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集) 2015/8/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2
教授:早上我們是第一次上課,講到緒論,講到文字初創。文字不是憑空從石頭縫裡面蹦出來的,我們都了解,世界上不管任何民族,他們的文字都是經過漫長的時間,先民沒有文字之前,靠語言來傳達他內心的意思。語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完善的,我們的先民最早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加上肢體的表達,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幾個簡單的聲音,譬如我們能夠理解的,大的聲音用來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用來代表心中想的小的意思,這是原則。
舉例說,在還沒有語言之前,我們的祖先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彼此互相溝通。那個時候,我們舉個例,有一個我們的祖先,那時還是猿人的時代,然後以狩獵為生。狩獵,如果碰到梅花鹿是怎麼樣?鹿牠是草食動物,牠不會傷人,牠又很美麗,所以碰到鹿是很有福氣的;如果上山去打獵碰到羊,也是很吉祥的。如果我們的先民到山上打獵碰到一隻大老虎,他僥倖沒有被吃掉,逃回來了,他如何用怎麼樣的聲音來表達,讓他的同部落的人理解?
各位想想,假如我們是那個時代的人。譬如我們是那個時代的人,我們今天上山去,碰到這麼一個大東西,我僥倖逃回一命,回來我一定是驚慌失措。然後你們看到我驚慌失措,就會問我是到底怎麼回事?我就用一種聲音來表述我今天碰到那個東西。我就想用我能表達的聲音,因為當時還沒有語言,那個聲音也只是幾個簡單的聲音,我就找了很多種聲音來表達我今天碰到那個東西。開始可能是: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了一個「唏」。你們想想看,這個「唏」是代表什麼聲音?好像小小的聲音,不是很大的東西。試驗了好多次,好幾次大家都不理解我今天碰到個什麼東西。最後我找到一個聲音,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禍」,你們都嚇一跳。閩南語裡面老虎的虎,到現在還讀它為「禍」。
板書: 裭(禍,从示咼聲;裭,从示虎聲。)
我們說到造文字的時候,最早是簡單的初文,初文就是最早、最先造出來的。用象形,用指事,最早創造出來的文字稱初文。像象形,像指事,根據太炎先生統計,初文四百多,不到五百個字。利用這四百多個初文兩兩組合,重意的我們叫會意,加上聲符的我們叫形聲,像這(禍)是形聲。形代表這個字的類別,它是跟「示」這一方面有關係的,這邊是注音符號,聲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注音符號。災禍的禍,應該這樣寫(裭),從示虎聲,很可怕,災禍。這邊(咼)沒有災禍的意思,只是藉「咼」這個聲音暫時來代替這一邊(虎),這叫做假借,假借這個「咼」來代替應該用的這個「虎」。所以形聲字造字的時候,有這種狀況。
這是我們說到文字之前是語言,語言之前,我們的先民只有簡單的幾個聲音來彼此溝通。用小的聲音來表示小的意思,用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哪些聲音是小的?哪些聲音是大的?這是屬於聲韻學上面說得比較清楚些,我們這是簡單說一下。
齒音,發音的方式,氣流從肺部出來,通過氣管、聲門,受到我們口腔種種的阻塞,然後調節發出來的聲音,有幾個部位。直接從喉出來,不受舌、上顎、齒、唇的阻塞叫喉音,喉音是最大的聲音,禍它就是喉音。什麼是小的聲音?氣流出來通過阻塞,像齒音,齒音上下齒扣起來,舌頭抵住兩齒之間,氣流只有很小部分出來,這叫齒音。譬如注音符號的:
板書:ㄐ、ㄑ、ㄒ
ㄐ、ㄑ、ㄒ,這是齒音,你無論如何是發不大的。不信我們可以跟西洋的大力士,千萬不要跟他比力氣,你可以跟他比聲音。但是你要跟他設置一個條件,「嗨,大力士,你的肌肉非常發達,我很佩服你,我不敢跟你比力氣,不過你的聲音不如我大。」西洋大力士一聽,怎麼可能我聲音不如你大?不要忘記設置一個條件給他,大力士你發齒音(ㄐㄑㄒ)。他想毫無問題,我力氣這麼大,發齒音有什麼問題?開始拿一個什麼,現在有個機器可以測音量,開始。他就吸一口氣,大吸一口氣,然後讀「ㄐ」,測量一下有多少的音量。接下來,好了,你夠了,這個也試(ㄑ),這個試(ㄒ),都可以。現在該我了,「禍」,剛才喉音給他一下,把他都嚇一跳。這說明什麼?說明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代表小的意思。我們的語言也是根據最早的這個原則,慢慢發展成一個語系、語族,這一系,這一族。所以,凡是大的,喉音的都有大的意思;凡是齒音的,不可能有大的意思。譬如:
板書:細、小
這都是齒音。除了喉音、齒音,很明顯能夠知道它代表的意思。再有:
板書:ㄌ、R
注音符號(ㄌ),英文字母(R),這個字母在現在的西班牙文裡面,他舌頭在裡面轉了不曉得多少轉,有同學點頭,你一定會。稻米,他們發啊若絲,舌頭在裡面轉了多少圈,我是學不好的。因為它很麻煩,所以它就必然會慢慢改變,譬如在葡萄牙語裡面,這個字音它就不再那麼亂轉舌頭了,它就讀啊會絲,好簡單,稻米、米飯,吃的米飯,啊會絲。西班牙人還是啊若絲,若個半天,轉的聲音。
我們中國注音符號,類似的是這個字ㄌ,ㄉ、ㄊ、ㄋ、ㄌ,這個ㄌ,舌頭在裡面轉,沒有像它(R)轉得這麼厲害。所以:
