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03/3/2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4-0016

  《了凡四訓》。諸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講到「積善之方」,中峰和尚跟請教他的好幾個儒生開示善惡的標準。我們看這個文: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這把善惡的標準定出來了。你起心動念、言語作為是利益別人的,是利益社會的,是利益大眾的,這是善;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那是惡。

  【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

  你對這個人有利益,你打他、罵他,善!父母教訓兒女,有時候打,有時候罵,為什麼?為小孩好,那不是惡,那是善。學生不守規矩,老師處罰他,在過去有體罰,現在學校好像沒有了。我念書的時候,曾經受過老師的處罰,老師打手心,這是在我這個年紀讀小學的時候,常常給老師打手心、罰跪,我們都有遇過。這不是惡,這是善,老師為學生好,教導學生。

  【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

  如果是為了自私自利,恭敬人、禮敬人,那是巴結,那是惡,那不是善。這是中峰禪師教導這一幫年輕人。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

  真善,假善,一定要清楚。決定沒有私心,決定沒有自利,起心動念、言語作為都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今天來講是利益全世界。利人,大公無私,公是真的,這個善是真的。利己,那是私心,私心這個善是假的,不是真的。

  【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

  這再進一步說。如果你的發心,是從你真心裡面發出來,利益大眾的,這是真的。如果看到別人做,我們也去做,『襲跡』就是模仿;別人不做,我也不要做,這是假的,不是從你真心裡面生出來的。為善最重要的是真心。我們前面讀的十個例子,這十個人修善,後面都有好的果報,什麼原因?真心;只知道幫助別人,絕對不求一點自私自利。真假要從這裡辨別。

  【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自己要細心去考察。『無為而為』,就是我們所做的善事,不露痕跡,不需要讓人知道,你做的善事是真的,這叫陰德。如果是『有為而為』,你是有企圖、是有目的,你才做這樁善事,這個善事是假的。這些地方都要自己認真好好的去省察。第二是「端曲」:

  【何謂端曲。】

  了凡先生說:

  【今人見謹愿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愿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

  這一段說:什麼叫「端」,什麼叫「曲」。善,有端,端正的;曲就是曲折。現在的人,看到謹慎、不倔強的人,都稱他是善人,社會上都很尊重他。可是,古時候的聖賢,他寧願欣賞這個人有志氣、肯進取,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亂來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他才有膽識,他才真正能夠為群眾服務,為國家擔當大任。如果鄉里的人,雖然很謹慎,雖然是個好人,個性非常柔弱,隨波逐流,沒有志氣,沒有擔當,這樣的人,夫子稱為「鄉愿」。『以為德之賊』,「德之賊」就是說他不是一個好榜樣,人人都跟他學習,那就壞了,就錯誤了。所以世間人對於善人、惡人的標準跟聖人恰恰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謬」是錯誤。聖人怎麼樣取捨?聖人是個明白人,有學問、有德行、有經驗的人,他們能夠辨別善人、惡人。底下幾句話說得好:

  【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

  這是講到天地鬼神,他們的見解跟聖賢人相同,與世俗人的看法確確實實不一樣。鬼神如何『福善禍淫』?前面舉的這些例子,我們都能夠觀察得到。我們要問:鬼神是不是有權將禍福降臨於人?他們有沒有權力降福給人、降禍給人?沒有。這個要知道,鬼神並沒有這個權力。就好像我們這個世間人,有人行善事,有人做惡事。執法的人,那些刑警來加刑罰給你,是不是他有權來加你的刑罰?不是,是因為你犯了罪,他才會拿手鐐、腳銬把你捉起來。你不犯罪,他不敢侵犯你。天地鬼神就像刑警一樣,是因為你自己造作的善與不善,所以作善他來嘉獎你,作惡他來懲罰你,這個獎勵、懲罰都是自作自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再看下面的文字:

