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學佛除障而已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七集)  2021/1/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37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掀開經本四十八頁,我們從第二行看起:

  【三二、問釋證成 舉如來果德問】

  請看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我們從這裡看起。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此節經文是說明如何是兩邊不取,以及為何須兩邊不取。舉果證因,明須因果一致。】

  這節經文,也就是我們上面念的這段經文,是佛『說明如何是兩邊不取』,要怎麼樣才是二邊都不取?就是不取相,要怎麼樣才是二邊不取?『以及為何須兩邊不取』,以及說為什麼需要二邊都不取?『舉果證因』,舉出果來證明這個因,修因,給我們說明必須因果要一致,不能因跟果不一致,因果必須一致。這一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說明這兩方面,一個是說明要怎麼樣才是二邊不取,為什麼需要二邊都不取?「舉果證因,明須因果一致」。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於意云何』四字,淺說是試探聽者明瞭程度。深說是指示我等讀經莫錯會佛意,要深深體會,方是正知正見。】

  這段的《講義》就很重要,也很關鍵。佛對須菩提講,『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我們用一般淺顯的話問說:以上講的,你的意思如何?你如何理解?「於意云何」,『淺說是試探聽者明瞭程度』,這四個字,從比較淺的來講,就是佛試探這個聽眾,到底他有沒有聽懂?他有沒有聽明瞭?聽明瞭了,他明瞭到什麼程度?就用這種問話,於意云何。上面講的,二邊都不取,你們聽了之後,意下如何?也就是說大家能夠明瞭嗎?明瞭多少?淺說是這樣。『深說是指示我等讀經莫錯會佛意』。我們讀經往往錯會佛的真實義,所以我們講經之前都要念《開經偈》。《開經偈》最後一句就是「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能把如來的真實義錯解、誤解、曲解了,你理解不能有錯誤。不但要理解,還要深解,要深度的理解,『深深體會』。這裡講,不能錯會,才是『正知正見』,這個認知、這個見解才是正確的。這方面,對我們一般人來講的確是有難度,的確有困難。

  古大德常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特別是大乘經典,大乘經典講的都是不可思議的,沒有真正通達佛法的善知識給我們講解說明,雖然世間的聰明才智很高,也不能夠理解。不能理解,肯定他讀經他要錯解佛經的意思,誤解佛經的意思,曲解佛經的意思。為什麼?因為他看不懂,他不能理解。有一些知識分子他認為他理解了,但是他那個理解不是正確的理解,是錯解、誤解、曲解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早年我們老和尚當時學佛沒多久,可能也出家沒多久,這個總是在六十年前的事情了。聽到一位台大的教授講,這個教授他看《金剛經》,讀了《金剛經》之後,這個教授講了個結論,結論就說佛講《金剛經》就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這一桶倒過來、這一桶倒過去,兩桶水倒來倒去。所以我們老和尚講到這裡,不好意思說那個教授的名字,那時候那個台大的教授還有名氣的。他讀《金剛經》,說是兩桶水。《金剛經》如果是兩桶水,江味農老居士,你看《金剛經講義》註得那麼厚一本。所以雖然是台大的名教授,但是對佛經是外行的,外行。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理解到,「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沒有真正通達佛法的人來給你說明,你自己看可能就看錯了,誤解了、曲解了,這樣的人大有人在。特別是知識分子,他的學歷很高,他覺得這些他都可以看得懂,他都理解,而且他認為自己理解得沒錯,就是這樣。這個是大有人在,解錯了。解錯了,這個問題很麻煩,他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他知見偏差,錯了,肯定再怎麼修也是錯的。最麻煩,以盲引盲,自己錯了,又去引導別人跟著你錯,那真的就要背因果了。所以「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樁事情,不是世間的學歷有多高他就懂,不一定。你看六祖大師,一個字不認識,他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佛法這個東西,跟你認識字、不認識字,學歷高不高、有沒有學歷,沒關係的,關鍵你要真懂佛的意思,跟那個沒關係的。世間的知識,學歷,它是專業領域的一門學問,所以世間的這些學問,無法理解經典的真實義。如果不請教真正通達的人,自己去鑽可能就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了。佛這段經文等於是說,淺的方面,試探聽眾的明瞭程度;深的方面,就是提醒不能去錯會佛的精義,要深深去體會,才是正知正見。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如來是法身,是性德。豈有所得,豈有所說。】

