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灶神的指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2/8/10  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WD19-035-0003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今天是這次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營第二天第一堂課,這堂課還是由悟道繼續來跟大家一起學習《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講記》。昨天也跟大家報告過,根據家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生前講的,做為我們這一次課程的學習資料。

  我們昨天跟大家學習到《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學習到俞公到中年的時候,家庭愈來愈窮,生了五個兒子,死了四個,第三個兒子失蹤了;生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剩下一個。自己這種遭遇,他心很不平。人受到這麼重大的打擊,這種苦難,他的太太為哭兒女,哭到眼睛都瞎掉了。這種打擊,實在講,一般人很難以承受。不要說兒女死了那麼多個,死了七個,自己太太又傷心哭到眼睛都瞎了,就是死一個、兩個,恐怕都很難承受,何況那麼多?所以,這個我們可想而知,那一種打擊。畢竟俞公他還是讀書人,讀書人他有讀聖賢書,不管怎麼樣,總是比一般沒有讀聖賢書的人,他的修養還是會有不同。縱然心不平,但是他也會依循經典這些道理去反思。他這個反思,也就是說他沒有平心靜氣去反思自己生平讀聖賢書、聖賢經典講的這些教導,自己是不是真正有去落實,他沒有反省到這麼深入,他只是很粗淺的。他自己也有反思,他覺得生平我也沒有做什麼重大的罪過,而且跟大家結文昌社,依照《文昌帝君陰騭文》在做善事,為什麼我家裡這個命運這麼淒慘?難免他心裡會有疑惑,這個佛法講叫懷疑,這個疑惑就來了,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我都在做好事,結文昌社,做善事,為什麼不但得了惡報,而且這個惡報還特別的淒慘?所以他每一年都焚灶疏。

  他對灶王爺非常恭敬,總是他還是有善根,對神他還是很恭敬,但是他心不平,很難平息下來。所以每一年都寫疏文,就像我們做法會寫疏文一樣。每一年臘月三十,就是我們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他就在他們家裡供奉灶王爺的神位前,向灶王爺祈禱。灶王爺不是每一年臘月最後一天都要上天去報告這家人的善惡嗎?他就寫疏文,就是請灶王爺去給上帝報告。在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在其他外國宗教講上帝(上帝就是玉皇大帝),在佛經講是欲界天第二層天,忉利天主,他管人間善惡。等於是說陳情,我都在做好事,我這個家庭果報怎麼不好?他這個疏文,我們從這個地方也知道,難免他寫得心很不平,心不平、氣不和,等於是質問,質問上帝,我都在做好事,你怎麼給我得這種惡報?但很多年都沒有感應。到了四十七歲那一年,那一天臘月三十,就是除夕夜。我們一般中國民間的風俗,除夕夜就是圍爐,平常家人在外面工作、讀書,這一天都會回到家裡跟父母家人團圓。他生九個兒女,死了七個,一個失蹤,太太眼睛瞎了,就剩下一個女兒,家裡又窮,別人家裡過年圍爐都很歡樂,家裡窮得連吃飯都成問題了,所以悽涼相弔。昨天我們學習到,他每一年都燒疏文,請灶神轉達呈給玉皇上帝,到四十七歲那一年有了感應。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弔。】

  『除夕』就是臘月三十,就是每一年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從這個幾句,足見俞先生家境多麼淒慘!

  【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座。口稱張姓。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嘆。特來相慰。】