  【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這一段告訴我們「端」跟「曲」的辨別。我們發心想要修善,發心想要積德,決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騙;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要是隨順這種貪心,我們就錯了。必須從起心動念隱微之處,將自己的心洗得乾乾淨淨,換句話說,決定不能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了清淨心。佛經裡面常說,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我們修學的綱領,佛講「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跟這個地方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心完全清淨。全是濟世救人的心,這就叫直,裡面決定不夾雜一絲毫的委曲,委曲就是自私自利。底下舉的例子好,如果有一點點討好世俗的心,那就是曲,就不直。「端」是端直。佛家所謂「直心是道場」,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端就是直,端心就是直心。端的反面是「曲」,你心裡還有一點討好世俗的心,這個錯了。

  都是愛人的心,「愛人」就是佛家講的大慈大悲,這個愛裡面沒有情,如果有感情就錯了,這個愛是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這是端。如果這裡面還有絲毫怨恨不平,這個地方非常微細,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勘驗:我對人、對事、對物,還有沒有討厭的?還有沒有不喜歡、厭倦的?如果還有這些念頭,我們發的心是曲,這個心不是端,就不是直心。菩提心的心體是直心。《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叫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真正覺悟的人,他的心是直心。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那個善,前面講過,什麼叫好善?念念利益別人,念念利益眾生,這是善;如果裡面摻雜著自利的念頭,這就不善。這個標準如果不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真的,古人所講的,你自以為是修善,殊不知在造業。所以你修行多年都沒有辦法改變命運,都得不到好的成績,毛病究竟發生在哪裡,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了凡四訓》是一本好書,仔細去讀,讀了之後,細心去揣摩,認真去反省,於是自己就明白了,知道怎樣修善、怎樣積德,全都是恭敬別人的心。這二、三年來,我們導師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一個愛心,一個感恩的心,這是端。假如摻雜絲毫玩弄世人的心,那就是曲。這些地方應當細細的去辨別。下面跟我們講,什麼叫「陰陽」。

  【何謂陰陽。】

  善有陰善、有陽善。請看這個文: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這就很清楚了。做善事,大家都知道,這就是『陽善』。做善事,人不知道,這是『陰德』。『陰德天報之』,陰德的果報是最殊勝的。『陽善享世名』,陽善享受世間的名聞,就是出名,好名聲。『名亦福報也』,這個人的名聲好,大家知道他是善人,他做多少善事,在這個社會上人人讚歎,這也是福報,這種福報叫做陽善,修善大家都知道。「陽善享世名」,享世間的名聞,你現在修福,一出名就把福享盡了。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這一段說得好!陽善跟陰善好懂,比前面端曲還容易理解。陽是完全顯露出來,你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報紙上給你表揚,電視節目也在傳播對你讚歎,你所做的這些好事被人一讚歎,幫你宣揚、表揚就報掉了,這就是福報。陰善,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自己也不會去跟任何一個人說,這個好,這叫陰德,積陰德。「陰德天報之」,你將來得的果報很豐厚,得的果報殊勝,得的果報長遠。如果是陽善,人家讚歎、讚揚你,恭敬你,這也是果報,這都報掉了。我們今天一般社會上講「知名度高」,提起來沒有人不知道,這也是福,這樣就報掉了。實在講,出名不是一個好事情。

  可是古人有所謂「實至名歸」,你真有實德,自然有人讚歎。你藏得再隱密,總會有一天被人發現;被人發現,人家就會讚揚。譬如近代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修善積德,積陰德,沒有人知道他。到他老人家七十歲的時候,有幾位居士,徐蔚如這些人;民國初年的大居士們,都是有學問、有道德。他們去朝普陀山,在普陀山藏經樓遇到印光大師,覺得印光大師的風度、言談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樣,於是常常親近他,常常向他請教,才知道這個老法師真正有德行。他們回到上海,寫了不少文章,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於是印光大師的大名就這樣傳出來了。這不是印光大師委託他們的,是他們這些人真正見到這樣一位高僧大德,普遍向廣大群眾介紹,這叫「實至名歸」。這個名不是虛名,真正有實德,我們要明瞭。

