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一集) 2021/3/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41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五十四頁,我們從倒數第四行經文這裡看起: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這段經文,是在科判的小節,第三十九:
【釋成經功】
『釋』是給我們解釋,解釋經的功用,就是這部經能幫助我們成就什麼樣的功德。這段經文是承接上面佛給須菩提講,就是比較,如果有一個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人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這個我們就很難想像,那麼多的七寶,遍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那要多少七寶?你說那些七寶統統拿來布施,修這個福報,多不多?須菩提回答:「甚多」。太多了,回答世尊,我們一般對這樣一個回答,當然就覺得很平常。多不多?當然太多了。現在不要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我們就說這邊一個地球的七寶,對我們的概念來講就已經不得了了,三千大千世界怎麼去算?當然很多。但是下面須菩提回答:「甚多,世尊」,為什麼他說甚多?「是福德,即非福德性」。這個是福德,又說即非福德性。所以如來說這樣的布施,福德當然多。性是裡面的,相是表面的。性是根本,相是枝末。性是能生,相是所生。所以這個意思就是有如來性德,才有福德可說;如果沒有這個性德,那何有福德可言?這些東西從哪裡出來?這一切宇宙萬法,都是從我們的自性現出來的,從這裡生出來的。「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表面說福德很多,實際上就是給我們暗示不要執著那個相。相都是從性出來的。「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就是說,有是性、方有是相」,有是性,就是說,有這個性體,才有那個相。我們老和尚常常用電視的屏幕來做比喻,讓我們去體會一個彷彿,當然不是很具體,但是從這個比喻當中我們有一個概念。我們看電視的屏幕,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什麼都有,它能現相,一個頻道的節目就太多了,像現在頻道幾百個,森羅萬象,什麼都有。那些相從哪裡來的?如果那個屏幕沒有了,相也沒有了,相統統是從屏幕出來的。用這個來比喻,讓我們去體會到一個彷彿,就是說我們自性就好比那個屏幕一樣。我們現在看到自己這個身體,還有別人,森羅萬象,統統是我們自性現出來。就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夢中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有好事有壞事;有時候做好夢、有時候做惡夢。夢一醒過來,誰在作夢?夢從哪裡來?就是自己的心,除了自己的心以外,什麼也沒有。所以這個說法就是「教我們會相歸性」。就是說從那個相回歸到你的自性,因為這個相是從自性出來的,讓我們去悟入自性。
接著又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上面,一個人持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那福報、福德太多了。但是如果另外一個人,對於此經(就是《金剛經》),「受持」,受持就是說整部《金剛經》你都受持,「乃至四句偈」,就是說你沒有辦法受持整部經,或者半部經,最少四句偈。四句合起來就一首偈頌,像我們平常常念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四句偈。乃至四句,就是最少你懂得《金剛經》四句偈,自己受持,自己這樣修;自己修了,入了這個境界,然後你再為人演說,這個福報勝過持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那個人,勝過他,而且勝得無法去相比的,無法相提並論。「其福勝彼」,這是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他人演說,福報這麼大。福報為什麼這麼大?他稱性,他不著相,稱性。為人說一四句偈,為什麼福報那麼不可思議?因為自己依照這個四句偈來修,你就成佛了。成佛沒有別的,就是無住生心,離相離見,離四相、離四見,到最後就是成佛。這四句偈幫助我們破執著(執著四相,執著四見),這四句偈我們真去修,就成佛了。我們自己能這樣修,又勸別人,當然那個持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人不能相比。