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12/7/19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07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九頁,如果有經本的同學請翻開第九頁,第四行第二句看起,如果沒有經本的同學就用聽的就好。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一小段是接著給我們介紹眾成就,菩薩眾之後,這個菩薩摩訶薩,接著就是介紹聲聞眾。我們看佛經,本經跟其他經典,菩薩眾跟聲聞眾排列有一點不同,一般聲聞眾大部分是排在最前面的,你看《彌陀經》、《無量壽經》,菩薩眾他排在後面,聲聞眾排在前面,這都有它表法不同的意義。這個菩薩眾,因為本經是佛給我們介紹觀世音菩薩的,觀音菩薩他是等覺菩薩,所以把菩薩眾就列在最前面,聲聞眾列在第二個。這是本經跟其他經典排列有點對調,前後不同。這一段經文給我們講,『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無量無數」,數量跟前面無央數是一樣的意思,就是無量無邊的意思,菩薩眾無量無邊,「大聲聞僧」也是無量無邊。聲聞在小乘來講,在四聖法界來講,算是小乘聖者,我們一般講阿羅漢,翻成中文叫聲聞;辟支佛也是小乘的聖者,翻成中文是緣覺,所謂我們平常在講經當中常講的聲聞、緣覺,這是代表小乘聖者。緣覺再上去就是菩薩,菩薩再上去就是佛,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一般聲聞都是代表小乘,小乘的。
此地聲聞僧再加個「大」,這個大跟我們看《無量壽經》、《彌陀經》,你看《無量壽經》、《彌陀經》,這比丘僧都加個大,如果不加一個大,只講一個比丘,或講一個聲聞,那就是屬於小乘,加個大那就是大乘。所以他現聲聞相,聲聞相就是出家相,所以聲聞僧就是出家相。比如說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些是現出家相的,所以聲聞僧也代表出家相。出家這個發心,如果沒有發大乘心,只有修小乘的,那就是聲聞,這就沒有加一個大。加個大就是這個聲聞他不但修學小乘,他也發心修大乘佛法。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知道,南傳佛教它是小乘佛教的國家,所以那邊的出家人他不學大乘佛法,他們不學,他們只有學阿含,在三藏經典小乘經,小乘的經典,他們只學這一個,那大乘經典他們就沒有學習,他們只止於小乘阿含這個經典。所以南傳佛教國家的出家人,就是如果修行證果他只能稱為聲聞僧,聲聞僧就是修行證阿羅漢果了,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不能稱大。
北傳的佛教國家,他們不但修小乘,還修大乘。就像我們出家都要去受三壇大戒,你看三壇大戒這第一壇是沙彌戒,第二壇是比丘戒,這是小乘戒,小乘,在北傳佛教國家受戒,你看第三壇它就是菩薩戒了,這個菩薩戒是大乘戒,也就修大乘佛法。如果修成就了,證果了,證得菩薩果位了,他這個相是聲聞相,但實際上他修大乘,他不止於小乘,修大乘,就稱大聲聞僧。所以大比丘僧、大聲聞僧,這個大聲聞僧是從果位上講的。你修行證果,證阿羅漢果,才能稱為聲聞。還沒有證果,在因地修行,只能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還沒有證果,這是因地,修因在因地,還沒有證得果位。我們看經典,像《彌陀經》講大比丘,這很多都是證果的,他雖然沒有稱大聲聞,但是他是大聲聞僧。這個意思我們也要明瞭,這個大聲聞代表他是修大乘法。所以我們看到出家人,現在地球上佛教國家出家人,有修小乘的、有修大乘的。南傳佛教國家它是小乘,修成就了只能稱聲聞僧;北傳佛教國家它有修大乘,小乘、大乘都修,他修成就了他就是大聲聞僧。
參與這個法會的大聲聞僧,他們的果位可不低,『皆行阿羅漢十地』。「阿羅漢」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無學。我們上面看到聲聞,它的意思也是阿羅漢,為什麼叫聲聞?聲就是聞聲悟道,聽聞釋迦牟尼佛講四聖諦法,這個說法的音聲,聽聞四聖諦法,他覺悟了,修行證阿羅漢果,就叫聲聞。此地講的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這是菩薩位。十地就是從初地到十地,你看《華嚴經》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開始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登地他已經圓滿,登了十地,他再上去就是等覺菩薩。此地聲聞僧他的位次代表十地,十地菩薩。前面這些菩薩摩訶薩都是代表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就是在十地之上,第四十一個位次,十地是第四十個位次,高他一級,高一級。這個聲聞僧不是一般的聲聞僧,大聲聞僧都是十地,證得十地的大聲聞僧。阿羅漢叫無學,無學就是我們現在講畢業了,在這個十地果位,他達到十地了,這個階段他畢業了,所以稱阿羅漢十地,皆行阿羅漢十地。
