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15/9/1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15-007-0007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九頁,第五行。網路的同修如果沒有經本,專心聽就好。如果需要經本,請向華藏,在網路上的法寶流通那邊去申請,就可以寄給各位。我們看十九頁第五行,昨天我們學習到「菩薩教化品」前面一段的經文,修行五忍。今天我們從第五行,請看經文,我將這段文念一遍:

  【次第起乾慧性種性有十心。所謂四意止。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也。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謂三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是菩薩亦能化一切眾生。已能過我人知見眾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

  今天我們來學習這一段。『次第起乾慧』,修行它的次第,前面這段經文是菩薩「初發想信」,接著就是次第生起「乾慧性種性」。乾慧也是一個形容比喻,形容還沒有得到真諦法性理水,故名乾慧。真諦就是我們講的自性,明心見性,見到自性,這是真諦。還沒有得到,接近,往真諦的邊緣靠近,修行它的次第層次,就是一層一層的接近真諦、接近自性。在這個過程,此地講的「次第起乾慧」,次第就是接著前面初發想信,接著生起乾慧性種性,這個乾就是還沒有水來滋潤,還沒有得到真諦法性的理水,還沒有得到這個水來滋潤。這是用水來形容比喻,還沒有得到水的滋潤,這個智慧是比較乾的,所以用這個名詞來給我們說明這個層次的智慧它的性質。

  『種性有十心』,有十種心,這當中有十種心。『所謂四意止』,「四意止」是四種。這個止,我們佛門講的止觀,止當中有觀,觀當中有止。一般教下的修行,都是離不開止觀修學的原理原則,不管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都修觀,這個觀當中有止,止當中有觀。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其實講只是講一個觀,因為觀當中有止,止當中有觀,所以我們修行功夫得不得力,關鍵在會不會起觀。如果你能夠生起觀察、觀想,最高的是觀照,你懂得作觀,功夫就會得力。功夫得力你會得到法喜,得到法喜你就不會退轉。我們修行會退轉就是修得枯燥無味,沒有得到法喜,所以就容易退轉。譬如說我們聽經,你聽得懂,它這個當中有觀的作用;如果坐在那邊聽不懂,那只好打瞌睡,不然就胡思亂想,不然就聽不下去,趕快到外面去逛街,必然是會有這種現象。這個都包括在止觀的原理當中。

  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跟我們講,自古以來修行人很多,你不能說他不用功,但是他不懂得這種止觀的原理原則,他不懂得作觀,變盲修瞎練,修得不如理不如法,得不到法喜,這樣放棄、退心了,這個也還好,反正他就是不再往前進,不再繼續修,就是耽擱了,停下來。另外一個種類,他是很用功修,但是不懂得止觀的理論方法,盲修瞎練,蠻幹,那會出問題,那會著魔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沒有理解清楚,沒有認識清楚,憑自己一股蠻勁很用功在修行,盲修瞎練,後來就會出問題,就會著魔發狂,這個我們也看到不少,在海內外都有。因此對經教裡面的道理,它的方法,它的境界,必須先認識清楚,這樣修才能精進。不然他也是在進,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那是怎麼進?他也在進,叫亂進、雜進。那個就不叫精進,叫亂進、雜進,他夾雜。那就是亂修,盲修瞎練,叫亂進。這個會出問題,不但得不到效果,還有麻煩。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因此江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我們修行人要懂得觀照,起觀。我們還做不到觀照,要先從觀察、觀想。觀照要離心意識。

  止觀,它有小乘的止觀、有大乘止觀、摩訶止觀,顯宗、密教離不開這個修行的原則,大乘、小乘。我們淨土也離不開這個觀,你看《十六觀經》,觀想、觀像、持名,十六觀,也是離不開這個觀的原理。懂得作觀,如理如法來修,就會得到法喜。為什麼得到法喜?效果出現了,信心增長了,當然他就不會退了。所以懂得作觀,他能夠伏煩惱。我們為什麼修行修修會退轉?因為我們修的功夫還沒有辦法降伏我們內心的煩惱,也就是說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是說,我們還控制不了我們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這個煩惱還是降伏不住;降伏不住,我們很容易信心會退失,這樣就容易退轉。如果你對伏煩惱有一點點效果,你信心就增長,有一分的效果,你就增長一分的信心;有兩分的效果,就增長兩分的信心。