你七寶用得再多去布施給人,你只能幫助那個人生活物質沒有缺乏,你不能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個做不到。但是四句偈他真懂,真照這樣去受持、為人演說,他就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當然用七寶布施的福報怎麼能夠跟為人演說一四句偈相提並論?當然無法相提並論,那福報不知超過多少了,實際上是無法比較。你幫助一個人他生活上過得很好,但是他還是在六道生死輪迴,還是很多煩惱,不能明心見性,這個福報大,還是你幫助一個人他明心見性,了生死成佛道,這個福報大?當然不用講。所以這個就真的是不可思議,無法相提並論。
我們今天接下來這段經文,「釋成經功」,就是接著上面兩段經文下來。『何以故』,「何以故」,就是說什麼緣故?這裡就給我們說明。『須菩提』,佛又叫著須菩提。佛叫當機者的名字,就是提醒他,你要注意聽,下面重要的話要講,要注意聽。經典上,我們在其他經,也常常看到「諦聽諦聽」這四個字,諦就是審諦,你要用心聽講。就告訴須菩提,『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也就是說沒有一尊佛例外的,沒有例外的。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個翻成中文的意思,這是印度的梵文,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究竟圓滿的佛果。究竟圓滿的佛果,『皆從此經出』,這句話很重要。你看「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都是從這部經出來的,都沒有離開這部經。所以成佛必定就是要離一切相。也就是不管你修什麼法門,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一樣,念佛法門念到最後也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他就是用念佛這個法門達到圓通。你看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用這個方法,就不需要再用其他的方法。心開是什麼?開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跟《金剛經》講的境界是完全一樣,「無住生心」,你用念佛這個方法。
禪宗,他用參禪的方法,觀心的方法、參話頭的方法,所以禪宗的方法也很多。你看,從達摩傳來觀心,一直傳到六祖,六祖會下又多了五派出來。為什麼都是禪宗,又分五派?同樣是禪,但是他用的方法還是有不同,雖然參禪,但是用的方法不一樣。最有名的就是參話頭,觀心、參話頭。所以禪宗五個派,也各有不同修學的方法。曹洞宗,法眼、雲門、臨濟、溈仰,這都是各有不同的。我們現在看到一般寺院都寫個什麼「禪寺」。在中國,佛法最興盛的時候是隋唐時代。佛法傳到中國來,到隋唐時代可以說是發揚光大,黃金時代,那個時候禪風很盛,那個時候是因為六祖。六祖他開悟了,他傳了四十三個,他下面弟子開悟的四十三個。在六祖之前,達摩傳過來,傳了五代,到五祖弘忍都是單傳,只有一個,一個傳一個,只有一個開悟。在六祖之前,禪宗他們印證你有沒有開悟,他是用《楞伽經》來印證。後來六祖以後,有沒有開悟用《金剛經》來印證。為什麼?因為六祖他是聽人家念《金剛經》開悟的。他去山上砍柴,去街上賣,賺一些錢奉養他的老母親,在街上聽到客棧有客人念《金剛經》,站了一下,聽了一下,聽了很有意思,就進去問那個客人:你念什麼經?他說念《金剛經》。六祖就把剛才聽到的經文講給他聽,那個人聽到很驚訝,他念了那麼久他都不懂,六祖在那邊聽就懂了,而且還講給他聽,他很震撼,真不容易。
今天上午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教育學會劉理事長,跟新竹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的資訊系主任,他們這個系的學生去參觀保安宮,但塞車來不及,只有去參觀總統府,中午在觀世音素菜餐廳用午齋,跟這些同學交流。系主任就跟我講,他說他剛學佛看《金剛經》,看不懂,看不懂他就合起來了。後來他跟我講,這個還是要去請問人家,請教懂的人。的確沒有錯,「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自己看看不懂。所以他說看不懂,很正常。以前我們老和尚常常講,台大有一個教授看《金剛經》,他的結論說《金剛經》像兩桶水,一桶倒過來,一桶倒過去,都在重複。你看教授,他還是看不懂,大學教授。六祖不認識字,認識字的人念了很多遍的《金剛經》不懂,沒開悟,他在那邊聽了一小段,他就開悟了。他那個時候就開悟了,但是還沒有徹悟,那個時候是大悟,還沒有徹悟。所以那個客人勸他,你趕快去參五祖弘忍大師,你去那邊會有大成就。請五祖給你印證,你悟得正確不正確?而且還拿錢幫助他,拿了十兩銀子,給他安家費,安頓他母親的生活費,叫他趕快去。這個客人也很發心,是成就六祖惠能大師得衣缽一個很關鍵的因緣。