  四十七歲那一年,除夕夜,他跟他的妻子,他眼睛瞎掉的妻子,還有一個女兒,三個人很淒涼坐在一起,面對面,這樣看著,『相弔』。在這個時候忽然有人敲門,除夕夜大家都回家圍爐了,一般朋友也不會在這個時間來找,怎麼這個時候有人來敲門?他心裡也感到很驚訝。所以『公秉燭視之』,「秉燭」就是點蠟燭,因為古時候沒有電燈,夜晚照明都是點蠟燭。點了蠟燭,開了門,看看到底是誰來了?看到一個人就站在他家門口,『角巾皂服』。大家如果有看過古裝戲,從前讀書人用一塊布把頭髮綁著,那個叫「角巾」。大家看過古裝劇,都會看到。這個角巾一般是隱士在用的,隱士就是讀書人有學問,但是他沒有出來做官,他隱居起來,大部分都是這樣一個打扮。所以它不是一頂帽子,是一塊布,紮在頭頂上,這個叫角巾。修道之人往往也是這種打扮。大家看到道士,現在道士也有戴帽子的,也有用角巾的。大家如果到大陸上去,一些道觀,還有這種打扮。在台灣應該也有,比較少。「皂服」是黑色的衣服,穿黑色的袍子,這個叫皂服。『鬚髮半蒼』,古人很多都有留鬍鬚,還有頭髮,「鬚髮半蒼」就是頭髮有一些已經白了,蒼白了,看起來好像五、六十歲。我們人到了五十歲以後,鬚髮慢慢就會有變白的,有一些白的、有一些黑的,半蒼就是說一半白的、一半黑的,大概五、六十歲的人。『長揖就座』,這個「長揖」,我們佛門就是問訊、合掌。古時候讀書人是抱拳,抱拳做鞠躬的樣子,這個叫長揖。很有禮貌,向他一鞠躬、一問訊,作揖,然後就坐下來了。俞公就請他進到裡面坐,這個人他自己介紹,他說他姓張。從『遠路而歸』,他說我從遠路回來,「歸」就是回來,也就是從遠方回來。走到你家門口,就是經過你家門口,聽到你家裡有愁嘆的聲音。我從你家門口經過,我聽到你們哀聲嘆氣,很淒涼,特地前來慰問。就是聽到你們在那邊愁嘆,很淒涼,我特別來給你們慰問。這個張先生他就表明來意,他為什麼到你家來,把這個意思說明了。

  【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

  俞都,俞先生他見到這個陌生人,心裡也覺得很奇怪,『異』,就覺得怎麼這個時候他會來我家?覺得這個人也不尋常。看看他的儀表談吐,感覺好像很不平凡,好像不是一般人,所以對他也就非常恭敬,對這個張先生很恭敬。在家庭潦倒的時候,世態炎涼,哪裡還有朋友會來慰問?我們一般俗話講,人最怕的是窮鬼,你家裡窮,人家都不太敢去看你,為什麼?去看看,萬一要跟我借錢,怎麼辦?到底借不借?借了,如果他還不起,那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所以窮鬼,人家是最怕的,怎麼會有人來找他?他也覺得很奇怪。尤其是臘月三十,家家都團圓,誰有空閒到你家來慰問?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來慰問,當然俞先生他心裡就非常感激,我們這麼窮,人家看到都害怕,你還來慰問我們,當然心裡也很感激,所以對他就很恭敬。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

  【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

  他是滿腹牢騷,因為張先生來慰問他,他就把他心裡平常那種不平的情緒,當然在這個時候他就吐露他的心聲。我們一般講,發洩他的情緒,把他這種遭遇就發洩出來了。『因言生平讀書積行』,這個時候他就講了,我這個人生平讀聖賢書,積善修行,積功累德,但是怎麼樣?『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他自己確實有才華,頭腦很好,很有才學,才是才能,學就是他有學識。可是一直到這麼大的年歲,四十七歲了,「至今功名不遂」,考功名都一直考不上,從秀才要考舉人,考了七次都考不上。沒有考上舉人,就不能進京去考進士,你沒有考到進士,你就沒有官做了。所以那個時候的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取功名,讀書考取功名,他將來才有出路、才有前途。

