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播放器 正在載入。
目前時間 0:00
總共時間 0:00
載入完畢: 0%
串流類型 直播
剩餘時間 0:00
 
1x
  • 章節
  • , 選擇關閉描述
  • , 選擇關閉字幕
    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心不住法的功德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五集)  2024/7/3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115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一百三十七頁倒數第一行,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段經文在科題第九十五,這個科題是「喻不住之功」,這個喻是比喻,心不住法的功德,功就是功德。我們前面學習到,「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這段經文是「喻住法之過」,就是比喻我們心住於法行布施的過失。今天這段經文是講,『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同樣是布施,就是關鍵心一個住法、一個不住法。整部《金剛經》的核心重點,就是在「無住生心」這四個字。講了很多方面,各種角度講,主要是講無住。心有住在法上行布施,好像人進入到黑暗,看不到方向,「則無所見」,都見不到。「心不住法」,就好像人眼睛好好的,『日光明照』,太陽光又照耀大地,那什麼都看得很清楚,『見種種色』,都看得很清楚。這是比喻「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的功德。

      這個住,我們沒有學佛,我們住世間法,學了佛,又住於佛法。這個講住,我們一般人可能不太能體會,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他講得比較淺白,我們也比較容易懂。他老人家在講席當中常講,學佛的人不貪世間法,但是貪佛法,只是換對象。為什麼貪?就因為有住,你不住在世間法,你住在佛法,你有住就有貪瞋痴。住在佛法是善法,就是著了相,但是你不能斷煩惱,不能超越三界六道,不能破無明,修得很好可以得人天福報。所以前面在《講義節要》裡面也講,引用永嘉大師講的,「住相布施生天福」。就像梁武帝一樣,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安頓二十幾萬的出家僧眾來修行,又提倡素食,自己又講經說法,但是他住相。所以他往生之後到天道去,他修的福報是夠大,人天福報。現在很多人學佛都是標榜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的,這個就是住相。

      布施的事情是一樣,事相是一樣,關鍵我們看這個經文都在心。外面做的都是一樣,布施錢財,內財、外財,這些事相是一樣,但是心不一樣。心不一樣,他的果報就不一樣。我們心住於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就是一直放在心上。如果住於名譽,怕人家不知道,還要登個報紙,或者還開個什麼記者會,這個都住於名譽。這些都是住於法。反正我們心一有所住,就是著相布施,著相布施得人天福報。這個人天福報,我們看《了凡四訓》又有陰德跟陽善,如果你很喜歡讓社會大眾都知道你在做好事,「陽善享世名」,你享受到世間的名望、名利,名也是個福報。「陰德天報之」,陰德,那個果報才殊勝。陰德就人家不知道的,做好事人家不知道,不知道誰做的,那是最好,那個果報現前,比那個陽善殊勝太多太多了。這個都還是屬於人天福報。《金剛經》講的這個都超越了。

      所以修布施,不知道觀空,也必定隨境界所轉。你得到人天福報,人天福報還是在六道,還是要輪迴,天福享盡還是要再墮落。這一生修大福報,來生享福。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善惡都有,惡是比較多,善比較少,惡比較多。我們生生世世,每一生、每一世都有因緣果報,過去世造的這一生受,這一生造的來生再受。好像排一個表,你這一生要到哪裡,就是你前生,或者前生再前生,哪一生的果報先成熟,你就是照這個安排,你就要去受那個報。像經典上講,忉利天主他也是修大福報,生到天道去,壽命快到了,天人有神通,他知道他下一次要去往生哪裡。我們人間的凡夫,我們死了,我們不知道要去哪裡。天人知道,他知道他這一生生命結束了,來生投胎到牛的耳朵裡面一隻蟲,這個就很害怕。不知道的人他不怕,知道了他當然怕,去當一隻蟲。為什麼他的壽命結束要墮到三惡道,墮到畜生道去?過去世造惡業的果報,在這個階段、這個時候成熟。所以這個善惡果報,佛門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不能替代的,它只能排,哪個先成熟哪個先報,哪個後面成熟後面再報,這是這樣排。如果你有特殊因緣,當然它已經排定的也可以改變,改造命運就是這個原理。特殊因緣,大善大惡,它就改變了。像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後面講到,如果天人壽命快到了,「五衰相現」,就是壽命快到了,天人就很憂愁。如果遇到佛法,遇到地藏菩薩,恭敬供養地藏菩薩,他就轉增天福。他遇到這個因緣,他又改變命運了。