『摩訶迦葉而為上首』,無量無數的大聲聞僧只有舉出一位代表,「摩訶迦葉而為上首」,只有舉出一位代表。一般我們看大乘經典都會列出幾位,像《彌陀經》列了十六位。這個地方把摩訶迦葉列為上首,我們聽過經的同修大家都知道,迦葉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迦葉尊者他是苦行第一,他專修苦行的。我們中國禪宗,大家都知道,是達摩祖師從印度傳到中國來,這個祖師禪。達摩祖師在印度,他是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他把這個禪傳到中國來,他是中國禪宗第一代祖師,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禪宗在印度第一代祖師就是摩訶迦葉,釋迦牟尼佛把這個教外別傳,參禪頓教的方法,傳給了迦葉。這個公案很有名,「拈花微笑」,有一天釋迦牟尼佛拈了一朵花,也沒講話,拿在手上,大家也不懂什麼意思。在座的弟子就是摩訶迦葉他微笑,他懂了、他明白了,佛就跟大家講,吾有涅槃妙心交付給迦葉尊者,就是禪宗這個心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方法就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就成為在印度禪宗的初祖,釋迦牟尼佛把衣缽傳給他。後來迦葉再傳給阿難,阿難再往下傳,一直傳到第二十八代達摩。達摩祖師再把這個禪傳到中國來,一直到六祖,六祖下面又傳了四十三位。六祖之後也傳了很長一段時間,有很多參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這在《五燈會元》、《傳燈錄》裡面都有記載。迦葉尊者他是禪宗初祖。所以迦葉尊者,把他列在這個地方,也顯示本經禪跟密它的密切關係。聲聞眾只舉出迦葉尊者,其他就省略了。我們再往下看:
【又與無量梵摩羅天。善吒梵摩而為上首。】
這一段兩句。『無量梵摩羅天』,這就是我們一般講色界大梵天。這個經典上給我們講,色界有十八層天,分為四禪,四禪天,四個等級,有十八層天。梵天是屬於色界天,這天人都修禪定,禪定成就了就往生到色界天,福報大的就稱為大梵天王。『善吒梵摩而為上首』,這是舉出大梵天王一個代表,這是色界天。色界天的天眾,這些天人也是無量,數不盡的,也來參加這個法會。
【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為上首。】
上面給我們介紹色界天的天眾,這一段給我們介紹欲界天的天眾。欲界天我們一般講有六層,這裡從帝釋天算起,第二層算起,第二層就是忉利天,第三層夜摩天,第四層兜率天,第五層化樂天,第六他化自在天,這都屬於欲界天。『無量欲界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為上首』,這是舉出欲界天的一個代表,也是無量,欲界天人來參加這個法會也是無量無邊的,「瞿婆伽天子」他代表做為上首。
【又與無量護世四王俱。提頭賴吒而為上首。】
這是講四王天,『又與無量護世四王俱』,「護世」就是我們一般講護法,「四王」就是四大天王,這四大天王也是無量無邊的。『提頭賴吒而為上首』,「提頭賴吒」就是東方持國天王。我們到寺院去,在中國正規的寺院道場,一進山門第一個就是天王殿,天王殿第一個是彌勒菩薩,兩邊就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而為上首,他來代表,「護世四王」也是無量無邊的。我們接著看下面:
【又與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俱。天德大龍王而為上首。】
這一段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天龍八部,寫小說、演電影,有很多不學佛的人都聽說天龍八部,這些都出自於佛經,天龍八部。這些我們同學如果要進一步去了解,現在這些《佛學大辭典》,網路上要查這些資料都非常方便,大家需要多了解一些,這些可以在網路上查資料,或者自己有《佛學大辭典》,這些資料都有,在此地我們就不一個一個介紹,我們知道這是天龍八部。我們接著看下面:
【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為上首。】
這個一段是欲界諸天的天女,天上的女眾也是無量無邊的,『童目天女』做為上首。
【又與無量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皆來集會。】
這個一段是講神眾,這跟《華嚴經》一樣,《華嚴經》列出的神眾非常之多,這裡也是無量無邊的神眾,也是舉出幾位代表。神眾也是無量無邊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有。像天龍八部,天眾、龍眾、神眾,另外這邊也是省略了,鬼眾、鬼王,這在六道裡面數量都是無量無邊。所以這神眾到處都有。所以『虛空神』,虛空有神眾。在江、在海,『泉源、河沼』,這我們一般講水神。『藥草神』,管藥草的,『樹林神』,管樹林的,『舍宅神』,管房屋舍宅的神。以前我們小時候跟父母都是拜神的,以前看我父母拜神,那神可多了,我們睡覺的床鋪還有床母,拜床母,那也有神。早晚要燒香,燒香拜門神,門也有神,每個角落都有神,在整個舍宅裡面都有神。這是不是迷信的?現代科學愈來愈發達了,現代近代的科學家發現了,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就愈來愈多。隨著科學的發展進步,佛經講的這個慢慢被科學家證實了,真的,絕對不是虛構的,是事實存在的。所以這個神我們不能看作迷信。