《金剛經》,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修教、你修天台,天台修三止三觀,華嚴宗修五止六觀,你持戒律、修法相、修淨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到最後目標是一樣的,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見到自己的本性就成佛。所以《金剛經》就是教人見性的經典,當然都是從此經出,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修到最後就是跟它相應。我們念佛也是一樣,念到最後也是無住生心,境界都一樣。所以禪宗叫大徹大悟,淨宗叫理一心,密宗叫三密相應,教下叫大開圓解,境界是一樣。名詞不一樣,用的方法不一樣,達到的目標是相同的,都從此經出。所以這部經是印證的,你修其他的經典(法門)開悟了,你去找六祖,因為六祖是從《金剛經》開悟,所以五祖用《金剛經》給他印證,後來六祖當然也是用《金剛經》。為什麼《金剛經》現在名氣這麼大,現在《楞伽經》很少聽到?就因為六祖的關係。因為達摩過來,用《楞伽經》印證,但是都是單傳,只有一個,開悟的只有一個;六祖會下四十三個人開悟了,他那四十三個再去傳,建立了五個派,六祖是從《金剛經》開悟,當然《金剛經》名氣就大了,沒有人不知道。所以現在不學佛的人,你提到《金剛經》,他都知道,六祖的關係。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小段:
【一、佛說一切法,般若盡攝。本經尤是般若中之最要。可見讀此經,無異讀《大般若經》。且無異讀三藏十二部經。此經所說,即無上正等之法。故云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法,皆從此經出。】
這段,『佛說一切法,般若盡攝』。「般若」是佛法的中心,如果沒有般若,那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了,所以一般講般若智慧。智慧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性就具足的,這個不是外面學來的,你本來就有。而且圓滿無缺,跟諸佛都平等,沒有絲毫差別。《華嚴經》,佛一成道,第一句話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第一句話就講出這個。大地眾生,包括螞蟻、蟑螂都是。都有跟如來同等的智慧德相,但是為什麼變成這樣?下面原因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變成這樣,把原來是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現在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本性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你放下一分,它就透露一分;放下兩分,它就透露兩分;完全放下,完全透露出來,就是把那些障礙排除了,那就恢復我們本來自性清淨心。本來的般若智慧都沒有喪失掉,只有暫時的迷失,不是喪失,如果喪失就沒有了,迷失,沒有喪失。迷失就是你不知道,這個叫迷,知道就不迷了,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般若盡攝」,般若就是含攝一切法,因為一切法都不離般若。你看《無量壽經》講的,「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如幻如化,一切諸法,這是菩薩、佛都是這麼修的。觀法如化,字不一樣,跟《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一樣的意思嗎?所以不管哪一尊佛都一樣,佛佛道同。不管修什麼法門,到最後就是般若智慧現前,只是你用的方法不一樣,目的完全一樣。
本經可以說是做一個印證,像天台宗的永嘉大師。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二時都會念到中峰國師的開示,「永嘉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永嘉就是現在浙江省的永嘉縣,現在不曉得有沒有改市,它是一個地名。中國古人對一個人最尊敬的,連他的名字都不稱,稱他住的地方。他住在永嘉,他的道場在永嘉(這個地方我也去過),所以叫永嘉,就是說他們這個地方出了這麼一個祖師,是他們這個地方的光榮。永嘉大師他修什麼?他是修天台宗的,天台宗就是修三止三觀,他修天台開悟的。開悟要找人印證,悟得對不對?所以他從浙江,永嘉離溫州不遠,就在溫州地區附近,應該算是溫州地區。那個時候六祖是住在廣東曹溪。古時候交通不便,你看以前出家人去尋師訪道,也沒有轎子坐,也沒有馬可以騎。