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12/10/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84-0017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了凡四訓》的課程上次講到的是「改過之法」。《了凡四訓》四大部分,第一個是「立命之學」。人要能改變命運,首先,心量要大,所謂量大福大。人的心,假如可以為天下蒼生著想,他的命運一定改得非常快。
上次我們講到「改過之法」。一個人真正肯去斷惡修善,他會出現很多吉祥的預兆。上次我們有提到,他心神恬曠,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一個人真正德行不斷增長。剛剛這段是在「改過之法」的最後的部分。
很多人讀完之後說,好像我都沒有這些好的預兆,其實不要刻意去求這些好的預兆。您睡覺的時候都沒有作夢,一覺到天亮就是有福報的人。也很有可能是因為你都依教奉行了,本來信心就很足,不用佛菩薩還刻意的要到夢裡去給你摸摸頭。代表你很有信心,或者你是乖學生,就不用刻意給你say hello一下。所以,好學生我們心裡知道依教奉行就對了。當然這些都是很好的預兆,都是自己罪業消除的好結果。但是有這些好的徵兆、好的祥瑞的時候:
【然不得執此自高。】
不能自己高興、歡喜。其實高興也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因為你貪著這個高興,去給人家炫耀,那就傲慢又起來,這個煩惱就一個接一個,縱使是好預兆也會變成不好。覺得這個好預兆,自己不肯再好好下功夫去提升,「志得意滿」,這樣也不理想,這裡講不可以畫地自限。所以這些好的預兆也不放在心上,還是勇猛精進就對了。
接下來就舉了一個古人改過非常好的榜樣,他不只兢兢業業、鍥而不捨的求進步,而且沒有自滿,沒有畫地自限。舉的例子是春秋時侯一位賢德之人,蘧伯玉先生。說到他二十歲的時候,
【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
一個人可以覺察自己昨天之前的過失,這是代表他不欺騙自己。自己有過失不肯承認,那就變成自欺,進而又去欺人。所以人生最大的悲哀其實是欺騙自己。比方說我們跟人相處,在論些事情、爭個對錯,自己情緒也上來、火氣也上來,還繼不繼續爭對錯?火都已經上來了,自己對還是錯?自己已經錯了,還要去跟人家爭對錯。所以能覺自己前日之非,甚至是前一句話之非、前一念之非,都要不自欺的人才做得到。就像今天我的過失非常多。舉個例子,剛好今天在下課時間,我後面坐了一位長者(一位女士),她突然走到我身邊。我看她的表情,是已經好像鼓起勇氣才來跟我講話的。
我曾經聽一個小孩,好像是九歲,那個孩子說,要跟我講話以前必須深呼吸三次。我就反省我看起來挺恐怖的,人家跟我講話,小孩都嚇得要深呼吸三次才敢跟我講話。儒家常說「忠恕之道」,這個「恕」就是時時能夠設身處地。比方說我們做領導工作,下屬要給我們提意見,其實他都要深呼吸幾次才來跟我們講。所以假如能體會到這點,應該在聽下屬給我們提意見的時候,是佩服他的正直勇氣,然後感謝他對我們的護念,就很容易能接受底下人給我們提意見。
我看到這個長者,她跟我講話的時候還有點緊張。她說:「蔡老師,這幾天我坐在你後面,我觀察到你的兩隻腳張得很開。」你看,當她這句話講出來的時候,我是覺還是迷,自己能不能分辨到?我馬上接著一句話說:「我從小就是這樣。」可是我這句話講出來,我就感覺我的念頭不對。實實在在講,她為什麼要跟我講這段話?她關心我。我馬上接受她的關心,我的福報不就進來了?我還動其他的念頭,還要解釋一番。「我從小這樣,我是不得已。」你一個接一個「我不得已」不還是在找藉口?只要人家肯給你方法,你肯真做,你不找藉口,你就進步了。
我們要趕快念頭止住,不再解釋,聽這個長者講。果然送我個法寶,她送我一條繩子,然後可以把我兩隻腳綁起來,這樣我的腳就不會開了,這樣就有調整我兩隻腳的作用,我被醫生診斷為「青蛙腿」。這是結果,原因是什麼?體質不好,缺乏運動,改善體質就好了。這個繩子確實好用,我剛剛回去馬上就用了。不只平常上課的時候可以用,尤其睡覺的時候,因為睡覺的時間滿長的,六個小時、七個小時,你想兩隻腳都是比較開,青蛙腿,開的,給它綁起來,那慢慢這個就調整過來。你看,這個念頭不對,得覺照。覺照是什麼?是知過,還不是改。知了以後還要悔過、懺悔,然後再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把它改過來才是改過。