『水神』,這管水的,『火神』,他是管火的。在我們這道場附近,我那天去散步看到有一間火神廟,我進去拜了一下,一間火神廟,也一百多年了,就在延吉街這裡,我們附近,你看「火神」。『地神』,土地廟就是地神,我們民間拜的這些城隍,都屬於這一類。還有『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等」就是包括還有很多沒有列出來的神眾。這些神眾也是無量無邊的,『皆來集會』。這個通序的經文就到這裡,給我們介紹到這個地方。當然眾成就,大眾這裡列出來的只是一些代表,你看經文很明顯跟我們講都是無量的,等就是包括沒有列出來的,那可以說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很多不同族類眾生也都來參加這個法會。通序到這裡講完了。
下面是發起序,發起序就是說佛是什麼樣的因緣發起講這部經,我們一般講講經因緣,要講一部經它有個發起的因緣,是什麼樣的因緣來發起的,這個一段經文叫發起序。我們請看經文:
【時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動。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動。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現。】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經文,『時』,就是佛將要講這部經那個時候,就是那個時候。『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觀世音菩薩」在大會當中祕密的放神通,密放它不是祕密,它是深密,很深,一般人他不能理解。所以我們佛教講密宗,密宗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它不是祕密,它是深密,很深奧,深密就是說一般人他不容易體會、不容易理解。大乘佛法都有不可思議,我們看大乘經典都常常看到這個四字不可思議。其實那個不可思議就是密,你也不能用想的,也不能用講的,講的也講不出來,想也想不到,那就叫密,密是那個意思。禪宗講的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真實的境界你無法想像,不可以用思想去想,不能用思惟想像,也不可以用言語去議論,你也講不出來,你也想不到,那這叫密,密是這個意思。「密放神通」,這個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觀音菩薩在大會當中密放神通,就是放光。這在經典上我們常常看到佛要講經說法之前,還沒有講,先放光。觀音菩薩放的光明「照曜十方剎土」,這十方世界光明就普照了。當然也包括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及此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皆作金色』,這是金色的光明,金色光明一照曜,整個世界都是金色。
我們這娑婆世界的『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動,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動,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現』。震動跟大動不是大地震,這意思我們要明白,如果說觀音菩薩密放神通來個大地震,那大家就慘了,大地震那是大災難。菩薩大慈大悲他怎麼讓這大地都變成大地震,房子也都倒塌了!所以這不是大地震的意思,我們不能誤會經文的意思。它這個震動有震撼,它是一個瑞相,不是大災難,這我們不能搞錯了,是瑞相,這種震動是個瑞相,是吉祥的,它是瑞相。這個動,它在動,但是我們沒有感覺,很安詳。就像小孩子在搖籃裡面睡覺,那個搖籃搖動,但是小孩子你一動他就睡得很安詳,就是跟那個意思一樣。那個動我們眾生沒有感覺,感覺這磁場很好,我們現代人講磁場,這個磁場特別好。我們世間的這些「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現」,這是放光,只有看到佛光,我們一般講佛光注照,這個現象都非常稀有。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
【於是總持王菩薩見此希有之相。怪未曾有。即從座起。叉手合掌。以偈問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