  我們在伏煩惱之前還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在大乘經講的,《了凡四訓》改過之法它當中也有講到,就是我們業障比較重,這個業障不是善業的業障,惡業的業障比較重,貪瞋痴慢煩惱的業障比較重。這個業障比較重,我們人的身心會感到很沉重,智慧不開,常常生煩惱,心裡常生煩惱,這個就是業障,這是業障。業障,我們大家都知道要懺悔業障、要懺除業障。懺除業障的方法也很多,在大乘經裡面講得特別多。懺除業障,小乘它是作法懺,大乘除了作法懺,還有取相懺、無生懺,也叫大莊嚴懺,懺悔也有三個層次的。

  懺除業障,作法懺就是說,在《五戒相經》裡面講我們犯了戒,犯戒它有輕重不一樣,它有開遮持犯,有輕重,犯了戒,在小乘戒裡面有下可悔、中可悔、不可悔三種。下可悔就是比較輕的,比較輕的可以接受懺悔的,你只要在出家眾面前懺悔、在師長面前懺悔,在佛面前發露懺悔,這個業也就可以消除,發露懺悔。中可悔也是可以懺悔,那個比較重。不可悔,就是不接受懺悔,這輩子永遠不能受戒,不接受懺悔,這個業障太重,懺不掉了。譬如說殺生這一條,第一條戒殺生,如果你去殺到螞蟻、蟑螂,這個叫下可悔,微小動物、蜎飛蠕動,你殺這個叫下可悔,這個比較輕,可以接受懺悔。你殺牛、殺羊,這個動物比較大的,這個是中可悔,這個罪比較重,但是還是可以接受懺悔。如果殺人,那就不能懺悔,那就不可悔。但是殺人它也不是完全不可悔,要看你有意的殺還是無意的殺,如果有意的那就不可悔,如果無意的、誤殺的,還是可以接受懺悔。如果故意去殺人,這就犯了不可悔罪。這是小乘有這樣的,它接受懺悔只是到這個。另外還有一個叫逆罪,逆罪就是殺父母師長,那個是逆罪,那更重,罪就更重,那當然也是不可悔,不可接受懺悔。但是如果不是故意殺的,是誤殺的,還是可以接受懺悔。

  在小乘不能懺悔的罪,譬如說在《五戒相經》裡面講墮胎是不可悔。墮胎,現在很多人墮胎,大概十個有九個墮胎過。墮胎在五戒就是犯了不可悔罪,就是有一個禮拜,懷孕有一個禮拜,你故意把他墮掉就不可悔。如果流產,不是故意的,那個是可以懺悔,那個沒有罪;但是故意的,那個就有罪。但是現在故意墮胎的很多,都是故意的,那不是無意的,還跑到醫院去,那都是犯了不可悔罪。所以這個小乘戒它就不接受懺悔。但是大乘戒還是可以懺悔,大乘依《占察經》、《梵網經》,還有很多大乘經典,還是可以接受懺悔。但是這個懺悔,你要懺除到取得好相,譬如說晚上你作夢,夢到吉祥的好夢,或者見到瑞相、見到佛光,你身心感覺到輕安,像《了凡四訓》講夢吐黑物或飛步太虛,原來一身很沉重的,現在很輕安、輕鬆,很安定,這個就是粗重的業障已經消掉了,就會有這樣的現象。如果還沒有這個現象,就是業障還沒有消除,嚴重的業障還沒有消除。取相懺。

  我們念佛這個方法就是懺悔,就是很直接的修懺悔。但是念佛也要專心念,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多念,也要如理如法來念。念佛也不能急,也不能急躁,也不能懈怠、不精進,這樣效果都不理想。懈怠只是說功夫沒有辦法提升進步,但是精進也要看情況,如果不如理不如法,很急躁的心去念佛也會著魔的,這個也不能不知道。最好,我們在道場,像我們現在打佛七共修是大概不會著魔。如果自己修,自己要懂得理論方法,可以。總之,你在念佛當中不要一面念,一面想著要見到什麼境界,要想見佛,在那邊打妄想,容易招感魔事。也不能太急,急著要趕快得一心不亂,你愈急就愈得不到。所以一心不亂不是這樣修的,一心不亂是你平平常常的,這樣綿綿密密的,這樣長時間來修,水到渠成。不能懈怠,也不能急躁,這樣我們功夫用久、用深了,自然就成就。