他能覺察前日之非,而且更讓人佩服的是「盡改之也」,下定決心去改。我們看到這個經句的時候就想,我也想改,為什麼不能盡改之也?有心要改,但是恆心不夠、決心不足,你下定決心又有恆心一定改得了。可是為什麼恆心不足?那是隨順自己習氣比較強,願力不夠、使命感不夠。比方我要光宗耀祖,不能給老祖宗丟臉,我們就有動力一定要不斷的改過、提升自己。比方我們要報孔子之恩、報聖賢之恩,那你就會下定決心去改它。我們得過且過、苟且,那就很難改。所以人,他的動力在哪?知恩、感恩、報恩。報父母恩,報師長恩,報祖先恩,報聖賢恩。所以真正惜緣的人,真正知恩、報恩的人不多,他是真正發自內心珍惜、感恩,他就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修行應該是「德日進,過日少」,應該是願心不斷提升,這才是在一個修道的狀態。不能懈怠、不能退縮、不能不勇猛,修身從根本修,就是從心地修。這個心態,只要有一個態度退了,所有的態度都退。謙卑退了,其他的都退;細心、設身處地退了,基本上所有正確的心態可能都會跟著退;利眾的心退了可是變謙卑了,不大可能。一退一切退,一增一切增。所以,從心地上去觀照自己,就不容易自欺。接著經文提到:
【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
蘧伯玉先生盡心盡力改過,可是他到二十一歲時,又覺得二十歲改得不徹底。改過的過程,可能我們行為沒有了但念頭還有,這個念頭又有粗有細。所以古人提醒我們「細行不矜,終累大德」。我們很細微的不好的行為,甚至是不好的念頭,都沒有去謹慎調伏對治,慢慢地它會障礙我們的德行。我們的俚語裡,比方說「小時偷針,他大時就偷金。」閩南話講,「小洞不補,大洞你就很艱苦。」你這不好的行為哪怕再小,你不好好去改,它慢慢就會愈來愈嚴重。
【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
過不怕,只要肯改,就能慢慢對治。改過要很有耐性,我們有時自己在改過過程會有進進退退,最後沒耐性,還跟自己生氣就沒有必要。
【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尤在夢中。】
他二十二歲察覺,自己二十一歲還是有很多過失。這個「夢中」好像覺得自己虛度了光陰,沒有讓自己保持很清楚,覺照自己的錯誤。所以這樣一年接著一年。
【歲復一歲。遞遞改之。】
他逐步的在自己的習氣當中下功夫。
【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歲之非。】
到了五十歲,依然還是能夠自省到自己四十九歲之前的過失。這裡提的是每年的反省改過,所以年年改之,月月改之,日日改之,時時改之,最後要練到念念改之。念頭不對,「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把它改過來。
【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古人在求學問,他改過的態度、下的功夫都是到這樣的地步。我們看到古代的聖賢人是這麼下功夫,而他們的基礎比我們好,我們假如不用這種功夫,那這生要成就就大難。所以其實我們的勇猛要大過古人,因為他們的基礎比我們好,他們的環境沒有我們誘惑大,我們下的功夫不可以輸給他們。接著了凡先生講到:
【吾輩身為凡流。】
我們都是屬於凡夫俗子,都還沒有契入聖賢的境界。當然,「吾輩身為凡流」這句話主要的精神,是讓我們有自知之明。我現在的程度是這樣,我必須看清楚才肯下功夫。這句話不是說氣餒,不是否定自己,不是,這個是自知之明。而「凡流」,我們很冷靜的來觀照自己,應該是:
【過惡蝟集。】
我們所犯的過錯,甚至是一天的過錯,就像刺蝟,刺蝟身上很多刺,它的刺數不完。那過失就好像刺蝟的刺,數目很多,雖然過錯很多,
【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但是回想自己的過往,好像都想不到自己有哪些錯誤的言行,甚至錯誤的念頭。為什麼都想不到、觀照不到?「心粗而眼翳」,就是自己太粗心,欲望太多。「欲令智迷」,自己沒有去觀照、覺照。「心粗」就好像看不到、體會不到。「眼翳」就是眼睛好像長了眼病,被障住了,都觀察不到問題、過失。
