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14/2/27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35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是我們傳統民曆歲次甲午年正月二十八日,我們還在春節期間。今年立春時間比較晚,往年一般立春都是在十二月底,今年立春是正月初五,立春。所以我們現在正是在新春期間。在我們農曆正月這春節期間,今天也利用這個空檔,在我們這個道場,以及網路,跟我們各位同修大家再來學習《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經我們也中斷了相當一段時間,因為這些年,可以說我個人都是忙於應付做法會,所以我們這個講座時常會中斷。特別是二OO八年我們淨老和尚在他的家鄉安徽廬江縣實際禪寺提倡百七繫念以來,這個百七圓滿之後,邀請的道場做繫念法會又更多了。現在我接的道場還是很保守的、很有限的,但是已經一年下來,大概時間這樣分開來,也都相當多的一個時間。因為不能定在一個地方,講座總是要拖很長,一部經要斷斷續續的,這要講一部,時間要拖得比較長。

  現在因為喜歡做法會的人多,聽經的人比較少,這個情況也是很平常的一個情況。因為經如果聽不懂,他就沒有興趣。講經跟在學校上課那個對象是不一樣的。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講,佛講經他沒有固定的對象,是有常隨眾,但是每一次的講座也都是有新來的,臨時來的,來的聽眾,各人的身分背景、年紀大小,各人的根器不一樣,實在講要講到每個人都能聽得懂,能夠受益,只有佛有辦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就沒有問題,在座不管你是什麼根器,佛一講,個個都能夠理解。像我們凡夫就沒有這個能力,有的人聽得懂,有的人聽不懂。有的老修,你講太淺,他覺得這太淺,對他來講就不適用;初學的,你講太深了,他聽不懂,他也沒興趣來。所以我們凡夫學習講經只能根據這些經驗,看看現場聽眾的大概情況,只能一個大概,講了讓大家能夠多多少少有一點受用。要講到像佛那麼圓滿,這是我們凡夫做不到。

  所以一般參加法會的人多,因為法會誦經唱讚,學沒有多久大家都會了,反正懂不懂,跟著念,念得覺得也不錯,大家就參加的人多。你看我們做三時繫念都好幾百個,你看講經我們算一算十來個,這個算非常殊勝,有時候更少,就小貓二、三隻。為什麼?他聽不懂,聽不懂坐在那邊他打瞌睡,你講的都對,他都點頭,因為聽不懂,他自然就沒有興趣,這也是很平常。所以邀請我去做法會的人很多,好像很少有人請我去講經的,大概講了他們聽不懂,所以你乾脆用唱的比較好,不要講。但是我們淨老和尚又一直強調講經說法,他老人家一生的提倡,我聽了他的經聽了四十幾年了,的的確確是有它的必要性。為什麼?因為你這個經,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世間的聰明智慧再高,如果沒有真正明瞭佛經道理的人給我們講解,我們再聰明可能也看不懂。所以這個經教不講,大家不會理解,不理解也倒還好,甚至有的誤解、曲解、錯解。

  像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常常提到,台大有個教授看《金剛經》,他看了他的結論說,佛講《金剛經》就像兩桶水,一桶倒過來一桶倒過去,好像都在重複講那些。你想一想,一個台大的教授他看《金剛經》,他的結論是兩桶水。如果是兩桶水,自古以來《金剛經》就沒有那麼多註解,只有兩桶水,哪有那麼多道理!可見得真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他的世間聰明才智很高,但是沒有真正高人給他指點,他也是看不懂,甚至誤會了,這個大有人在。所以這個經教不能不講,不講容易產生誤解,變成迷信,這些可能會造成很多負面的一些影響。所以我們雖然長年做法會,有時間經典教理大家還是要學習,平常我們聽老和尚講的經,我們也要一面學習。

  講《大悲心陀羅尼經》,主要是我接了觀音佛學會,也是看到這種情況,辦了二十幾年,這些人也不懂得請法師講觀音經,又立了這個名稱,他也不曉得這個名稱它的意義。佛學會你就要去學了,你不學,只是做一點慈善事業,去做一點那些,你就不用叫佛學會了,你去參加慈濟就好了,名稱跟它實際上做的是不相應的。所以我接了之後,費洪桂居士請我去接理事長,我也覺得有這個因緣也是責無旁貸的,盡我自己的一點能力來提倡學習觀音經。觀音三經,自古以來講的法師大德多,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比較少,因為我找註解,可能有法師講過,但是我還沒有看到過,總之感覺比較少。但是誦大悲咒的人倒是很多、很普遍,自古以來很多,講這部經的法師比較少,大部分講觀音三經比較多,特別多的是《普門品》,最多的《普門品》。《華嚴經.觀自在章》我們老和尚以前講過,但是也只有講一次、二次,這很早年了,我在沒有出家之前講過,三十幾年前。《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我們老和尚以前講《楞嚴》有講過,現在《楞嚴經》沒講,這一章經講的法師也不是很多,是有註解,像圓瑛老法師的註解。《大悲心陀羅尼經》那就更少,所以我就發心來跟大家一起學習這個經,因為誦大悲咒的人多,也有必要對這部經,最起碼有個基本的認識。