這就是發起序的因緣,發起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的就是『總持王菩薩』。「總持王菩薩」我們在前面看到他排在第一個,我們在這裡看到,在發起序看到,總持王菩薩代表大家來發問。為什麼問?是不是總持王他看不懂?這不是他不懂,當然他明白。他還不明白,他還能稱為總持王菩薩嗎?還能稱為菩薩摩訶薩嗎?當然他明白。明白為什麼要問?明知故問,他知道,不是不知道,明知故問。為什麼明知故問?因為在會很多大眾,很多參與這個大會的,他不知道,他不懂。這個時候就要有人來發問,請佛來講解、來說明,讓與會的大眾大家明瞭這是什麼樣的因緣,為什麼有這些光明,這些光明是告訴我們什麼,我們能得到什麼好處、什麼功德利益。要問,請佛來說明,讓大家明白得到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經典凡是這一類的發問就叫利樂有情問,不是他自己不懂。有的經的確是佛的弟子他自己不明瞭,他發問的,他是有疑問他發問的,他是真的不知道來問的。自己知道,裝著不知道來問,這一類就叫利樂有情問,因為與會大眾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曉得怎麼問。
這個事情我們過去在華藏圖書館、在其他道場,常常有時候辦這個講經活動都會附帶有一點時間佛學答問,這個時間給聽眾來發問,問問題。以前我常常參加這些講經活動,比如說大專佛學講座,以前在家的時候我也常常去參與。每次幾乎都有一個時間是佛學問答,請老和尚來回答。我也常常看到在座很多人,大家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問,大家坐著都沒問題。你是不是真的沒有問題?其實問題是一大堆,他都不曉得怎麼問,不曉得從哪裡問起,一時他也想不出來。在這個時候總是要有一、二個老同修,大概知道大家心裡在想什麼,但是他不知道怎麼問,也問不出來,他就代表大家來問問題。其實他自己並不是不知道,他故意裝著不知道來問,然後請老和尚來解答。這一類就是叫利樂有情。
總持王菩薩看到這個稀有的現象,『怪未曾有』,他感到很奇怪,就從來沒有這個現象,為什麼今天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即從座起,叉手合掌,以偈問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叉手合掌」是一個禮節,請佛開示,古代印度的一個禮節,我們現在講合十、合掌,這古印度的禮節,表示恭敬。他是用偈頌的方式來問佛的,用偈頌來問佛這個也很稀有。一般經文都是長行文,都是長行。偈頌它的字數都是限定的,就像我們中國詩歌一樣。他是用偈頌來問,「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今天在這個法會放這麼大的光明神通,到底是誰所放的?下面:
【以偈問曰。誰於今日成正覺。普放如是大光明。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復然。】
這是一首偈,一首有四句。這首偈意思就是說,『誰於今日成正覺』,我們在會當中哪一位菩薩在今天他成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了?因為成佛才有這麼大的光明,才能『普放如是大光明』,這不是普通人能放的。『十方剎土皆金色』,十方所有的世界都變成金色了,『三千世界亦復然』,「三千世界」是指我們娑婆世界,跟十方世界一樣,都是變成金色了。
【誰於今日得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無邊佛國皆震動。龍神宮殿悉不安。】
這第二首偈,就是跟我們講,『誰於今日得自在』,是哪一位菩薩「今日得大自在」?成佛就是得大自在。得到大自在才能『演放希有大神力』,「演」是表演,「放」是放光,稀有的大神通力。『無邊佛國皆震動』,神通力一放無邊的佛國都震動起來,連所有的『龍神宮殿悉不安』。「不安」也不是恐懼的意思,如果是恐懼不安,那我們想想菩薩的光還是不要放好了,不放我們都很安穩,一放讓我們恐懼不安。這不安它的意思不是說讓大家沒有安全感,不是讓大家感到身心不安,不是那個意思。這不安就是大家心裡有疑惑,好像我們心裡有疑惑這個心就不安,我們就很想知道這個到底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叫不安。不是在那裡嚇得要命,尖叫、驚叫,那個不安,不是那個意思,所以這個意思絕對不能錯會。所以經文有時候用的詞句沒有加以說明,恐怕初學的人會產生誤解。你看下面再給我們講:
【今此大眾咸有疑。不測因緣是誰力。為佛菩薩大聲聞。為梵魔天諸釋等。】
這首偈就給我們說明為什麼不安。『今此大眾咸有疑』,你看大眾看到這個光明、這個震動,大家都有疑問,不知道為什麼。所以這是不安的意思。『不測因緣是誰力』,「不測」就是不知道,這個因緣是哪一個人的神力,我們不知道。『為佛菩薩大聲聞』,是「佛」放的光明,還是「菩薩」放的,還是「大聲聞」放的?因為與會有大聲聞僧。或者是『為梵魔天諸釋等』,是大梵天王放的嗎?還是第六欲界天這個魔?第六欲界天有一層是住天魔的,天魔也有光明。還是帝釋天人放的?「等」就是包括其他諸天,到底是誰放的?大家有這個疑問。
【唯願世尊大慈悲。說此神通所由以。】