板書:侖(由和構成)。
侖,上面是亼,三條線條代表集在一起的意思(),同學們可以翻開《說文》,()。下面這個()簡冊的冊,一片一片的竹簡用繩子編撰起來,我們現在寫成冊,一冊書。竹簡用來寫字,一條竹簡大約就是一尺來長,寬只允許寫一行字,因此你的著作用竹簡寫了,一定要編號,然後再用繩子把它編撰起,它才不會散亂。所以要集簡冊,必須有條理、有次序,是由這個字(侖)的字音,ㄌㄨㄣˊ。由這個字的字音,侖,它有條理、有次序,它本身應該從它的聲符ㄌ,剛才我們說過,舌頭怎麼樣?在裡面打轉,裡面打轉先民他就感覺到是圓的。所以:
板書:輪。
不圓可以嗎?車輪你做個方的看看。從車侖聲,是圓的。
板書:淪,從水侖聲。
王維有一篇很短的書信寫給他的朋友叫裴迪,這封書信的名稱叫「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書就是書信。他在山裡面寫給他的朋友裴迪,裡面說到「淪漣」。王維是約他的好朋友裴迪想到山裡面走走,正好裴迪在讀經書,不知道哪一本,沒有說明,可能《金剛經》,可能其他的經書,所以王維就不便打攪他的朋友,他就一個人進山裡去。在他的輞川別墅,前面碰到一個小寺院,看到裴迪在溫經,他就一個人走到山裡去。在寺院裡面跟這些僧人吃了齋飯,就一個人進到山裡去。寫到什麼?他說「憩感配寺」,寺院的名稱叫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跟廟裡面的僧人吃了飯,他就一個人離開,走了。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輞水淪漣,與月上下」,開始往山裡走,然後看到了什麼?輞水裡面,月光照在輞水裡面,「輞水淪漣,與月上下」,月光照在輞水上。什麼是淪漣?平靜的水面投下樹葉、樹枝、小石子之類,它就引起一圈一圈的漣漪,叫淪。「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這寫他在這個山裡面看到的景色。希望同學們自己找來這篇短短的小書信來看,希望熟讀,最好能背誦。雖然是一篇簡短的書信,可以算什麼?在我眼中,是一篇極好的散文詩,像詩歌一樣的美。「當待春中,草木蔓發」,多麼漂亮,而且很簡短。可以記下來,回去查出來,把那篇熟讀一番,非常有趣,你會愈讀愈喜歡,最後你會捨不得丟它,你會天天想讀它。
此處的淪漣,它也是由這個聲符(ㄌ),舌頭會打轉的是吧?聲符有圓轉的意思。這個字「論」,看黑板,是圓轉的嗎?由圓轉引申,圓轉引申為有規律、有條理、有次序。講話,言,有次序、有條理,一個比較高深的、比較抽象的意思,我需要有次序、有條理說出來,你才容易明白。所謂的「論」,論說的論,也都是跟聲符(ㄌ)有關係。同學們可能會問:「這個字(倫),難道是圓的嗎?」從人侖聲,我們說人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人倫。你必須遵守這個次序,你不可以違背,誰敢違背?你能子慈父孝嗎?所以人倫的倫,也是從圓轉的聲音「侖」,引申出來為人的道理,人倫。
這是我們說,我們的先民,我們的老祖先,在沒有語言之前,當然沒有文字,在沒有語言之前,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他心中的意思。那幾個簡單的聲音,我們現在分析一下,譬如剛才說的喉音代表什麼?老虎的虎,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齒音代表什麼?小。所以設定這個條件,跟大力士比聲音,保準你贏,信不信試試看。大聲音、小聲音,還有說到圓轉的聲音,就舉到這個例子。這是我們先民沒有語言之前,只有這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他心中的意思。這幾個簡單的聲音,是絕對不夠來表達複雜的人事,所以慢慢就發展,成一個語族,成一個語系。
語言可以比較明確的表達我心裡的意思,但是它還是有幾個大缺陷。第一,它受空間的限制。所謂受空間限制,今天我在這講,我的聲音只有在座各位能聽到,遠了他們就聽不到,這是空間的限制。還有,受時間的限制。我現在講的話你聽到了,隔一下聲音完了就聽不到,更不要說明天、明年。所以語言受時間、受空間的限制。
人事慢慢的變化,慢慢的複雜,所以漸漸就開始有最簡單的圖形文字出現,來幫助我們語言的不足。所以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有問題嗎?絕無問題,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字都是,目的就是來記錄語言。語言不能傳之久遠,語言受時間、受空間限制,文字就有這個優點。
再看,放眼世界,各民族最早的文字,埃及的、兩河流域的,以及我們中國的,最早的都是什麼?像圖畫一樣,象形文字。就像圖畫一樣,鹿就畫一隻梅花鹿,馬就畫一匹馬,太陽畫個圓的,象形。不管世界任何民族,它一開始都是用象形。我們現在用的漢字,也是我們老祖先先用象形。然後我們有幸,我們表意的文字,象形,這表意的文字一直延續到現在,這是非常難得。其他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最早也都跟我們一樣,是象形文字,可是它們後來發展成為標音文字,變成拉丁字母標音的文字。標音的文字有一個最大的缺陷,你看到一行英文也好,拉丁文也好,橫寫的。我的英文很破,可是我還記得「This is a book」,你寫出來是一條橫的,它只標音,看不出任何跟書有關係的意思,它是標音的符號。語言隨時間都在變化,因為我們講的語言,譬如現在有新來的很多話,還有電腦來的話,什麼「給力」,我就不懂了,這是新來的。有一次有個朋友問我這個問題,待會我來解釋。