  念佛,你有至誠心的來念,這個效果就很殊勝、很快,我們至誠心念,就是說我們用心來念這句佛號。所以我做三時繫念,念佛我就是不管念得怎麼樣,念得好不好,總是我們要把這句佛號念得清楚,念得明白。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這樣就好了,其他的你就放下,不要再夾雜其他的妄念。有妄念起來也不要去理會它,起來讓它起來,你不理會它就沒事了,你愈去理會它,妄念它就愈多,力量就愈強。你不理會,它自然就沒有了,我們要專注的就是這句佛號。

  此地講這個,這裡講的菩薩的境界,但是這種作觀在我們凡夫就可以修了,因為它同樣是修學的功課,但是它層次不一樣。好像我們在學校,你念國文,小學生也有國文,中學也有國文,高中也有國文,大學也有國文,博士班也有國文,它層次不一樣。所以我們這裡看到菩薩修的好像跟我們沒關係,如果跟我們沒關係,佛講這個經也就沒有意義,跟我們肯定有關係,我們都能夠修的,這樣講才有意義。此地雖然講的菩薩,但是我們凡夫也是可以修,我們凡夫修,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這個層次來修。特別修「四意止」,這個對我們念佛,或者修其他的法門都有幫助,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這個四意止在我們現前修叫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就四念處。不管大乘、小乘,因為四念處有小乘、有大乘,都是修四念處,但是境界、層次不一樣。我們現在凡夫以小乘的層次來修,在眼前我們的境界是我們可以修的。大乘,你這個理論方法懂了,你也能修。這個修對我們念佛法門有幫助,幫助什麼?幫助看破、放下。因為我們現在念佛功夫不得力,最大的障礙就是還沒有看破、還沒有放下,對這個身心世界還是有貪戀、有留戀,我們最大的障礙是這個。用這個四意止,也就是四念處,來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是有幫助。

  所以,下面講『身受心法』。這個就是下面講的『不淨、苦、無常、無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就是四念處講的,此地講四意止。這四種能夠觀想一種成就,這個心妄念就止息了,心猿意馬就可以停止下來。第一個觀身不淨。觀察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我們這個身體的五臟六腑都很不清淨。每天我們都要排泄的也不清淨,從我們嘴巴吃進去,好香很好吃,但是排出去好像那個味道就不好了。這個痰、眼淚、大小便溺、流汗,排泄出來都是不淨物,不清淨的,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觀身不淨。

  這個觀,就是此地講四意止這個意,你意念要很專注,才能觀得起來。就是我們一般講注意注意,這個是佛學的名詞,就是要注入你那個意念,你要專注,那個意念你要去專注,這個觀才觀得起來。如果我們的心很亂、很散亂,就很難觀得起來。這要很專注,才能作觀想。如果我們心浮氣躁,心很亂,心很浮躁,觀想就不容易作觀。所以心浮氣躁,你要先收攝浮氣。《太上感應篇彙編》講,「人能收攝浮氣,遇親便能孝,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就是人如果你能夠收拾心浮氣躁的心,讓心恢復到平靜,遇到父母親你就能盡孝。為什麼不能盡孝?心浮氣躁,遇親不能孝。為什麼遇善不能果?善事要很果斷去做的,為什麼你不能去做?心浮氣躁。遇到有逆境為什麼不能忍辱?還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就容易發脾氣,心恢復平靜,他就會有智慧去觀察。好像水起了波,風吹起了波浪,它照外面的景象就照得支離破碎的,照不清楚;它靜止的時候照得就很清楚。我們的心就像水一樣,你在很雜亂的時候,你要觀察什麼事情、觀想什麼,觀不起來的;等到我們的心很平靜的時候,你的智慧就顯露了,你就能觀察,就能作觀想。所以在作觀之前要心靜下來。這觀身不淨。

  觀身不淨,也就不會去執著我們這個身體,不會去執著這個身體。修這個觀身不淨的行業,一個是葬儀社的,一個是醫生。外科手術的醫生,他們常常在看,在醫院。但是他們有沒有放下?好像也沒放下,也沒看破放下,因為他天天在接觸,他不懂得作觀;他懂得作觀的原理,他這個行業修這個是最好。殯儀館一天到晚看死人,有的人替死人洗身體,但是他沒有學佛,不懂得作觀,他只是跟人家洗一具多少錢,這個收入還不錯,他是觀這個,觀那個錢,他不是觀身不淨。有一次,大概一、二十年前,悟忍師的弟弟往生,我們去助念,去殯儀館,我就到第二殯儀館去給他念經。悟忍師他妹妹,他幾個妹妹,他們兄弟姊妹好幾個,他的牌位放在殯儀館停屍間的後面,我那個時候做維那,去殯儀館念經給他迴向。我就跟他妹妹講:我們要到後面迴向,我們從外面繞過去,稍微遠一點繞過去,從外面後面繞過去。他妹妹說:不要不要,我們從這裡面中間直接穿過去比較近。我說:好,要穿就來穿。我做維那,我就走第一個,然後經過那個停屍間,很多屍體什麼樣子都有,很恐怖的。我做維那,要領眾念佛通過,他的妹妹和他的家人都跟我後面走。走到後面迴向完了之後,我說:要繞出去,還是要直接再穿過去?他妹妹說:不要不要,繞過去、繞過去。她看到被嚇到了。在經營那種行業的,修這個法門是最適合,因為他的工作就適合修這個。