  了凡先生接著說,『名者造物所忌』,天地鬼神都忌諱,所以「名」不是好事情,出名不是好事情。『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這是講我們世間有人很出名,但是他沒有實德,實際上他沒有德行,但是很出名,如果是這個情形,往往有很奇怪的災禍來臨。這在歷史上我們看到,現在這個社會上,你仔細去觀察,現世報!知名度很高的人,他沒有實德,往往他遇到料想不到的災害。這個「奇」就是說料想不到的。在世間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在中國、外國,大家都知道,電影明星最容易出名。他出名,那也是福報;如果他沒有實德,就是說沒有真實的德行,很出名,確實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我們看到中國、外國這些大明星,有名的明星,真正能夠得善終的人不多。了凡先生這句話有應驗。不僅是影劇界,任何一個行業裡面,如果沒有真實的德行,他知名度愈高,潛伏著意想不到災害的機會也愈多,這個我們要知道。

  下面說:『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就是說這個人他沒有過失,是個善人,是個好人,行善積德而被別人侮辱、被別人誤會,惡名廣布。大家提起這個人,都會罵他幾句,這反而是好事情。好在哪裡?他的罪障報掉了;每個人看到他,瞪他一眼,罵他幾句,這也是果報,把他無始劫以來的罪障都報掉了。這是好事,這不是壞事。『子孫往往驟發』,像這種人他也沒有什麼過失,人家侮辱他、毀謗他、誤會他,這是替他消業障,業障消掉了,他的福報就現前,所以他的兒孫往往忽然間發達起來,也有少數人自己晚年福報現前。『陰陽之際微矣哉』,陰德、陽德的果報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別,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應該怎麼做法,自己就明白了。下面第四段說:

  【何謂是非。】

  善有『是』、有『非』。先生舉歷史上的一個例子。

  【魯國之法。】

  魯國是春秋時代孔老夫子的故鄉。

  【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

  這是魯國的法律。魯國的人,有時候窮困、貧窮,沒有錢,被人家賣到別的國家去做奴婢,有好心的人去到別的國家,看到他可憐就拿金錢把他贖回來。如果有這種情形,魯國政府都有獎金賞給去贖人回來的人,賞金會給他。下面講: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去別的國家也去贖人,贖人回來,他不要接受政府的獎金。別人去贖人回來,都會去政府那裡領獎金,子貢他不要去領獎金。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就責備他,『賜』是子貢的名字,他的本名,『失之』,「失之」就是說這是錯誤、過失,你錯了!錯在什麼地方?下面就說:

  【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

  孔老夫子教訓他說:你為什麼錯了?聖賢人做事情,他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決定可以移風易俗;換句話說,幫助社會改良不好的風俗。這個事情可以做,能夠教化百姓,給百姓做榜樣。現在我們在各地講經,我們導師有定一個標題,這個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所學的,必定能夠為社會大眾做表率,我們應當要學;不能為社會大眾做表率的,我們不學,我們不浪費這個時間,不浪費這個精力。換句話說,一定是利益社會的、利益眾生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能夠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做模範的,這個事情我們要做。「子貢贖人而不受金」,不足為世人做榜樣,所以孔老夫子責備他。『非獨適己之行也』,不是隨順自己的愛好,自己感覺這樣做很好,我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可以,你要顧慮到社會大眾,不能只想到你自己個人。這個理由下面就講出來。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

  孔老夫子講到,現前魯國這個社會富貴的人家少,貧窮的人家多,就是說有錢的人少,沒有錢的人比較多。

  【受金則為不廉。】

  子貢贖人,如果接受政府的獎賞,好像覺得自己不廉潔,感覺家裡都那麼有錢了,還在貪那一點獎金。別人去贖人回來,他看到子貢這樣做,人家他去贖人回來,都不敢去領獎金,以後的人也不好意思去領獎金,這個影響就太大了。