      所以《地藏經》是我們還沒有出離六道很重要的一部經典。遇到地藏菩薩,遇到《地藏經》,地藏菩薩總是幫助我們不墮三惡道,幫助我們站穩人天兩道,在人天再提升。所以我們沒有出離六道,《地藏經》就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在《地藏經》看到,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我們這個地球就沒有佛法了。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天降生到我們人間示現成佛,那個時候才會再有佛法。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空檔,就是沒有佛法。這個空檔,佛大慈大悲,就交代地藏菩薩來擔任這個空檔釋迦牟尼佛的法滅了,彌勒佛還沒有出世,這個空檔當中,教化眾生的任務就交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他教什麼?我們仔細看《地藏經》,就斷十惡、修十善,因為這是人天的基礎,就教這個。教這個,等待下一尊佛降生,遇到佛法,才能提升,才能超越。所以《地藏經》也就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修福,不知道觀空就會住法,住法你必定隨境轉。生天之後享天福,天福享盡又要輪迴,下一次,不曉得哪一生造的業在下一次成熟了,那就要去報了,決定又會再墮落。所以這裡講「入暗」,就比喻不能見性。道眼沒有開,無明沒有破,雖然學習大乘菩薩來修六度萬行,來修布施,這是盲修。盲修,就沒有眼睛,「如人入暗,則無所見」,盲修瞎練。盲修也必定會產生嚴重的障礙。我們要知道,學佛如果道眼沒有開,我們處處也都是以自己的情見。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也常講,好像我們讀經都懂了,懂得它的意思了,其實不是經典的意思,都統是我們的情見,我們自己的意思。經沒有意思,那是我們的意思,我們的情見。這個如果你搞不懂,你怎麼學佛,也出不了六道。所以不但六度修不好,而且增長我慢,而且競起貪瞋。不但不能斷煩惱,反而增長煩惱,反而擾亂佛法。這個最終會讓人家有懷疑,毀謗,這個問題就很嚴重。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學佛人要重視的一個問題。不但我們學佛,就是現在連學傳統文化,也都是這樣的情況。

      前天成德法師來調身體,他要出國之前,我新莊做完法會回來跟他碰個面。他也談到,看到以前在廬江學傳統文化的很多老師,到後來也都學偏了,知見錯了有的甚至造很重的罪業,就往生了,都不在了。他跟我講很多,在大陸、台灣、馬來西亞都有。所以這個正見就非常重要,如果見解偏差、錯誤,修行肯定會出問題。不但學佛,就學傳統文化也是一樣、一個道理,學到最後反而增長煩惱,造種種惡業。因此我們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用一點心來學習,一定要用一點心來學習,一定要搞清楚我們修得對不對。往往我們自己修錯了,人因為有四相,他會執著自己的見解就是對的。其實我們只要有情見,什麼都不對了,我們任何對的也是不對的。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講到,以前他年輕的時候,聽圓山臨濟寺白聖老法師講經,老法師講一個公案,說兩個出家人在爭論,大家堅持己見,然後兩個人就請老和尚評評理,看誰對誰錯。結果兩個就去見老和尚,甲就說他的見解怎麼樣、怎麼樣,當然說乙不對,老和尚說,你對。乙說他的看法怎麼樣、怎麼樣,甲的不對,老和尚也說,你也對。旁邊的侍者就很奇怪老和尚,一定有一個對、一個錯,怎麼你說兩個都對?他說,你也對。這是高層次的,這個對中下根性的人他愈聽愈糊塗了。這個就是講你真心裡面是沒有是非善惡、真妄邪正,這些利害得失統統沒有,那是高層次的。你有分別執著,當然這些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從哪裡來?從分別執著來的。分別執著不是真的,是虛妄的,但是你在迷當中,你就認為有。所以各有各人的看法,各人的角度,各人的執著。大家都認為他是對的,沒有一個人認為他是錯的,都有個人的成見。各人有各人的個性,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什麼個性?我執。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學佛人也學得怪怪的,他標榜戒律很精嚴。但是你看起來就不知道哪裡不對,怪怪的,這個都學錯了。