  在佛陀的時代,也有佛弟子去教人家修行,一個修不淨觀,一個修數息觀,兩個人修了很久都沒有效果,後來就跑去問釋迦牟尼佛。他說:佛,你的弟子教我們兩個人,我們一個修不淨觀,一個修數息觀,我們修了很久,沒有證阿羅漢果。佛就問修不淨觀這個人,你是做什麼行業的?他說打鐵的。現在沒看到了,我以前年輕的時候看到打鐵要抽風櫃,抽風櫃讓那個火燒得很旺,就是抽一進一出、一進一出,這樣抽風櫃。佛的弟子去教這個打鐵的修不淨觀,修很久沒有效果。另外問這個修數息觀的他在做什麼?他就是在做殯葬業的。古印度它那個殯葬跟我們中國不一樣,中國是用棺木裝起來,然後埋在泥土裡面。現在都是火化的比較多,也是有用棺木裝起來。但印度不是,屍陀林是什麼?屍體吊在樹上給鳥吃。現在西藏,我看一個影片,現在四川那邊有一個海拔四千多公尺的五明佛學院,他們在西藏那邊,它的葬法是人的屍體送到那邊去,然後天葬師就用刀割割割,然後給禿鷹吃。我看了那個片子,我去年在澳洲看了那個片子,有一點點生起觀身不淨的這種觀想。天葬師現在還有,我有問過西藏的喇嘛關於天葬。他說天葬,禿鷹要吃,沒有修行的牠還不吃,如果造惡業造很多的,那個不要,還得要有修行的牠才要。所以印度也是這樣的。以前印度屍陀林,現在尼泊爾都是這種葬法,天天看人的身體不淨。佛就跟他們講,你們兩個人修行的方法對調一下,那個打鐵的修數息觀,殯葬業的這個修不淨觀。後來修了沒多久兩個都證阿羅漢,那個打鐵的,因為他天天抽風櫃,一進一出,一、二、三、四修數息,出息入息、出息入息,跟他的行業剛好是相應的;殯葬業一天到晚在看死人,屍體腐爛這些他天天看,他修不淨觀,符合他的行業。行業不一樣,修的方法不一樣。所以佛就說,你們兩個修行的方法對調一下,很快就成就。

  我們現在觀身不淨,四念處第一個就是觀身不淨,如果你能觀察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你也就不會特別去愛惜這個身體、去執著這個身體。第二個,觀受是苦。觀受就是我們的感受、我們的享受,我們享受其實也都是苦,《法華經》講三界通苦。我們有時候也有快樂的時候,那個快樂也不是真的快樂,那個樂叫壞苦,樂過去了,苦就來了。好像我們吃好吃的東西,一開始吃很快樂,等一下吃太多、吃太飽、吃太脹,苦就來了,樂會變成苦的,苦不會變成快樂的。所以叫苦苦,苦上是加苦,樂會變成苦的,苦不會變成樂的。所以苦集滅道,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就是真的。苦是真的,快樂是假的,苦是真的,所以叫苦諦。我們要觀受是苦,如果你觀察到這個世間真的是苦,你就會看破放下,你就不會去追求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都是苦!這個我們可以一層一層的去深入觀察。