語言隨時都在漸漸變化,為什麼我們現在讀我們的經典,五經裡面《尚書》,是那麼覺得很難讀。《尚書》,上古之書,當時用當時的白話文記錄的,我們現在就很難讀懂。如果我們現在白話文寫的報紙,你把它密封在保險櫃裡,寫上兩千年以後才准打開。好,等兩千年以後我們的子孫打開,這是什麼東西?他看不懂,看到我們現在說的白話文,就像我們現在看到以前的《尚書》一樣,因為語言變了。倒是我們的語言有很多「好棒啊,給力啊」,所以這一來的話好了,語言慢慢的變。西洋他們變成標音的文字,標音的文字當時好像寫起來很方便,可是時間慢慢的過去,語言慢慢的變化,這裡面就有問題了。《莎士比亞》離現在多久?同學妳告訴我,十七世紀,四百年。你現在請英國人讀他們的《莎士比亞》,他也覺得很艱難,原因何在?就剛才我說的,當時莎士比亞寫的是當時的語言,語言在慢慢漸變,因此到現在才經過幾百年,就很不容易讀了。
所以標音文字會有這種問題,隨著語言變化,因此你想想歐洲現在有義大利、有法國、有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小國家他們最早就是一個象形文字,它變成了標音,那麼這個地區,譬如義大利它講的是義大利文講它那個pizza,知道pizza是什麼?義大利餅。其實是馬可波羅元朝時到我們中國來,看到中國是那麼富庶,是滿地黃金,所以他帶回去幾樣東西,帶回義大利。我們在北方吃的那個大餅,這是一樣,他帶回去以後,他的同胞問他,這是什麼?他說這叫ㄅㄧˋ。我們說餅,他說ㄅㄧˋ,那就拼成pizza,現在我們吃的pizza,就是餅這個拼音,了解吧。然後它上面加很多他們西洋人喜歡的起司、番茄醬,你就以為很新鮮。我們今天我請你去吃pizza,其實是外來不道地的中國餅。這是說西洋因為標音文字、語言變化,義大利人他講他的義大利語,他跟法國這個地區講的話不同,因此法國人跟義大利人就不容易互相交談,算了,算了,你變成義大利國,我變成我的法國,就變兩個國家。
假如我們的祖先,當時沒有用這種標義的文字傳下來,也像西洋他們用標音的話,那我不知道北京的朋友說的舌頭在裡面打轉的,我不太會,各位有北方同學嗎?你很好,你會打轉,南方同學捲舌音是讀不好的。早上我們說過一個了不起的學者,錢大昕,在古聲方面有兩大發現,一個是什麼?早上說的,「古無輕唇音」。古代沒有這個音(ㄈ),英文的這個(f),古代沒有,因為它發音比較麻煩,你的上齒咬下唇,讀它f,很不好發。
所以你現在拿一條巧克力,白色巧克力給你的小寶寶,剛剛學說話,「寶貝,這是什麼?」巧克力,聞一聞,「給我」。不行,你先叫father我就給你,他最後望著這巧克力,望著你,「拜拜」。你叫father,不然我生氣了,他說「拜拜」。你再不叫father打屁股,「拜拜」。那個father輕唇音他發不出來,這是洋人。中國小孩,你也試一下,寶貝,這是紅色巧克力,寶貝,好香,你叫我父親,我就給你。他望著你,「爸爸」。叫父親,「爸爸」。你再不叫父親打屁股,「爸爸」。這怎麼辦?毫無辦法。父親這個「父」,那個輕唇音本來就是很麻煩,不好發。
所以,古人發音不像我們現在這麼巧妙,他發的聲音沒有輕唇音,清代錢大昕了不起的發現,古代沒有輕唇音。反過來推,凡是現在讀輕唇的字音,古代一定讀重唇。你說,如果北方朋友問我,吃飯這個「飯」,從食反聲,是個形聲字,紅的這部分(反)是它的注音符號,標音,這個字現在還是讀反,因此這個形聲字它是標音的,你能夠知道這個字讀飯。
可是我們敬佩的錢大昕這個學者,他說「古無輕唇音」。古代它就不讀ㄈㄢˋ(飯),該讀什麼?在座有能講閩南語的嗎?開吉師,請妳告訴我:
學生:ㄅㄥ(崩)。
教授:ㄅㄥ,重唇ㄅㄥ。ㄅ、ㄆ是重唇。客家語我知道有一支,吃飯(濕盤),ㄆ,重唇。所以大江以南(長江以南)的方言多多少少保留我們中原的古音,北方就音變太多了。保留我們中原古音,哪裡保留得最多?兩個地方:第一閩南,第二客家,這兩種方言是保留中原古音最多的地方。這不光是從傳統聲韻學,從書本上的材料,還有他們用科學的方法,拿個錄音機到我們中國到處去錄方言,回來歸納整理,發現不謀而合,閩南、客家保留中原古音最多。我們不能反過來推,也就是說現在的閩南、客家話就是古代的標準國語嗎?我們不能反過來推,只能說它保留最多的中原古音。
大家會問,那這個字(板)應該讀「木反」了,是吧?這塊「木反」,是嗎?(版),「出反社」,對嗎?出版社。用來證明這個聲母(反),古代就讀板(ㄅㄢˇ),後來音變聲母,讀成反,反對的反。所以跟著這個聲母變的有這個字(飯),吃飯;不變的,木板、出版,清楚吧?古無輕唇音,錢大昕了不起的發現。
這裡我們就提到了,我們的文字為著記錄我們的語言,開始有文字的創造。文字創造由最簡單的象形、指事,然後慢慢才有會意、形聲這四種。
同學們翻開我們課本,第八頁、第九頁說到我們漢字的要素:字形、字音、字義,形、音、義是我們文字的三要素,這三要素缺一不可。一定要有字形可認,有字音可讀,它本身有字義,形、音、義是文字的三要素。
剛才我漏了一點沒有說清楚,說我們中國的漢字,因為一直保留我們表意(字義)的這個系統,不像西洋他們變成表音的系統。表音的結果,會因為語言的不同,會分裂成許多小國家。剛才我說,如果我們的老祖先也把象形表意的文字,也變成標音、表音的文字,那麼勢必會北方的朋友跟南方的朋友,因為交流不方便,你說的捲舌聲音,他說的那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因此兩個不能交流,算了算了,我不跟你交朋友;他們也說,算了算了,你的舌頭捲得我也搞不好,我不跟你玩了。自自然然北方就成立一個小國家,譬如北京國;南方也會分裂成其他國家,譬如廣州國。就像西歐一樣,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
