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十五集) 2012/3/1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5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看「正己」這第一句,提到的這七種政治教化,前面我們提到「敬老、尊齒、樂施、親賢」,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行。接著談到:
【上好德。則下無隱。】
君王、領導者好德,注重道德修養,則臣民,『無隱』就是都做對得起良心的事,不做不可告人的事情。《大學》裡面也有講,「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上行下效都能帶動這個德風,包含堯舜時候,這是大禹講的,說堯舜時候的老百姓,都以不能像堯舜一樣的德行,而感到羞恥。這個很可貴,當時候的人民,都效法堯舜要成為聖人。其實讀書的目的,就在成就道德學問,「讀書志在聖賢」。上位者有德,注重道德修養,尤其從哪裡開始做起?從不妄語開始。為人父母不妄語,講的都是真實語,才能立信於子女。只要有妄語不守信用,子女就很難信任父母,信譽就建立不起來。曾經有一次對小孩做的一個調查,其中他們覺得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父母講話不算話。而因為人一天言語的頻率特別多,請問大家,您今天講了幾句話了?不好數了!您今天吃了幾頓飯?馬上就知道。所以言語是修養提升的重要功夫,而且絕對不能打妄語,每一句話都要實實在在,不然德行每天都在墮落都有可能。而且不妄語了得到信任,這樣家業、事業才能建立起來,才能團結人心。所以成語有講「一諾千金」,這個都是可貴的德行。下一句講到:
【上惡貪。則下恥爭。】
這厭惡貪心、厭惡貪婪以這個為恥,我們看到這個『貪』字,要把這個字給它透徹的明瞭,明瞭什麼?明瞭這個字是痛苦的根源。「諸苦皆從貪欲起」,人生這麼多的煩惱痛苦,三個字就講完,叫「求不得」,才有苦。人到無求就無苦了,所以叫貪求、貪求,有了貪就會去強求,求不到煩惱、痛苦就跟著來了;能夠隨遇而安的人、知足常樂的人,他就沒有這些苦。很多人都說,就是因為那個人給我痛苦的。這是愚痴的話,任何事情自己要負責任,別人只是一個緣。是這個緣引發了我們內在的貪求,才會造成那個苦,根源還在自己的貪心。
有段格言特別精闢,「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無求者,天不能賤;能忍辱者,天不能禍」。因為很多時候,你一忍不了、你動氣了,可能人家就找到機會降禍於你。或者你一動氣、動殺機,可能災禍就來了,能忍為安。或者一些氣話你就忍不住,就跟人家結梁子,所以叫「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不該講的話忍不住了,那往後好幾個月就在那後悔。「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大家看這很有味道,真正有修養的人,任何境界都轉不了他,他不會難過,他能轉境。「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首先他有個態度,他不把責任推給他人,不把責任推給境界,求之在己,自己負生命完全的責任,「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知足了,上天都沒有辦法讓他貧窮。什麼是貧窮的人?沒錢?
你有沒有看過乞丐很快樂的?有,民國時期,有一個人每天遊山玩水當乞丐,什麼是他的床?大地是他的床。他不追求世間那些鈔票的積累,他每天看盡天下的美景,他到哪有什麼吃什麼,他都覺得很高興,他哪有貧!每天覺得自己不夠的人,才是真正貧窮的人,每天看股票都在那裡跌,痛苦得要死,那就貧窮的人。其實坦白講人看不破,請問你有多少錢?多少錢是你的?放在你口袋裡的是你的是不是?不放在你口袋裡的,你怎麼知道你花得了?說不定今天那家銀行就倒閉了。我是說說不定,人生無常!可是人為什麼那麼多痛苦?突如其來的變化你受不了,你就被擊垮了。問題是那個苦從哪裡來?從有了,有貪了最後才有那個苦。我本來生下來就沒有一毛錢,現在沒有一毛錢,有什麼好苦的是不是?反正再苦一下不就有東西吃了嗎?沒有,是因為我身邊都有善心的人。
有一個太太四十來歲,她在那裡哭得死去活來,就想跳水自殺。突然旁邊走過來一個修道之人,看她這麼苦,不忍心,趕快先跟她聊兩句,讓她的情緒能夠抒解一下。她就開始吐苦水了:想當年二十年前,我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一點煩惱都沒有。二十年前遇到了我的丈夫,跟他結婚,生了一個寶貝兒子多可愛,說多可愛就有多可愛,他帶給我多少的回憶。結果去年兒子死了,先生也死了,我實在不想活了,人生太苦了,只好一死了之。接著這個仁兄對這個女子講,你現在不就跟二十年前一樣嗎?二十年前你沒有丈夫,你也沒有兒子,你不就繼續天真無邪過快樂的日子,你幹嘛要自殺?那麻煩了,二十年美麗的回憶,換來的是一死了之,你說人顛不顛倒?美麗的回憶要變成提升人靈性的因緣,怎麼會變成貪著以後的痛苦?所以人為什麼煩惱愈來愈多?貪求的人事物愈來愈多。苦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我們隨時可以回到天真無邪爛漫的年代。你們回到無憂無慮的日子了沒有?