  過去讀書人,就是講「學而優則仕」,就是你的道德學問優良,人品很好,又有才華,仕就是當官,為國家人民來服務,所以學而優則仕。這個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這個民主社會跟古代就不一樣了。這個學,古時候士農工商,士擺在第一個,這個士也就是讀書人。讀書人,一般經濟都不是很好,就是靠私塾,教幾個學生,一點微薄的收入來養家活口。所以過的日子都很清寒,我們一般講窮秀才,當窮秀才,特別是在鄉下的。考取功名,當然是他的出路。所以過去讀書人有兩條路,一條是你從政,考取功名當官,另外是從醫。這是范仲淹講,「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你從政,政治辦好了可以救人,做醫生也可以救人。所以過去讀書人,大概不是選擇從政就是從醫,所以才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句話。但是他們都志在救人,政治辦好了,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醫生懸壺濟世,不是為了賺錢,為了幫助病人解除病苦,這醫生的天職,那也不是為錢。所以過去讀書人,教私塾,不是像現在學費有定一個價目的,都是像佛門一樣,你供養出家人是隨喜的,沒有給你定價錢。你有,就多供養一點;沒有,少供養一點;再沒有,有的很窮,可能老師還要倒貼,還要幫助學生。做醫生也是一樣,他這個醫藥費也是隨喜的,你有錢,你就多拿一點;沒有錢,少拿一點;很窮的人,還要送醫藥給他。也等於說,有錢的人多出一點,這個也是平衡,幫助一些窮困的人。

  所以過去當醫生、教書的,在社會上,他窮,但是地位很高。如果在參加宴會、宴席,窮秀才是坐上位。商人很有錢的,大企業家是坐在下面,士農工商,商是擺在最後一個。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了,現代這個時代沒有士農工商,統統只有一個商。教書,你看補習班要一個多少?價錢定出來,就是商業交易,那是買賣。老師賣什麼?賣知識給學生,學生拿錢來買,變成一種交易的性質,所以跟過去不一樣了。工,現在講工商,也是商,也不是純粹是工;農,也是農商。所以現在士農工商,只有一個商,這個也是跟外國人學的。在中國,士農工商他身分地位不一樣,但現在統統是商。所以古時候說「學而優則仕」。

  這裡講到過去讀書人,他是有了功名,靠國家的俸祿才能養家活口。讀書人要是考不取功名,家境就很清寒。如果家裡沒有一點經濟基礎,這個日子的確是很艱難。如果家裡有一點田地,自己耕種,或者租給人家收一點租金,這個生活還是會比較好。如果沒有,就靠教幾個學生,微薄的供養,的確過得非常清苦。從這裡我們能看到俞先生很苦,而且又遭遇到種種不幸。他就說出自己生平讀書、行善,好像他也沒有做什麼大的過失,為什麼到現在都四十七歲了,還是功名不遂,而且妻子不全,兒女夭折那麼多?接下來衣食不繼,三餐不繼,生活都成問題。同時他又給張先生講,這些年來,我每一年除夕夜都在灶神爺那邊焚化疏文,焚疏。像我們做法會,做到最後念疏文,上達佛菩薩。他是上達灶神,請灶神幫他轉達到玉皇大帝那裡,向玉皇大帝報告,他也沒有做什麼重大過失,也做了很多好事,為什麼我們家的命運這麼淒慘?他自己所寫的疏文,他都還記得,所以就把疏文的意思就說給張先生聽,過去他疏文寫的內容都給他講。這個也是吐露他的心聲,他來慰問,把他一肚子的苦水,向他傾吐。下面,這個張先生就回答,聽他講完,把他的心事都說出來了。

  【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這個張先生就講,我對你家裡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知道得很久了,你就不必再給我講,我都很清楚了。我們再往下看:

  【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

  這一段文的意思,是《了凡四訓》裡面沒有提到的,所以這裡也必須要一個補充。這些事不是只有袁了凡一個人,俞淨意先生他也遇到了,也就是說這個補充非常重要。『意惡太重』,身口意三業,意惡,在佛經上講貪、瞋、痴、慢、疑都屬於意,意的惡業。我們做三時繫念念懺悔偈,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現在我們把這個煩惱就歸納三大類:貪、瞋、痴。所以我們在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從身語意之所生,這個意主要是貪瞋痴慢這些煩惱,來主導身口造殺盜淫妄的惡業。所以這一段特別舉出意惡,意惡是在心裡面,我們表現在身口的行為,人看得到;意惡在心裡面,我們一般人就看不到。俞淨意他改造命運是遇到灶神跟他指點,袁了凡他是遇到雲谷禪師,才知道要改過自新。一位是遇到灶神,一樣把命運改變過來。