所以表意的文字,中國漢字,對我們民族的凝聚力是多麼重要。南方的朋友跟北方的朋友語言是不同,說起話來,你說你的,我聽不懂,嘸識湯嘸識光(聽不懂也不會講),我學了一、二句廣東話,我聽不懂又不會講。這是說語言。但是我們的漢字,你說什麼?請你寫下來。你寫下來,哦,我明白了,你說我們是好朋友。好,好朋友,我們是好朋友。寫出文字來,不管北方、南方、東方、西方,中國每個人都看得懂漢字。漢字是我們民族團結一股無形的凝聚力。
我們從古到現在,經過多少的外族入侵,最後怎麼樣?都被我們偉大的文化所包容。你看最後一次,滿清入關,清朝,沒有多少時間,它的皇帝,乾隆皇帝,那個皇上他最喜愛中國的這些寶貝,字畫、瓷器、玉器,他最最喜歡,所以他蒐集得最多。從這裡你能了解到什麼?任何異族都崇拜我們漢族這種光輝的文化,我們漢族的光輝文化它是無所不包,它能夠凝聚我們中華民族,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民族,我們更有了不起的哲學理論。
因此,我們要如何承傳我們的漢字?各位在這裡學習漢字,我這裡是給各位引導一個入門,能夠如何契入而且喜愛漢字,進而你會發現漢字是多麼樣的好。除了剛才我說的,從大處看,是凝聚整個民族國家;小處看,每一個字它都是有哲學在裡面。這是漢字。你不研究當然不說,你如果接觸,你就會非常的敬愛我們祖先這分文化遺產。
再說到文字形、音、義三樣,字音。我們說中國的文學詩歌,從《詩經》三百篇,到晚一點的屈原的《楚辭》,到晚一點的漢代的樂府詩、漢代的古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這是漢代的古詩,看到你腳下河邊的青草,你就會聯想到我腳下的這個青草,它一定連綿的生長到遠處我想念的我的故人那個地方,所以說「綿綿思遠道」。遠處我思念的人,從河邊的青草,興起他對遠方人的懷念。「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漢樂府詩,漢代的詩。
《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講不講平仄?唐詩當然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好不好?我們先說平仄是什麼?現在簡單的說,平聲的字和仄聲的字有哪些不同?平聲的字,你拉長來讀,它的韻不會變;仄聲的字,你無法拉長。舉例:
板書:屋
這個字現在北方音讀為ㄨ,是第一聲。
板書:東
東,也是平聲字,ㄉㄨㄥ。
板書:月
月,你無論如何你不能夠拉長來讀它。舉例,東是個平聲字,你拉長來讀的話,它的韻不會變,不管你怎麼耍花腔,西洋唱女高音耍花腔,東,把它拉長,ㄉㄨㄥ(dōng)—最後這個ㄨㄥ,韻沒有變。這是平仄的平,拉長來吟誦的時候,它的韻不會變。仄,平仄的仄,本來就是側的意思、短的意思。
這個字「屋」,現在讀起來,北方朋友他無法理解,它原來是個道地的入聲字,平上去入。入聲字的意思,一發聲立刻收音,它無法拉長。不信,用現在還保存古音的閩南語,這個字不讀ㄨ,它讀ㄠ,一發就收,你不能ㄠ—,你無法像剛才耍花腔,東—。這是為什麼詩要講平仄。平仄它往往是,一開頭兩個字譬如是平聲,接下來兩個字它一定是仄聲,再接下來兩個字一定是平聲,平平仄仄平平,這樣遞用,朗讀的時候會顯得抑揚頓挫,非常好聽悅耳。詩歌講平仄,詩求其美,聲調要美,文字要美,意境要高,唐詩。所以一定講平仄。
北方的朋友一定要問:「那糟糕了,我這個字怎麼讀它就是ㄨ,平聲,我根本不知道它是入聲字,它讀ㄠ,那怎麼辦?」作詩,作詩的時候你會誤以為它是平聲,會把它弄錯。所以有本叫做《詩韻集成》,作詩用韻的。你作詩一定要押韻,所以手上一定要備有一本韻書,韻書是按照平上去入來分別的。所以你只好把最後的入聲字常常翻閱、常常看,你就發現,原來這個字竟然是入聲字。所以作詩就不容易犯錯,只有這個辦法,沒有任何辦法,因為你是北方人。南方朋友方便,福建的朋友,閩南的和客家、廣州、香港現在這裡的都好辦,因為他語言裡面保留很多古音,大江以南像溫州、其他地方也保留,但是不多,不像閩南、客家保留這麼多。
各位同學可能會有個疑問,現在的國語為什麼不選用保留古音最多的閩南語或者客家語,來選一個當標準國語?有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嗎?台灣現在說的標準國語,大陸說的普通話,是怎麼回事?標準國語是怎麼來的?原來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定都南京。然後,當時就有感於全國方言太多,有礙統一,也有礙教育。各地方都用方言來教書,這怎麼弄?所以教育部,國民政府的教育部,好像民國六、七年,就開一個全國語言統一委員會,召開一個會議來確定要選用哪一種語言來當作國語。
當時,中山先生革命成功以後,我們中國有三十五行省。三十五,一省選派一個代表到南京開會。你想民國初年那個時候,一切都不是很穩定,誰能當代表到南京開會?那些鄉紳有點名望的、有錢的,請幾桌酒席,大家就推選我去開會了,我就是代表了。所以,當時的代表沒有真正的專家。三十五行省,每省派一個代表,總共三十五個代表,開會。開會要選一個主席,推選一個主席,譬如我是被推選為主席,我就來跟各位代表說,為著教學的方便,為著民族的團結,我們需要統一我們的國語,請各位代表踴躍提議。
有個北京代表舉手,我提議北平話當標準國語。主席就問:什麼理由?他就說:北平話通行地方很廣,東北,西南,好多地方除了聲調有點差別,「四川人愛吃辣椒」,腔調有點不同,基本上都能聽得懂,通行地方比較廣。那還有代表提議嗎?有代表提議,我提議蘇州話。有什麼理由蘇州話?這位代表就說:蘇州話好聽,「儂哪哈拉(你幹嘛)」,吵架像唱歌,不是很好聽嗎?還有提議的嗎?沒有了。一個北京話,一個提議蘇州話,最後主席說,那麼我們現在表決,贊成北京話為國語的代表請舉手,一、二、三、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七票;贊成蘇州話代表請舉手,……十五、十六、十七,也十七票。十七對十七。最後,這個主席他這一票就很重要了,他好像很慎重的思考了一下,好,我決定了,投到北京。