  好,我們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二頁第一行第二句,我將這個文念一段:

  【六者。道心純熟。】

  我們從這裡看起。上一次講到十五種善生,十五種善生我們講到第五個「身根常得具足」。這十五種善生,我們再從第一個再念一遍,大家翻到二十一頁倒數第三行,從「誦持大悲神咒者」這裡看起。「誦持大悲神咒者,不被如是十五種惡死」,十五種惡死就是前面講那橫死的,能夠避免。「得十五種善生者,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國;三者,常值好時;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五個身根常得具足。今天我們接著講,『六者,道心純熟』,這是誦持大悲神咒得到第六種功德利益,「道心純熟」。這也是觀音菩薩給我們一個加持,讓我們道心能夠純熟。什麼叫道心?我們念佛人,其實修其他法門都是同樣一個道理,這個道心簡單講就是修道之心。但是我們對這個道必須先認識清楚,什麼叫道心?在《淨語》裡面講,「學道無他巧,只是生處轉熟、熟處令生而已」。這句話過去我們也常聽過,不管參禪、念佛、持咒,就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何謂熟處?什麼叫熟處?我們現在的熟處就是習氣、分別、世味,這我們很熟悉,你不用去提起它自己會冒出來,很自然的。習氣就是什麼?煩惱習氣,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這個習氣我們很熟悉,你不用特別去提起,它很自自然然的會現前。再來是一個分別,我們講分別執著,這個分別心很重。世味是什麼?就是世間的這些娛樂,我們一般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都叫世味,世俗的味道,就是很世俗。這世味我們很熟悉,很熟悉這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我們很熟悉的。大家一天到晚,你看大家去追求的,也都是名利,這就是屬於世味。世味的對面就是法味,在佛門常常有一句話講,「世味哪有法味濃」,就是世間的味道哪有法味那麼濃!但是如果我們還沒有生處轉熟,熟處轉生,那是反過來了,法味哪有世味濃?還是世味比較濃。我們起心動念還是這個世味比較熟悉一點,那法味還沒有嘗到,還沒有嘗到這個法味。我們世味會比較濃厚,主要是法味沒嘗到,法味嘗到,世味自然它就淡,這是一定的。好像聽經聽不懂,沒興趣,但是一旦你聽懂你就欲罷不能,一定是這樣。所以這是熟處,習氣、分別、世味,這個我們都要去給它轉過來的。

  何謂生處?生處就我們現在還很生疏的,覺照、不分別、老實念佛,這是以我們念佛人來講。覺照對這個煩惱習氣,這個習氣、分別、世味它連帶關係,覺照、不分別、老實念佛它也是有連帶關係,我們也不能給它分割開,它有連帶關係的。我們煩惱習氣為什麼降伏不住?就是我們提不起覺照的功夫。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這個妄念,煩惱習氣這些妄念,不怕,起來不怕,怕的是我們覺悟、覺照太慢了,太慢了它就一直發作出來,我們就控制不住,你覺照太慢就控制不住。如果覺照比較快,它剛剛要冒出來就把它壓住,這樣煩惱就被控制住。所以覺照就是不能太慢,覺照就是我們用功的一個下手處。我們常常失去覺照,所以都被煩惱做主,我們自心反而變奴隸。煩惱是客,我們的心是主,但是常常煩惱喧賓奪主。儒家、道家他們修學也都是從這個地方下功夫的,儒家、道家都從這個地方下功夫的。所以我們覺照要常常提得起。如果提不起,我們就會產生一個比較昏昏鈍鈍的,這個業障習氣比較重,我們自己就覺察不到,感覺不到,自己也是迷迷糊糊的,修學功夫修了很多年也沒有什麼進步,這就是不懂覺照,覺照自心,不懂這個功夫。