  《無量壽經》佛也跟我們講,有錢也苦,沒錢也苦,大家去觀察一下是不是這樣?的確是這樣。有錢的人他的苦就是他有這個財富怕喪失掉,一天到晚想這個錢怎麼投資,能夠賺更多的財富。特別是有買過股票的人,這個經驗都會比較深刻。買股票,一天到晚看股票的數據在跳,心跟著跳,患得患失。所以我遇到很多同修去買股票,買到最後也很苦,因為輸光光,好像賭博一樣,都沒有了。看股價一直跌一直跌,原來一支買二十塊,現在變兩塊。看螢幕上股價一直掉一直掉,你說那個心好受不好受?不好受!其實如果知道因果,買這個世間的股票損失的機率大,賺的機率少。應該買哪一股你們知道嗎?我現在告訴你們,買哪一股?阿彌陀佛這一股是最保險的,這個穩賺的,這個賺到,你就到西方去了。我現在都買這一股,世間那個股票我不買,我都買這一股,這一股投資在七寶池蓮花當中。怎麼買?我們多印《無量壽經》,印經、印佛像、造佛像。買這一股,你的錢給你寄在堅牢庫,堅牢庫就是五家搶不走,國王,國王就是政府,政府給你搶不走;第二,強盜、小偷,盜賊搶不走;第三,水災不會給你淹沒;第四,火災不會給你燒掉;第五,敗家子他也拿不走。給你寄在堅牢庫,這個是最保險的。但是如果你不相信佛的話,那也就沒辦法,你只好自己損失,不要怪佛,佛跟我們講清楚,你不相信,你不信那就沒辦法。你相信,就得救了,就有救了。

  所以我們發心在三寶裡面種福,這是真的,這個可以帶走的。你在世間投資這些,你福報盡了,什麼都沒有,暫時借你看一看,很可惜,非常可惜。但是要修福的人,還得要有福報,他才能修得到福報。不然,這個修福的機會在他眼前稍縱即逝,你沒有抓住,它就流失掉了。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修福的機會。在十五年前,我一毛錢都沒有,師父說要印《大藏經》來息災,我就抓住這個機會了。抓住這個機會,也給我們同修修福的機會。有很多人,他不曉得要修什麼,我說來寄在這個堅牢庫裡面,來生來世你都會得福報的。這個我們在《地藏經》可以看到的,《地藏經》,你看印這個經,你看「校量布施功德緣品」它有幾個項目,其中有修這個舊的經典,那個是福報最大,修新的也很好,「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果發起的那個人,將來會做大國王;隨喜的這些發心的人,將來會做小國王,小國王就好像一個縣市長、鄉鎮長,看你發心多少。所以現在我們看這個世間有大國王,比較大的,他下面這些一層一層的,都是過去生跟著他修的,修印經的,在三寶種福的。在《地藏經》講得很清楚,你相信不相信?你還是有懷疑,還是買股票,佛菩薩這一股你不買,你要買世間這一股,虧掉了就不要怪佛菩薩,要怪自己不相信。

  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看到很多有錢的人,他不知道修福,他這一生的福報是過去生修的,這一生不懂得修,福報享盡,來生就沒福了。現在我們看修福的,都不是很有錢的人,大部分小康家庭,來生如果你不往生西方,來生肯定也是大福報。但是建議大家還是不要求人天福報,還是把這個迴向到西方,去增高我們的品位,那個是最真實的,人天福報也不究竟。如果你還不想去西方,那你會享受人天福報。

  所以觀受是苦,這個苦我們要常常去觀察我們這個世間真苦,如果你有感覺到這個世間苦,我們今天跟大家分享《觀無量壽佛經疏菁華》,善導大師講「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你看發一念厭苦之心,厭就是感覺這個世間真苦,人一旦知道這個世間苦,他就會想解脫這個苦,這個人就是開始覺悟了。如果這個人覺得世間還滿快樂的,就是人在苦中不知苦,這個人還是迷惑顛倒,還沒覺悟。如果你知道苦,那你開始覺悟了。我們現在學佛的同修,有聽經的同修,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感受到這個世間真的很苦,我們比一般人的覺性要高,比一般人他的警覺性要高。特別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家屬、同修、朋友,你看人要往生,生離死別,特別生病往生,我們也常常看到,真的很苦,苦不堪言。但是我們看到這個苦境界,當時我們會感受到真的很苦,但是我們如果沒有常常提起觀想,也很容易又忘記了,過了也又會忘記。所以它這個觀,還是要常常提起觀想。