所以就這一票之差,北京話就變成標準國語,是這麼來由的。因此,當時那些代表又都是剛才我們說是這樣推選出來的,沒有人能夠考慮到朗讀古籍,尤其古代詩詞,應該近乎古音才好。那些代表沒有考慮到這一些。等到我們現在考慮到了,已經來不及了。這是說到所謂的標準國語,是這樣來的。
同學們看到八頁、九頁,這一節講到我們中國漢字的要素:形、音、義。請大家看到十一頁,就是這一節的最後。同學幫我讀這一段,總之:
學生讀誦:總之,形、音、義是文字三要素。而中國的文字,在字形上,既記錄字音,又表現字義;在字音上,有效物形的音,或效物義的音;在字義上,既源於字形,又源於字音。形、音、義三者之間,綰結得尤為密切。
教授:剛才念的是這一節的總結,形、音、義非常的密切。她念到最後說到字音。大家看到前面第十頁,在字義方面,妳再幫我念一下。第三,字義方面:
學生讀誦:(三)在字義方面,中國文字表達方式是雙管齊下的。一方面用字形表現字義,一方面又用字音表示字義。以獨體的初文為例,「日」、「月」、「山」、「川」,一方面可以由「」、「」、「」、「」的形體去想像它的意義;另一方面又可以由「實」、「闕」、「宣」、「穿」的聲音去推斷它的意義。以合體的孳乳字為例,「淺」、「錢」、「殘」、「賤」,一方面可以由「水」、「金」、「歹」、「貝」的形符去分析它的性質,一方面又可以由「戔」的聲符去了解它們必含有「小」的意義。當然,上面說的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論,因為有一部分像抽象之形的初文,如「上」、「下」等,和有一部分形與形相益的孳乳字,如「武」、「信」等,偏重於形體。它的意義,在形體上表達的較為明白;在聲音上必須窮追語言的根源,才可發現與意義間的關係。
教授:這裡面提到一個事,剛才我沒有說清楚,我沒有來得及來跟各位來說明。說到形聲字,一邊,譬如這些是形聲字(輪、淪、論、倫)。
板書:侖 輪 淪 論 倫
形聲字形符(車、氵、言、亻),代表這個字的類別。屬車,是代表這個字一定是車這個類別,這一類的東西。氵,這邊一定是水方面。形符,代表字義的類別。聲符(侖),剛才我說是注音符號,是字音;它除了表音之外,它還兼表意,這點非常重要。剛才我們說到這個例子,這個形聲字車輪的「輪」,車是表意,侖是表音,我們還說它有圓轉的意思,字音還兼有字意。我們課本上還提到另外一個字:
板書:淺、賤、棧,戔(ㄐㄧㄢ)
從「戔」得聲。「戔」本身是個會意字,兩個戈,干戈是兵器,兩戈相向怎麼樣?必有傷殘。傷殘怎麼樣?就有小的意思。所以這個「戔」,它本身有小的意思。除了剛才說是兩戈相向,互相打鬥。除了這個字義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它本身注音符號(ㄐ),代表什麼?齒音代表什麼?小的意思。因此你看,水之淺小的「淺」;貝是古代用來當貨幣用的小錢,不是百元大鈔,小錢,所以引申為不重要,卑「賤」;這個用木片在路邊搭蓋的棚子,路邊的小客「棧」,大不大?不大。以前,我在台北看到這條大路上一個高十幾二十層的酒店,它叫五福客棧。我心想這個老闆一定有大志向,現在一、二十層還覺得是小客棧,他將來一定要蓋幾百層,五福客棧。其實,「棧」我們了解是什麼?木頭搭蓋的棚子,小客棧。這都是跟聲符(ㄐ)發音有關係。
這些字本來應該留到我們講六書後面的形聲字來講,但是這裡光是緒論就不得不講,形、音、義三者你無法分開。我們中國的漢字,形音義就彼此結合在一起。
第十頁第三小節裡面,還提到兩個字:武、信。這是會意。
板書: 足→→
「(止)」,我畫得很不好,這什麼東西?腳丫子,我畫得很不好。由它,腳印;再由它,,這個變成一橫,停止,止。本是腳印,有走的意思,但是你怎麼走總有停止的時候,你不能走個不停。所以這個止,除了有走,它還有止的意思,止。本意,這個字你看,腳丫子表示人,扛著(兵器)上前線,走去捍衛疆土,本意是這樣。腳印,腳丫子是走路,扛著武器保衛國土。
許慎在《說文》裡面,引到春秋時代,楚莊王曰。他曰什麼曰?「止戈為武。」真正的勇武,不是你力氣大,而是你能夠停止干戈。兩個小國家在那裡吵來吵去,你走過去,不准吵,不然我打你,他們就不敢動了,這是真正的勇武,能停止天下的干戈,止戈為武。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我們覺得很值得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在那麼早,春秋時代就有這種愛好和平的大國風度,「止戈為武」,這是春秋時候楚莊王說的。在我們《說文》許慎引的楚莊王曰,曰什麼曰?「止戈為武。」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泱泱大國。
「信」更簡單,一邊是人,一邊是言。人言合起來表示人說話要誠信。從這兩字已看出我們漢字裡面包含的深意。從一個字,「武」字,讓我們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這麼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從「信」這一個字,我們也看出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崇尚誠信。所以每一個漢字都寓有很高深的哲學。
早上我們提到八卦,還提到乾卦,還提到孔子。在乾卦後面,他說:「天行健」,然後呢?