  這是我們現在大家要用功的地方,用功就怎麼用?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要懂得覺照。我們學佛修行,連儒家、道家都不離開這個原則,這在教下叫修觀,在禪叫參禪,但是禪還是觀,離不開這些原理。如果我們不懂得覺照,我們煩惱起來,煩惱在做主我們不知道。好像小偷進來,到我們家裡來,要不認識他是小偷,還把他當作好朋友,那你家都被他偷光,你也不知道。煩惱在經典上比喻作賊,煩惱賊,是用比喻的,好像那個賊他就會來給你偷東西的,偷盜你家裡的財物。煩惱賊它在我們的心裡偷盜我們的功德法財,什麼叫功德法財?就是清淨心,沒有煩惱的這個心,就叫功德,有煩惱就沒有功德。煩惱剛剛萌動,剛剛要起來,你就發現了,你就好控制;如果你沒有發現,你就控制不住。要發現必須常常提起覺照的一個功夫,這用功就這麼用的。不分別,這是對治分別的,分別也是我們無始劫來的一個習氣,已經習慣,喜歡分別,分別這個、分別那個,這個分別心很重,就不容易入道。

  第三個是老實念佛,這對治世味,念佛再加上個老實,要怎麼樣才能老實念佛?要覺照、不分別,就能老實念佛。如果我們還是煩惱習氣做主,分別心還是很重,當然這世味就很濃,這樣就不能做到老實念佛。所以我們只能說是念佛,不能說是老實,老實這兩個字必須是這樣的一個條件才能算老實。所以有很多人他也很想老實念佛,聽到我們老和尚講老實念佛,他也很想老實念佛。我們傳師他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在他宜蘭員山他有個房子,他就請我們老和尚題個墨寶,叫老實念佛堂,他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在家的時候我就去過。我說老和尚給你題這個字,你要做一個匾,老實念佛堂,你就要好好在那裡念佛,不能辜負老和尚的這番苦心,老實念佛堂掛在那裡,他自己家裡的房子。後來他這個房子賣掉,老實念佛堂賣掉,賣掉後來又到善果林去了,後來又到古晉去了,那也是他跑了很多道場,後來來我們道場出家。我說你那塊老實念佛堂那塊招牌在哪裡?我說那就拿來給我們掛好了,你現在房子就賣掉,你又出家,拿來給我們掛。

  去年年底,我到屏東新埤六和念佛堂,去藍居士那邊,藍居士跟我講,悟道法師,以前來我們這裡念了很長時間的一個居士,他家就在他們那邊附近,他說他自己家裡也弄個念佛堂,叫老實念佛堂。但是他說這法師(他現在出家),又弄這個,又那個,又請這個法師,又請那個法師,弄得很多方面,好像跟念佛都不太相關的。他們六和念佛堂幾個居士去那邊,去了沒幾天就是非人我,吵架,弄得都不行了。這個情況也是我們一個借鏡,就是很多人他聽到老實念佛,他也很希望做到老實念佛,所以他的念佛堂才取老實念佛堂。但是,他並沒有進一步去了解怎麼樣才叫老實念佛,沒有進一步了解。所以那個匾額是掛上老實念佛堂,實在講跟那個招牌就不相應。這就是對老實這兩個字他沒有認識清楚。

  真正老實念佛,要怎麼樣才叫老實念?真的,你真的放下萬緣,這個世間沒有一樁事情放在心上,不牽掛了,一心念佛這樣,這樣的人才能算老實念佛。如果我們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都還放不下,這樣只能說念佛人,不能說老實念佛人。所以很多人他對老實的定義沒有搞清楚,必須要先認識清楚,我們才有可能達到這個標準,真正做到老實念佛。你不老實,就要求觀世音菩薩幫幫忙,念大悲咒,因為你不老實。觀音菩薩給你加持你就老實,你就會乖乖念佛,不會打妄想了。真正老實念佛的人,那什麼都不要,就一句佛號就可以了,經也不用聽了,也不用念經。你看鍋漏匠就一句佛號,他一句佛號念到底,念三年站著往生。最近我們老和尚這幾天講經,又提到一個海賢老和尚一百十二歲往生的,都修苦行的,他也都是修苦行,持戒念佛,這樣往生瑞相非常殊勝,真是身無病苦,心不貪戀,這樣往生的。

  所以真正老實,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不老實就不行,佛講那麼多經教就是針對我們不老實的,因為我們不老實才要講那麼多,你老實就不用講那麼多。就像禪宗大德講的,你真開悟了,舌頭掛牆壁,舌頭掛在牆壁意思就是不用講了,你都明白了,那就不需要講了。你不老實,妄念多,疑惑多,不講就不行。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在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就是這個作用。如果你不懷疑,真能老實念佛,那經不用聽,也不用讀,真的一句佛號念到純熟你就成佛了,是一點不假。但關鍵是你做不到,你念佛當中夾雜懷疑,又常間斷,經就不能不聽。所以這些大小乘經典都是補助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南閻浮提眾生,不老實的人佔絕大多數,所以佛出現在世間才要講經四十九年。因為絕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中下根器的。這上上根跟下下根的,那比較極少數,上智與下愚這極少數。一般上中下的,特別是中下根的,這佔多數,所以經教就不能不學習。