      住,住於法,不但不能見性,反而增長煩惱,這個差別就太大了。我們一定要知道「執法為實之過」,當痛戒之,不要去執著。我認為那是真實的,你就住法了。我們這些道理明白了,但是還是很生疏,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這個執著很熟悉了,很習慣了。但是我們用功就是要在這上面用,就是常常提起。特別常常念念《金剛經》的經文,也提醒自己在生活上、在境界上,待人處事接物上,時時刻刻提起觀照,自己起心動念。「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自然我們功夫也就漸漸會得力。

      我們看一百三十八頁,節要第一條

      【一、若能『心不住法』(無實)。而又勤布施(無虛)。是其人道眼明徹,空有雙離。真為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則遊於佛日光輝之中,徹見如實空,如實不空,具足體相用三大之性。如佛所得也。其功德不可思議也。】

      這一條給我們講,『若能』,「若」是假若,假若能夠『心不住法』,心不要住在這個法,六塵境行果,境界、我們所行的、我們想得到的果報,六根、六塵這些都是法。「不住於法」,就『無實』,不執著這個真實,就不住法。不住法,『而又勤布施(無虛)』,「無虛」就是沒有落空。這個是離四句,這個要去悟,這個我們怎麼講,你沒有悟那個境界,你一起心動念你就落在四句。四句展開就百非,四句百非。四句第一個有,第二個無,第三非有非無,第四亦有亦無,就這四句。我們一起心動念,總是在這個四句裡面。這個四句就是我們的分別執著,事實真相是我們的心在那邊執著。所以所有一切境界相都是我們的心在造作的,沒有真實的一個境界,無實。如果說無實,那統統假的,我們統統什麼都不要做了,這個就著空了,還是落在四句裡面。所以勤行布施,要修布施,布施就不著空心不住法,不著有,無實,空有就雙離了。《金剛經》前面講不住法、不住非法,這裡沒有提不住非法,因為你勤行布施,就不住非法了,所以這個就不用提了。如果沒有布施,心不住法,那你就住在非法就是你不住有,但是住在空。你心不住法,又勤行布施,那叫做空有雙離了。

      『是其人道眼明徹,空有雙離。』我們要去體會、要去悟的就是在這個地方,大家去體悟。我們現在不懂,不懂也沒關係,我們就是去修布施,先不要著空。你先行布施,你該做的事情就去做,慢慢去體會,你就做不要去著那個相,那你空有就雙離了。《金剛經》為什麼講持戒修福?持戒就是諸惡莫作,修福就是眾善奉行。為什麼說持戒修福能入實相?持戒修福就先把著空那道門給它堵起來,落在空比著有更麻煩。所以先不要著空,你先持戒修福,修布施,修六度,把著空這個地方先堵起來,你在修的當中,你不著相,那就雙離了。這些我們要善於去體會。

      所以我們現在做什麼好事,做什麼事情,就不要一直擔心人家不知道我做多少,不然你就住法了。我來做義工,你要給我肯定一下,住法。你要肯定我的付出,你住在法了,那你就如人入暗,你就很煩惱。萬一人家不給你肯定,你不就很懊惱嗎?前面講的,不就生煩惱了嗎?修來修去,煩惱愈來愈多。所以要怎麼修無住?就是從這個地方修。平常你來做義工,你有遇到委屈什麼的,就是修六度忍辱。不然你六度去哪裡修?我們這個地方就很好修了,到處你可以受氣的,都有。所以你會修,哪一個人不是都在修六度嗎?你明白這個道理,都是在修六度。不明白,事上在修,但是心裡就是不是,你是心住在法。

      所以關鍵在心,你這個觀念能轉得過來,那就是菩薩六度的生活了。我們每一天工作,待人處事接物,就是在修六度。過去先師淨老也舉出家庭主婦的例子,他也講了很多。每一個人工作崗位不一樣,統統是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沒有一個不在修。但是你不知道的話,那很苦惱,我為了就是賺幾個錢來受氣,那他大概愈做就愈心不甘情不願。明白《金剛經》的道理,你這修六度不明白,那就是世間凡夫,不是在修六度,就是煩惱。