當然,這句我們假如也有這個感覺,那得要突破。因為不改過,這個罪業造得愈多,習氣愈嚴重,那就糟蹋了自己,糟蹋了光陰。而且人要改過,年齡愈大要改愈困難,因為那些習慣就更嚴重。所以人要改過,要提升自己,要趁年輕,要趁身體好的時候下功夫。您看,假如身體不好,才要來用功精進。比方要來讀經,可能讀十分鐘、二十分鐘體力就不行,就打瞌睡,所以精進要趁早。
假如我們察覺,自己好像觀照不到自己的過失,一定要主動找方法來克服。比方多讀經典對照自己;比方「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你從他人的過失當中,馬上再回過頭來反省,我有沒有跟他同樣的過錯。你只要一見到別人的善,就問自己,我有沒有效法;見到別人的惡,馬上反省。每天效法的心、反省的心都能保持,慢慢就能察覺到自己的不足。當然這些觀照要變成習慣,要養成習慣。所以早晚課不能斷,早上提醒自己,晚上反省自己,從經典當中提醒跟反省。然後奉行《弟子規》說的「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自己很真誠的跟身邊的同參道友表達,希望他們能幫助自己,發覺自己有不對的地方,請他們給我們指出來。當然人家一提醒我們,我們要用一種歡喜心去接受,感恩心去感謝,那人家就更願意提醒我們,這個很重要。「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尤其有家庭的人,我們想一想,看到我們問題的很可能就是我們的家人,因為他們跟我們最近,我們每天所言所行他們都看在眼裡最清楚。所以,今天回去跟另一半先鞠個躬,然後跟你的另一半講:「我不想蹉跎光陰,我不想這一生白白地就這樣過去,我要好好的用這一生成就自己的德行,我要給孩子做好榜樣。所以以後我有什麼錯誤,請你給我指出來。」然後再給他鞠個躬,OK?看大家的表情有點困難。告訴大家,改過是痛苦的,大家現在的感受是正常的。改過,做個比喻,就好像要給你撕一層皮下來,痛不痛?當然痛。可是撕下來以後,你就快樂了,為什麼?你不被這個欲望控制住,你就愈來愈快樂自在。
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是時時去依教奉行。「習」,習就是去做。你看習字上面一個羽毛的羽,下面一個白。那個字是會意字,代表什麼?鳥羽毛。鳥不是把雙翅展開來嗎?它會飛,不是它生下來就會飛,它一定要透過好多練習,可能撞了好幾次它就飛起來了,它一舉起它的翅膀,它潔白肚子的羽毛就露出來,所以才有一個「白」在底下。
你們沒有看過鳥飛是不是?這個不能怪大家。我現在覺得這個「恕道」很難。為什麼在敘述這點的時候我覺得很自然,可是我看你們的表情不自然。不是你們的問題,告訴大家,所有都是自己的問題。當我們覺得別人不正常的時候,是自己不正常,真的。所以師長老人家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這句話很有人生智慧。
比方就舉剛剛的情況,我說雙翅展開來的時候就看到白白的肚皮了,底下很多人沒有反應,沒有反應的人絕對是對的。我在那裡「你怎麼沒反應?」我這個念頭是錯的。我馬上想到,因為我小時候養鴿子,我就看到小鴿子在那裡要練飛,而且不是牠媽媽陪牠,是我陪牠。所以,牠那個動作一起來,肚皮一露出來,我就很容易了解那個情境。但是可能你們的生命過程當中,並沒有這個體會,所以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對,明明就是這樣,你們怎麼沒反應?」你看自己都沒有恕道去體會別人。所以恕道,坦白講,最近一直覺得自己沒有恕道,一直在犯這個錯。
我前不久,就感覺有幾個朋友,他們因為人家講的一句話,他們很難過,有的人兩三年都緩不過勁來。我聽他們在那裡講他們那個傷心事,真的講到那句話眼淚就掉下來。我在那裡聽,雖然裝得很認真聽,心裡面想,有這麼誇張嗎?你看恕道沒有,有恕道應該陪著他流眼淚,感同身受。所以,知道跟悟到,跟做到,跟得到,不一樣的境界。看起來好像知了,其實體會不深。
結果突然有一天,有個人給我講了一句話,那句話當場講了,我只知道有點不舒服。結果當天晚上睡覺,那句話就一直來,我在那兒轉,輾轉反側睡不著覺,終於感覺到什麼叫心痛。結果兩天都睡不著覺。我突然想起跟我分享,聽人家一句話讓他好幾年很痛苦,我突然看到他們的時候,多了一些慈悲心。所以,人真的要透過一些體會,自己的心境才能有所提升。