  念大悲咒幫助我們道心純熟,這是個輔助。如果你能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是這種根器,不需要借其他的輔助是可以,你真放得下,這個還是關鍵在放得下。老和尚常提倡的一部經念到底,念經它這個方法是叫你修定的。但是我們眾生這個根器千差萬別,這個心像猿猴一樣,像猴子一樣,亂動亂跳,你很難降伏。過去我們老和尚在圖文巴,在早年,大概十年前,圖文巴澳洲淨宗學院剛成立,老和尚就提倡住在山上的常住眾,他講的經一天聽八個小時,這個八個小時是過去是VCD,VCD一片只有六十分鐘,同一片VCD聽八遍,今天一天重複聽八遍,那個時候老和尚說,這樣聽你會開悟。

  後來我們一個老同修楊玉珍居士,最近我比較少看到她,以前常來,現在比較少看到她。她也嘗試的去一天聽八遍,她跟我講,聽到第三天她就受不了。她說一天一片聽八次,聽不下去,重複就是聽那一片她聽不下去。後來我跟她建議,我說妳一片重複聽八遍聽不下去,妳就換片,這個可以調整一下。妳一片不能重複聽八遍,妳就從一聽到八,妳每天聽完了再從頭再來,這樣也可以。她說不行、不行,她就放棄了。有的人她可以,像東北劉素雲居士她一天聽十個小時,她還不是八個小時,她聽了十年,一片重複聽十遍,她有這個耐心,她能聽得下去,她是這樣的一個根器,所以她可以。

  這就是一個修定的原理,就像我們念佛、念經都重複的在念、重複的在念,重複主要是心定在那個地方,叫你放下萬緣心定在那個地方。這給你做個好像心的依止,依止在這個地方,你就念這個,就不要想其他的。主要是來代替你其他的妄想,讓你這個心定下來,心定下來你才能開智慧。所以佛法修學的目標就是在這個地方,開啟般若智慧。我們能夠這樣來修學,自然就會有悟處,功夫就會進步,進步到道心純熟。有一些人他就不行,不行的話,你就要有一些搭配的,不然你修不下去,修不下去他就退了,他就乾脆不要念、就不要聽,他就退了。所以各人的根器不一樣,也要根據各人的情況有所調整。

  一門深入,過去印光祖師在《文鈔》也講,他說一門深入,這是可以講得通的,就一部經,就一個,就能成佛,有其他的經來補助也是可以。印光祖師用個比喻,他就比喻吃飯,印祖就比喻吃飯,他說你光吃一個白飯,什麼菜都不要也會飽。表示說一門深入,你就這白飯,反正白飯就不要配其他的菜,也不要喝湯,光吃飯也會飽,這就一門深入。如果你吃這個飯還要加上其他的菜,還有湯,這樣也比較容易下飯。這個比喻,有的人他只要吃一個白飯就可以,他就可以飽了;有些人光一個白飯他吃不下,特別現在的人。以前我們小時候窮,家裡窮,真的就是只有吃白飯拌醬油,豬油拌醬油,就白飯,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菜,因為家裡經濟不好,孩子又多。但是吃白飯,兄弟之間感情很好,這個成長也比較健康。不像現在都是生一個,那一個他的成長就不健康了,唯我獨尊,反正父母都是給他一個,就這麼一個孩子,他最大。你兄弟姐妹多就不一樣,你有東西你不能獨享,你還要分給兄弟姐妹,他就不會有自私的心,知道說這要分享,不能獨享。你只有生一個,他只有獨享,他沒有分享的概念,將來成長在社會上他會很自私,他只會想到他自己,連他自己的家人他都不會去想。大家冷靜去觀察你就看出來。

  所以這些方面,方方面面我們都要觀察。所以我們在修道的過程,各人根器不同,自己要知道怎麼去調整。所以這個原理原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原理原則是正確的。你不能修雜了、修亂了,毫無頭緒,修到最後你的目標不曉得在哪裡,不曉得哪個法門,每個法門都修,修得雜亂無章,到最後一事無成。我們現在一門深入,比如說我們選擇修淨土一門深入,一部經《無量壽經》。一部《無量壽經》,過去我常常用中藥的一個比喻,我說有的人他一部《無量壽經》就成佛有餘,一部《無量壽經》都已經具足了,從做人講到作佛都具足了,有的人根基比較好,他一部《無量壽經》就夠。那根器更好的,甚至不用一部《無量壽經》,他一部《佛說阿彌陀經》也就夠了。古來祖師大德有人一生都專講《彌陀經》,他也成就了,往生淨土了。根器更好的,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要,那是上上根人。