  經文我們看到有如來、有佛,用如來跟用佛,意思就不一樣。如來是什麼?這裡講『如來是法身』。法身,在印度的梵語叫毘盧遮那。我們在佛門早晚課、經典上常常看到「毘盧遮那佛」。華嚴三聖,當中毘盧遮那佛,左右文殊、普賢。毘盧遮那佛就是法身佛,現在編了很多歌在唱,清淨法身佛,唱得滿好聽的,但是什麼是法身不懂。法身就是毘盧遮那,法身在哪裡?毘盧遮那,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遍一切處。「如來是法身」。一切眾生都有法身,都有三身。盧舍那是報身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法身、報身、應化身。報身、應化身,都從法身出現的,法身是本體;報身,實報莊嚴土,報身這是相,一個體,一個相;應化身是作用,體相用。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都有這三身,諸佛如來證得了,他明白,我們凡夫不知道。不知道,有沒有?不知道還是有。不是說不知道就沒有了,只是不知道,迷了;諸佛如來覺悟了,他明瞭了,他知道了。所以凡夫跟佛就是迷悟的差別而已,實際上是平等的。覺悟了,得到大自在,大安樂,大解脫;迷了,就是冤枉吃盡苦頭,就這樣。所以法身是什麼?『性德』,什麼叫「性德」?大乘經講得很多,都講這樁事情。性德是什麼?我們六根的根性。你眼睛能夠看,你眼睛能看,眼根當中的見性,能見的是性,能夠見的;耳能聽,聞性,六根當中的根性。這個根性,性德本來就有的,就是法身,每一個人都有。佛經上講了很多名詞,心性、自性、如來藏等等,講了很多,實際上就講一樁事情。佛為什麼用那麼多的名相?意思就是你不要去執著那個名相,講的是指這樁事情,你明白了,只要講這樁事情,用什麼名相都可以,不要去執著一定是什麼名相。這裡講性德、法身,我們常常聽到,這是講最多的。我們六根當中的根性,那個就叫性德。自性就是法身,法身在哪裡?看不到。看不到,有沒有?它真有。

  這個問題在《楞嚴經》,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跟佛的問答,佛問他心,你心在哪裡?你跟我說,不管是真心、不管是妄心,不管什麼心,心在哪裡?阿難找了七個地方。心在裡面,不是心臟,那是肉團心。《三時繫念》中峰國師講,肉團心,父母血氣所生;再來是緣慮心;再來是靈知心。不管緣慮心、靈知心,你現在見聞覺知這個心在哪裡?說在裡面也不對,在外面也不對,在當中也不對。阿難他能找出七個地方,我們都想不到那七個地方,他能想得到,但一一被佛否定了。在《楞嚴經》很有名的一段經文,叫「七處徵心」。明朝交光大師他註解,叫「七番破處」。七次,七番就是七次,都被佛破除了,就是他指出來的地方都不能成立的,叫七番破處。這一段經文很有名,有興趣,大家可以去參閱《楞嚴經》,「七處徵心」。找了七個地方都不是,實際上心在哪裡?毘盧遮那,法身,翻成中文叫遍一切處,到處都是,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所有整個宇宙(整個世界),從哪裡來?從我們自己心現出來。