      所以,「其人道眼明徹,空有雙離」。我們一定要先從文字般若來理解。文字般若,並不是般若在文字上,但是你要透過這個文字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像地圖一樣,地圖不是目的地。文字般若就經典,經典是地圖,那不是目的地。但是它有指門牌號碼,像現在導航給你指出方向,從哪裡走、要怎麼走、要走到哪裡就到了,這個地圖有門牌號碼。文字般若當然不是目的地,但是你沒有這個也不行,沒有這個,你找不到。比如說,我們華藏在信義路四段三百四十一號二樓,門牌號碼就是文字,這個你地圖找、導航找,可以找得到。如果沒有這個文字般若,你去哪裡找?你怎麼找?在哪裡?所以你要透過這個去找到那個目的。因此這個經文,我們現在在學習這個,就是文字般若。《金剛經》是文字般若,《金剛經講義》也是文字般若,我們先師淨老和尚又把它節要,也是文字般若。這個文字般若就是先師淨老他節要的,很精練,他把這個《講義》當中的精華把它挑出來,這個也要有道眼。不然我們來挑,不曉得挑哪一句,要怎麼挑?這是文字般若。我們必定要把這個文字般若搞通,我們才懂得在生活上怎麼去提起觀照般若,才能證實相般若。所以我們在學習這個經典,就是學習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幫助我們起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幫助我們證實相般若,這是必然的修學的程序。

      『真為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則遊於佛日光輝之中,徹見如實空,如實不空,具足體相用三大之性。』我們如果能夠「起觀照般若」,就能「遊於佛日光輝之中,徹見如實空,如實不空」。如實空,如實不空,空跟不空都是如實。真實之際,就是這樣,事實真相就是這樣。但是我們凡夫總是執著空就空、有就有,就是這樣。實際上,實際上不是這樣,事實就不是這樣。事實是什麼?如實空,如實不空,那才是事實,那才是真相。我們執著不是有就是空、不是空就是有,有就不能空,空就不能有。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佛,這個「有」不是我們四句裡面那個有,是這裡講的如實空、如實不空那個有。大家去參,參這個,是不是你起心動念,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我們總是在這麼一個觀念裡面。我們如果能夠起觀照般若,我們自性的心光就透露出來了,就能夠徹底見到如實空、如實不空。

      過去先師淨老用屏幕影像來形容比喻,透過這個,還是屬於文字般若,讓我們去起觀照般若,去證實相般若。我們看到螢幕的影像,那是不是如實空、如實不空?所以它那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我們的觀念,在四句裡面,什麼都沒有叫空,有就是不空,我們不都是這個觀念嗎?這個觀念就是在四句,四句是虛妄的分別執著。我們如果能夠「徹見如實空,如實不空,就具足體相用三大之性」,這是大自在。有體,它能現相有現相,它就有作用。你隨便拈一法都是具足體相用,一個茶杯,有體它就有相,有相它就有它的作用,所以叫「具足體相用三大之性」。

      『如佛所得也。其功德不可思議也。』我們如果能夠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跟佛所得的是一樣。所以「功德不可思議也」,這個功德不可以以我們的思惟想像,我們的言語、議論去理解的,所以稱為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這四個字你搞透了,也就開悟了。我們現在都是落在思議裡面,所以不能思也不能議。禪宗講「開口便錯」,議就是開口,你開口要議論,一講就錯了「動念即乖」,思就是動念頭,你去想一想,那就錯了。所以禪師他的手段,你去參禪的人,不准你開口,你張開嘴巴要講,香板就打下去,那就乾脆不講,不講也打。它的妙處就在你不曉得該怎麼辦的時候,這個時候提起疑情,那就切入那個悟,悟那個境界。

      一般這個悟,有悟後起修,有頓悟漸修、頓悟頓修的,這個《圓覺經》講得都很詳細。一般講,你悟就是見道位,你見到法身,這個叫素法身,你還不能像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你看到法身叫見道,你看見了。看見了,你還要修道,修道位,就要修六度萬行,淘汰無始劫的習氣,無明習氣斷盡了,你才能證得法身,才能像觀音菩薩、這些大菩薩,佛菩薩一樣,現無量身去度眾生,到十方世界度眾生。