  所以我就用這個比喻,我說好像我們中醫開藥,有的人他毛病很輕,你只要去藥房買個三塊錢的甘草,泡開水喝一喝,他病就好了,很簡單,不複雜。有的人就不行,加二味、三味,有的人四味、五味、七味、八味、十幾味、二十幾味不等。我自己曾經吃過一百多味的藥,這麼大包的,熬三天三夜,七十二小時火不能停的。病症情況不一樣。你看到別人這樣行,你要去觀照一下,你自己的根器跟他一樣不一樣?他吃那個藥可以,你的病吃他同樣的藥行不行?能不能對治你的病?不是說人家吃那個,我也吃那個,他可以好,我也可以好,不一定。看你的病跟他一樣就可以,不一樣,你要根據你的病症來開處方。佛法就像藥一樣,你要有高明的善知識去開,不能亂開,開錯藥那會吃死人的,這也不行的。那如果你不懂,給人家指導,給人家誤導,就像吃錯藥一樣,不能幫助人,反而害人,這不能不懂。

  所以有些人一部《無量壽經》不夠,要其他經論來補充說明,我現在修的是《無量壽經》。你看黃念祖老居士引用一百九十幾種的經論來註解《無量壽經》,一百九十幾種!為什麼要引用這麼多?因為沒這麼多說不清楚。這叫以經解經,用其他的經典來解釋這部經典。所以任何一部經典,展開就是一切經,濃縮起來就是這一部。所以這個經,你看起來這文字很少,但是你給它引申出去它涵蓋就很深廣。你看我們「道心純熟」,也可以像智者大師講九十天,智者大師九十天講一個「如是我聞」四個字。四個字如是我聞,我們看這個常常在念,如是我聞四個字好像我們都懂了。但是你看他一講,講了九十天,其實九十天有沒有講完?九十天還是講得很有限。所以經它是無量義的,要懂這個道理,經是無量義,你一伸展,它是無量義,一濃縮就是這麼一點點。所以有些人他以經解經,你沒有這麼多經來解釋,我們有很多地方說不清楚。大經科註有一些還比較不是很詳細的,我們現在淨老和尚又給它找資料,再找《佛學辭典》、《佛光大辭典》,再找資料再來補充,現在我們淨老在講的這個資料就非常完整。

  所以各人的根器不一樣,這個經也是因人而異。但是我們淨宗學會就修《無量壽經》為主的,這是主修的,你不能沒有一個原則,修到最後,不曉得在修什麼。現在很多道場統統修,修到最後,它沒有一個宗旨、沒有一個方向、沒有一個目標,就很難有成就。我們立定一個宗旨、一個方向,以這個為主,其他為輔。需不需要這些來輔助?也是看個人,有的人他不需要,有的人他需要;有的需要多,有的需要少,這也不一樣。那有的人現在需要,將來不需要,每個階段又不一樣,這都是要活用,活學活用,要學活的。所以過去老和尚講經也常講,我們這個聽經不能死在言下,不能聽死了,聽死了你就不能活用。

  好,道心純熟我們就講到此地。總之,我們道心不純熟,有必要請觀音菩薩幫幫忙。但是如果你能老實念佛,道心一定純熟,關鍵你能不能老實?傳師那個招牌,我把它拿過來。去年又聽到屏東老實念佛堂,現在很多地方大家希望老實,但是要知道老實的標準。好,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七:

  【七者。不犯禁戒。】

  這也是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不犯禁戒』。看到「禁戒」,看到戒這個字,我們很自然我們學佛的同修就會連想到三皈五戒,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連想到這個戒。現在很多人去受戒,從五戒,三皈五戒到八關齋戒,特別八關齋戒,現在有很多道場都舉行八關齋戒,或者打佛七,或者特別舉辦齋戒的。受三壇大戒的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也常常有道場在傳授這個戒。但是現在我們佛門四眾弟子去受了戒之後,也沒有辦法持這個戒,大部分受了戒之後只是有名無實,就是做不到。因為這個戒範圍也很廣,戒有止持、有作持。這裡講禁戒是止持,止就是禁止的,你不可以去犯的。比如說不殺生,這是禁止的,不可以殺生;不偷盜,這禁止的。作持就是說你必須要去做的,有利益眾生的事情你要去做,你不做就犯戒,那個戒叫作持;不可以做的叫止持,叫禁戒。