  好像電視的螢幕,裡面很多景象,從哪裡出來?從螢幕。螢幕空空的,但空它能現那些相,從那個地方出現的。《華嚴經》講心現識變,心就是心性,從那裡出現的,心是本體。相變來變去,什麼在變?不是性在變,性不動的,如如不動,好像電視的螢幕,它沒動,空空的,它沒動。什麼在變?識,就像頻道變來變去,裡面的節目千變萬化。變化是識,性起了無明,在這個當中產生識,識就是虛妄的。所以我們這個性迷了就產生識,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識在變,所以心現識變。法身,它沒有相,但是無不相,所有的相都從體當中現出來的。所以它是本體,它是性德,遍一切處,無量無邊的法界,都是我們自己心現出來的。好像我們作夢一樣,你夢中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有一切一切,你夢醒過來,夢從哪裡來?就自己心裡現出來的,不是從外面來的,自己心現出來的。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這個現象,就像作夢一樣,你說法身在哪裡?整個就是法身,走到哪裡都是法身,遍一切處。沒有一樣離開法身之外的,所以法身遍一切處。

  這個事情,在中國佛教,禪宗二祖慧可,慧可他去參達摩。達摩祖師是在印度禪宗二十八祖,他是二十八代祖師,但是他把禪傳到中國來,他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中國禪宗第一代,在印度他是第二十八代。中國禪宗二祖就是慧可,他來就傳一個,單傳,傳一個慧可。慧可去參達摩,要請教他,向他請教,達摩不理會,達摩那個時候住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大家如果有去大陸旅遊,去河南嵩山少林寺。去面壁,那個時候梁武帝的時代,他去面壁,也就是說等傳法的人。因為他的法,禪是最高的,一般人不懂,梁武帝也不懂,所以梁武帝就不會很重視他。不重視他,他就離開了,去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才遇到慧可。慧可很誠意要去求法,達摩不理他,他就在關房門外跪著,跪了三天,還是不理。冬天下雪,雪都淹到膝蓋了,達摩還是不理會他。後來他就拿了戒刀,把自己胳膊砍斷一隻,供養達摩。達摩看到,你是何苦!你來找我,到底為了什麼?他說:我心不安,求你幫我安心。達摩就跟他說:好,你心拿來,我幫你安。我們現在看到雕達摩像,有一個手伸出來,那個手勢就是跟慧可說好,你心拿來,拿來我幫你安。當下慧可他就大徹大悟了,他說「覓心了不可得」。你要叫我找心,我心找不到。達摩祖師就給他講,「與汝安心竟」,給你安好了。找不到,安好了,他言下大徹大悟,達摩就把衣缽傳給他,又回印度去了。慧可他至誠恭敬,要求法這個心非常至誠。所以在達摩這一句話下,一點他就通了,他就當下大徹大悟了。所以慧可的根器,悟性比阿難尊者要高,阿難還找心,找了七個地方,都被佛否定了。佛給他解釋、給他分析,慢慢他才明白過來,漸漸的給他開導;慧可他是一下子就頓悟。如果像阿難一樣,心拿來,我給你安,找了半天,心在哪裡?阿難找了七個地方。所以慧可他的根器比阿難要利,他馬上就覺悟到了,覓心了不可得。所以法身,每一個人都有,遍一切處。『豈有所得』,你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什麼?法身你本來就有,得什麼?得就是你本來沒有,現在有了,才叫得;你本來就有,說不上得。本來它就存在,本來就有,好像你眼睛能看、耳朵能聽,能見、能聽就是法身,但是我們不懂。