      如果能夠在觀照般若,我們見一見法身,有時候你剎那也可以見到,可能一下子妄想又來了,又被妄想無明又障礙住。但是有見過短暫的,那將來也就慢慢會增加。現在我們念佛人有一個易方便,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再加上念佛,相得益彰。就是你念佛,佛力加持,讓我們很快速的去證入法身,所以念佛也是甚深般若。因為大家不知道這句佛號是甚深般若,所以就沒辦法老實念,也不肯死心塌地的念。因此《金剛經》的補助,也是幫助我們老實念佛。禪宗它的手段方法就是明合道妙,它很明白的給你指出來,這是針對這個根器的。如果淨土,你只要能老實念,你就暗合道妙,你不懂沒關係,你只要能老實念,念念念,你就明心見性了,那就暗合,關鍵在能夠老實。

      我們懂得一些《金剛經》的道理,對我們念佛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不去執著。為什麼不老實?江味農老居士在《講義》裡面也講,你這個心有污染,你怎麼會老實?就是這裡講心住法,你怎麼會老實?因此,我們很多念佛人也不知道老實念佛的定義,總以為自己念佛很用功就是老實念佛,那錯了。就像這裡講的,你沒有搞清楚,叫盲修了。這個我們也看過很多。如果你老實念,一日到七日就一心不亂。我們念好幾年,煩惱還一大堆,那肯定是不對,肯定是有問題。用功念佛,如果你沒有觀照般若,的確你自己念佛功夫提升了,但是煩惱也同步提升,而且要超過一點。好像你吃一些營養品,要幫助一些好細胞,但是那個癌細胞也同步成長,而且還更多一點。所以你沒有觀照般若,你以為自己老實念佛,其實不是真正老實念佛。不是說你很用功,你念了幾天不睡覺,你就是老實念佛。念到走火入魔、有偏差的,都大有人在,我們都看過。那我們就會覺得很奇怪,經典明明講七天就一心不亂,怎麼念了他會變成這個樣子?他就是沒有觀照般若。如果他有觀照般若,肯定幫助他念佛功夫得力了。

      因此江老居士講的不無道理,他也是念佛人,他講的不無道理。我們再看看很多念佛人,到最後,很用功念佛,出了問題。所以再回頭看看江老居士他提的,的確我們不能不重視這方面的,這個觀照般若,觀照自心。你對自己起心動念對不對,你都搞不清楚,很用功,就叫盲修瞎練,如人入暗,見不到光明,煩惱愈來愈多。如果你用功用對了,肯定是煩惱輕、智慧長。好像吃藥吃對藥,病情就減輕了如果愈吃愈重,那就吃得不對了。佛法是法藥,跟這個醫藥是一樣的一個道理。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住法布施,尚且如人入闇。然則住著根塵等境而不行布施者,當入何等境界,真不堪設想矣。】

      這一條是講,『住法布施』,如同人走入黑暗當中,他見不到光明,也就是說你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這是你住法,但是有行布施。下面這裡講,『然則住著根塵等境而不行布施者』,就是你住法而又不行布施,這樣的人。住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住法「而不行布施」,那要入什麼境界?『當入何等境界,真不堪設想矣』,的確不堪設想。一般人,世間人,他住法又不行布施,那就貪瞋,慳貪、吝嗇,那果報我們也可想而知,就是三途有分,真的不堪設想。

      你住法布施,「如人入闇」,他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超越六道,但是他還能得人天福報。如果你住法而不行布施,恐怕都到三惡道去了。所以這一條也是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因此,我們現在雖然還住法,但是我們總是要學,就是因為我們有住法,才要學金剛般若。如果你不住,那不用學了。像六祖他都通了,他無住生心了,經,五祖就不用再講了,都懂了!我們現在為什麼講,為什麼聽?還不懂。還不懂,你才要學懂了,就不用講了。禪宗的大德講,「舌頭掛牆壁」,意思就不用再講了,你都通了。

      好,這段經文,這兩條節要,我們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看九六,在一百三十八頁第六行

      【九六、結成】

      『結』是總結,『成』是成就。請看經文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當來』,通指佛後,意在展轉弘揚此經,不令斷絕,利益無盡焉。】