有馬騎,那是要很有財力的,一般就是走路,走路穿什麼?穿草鞋。現在大家可能沒有看過草鞋,以前我小時候看到那些做工的工人、挑擔的挑夫穿草鞋。禪宗的古大德開悟了之後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鐵鞋是形容,其實都是穿草鞋,不是穿鐵的鞋子。穿那個那麼重,怎麼走路?意思就是鞋子不曉得破多少雙了。你看走路走那麼遠,為的就是去求印證,去參訪,尋師訪道。開悟以後,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都是自己本性具足的。但是迷的時候,你就是到外面一直找。所以永嘉大師他從永嘉走到曹溪,滿遠的,跨兩個省,浙江還要經過福建才到廣東。古時候的人翻山越嶺,要走路,很辛苦。他到六祖那邊,就是求六祖印證。六祖給他印證,他去頂禮三拜,跟六祖對話。六祖給他印證,你悟得沒錯,你如是,我也如是,跟我完全是一樣的。六祖聽人家念《金剛經》開悟。他是修天台宗開悟的,但六祖用《金剛經》給他印證。他回頭就要走了,印證好了,可以了,畢業,可以出師了。得到祖師的印證,他就馬上要回永嘉去弘揚佛法。六祖說,那麼遠跑來一趟,何必走得那麼急?住一晚吧!後來他也留下來,六祖留他住一晚,第二天才走。所以這個在歷史上,在中國佛教禪宗史上,稱為「一宿覺」,住一宿就覺悟了。其實還沒有住一宿他就覺悟了,他已經印證好了,就馬上要走,但是六祖留他住一個晚上。所以有名的「一宿覺」,住一個晚上就開悟了。他是修天台。天台《摩訶止觀》,天台宗依據的主修經典《妙法蓮華經》。你看,無盡藏比丘尼她是持《大涅槃經》,法達禪師他是持《法華經》(就是《妙法蓮華經》)三千部,六祖給他開示,他開悟了。所以你修哪一部經,哪一個法門,到最後都是一樣的,開悟都一樣。所以這部經就是給我們印證。
『本經尤是般若中之最要』。因為《般若經》(《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這麼多。去年台中慈光圖書館許館長送我一套,他們印了一千套,送我一套《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六百卷,實在講我們一般人要去讀誦也是困難。《般若經》,當然《金剛般若》就在這六百卷裡面的。所以這部經是般若部裡面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也就是說精華的一部經典,『可見讀此經,無異讀《大般若經》』。你讀《金剛般若》讀通了,你讀這部經就等於讀所有的《般若經》,等於讀了六百卷的《般若經》,讀這一部就包括那六百卷。你這部通了,那些都全部通了,不但般若通了,所有佛法,包括世間法全通了。因為所有的法都不離我們自性,都是自性現出來的,你通到自性,那怎麼會不通?自己家裡的東西,怎麼會不通?現在我們就是有障礙,有分別執著,只要把這個去掉,自性就恢復了。『且無異讀三藏十二部經』,不但《般若經》,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也都包括了。『此經所說,即無上正等之法。故云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法,皆從此經出。』這部經所說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講這個法,講這個法就是教我們成佛的理論方法。所以說一切諸佛,以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都從這部經出來的,都是根據這部經的理論。好,這段我們講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二、本經處處教人不住相,就是要人證性。可見此經所說,皆是自性。】
【三、『皆從此經出』,實無異說,此經從性體而出,故教人不可住相,連「性」字亦不可執著。】
【四、『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是指點學佛,要從此經入門。】
【四十、結歸離相】
『結』就是一個總結,會歸到離相。請看經文: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很多人說看《金剛經》看不懂,如果我們沒有聽師父講解,沒有看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實在講,我們畢竟不是六祖,我們也看不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兩句就是你要學佛法,但是你不能執著佛法。你執著佛法,你又著相了,不著世間法就著佛法。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也常講,你現在學佛了,世間這些放下了,不要了,但是換執著佛法。世間法不執著了,但換執著佛法,好像換對象而已,執著那個心沒有放下,換一個對象,還是執著。現在佛是教我們放下執著那個心,不是換對象,不是換個對象去執著。