這就是請求佛『世尊』大慈大悲來為大家說明這個神通它所由來之所以然,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光,所有的世界都震動?這是請佛來為大眾消除疑惑,來解說。經文到這裡發起序講完了,發起序就到這個地方,通序、發起序經文都講到這裡講完了。
我們這下面就要進入本經的正宗分。請大家看經文,這個經文在第十二頁第三行,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到這一段是正宗分的開頭。釋迦牟尼佛這段話是回答總持王菩薩在前面所問的問題。在前面發起序的經文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十方世界大地震動,所有的光明都不見了,只有見到金色的佛光,這個瑞相非常稀有。總持王菩薩代表與會的大眾來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光明到底是誰放的?問了這個問題。他是代表我們一切眾生來發問的,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心裡有疑惑,有疑惑難免就不安。佛就回答總持王菩薩請問的這個問題。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告」這個字是上對下的用詞,下對上用「白」。我們現在看到經文,白色的白那是破音字,應該念「伯」,如果是顏色它才念「白」。但是我們現在大家都念「白」,白佛言,應該是念「伯」,伯父的伯,白佛言,白就是弟子學生對老師講話、對長輩講話叫白,長輩對晚輩講話叫告。對地位高的人講話我們也稱白,表示尊重。佛對菩薩,菩薩是學生,佛是老師,所以佛對總持王菩薩講用告。「佛告總持王菩薩」,佛就告訴總持王菩薩,也是對我們大家說的。『善男子,汝等當知』,「善男子」是指總持王菩薩,「汝等」,包括與會的大眾,包括我們一切眾生有緣遇到這部經典的,有緣聽聞佛法的,這都包含在裡面,包含在這句經文裡面。所以等這個字是涵蓋性。「汝等當知」,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應當要知道。
『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佛就把這位放光密現神通的菩薩這個名號給我們說出來了。與會大眾那麼多,不曉得是誰放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出來。給我們講,「今此會中」,今就是現在,此就是此地,今就是時間,指現在,此就是指這地點,此時此地,在現前這個時候、這個地方,就是這個法會當中有一位「菩薩摩訶薩」。菩薩再加上摩訶薩,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摩訶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大。也是給我們說明,菩薩有大菩薩、有小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修六度萬行,那是小菩薩;也有初發心的菩薩,還沒有證果的;也有等覺菩薩,像觀音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都是等覺菩薩,接近成佛了。所以菩薩的階級非常多。
我們學佛的四眾弟子,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在北傳佛教這個地區,出家眾去受戒受三壇大戒,除了沙彌戒、比丘戒,一定受菩薩戒,菩薩戒就是大乘戒。在家眾有受五戒、八關齋戒,有受菩薩戒,所謂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在中國佛教都是依《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十條重戒,四十八條輕戒,依《梵網經菩薩戒本》來受。在中國佛教在家二眾,男眾女眾,他們受菩薩戒是依《瓔珞經》六重二十八輕戒,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這是一般在家受的菩薩戒。實際上菩薩戒就不分在家、出家,實在講都可以受,菩薩戒它沒有分在家、出家,在家、出家都能受菩薩戒。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人他不能去受這個戒,只有出家眾才能去受,在家眾不能受。在家眾可以受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這在家可以受,男眾女眾都可以受。如果你去受了菩薩戒,稱你為菩薩,只是初學的菩薩,初學的、初發心的,剛剛開始學菩薩。所以一般菩薩有凡夫、有聖人,還沒有斷煩惱、破無明都是凡夫。不過凡夫的菩薩各人修行的功夫層次也是很多不相同的,有的修得比較好,有的修得比較差。