  所以觀受是苦,我們所有的享受都是苦的,沒有快樂的。所以在娑婆世界、三界六道裡面,所有的受都是苦,三界通苦。超越三界的聖人他才有真正的快樂,在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他們有快樂,但是也還沒有究竟。一定要修到成佛,離苦得樂才達到究竟。我們現在遇到淨土法門,那就很方便了,我們只要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馬上超越六道十法界。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去,一定要去。所以每次做三時繫念,念《彌陀經》念到這段經文,我都有一些感受,「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個苦是針對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講的。所以我們想要離苦,唯有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第三,觀心無常。我們身是不清淨的,我們的感受、享受是苦的,我們這個心無常,這個心是妄心,虛妄的,不是真的,妄心。妄心是無常的,無常就是不斷的在變化。生滅變化,這個細的變化我們感受不到、體會不到,但是粗的,我們能夠體會得到。譬如說我們心無常,我們講得比較通俗一點,心情,你早上的心情跟現在的心情不一樣,早上的心情跟上午的心情不一樣,上午的心情跟中午不一樣,中午跟下午又不一樣,下午跟晚上又不一樣,晚上睡覺跟白天又不一樣,那個心變化無常,這是妄心。佛教我們觀這個,主要是說你要認識我們現在這個心它是無常的,它會變化的,它不是真的,要觀察這個。再看我們這個世界也統統是無常的,這個世界為什麼無常?因為我們心無常,變出來的境界就無常。因此我們晚課,佛門晚課都要念無常偈。你看我們這邊都有寫很大的字,「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這是我們晚課、佛七我們也都念這首偈。念,你要起觀察、觀想,能夠觀照是最高的,起碼能夠去觀察,去觀察我們這個世間的確是無常,我們的心也無常,這個世界也無常,一直在變,身心世界統統是無常。

  無常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什麼事實?我們在這個世界當中,我們是沒有辦法去佔有任何東西的,我們也控制不了,我們也得不到什麼,到最後是一場空。連我們的身體,我們都控制不住,是無常;身外之物,那更是無法得到的,只是暫時借我們使用,我們有暫時的支配權力,事實上是這樣,我們無法佔有、無法得到。在《般若經》講,因為本經也是屬於《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在這個當中分別執著妄想就是很冤枉的,冤枉什麼?冤枉造業受報,這個很冤枉的。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就放下了,放下這個就沒有了,我們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了。觀心無常。

  觀心無常,《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這首偈我們要常常念,也是對我們觀心無常有很大的幫助。《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去觀察這個心不可得。過去心,過去都已經過去了,已經不在了,在哪裡?沒有了。你說現在心,現在,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像我們講這個話,我現在講這句話,講完就過去了,它沒有停在那邊暫停一秒鐘,它沒有,講完也就過去了。過去不可得,說現在,現在也過去了,說未來,未來還沒到,所以我們仔細去觀察這個心,三心不可得,你都得不到的。這是《金剛經》很直接教我們觀三心不可得,你常常這樣去觀察,會開悟的。你剛才起一個念頭沒有了,一剎那就過去了。這個不可得就是無常,這個妄心是無常,常常提起觀照、觀察、觀想,對我們看破、放下就很有幫助。

  第四個,觀法無我也。觀法,法是什麼?觀心是無常,法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萬法,精神的、物質的這個身心世界,無我就是我自己不能去主宰的,無我就是你沒有辦法去主宰,它的意思在這裡。如果有我,我們就可以主宰,我們這個身體讓它不要老就不老,讓它不死就不死、不病就不病,那這是我們可以主宰的,這個就有我。現在我們做不到,不想生病還是會生病,不想死它還是會死,我們控制不了,這個叫無我。如果你能夠觀察到一切法是無我,那還有什麼執著?這個執著自然也就放下了。但是我們還沒有觀察到這一層,就是會執著。所以這是一個觀念上的錯誤,我們總覺得這是我的。其實這個都不是我,是我所有,連我們這個身體,身體也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好像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像我們現在房地產所有權狀,我所有的,不是我,真相是無我。

  以上四意止跟我們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指我們現前三界、六道、十法界的現象就是這樣,特別是六道法界最明顯。這四種是講我們虛妄的身心世界,你要去觀察它的真相,它不是真的。但是這個虛妄當中有真的。所以在經上也跟我們講有「常樂我淨」。常就是永恆,它不是無常;我,那不是無我,那有真我;有清淨的,有快樂的,常樂我淨,這個常樂我淨就是你永遠不會失去的。但是這個常樂我淨在哪裡?在極樂世界。在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在六道裡面,我們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你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不淨、苦、無常、無我,那就變成常樂我淨。無常變常,永遠不會有變化的;有真我,無量壽就是真我。身體是蓮花化生,就不像我們這個世間這個身體很不清淨。我們世間現在這個身體,真的是很不清淨。所以我看到醫生,為什麼進開刀房要帶口罩?我的理解,大概肚子剖開,你看大便小便都在肚子裡面,那個味道不都出來了嗎?所以要帶口罩,就是不清淨。所以當外科醫生修觀身不淨是最好的,符合他的行業。但是他不會觀,他還是放不下的;會起觀,對他就有幫助。