學生:「君子以自強不息」。
教授:我們做為一個君子,做為一個士,孔夫子在《易.乾卦》裡面就說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早上我也稍微說了一下,「健」當永恆;「天行健」,說天體的運行它永遠是永恆不變。太陽早上東邊起來,晚上西邊下去,今天如此,明天如此,今年如此,千萬年也如此。所謂「健」,天體運行永恆。
補充一下早上說的。「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所以「易」有三義。簡易,早上我們說過,我們的先人,他的科學常識肯定沒有你我現在,當時沒有望遠鏡,也沒有顯微鏡,他只能用肉眼觀察附近的事物、本身的事物。所以他發現男人、女人身體是:他用一個簡單符號,乾的這種陽爻(—)代表男人;代表天,天是一望無際,連綿不絕,天;代表陽剛,所謂龍,我們想像的龍,能潛能飛,龍,能量。用這個符號(––),叫陰爻,代表什麼?山河大地總是有河川隔開,用它來代表女人、地。(––)動物像馬,(—)這個動物像龍。這是一個陽剛、一個陰柔,慢慢演變、重疊,八卦,八卦再重疊,八八多少?六十四卦。現在我們看的《周易》六十四卦,這樣來的。
所以易有三義,第一個是簡易,像剛才說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他只能肉眼看到的一些事物來做比喻,這個難嗎?這是很簡單的事。所以簡易,不要把它想像那麼玄乎。第一簡易。
第二變易。剛才我說「天行健」,健指永恆不變。不要忘記太陽東邊升起,到晚上西邊下去,它分分秒秒都在變,學科學的朋友一定能告訴我,分分秒秒都在變,所謂變易。社會上各種事情,教書的老師,在公務員裡面當科長、當局長的,打工的、糊牆壁的,這些萬事萬物都不停在變化,對嗎?變化。
但是千變萬化,太陽分分秒秒在變,但是它有永恆不變的道理,這個軌道永遠不變,幾千萬年前如此,幾千萬年後還是如此。人世間,你看到很複雜、很不便,非常的麻煩,天天在變,事事在變,它也有不變的道理,是什麼?誠信。為人誠信是處世不變的道理,不信你可以試驗,只要你誠信,絕對大家都會尊重你,這是不變的道理。
「易」有三義。簡易,不要把它看成那樣玄之又玄,沒有,更何況古人科學常識絕不如你我,「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就這麼簡單。早上我們還舉了一個乾卦的例子,來說明處世。組織一個公司,到第五爻會怎麼樣?「飛龍在天」。你可以高興了,你當然可以高興,但是不能驕傲,你一驕傲是最上「亢龍有悔」。這不是教你我如何處世的道理嗎?它有什麼玄虛?一點都沒有。孔夫子難道會拿玄虛教導他的學生嗎?《論語》我們清楚看到,「子不語」,四個字:
學生:怪力亂神。
教授:「子不語怪力亂神」。他講的都很實際,怎麼樣好好的去生活,好好的修己,好好的去行仁,這是孔夫子儒家,他不語怪力亂神。他喜歡讀《易經》是韋編三絕,但是他像乾卦的,他就說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我們說到「易」,補充早上我話沒有說清楚的。「易」有三義。
早上我們為什麼講到《易經》來著?文字的初創,由於說了「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是吧?又附帶說到庖犧氏就是你們熟悉的誰?
學生:伏羲氏。
教授:伏羲為什麼叫庖犧?
學生:古無輕唇音。
教授:你們已經及格,可以畢業了。古無輕唇音你都用上了,為什麼以前我印象裡面就是知道只有伏羲氏,忽然冒出一個包犧氏,還有個庖犧氏,還有個宓羲氏。包、庖、宓都是什麼?重唇:ㄅ(波)、ㄆ(坡)、ㄇ(摸),是吧?以前你認識的伏羲氏,那才真正沒有,古代沒有F這個「伏」是吧?它就應該讀「庖」。
所以前面這些中國漢字的要素,形、音、義,剩下的留給同學們自己看,沒有問題吧?有問題隨時可以提出來。接下來我們要提到「中國漢字的特性」,同學請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三、中國漢字的特性
(一)漢字的完整性
純由形體上觀察,中國漢字各有其「完形」。我們試將漢字分析一下,不外「獨體」、「合體」兩種。獨體的「文」,其「完形性」固不必說。合體的「字」,大部分是由兩個「初文」合成的,由三個或三個以上「初文」合成的字就非常少了。而且「初文」合成一字的方式,或左右排列,如「理」、「論」;或上下排列,如「箭」、「繁」;或內外排列,如「固」、「國」。都以完整的方塊出現,代表一個音,一個本義,也充分表現出「完整」的特性。學習獨體的初文和由二、三個初文合成的字,要比由平均七、八個字母構成的西方文字便利。
教授:好,先講到這。這是說到我們漢字的特性的一點,說它的完整性,一個一個方塊字,非常完整。方塊,字形是方塊,還有字音、還有字義都代表完整性。這是我們中國文字跟西方文字(標音文字)不同的地方。接下來請妳讀第二節:
學生讀誦:(二)中國文字的統覺性
統覺(apperception),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或譯為類化,指學習上利用舊觀念,造成新觀念的歷程。中國全部的文字,是由五百個左右的初文構成的,每一個初文,都是一個觀念的單位,也就是「詞」,我們都叫它「原始的單音詞」,由初文合體而成的字,也是這樣,我們叫它「後起的單音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構成表示一個「觀念」的,仍然只算一個詞,我們叫它「複音詞」。當我們學習「複音詞」,可以以「單音詞」為基礎,並且可以知道「複音詞」中每個字的意思。當我們學習「後起的單音詞」可以以「原始的單音詞」為基礎,並且知道構成字的每個初文的意思。因為漢字有這種統覺的特性,所以學習上非常方便,例如:「論」是「言語有條理層次」的意思,便附帶的懂得構成「論」的兩個字:「言」和「侖」。「言」代表「言語」,可以聯想到部首是言的字,如:談、謂、讀、誦等,都與「言語」有關;「侖」代表「ㄌㄨㄣˊ」的聲音,也含有「條理層次」的意思,可以聯想到聲符作「侖」的字,如:論、輪、淪、倫等,讀音一定近於「ㄌㄨㄣˊ」,而且多有「條理層次」的意思。再以「論」字為基礎,可以推想到許多「複詞」,如論解、論學、論據、論述……,以及言論、議論、理論……的意思。這種「統覺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夠趕得上中國。
教授:好,高興嗎?中國的漢字,世界上其他的文字趕不上的。我們這種統覺性,從剛才舉的這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接下來,請妳再讀「穩定性」:
學生讀誦:(三)漢字的穩定性
拼音文字是以字母標音的,中國漢字卻是以字形標義的,其中大部分標義之外也兼標音。這兩種方式利弊如何?章太炎先生曾說:「即形而存音者(拼音文字),地逾十度,時越十世,其義難知也。即形而存義者(字形標義),雖地隔胡越,時異古今,其文可誦也。」拼音文字會因時間空間的變化,而難知其義;而以字形標義,無論時空變化,也能明瞭所表達的意思。
教授:好,這裡太炎先生說到,拼音文字「地逾十度,時越十世」,十世是多久?
板書:世
同學們手上帶的有《說文》嗎?把這個「世」翻開看一下,希望同學們多查《說文》。誰先找到就念給我聽好嗎?第幾頁?我們的課本不統一,你說第幾頁沒有用,誰先翻到幫我讀一下。好,妳大膽的讀:
學生:「三十年為一世」。
教授:好了,可以了,看這裡。十、二十、三十,三十年為一世。父、子、孫,父到子大約三十年,叫一世,現在說一代。公到孫是幾代?算一算,公到孫幾代?說不出來,同學告訴我:
學生:是四代嗎?老師。
教授:公,然後自身,然後孫,三代。再問你一個問題,天上打雷的雷公,雷公到雷孫是幾代?公到孫剛才我不說了嗎?幾代:
學生:三代。
教授:雷公到雷孫呢?