所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提到的一個人求學問,在心地上回到什麼?就像小孩一樣天真。小孩哪有那麼多煩惱?吃飽了就沒煩惱,我們現在能回到小孩這麼單純多好。所以看到「貪」字要看破它、放下它,你的苦就離了。「能無求者,天不能賤」,為什麼人家覺得這個人很下賤?他為了功名利祿,做出那些讓人家瞧不起的行為,巴結諂媚,甚至觸犯法網,這個都是讓人瞧不起的!無求的人就不會幹那些事情。我讓我的學生念《朱子治家格言》,大家念過沒有?我都還沒解釋,可是我感覺人性很敏銳,他們念那麼長的一篇文章,就念到兩句話的時候念得特別大聲。哪兩句?「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到富貴的人就在那討好他,這個人最可恥。「遇貧窮」,看到窮的人、沒有地位的人,「而作驕態者」,就是瞧不起人,「賤莫甚」,這種諂上然後瞧不起低層的人,這樣都是低賤的行為。所以《弟子規》說「勿諂富,勿驕貧」,這樣的人才是高貴的人,才是有德行的人。所以能忍辱,你能忍住脾氣你就不會招來災禍,招來別人對你的羞辱了。
「能隨遇而安者」,你就不會覺得:我真是懷才不遇,龍困淺灘被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告訴大家講這種話的人,也不是龍,也不是虎,那個叫推卸責任的人,不會修道提升自己的人。真的會修行的人,哪一個境界不是提升自己的機會?大家看文王「幽而演易」,周文王在哪裡畫六十四卦,傳《易經》給我們?被人家關起來,人家沒有在那裡唉聲嘆氣、憂鬱,他靜下心來傳了這個寶典下來,他不被境轉,他能轉境。《史記》司馬遷先生他讀書人,為國家貢獻這麼多,就為了幫李陵仗義執言幾句被宮刑,這連男人的尊嚴都沒有。他能忍下來,因為他父親交代他,要完成這個千古的巨作,他忍下來了,他沒有被境轉。不然一般讀書人,「士可殺,不可辱」,可能他就結束生命。他能忍下來,這麼大的一個羞辱,變成了他向上的動力。所以學問在哪?轉境,轉自己的心境,轉危為安,轉煩惱為菩提,轉壓力為動力,要會轉,會轉了時時是好時,日日就是好日。這讀書人來講窮則獨善其身,因緣還不成熟,不強求。
大家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都是已經得道之人,在獵人隊裡躲了幾年?十五年。假如是我早就忍不住跳出來,所以我不是開悟的人,因為沉不住氣。你看有修養的人他能隨遇而安,洞察這些機緣,一點都不急躁。心浮氣躁,定都定不下來,常常都被境轉,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我專幹這種事情。「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他能培養很多人,他德不孤,必有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且他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第三樂了。「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他這一生立定志向承傳聖賢道統,那上天也不能滅絕他。他是帶使命的人,他可以逢凶化吉。就像孔子在面對生死存亡的時候,毫不畏懼,孔子說「天之未喪斯文也」,上天要留下這個道統,「匡人其如予何」,匡人是傷不了我的。這樣的人生確實是太有意義了,那我們面對五千年文化危急存亡之際,我們讀書人都要有這種氣概。