  【何以相贖乎。】

  以後還有誰敢去做贖人的事情?這是被子貢破壞了。換句話說,要懂得聖人的意思!子貢贖人一定要歡歡喜喜接受政府的獎勵,鼓勵社會大眾有錢的人,把自己國家的人民被人賣去外國做奴婢的都把他贖回來,這才是好事情。鼓勵這些有錢有能力的人去贖人回來,這就是帶動社會風氣,讓社會大眾來效法做這件好事。這件好事愈多人做,人民得的利益就愈多,這才是好事。孔子告訴他,你今天贖人,不要接受政府的獎金,以為自己很廉潔,不貪財,接受獎金就不廉潔(意思就是我不接受獎金,我不貪這個錢),對於自己來說是說得過去,但是對於整個帶動社會風俗來說,這個做法就錯誤了。孔子是就這個觀點來指出他錯誤的地方。他說:

  【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你這樣做法,以後就沒有人敢去贖人回來。這個『諸侯』是別的國家的諸侯。我們國家的人還有誰敢去贖人回來?沒有人敢去領獎金,不敢去領獎金,他就乾脆不去贖人。由此可知,聖人的是非標準,跟一般人是非標準不相同。下面又舉一個例子: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這是孔老夫子的眼光。子路也是孔夫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去,快被水淹死了,他下去把他救起來。這個人對他非常感激,送一隻牛給他,跟他道謝;子路就將他這隻牛接受下來,子路沒有拒絕,接受了。孔老夫子聽到這個事情很歡喜,孔老夫子說:自今之後,魯國就有很多人去救人,如果有人掉到水裡,有很多人願意去救。那些掉到水裡要被淹死的人,很多人樂意去救,為什麼?可以接受人家的報答,這也是帶動社會一個好的風氣。這兩樁事情,下面了凡先生有做一個分析: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

  從我們一般人的看法來講,子貢贖人他沒有去領政府的獎金,感覺子貢的做法很好、很對,這是值得讚歎。這是講世俗一般人的看法都是這樣。

  【子路之受牛為劣。】

  子路,你救人,人家送你一隻牛,你把牠接受起來,這個好像比不上子貢,子貢他不貪財,你貪人家的東西,你救人還接受人家的禮物。一般人看起來,好像子貢的做法比較好,子路的做法就比不上子貢。可是:

  【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孔子他的看法跟我們不一樣,讚歎子路。『由』是子路的名,『賜』是子貢的名。他讚歎子路,責備子貢,子貢這樣做法不對,子路這樣做法才對,這個道理就是帶動社會的人來做好事,是依這個觀點,不是論個人,是論影響社會。這是舉一個例子來給我們分析說明。下面講: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這三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好好的記住。我們行善,這個善的影響面要廣、時間要長,這個善就叫做「是」,這是大善。如果影響的面很小,影響的時間很短,這是小善,在這一段裡面講「非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流弊」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影響,後面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正面的影響還是負面的影響,這就是論流弊,流弊就是負面的,負面的影響。『不論一時而論久遠』,這是論時間,不是講眼前一時,要考慮到久遠的時間。這個時間長,影響以後的人,決定不在一時,它影響的時間長,影響的時間看有多長。『不論一身而論天下』,這是講得利益不是我一身,而是讓天下的人都受益,這個善就「是」。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

  『現行』,現在看起來好像是善,但是它的影響會害人,眼前看是善,實際上不是善。子貢的例子就是這樣,他現行做的善,好像是善事,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響,這個影響會阻礙很多人去贖人回國;你阻礙到別人,這樣你不就是害了別人嗎?所以這是似善而實非善。這個理深,能夠見到的人不多,但是聖人見到。

  【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

  子路就是如此。子路救了一個人,人家送他一隻牛,他就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夠影響別人,使其他的人聽到子路這種行為,他看到別人掉到水裡去了,他也很勇敢的去救人,會帶動社會大家歡喜去救人。子路的表現看起來好像不善,但是實際上它是善。