      這一條給我們解釋『當來』,當來之世。『通指』,一般是指『佛後』,佛滅度之後。『意在展轉弘揚此經』,就是一代一代,這樣展轉來弘揚這部《金剛般若經》。『不令斷絕』,不要讓它斷絕了。『利益無盡焉』,能夠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利益是無盡的。這是勸我們發心,要弘傳此經,不要讓這個經斷絕了,沒有人弘揚也就斷了。

      【二、『受』,領納義趣,即是解也,思慧。『持』,如法而行,修慧。又執持,服膺不失。『讀誦』是聞慧。】

      『受,領納義趣,即是解也』,屬於『思慧』。這個「思」還不是菩薩聞思修的思,字是一樣,境界、層次不一樣。我們現在這個階段還是有思,我們現在透過這個思惟,你才能進入不思惟。「受」,就是「領納義趣」。領納義趣,就是我們讀經,或者看經、看註解,或者聽經,你能夠領會、納受這個經的旨趣。也就是說,你真聽懂了,這個叫受。就是「解」,解門,你理解了。你有正確的理解,這是「思慧」。這個解是正解,正確的理解,可不能錯解、誤解、曲解了。

      聽經不容易,所以佛講經,都會提醒大眾「諦聽諦聽」,諦是審諦,你要仔細聽,你要聽清楚、聽明白,你不能聽錯,這個很重要。聽經能真聽明白的,實際上也不多。因為如果你不是去諦聽,講的人他講出這些正確的道理,恐怕到聽的人那邊轉一下就變了,就變成不對了,他錯會了。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也講過,他說有人問了很多問題,我講經你都沒有真正聽明白我的意思,都到現場來聽還會聽錯,那真的是大有人在,他聽的,他錯解了、他曲解了、他誤解了。所以這個受,領納義趣,這個我們也要很仔細去思,我這個解有沒有錯誤?我領納的有沒有錯誤?

      『持』,就是解了之後,你要『如法而行』。受,領納義趣,解了之後,這是思慧。「持」,就是「如法而行」,如理如法去修行,這叫『修慧』。『又執持,服膺不失』,就時時刻刻不放鬆,這個叫「服膺不失」。這個持是一個提手旁,一個寺,一個提手旁。像我這個茶杯,我這樣拿著就叫持。「服膺不失」,我現在能失嗎?我這一失,就掉下去了。所以要這樣,你要把持住,這個叫執持,不失。就是你的道理明白了,你要持,要執持,不要讓它失去。因為失去,我們煩惱妄想無明又出來了,又冒出來了。

      『讀誦是聞慧』,你看聞思修。「聞慧」,就是透過讀誦,包括聽講,或者看註解,這個也是聞。聞有聽聞、見聞,我們講看,見聞,看見這個經的文字聽聞,聽法師講解,所以聞有聽聞、有見聞。讀誦也是聽聞跟見聞都有,大家在念經,你要看經文,就是見,你眼睛要看,見讀出來這個聲,要聽有沒有讀錯,這個見聞、聽聞。讀誦,見聞、聽聞都有,這個屬於聞慧。

      【三、先言受持,是明其已開圓解,信圓持亦圓。是人深契佛旨,蒙佛加被。是人功德,惟佛證知。】

      『先言受持』,就是先講受持。這段經文講,「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受持」是講在前面,後面才講讀誦。這裡這條《講義節要》講,「先言受持」,先講受持這兩個字,是說明『其已開圓解』,就是他已經開圓解了。禪宗講叫開悟了,教下叫大開圓解。他這個解是圓,不是不圓,不圓還不殊勝,圓解那就很殊勝了。密宗講大圓滿見,這個見解圓滿。所以這個解也有圓解,也有不圓滿的解。剛才講的錯解、曲解、誤解,這些就不正確了。

      『信圓』,信也是建立在解的基礎上,要解。信解行證,其實信它包括解行證。像我們做三時繫念,看到中峰國師開示,「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我們說我信了,如果你信了之後,你沒有透過持名念佛的妙行,你沒有辦法去證實你相信的這樁事情。所以「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你這個信(信心)不能成立,那就不是真信,就半信半疑。所以『信圓持亦圓』,「持」就是行持,你的信心已經開了圓解,你在行動上、行為上也是圓持,圓滿的受持了,一圓就一切圓了。

