硃圈於曆日之上。】
『曆日』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日曆,都用硃砂、用鵝毛,古時候鵝毛管比較粗。這是了凡對他的兒子講:『汝母』,就是對他兒子講,你的母親,她不認識字,不會寫字,不會寫字就無法記今天做一件善事,沒有辦法記,就去拿鵝毛,鵝毛管,用硃砂,硃砂紅紅的,好像印泥一樣,鵝毛管蘸硃砂,在日曆上面就把它蓋上去。如果做一件就蓋個圈,做二件蓋二個,這樣來記錄,行一件善事蓋一個圓圈。了凡他自己認識字,他是讀書人,所以他都用筆記,用筆在記事簿自己記,他的太太不會寫,用鵝毛管做一件善事就把它蓋在日曆之上。因為斷惡修善有這麼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長,行善就愈懇切。換句話說,斷惡修善是愈來愈順利,效驗愈來愈明顯。他每天修持還是用功過格,記在功過格裡面,這就是他每天的修持。「汝母不能書」,他太太就是用鵝毛管蘸硃砂把它印在日曆上面。下面就舉幾個例子來說,什麼是好事?
【或施食貧人。】
這是好事情。『施食』,就是說那些貧窮的人沒得吃,看到貧苦的人,自己布施一點飲食給他們吃,這樣子。就像我們現在的冬令救濟,看到沒得吃的人,或是流浪漢,送一點吃的東西給他。這在過去的時代很普遍,現在在我們台灣的社會是還有,但是比較少。像現在市政府也有冬令救濟,去年尾牙也請一些在街頭的流浪漢,當然生活就比較困苦,請他們飽餐一頓,過年到了。這也是像這裡說的「施食貧人」,屬於這一類的。
【或買放生命。】
這是我們一般講放生。放生,我們一定要知道如理如法,放生是機緣,不要特別去買。譬如說我們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很活潑的動物,魚也好,鳥類,飛禽、走獸、水族,這都好,這個會活,買來之後確實牠可以活。譬如野生的,不是人飼養的,你就把牠買來,買來再拿去放生。如果你看這個生物買來,你把牠放了,牠也不能活,那就沒必要買,買來你放了同樣是死,那就沒必要買。像我們現在有很多是飼養的。過去放生也有一些經驗,我記得剛剛出家,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就是台北杭州南路,杭州南路現在一個月還是有固定辦一次放生,這十幾年來一直都沒有間斷。剛開始在放生的時候,當然比較沒有經驗,就很多同修大家出錢出力,出一點錢去買一些水產、鳥類來放,尤其買水產,像買蜆、蛤。聽說蜆現在有很多是飼養的,不是野生的,有很多魚也是人工飼養的。人工飼養的,你把牠拿去外面,去把牠放在溪裡、放到海裡去,牠不會活,放下去就死了。知道之後,水族的東西就比較少去買,就挑,挑人家去抓來的。抓的還有看是淡水還是鹹水的,如果是淡水的魚,你抓來把牠放在鹹水,牠也是死;鹹水的魚,你抓來把牠放在淡水也不行,牠也活不下去。所以後來都知道,知道了,放生去買這些東西就有所選擇,不像以前看到就全買全包,結果一放生就死光光了。水族就比較少。
以後又再買鳥,鳥類大部分是去抓來的,大部分野生的比較多。但是買鳥,後來我們導師也開示,有一個問題,就是去鳥店,譬如下個月十五要放生,這個月就去鳥店訂,我下個月,你給我抓一千隻的鳥交給我,要放生的。鳥店本來幾百隻而已,現在你要跟他買一千隻放生,他只好又打電話到中南部給抓鳥的,你再給我抓幾百隻上來,湊一千隻,給人放生。買鳥也買一段時間,後來我們導師回來聽到這個情形就說:這樣不行、不行,你這樣就鼓勵人去抓鳥,人家本來還沒有抓那麼多,為了你要放生才多抓一些,這樣就不對了,這個做法就不對了,不如法。以後又再改變了,根據我們導師的指導,就是說你放生不定時、不定點這樣去放,也不要限定去哪一間買;就是說你有看到就跟他買,你不要固定的時間去跟他買,這樣他才不會特別去抓。你如果常常固定去這間買,他就知道你什麼時候一定會來訂多少東西,他就一定要去準備這些鳥給你,不夠他就叫人再抓,這樣就不如法。如果不定時,看到有就買,沒有就不要買,這樣就比較如理如法。所以以後還有一段時間,基金會專門買一些野生的,像猴子、羌,去桃園復興,原住民他們比較有去抓野生的。那時候他們就專門去找這些,看到原住民如果抓到野生動物就去買,出較高的價錢跟他買,買來再把牠抓去放。以後放生就愈做愈如法,不定時,不定點,沒有固定的時間,沒有固定的地點,這樣去買來放生,這才是正確的。這是說到放生,講到放生我們一定要知道。