  所以上午台北市信義區的行政中心,現在叫健康中心,以前叫衛生所(這個區的衛生所),現在改成健康中心。請我去講一堂課,就是他們醫師、護理人員,包括志工都必修的課,這個課程就是「生與死,臨終關懷」。他們要請一個法師去講,前面我就先給他們大家講有關醫療方面。現在網路有些醫生對臨終關懷,生死,包括柯P市長,他自己在台大當外科醫師、外科主任,他見人生的生老病死,他都很有感觸。我說那些專業領域,你們去看就可以了。請一個出家人來,因為我也不是醫生,當然大家也是想聽聽佛法。所以我就跟他們講,你們定這個題目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為什麼?生死事大。我們大家想一想,人生有哪一樁事情比生死大?沒有了。一個生,一個死,人生從哪裡來?死去哪裡?為什麼有生死?這是大問題。佛經主要就是講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說明這個問題。所以他們定了這個題目,請出家人去,也是跟他們結結緣,跟這些醫生、護理人員、志工結結緣,讓他們對佛法、佛教有個概念。現在一般人他如果沒有聽過我們老和尚講經,對佛教的觀念上,可能就是認為一個宗教而已。實際上佛教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所以跟他們談到生死,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助念,為什麼要助念?我們要有經論的根據,說人過世了八個小時不能碰他的身體,根據什麼理論依據?我們不能自己編、自己猜,自己認為這樣。我們三寶弟子要依法不依人,要經典(經論)的依據。那個是根據玄奘法師翻譯的《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第八識阿賴耶識,「去後來先作主公」。我們真如本性一迷,它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含藏的意思。所有的善惡種子,像倉庫存檔一樣。我們前面的七個識還沒有形成,我們人來投胎,阿賴耶識先進來。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裡面,還沒有眼睛、還沒有鼻子,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一團,那個就有生命。那個生命就是第八識阿賴耶先來,投胎它先來;然後再慢慢形成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這樣。所以來先去後,去就是我們人死了離開這個身體,它最後走。我們人死了,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鼻不能嗅、身體不能動、意也無法表達,前面七個識不起作用了,第八識還在,他有感覺。根據經論上講,八個小時它才會離開,除非你是大善大惡,或者修行有定功,禪定,他就入定去了;或者往生極樂世界,看到佛來,他就走了,屈伸臂頃到蓮池,他沒有八個小時。大善的人,他一斷氣就生到人天善道,馬上走;大惡的幹壞事,幹五逆十惡的,他一斷氣,也沒有中陰身,沒有八個小時,馬上到地獄報到。重刑犯,馬上進去了,沒有八個小時。除了這三種人,就是修行的人,大善、大惡的人,他沒有中陰身,沒有八個小時,其他一般都有。有中陰身,有八個小時,這個就很關鍵,他還沒有確定去哪一道,可上可下,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也可以繼續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可以幫助他生人天善道,家屬不懂的,給他造惡業殺生,幫助他墮三惡道,這是一般都是這樣。所以八個小時不能動,動他還有感覺,還會痛。

  講完一個志工在問,他說現在捐大體,你的看法?我說,如果他不會痛就沒問題。一般捐贈這些器官,如果是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見到佛來,他走了,你怎麼割他也不會痛;或者大善大惡的人,也可以;有禪定功夫的人,他一坐化就走了,這些人都可以捐贈器官的。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他捨身餵鷹、捨身餵虎。他還不是死了,他還活著,看到老虎沒得吃,就給牠吃;看到老鷹沒得吃,身體就給牠吃。那是菩薩才行,凡夫不行,凡夫痛就生瞋恨心。後來我就給他講個結論,就是說你要捐贈當然是好心,你希望你這個器官能夠幫助別人繼續延續生命,這是好心,這是善事。但是,如果不是大善大惡,不是真的有修行的人,死了之後都要八個小時,那會痛,痛又講不出來,就很痛苦。就像我們人好好的時候,身體很健康的時候,都可以講大話,沒問題,怎麼樣;到病痛來的時候,可能你受不了,那個痛就是痛。所以淨宗根據《成唯識論》,就不要給他動,動了他很痛苦。我們就是根據經論來給大家說明,大家自己去斟酌,如果你發了那個大願,當然尊重個人的意願。

  所以這一條說是性德,「豈有所得」。性德,無所得,《般若經》講到最後就是無所得,《心經》也講無所得,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所以無所得。所以法身,豈有所得?無所得。所以你說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法身,法身本來就有,談不上得。『豈有所說』,就是佛說法,無所得,說法也是無所說。無所說,佛明明說那麼多,怎麼說無所說?《金剛經》講的就是這個,大家好好去體會。明明說那麼多,怎麼說沒說法?你體會到這個意思,那你就明瞭了,為什麼佛說他沒說法?因為本來無所得,當然就無所說。所以是怎麼一回事?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你不要去執著就好了。你一定要執著有所得、有所說,不就取相了嗎?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三十三:

  【三三、以法不可執釋 明無定法】

  我們看經文: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此答看似所答非所問,實則極圓、極妙。應當學。】

  上面一節經文,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你的意下如何?如來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如來有所說法嗎?問了這個問題。這段須菩提回答佛的問話,『如我解佛所說義』,如我理解佛所說的意義(真實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定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法可以說。實在講,佛講經說法是應機說法,他沒有一定的法可說,完全應機施教,應機說法。

  我們看《講義節要》,『一、此答看似所答非所問,實則極圓、極妙。應當學。』須菩提這個回答看起來好像「所答非所問」,好像他所回答的不是佛問的,我們看起來好像是這樣。我們一般講答非所問,回答的不是他問的,這個是我們不會看。所以我們老和尚講那個台大的教授,大概是看到這樣的經文,好像所答非所問。你不會看,不理解經典的真實義,那肯定就錯解了。如果真正理解,這個一答一問,實在講是「極圓、極妙」,就是最圓滿、最微妙。「應當學」。我們看《講義節要》:

  【二、意謂佛問如來有所得、有所說。而我今尚未成佛,那裡知道。故今依佛向來所說之義略解之,當不致大錯。】

  《講義》講,『意』,「意」就是意思,『意謂佛問如來有所得、有所說』。佛問:如來有所得嗎?有所說嗎?須菩提回答,『我今尚未成佛』,我還沒有成佛,哪裡會知道。所以就依照佛向來所說的這些經義,大略來解釋,應當不至於會有大錯。這是須菩提的回答。所以說如來是講自性、法身,說佛是修行證果形象上,所以經文裡面有佛、有如來,這個意思上不同。我們再看第三:

  【三、無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實相般若,自性中亦本無此名號。眾生因障而不顯。障無一定,則除障之法,那有一定。除障之法無定,則佛說法當然亦『無有定法』可說了。】

  『無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實相般若』,什麼是「無上菩提」?這些都是名相,名相它是一個指示、一個路標。好像我們看路標,箭頭,看路牌指著那個方向,一個箭頭,那邊去高雄,那邊是去基隆,你不要去執著那個名相。「無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實相般若」,自性當中本來沒有這樣的名相,自性當中哪有無上菩提、實相般若,這些是名相。所以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講,聽經你要離名字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聽得懂真實義。如果你執著在這個文字相、名字相、心緣相上面,如來真實義真聽不懂,甚至都錯解了。所以自性當中哪有這些名稱?沒有。不但自性,我們現在看到所有一切這些名稱,它本來也沒有。我們常常跟大家講,這個是什麼?這個我們大家說「毛巾」,它自己沒有說它叫毛巾,毛巾是我們人給它取的名字。對不對?這個是碟子,它有沒有說我是碟子?沒有,那是我們人給它安上的名字。你知道這個東西就好,你不要去執著那個名相,它是一個工具,我們用這個工具,不要去執著工具,這樣你就會見性。佛說法說了這麼多名相,你不要去執著在名相上。執著在名相,那就好像我們去開車,看到路牌,那邊是寫著往台北,看到那個牌子就是台北,實際上不是,它是給你指路、指方向的,不是那裡,你要真正懂得那個意思,要往前走。所以『自性中亦本無此名號』,自性當中哪有這些名相?沒有。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眾生因障而不顯』,眾生因為有業障障礙,自性本具的實相般若就被障礙住了,不能現前。實際上有沒有失去?沒有,還在。還在,不顯,因為有障礙。所以學佛沒有別的,除障而已,你能把這個障礙排除掉自性就恢復了。眾生因為業障不顯。而且『障無一定』,每一個眾生他的業障不一樣,煩惱習氣不一樣,各人的障礙不一樣;同樣一個人,每一個階段的業障也不一樣,前面十年的業障跟後面十年的業障又不一樣。所以它沒有一定的。因此除障的方法,哪有一定?這個「障」,好像我們人生病一樣,你以前生的病、現在生的病又不一樣,當然不是一個藥都能夠去治,一定根據你現在是什麼病,開什麼藥去對治。除障也是一樣,以前是什麼障礙,除掉了,現在又出現什麼障礙,要根據現在的障礙,佛說的法對治這個障礙去排除,就是除障而已,所以也沒有一定。所以『除障之法無定,則佛說法當然亦無有定法可說了。』佛當然沒有定法,是因為眾生現在是什麼問題,根據你現在的問題,要解決你現在這個問題,說的法就是針對你現在這個問題。再過一段時間,又有新的問題,再針對那個問題給你說法,所以這個就沒有一定,無有定法可說。佛沒有說我今天要給你講一個什麼法,沒有。因為佛他沒有法,這些法是因為眾生有業障,佛幫助眾生排除這些業障,才講了很多很多法門,很多方法、很多經典,所以沒有定法。