  我們念佛人,我們要深入觀察、觀想、觀照,這個要相當的一個功夫才能觀得起來。現在我們觀不起來也沒關係,我們有一句阿彌陀佛,靠定了,你什麼法門也都有了,你說這個多方便。所以我們講其他的經典,有幫助我們增長念佛的信心就是在這裡,因為你有一個比較,你才會體會到念佛的殊勝在哪裡。不然你念這一句念得有氣無力的,有的念得心不甘情不願的,因為就是不知道它的殊勝。你知道它的殊勝,你會很認真念,你一分一秒都不肯放棄。現在為什麼念得不太想念?因為不知道。不知道,以為還有什麼法門更好,我們分析其他經典,你就知道一般通途法門的修學,那真的是有它的難度。但是這些理論我們多了解,對我們念佛功夫也是有幫助的。所以善導大師講,解門可以多理解一些來幫助我們行門,就是其他淨土經以外的大經大論,我們如果有時間、有興趣,可以多理解一些。但是行門你就不能多,要一門深入;解可以多一些,來幫助我們這個行。所以這個經也是幫助我們念佛,讓我們對念佛法門更增長信心。這個是講四意止,這個菩薩修的,我們凡夫也可以修。

  下面是『三意止』。『三善根』,三種善根,此地講『慈、施、慧也』。「慈」就是慈悲,佛門講慈悲,儒家講仁慈。這個慈也就是一般宗教講的愛,愛心、仁愛,仁愛之心;仁慈、慈悲就是一個愛心,就是愛護眾生之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觀音菩薩大家都知道,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三個善根,我們對眾生有慈悲心,就想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要怎麼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要幫助他破迷開悟,因為苦是從迷來的,樂是從悟來的。所以世間第一大好事就是幫助人家破迷開悟,他就離苦得樂了。怎麼幫助他破迷開悟?就是要講經說法,把這個道理方法,這些事實真相跟他講清楚、說明白,他明白了,迷就破了,他就覺悟了,他就知道怎麼做、怎麼修,如理如法去修,他就能達到離苦得樂這個目標。因此,好事,沒有比這一樁更好的事情。所以佛在經上也講,「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我們講慈濟,慈是慈悲,濟是救濟,這是佛教的名詞。現在一般社會大眾講到慈濟,就是救災,他知道慈濟就是做救災的,哪裡有災難發生趕快去救、趕快去接濟他們需要的,幫助他們需要的。沒有房子住蓋個房子給他住,沒有衣服穿買個衣服給他穿,沒有吃的送吃的,沒有喝的送喝的,精神上受到驚嚇給他安撫,這個是一般社會大眾大家知道要做的慈濟工作。這個工作就是屬於救災的工作,災難發生了,趕快去救濟他,現在的慈濟一般都是知道做這個。但是更重要的慈濟,現在社會大眾很多人就不知道要去做了,更重要的救濟是什麼?教育。現在社會上最缺乏的教育是什麼?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是普遍全地球都最缺乏的。現在整個地球動亂不安,為什麼會動亂?因為人心亂,人心亂就造成地球上的動亂。人心為什麼亂?因為沒有教育。

  我們講沒有教育,現在大學比過去多。那個不是教育,那個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現在的學校,特別是大學,是高級科學技術知識傳習所,那不是教育,它是傳授你科學技術知識的一個場所。現在學校是教這個,它沒有教你做人處世的道理,沒有教你這個,怎麼做人做事。現在說只教做事,不教做人,我看連教做事都沒有。實在講,人也不會做,事他也不會做。為什麼說事不會做?不負責任,他做什麼事?談不上做事情。所以講人事人事,人做不好,事肯定也做不好。所以這個教育沒有了,這屬於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現在人很麻煩就是這一點。