還有兩句是我最近還很用心在參的,「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我剛好上個禮拜生病在參這句話,這每一句話其實義理很深,甚至於每個人的人生體會都不同。大家看「不貪生者,天不能死」,告訴大家,愈貪生怕死你還得死,而且你還會死得不明不白。現在多少人死的時候都是不清不楚的,躺在醫院病床上彌留,被人家砰砰砰他也不知道,肋骨斷了好幾支也沒辦法申訴。所以不貪這個身體是我,你才能跳脫生死。然後你這一生不再貪求自己的享受,不貪生,全心全意為苦難的眾生,那你這一生也死不了,你會精神長存。再來我們看,「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有沒有道理?好累、我好累!外不了形骸是不是?你們有沒有遇過那個樂在服務他人,每天歡歡喜喜從早忙到晚,容光煥發、精神抖擻的人,愈做身體愈好,愈做愈歡喜。我也看過在廚房裡面,特別高興煮東西給人家吃,愈多人來他愈起勁,然後那個臉都是泛紅的,這是一種。他是做得歡喜沒有自己,做愈多他覺得愈高興,這一天沒有白過。
跟另外一種狀態,同樣在廚房裡:怎麼又來兩個人煩死了,又得讓我煮幾個菜。你是做得無私無我,跟做得在那裡計較,你看誰的身體好?而且你愈服務人你不就愈有福報,當然愈健康,這些話都很有深意的。我真的遇過那個從早上兩點半起床,幹到晚上十點多,四個小時睡覺而己。明天眼睛又發亮,然後早上四點給我們上課,又是精神抖擻。我都感覺他有使不完的力量,因為他已經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他完全奉獻給大眾。我跟了他一個禮拜就垮,就生病。人家他還六十八歲,大我一倍,身體比我好,因為他外形骸。我是從他身上悟到了這一點,所以也要往這個目標邁進。告訴大家一個真相,人體百分之九十的能量耗在哪裡?耗在妄念、耗在煩惱。你每天都覺得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你沒有煩惱。煩惱從哪裡來?我好辛苦,我不順眼,我很委屈!我、我、我,你就不能放下我,你不能外形骸,能量就一直消耗,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好,簡短跟大家會報這兩句話的心得,以後我有新的心得再跟大家會報。每句話義理其深無底,說不定再過一個月,我的體會又不一樣。
剛好兩年多沒回廬江了,上個禮拜大概十天前我回了廬江一趟,回去前一天重感冒,上次有跟大家會報,那是因為我想要勇猛用功,馬上境界就出來。所以體會到,「切實功夫須從難處做去,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修行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不能把修行看得太容易了。其實看得容易,就把聖教拿來當高度消遣而已,不是真正照著每句經教,實實在在去落實。你真要下功夫的時候,真的會有考驗出現,重感冒暈頭轉向,隔天飛廬江,結果廬江二度到七度,好久沒有進冰櫃,又回到熟悉的冰櫃裡面。長江流域的天氣是最難熬,黃河流域以上都有暖氣,所以廬江那個天氣你假如能活得過來,其他地方就沒啥問題。同仁兩年多沒看到我,我一上台就咳嗽,咳得還挺厲害的,咳了兩聲看看大家,好多同仁都流眼淚了。我就問他們,我說我們學習聖教,就是當個明白人,什麼時候是明白人?回廬江跟在馬來西亞不一樣,在馬來西亞我講到這裡,我就會接著說,什麼時候當明白人? Anytime。回廬江就不能用這個詞語,不然頻道會接不上,什麼時候當個明白人?隨時隨地。
我說諸位同仁,你們現在哭是覺悟、還是迷惑?哭也是個相,覺悟、迷惑是在心。他假如看我咳嗽了,他馬上發起一個心:蔡老師你下來吧,我上。他覺悟了,他當下就承擔了,他那個眼淚是一種責任感,覺悟的人;他假如一看我那麼瘦,感情就來了,那就麻煩了。我說那我就變成跟大家搞情執,那不行,這不是我的目的,我們是一起跟著聖人學覺悟的。接下來我問他們,我重感冒好事、還是壞事?這些罪業早點消一消又不是什麼壞事情,事事是好事。不然這些話都講給別人聽,真正自己重感冒了在那裡怨天尤人,就麻煩了。會考試的,什麼時候是考試?隨時考我們對於真理的信心。