  所以我以前剛出家,住在佛陀教育基金會,當時有個居士來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法師,人家基督教經典只有一本《聖經》,你們佛教怎麼那麼多經典?我看《大藏經》擺了一百本,那很麻煩,經那麼多,要怎麼讀?從哪一部去讀?不如基督教就一本《聖經》,就那一本。佛教經典為什麼那麼多?因為佛教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如果是宗教,他就會定一本,反正這一本定出來就這樣,大家也不能問問題。佛教是學生問問題,佛回答,這個是老師跟學生的問答。宗教不是,宗教是不能問問題的,宗教的經典講上帝創造萬物,你不能去問,你不能問說為什麼上帝能創造萬物?上帝又誰創造的?不可以問,你只要信就好了,那個就叫宗教。這樣大家明白了吧!你不能提出問題的,那個叫宗教,所以它一本夠了。甚至一章也夠了,反正你什麼都不能問,那不很簡單了嗎?

  但是佛教是教學,它是教學,所以每一部經問的人都不一樣,同樣一個人不同的時間,問的問題也不一樣。佛經大多數是學生問的,佛針對他的問題來回答,這樣記錄下來一部經典,幫助他解決他的問題。佛經無問自說的有,無問就是沒有人請問,佛自己主動說的,像《佛說阿彌陀經》、《佛說十善業道經》。佛主動說的,佛看這些眾生可以接受這個經,他就主動說。大多數都是佛弟子問的。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阿難問的。阿難問,有人學佛得到吉祥,有的人學佛得到凶災,為什麼?一樣學佛,為什麼結果不一樣?問這個問題。佛針對這個問題給他回答,就一部經了。《無量壽經》也是阿難問的,同樣是阿難問的。同樣一個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有不同的問題,所以經才會那麼多。如果大家只有一個問題,一部經就夠了。因為人生的問題太多了,眾生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問題就無量無邊,所以法門也就無量無邊。不是佛他去定那麼多法門,是因為眾生有這麼多問題,幫助他解決問題。

  所以經典,你不必每一部都去學,挑選自己需要的,適合自己修學的,針對自己問題的,這樣就可以了。好像我們到百貨公司,你去買東西,不是叫你全部搬回家。你去百貨公司,你全買嗎?每個人去,挑他自己要的,他需要的。經典也是一樣,《大藏經》那麼多,不是叫你全部都要學,你要挑選。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才有分宗立派,祖師大德分宗立派,方便學人。好像大學裡面分科系,方便大家來學習,你對哪一方面比較有興趣,你修比較適合你,你考慮選哪個法門、哪部經典,是這樣的。這些我們也要明瞭。所以佛當然就沒有定法可說,他沒有一定的法。佛本身沒有法可說,佛都明心見性了,還說什麼?你大徹大悟,那也就不用說了。所以禪宗,古時候禪宗的大德講,大徹大悟了,還講什麼?不用講了。所以舌頭掛牆壁,舌頭就掛在牆壁,掛牆壁就是不用講了。你都懂了,你都通了,還需要講嗎?不需要了,所以舌頭就掛在牆壁了。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大徹大悟就不用再講了,你都明白了。像六祖,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言下就大徹大悟,後面就不用講了,他一通全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就全部貫通了,不需要再講了。所以佛說法,我們不要去執著佛有什麼法說、佛有一定什麼法,都是幫助眾生排除障礙的。我們再看下面:

  【三四、釋應雙非】

  請看經文: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這個就是『雙非』,二邊。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雙非」者,即『非法』、『非非法』。即雙離,亦即雙遮,謂皆非也。長老此數言,圓妙之極。】

  這個是須菩提接著解釋應該要『雙非』。聽到佛講,他懂了,他明白了。『雙非者,即非法、非非法』,「雙非」就是兩方面都非,就是不取法,也不取非法。『即雙離』,二邊都離了,同時都離了,『亦即雙遮,謂皆非也』。所以雙非就是二邊都離,同時離。所以『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金剛經》每一段、每一句,如果有一段一句你真正契入了、悟入了,那你就全通了。所以這幾句話,『圓妙之極』。我們對這個有少少體會,也就受用無盡了。我們再翻到五十頁,第二:

  【二、佛經文句,應作面面觀,佛自言:「我說法窮劫不盡。」何況我等凡夫,可不從多方面去領會耶!】

  佛經裡面的經文,經句,一句一句的,應該『作面面觀』,「面面觀」是各方面去觀察。佛自己講,『我說法窮劫不盡』。就是說不完,「窮劫不盡」就是一劫也說不完,窮劫不盡。佛說法窮劫不盡,說不盡的,我們凡夫怎麼可以不從多方面去領會?要從多方面去領會。我們再看第三:

  【三、如來所說之法,即無上覺,即究竟覺。究竟覺即無念。經云:「離微細念,照見心性,名究竟覺。」可見究竟覺即無念。無念如何可取,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

  『如來所說之法,即無上覺,即究竟覺』。『究竟覺』是什麼?『無念』,沒有念頭,沒有妄念。經典上講『離微細念』,什麼叫「微細念」?就是我們老和尚講,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生滅。念頭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那個是微細念,我們凡夫覺察不到。如果你觀照到那麼細的念(就是起心動念),我們心性為什麼迷?那一念就是無明,那一念是念念相續的,速度很快,實在講生滅同時。念頭,《金剛經》後面會講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些念頭你得不到。你說心,心在哪裡?你怎麼能得到?過去心過去了,沒有了;你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它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我們講現在都太慢了,它已經不曉得過多少生滅了,所以現在心你不可得。說現在,現在就過去;未來心,未來還沒到。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就是我們的心在起心動念,很微細,很快速。

  我們老和尚常常用舊式的電影底片(膠捲),二十四張一秒鐘,生滅二十四次,給它轉動。一秒鐘這樣轉二十四張,那個影像打在銀幕上,人就在動了;機器如果停下來,它每一張都是靜態的,都不動了,就沒有生滅了。如果你在動的時候,它就產生那個生滅的幻相出來了。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有生有滅,那個就是起心動念產生的幻相,念頭一停下來,這些生滅現象就沒有了,你看到這一切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才是真相,生滅是幻相。所以禪宗他頓悟就是這樣的,就是從那一念,微細念那一念。每一念都是獨立的,它不是一念這樣延續下來,一念一念累積起來的,好像卡通影片,一張一張這樣累積起來,就產生幻相,它就在動;實際上它每一張都是獨立的,都是靜態的,你停下來就沒有了。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一停,頓悟了,你就看到真相,證實相般若,看到事實真相不生不滅。現在我們是生滅心,看外面的相是生滅相,實際外面的相沒有生滅,是我們的心在生滅。就好像電影一樣,電影銀幕上(現在電視也是一樣),動來動去、動來動去,那個有沒有生滅?它沒有生滅,是操作在生滅,你頻道一關就停下來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從這邊去體會無念,每一念它都是獨立的。所以無明就是什麼?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在《圓覺經》、《楞嚴經》都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什麼時間開始起無明?都是問這個問題。