      『是人深契佛旨,蒙佛加被。』如果「深」,這個加一個深,「契」就是契合、契會,深深契入佛講的宗旨,肯定蒙佛加被,必定蒙佛的加持。『是人功德,惟佛證知。』那這個人的功德,惟有佛能夠證明,能夠知道。一般人他不能理解,他不知道。可見得開圓解是很可貴的,開圓解。佛法的修行,如果你開了圓解,圓教的行人修一天,等於漸教的行人修一劫,日劫相倍。同樣這樣修一天,你那個見解不一樣,你是漸,不圓,你的見解是漸次的漸,不是圓教的,那你修了一劫,等於圓教的行人修一天,這個差別就非常之大。可見得,開圓解非常可貴。如果不是圓頓根器,過去先師淨老早年講席當中也講過,你多聽圓頓經典,慢慢薰習,不是圓頓根器也能夠薰習成圓頓根器。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薰薰薰,薰久了,你自然就明白了,就成圓頓根器了。

      我們再看第四

      【四、若人能受持讀誦此經。其無明,則受真如之薰。其知見,則受佛智之薰。是皆得蒙佛如來加被,『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條講『若人能受持讀誦此經』,受持讀誦這部經典,這個無明也必定『受真如之薰』。「真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真如自性。這個經它的功用就是啟發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我們就會接受真如的薰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常常提起,就常常薰,聽一遍,講一遍,就薰一次。「受真如之薰」,真如大家都有,每個人都有,但是現在被藏起來。現在金剛般若,開啟每一個人真如自性的般若智慧。我們般若智慧開啟,當然受到自性真如的薰習,無明慢慢就淡薄了。

      『其知見,則受佛智之薰』,這個「知」是認知,「見」就見解,見有固定、決定的意思。我們現在世界很亂,關鍵亂在哪?亂在那個見。《楞嚴經》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末法時期。邪是什麼?邪知邪見,他的見都錯了,偏差錯誤。每一個人他的見都不一樣,統統是邪知邪見,就像恆河沙那麼多,都是錯誤的知見。所以我們學金剛般若,「其知見,則受佛智之薰」,佛智慧的薰習。『是皆得蒙佛如來加被』,就得到佛如來的加被了,我們一般講加持,就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了。這個無量無邊的功德是我們自性(真如本性)本來就具足的,六祖開悟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什麼也沒缺,只是被藏起來。如來藏,寶藏都有,跟佛沒有兩樣,但是佛開發出來了,我們被藏起來了。現在佛要幫助我們開啟自性的寶藏,自性寶藏就無量無邊功德了。

      【五、『皆得』者,無論僧俗男女,凡能受持讀誦,無不如是成就。即不明義,但能讀誦,亦必得之。何以故?果具有真實信心,至誠讀誦。先雖不解,後必開解。】

      『皆得』就是統統可以得到,沒有一個得不到的,統統可以得到,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性。『無論僧俗男女』,「僧」就是出家人,「俗」是在家人。出家的男眾女眾,在家的男眾女眾,我們一般講四眾弟子。無論你在家出家,男眾女眾,『凡能受持讀誦』,受持就是領納義趣,能夠如法修行。『無不如是成就』,你能受持讀誦,當然必定「如是成就」,必定如實這樣的成就,如經典講的這個功德。這是講明理、明義,又能夠受持。

      下面是講『即不明義』,你這個義理還搞不懂,還不能理解。『但能讀誦,亦必得之』,「但」就是只要,只要你能夠讀誦,你不懂沒關係,你只要去讀誦。看著經文念叫讀,離開經本叫背誦。這個誦有背誦、有唱誦,唱誦就是我們做法會,起個腔,你念有個腔調,那個叫唱誦,好像我們做法會唱念,叫唱誦。讀就是讀誦,就是沒有腔調的,就是這樣的讀,一個字一個字的讀。「不明義理,但能讀誦」,只要能夠讀誦,「亦必得之」,這些功德你也必定能得到。