當初我辭掉工作以後,又回來重新考老師,考了好幾個地區,備取都沒考上。我們家對面那個學校,我都算準,我假如考上我就在那裡教到退休,還能在我們社區的小區,每天跟大家交流《弟子規》,我的算盤都打好了。結果一複試,考筆試一百九十一個人考,二十一個人進複試,只有一個男生,其他二十個都是女生。因為女生特別會寫,字又比較漂亮工整,因為考試看不到名字,所以一刷下來男生全沒有,只有我進複試口試試教。我要進口試,他們學校的老師:有男生,我們學校最缺男老師。我聽了挺高興的,一進考場,三個主考官坐在那裡要口試:今天還有男老師來口試。因為他們前面全部都是女的,只有我一個。我要進考場的時候,很虔誠的對著空中講,你們好好保佑我,我以後會好好教你們的子孫,我還給他們商量。後來還是沒考上,備取!我爸爸陪我去考試,看到每一次都有希望,最後每一次都失望,最後我都說,爸,你不要去看榜單了,我自己去就好。我已經不忍心讓我爸爸再去。
但是在那整個過程當中,對我來講,是什麼考試?有沒有失落、有沒有遺憾、有沒有埋怨:這麼多年來我也做了不少事,怎麼一個老師都讓我求不到?這些境界來,到時候質疑經教裡面的道理,那我就遭大難!就要統統都沒考上,我還很相信老祖先安排,自己不要著急,都好。當時候很好的朋友,跟我一起修行的同參道友都罵我,因為我要去海口,他說考不好試,沒有實力,還不知道檢討,還跑到大陸去逃避。這個時候我要怎麼講?是、是、是,這樣才是忍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都要考這些境界的。我不能這些煩惱習氣到了祖國大陸才開始發作,那我不就可能添很多亂了嗎?所以當然這些都是小考試,真的是小考試。我的大考還很多,《西遊記》講的九九八十一關,一關也少不了,要關關難過關關過,有所突破才談得上修行。什麼人事境緣都順著我們,不要說修行,不知不覺都在貪著、貪戀、墮落都有了。
我們剛剛談到的「貪」字,延伸出這個格言的人生道理,值得我們來觀照反思。既然知道貪是諸苦之根,就要放下煩惱的根本,所謂「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這是真正會修的人,從根本煩惱貪心去掉。人真的明白,沒有東西我們是佔得了便宜的,人世間沒有佔便宜的事情,那就不會有貪念。而世間的福分那是靠自己修來的,可以享用不要執著。今天人家煮了很好吃的菜給你吃,你就好好享用;你不要好朋友給你煮了一餐好吃的菜,然後你就看著他說,你是要增長我的貪心是不是?那你就學到實在一點人情都不通達了,那愈修愈執著,跟人格格不入那就麻煩了。修行應該是沒有我,能感同身受,體會別人對我們的愛,對我們的那分付出,就對了。所以可以享受,吃得很好吃,留在心中的是什麼?是感恩、是感謝。這麼多人愛我,我不能讓他們失望,完全化成動力。
所有的善緣都化成你向上的動力,這是順境,逆境也化成向上的動力,所以可以享用,但是不要貪著。人生的享用,都讓它水到渠成就好了,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我們人生以後有沒有福報,看現在就知道,現在是因,以後是果。人為什麼會煩惱未來?不明因果那叫杞人憂天。農夫不幹這種事情,農夫還比我們明白,他知道要怎麼收穫就先怎麼去耕耘。同樣的,人生也是這樣,只要肯付出了,一定能感來成熟的福報。這些理愈明白,我們的人生態度非常簡單輕鬆,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很簡單,也不貪了,隨遇而安,什麼都好,每天過得充充實實的,不浪費自己的一時一刻來經營人生。