此地這位菩薩是菩薩摩訶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菩薩這個位次最高的就是等覺菩薩,菩薩的位次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等覺再提升就是妙覺,妙覺就成佛了,就不稱菩薩,就是佛了。所以等覺菩薩在菩薩眾當中地位是最高的。這位菩薩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觀世音菩薩。此地又加個「自在」兩個字,「觀世音自在」。我們大家念《普門品》,念《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我們看到經文都是稱觀世音。我們看《大方廣佛華嚴經.觀自在章》,我們念《心經》也常常念,很多同修都很熟悉,《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講觀自在。觀世音跟觀自在他是同一個人,稱觀自在就是對自己修行來講,自己得大自在、得大解脫,得到大解脫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到等覺菩薩就快成佛了,當然他得大自在,對自己來講得大自在。對眾生來講的是大慈大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所以觀世音,他是對幫助眾生這方面來講的。菩薩自己得大自在、得大解脫了,觀察世間眾生的音聲,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他就現什麼身去幫助他,幫助一切眾生解決問題。
所以觀世音是在果地上,證得果位的菩薩,他在果地上幫助眾生的名號。眾生念觀音菩薩的名號,有急難恐怖、生活上遇到種種問題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會去幫助他。所以觀自在是對自己,觀世音是對眾生,一個自受用、一個他受用。所以這裡經文講的,自他受用都給我們講出來。這裡加個自在,這個意思也很重要,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發菩薩心的,也是想去幫助別人。往往我們發好心要去幫助眾生,常常感覺心有餘力不足,我們有這個心,但是力量能力達不到。為什麼達不到?自己還沒有得自在,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必須自己先得自在,你才能幫助別人;自己得不到自在,想幫助別人,實在講幫不上忙。就像別人缺錢用,我們很想幫助他,但是我們自己要有錢,我們如果自己也沒有錢,很想幫他,我們幫不上。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自在?因為我們有煩惱。
你看這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佛教我們發這個願,無量無邊眾生我們都發心去度,去度眾生。這個願我們發了,接下來要怎麼樣去落實度眾生?如果發了這個願,這個願不能兌現,這個願就落空,等於是個空願,不能落實,落空了。所以必須要去落實。怎麼落實?就是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首先你要先把自己的煩惱斷盡,斷煩惱,煩惱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把它斷盡。所以我們想真正幫助眾生,自己要先斷煩惱,才能幫助眾生斷煩惱。如果我們自己煩惱沒斷,想幫助眾生斷煩惱也幫不上忙,我們自己都在煩惱當中了,也沒有辦法幫助別人斷煩惱。自己煩惱斷了就能幫助別人斷煩惱。為什麼?我們自己煩惱斷了,或者不要說斷,煩惱有減輕了,或者能夠更進一步能達到伏煩惱,那我們就能夠隨著我們修行的層次、境界來幫助別人。怎麼幫助?把自己修學這些經驗,我們現在講心得分享,跟大家分享,把自己修行怎麼減輕煩惱、怎麼伏煩惱,這個經驗、心得跟大家分享,別人他也真的能夠得到受用。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經驗、沒有心得,我們也就沒有辦法跟別人分享,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要從自己做起,才能幫助別人。
四弘誓願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學那麼多幹什麼?是不是我們自己需要?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也是為度眾生的,為別人的。自己真正成就一個法門就夠了,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能斷煩惱、破無明,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也是為了度眾生的,因為眾生根器千差萬別,你用一個方法,不是每個眾生都適合。眾生那個根器太多,因此法門也要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器來施設,這樣才能對他們有幫助。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成就無上道,成就無上道為什麼成佛?還是為了落實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成佛度眾生才圓滿。所以四弘誓願主要是為了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了要幫助無量無邊眾生。你想要幫助無量無邊眾生,必須自己的煩惱要斷盡,斷盡煩惱才能學無量法門,才能成無上佛道,這三願都是為了度眾生的。所以觀自在菩薩也是這個意思。給我們說出來這位菩薩就是觀世音自在。