放生也包括護生。基金會後來也有再做一項,就是印護生畫冊,就是宣導保護生物,不要任意殺生。像每年都有出版護生月曆,基金會這幾年都有印這個,新年到之前都有印一些出來結緣,等於也是一個宣傳,勸人護生。這也屬於放生的範圍之內,這些事情都可以做。你不要刻意去買,隨緣,不定時、不定點,看到感覺牠會活,你就把牠買下來,隨時去放;買了就放生,不要拖太久。有的買些鳥、買些魚,過去在基金會,我剛出家那年,也是有這個經驗,鳥買很多,鳥籠從一樓拿到十一樓佛堂,給牠念經、念咒,再給牠迴向,再給牠三皈依,到後來要放,我一看,鳥踩死了將近一半。後來我跟他說:這也行不通,鳥要等個三皈依就死一半了,這樣放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以後買來直接就拿去郊外,簡單做個儀式,給牠念佛,給牠三皈依,這樣就把牠放了。如果照以前的放生儀規,那個儀規做下去一個多鐘頭,鳥都踩死光了。所以放生,我們一定要知道怎樣做。放生是好事,但是要做得如理如法,不可以不如法,這就沒有功德。
還有過去,也是我們導師說的。因為放生的事情現在很普遍,所以我們多講一點,使我們同修知道怎樣放生才是正確的。台中蓮社,這個事情相信也有二、三十年以上,這是我們導師過去講經曾經提起。這是早期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時候在那裡講經教學,蓮社就是佛教的道場,念佛的道場。就有人抓兩隻海龜去蓮社,在蓮社門口刀子拿起來就要殺龜,當然蓮友看到說:不要,不要殺生,趕快跟他買,兩隻海龜,拿錢把牠買下來,買下來,當然我們佛教徒買下來就是要放生。第二天,那個抓海龜的又來了,昨天抓兩隻,第二天來抓四隻,也是在那邊刀子拿起來又要殺海龜了。蓮友看到,糟了,看到又要殺生了,還在我們蓮社門口,大家又要湊錢跟他買。後來李老師就把他擋下來,說:不要跟他買,要殺讓他去殺。老師後來才說,他這個生意人,他就是專門要找佛教道場,抓來這裡要殺生,殺給你看,你會跟他買。你愈跟他買,他就抓愈多,愈買他就抓愈多;你不買,他沒生意,他就不會去抓了。所以跟他買,反過來鼓勵他去抓這些生物。所以這個跟前面說買鳥的意思是相同,這個做法就不正確。這點提供給我們同修了解,知道要怎樣做。
【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
就是說放生這個好事要做,施食貧民,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情,這些事情都可以記善。有一天做十幾件的,做十幾件就可能他做得很認真,一天有十幾件善事可以記,十幾個圈子,就有十幾件善事。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
到『癸未』年,了凡先生五十一歲那年,於前面庚辰發願到癸未,四年。前面第一次發願,三千件善事做十年,整整做十年才完成;第二次發願再做三千件善事,四年就完成,愈做愈快,愈做進步愈快,可見愈做是愈順利。過失愈來愈少,善事愈來愈多,頭一次在做,過失比較多,善事比較少,所以要做十年,第二次再做四年就完成。四年完成:
【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第二次三千件善事又做圓滿了,四年就圓滿。圓滿又再去請性空、慧空二位法師,這次是請他們來家裡迴向,第一次去東塔禪堂迴向,第二次請他們到他的家裡來迴向。他做得很如法,也很認真,按照規矩去做,這三千件善事做好了,請法師這一次到家裡誦經迴向,第二階段完成了。
【九月十三日。】
這是同一年九月十三日。
【復起求中進士願。】
了凡居士他求的願愈來愈高,那時候是求的科第,科第是講中舉人,現在希望能『中進士』。「中進士」,在古時候是很不簡單,全國的考試,舉人是省的考試,這是全國的考試。中進士,古時候學位是最高的,最高是進士及第。
【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
『丙戌』年,癸未年到丙戌年,又再過了四年,他就再許願,這次要做一萬條。前面都是三千、三千,現在第三次許願要做一萬條。他這個願許了之後,當然就開始再做善事,經過四年果然考中進士。這年考中,了凡先生是五十四歲,五十四歲考中進士。
【授寶坻知縣。】