  講到戒,我們一定要回歸到淨業三福來,現在受了戒,但是不知道怎麼持戒,實在講也做不到。不但做不到,對這個戒律不要說做不到,對戒律一般的常識都不懂。很多人受了戒,以為自己得了戒,其實沒有得戒,因為對於戒律的常識都不知道。所以我常常勸我們同修,你要去受戒,先看看弘一大師的《演講錄》,有關他講到一篇戒律這一部分,這一篇演講你先看看,那你起碼對戒有個基本的認識跟概念。不然大家發心很好,去受戒是很好,但是對這些都不懂,都會產生誤會。其實沒有得戒以為得戒,往往犯戒以為在持戒。因為戒是禁戒,律是法律,我們一般講戒律、戒律,戒是禁止的。律就是法律,法律就是根據你受的戒,比如說殺生,你受五戒第一條殺生,你犯了殺生這個戒,根據你犯戒的情況來判斷開遮持犯,你這是開戒,開戒就不算犯戒,還是持戒、還是遮戒、還是犯戒,遮是預防。

  處斷輕重,就是犯了這個戒,就是說你是犯戒,犯了這個戒,要用法律來判定你犯了這條戒處斷輕重。輕重就是有可悔、不可悔,中可悔、下可悔,光一個五戒就夠我們學了。所以北京李承臻居士,學習傳統文化的,前年在香港碰到我,前年香港祭祖法會碰到我,他跟我講,悟道法師,我現在就看你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五戒相經箋要》,我以前去受了五戒,我就覺得五戒不就那五條嗎?念一念就懂了。我聽你一講,我才真的知道不簡單,他說現在都抱著我那一部在一直看。我說看這部對你要學習五戒是有幫助。因為我在山東,那時候比較固定時間,一天雖然一個小時,一個禮拜只有講一天,但是長時間下來也是比較可觀的,能夠比較詳細的講一遍。所以一個五戒我們就要花一些時間去學習。

  但是我們還是要回歸到淨業三福,現在為什麼受了戒我們也做不到?不要說五戒做不到,三皈依我們都落空了。為什麼?因為《觀無量壽佛經》這個淨業三福,是我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也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習淨業,這個淨業是涵蓋所有一切法門。這個三福也就是不管你修學什麼法門,甚至於你不是學佛的,也要學習,起碼也要學習第一福,不學佛的人求人天福報。像佛光山有一份報紙叫「人間福報」,現在也有很多道場提倡人乘佛法,人乘佛教,就是講這個人間佛教的。這人間佛教你也必須落實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必須做到第一福。第一福這十善業,如果你是中品十善就是人間福報,來生可以再得人身,不會墮三惡道。如果下品十善,因為他有夾雜傲慢、鬥爭,做阿修羅。中品十善是人道,上品十善是天道,人天福報。

  你做不到第一福,講人間福報,人乘佛教,也落空了。人,在中國儒家就是教做人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就配我們佛門的五戒,這你做不到,五戒十善做不到,那你就沒有做人的資格,來生就墮三惡道。所以沒有根據淨業三福,你想求個人天福報都得不到。不是說你自己想要得到人天福報,提倡這人天福報,那你就能得人天福報,不是這樣的。你要知道它的條件,人天福報的條件,它基本條件在哪裡,你要搞清楚,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你去修學,達到了,你可以得到。佛跟你講得很清楚,是我們自己粗心大意,沒有去注意,所以你修學不依佛經,憑自己去想像,那往往事與願違,事實上你想要求到的都求不到。像《了凡四訓》講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想是想得到,但是實際上你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因為你修的因跟果不相應,那怎麼會得到?

  所以我們必須要回歸到淨業三福第一福。這個我們每次講經也都會提起,大家來共同勉勵。這個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為什麼老生要常談?因為我們都還沒做到。現在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來,這十年來,提倡《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就是具體落實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經文具體的做法就是儒家的《弟子規》;慈心不殺,具體的做法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就是佛家的《佛說十善業道經》。《弟子規》是最基礎的,做人的道理最基本的,講倫理道德教育的,《弟子規》是講倫理道德教育。倫理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什麼身分,自己是什麼身分,應該盡到什麼義務跟責任。道德是跟我們講是非善惡、真妄邪正這些觀念,我們一般講道德觀念,哪些是善、哪些惡、哪些是、哪些非,這些道德觀念。所以《弟子規》講倫理道德的教育。