上位者不貪心,臣民感動、感佩,也會以相爭為恥。晏子有一次出使魯國,早餐端了一隻豬給他吃,那豬他吃不完,晏子就說了,你把兩隻豬腿先收起來,反正我吃不完。中午的時候發現那兩隻豬腿不見了,這個招待的人馬上就說到,很對不起,被偷走了,但是我一定能把這個人揪出來,找到他,你等一等,我趕緊去把他找到。晏子說你不用去找了,不要怪他,不要找了,這是我的錯。為什麼?晏子接著說,「量功而不量力,則民盡;藏餘不分,則民盜」。一個上位者他只想到自己的功業,想到謀自己享樂,沒有能衡量老百姓的負擔。他建他的宮殿,或者收賦斂收得很多,老百姓他的財力、他的體力可能都會耗盡。而上位者擁有比較多的財富、財貨,卻不分給老百姓,那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了,怎麼辦?盜。所以今天他的豬腿被盜了,你看古聖先賢他不簡單在哪?他都是找原因。他馬上能反省自己當時候那個念頭,就沒有那種施捨給他人的胸懷,當時候還是只想到自己,才會引來人家的偷盜。
而且大家細細想想,晏子是齊國人,他在哪裡豬腿被偷走了?他在魯國出使,在魯國出事了,他還說是自己的問題。有沒有從這些地方看到,古聖先賢處世厚道,不讓人難堪,在魯國東西被偷了,把責任往誰身上攬?自己。可是說坦白話,他這麼做了,對魯國人反思大不大?很大。其實有時候愈厚道給人的啟示愈大,而不是在那裡批判,給人的啟示大。我們之前讀過王旦,王旦度量很大,宋朝的宰相,寇準說他壞話,他還高高興興的有沒有?給皇帝說,我當宰相當那麼久了,問題一定很多的,寇準是愛國,所以他點出我的問題。家裡的人沒看過他生氣,吃飯的時候還把東西灑在他的碗裡面,他連批評都沒批評:今天我不吃這個了,給我來點其他的東西!所以他那個度量厚道,讓家裡的人都很感佩。這些處世的智慧,真的值得大家去體會。而一個人厚道,最具體表現就是在言語上,我們言語當中有沒有帶殺氣,有沒有帶要求、苛求在裡面,有沒有帶埋怨在裡面,有沒有帶絲毫的情緒在裡面?這個都是要觀照得到的。我們看下一句:
【上廉讓。則下知節。】
上位者能夠清廉、謙讓,則臣民就很知道堅守節操,還有應對的分寸。剛剛跟大家講言語的厚道,現在我們舉這個例子,大家再去感受看看。元朝的許衡,當時候是政治比較還沒有穩定下來,大家在逃難。許衡經過一個地方在休息的時候,很多的路人開始在摘果樹上的果子下來吃,解渴。所有的人都在那吃、摘,就看一個人如如不動,就是許衡,他再怎麼渴他都沒有去摘果子。結果有人就按捺不住:這個很解渴,你怎麼不吃?許衡講,「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非其有,這不是我的,不是我的樹我去拿,這樣不可以的。假如我會怎麼講?非其有而取之偷也。你看這古聖先賢的字裡行間,他在提醒人,同時他的厚道就在裡面,大家要會體會。接著那個人說,反正那個樹沒人的。你會怎麼回答?騙我那麼多,樹沒有人的會活那麼大。那你就跟他抬槓就好。所以你看我們言語應對當中,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跟人家槓起來。許衡怎麼講?他沒說他不對,「梨無主」,對對對,這個梨子可能沒有主人,「吾心亦無主乎」?他有沒有說他不對?沒有,他恆順眾生。你說這個梨子沒有人的,梨子可能沒有人的,梨無主,可是我的心不能沒有主人,我不能讓它起貪心。您看他從頭至尾的話語當中有沒有要求對方?沒有。他只是在這境界當中,他要對得起自己讀的聖賢書。
這是『上廉讓』,這麼有德行的人,他在哪個地方會贏得百姓對他的信任仰慕。後來他定居的那個地方,因為他德行的感召,小孩子縱使看到那個成熟的果子掉下來,都不會起一個念頭要去拿來吃。所以這個許衡是心正,任何境界他的心都保持在正念,不起貪念。「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國治」,他就影響一個地方的風氣,這在《德育故事》裡面都有講到,「上廉讓,則下知節」。我們今天講話,沒有能夠柔和質直、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每天可能言語就在惱害他人,就在犯殺戒了。所以從這幾個例子我們時時提醒自己,怡吾色,柔吾聲的言語修養。