它的難處也在這裡,因為我們凡夫執著習慣了,教我們不執著,好像心就慌了,那我怎麼辦?但是如果你體會到這個,也就安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就是給你講佛法,但是馬上排遣掉,不要讓你去執著有個佛法。那又是著相,又是執著了,執著這個法;你說「佛法不要」,不要,你執著非法,又是執著。所以它難就難在這裡,我們總是要執著一個,不執著這個就執著那個,不執著空就執著有,總是要執著一個。佛給我們講,你空有都不能執著,這個才是圓融中道。所以這個我們好好去悟,如果悟個一句、二句,真的很有味道。所以後面講「是名」、「即非」,都是很關鍵的。這個如果沒有善知識給我們講解,實在講我們看不懂。所以那些大學教授看不懂,正常的。如果一看就懂,那跟惠能大師就差不多了。我們一般的這種中下根性,要透過一個方便來解說,然後引導我們悟入佛講的這個真實義。所以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願解什麼真實義?這個就是真實義。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前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名相上說佛與法,即非就性上說佛與法。】
江老居士給我們說明,『前言』就是前面那段經文講的,『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名相上說佛與法』。「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以及「一切諸佛」,這個佛跟法,是從「名相上說佛與法」,從相來講。所以關鍵我們大家要注意,江老居士註解得很詳細,這些地方都給我們點出來,就是一個是講相、一個是講性。所以『即非就性上說佛與法』,相上有佛法,本性是沒有。所以不能執著有,不能執著空。我們再看:
【二、上來「的示無住以生信」一科。開口便令廣度眾生成佛,是開示吾人應無住我人等相。又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應無住法相也。又說於一切法無住而行布施等法,是應無住非法相也。因以「不住於相」四字總結之。】
這段《講義》,『上來的示無住以生信一科』。上面經文就是給我們開示「無住以生信」,從無住生起信心,這一科。『一開口便令廣度眾生成佛』,一開口就要度無量無邊眾生,蜎飛蠕動、非想非非想天,這一切眾生我們都要把他度成佛,入無餘涅槃。這個就是我們一般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金剛經》就是教我們發這個願。就是開示我們應該不要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人我相就是一個分別執著,因為有我就有人,我跟人就對立了,問題就從這裡出來了,從這個住(住就是執著)出來,我執就出來。我執很堅固,我為我的利益,你為你的利益,各有執著,分別執著,黨同伐異,統統是這個問題。這個就是分別,眾生都有分別執著的煩惱習氣。所以現在有講種族歧視,人的皮膚不一樣,種族不一樣,互相歧視。為什麼會歧視?分別執著,他不知道那些不一樣的,統統是自己心現出來的,不知道,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在這個當中(自己生出來的東西)去分別執著,在那邊對立。佛看到眾生這樣說,「可憐憫者」,迷了。如果事實說有我、有人,這個就不可憐,因為本來就是有這樣的;沒有,不是,都是你自己心現識變的。把自己心現識變的,再拿來分別執著,在那邊生煩惱,造業受報,冤枉不冤枉?所以才叫可憐憫者,你可憐是在這裡,不是真有那個事情。假的,但是迷在裡面,不知道。所以佛才大慈大悲要發願來度眾生,度就是幫助他覺悟。所以一切眾生,你都要廣度眾生成佛,連螞蟻、蟑螂,非想非非想天,他是禪定最高的,那是我們高不可攀的,最愚蠢的那些蜎飛蠕動,你怎麼度?《金剛經講義》都有詳細的說明,我們明白一點點,就很有受用。你沒有從這個地方去理解,讀一讀,沒什麼味道。為什麼?不懂。不懂,嘗不到法味。所以為什麼發願度眾生?就是要破除四相。那些眾生都要度成佛,你要幫助他成佛,那你還會跟他對立嗎?還會恨他嗎?你貪愛、你瞋恨,貪瞋痴也都不存在了。你入這個觀照。著四相,因為四相是從我相開出來的,實際上就是從我相開出來,有我就有人,有人就有眾生,有眾生就有壽者,念念不斷的執著叫壽者相。