中了進士之後,朝廷就分發他到寶坻縣去當『知縣』,「知縣」就像我們現在講的縣長。他在寶坻任職期間有七年,就是一五八六年到一五九二年,這七年他做寶坻知縣。他去上任之後說: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了凡先生做得確實不錯,很認真,很如法。做了知縣之後,他就準備一本空簿子,這本是空格空空的。這本簿子,他給它題名叫『治心篇』,「治」就是對治自己的心,治心,對治心裡頭的惡念。每天早晨起來『坐堂』,「坐堂」就是現在講上班,在衙門開始上班。辦公的時候,他的隨從,他的家人,就把這本治心篇把它放在桌上,交給辦公室的人員、侍候他的這些人,把它放在辦公桌上面。放在辦公桌上面,每天所做的善惡全部都記下來,這是早上起來,一天辦公。晚上在他的庭院裡面設個案桌,設個桌子,古代尤其是做官的,一般家庭也有,有個中庭,他就設個案桌,仿效『趙閱道』。「趙閱道」是宋朝時代的人,了凡是明朝時代的人,這個當中差了好幾百年。宋仁宗的時候,趙閱道當時做御史,為人公正無私,他為官做得很正直,所以當時稱他作「鐵面御史」。每天晚上都在庭院當中擺香案,向上帝祈禱,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惡都寫成疏文,好像每天向上帝報告一樣。由此可知,這個人大公無私,絕對沒有隱瞞自己的過失,用這個方法斷惡修善。了凡他也效法,天天如此,這個很難得。換句話說,如果是見不得人的事情,不敢向上天說的事情,他決定不敢做,不但不敢做,念頭都不敢生,因此,他到晚年斷惡修善效果愈來愈殊勝。了凡居士模仿趙閱道這個做法。趙閱道在傳記裡面,他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往生,這也是我們很好的一個榜樣,不但了凡學習,我們是修行人,也都是我們的一個模範。下面他說: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這是講天啟的母親,就是了凡的太太,看到在縣衙裡面,在縣衙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在縣政府裡面,沒有去跟外面的人接觸,就沒什麼善事可以做了,一天到晚沒有事情。以前在還沒有做縣長的時候,常常在街頭街尾跟鄰居來往走動,要做善事容易,有接觸,跟外面有接觸。現在做官,知縣的夫人,走到哪個地方都有人接待,換句話說,沒有機會給你做善事,沒有機會去接觸到,於是她很憂愁、很憂慮。『顰蹙』就是憂愁、憂慮。她就對了凡先生講:現在許做一萬件的善事,要做到什麼時候才能圓滿?這是提醒了凡先生。了凡先生聽了這個話,當然也很懊惱,感覺到現在確實真的做善事的機會比較少,幾乎沒機會了,不知道怎麼做才好。這是他太太講:以前我幫你做,所以三千件很快就圓滿,現在都沒事情能做,又許一萬樁那麼多,不知道要做到何時才能圓滿。為了這件事情在憂慮,他這個念頭起來的時候有感應,當晚在睡覺就做一個夢。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這是感應,心真誠就有感應。他晚上在睡覺的時候,夢到一個『神人』,夢見一個天神,就向他說。了凡跟天神說:我現在許願做一萬件的善事,恐怕很難圓滿,不知道要做到何時?以前在民間,跟這些困苦的人比較有機會接觸到,比較知道什麼地方要做善事,要幫助,善事很快就圓滿,現在在衙門竟然沒得做,恐怕很難滿這個願。神人在夢中就告訴他:你的善願已經圓滿,你一萬件已經圓滿了。做什麼善事一萬件就圓滿?就是減糧這一樁事情,『萬行俱完』。他說:你一件就圓滿了。天神給他提醒。確實有這樁事情。下面他說(就是田租):
【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釐七毫。】
從前種田的人很艱苦,收入不好,田租如果太重,他的生活就更加困苦。他做了縣長之後覺得田租以前課徵得太重,他將稅金減輕,我們現在說減稅金。
【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釐六毫。委有此事。】
本來是「二分三釐七毫」,他把它減到『一分四釐六毫』。他說:只有這件事情,確實有這樁事情。這是他做縣長的時候做過這樁事情,夢中天神知道告訴他:你做這樁事情,一萬件就都圓滿了。
【心頗驚疑。】
醒來之後,這個事情,天神怎麼會知道?就跟他講:這一件事情,你一萬件善事已經圓滿了。當然心內有個疑問,到底是不是真有?他只有做一件事情,一萬件善事都圓滿。下面,他再去請教幻余禪師。我們這一集的時間到了,下面,下一集再繼續來跟大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