下面講,『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從無量劫來觀世音菩薩,或者講觀自在菩薩,都一樣。這位菩薩從無量劫以來,「無量劫」這個時間是無法計算的,很長很長,不是短時間,是無量劫,這是天文數字,數不清,用這個無量給我們說明這個時間的長遠。觀世音菩薩從無量劫來就成就大慈大悲,「成就大慈大悲」這句經文就是我們這部經它的宗旨,也是所有一切經的宗旨。每一尊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就是能夠給與眾生安樂,悲能拔除眾生的痛苦。慈悲再加上大,就是指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法身大士他們才做得到。一般我們沒有辦法達到大慈大悲,我們凡夫也有慈悲,是愛緣慈,我的親人、我喜歡的人,我愛他我就對他慈悲;我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我對他就不慈悲,他需要幫助我也不肯去幫助他,這叫愛緣慈。這是我們凡夫一般人的慈悲,他慈悲這個對象是有限的。
有的人他的心量比較大,叫眾生緣慈,他為大眾,為社會大眾。比如說歷朝歷代這些忠臣孝子,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他可以犧牲自己,來為這個國家民族來奉獻。他的慈悲、他的愛心就遍及全國,他不是只有愛少數的人。有的人他愛整個地球,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群族他也去幫助他,這心量就更大了。甚至連其他星球他也都關懷,也去幫助他們,他的心量達到那麼大。這是眾生緣慈,這個心量就比較大了。眾生緣慈也包括阿羅漢,聲聞、緣覺,為什麼說包括聲聞、緣覺?因為小乘聖者他也不是說完全沒有慈悲心,只是他不主動,他沒發這個願。但是跟他有緣的人去找他,他也會幫助他,這個也是屬於眾生緣慈。
法緣慈是菩薩,但是這個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是四聖法界的菩薩,他超越六道輪迴,但是還沒有明心見性。我們一般經上講的權教菩薩,不是實教菩薩,實教菩薩就明心見性。權教菩薩他對一切法通達了,知道對一切眾生都要慈悲。但是他不能加個大,因為他還沒有明心見性,雖然很接近,很接近大慈大悲,但是還不純。因為還沒有破無明,還沒有明心見性。在天台宗六即佛來講他是相似即佛,相似就是很像,但是還不是真的。必定最少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入一真法界,這個時候才能真正稱為大慈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是自然流露,自自然然的,無緣大慈就是沒有條件,沒有任何條件,對眾生的慈悲他沒有條件。同體,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一體,你說這個慈悲他還會有條件嗎?不會。現在我們為什麼做不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我們還沒有見性,沒有見性你就有分別、有執著,你不知道自己跟一切眾生,不是一家人,是一體。
那一體就是最親切的,一體。你說我們一家人,一家人還有我、還有你、還有他,還不是同一個人。一體,一體那就是同一個人,就是自己,眾生,眾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眾生,一體!這個一體,你看我們這個身體,同一個身體,左手癢了,右手去把它抓一抓,右手還會講條件嗎,我幫你抓要多少錢給我?它不會,它很自然就去幫助它,為什麼?它一體。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覺悟了,知道自己跟眾生是一體,所以眾生有任何的苦難,只要眾生有感他必然有應,這就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不分族群了。這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們才有的慈悲,還沒有明心見性的那只能稱法緣慈,因為他還隔一層,這些我們都必須明瞭。所以就講大慈大悲是這部經的宗旨,也是這部經的重點。我們眾生需要什麼?需要慈悲,需要得到安樂,需要拔除我們生活當中所有一切的痛苦,我們有這個需要,菩薩就來幫助我們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個經文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