可是我在哪裡兩天睡不著覺了,我突然起個念頭,我還要繼續睡不著覺?不行。你看看平常講課給人家聽,講的很輕鬆,「大家要記住,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念之間就把它轉過來。」結果自己兩天睡不著覺,轉轉不過來。我在台上分享課程,我感覺very dangerous,都一直講給別人聽,好像都講得很輕鬆,慢慢覺得好像這些道理都很簡單,事實上自己都沒有做到。所以我一直在看「不自欺、不自欺」,不容易。突然提起這個念頭,不能再讓煩惱、痛苦繼續相續下去,趕快轉念。
讓人家講這麼刻薄的話,一定是我把他逼到他不得不講這句話,那還是我逼他的。所以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假如不逼他逼到這個樣子,他能講這個話?這麼一轉,是自己錯,就不是看他錯。好了,可以睡了。你說,「想一想,真的也沒有做太過分的事,他怎麼對我這麼狠?」又想起佛陀講的,你這輩子找不到原因,鐵定有原因,上輩子。「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前輩子也是這麼狠對他,他今天才會這樣對我。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可是源頭還是我先對不起他,我不能再跟他冤冤相報,兩個人一起去地獄報到,那是太愚痴了。這一生轉冤親平等,轉冤為法眷、為親才行。您看佛陀給我們的教誨,「冤親平等」把什麼擺前面?冤。「生佛不二」,我們平等、恭敬的心在這句話看到,生佛不二把眾生擺前面,佛擺後面,您看那種謙卑、恭敬。我在轉這些念頭,告訴大家,煩惱是真的還是假的?你都把它當真,就兩天睡不著。你把它一轉,你這個苦就放下了,樂就得到了。
後來我又起一個念頭,我不只不會看到他難過,我再看到他,對他肅然起敬。因為我覺得他是我生命中的貴人。起了什麼念頭?就是他的一句話讓我痛苦,代表什麼?我的「我執」非常非常重。假如我沒有「我」,怎麼會有這個痛苦?我執重到什麼程度?一句話可以讓我兩天睡不著,真嚴重。
我出來跟大家交流傳統文化九年了,得到的掌聲這麼多,我已經在掌聲當中迷失掉了,都不知道自己有幾兩重。人家一句話就讓我趴倒,就讓我沒有辦法轉,那怎麼有功夫?所以,他一句話讓我看清自己,救了我的慧命,我不能再活得糊裡糊塗,趕緊要好好地再下功夫,念念為人,不能再我執愈來愈重。所以他是我的貴人,其他人的掌聲鼓勵我都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他一句話就讓我清清楚楚。所以您看,從苦一轉就變成樂了。
還有,也要反省自己,我自己有沒有曾經講過讓人家睡不著覺的話?諸位長輩、朋友,我假如曾經講過哪句話讓你睡不著覺,下課你要告訴我,我要跟你懺悔,要改。隨緣消舊業,不能再造新殃,不能再跟人家過不去,這個都是恕道。自己感覺到苦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能再給人家這些痛苦。
現在覺得這個「恕」不容易,包含沒結婚的人,能不能體會人家結婚的酸甜苦辣?沒當過父親的人,能不能體會人家父親半夜起來的心情?都不知道。沒陪過太太懷孕的過程,你怎麼知道這個丈夫晚上是怎麼過的?是不是?對。你假如有個同事,剛好他剛當爸或者是他太太懷孕,晚上睡不好覺,他上班的時候在那裡打瞌睡,你會不會笑他?你會不會批評他?你會怎麼樣?你會體恤他。「辛苦了,這些工作我幫你做點。」你假如沒有當過爸,或者沒有這些生命經驗,你可能指責就來了。一指責他更難過,因為你不理解他。可是你能設身處地,你能體恤他,整個團隊都是互相幫助、互相關懷、互相體諒,那個力量很大。大家想一想,是指責的團體氛圍好,還是互相設身處地、體諒的氛圍好?設身處地。請問大家,這兩個團隊,同樣一個團體,假如這兩個不同的風氣,整個力量會差幾倍?同一個團體。所以態度非常重要,尤其領導者一定要帶動這個風氣,所以領導者的心態影響得太大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告訴大家,這不是在堯舜時代才看得到,人一發大心的時候都做得到。「選賢與能」就像堯帝那時候要傳給舜帝,找了幾十年最後才拍板。考驗大舜二十八年,觀察他確實不錯。堯帝確實是不簡單,兩個女兒都嫁給大舜,九個孩子去幫大舜幹事情。他在外的行為跟在家裡的行為,堯帝一清二楚,為了什麼?為了給天下人選一個最好的領導者,用心良苦。