除非你遇到要罵他才會醒的人,除非!告訴大家,這樣的人現在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真的有了,自然他的態度就會展現出來。可不能把剛剛說的罵他,他會醒,你就拿著這個到處去罵人,到時候跟人結冤仇可不能怪我。師長曾經講過,二十歲以前可以講,二十歲到四十歲,要用暗示的,四十歲以上不能講了。我當時候聽覺得有這麼嚴重嗎?不過這麼多年走過來,現在慢慢覺得,老人家這個話中都有深意在裡面。所以聞譽恐,聞過欣,那沒有真正這一生想成就的人,這個心態很難做到,還抱著面子的人,決定沒有辦法受持《弟子規》這句話。所以人這一生道業要成就,不下大決心,不大死一番,談何容易?我們的面子太厚了,撕都不知道要撕幾層,像我又這麼瘦的,可能又沒什麼本錢撕。接著經文講到:
【此之謂七教也。】
我們剛剛講到這七點,七個重要的教化。而且這: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治理人民的根本,大家再觀照一下,這些都是最重要的,人的德行基礎孝敬,還有親賢他才有智慧,樂施他心量才能擴大,他才能有福報。好德、惡貪、廉讓,看到這些字都是大根大本,做人的大根大本。孝他就有做人的根本,廉他就有做事的根本,他就不貪污了,他到任何一個領域、行業,才是一個好的忠臣。
【政教定。則本正矣。】
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根本就端正了。
【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
凡是處在上位的人他都是人民的表率,表率能夠端正,能夠當好榜樣了,那還有什麼事物不能夠端正過來!這是一百零六句。
我們看一百零七句,這一句大家滿熟悉的,我們一起念一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說到,在位者、當政者,他本身言行端正,有德行,他辦一切事情都是合情理法的,那自然獲得人民的信任擁護。縱使他沒有發號什麼命令,但是他想做的事情,都能夠順暢去做。他提倡的這些理念,沒有苛刻去要求百姓,百姓都效法他,都配合他。我們看像宋朝范公、司馬光先生,他們都是一代名臣、忠臣,老百姓特別佩服他們。在這些市場裡面人民都在關心他們的家庭狀況,他們最近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來學習、效法,就他們在世的時候,人民就把他們當作榜樣來學習。范公在世的時候人民就幫他建廟立祀了,就佩服到這種程度,那真的是『身正,不令而行』。
在當領導有幾個層次,在歷史當中有說到,西門豹他治理的地方,人民「不敢欺」,不敢欺騙他,因為他很凶。我們當小學老師的人可能也分這幾種,一種是不敢欺,做錯了,老師會很嚴厲,不敢欺。第二種,是「子產治鄭」,子產很能幹,「不能欺」,他很能幹、很聰明,老百姓騙不了他,就不能欺。第三是宓子賤治單縣,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治理單縣的時候,老百姓是「不忍欺」,不忍心欺騙宓大人,不忍心違背他的教誨,他這個當領導的感人至深。我們假如當老師,那個小朋友時時都說,我不能違背我老師教我的東西。那你這個老師就太成功了,不忍欺。諸位學長,你們有沒有教出這樣的學生來?有的話請受小弟一拜,那這個感人至深。
我們陳真老師,我跟陳老師認識的因緣,大家知道吧?就是我小學同學的女朋友,他第一次交女朋友。我們是從十一歲的朋友,這麼多年了,他的終身大事,找我這個老哥兒們商量商量。結果他女朋友來,我們在談話過程,她好幾次提到:我們老師說。假如她是小學生我還覺得正常,結果她已經是二十多歲的大人,我覺得挺反常。後來就好奇了:您說的老師,是您什麼時候的老師?我本來以為是不是大學老師,她說小學。所以小學畢業十多年了,還一直沒有忘記老師教的道理,還在奉行,這就難得了。所以我們為人君、為人師,以至於為人父母,要用德行帶領孩子到什麼程度?不忍欺。你的孩子走到哪都會想到,「德有傷,貽親羞」,你就成功了。