  現在當老闆的很不好當,都請不到人,請來的員工他喜歡就做,不喜歡他就不幹了,他也不管你,這樣的人就沒有仁慈之心,他只想到他自己。今天到店裡來打個工也好,一般你說你不想做了,你也要事先跟老闆講一下,讓他去找人。現在有很多他不事先跟你講的,他今天心情不好,他跟你說不做就不做了,他不管你今天有沒有人,你說叫那個老闆他怎麼辦?如果你當老闆你怎麼辦?那你就很困難了,你臨時到哪裡去找人?找人也要時間,最少也要一個星期的時間。現在人是說不幹就不幹的。我在前年,我是想幫助一些大學生,如果找不到工作,現在說景氣不好,找一些工作給他,給他一點微薄的薪水。我們道場的黃居士跟我講,他說師父,你不要太慈悲,現在的學生來他說不幹就不幹了,今天上午心情不好,下午就不幹了,他就走了。後來我就放下這個想法了,如果是這樣,我們想幫也幫不上忙,你想幫他也幫不上忙。現在的確很多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就是沒有仁慈之心。仁這個字是兩個人,就是有自己,還要想到別人,你不能只有想你自己,還有別人。所以一個人會替別人想,會替對方想,這個人才有仁慈之心;如果只有想到自己,那這個人是不仁慈的。所以菩薩這裡講修慈,慈就是要有仁慈之心,我們講慈悲,你要為別人想,才有慈悲心;只有為自己想,都不為別人想,這個人沒有慈悲心。所以在一個公司行號,老闆要為員工想,員工也要為老闆想,要互相的。

  我們現在這個慈,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就是慈濟,這是根本的慈濟。救災的慈濟是治標,這個是治本,根本的慈濟。人都教好了,這些天災人禍它自然就沒有。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人心不善感應來的,人製造出來的。人心改善了,改惡為善,這個災難的因它就沒有了。所以這個慈濟才是根本的慈濟。就是教育,提倡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根本的慈濟。現在知道要做這種慈濟的人不多,知道去救災的慈濟的人很多,因此這方面我們要多加宣導,讓社會大眾能夠重視這個教育的重要。

  下面講「施」是布施,慈悲喜捨,施是布施,歡喜施捨。我們有的,別人有缺乏,我們很歡喜施捨幫助他們。施捨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自利,一方面是利他。就好像六度的布施度,那是自利,破自己慳貪心,我們有的可以施捨,就是放下,幫助我們放下這個慳貪之心。四攝法的布施,它是接引眾生的,好像我們老和尚過去在新加坡、在澳洲,現在到英國、歐美國家去做布施攝,就是送禮,跟其他宗教建立良好的關係,我們就要施捨布施,布施給他們,他就樂意來跟我們交流了,交流這就可以把佛法介紹給他,這是利他。所以兩方面,有六度、四攝,同樣是布施,但是一個自利、一個利他。

  第三是「慧」,慧就是智慧,我們一般講理智、智慧。有智慧的人他才會去做慈悲喜捨的事情,慈悲喜捨它是建立在智慧理智的基礎上,不是建立在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錯了。慈悲喜捨如果沒有智慧,那也會出問題的,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也是很麻煩的,那不是真正慈悲,沒智慧。好像我們現在一般做父母的,他對兒女很慈悲,很愛護他的兒女,但是怎麼愛?他溺愛,寵他,不教導他。他有錯,不知道去教導他,總是一昧的寵他,這種慈悲就出禍害。你把你的兒女害慘了,將來他做錯了,他也不知道;做錯了,他有果報的,他果報不好。那是誰害?你做父母的人害了他。

  像現在學校有老師處罰學生,父母就去告,這個就很不理智。現在的父母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以前我這個時代的父母親,特別是我母親,你在學校給老師處罰,回去連吭都不敢吭,你講了就會再被修理一次,你會敢講嗎?還敢去告狀嗎?愈告就愈慘。所以老師跟父母他能夠合作小孩才教得好。現在不是這樣,小孩子受一點委屈,家長就要去告老師。我聽新竹一個同修講,他說他們學校,小孩子在學校汗流太多,就罵老師,說怎麼讓他的兒子流那麼多汗,都沒有給他吹冷氣,他就去告老師。你說這種家長是無知到極處了。夏天流汗才好,夏天不流汗,將來就要洗腎,無知。現在政府法令又規定這個,跟外國學的,那個真是很不慈悲,好像表面上是保護孩子、愛護孩子,還有虐待兒童專線,現在訂這個法律叫做不分青紅皂白,不分是非善惡、不分青紅皂白,訂這種法律叫做惡法,將來要墮地獄的,那不是開玩笑的。現在正義的聲音都沒有,都是那個邪惡的聲音特別大,大家特別去支持這個,你說這個世界怎麼會沒災難?災難怎麼來的?人製造出來的。人為什麼製造出來?迷惑顛倒製造出來的。

  這個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這菩薩修的。三善根,這三種善根。下面三意止有三世,我們這段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先學習到這段,這段還沒講完,明天繼續來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