所以一個領導者,我們在一個領導的地位,首先,一定是團體的支持,我們要對得起他們的支持。再來,很可能是國家的信任、大眾的信任,甚至是師長的信任,那我們更應該要對得起這所有的信任,在這個領導的位置,一定要帶好風氣。
李炳南老師有三句話,對於整個團體的風氣是非常精闢的教誨。「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每個人都隨喜,「見人善,即思齊」,大家都看每個人的善,就去效法、去學習,大家「德日進,過日少」。可是一個領導者,假如見人有善沒有去隨喜、沒有去效法,變成嫉妒,甚至排擠他,那這個團體風氣整個就扭曲掉了。一個是興,一個是衰,一念之間差別很大。「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守默就是說,他還沒有信任我們,我們不要急著勸他,自己做好了,對方信任了再來勸。第三,「見人錯事」,事情已經發生了,既然已經造成了,我們再發脾氣、再指責也沒有幫助,那變成隨順瞋恨心,那是愚痴、不理智。所以「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先協助。」犯錯的人,其實他也很自責,這個時候你只是盡力的去協助他善後,他反而更覺得不好意思,更覺得懺悔。因為你又協助他,大家又心平氣和地把這個事情做個討論,大家就在這個事情當中得到智慧、得到提升。所以這些風氣都在領導者的心念,我們首先要把這個恕道的精神,從我們領導的身上去做出來。
這個是剛剛跟大家講到的,我們假如不能察覺自己過失的時候,得要用種種方法來讓自己知過。接著了凡先生提到,人假如過失、罪業太多,也會有些徵兆。其實看這段時候,也是了凡先生的一個慈悲,他希望透過這段話給我們一些警覺。假如有這些現象,人一有警覺,他才不會繼續退步。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
過失罪業比較深重的人。
【亦有效驗。】
也會有種種跡象顯現出來。
【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
他整個精神狀態比較昏沉、健忘,心神不寧,常常什麼事一下就忘記了。這個時候要把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讓這些妄想繼續紛飛。妄想愈多,人的記憶力確實會衰退。當然就不能讓這個情況繼續惡化下去,怎麼辦?定下來讀經、聽經,讓自己的心先定下來,就不會再惡化。真的還是有健忘現象,要趕緊把它寫下來,有個日誌本,就不會東忘西忘。你今天答應別人事又忘記,這樣的事情一直發生,你會愈來愈沮喪、自責。所以也要透過一些工具把這些情況克服。除了自己寫,身邊的人,你再囑咐他提醒你,你就不會再失信於人。
【或無事而常煩惱。】
沒什麼事突然就覺得很鬱悶、很憂愁,當然這些情況只要精進用功都可以克服。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
見到君子、有德行的人,反而覺得臉紅、不好意思,不敢見。應該是見到有德的君子歡喜,主動去請教,這個態度才對。你見到有德的君子,反而不願意去親近,這就有點自暴自棄的態度,這是對自己起疑心。所以人對身心有五種毒害很厲害,叫貪瞋痴慢疑。對自己起疑心也是很大的毒害,趕快轉念,「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或聞正論而不樂。】
聽到一些好的教誨道理,反而心裡不歡喜,這個都是反常的情況。
【或施惠而人反怨。】
你去幫助別人,給別人恩惠,別人反而不領情,還怨你罵你。你真的遇到這個現象,不要氣餒,更再接再厲,「可能是我這些罪業積太厚了。」不否定自己去幫別人,你去幫別人就好像一個善的種子種下去,遲早會有善果。你不能因為你去幫那個人,那個人反而怨你,你說:「都不要做善事了。」這個就是不明理、不理智。對的還是要堅持去做,但是別人不好的態度回來,要更反省、更下功夫,一定可以扭轉。
【或夜夢顛倒。】
夜裡作夢顛三倒四,起了很多不好的邪念,這個都要反省。古代有個讀書人叫楊翥,他半夜夢到自己到李子園,給人家摘了兩顆李子吃。諸位長輩朋友,您假如作夢夢到給人家摘兩顆水果,醒過來我們會怎麼想?「李子挺甜的。」但楊翥他說,我在夢裡居然偷拿人家的李子,這是我白天義跟利分不清楚,怎麼可以不義之利去拿?這不對。我白天功夫不夠。所以處罰自己面壁思過,幾天沒吃飯。古人改過是這個態度。