  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這個問題,實在講,佛在大乘經講得很清楚,但我們搞不懂。現在你眼睛怎麼能看、你怎麼能吃飯?你怎麼會長成這個樣子?你說給我聽看看。你爸爸跟你媽媽要你長什麼樣子?你怎麼會長這個樣子?鼻子是朝下的。我過去常常講,我年輕的時候學佛了,在台北工專那邊被兩個牧師把我拉去聽道,去基督教,把我拉去坐計程車。那時候我學佛了,也聽了二、三年的經,也懂了一點佛法,當然聽到他們講就很幼稚,但很多人鼓掌。在新生南路,有個教堂很大。美國回來,一個牧師很有名的,你不聽很可惜,硬把我拉上去,還給我出車錢,去聽道。我看被拉到那邊人很多,他講的也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個牧師講到最精彩的時候,他說上帝有多厲害?你看上帝造人,鼻子兩個鼻孔造朝下的。他說如果當時上帝給我們人造鼻孔朝上,那下雨我們就積水了。我聽了,就快笑出來了,但是不敢笑。所以這個問題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長這個樣子?佛在《無量壽經》,幾個字就給你講清楚了,「不可思議業力所致」。你這個業力,為什麼這個業力會這樣?你不要去思,你不要去想,你也不要用言語去議論,你就明白了。禪宗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說什麼時候起無明?沒有答案,有答案嗎?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有答案嗎?那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其他宗教一些人士他不懂,不懂,他就不相信。其實佛跟你講,你不要思、不要去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就明白了。這個事情你不能用想的,想的你沒有答案,想的就叫打妄想。

  你說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當下。《金剛經》給你講得這麼清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還有什麼時候起來的?所以佛講無始無明,無始。無始是什麼意思?沒有開始。沒有開始是什麼時候?就在當下。當下這一念你轉過來,你就是佛。所以為什麼《金剛經》,不但《金剛經》,所有大乘經典,要真正去理解佛的真實義,難度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常常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你說貪瞋痴什麼時候起來?我什麼時候開始有貪瞋痴的?不是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嗎?無始,沒有開始。沒有開始,什麼時候?現在,當下這一念。聽懂了,悟入了,契入了,這是禪門,他真的是大徹大悟了。一下他放下了,頓斷,契入了,妄念他停下來了。所以《金剛經》,江味農老居士說這樣修,你偶爾有一念淨念,我們前面講過,偶爾有一念淨念,跟這個相應了,暫時露出一線曙光,一下又沒有,一下無明又來了,那個也很可貴,以後還會有機會。那個淨念就是一念,後面如果淨念相繼,你就成就了,大徹大悟了。所以那一念也是後面你念念相繼的一個根本。

  『可見究竟覺即無念』,所以你不能用文字去解釋、去體會,你體會不到的。像讀經,你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你想,你永遠無法理解如來真實義。『無念如何可取,能取所取,皆要不得』,能取所取都沒有,這個念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我們現在問題是執著那個虛妄的,我能夠得、我能夠取,這個念頭是妄念。實際上你得不到,因為你這個念頭,能得所得統統是沒有,那得什麼?能念所念的也沒有。像慧可,達摩跟他講你心拿來,心了不可得。這個地方真正悟入了,真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現在怎麼煩惱那麼多?那也不可得。現在問題是出在,在不可得當中我們起個妄念有所得,認為是有的,是這樣的,產生虛妄的這種輪迴的現象,造這個業;真正覺悟了,這些就沒有了。「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

  好,今天時間也到了。這一段經文,後面還有三條《講義節要》,我們下星期再來學習。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