下面這句,『又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應無住法相也』。佛講的,就是我們發願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我們又會著一個相。我要度這麼多眾生入無餘涅槃,這麼多的眾生我要去度,我們又著這個相,著一個度眾生的相。叫你發願去度無量無邊眾生,下面接著就是你不能著度眾生的相,就是「實無眾生得滅度」,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又要說廣度無量無邊眾生,又要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到底有眾生可度,還是沒有眾生可度?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去悟的,我們去悟的就是這個地方。你只要不住相就對了,一天到晚度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就是你不執著度眾生的相,不執著我今天度了幾個眾生,不執著這個。關鍵就是說,你做度眾生的事,心不要落那個相,不要覺得我現在是發願度眾生;要發願,但馬上又要提起實無眾生得滅者,但是又要度眾生。如果說「實無眾生滅度」,那不要度了,那又著相了,又著非法相。執著有眾生可度,著法相;沒有眾生可以度就不要度了,著非法相。就是你不斷的度眾生,但是你心乾乾淨淨的,沒有落度眾生的相。這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為言語講的總是有限,我們透過這個,自己去體會、去悟。
『因以不住於相四字總結之』,「總結」,就是你不要住相就對了。給你講說要度無量無邊眾生成佛,不要著這個相;又聽到佛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又著一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相。你兩個統統不能著,所以無住就對了。這個大家好好去參,去揣摩揣摩。參不透就念阿彌陀佛就好了,念阿彌陀佛。參不透,你佛念多了,你就透了。我們再看下面第三小段:
【三、所以應無住者,降伏其妄心也。妄心非他,分別執著之謂耳。妄除一分,真便現一分,何須別覓真耶。】
這條講的就是給我們說明為什麼要無住。『所以應無住者』,「所以」就是它的所以然,就是為什麼要應無所住?就是不能住,住就是執著。無住,主要是降伏妄心。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妄心,不管你起什麼念頭,你只要起心動念都是妄心。什麼是妄心?妄心長得什麼樣子?你要找也找不到。『妄心非他,分別執著之謂』,我們有分別、有執著,你就是心裡不要著那個相,分別執著這就是妄心。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就把這個妄心當作是真心,我們迷就迷在這上面,不知道真心是什麼,把現前分別執著的妄心當作自己的真心。
下面講,『妄除一分,真便現一分』。妄心你放下一分,我們現在講淡化。我們沒有辦法像六祖一下子完全都放下,聽到人家念《金剛經》他就放下,放下他就開悟了。我們現在為什麼不開悟?沒放下,沒放下分別執著。所以我們中下根器要慢慢,除掉一分,真就現一分。我們一般講煩惱輕、智慧就長,智慧是本來就有,你不要學,自性都圓滿具足。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去跟外道學了十二年都沒有結果,後來把這些東西放下,到菩提樹下去打坐,十二月八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什麼叫大徹大悟?自性般若智慧圓滿現前,都現前了,成佛了。成佛就說法度眾生,釋迦牟尼佛講了那麼多經,哪一個老師教他的?外道教的不是那些,他講經沒有人教他。無師智、自然智統統現前了,無師就是沒有老師,自己通了,智慧就現前了。智慧不是老師給你的,老師是引導你、啟發你,悟還是要你自己悟,佛也不能代替。好像學校老師教學生,老師不能代替學生學習,「你不要學,我替你學」。所以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就是教你怎麼學,學到都是你自己的。所以老師只有能夠做到教導、勸導、引導、誘導、疏導、輔導,學習去悟入,學生自己要去悟。所以你只要除妄,不要去找真的在哪裡,你要去找一個真的,又增加妄。真的本來就在,它沒有失掉,就是我們那個妄心(分別執著)去障礙。你只要把這個放下,它就現前了,你不要到外面再去找一個真心。所以『何須別覓真』,何必去其他地方找真的?就在你自性裡面。我們再看下面第四:
【四、若能不住法非法相,便見真性。此所以但言「降」不言「住」,而降伏即是正住也。】
這是世尊回答須菩提的問,他的疑問,就是應云何住。我心不安,我要怎麼樣來安住我的心?我想我們同修大家都有這個同感,我們現在心很不安,煩惱很多,煩惱多,心就不安,這麼多的煩惱妄想。心到底要怎麼讓它安住?要安住在哪裡?要怎麼安住?問這個問題。佛沒有說,你要住在什麼地方,要怎麼住?只是給他講降伏,你降伏那個妄心,沒有回答說怎麼住。只是回答他降伏,其實降伏就是正住,妄心降伏下來,妄想煩惱沒有了,當下就是安住了。所以『降伏即是正住』,不必再講住,講降伏就可以了。你只要把妄心,分別執著降伏下來,這樣就好了。你不要說我要住在哪裡?禪門的方法,我們淨宗的方法跟禪門不一樣,禪門是用參,參有很多種。我們淨宗念佛,就是你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可以了,這個就是降伏其心。