在齊國晏子穿一件皮衣,穿了三十多年,他的節儉人民都是非常感佩的,這都是「其身正,不令而行」。他一個宰相,他的德行都可以帶動一國的風氣;你在學校裡教書,你就帶動一個班級的風氣。我有個同學,他有一天看到一個小女孩,也是他的學生,綁了兩個辮子,他說你綁這樣很好看,很可愛。隔天有四個同學也綁兩條辮子。大家笑歸笑,就可以了解到,一個學校老師的影響力,也是挺大的。
接著底下講,『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政者本身做得不好,縱使下命令要求民眾,民眾也心有不甘,不願意配合,不願意遵守。今天要老百姓遵守交通規則,結果違反的都是大官,那人民怎麼受得了?或者在團體裡面,領導每一次都說不要遲到,結果最晚進來的就是領導,那這個很難服眾。在齊景公時候,女子形成了一個風氣喜歡女扮男裝,就很嚴重。齊景公看了之後就下了法令,說發現女子女扮男裝,當場把她的衣服給扯破,把那個衣帶給扯斷,以示為處罰。結果這個法令下去之後,很多人被抓到,真的把衣服給弄壞,可是這個不好的現象有增無減。景公就有點火,明明都規定,都執法了,這老百姓真是很麻煩,都不聽話。晏子就跟齊景公講,景公,你自己身邊的女人都女扮男裝,你要求老百姓不要這麼做,就好像是掛著牛頭在賣著馬肉。你私底下在搞那些誰不知道?人民:你都可以這麼做,為什麼我們不能這麼做?老百姓不服,這個風氣就改善不了。
所以晏子說,只要你身邊的這些女子統統不要這麼做,很快就好了。所以景公一下令,身邊的人不能再女扮男裝,這個情況就沒了。所以還是「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個情況,當領導的人有時候,看別人看得太多了,很難看自己。景公他身邊的女子都在女扮男裝,他每天都沒看到,就得要晏子提醒他才反思到。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人處在高位,都是看別人之後,要想時時先看自己,反求諸己,那就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要讓一個人墮落很簡單,讓他當領導,或者讓他上台講課,這些方法都不錯,因為特別容易傲慢,貪名聞利養,這些習氣都比較容易起來。所以人在高位,要有比一般人更高的,自我反省的能力。所以當我們在要求他人,人家沒有辦法接受的時候,馬上回過來:我這個要求,我自己做到沒有?可能就找到根本原因。這個也是景公這一件事,給我們人生的啟示。
上次我們請到康國泰老師,給大家講了一堂管理的課,他給我講了個實例。有一個工廠,總經理換了好多個廠長,都沒有辦法把這個廠管理好。所以這個總經理就常常在抱怨:怎麼都找不到一個好的廠長來管理?結果後來了解到,不是廠長不好,是他這個總經理很有問題。但是總經理年紀也大了,也有地位,有時候講話不好直接講,所以就給他講了個故事,然後送了他一個東西,哪個故事?叫「周處除三害」。大家聽過這個故事沒有?在古代有個人叫周處,他是地方的惡霸,常常欺負人。突然有一天聽到老百姓在談話,說我們這個地方有三個最大的禍害,第一個是蛟龍,常常在大川裡面傷人、吃人;第二個是猛虎,在山裡面常常吃人的老虎,這是我們這個地方的第二個大禍害;第三個就是那個周處。周處聽完生大慚愧心,羞恥心起來,所以他去收蛟龍、收猛虎,最後還收了自己,把自己的壞習性改掉。後來也成為一個有貢獻的人,這叫周處除三害。這個總經理覺得問題都在廠長,卻不知道這個工廠最大的禍害是自己。為什麼留不住廠長?是自己的習性問題,沒有辦法留住人,沒有辦法信任人,沒有辦法重用人。可是換了這麼多人他也沒醒過來,還是覺得別人有問題。
所以這個「正己」的態度,對德行是個關鍵。師長說我們老祖宗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講出來是把道理給講透了。人世間的問題不在外面,還得反思到我們自身上面來。而當我們看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提醒我們要帶動團體的風氣,不是靠命令,也不是靠說教。靠什麼?身教,以身作則。我發現有些風氣不很理想,是什麼?當領導的都覺得在重要場合能講完話,人家在底下鼓掌得很大聲,他就成功了,那是很膚淺的。可是現在有這個現象,他是當主管的講完簡報、講完什麼下去,那些同事:講得好,講得好。好有什麼用?你講得好,做得不好,以後就是失信於團隊!。