夢裡顛三倒四,就提醒我們功夫還差得遠,要更下功夫。古人有段提醒,一個人的道心、道力,「靜中有十分」,你平常沒發生什麼事的時候,你十分的修養功夫,「動中才有一分」。你平常聽經、讀經感覺良好,心裡很平靜,突然有件棘手的事情出來,動中剩一分而已。「動中有十分功夫,夢中才一分功夫;夢中有十分功夫,臨終的時候才有一分功夫。」所以從這段話我們想想,我們平常的功夫,在快斷氣以前只剩多少?千分之一。假如平常念頭都伏不住,那臨終這個正念要提得起來,很難。
歐陽修先生那是大儒,他曾經問一個大修行人。歐陽修離我們已經八九百年了,他修養也是很不錯。他就問這個大修行人:「古人修行功夫很高,常常有坐著,生死自在就走了,功夫這麼高,現在的人怎麼都達不到?」這是宋朝問的問題。結果這個大修行人說:「古人念念在定境當中,他這個定境是時時保持,沒有一刻離開,所以臨終怎麼會亂?可是現在的人念念都在散亂,臨終怎麼會得定?我們現在正念就保持不了,那臨終更保證不了。」歐陽修聽到這位大修行人的話,他是個大文豪,聽著不知不覺雙膝就跪下去頂禮,佩服他的教誨,當然也是對自己的提醒特別地深刻。所以古人很觀照自己的念頭,哪怕是在夢中都不苟且。
【甚則妄言失志。】
更有嚴重的,自己就講些衰喪的話。其實大家冷靜想想,我們一講出這些衰喪話、失志的話,一講出來不只傷了自己,還傷了誰?你身邊這些最親的人一聽你講,他不就替你緊張、替你難過了嗎?這不自愛,又不愛身邊的人。不能講這些失志的話,自己要自立自強、百折不撓,要培養出這樣的態度。這些都是:
【作孽之相。】
可能造作一些罪業,產生這些不好的徵兆。有人可能會覺得,我這一生也沒有做什麼壞事,怎麼我人生不如意事這麼多?所以人在修身的修行路上,首先要有個非常重要的態度,就是深信因果。不能僥倖,不能懷疑因果這個真理,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是偶然。這生做得挺不錯,還是遇到不如意事,那鐵定是上輩子還是有做不好。不能懷疑真理、不能懷疑因果道理。一懷疑,這個疑就可能造成我們否定所有的真相,那會兵敗如山倒。
玄奘大師讓我們非常佩服,他一生翻譯經典,經歷的苦難不是我們能想像的,要用九死一生都沒有辦法形容,還形容不到位。到西域去把經典取回來,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次。而且回來之後又真是鞠躬盡瘁幾十年,翻譯了最多的經典造福後世。結果他晚年生病。一輩子都為正法奉獻心力,怎麼晚年臨終的時候生了病?老人家一起念頭是什麼?是不是我把經典翻錯,我才會有這個結果。所以他始終相信經典、相信真理。我有這個果,可不要是我把經典翻錯了。後來感應告訴他,他都沒有翻錯,這是他過去生的業力重罪輕報。玄奘大師那一念真是讓我們感佩,幹了一輩子的好事,沒有求一個好的果報,還是時時反思自己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接著經文講:
【苟一類此。】
假如上述的狀況,我們有一條有的話,
【即須奮發。】
要更下功夫奮發圖強,「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舍舊圖新。】
一定要放下錯誤的煩惱習氣、壞習慣,然後改過自新,『圖新』。
【幸勿自誤。】
決定不能糟蹋了這一生聞聖教的機緣而誤了自己,『幸勿自誤』。這段話是了凡先生對我們這生修道的一份護念的心,希望能提醒到我們。
接著我們來看《了凡四訓》第三個大部分,「積善之方」。能斷惡,緊接著要更積極的來修善、積善。其實人在行善的時候,也是放下習性的過程。所以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在為別人想的時候,最嚴重的自私自利慢慢就淡了。所以利人其實最大的收穫是自己,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福報增加。所以感謝別人,感謝因緣讓我們有這個福慧雙修的機會。
經文一開始就講: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厚德的家族,一定可以福佑他的後代子孫。這個在歷史當中太多家族給我們證明:孔子的後代、范仲淹的後代、林則徐先生的後代、曾國藩先生的後代。孔子有幾千年,這些聖哲人都有幾百年家道都還不衰。可是我們看眼前假如沒有積善的狀況,富不過幾代?以前人說三代,我看現在是富不過一代。實實在在講,現在說富不過一代已經不客觀,現在應該說富不過十年、二十年。