      下面講什麼原因?為什麼不明義,只要能讀誦,也必定得到這個功德?『何以故』,就什麼緣故?『果具有真實信心,至誠讀誦。』這個關鍵就是在「真實信心」,相信佛講的話決定不虛,相信聖言量,雖然不懂,但是相信佛講的的確沒錯。「至誠讀誦」,至則真,誠則實。至誠,有的經典講至心。至誠讀誦,跟念經、念咒,原理是一樣,跟畫符原理是一樣。「一念不生謂之誠」,沒有妄念,那就誠了。我們不誠,就是妄念很多。所以讀誦《金剛經》,實際上讀誦任何經典都一樣,凡是大乘經典,都一樣。

      我們看到明朝戚繼光將軍,他的部下給他託夢要求他超度,請他的主公,請他的將軍為他誦一部《金剛經》。讀一部《金剛經》迴向給他,他就脫離鬼道,超生到善道。第二天戚繼光將軍一大早起來就讀了,他的婢女送茶進來,他沒有講話,給她比個手勢,心裡動個念頭「不用」,這樣。那天晚上又夢到他這個亡僕,就是他的部下又來託夢說將軍你今天給我誦經,我只有得到半部《金剛經》,我要一部才夠,才夠脫離這個鬼道。他說我明明誦一部,怎麼會是半部?他說你當中夾雜「不用」兩個字,只有半部,所以功德不夠。後來第二天戚繼光將軍就說,今天早上我要讀經超度,你們統統不要進來打擾我,等我讀完了再來。所以第二天就沒有人去吵他,他就《金剛經》從頭到尾讀一遍,不起一個妄念,不夾雜一個妄念,這部讀圓滿了,迴向給他的部下。他晚上又夢到這個部下來託夢,非常感謝,今天他得到完整一部的《金剛經》,他往生善道去了,來給他致謝。從這個公案,我們再看《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袁了凡念準提咒,還有舉出道家畫符的原則,他的祕訣就是不動念。不動念就靈,動念就不靈。念經、念佛、念咒、畫符,這個原理統統一樣,祕訣就在不動念,至誠就是不動念。如果你念《金剛經》念到不起妄念,雖然不懂,你這樣就一直念下去,你自然會開悟。關鍵在「真實信心,至誠讀誦」,恭敬至誠的讀。恭敬至誠讀,實在講,讀《金剛經》會開悟,那讀《阿彌陀經》也會開悟,你讀《無量壽經》也會開悟,讀《地藏經》也會開悟,原理就是有至誠讀誦。

      『先雖不解,後必開解』,剛開始雖然不能理解,後來必定你能夠理解,必定開解,大開圓解。這個也是先師淨老常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讀久了、讀多了,自然你就會領悟了。不用講解,很直接的聽佛講,原汁原味的,這個最直接的。

      【六、『功德』,指自利利他,紹隆佛種。皆得成就如是功德,明其皆得成菩薩,乃至成佛也。總以勸人必須受持讀誦此經,悟此心性,全性起修,全修證性耳。】

      這條說明什麼叫『功德』?這個「功德」給我們講得很明白,『自利利他,紹隆佛種』。我們必定自利才能夠利他,利他也是自利,所以叫「自利利他」。「紹隆佛種」,要怎麼樣紹隆佛種?你明白《金剛經》的道理,自己能夠受持讀誦,再去為人演說,再去勸導別人,別人也能夠開悟,他也得到功德利益,那個就是紹隆佛種,讓這個金剛般若不要斷絕。『皆得成就如是功德』,都能夠成就經典上講的這個功德。『明其皆得成菩薩,乃至成佛也』,必定成佛、成菩薩。這是明心見性的佛菩薩,不是權教菩薩。

      『總以勸人必須受持讀誦此經』,總是勸人必須要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達到『悟此心性』,悟我們自己的心性。悟後起修,悟這個心性,那就『全性起修』,依我們這個性來修行,這是「全性起修」。『全修證性』,修的目的就是證實我們的自性,依性起修,「全修證性」,這個就是功德。所以功德跟福德區別就在這裡。悟入自性,悟明本心,如實知自心,中峰國師開示講「靈知心」。我們常常念,我們搞不懂什麼叫靈知心,我們要修金剛般若,才慢慢知道什麼叫靈知心。不然我們現在只知道緣慮心跟肉團心,靈知心是哪一個不知道。學這個就要認識我們自己的真性。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一段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