  【然此就一節論之耳。】

  這是舉這樁事情來說,舉子貢跟子路這件事情來說。

  【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我們都要懂得。什麼叫做「義」?什麼是「不義」?我們都要有能力去辨別。什麼是「禮」?什麼是「信」?什麼是「真正的慈悲」?在這裡面,譬如說有一個人做壞事、做惡事,決定要懲罰他,決定不能夠寬恕他;有人寬恕了這個罪人,這個事情是不是算義?你一定要觀察這個人。假如這個人做錯事被寬恕,這個壞人他反而膽子愈大,他將來會做更多的壞事情,使很多很多人受害,這樣你的寬恕是錯誤;如果你要是警戒他、懲罰他,以後他不敢作奸犯科,這是真正的義。這一種叫『非義之義』。『禮』是人人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禮貌待人是禮;如果過分去恭維、去讚歎,這個人漸漸傲慢起來,那就叫『非禮』。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細心。

  信用很要緊,也要看狀況。如果顧全小信,這是信,因為顧全小信卻失了大信,那就錯了。聖人顧全的是大信,有的時候可以放棄小信,這就叫『非信之信』。『慈』是慈愛,慈愛不能過分,過分的慈愛往往變成不仁慈;『非慈之慈』。這些都是說你本來是好的,你用得不恰當。義是好的,你用錯了;禮是好的,你也用錯了;信用是好的,你也錯用了;慈悲是好的,你也錯用了,用得不對了,用不對地方。佛家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學最重要的方法。佛門也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怎麼會變成禍害?方便怎麼會變成下流?就是用得不恰當,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用錯了。第五段講「偏正」: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呂文懿公,文懿是諡號,他的名字叫原,雙口呂,呂原,號叫逢原,他是浙江秀水縣的人,生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做過宰相。這個人非常之好,是個好人,是個忠厚的長者。他罷相回鄉的時候,『初辭相位』,辭官退職告老還鄉,辭職之後歸故里,還鄉的時候。雖然辭去宰相的職務,他老人家的德行、事業,『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就是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樣,這兩個是形容詞。

  有一次他遇到一個鄉人,同鄉的人,喝酒醉了,罵他。『呂公不動』,聽了酒醉的人罵他,他不動心。告訴他的隨從:他醉了,不要跟他計較,不理他,『閉門謝之』。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刑,被關到監獄裡面去。呂老先生聽到這樁事情開始後悔,他就說:假使去年他酒醉罵我的時候,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治他的罪,這種小的懲罰,能夠使他生起戒心,今天他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壞事。他說:當時我只是想存心於厚道,想不到這樣反而養成他的過惡愈來愈大,『以至於此』,犯法以至於被判死刑。這樁事情就是以善心做了惡事,存心是善的,但是事情做出來結果不好是惡事。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

  再講一個相反的。存心不是存善心是惡心,但是惡心做出來的結果是善。

  【如某家大富。】

  這是說有一個大富的人家,一個有錢人。

  【值歲荒。】

  遇到荒年。荒年不是旱災就是水災,天災人禍,當然五榖收成就沒有,糧食就缺少,人就沒有吃的東西,吃的東西就不夠。

  【窮民白晝搶粟於市。】

  『粟』就是糧食、稻米。遇到荒年,窮人就是沒錢的人,沒得吃,白天就去搶,去搶糧食。像我們現在社會上,在電視、報紙裡面常常報導,有一些國家地區,如果有什麼災難,有人會去搶商店。在東南亞,在幾年前,印尼曾經發生過這種事情,去搶劫商店,搶劫一般人家。這個大富人家,他家裡有糧,當然這些窮人沒得吃,也是會來他家搶。被搶了,當然就去官府報案。

  【告之縣。縣不理。】

  這個富人向縣府告狀,縣官沒有理會,也沒有理他,不受理。

  【窮民愈肆。】

  這些窮民來搶劫就愈來愈放肆,縣官不理,大家就大膽,愈搶愈多。這位大富人家看到這樣:

  【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

  這個富人被他們逼得沒有辦法,只好在家庭裡面私設刑堂,去報官官不理,他的家裡面私設刑堂,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處罰他。這樣才把地方上搶劫的事情平定下來,不然的話,就變成暴民,把社會的治安擾亂了。這是舉一個例子,他是以惡心做了一樁好事。

  【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

  這個大家都知道。

  【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如果對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了解不透徹,往往我們自以為是善事,未必是真善,所以行善講求可多了。底下一段說:

  【何謂半滿。】

  你行善,善的功德是不是圓滿的?