我們看一個數字就好了。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二點九年,那是老闆,二點九年他就下來了,富都很難保持。因為倫理道德觀念沒有從小教起,所以反而福報一來,變成他家庭人生的災難,他就開始揮霍、驕奢淫逸,這個家就敗掉。所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子孫只要不明理,這個家道一定敗,你留多少錢都沒有用。這些積善之家最可貴的就是把德行風範留給後代,代代效法。所以看到這個經句,我們得問自己,我們有哪些好德行,現在子孫在效法?這個就是真正對子孫最大的利益。
接著舉了歷史當中的例子來證明這個道理。
【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
在春秋時候,顏襄先生將要把女兒顏徵在女士,嫁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先生之前,『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這個顏襄先生先去調查叔梁紇先生他祖先的情況。了解到他祖上有很多聖賢人,知道他這個家族以後一定會興旺,會出聖賢的後代。
這段話很重要,告訴我們怎麼找親家。真的,「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女怕嫁錯郎」這句你再延伸開來,不只女人怕嫁錯先生,你女兒嫁錯人,你這輩子也是擔心受怕,所以結婚不是兩個人的大事,是兩個家族的大事。可是你看,現在的人有沒有像顏襄先生這麼嚴謹,這麼有智慧,這麼明真理?現在不一樣,不是調查他上面有沒有聖賢人,是先調查對方一個月薪水有多少錢。你不調查德行,你調查錢,那麻煩了。你看的都是枝末,沒有看根本,最後是本末倒置,不會有好結果。「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看到他祖上這麼多聖哲人,他可以推斷得出來,他子孫必有聖賢,必能家族興旺。
印光大師有跟我們提到「求子三要」。你要求一個聖賢孩子不難,只要做到一定求得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件事一定告訴你們,因為你們求到好兒子,以後一定可以弘揚中華文化,現在弘揚傳統文化最缺的就是人。所以你們假如求到一個了就多生幾個,多多益善。
第一,「敦倫積德」,你有厚德才能感好的子孫,「以立福基」。第二,「保身節欲」,夫妻整個身心狀態要非常好,要節制欲望。夫妻的身體好,孩子先天的體質就好,「以培先天」。第三,「胎幼善教」,孩子出來之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時候父母給他的身教、言教很重要。「以免隨流」,不會隨著不好的社會風氣而墮落。他基礎立穩了,根深蒂固,他就不容易動搖。肯照著做,他的家庭一定有大福報。
接著又舉了個具體的例子,確實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孔子稱舜之大孝。】
二十四孝舜為首,他是至孝的聖人。父母傷害他,他完全不見父母過,反而覺得還是自己做得不好。至孝恢復了智慧德行,還感得了大福報。
【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他當了天子,去祭祀自己的祖先,「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以顯祖宗,所以『宗廟饗之』。而且他不只讓祖宗光榮,他的聖德也讓後代子孫時時祭祀他、懷念他、效法他。接著說『子孫保之』,保持他孝的德行、他的這些風範。
【皆至論也。】
孔子把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試以往事徵之。】
接著了凡先生確實是苦口婆心,又舉一些具體而且是以當時他的孩子熟悉的人來舉例子。不然他兒子都覺得那都是古人,現代還是這樣嗎?而舉這些例子讓我們更有信心,確實善有善報。首先一開始提的: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