  張公說他「意惡太重」,就是貪瞋痴煩惱特別重。貪瞋痴,凡夫每一個人都有,但輕重不一樣,有的人比較輕,有的人比較重,這個輕重差別也很多。「讀書積行」,讀書,讀聖賢書,就像我們現在講讀經;積行,是積功累德,修行。張先生給他講(給俞先生講),說你讀書積行,『專務虛名』,「務虛名」就是沽名釣譽,沒有實質,你只是一個虛名而已,不是真正去積善修行。他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的疏表,就是那個疏文、那個文詞,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詞句,沒有一點悔改的意思。就是沒有反省的意思,也沒有想要改過的意思。如果人反省,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心裡想要改,這個念頭一動,在《易經》講,你悔就變成吉了,悔就是懺悔,你想要改,你有這個念頭就轉凶為吉了。如果你根本就沒有意思要改過,甚至人家給他提出來,我哪裡有?我哪有什麼做錯?都是你的錯,我一點錯也沒有,就沒有改過的意思。我都沒有錯,我為什麼要改?是你要改。自己就沒有這種改過懺悔的意念。所以他沒有反省、沒有懺悔改過的念頭,覺得自己做的都是好事。寫的疏文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詞句,就像我們現在民意代表在議會在質詢,他不是質詢一般人,他質詢上帝,我都做了這些多好事,怎麼給我得這種果報?是質詢的意思,他不是有懺悔改過的意思。所以寫出來這些疏文,難免都是怨天尤人,心很不平,一點懺悔改過的意思都沒有。所以是褻瀆上帝,恐怕上帝給你懲罰不止如此。你自己一直造惡業,上帝想要幫忙都幫不上,可能你後面還有更大的災難在後頭等著你。

  這個事情,俞淨意是明朝人,袁了凡也是明朝人,距離我們都五百多年了。我們根據這些道理跟事實,我們再看周邊的人,你去看,你去對照,自己也就可以明瞭了。這一個人造善造惡,大概三年他就有花報,果報是在三惡道。《太上感應篇》講得很清楚,你三年積善,你得到就是吉祥;你三年都是造惡業,得到就是凶災。所以三年,或者五年、八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你都會看到一個人他生平善惡哪方面造得比較多、比較大,在晚年這個花報你可以看得出來。花報叫現世報,果報是在人天三途。下面:

  【公大驚曰。】

  俞先生大吃一驚,張先生把他的問題指出來了,俞先生生平所為也沒有人知道,這個陌生人怎麼對他了解得這麼清楚?他的所作所為,一點一滴,都給他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陌生人素昧平生,他怎麼會曉得?經過他這一說,當然心裡很驚訝,這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怎麼知道,對他了解得這麼清楚?我們再看下面的文,『公大驚曰』:

  【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

  從這一段,我們就知道,俞公他還是沒有懺悔的意思,他還認為他也沒有什麼過失,他是做好事。俞先生聽了張公的話,他並不服氣,他不是說就接受了,他還是不服。所以他就說了,我聽說冥冥之中,都有鬼神監察,縱然你修很小很小的善事,鬼神也知道。『纖善必錄』,「纖」就是很纖微,很少的善,一點點的善,鬼神都會記錄,鬼神都知道。我這麼多年結文昌社,跟同學大家立誓願,力行善事,努力來行善事,遵守文昌社裡面訂的規條。規條就是規約、條文,就像戒律一樣,一條一條的。大家都遵守這個條文、規約,就是文昌社訂的規條,我也是遵照奉行,我也沒有違背,難道我做的這一切都是虛名嗎?俞先生他也是不服氣。張先生給他講,說他「專務虛名」。他說我怎麼會是虛名?可見得張先生給他講,他還是沒有懺悔的意思,他還在反駁,並沒有懺悔的意思。所以我們接著看張先生怎麼再回答他:

  【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諭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