  《太上感應篇》主要講因果教育,因果教育補助倫理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講利害關係,利害得失。所以學習倫理道德教育,恥於作惡;學習因果教育,不敢作惡。為什麼不敢作惡?有利害關係,我們現在講現實問題。你看造惡業就要被折福、折壽,城隍廟都有個大算盤,在那邊加減乘除。《感應篇》講,「大則奪紀,小則奪算」,你犯了哪些過失,大的給你,你有福報扣福報,福報扣盡了就扣壽命。扣壽命扣大的,重大的扣一紀,就十二年,減掉十二年;小的扣一算,就是一百天。算盤這樣算算算,不合,划不來,他不敢做,因為知道這利害關係。你造惡業也只是想得到利益,得到好處,你這樣做不但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壞處。明白的人當然不會去幹那個傻事,不明白的人才會去幹。所以因果教育補助倫理道德教育。因為倫理道德教育如果沒有因果教育,現在人講現實的,一旦誘惑當前,倫理道德先擺一邊,我先得到利益再說,眼前利益先得到再講,管他什麼倫理道德?但是有因果教育,他就斟酌,我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損害?算一算不划算,他就不會去做。

  所以明白因果教育就不敢造惡,明白倫理道德教育是恥於造惡,覺得造惡是不應該的,會受良心責備的。這三方面就是普世的教育,十善業就是一個標準,前面這兩個講的統統涵蓋在十善業裡面。所以地藏三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言十善者」,含攝所有一切善法;「言十惡者」,涵蓋所有一切惡法。所以《弟子規》、《感應篇》都含攝在十善。這個基礎有了,你修十善業也就不困難;沒有這個基礎,真的你修十善業有困難。這三樣東西,我們老生常談,我現在遇到有機會,在講席當中也會常常提起,跟大家共勉,大家共同勉勵。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做到,沒有做到就要常常提起;如果做到了就舌頭掛牆壁,就不用講。沒做到,那常常提,提久了,就是我們才有可能去把它做到。不然你都忘記了,也就不會去做,也不知道怎麼去做。這個也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實在講我們現在不要說得那麼高,我們現在《弟子規》我們很生疏,我們煩惱習氣這很熟悉。光一個《弟子規》要修也就不容易了,光一開始第一句這就不太容易,「父母呼,應勿緩」,現在人做不到。現在是兒子呼,應勿緩,兒女呼,父母都要應勿緩,現在是顛倒過來。以前我們小時候真的是這個,我母親叫我們回家要掃地、煮飯、挑水,小時候總是貪玩,跟我弟弟常常就是偷溜出去玩,回來就慘了,拿一把小竹子在門口等你。有時候我眼明手快,叫我弟弟走前面,他第一個被逮到,他先被修理,我就逃過一劫。我母親以前她絕對不手軟的。所以我們這個兄弟大的要帶小的,我三哥福定法師常常講,以前我都背你,回家還被罵。所以我母親她那個鄭氏大家族,還有中國傳統家族那種,她是沒有讀書,但是還是有那種家族觀念。所以她叫你做什麼,你可不能在那邊討價還價,討價還價你就挨揍了。所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四句我們就很難做到,特別現在人,根本很困難的。

  那現在學了《弟子規》,第一個,他有對父母的勸諫,但是他會跳過去,「父母呼,應勿緩」那四句會跳過去,他就會跳到勸諫那一句,父母你有不對,這邊也有一條,要勸你的,他先跳到那一句。其實這個不能跳的,你要先把那個做到你才有資格這樣去勸諫,你沒有做到你就沒有資格去勸父母。像今天早上莊行師,我就跟他講這個,他就說那我也有發言的空間。我說我們就不要說把你當作師生的關係,我們當作朋友的關係,可以。如果你要父母師長的關係,那要求是這樣的,標準是這樣的。那如果不是這個關係,那可以,我們是朋友,要吵架也可以。所以這很難做到。但是老和尚現在要求我們做,我們要勉為其難學多少算多少,盡量來學習。所以雖然老生常談,我們做不到!像白居易去請問鳥窠禪師,請他開示佛法,鳥窠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那三歲小孩都會講。鳥窠禪師說三歲小孩會講,那八十歲的老翁都做不到。