少師是太子的老師,「三少」之一。他是福建建寧,就是建甌這個地方的人。他的祖上幾代人都是擺渡划船,在大溪上擺渡謀生,結果剛好遇到連年下雨。
【久雨溪漲。】
溪水氾濫。
【橫流衝毀民居。】
把這些老百姓的房子都衝毀掉了。
【溺死者順流而下。】
溺死的人太多太多,就順著這個河流,屍體都漂流著。
【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
我們讀到這裡,腦海裡都浮現景象,看到那個屍體這樣流,你看他的家人會多麼哀悼。假如真的漂了找不到,那他的家人會多麼的遺憾。一感同身受,能救多少、能撈多少撈多少。甚至還有活命的人,就趕緊把他撈起來。所以我們一想到這個景象,都會被這個精神所感動。唯有救人,完全沒有看到那些有價值的東西、貴重的東西,沒看到那些東西。
【鄉人嗤其愚。】
同鄉的人就覺得,「那麼多金銀財寶你都不去撈,去撈屍體,這個發財的機會你都把它放過了。」我們看到『鄉人嗤其愚』,有沒有感覺到在這個社會,你要做好事都會遇到「鄉人嗤其愚」?在這個功利時代,人家會覺得他有問題。可是沒關係,被人家笑沒關係,笑久了,他笑愈久,以後感動愈久,真的。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他笑到最後看到還是真的,作用力跟反作用力一樣強。所以不用怕人家笑,笑愈大聲愈好,只要你能堅持,遲早感動他。
我們台灣耕心蓮苑兩位女老師,一輩子二十多年都投身在教育。看到那些三重的孩子,家裡沒錢,孩子父母不在,在街頭流浪,沒飯吃、沒書讀,很容易墮落。沒有親戚關係,不認識的人的孩子,把他們找來教他們。發了一個願,三重是出流氓的地方,她說要把三重變成出聖賢的地方,讓我們很感佩。那個本來反對她們的女士,最後被她們感動了,一大早就起來幫他們的餐廳摘菜。因為這個餐廳變成了整個社區的餐廳,很多社區的人失業了,三個月、五個月沒薪水,沒錢吃飯,帶著孩子每頓都來這裡吃,就是一家人。後來找到工作了,第一份薪水全部捐給蓮苑。「愛人者人恆愛之。」
最近也遇到很多讓我非常感佩的人,其中我遇到大陸河南省周口市電視台王台長。真的,我相信很多人罵他傻瓜,他的電視台絕不播放說謊的廣告。他說光是醫藥的廣告,那些是誇大的,他不掛這些廣告,一年損失幾百萬。但是這種昧著良心的錢,他一毛都不賺。我聽了之後頭皮發麻,真是佩服。他都播符合倫理道德的節目,而且一心為廣大的農民謀福利。農民有任何需要,打電話到他電視台,他派專家去輔導他。一開始人家覺得不可能,哪有打一通電話電視台就派專家來幫助你?後來真幹。現在廣大老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大家知道嗎,周口市一年的糧食生產,可以讓全中國吃半個月。一年生產多少糧食?一百五十億斤的糧食,中國的穀倉。這個台長他有個鄉村服務隊,就是派出兩個隊伍專門在服務農民,造福於農民。你看,這樣的電視台辦起來,給全世界做最好的榜樣。為良心做事,為改善社會良善風氣而做,還是有人會支持,不會倒的。結果他說往往在很困難的時候,突然支持的力量就出現。所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逮少師父生。家漸裕。】
等到楊榮先生的父親出生了,家庭的經濟情況慢慢轉好。
【有神人化為道者。】
有神仙化為一個修道的人。
【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
道人告訴他,你的曾祖、祖父積了很厚的陰德,他的後代子孫有大福報,都要榮顯。把他葬在某地,就是當地很出名的白兔墳。後來他父親生了少師,二十歲就考上進士。
【位至三公。】
三公就是皇帝的老師,那是最高的官位。
【加曾祖祖父如其官。】
封他的曾祖跟祖父一樣是三公的官。您看,他曾祖、祖父幾十年前做的陰德,最後還是封了三公的官。所以種瓜一定得瓜,該是我們的福報決定跑不掉。
【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他的後代子孫非常興旺,幾百年後,現在他的子孫還有很多聖賢人。所以「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所有留在歷史當中這些興盛的家族都是靠積德成就。
好,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