  俞公他不服張先生給他講的,你平常做的這些善事都是專務虛名,並沒有實質,他不服,提出反駁,張先生就舉出實際的、具體的例子來給他講。所以張先生就在文昌社規條裡面舉出幾樁事情來說明,這個你們自己定的,就舉出他們自己定的規條來給他講。《陰騭文》裡面很重視惜字紙,文昌社裡面規條中有『惜字一款』,就是敬惜字紙。在《文昌帝君陰騭文》,這一條很重視,這個是重視文化,重道,文以載道的示範意義,對文字要恭敬,不能褻瀆,不能隨便亂丟,甚至弄髒,這個是有罪過的,這是對文字不恭敬。倉頡造字,聖人造文字給我們使用,我們生活上得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可以改善生活、增長智慧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不能不恭敬。

  特別是中文文字,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英國漢學院就辦文字學,現在台南極樂寺也有請一個周虎林教授來教文字學,教文字的。我們現在的中國人對自己祖宗的文字不認識,因為我們沒有學過文字學,這個文字有六書。所以過去家師淨老和尚早年在華藏圖書館,他老人家給我講,他說我不認識字,我聽了心裡很納悶,字認識不多,但是總認識幾個字,怎麼會說我不認識?師父上人看到我很疑惑的樣子,然後就接著再問我,那個「一」,一二三那個「一」,一橫,那個怎麼來的?根據什麼來造「一」那個字?他這麼一說,我真的我不認識字,我們只知道讀那個一,一二三四。所以每一個字都有它的由來,有這個六書,有象形、指事等等的這些六書的意義在。所以中文的文字,這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特別是文言文,所以我們老和尚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跟休斯校長合作辦英國漢學院,主要教兩個內容,一個是文言文、一個是文字。為什麼教文言文、教文字?因為現在台灣商務印書館印的《四庫全書》一千五百冊,《四庫薈要》是從《全書》挑出精華,當時給乾隆皇帝看的,叫《四庫薈要》,五百冊。《四庫全書》,經、史、子、集,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歷朝歷代,自古以來智慧的結晶,智慧的寶藏,都記載在裡面。但現在人,字看不懂,文言不會讀,寶藏放在那裡,就不起作用。好像你倉庫裡面金銀珠寶很多,但是鎖著,鎖著怎麼辦?你要有個鑰匙去開,你就可以得到這些金銀珠寶的受用。現在《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都印出來了,擺著,我們也請了二、三套擺在書架裡面,擺好看的,拿來一翻,你看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麼。所以我們老和尚講,你看不懂,你印了那一堆就好像一堆廢紙一樣,它不起作用。所以要培訓二十個能夠讀懂《四庫全書》的人,這二十個人他學會了文字學、學會了文言文,他就有能力來讀《四庫全書》。有能力來讀,就能夠把《四庫全書》,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流傳到全世界,翻譯成其他國家的文字。但是其他國家的人要學中華文化的核心結晶,還是要來學中文,學文言文,他才真正學得到中國的東西。就像我們中國人要去學外國的科技,那你要學英文。你要學中國傳統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學問,那你不學中文,你學不到核心。就像我們去學科技,你不學英文,你能學得到他們的科技嗎?那不可能。外國人要學到中文真正好的東西,他要自己親自去嘗到這個法味、這個學問,他也要學中文,而且要學中文的文言文。所以這二、三年,我們道場來個德國的年輕人、一個美國的年輕人,他們都學過中文,我都鼓勵,幫助他們學習。所以這個文字就是很重要,文以載道。所以這重視文化,重這個道。