  那我們現在拿《弟子規》來看,真的是這樣。現在你教小孩子,很多會背《弟子規》的,但是八十老翁都做不到。你看好像大家都懂了,懂了你做不到。所以《弟子規》不是背的、不是讀的、不是講的,是要去做的,老和尚常講。我們都做不到。我們做不到當然要老生常談,老和尚也是這樣常常勸我們。我們雖然現在這很生疏,但是總是要常常提起,讓它慢慢熟悉起來,熟處轉生,生處轉熟。所以,我也常講,傳師也是很發心,他心很好,他是很發心,過去也常常跟我提起他要學《弟子規》,要講《弟子規》,我說好!我們來演戲。我們現在不要當作真的,我們來演戲,你現在出家,沒有在家裡,你現在都叫我師父。我說那改一下,「父母呼,應勿緩」就改成「師父呼,應勿緩」,你現在看看,我們來練習一下。「師父命,行勿懶」,師父叫你去做事不要懶惰,不要拖拖拉拉的;「師父教,須敬聽」,師父教你的你要尊敬來聽;「師父責,須順承」,師父講你幾句你就不要生氣。

  學《弟子規》,現在都這四句要跳過去,我下面那一句,父母過要勸諫,他再反過來再教訓你。這是順序不對,程序不對,程序假如你前面都做到了,你才有資格去勸諫。你自己都不要求自己,一直要求父母,現在人他學《弟子規》是學這樣的。所以莊行師早上講,我說可以,我們就不要當作師徒,當作朋友。這個我們老和尚也是這樣,他對我們悟字輩也是當作朋友。如果他用《弟子規》來要求我們,那跑到一個都沒有,沒有這樣要求都跑光光了,再要求,真的一個都沒有。所以現在因為你家庭沒有這個教育,你在學校、在社會也很難去要求。因為家裡對父母都沒有孝順之心,他怎麼會對師長有恭敬?不會有的。所以現在師徒之間只是一個名義,掛個名,實質上是沒有。《弟子規》做到就有實質了,《弟子規》沒做到那也是掛名的,沒有實質,這個我們一定要懂。

  所以「不犯禁戒」,我們還是要回歸到淨業三福來學習。現在學佛的人都疏忽掉淨業三福,所以一開始就受戒。你看佛跟我們講,「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世間福報。人天福是出世間福的基礎。第二福才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三皈依。淨業三福標準也很清楚,你第一福沒有做到就沒有資格受三皈依了,三皈依就是入佛門,三寶弟子。這個也很明顯告訴我們,你要接受三皈依,必須有第一福的基礎才能受三皈依,才是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不然你說,我三皈依了,我拿個皈依證,我是三寶弟子,但是我不孝父母,也不敬師長,又沒有慈悲心,一天到晚殺生,又造十惡業,這種三寶弟子大概十方諸佛都不會承認,哪有這種三寶弟子?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又沒有慈悲心,又造十惡業,這個怎麼能做三寶弟子?

  所以一個三皈依就要具足前面第一福的基礎,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三皈依也都落空了。因為佛不承認,這三寶弟子怎麼這樣的?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你三皈依的條件是要做到第一福,你才能皈依。你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實在講給你皈依都不行。但是現在也是很多人皈依,皈依了就是有名無實。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來也在常常提倡,就是皈依了,甚至受戒了,但是要補習第一福的基礎,第一福你沒有補習,你後面這些都落空了,有名無實。有了三皈依才能受戒,所以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個基礎都建立在三皈依的基本原則上面,沒有三皈依就不是佛的戒了。佛的戒跟世間的善不一樣,就是他有三皈依,你看五戒第一條不殺生,那十善業第一條也是不殺生,為什麼五戒叫戒,十善叫善?淨業三福很清楚,你第一福還沒有受三皈依,還沒有受三皈依你這是善,人天善法,受了三皈依那就變成戒。

  關鍵三皈依就是入佛門的原理原則,我們學佛的原理原則不能違背佛法僧三寶,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就不是在學佛,就學世間法,世間善法。他有了三皈依,他就是學佛,再去受戒,這樣才能得到戒。戒的範圍也非常廣,我們現在學戒也不能好高騖遠,一下子要學很高的戒,比丘戒、菩薩戒你學不到。現在我們老和尚講三皈、五戒、沙彌戒,跟我們講到你能夠做到沙彌十戒就不錯,在沙彌戒之前還要先受五戒。所以弘一大師講,出家一剃度不是先受沙彌戒,是要先受五戒,五戒學會了再去受沙彌戒。所以他學習有一個順序的,不能躐等。所以不犯禁戒,受了戒這要做到不犯戒,要能夠持戒,這樣也是相當不容易。特別我們現在沒有這個基礎,這些也都談不上。我們真正得到戒了,都還會有犯戒的可能,何況我們現在?所以我們必須求菩薩加持,幫助我們不犯禁戒,這是求佛力加持有必要的。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十五種善生第七「不犯禁戒」。下面第八我們後天再繼續來學習,因為明天我要開一天的會,所以就明天暫停一天,我們後天,三月一號,晚上還是這個時間,再繼續來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