「上以言語為治」,現在民主國家,真的有這種現象,好像就是講政見發表的時候,把它講得天衣無縫就選上了,就是辦政治。那不是的,是真正幹實事,寧願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給老百姓做幾件真實利益的事情才對。所以「上以言語為治,下以言語為學」,把口才、講話就當作是在辦政治。而下位者,包含下一代覺得口才好就是學問,能講到讓人家沒有辦法反駁,真厲害,能把人都用言語給壓下去。「下以言語為學,世道之所以日降也」,這整個世道人心都是在下滑。所以「為政不在多言」,為政最重要的言行一致,然後好好的去幹實事,就能讓老百姓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愛護。包含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也不在多言,我們所學能紮紮實實落實幾條,那是真的人能弘道,人家在我們身上看到經典落實,一定感動的。那時候你不用說,人家就佩服,就願意學習。
我們看一百零八句,我們一起念一下:
【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
『君子』治理政務、辦理政治,是以端正自己的言行思想,好讓自己有德行,這是擺在第一位的。『教禁為次』,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對,推行教育自己不做到,那這個推就不會有太好的效果,甚至還反效果。要這樣底下的人就不會服氣,要教給他們的,自己都沒有做,他就不服了。我們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所有教化能產生深遠影響的,都是因為他先做到了,身教做到了。我們看儒家孔子他的好學,他的仁慈,他的溫良恭儉讓,那不是自己講的,那是身邊學生、大眾對他老人家的讚歎,因為他做到了。所以教育為什麼能產生這麼長遠的效果?二千五百多年之後,還這麼多人在接受他的教誨,沒有別的,他『正己』,他做到了。我們從孔子給我們的啟示,再反思,那我們現在為人領導、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為什麼不能產生好的教育效果,那答案我們就找到了。
所以這個「教」字,在創字的時候,老祖宗給我們高度的提醒。這個教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上行下效,身教。右邊一隻手拿著樹枝,不厭其煩,耳提面命,這叫耐性。所以教育不能產生好的效果,沒有別的,主要就這兩點,要不我們的身教沒有到位,要不是什麼?你身教真的到位了,你還得有耐性不要急,真有耐性了,慢慢這孩子的善就能啟發起來。因為教育是百年大計,不能求立竿見影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有身教,要有足夠的耐性。不只儒家孔子的榜樣,佛家釋迦牟尼佛他也是完全做到了,然後再教學四十九年,來影響世界不同民族的人,都在效法他的德行。所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當領導、當老師、當父母假如覺得好像很多都很難做,可能我們在這些先後次序,沒有把它擺對。「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從根本來下功夫。好,那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