學生:三代。
教授:錯了。我算你聽,雷公、雷父、雷、雷子、雷孫,五代。這叫強詞奪理。就像公孫龍子說的什麼?「雞三足」。你說雞明明兩個腳,怎麼三足?他告訴你說,這個雞是三足。你抓起來看明明只有兩隻腳。他就跟你解釋,前面有個小蟲,這個雞看到前面這個小蟲,牠如果牠的心不想去吃,牠兩個腳會動嗎?不會動,所以心是牠的第三隻腳。有理吧?又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天上鳥呼過去,地上的影跟著過去,怎麼會從來沒動?他會告訴你,那是鳥在動,不是影子在動,有道理吧?這一家是戰國時候諸子百家的一家,叫名家。
板書:名家公孫龍子
公孫龍子屬於名家,可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這個雞明明是兩隻腳,他告訴你雞三足,這是名家。雷公到雷孫明明三代,怎麼變成說他五代?名家。
好了,不再說那個雷公,回我們課本。「世」,章太炎先生說的,隔了十世是多少年?一世是多少年?三十。十世是多少?三百。剛才我們舉例,莎士比亞到現在大概又是多少?三、四百年。太炎先生說什麼?「其義難知也」,它變化了。太炎先生厲害吧?怪不得我們稱他國學泰斗,太炎先生。所以後面就說到,標音文字它們的問題,只要時間隔久一點就變化了。接下來,同學幫我讀下面的,印度:
學生讀誦:印度全國方言百數十種,以梵文為主,但依各地方言造出的文字有三十多種。因為缺乏一種共同的文字來維繫民族感情,所以不能團結禦侮,這是拼音文字因空間距離而產生的弊端。而且拼音文字除了作為語音的符號外,本身別無意義。語言是隨歲月在漸變的,因此拼音文字勢必隨語言改變而改變。以英文為例,十七世紀《莎士比亞》作品上許多文字,已經和今天的英文不同。並且儘管英文字隨著英語在變,仍然無法做到「看字讀音」的地步。同一個a,在father、all、late、Asia中,讀音各不相同。日本文字有一部分是「假名」,也是標音的,這些「假名」,僅僅隔了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就發生巨大變化。這種現象正是拼音文字因時間推移而發生的弊端。再看我們中國,雖然語言方面有官話方言的差異,寫在紙上卻沒有東西南北的分別,如果古人在初創文字時,就開拼音文字的例子,那麼各地不免用方音造字,非像歐洲一樣,因語言文字不同,分裂成許多國家不可。正因為我們使用表意文字,所以數千年文化能夠一脈相傳,許多種方言也由文字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偉大民族。這一種文化的持久力、民族的凝聚力,正是中國文字特有的「穩定性」成果。
教授:好,這個內容都是剛才我們說了。假如我們的祖先也用拼音,會變成個「香港國」和「北京國」,會分裂成許多像歐洲一樣的國家,因為語言不同。我們由於有漢字一脈相傳,幾千年下來,在幾千萬年後,如果漢字不被動搖,我們的文化可以繼續承傳、繼續壯大。假如我們的文字受到侵害、改變,甚至有人主張變成拼音文字,那我們的文化也就慢慢跟著消亡。
各位是為著承傳傳統文化來到這裡,但望各位有這種使命感,立誓承傳中華的文化,從認識文字開始。而你漸漸會更深切的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是不可以改易的。它本身有那麼多的優美,不可以改易的。誰要去改易它,你就要起來捍衛它、保護它。不讓我們的文字受到傷害,不讓我們的文化受到灼傷,這是各位需要任重道遠。我現在已經是耄耋之年,我為這個事,我還在繼續努力。我圖什麼?就是一種使命感!在傳統文化這方面,很多形成了斷層,這使我們覺得是一種危機,我們要如何傳承、弘揚?就剛才我說的,從認識文字開始,然後進而你們要弘揚、要捍衛它。接下來,同學再讀:
學生讀誦:(四)漢字的藝術性
這裡說的「藝術」,包括空間藝術、時間藝術和一種綜合藝術——即生活藝術。在形體上,中國漢字由依類象形,進而為形聲相益,循繪畫直系而發展。所以字字如圖,富有美術上的意味。尤其是古文和篆書,這種繪畫式的字體,更富藝術性。因此漢字非但可以入畫,和題在畫面上以增加美觀。而且本身也可以製成單條或對聯,做為獨立的藝術品,成為空間藝術的一種。
在聲音上,漢字一字一音,又有平仄不同。所以排比對仗起來,一個字對一個字,一平一仄,可以對得非常整齊。中國駢文,幾乎句句對稱,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仄遞用(即俗稱「馬蹄韻」),便是這種文字特性的表現。至於近體詩全部用五言或七言,平仄、對仗、用韻,都有嚴格性的規格,更非靠這種文字特性莫辯。即使普通散文,作者也每不自覺的摻入一些駢語。這都顯示出漢字具有音樂的節奏拍子,可以認為是一種時間藝術。
在意義上,漢字隱藏一種高深的哲學。從「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這些形形相益的字,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要求言行一致和講求和平的大國風度。在許多形聲相益的字裡,也同樣有類似的奧妙的啟發,例如「從心奴聲」的「怒」字,一個人失掉了理智才會生氣,這時他確已變成了內心情感的奴隸。無怪乎美國有著名的作家曼紐爾・科門羅夫自述說:「我每學一個漢字,就覺得自己更加了解一種偉大的哲學。」是的,每一個漢字,幾乎都代表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顯示出一個偉大的藝術——人生藝術。
板書: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教授:好,同學們先看看黑板這首大家熟悉的詩,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我們來分析它的平仄。以現在的普通話來簡單的說,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暫時這樣分。同學們告訴我:
板書: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
教授:仄聲我用這個符號「︱」,「月︱落︱烏—」,平聲用這個符號「—」,「啼—霜—滿︱天—」,它是一個韻腳,加一個三角形△,天,ㄊ|ㄢ那個ㄢ,它的韻腳;看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還是韻腳;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七言絕句,七絕。兩個字仄聲,「月落」,仄仄;接下來要反過來,「烏啼」,兩個平平,仄仄平平;再接下來,又跟這兩個平平再反過來,應該是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這裡應該是仄聲,它用一個平聲。第二句,「江楓」,平平;接下來應該是仄仄,他又用錯了,用一個平聲的「漁」字,江楓漁火;「對」他又用錯了,這裡是應該平聲,平平、仄仄、平平,押韻。「姑蘇」,平平;「城外」,這裡他又用錯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押韻。最標準像這個,兩個仄、兩個平、兩個仄、押韻。
再看一下,為什麼張繼這麼一個了不起的詩人,他會搞錯呢?原來作詩,早上我們說過,講究音調的美,所以要講平仄。朗讀就能夠抑揚頓挫,講究文字的鍛鍊,文辭的美。這個文辭要像詩的文辭,不能像打油詩那種文辭,要像詩的文辭。聲調要美、文辭要美,意境還讓讀者回味無窮,這才達到詩的境界。所以第一個要求要講究平仄。我們說平仄本來應該以古代的四聲平上去入為主,現在大家都講普通話。所以我們用普通話暫時來了解一下,第一聲、第二聲,普通話我們叫它平聲;三、四呢?仄聲。
再來分析張繼《楓橋夜泊》。這裡他為什麼犯錯?原因,詩的平仄,如果限制太嚴格了,會使這個詩人,作詩的人,他的性靈受到約束,反倒他的性靈不能發揮。有時候為求這一個句子平仄沒有問題,勉強去換一個字,換到最後反倒不好,譬如有一個成語說「削足適履」。所以詩雖然有平仄的要求,但是它給我們一個方便,就像屬於方便門一樣,給我們一個方便。在比較不重要的位置,七言的一、三、五,記得一、三、五,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就是「一三五不論」,不論什麼?可以不論平、不論仄,也就是可平可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二四六比較關鍵重要的音節上,你最好遵守,原來是平聲你不要換成仄聲,明白這意思嗎?現在你再看黑板,什麼地方他犯錯了?都是三、五,就是容許這位詩人放寬一點尺度,讓他自由發揮一下。注意到第一句用了「天」,ㄢ這個平聲韻,接下來第二、第四一定要跟它同一個韻,不可以換另外的韻腳,同是ㄢ、ㄢ這一韻腳。同學們再注意,第三句不但不押韻,而且不可押韻,而且還要跟韻腳平仄相反,韻腳是平聲的「天」,這裡就不能用韻腳的字,ㄢ這個韻,而且平仄跟它相反,這是第三句。
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回去你多讀幾次,你慢慢會愈讀愈喜愛這首詩,好像它領我們到達那個景色那裡,你也在船上歸心似箭,夜泊在楓橋那裡,還回不到家的那種心情。
詩,所以迷人就在這些地方。為什麼《紅樓夢》裡面,那位女主人公叫誰?林黛玉,她是個多愁善感,她作詩作到入迷了,她罵那個詩,來纏她的,她稱它為詩魔,魔鬼的魔,說它無賴。「無賴詩魔昏曉侵」,侵略的侵,你這個詩魔真是無賴,早上、晚上都來纏繞我,是林黛玉的話,無賴詩魔昏曉侵。作詩會入迷,入魔也不要緊,會入迷,入迷的滋味如何?之後你自己作才知道,如人飲水如何?冷暖自知。我但願你們每位都能夠漸漸嘗到作詩冷暖的味道。如果有哪位同學曾經自己感覺到有了一句詩,我很願意你拿給我看看,我也很喜歡。
再看這裡,希望你把它記下來。只要記得這首詩,你就記得它的平仄。好,現在如果把這個詩的文字去掉,這句你就知道應該是,前兩個字是什麼?仄聲,後兩個字就翻過來,再後兩個字又把它翻過來,好簡單。再看,第一、第二是相反,第二、第三相同,第三、第四又相反,看到嗎?也就是第一句跟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第一句跟第四句平仄怎麼樣?它又相同了,被你發現了。因此說來,平仄是非常簡單。
你甚至可以不必記這個平仄,你只要記得一個原則,我們把這個去掉好了,第一句開頭是兩個仄聲,接下來你就記得是兩個平聲,再接下來怎麼樣?它是平平,它就應該仄仄,對吧?好,第一句你弄清楚了,仄仄、平平、仄仄,韻腳可用平聲、可用仄聲,但是當你選定了這個韻,另外要用韻的地方,就一定要在這個韻裡面找,叫押韻,明白嗎?第一句是這樣,第二句跟它相反,是吧?你只要第一句記得是這樣作法,前兩個字,再接下來兩個字,再接下來兩個字。第二句跟它相反,第三、第二是怎麼樣?相同,第四跟第三相反,也就是第四跟第一相同,對吧?
教你一個更簡單的辦法,這個統統把它忘記,你只要記得前兩個字我作的是仄仄,接下來應該怎麼樣?平平仄仄平,所以平仄簡單不簡單?非常簡單。你只要知道這個原則、這個原理,還給我們一個方便是什麼?一三五不論,你可以不論,所以平仄並不難。反過來,你說:「老師,我作的開始兩個字是平聲要怎麼辦?」那好簡單,你就把這個當第一句,一開始兩個平聲,接下來應該怎麼樣?仄仄平平仄。所以不管是仄起,開頭兩個字,尤其第二個字是仄聲的叫仄起,不管是平起,第二個字是平聲的叫平起,都是這樣一正一反,一正一反,明白嗎?明白。簡單嗎?簡單。真好。
很多人作一輩子詩,為這平仄頭痛得不得了,他弄不清楚,現在覺得它好簡單。也許還有個疑問,說:「老師,這是七絕,那五言怎麼辦?」告訴你好簡單,五言就把前面兩個字,把它扼殺掉,不要它。五言,前面七言你已經記得了,你把前面兩個字去掉,後面這就是五言的開頭,這是五言的平起,這是五言的仄起,簡單不簡單?太簡單了。我賣的這個學問一點都不值錢,我要下課了。好,下課,今天講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