如果用淨宗的方法,應云何住?南無阿彌陀佛;應如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降伏、住都有了。降伏就是住,你只要把這個妄心伏下去就是住,看你用什麼方法去伏。禪宗是用參話頭。我到福州雪峰寺,他們是修禪宗的,他們都打禪七。那也不容易,一天打禪七時間很長,坐香,早上四點就開始,坐到晚上十一點,就睡五個小時,難得還有一、二十個人去參加。我去參觀過,他那邊沒有觀光客,在雪峰山上面。他都是打坐的,蒲團,打坐的。他牆壁上有貼一個,他們打坐就是參,他一個條子貼在柱子,就像我們貼一些法語這樣。他是參「念佛是誰?」他是用禪門的方法,參話頭的方法,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就參念這句佛號的是誰?參這個,用這個方法。這個就不是淨宗本宗的方法,雖然他念佛,但是他用的是禪門的方法,參念佛者是誰,所以這個跟淨宗方法不一樣。淨宗就是比較簡單,直截了當,你不用再去參,你就是老老實實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一直念下去就對了,就很直接,就不必拐彎抹角,直截了當,這是淨宗的方法。所以我到雪峰山雪峰寺,看他們打禪七,看到他們貼的「念佛是誰?」,參,參透了你就大徹大悟。我們不用這個方法,就一直念,念到最後也會大徹大悟。所以說方法不一樣,目標是一樣。所以念佛,我們淨宗同修用淨宗的方法還是比較方便。所以這裡是講,降伏就是正住,就不要再去講一個「住」。我們再看:
【五、此中獨揀持戒修福為能生信。般若此云正智慧,而慧從定生,定由戒成。欲開正智,必應持戒。持戒則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能生信心,信為入道之門也。】
這段,前面江老居士講過,在這裡我們又看到,重複,也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方。在末法時期,須菩提問,在這麼一個時代還有人能夠去理解《金剛經》嗎?也就是說還有人能開悟嗎?末法時期,五濁惡世,在這樣濁惡的時代,還會有人懂得《金剛經》嗎?還會在《金剛經》開悟嗎?佛就給他講,你不要這麼講,後五百世,如果有『持戒修福』的人,他就能讀誦受持《金剛經》。這個就是『獨揀』,就是特別揀選能夠持戒、能夠修福的人,他就能生起真實信心。持戒修福當然就要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看六祖到五祖那邊,那不是去享福,我開悟了,要特別給我招待。五祖知道他根性大利,一跟他對話,就叫他去槽房舂米。舂米那很粗重的工作,六祖身體矮小,體重輕,不夠重量,還綁一個石頭加重體重,然後去舂米,他修福,做苦工。你看祖師,他還要去獵人隊給人家看守獵物,還要煮飯給那些獵人吃,不是煮給祖師大德吃,煮給那個殺生造罪業的人吃。他在修福,他在降伏其心,所以降伏其心不是談玄說妙。你沒有在境界上去修,都是空談,玄談。所以特別揀持戒修福。持戒修福,在最近我們淨老和尚推薦的海賢老和尚,他是一個榜樣。如果講持戒,當然祖師大德都是持戒修福,都是榜樣。特別標榜戒律的,近代律宗的祖師,弘一大師。弘一大師他的書,我們要持戒,要多看看,很多戒律的常識我們才懂。而且他用很多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來代替戒律,像《格言聯璧》,他有節錄《格言別錄》,那都屬於戒學的部分,就是我們老和尚提倡的傳統文化。一方面修福。為什麼要特別揀選持戒修福的人,他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
因為,『般若此云正智慧』,般若就是正智慧,正知正見的智慧,是我們自性本來就有;但是智慧你要從定當中生起來,那才是正智慧。如果沒有定那個慧,好像你悟得很深,那個不是正智慧,因為你沒有定,那個慧叫狂慧,恐怕就落入世智辨聰,那不是正智慧。正智慧是般若智慧現前,那才叫正智慧。但是般若智慧要現前,定是樞紐,你心定下來、靜下來,智慧才能開。心一天到晚亂糟糟的,貪瞋痴慢的煩惱伏不住,你開的智慧就是狂慧,不是正智慧。其實講是知識,那不叫智慧,這個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定從哪裡來?我也很想定,就定不下來。『定由戒成』,從戒來。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個讚就要唱「戒定真香」。中峰國師為什麼把那個讚放在第一個?不是很明顯告訴我們嗎?戒定慧三學,戒定才是真香。你沒有戒、沒有定,你燒再好的香,燒再多的香,都不是真香。你有戒,你有定,你都沒有燒,那你全身都散發出這個香,散發什麼香?戒定真香。我們現在要不要上香?上香是表法,提醒我們,上香就是提醒我們要修戒、要修定,就是這個用意。所以佛法那些供具都有表法的深義在,都有表法的深義。那不是擺好看的,也不是擺給佛看的,擺給我們自己看的,用這個來天天提醒我們自己,你這樣才是真正在學佛。所以持戒修福,『欲開正智,必應持戒』。