  文昌社是根據《文昌帝君陰騭文》來定的這些規條,當然有惜字這一條。灶神張公就跟他講,你們自己定的這一條,既然有這一條,就應當依教奉行,你要確實把它做到。然而你們還是將一些書冊或寫的文章(這些都是字紙),還有舊書,拿來糊窗,糊窗戶。現代這個窗都是玻璃窗,用玻璃的,玻璃講究美觀。年輕的同學不知道,年歲大一點的同學也許會知道,過去的窗用紙糊的。大家如果有看過日本那個榻榻米的房間,那個門,以前我小時候住在我外婆家,還有那個門。有木頭的架子,但是是用紙把它糊起來的,古時候都用紙糊起來的。俞先生他也常常用寫過字的紙去糊窗戶,或者包東西,這個是大不敬。現在用字紙糊窗戶的是沒有,過去還有,我也看過有人用報紙去糊的,貼在那個窗戶上面,現在是沒有了。現在因為漂亮的壁紙多得很,也不貴,買那個來貼,好看多了。報紙去糊,不好看,現在沒有人用報紙去糊窗戶了。現在壁紙很多,你要挑什麼顏色、什麼花紋的都有,任你去挑,所以沒有人會再用字紙去糊窗戶。但是用字紙包東西倒還是我們常見到,特別新聞報紙,舊的報紙拿來包東西,這個我們還常常見到。

  我們明瞭重道尊師的意思,我們自己應當盡量避免。現在這個字紙實在太多了,實在也是很困擾。以前印刷術沒這麼發達,現在一印,也是很困擾。但是我們盡量不要亂丟,盡量做回收,回收再去造紙,也比較好一點,雖然沒有辦法做到很圓滿,但總是比丟垃圾桶、亂丟要好;亂包東西,給它弄髒了,總是比這個要好。現在報紙那麼多,特別過去有很多同修問,報紙雜誌、佛像一印那麼多,你怎麼辦?到處都有,你要撿也撿不完。過去那個字是用手寫的,它有限,你去撿一撿,還撿得完;現在一印出來,幾萬張、幾十萬張、幾百萬張,你怎麼去撿?沒辦法。所以我們只能盡量,遇到雜誌、舊的報紙,疊起來再做回收,也只能這樣處理。如果你說要去焚化,恐怕也是有限,我們能夠去化幾張?大概自己用的可以化,其他地方的你就沒辦法,那麼多。所以我們盡量勸大家不要亂丟、不要包東西、不要給它弄髒,舊報紙我們疊好然後給人家回收。回收,他就不會亂丟,因為他那個可以賣錢,去做再生紙,這樣也比亂丟要好,現在也只能這樣處理。

  過去愛惜字紙,都是用焚化爐,它有個焚化爐專門燒字紙的。大家有沒有去過鹿港?鹿港文昌帝君的廟,鹿港那個廟很多,我曾經有一次到鹿港看到有一個焚化爐,叫「惜字」,就是專門燒字紙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在鹿港。所以我們讀到這個,你再去看鹿港那個「惜字」,你就知道那個爐是幹什麼的,它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我們沒有讀這個,很多遊客去那邊看,「惜字」,他也搞不清楚。如果有導遊介紹說明,大家才會明白。如果沒有導遊介紹,自己又沒有讀過這個書,的確看到那個,不曉得是做什麼的。所以那是愛惜字紙,鹿港這個古蹟,大家還可以去看,我建議大家利用暑假時間,可以去拍拍照,那些文化都在那裡。

  另外,最近做這個愛惜字紙做得比較好的,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吳董,他們做這個愛惜字紙也很用心,比我們用心,我都不如他們。它那個垃圾桶,我去住他那個飯店,它垃圾桶是一個垃圾桶分兩格的,一個放有字的,一個放沒有字的。塑膠的、紙類的,有字的你放在一格,就像我們現在垃圾分類一樣,一邊是有字,一邊放沒有字的,這樣分類。這個方式我們也可以採取,做一個垃圾桶,分成兩格,就像我們現在垃圾分類。大陸叫垃圾(拉基),我們叫垃圾,分類,現在垃圾有分類。這個是講惜字這方面。

  別人造這種罪業,你要是勸他,他必然會起反感,因為他不是學佛的,他沒有信佛。一般人,我們給他講,你不能用報紙去包東西,這個大不敬,他聽了他生煩惱,他不能接受,他可能反過來說你是迷信。我們勸人,總是看對象,或者看場合,什麼樣的因緣可以跟大家勸導勸導,有一些人他不相信,你勸他也沒用。勸他,他起反感,這個事情就是看到人家跳火坑,你也沒有辦法給他拉回來。造這個罪業,也會有惡報。除了勸了他會接受,我們當然有義務要勸他。如果他不接受,他就說你迷信,大家都用字紙、報紙在包東西,我怎麼不能用?所以沒有幾個人懂這個道理,這個意義非常的深廣。過去讀書人他懂,讀聖賢書的人他明理,知道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要這麼做;不是讀聖賢書的人他不懂,不懂就很容易造這個罪業。文昌帝君也是大慈大悲,特別給我們提醒要惜字,字聖賢造的,我們要愛惜。