  【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這是舉《易經》上兩句話,善跟惡都是靠積,報應才會現前。

  【書曰。商罪貫盈。】

  這是《書經》上面一句話,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底下用比喻來說明:

  【如貯物於器。】

  儲藏東西在器物裡面。

  【勤而積之。則滿。】

  譬如東西,我們認真努力儲藏它,東西一直放下去、一直放下去,當然很快就滿了。譬如一個甕,你東西一直放下去,很快它就滿了。像水桶,水你一直倒下去,很快就滿出來了。

  【懈而不積。則不滿。】

  如果懈怠,不常常去積存,當然它就不會滿。

  【此一說也。】

  這是一種講法,這是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你如果認真去修,很快,善愈來愈多就滿了;如果懶惰不肯修就不會滿,善就有限,這是半善和滿善的一種說法。這個說法要知道,那就是要『勤而積之』,「勤」就是認真努力來積善,你的善是圓滿的,很快就圓滿了。如果你懈怠,偶爾遇到,行一點善事,並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眾生上面,你做這個善只有半善,不能夠做到圓滿,不知道要做到哪一年,這是一個說法。下面又有另外一個說法,他又舉一個例子:

  【昔有某氏女入寺。】

  這是說以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寺廟裡面。

  【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

  這是個貧女,身上只有二文錢。『錢二文』就好像我們現在講二塊錢而已,你想想,我們現在二塊錢能做什麼?很少,買一張報紙都不夠。她所有的財產就這二文錢而已,二文錢都拿出來捐獻給寺廟裡面,寺廟的住持(就是住持和尚)親自來為她誦經懺悔、來為她迴向。

  【及後入宮富貴。】

  過了幾年,這個女子被人選到宮廷裡面做嬪妃。古代選進去皇宮裡面,在皇宮裡面做嬪妃,當然就享受人間的富貴,有錢、有地位。這個時候她有錢:【攜數千金入寺捨之。】

  這次到寺院來布施,大概也是來還願的,年輕的時候常常到廟裡面燒香許願,這一生果然富貴了,又再到廟裡來燒香,帶了很多很多的財物來布施,「數千金」就像我們現在講一次布施好幾千萬。這麼多錢來布施: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這很奇怪!這間寺廟的住持和尚,沒有親自給她迴向,叫他的徒弟代表他迴向就可以了。這就很奇怪,所以下面就問他:

  【因問曰。】

  這個女子就問:

  【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

  她說:以前年輕的時候到這裡來,我沒錢,口袋裡剩二塊錢(二文錢)布施,師父您親自為我來懺悔;這二文錢實在是很少,您親自來為我懺悔、迴向。

  【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

  她說:我今天再來這裡,我帶了好幾千兩銀子來供養(現在說帶好幾千萬來供養寺廟),老師父您不親自給我迴向,叫你的徒弟迴向,這是為什麼?

  【曰。】

  老和尚說:

  【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以前妳到寺廟來燒香拜佛供養二文錢,妳那時候的心是真誠,我如果不親自為妳懺悔,不能報答妳的恩德。今天妳帶的供養雖然很多,妳的心就不像以前那樣的真切。

  【令人代懺足矣。】

  我讓我的徒弟代表為妳懺悔就可以了。這裡面我們要細細的想一想。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這是半跟滿,另外一種的講法。這個善心真,布施雖然少,你得的善福是圓滿的。心不真誠,她做了嬪妃,我們俗話講做了娘娘,免不了帶著富貴貢高我慢的習氣,她的德就損掉了。這時候來拜佛,前呼後擁,不可一世,很威風,實際上妳修的福才半善而已。這是半善、滿善,另外一個講法。這個講法是論心,不是在論錢的多少,心是不是真切、懇切、真誠。如果心真切、懇切,錢很少,這個善是圓滿的;心不真切,錢再多,這個善也是半善,不圓滿。這是論心的真不真,不是論錢多還是少,這是又一種講法。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了凡又再舉一個故事,我們下一集再繼續來跟諸位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