『持戒則少欲知足』,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欲望太多,你心靜不下來。像過去成德法師在馬來西亞漢學院講《群書治要》,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學習。其實學那個也就是持戒修福。你看世間當皇帝的,你都不能貪,你貪,你那個國家就危險了。都要少欲知足,不能過分,玩也不能玩得沒有節制。以前的皇帝,每一年要出去打獵,去散散心,但是也有規定,三次,你不能超過,時間也不能太長。有一些亡國之君,他一出去就樂不思蜀,不理朝政,國家很快就亡了。所以世出世間法都要持戒,持戒就是一個規範,你不要超過。「少欲知足」,欲望不要太多,不要起貪欲。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諸苦盡從貪欲起」。你欲望愈多,你痛苦就愈多,你有求不得苦。你沒有得到,求不得苦;得到了,怕它失去,患得患失,還是苦。所以要少欲,要知足,知足就常樂。一個人能知足,他就很快樂;不知足,他總是覺得不夠,有欠缺。這個就是持戒的精神。「持戒則少欲知足」,少欲,心才能寧靜下來。你看一個人欲望如果很多,心怎麼靜得下來?心靜不下來,談什麼定?你就定不下來。所以戒是幫助我們得定的。
所以我們現在辦道德講堂,就收手機,收手機就是戒。如果你在上課,一面上課一面看手機,老師在上面講一個半小時,你在下面一句也沒聽到,因為你的注意力不在那邊,你在手機,你去那邊幾天,就沒有什麼效果,沒有效果,浪費時間。但是現在要跟人家收手機,好像割他的肉一樣,非常痛苦,心當然就定不下來。所以我們現在的人離不開手機,但是我們也不要說天天都形影不離,起碼也要放下一、二天。像佛給在家居士定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就是二十四小時,裡面有一條不歌舞倡伎、不得故往觀聽。那個不是說唱歌跳舞,這一條就是看手機都不行,報紙、雜誌、電視,統統這一天都不能看。一天,八關,關就是把它關閉,關起來,不要看,八關齋戒。起碼,《無量壽經》講的,如果很忙沒有時間,起碼要修個一天,或者二天、三天、七天,像打佛七,或者十天。一個階段性的閉關,還是有需要的,幫助我們心靜下來、沉澱下來。所以雙溪山上,那個深山,如果真的有同修願意定個一、二天,我們來弄個閉關中心,看你能閉幾天?但是要收手機,這個條件先談好。所以人,特別現代人也很可憐,被這些弄得實在是不得安寧。所以要持戒則少欲知足。
『修福必深信因果』,為什麼他肯修福?他深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才肯修福。如果他不相信因果,不要說深信,他根本就不相信,不相信他就怕吃虧,處處跟人家計較,那個人就沒福報。沒福報,你要修什麼法門都有業障,包括你去念佛都有業障,因為你沒有福報。所以過去淨老和尚給我們講,你福報修夠了,你再打個佛七,就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這個就是說我們去打佛七的資糧、條件。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得也很具體,「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你看他還不是成佛,只是成一個仙而已,長生不老。你要修各種法,道家也有各種法術,煉丹、練氣、煉藥,練符咒,這是要長生的,你沒有累積善(就是福報、福德)這個基礎,你也修不成。你去練什麼氣功,你也得不到長生不老。過去北京黃念老就講,他說北京練氣功的可多了,練得很厲害的很多。他說有什麼用?一個小便不通就死了。他練那個就是要長生不老,他怎麼死了?因為他沒有《感應篇》,「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連三個善都沒有,你練那個,該怎麼死還是怎麼死,練不成,因為你沒有基礎。好像蓋大樓你沒有地基,你怎麼蓋?學佛、學仙、學聖人都一樣,要持戒修福。所以修福,懂得因果的人,他就不怕吃虧,因為他知道吃虧就是佔便宜。你看我們上個星期佛七,晚上利用一點時間,跟大家學《安士全書》。你看「利物利人」,修福,唐朝孫思邈,藥王,他的《千金方》,他公開給人家,刻一個碑。有一個人,自私自利,就把那個拓下來,他印了很多,把那個碑打碎,讓大家都看不到。要的話,拿錢跟他買,自私自利,後來被雷打死。另外有個人,去跟他買了幾本,他又把它刻上去,後來夢到孫思邈給他託夢,你命中原來沒有兒子,因為你做這件好事,你有個貴子,後來沒有多久,他太太就懷孕。你看想得到利的,反而失去利;他不想得到利,要為大家、為公,他反而得到利。誰佔便宜?吃虧就佔便宜了。
所以『能生信心,信為入道之門』。要持戒修福,才能生真實信心,信是入道的門徑。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這一段下面還有三條,我們下星期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