  所以敬惜字紙的意義,應當要知道過去的字紙跟現在不同,從前的書籍都是木刻版本,木刻版是一個字一個字去刻的,要不是真正有價值的文章,誰願意花那麼多錢去刻一本書?刻一本書那個成本很高的,請人家去刻要付工錢,算一個字多少錢的。所以在過去,古時候那個時代,如果你這個文章沒有價值的、沒有意義的,誰願意花那麼多錢去給你刻版、去給你印?所以刻版印下來,大多數都是很好的,不好的就很少,都是好的比較多。所以古時候字是一個一個雕刻的,不是現在活字排版,照相製版,現在用電腦打字,那就快多了,成本也相對降低很多很多。所以以前,古時候要去請一本書、買一本書,那都不是一般人能請得起的。像《大藏經》,大的寺院才有整套的。一般的寺院,大概只能請到半套,而且還要去向國家申請。以前《大藏經》都國家在管理的。如果你要讀哪一部經,到寺院去借。借,不能拿出來,你就在寺院裡面去抄。所以那個抄經就是這樣來的,你自己能夠抄,你自己抄;你不能抄,你還得花錢請人家抄,花工錢請人家抄。抄了一本才有一本,抄兩本才兩本。不像現在,你照相影印,一個底版拿過來,一照相,要幾百萬本都有,成本相對就很低了。這是古時候不容易。

  因此古書,特別是古書,既然是書,都是好文章。「文以載道」,書破了,你要修補。我們現在說裱褙店,以前看到家師去裱明朝的經書,那個紙都快腐蝕了,透過現在的科技去裱褙,裱起來照相影印,把原版再造,印出來非常精美,把古代刻的字給它保存下來。書破了,能夠修補盡量修補,實在破得不能用了,才恭恭敬敬把它焚化,不敢褻瀆。焚化的灰也不能亂丟,你要埋在乾淨的泥土,沒有人去踩的,或者用個乾淨的布,把那個灰放在袋子裡面,洗一塊乾淨的石頭,綁在裡面,把它沉到海裡,不要亂丟。

  我們通常講一切恭敬,對法寶的恭敬是最恭敬的。經書是屬於法寶之一,雖然現在印刷術發達了,我們對經書還是一樣要尊敬。敬才有福,如果不恭敬就是造罪業,就損福報,就是折自己的福報,折福。不知道的人天天在折福,無可奈何,我們明瞭的人就不可以這樣做,雖然是包東西,也盡量可能不用字紙來包,不用字紙、報紙。換句話說,我們要包東西,應當用牛皮紙,或者現在你去買包裝紙,這一類的來包。家裡預備一些放著,不要用字紙來包東西。我們讀到這裡,明瞭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苦心,就應當要這樣做。縱然這個道理想不通,你只要照這樣做,保證你有福報。你說等到道理想通了再做,恐怕想通壽命也差不多了,所以想做也沒時間了。所以聖人教我們怎麼做,經典裡面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這麼做,決定不吃虧。先不要管它什麼道理,相信聖言量,這個人就是有福了。

  所以張公說,當你看到朋友或者學生用字紙糊窗包物的時候,你從來沒有勸告他們一聲,你也都沒有勸他們不要用那個字紙包東西,你也沒有一次去阻止,只不過在道路上看到有一些字紙撿去焚化,這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嗎?這個不就是圖務虛名嗎?張先生給他舉出第一條,惜字紙這一條,就具體把他指正出來了。

  好,這節課我們時間到了,我們休息一下。下面這一段文,下面這段講到放生這一條,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現在大家休息一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