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11/7/3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1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群書治要360》,「君道」的部分,上次已經進入「反身」,反身主要的就是反求諸己,反省自己的修養。我們有提到要從自己的心正下手,要從曾子的「三省吾身」來觀照,「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忠信也是做人的動力,做人的準則,無忠、無信就不稱為人。學習才有智慧,「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有了智慧才能盡本分,有了智慧才能教育好下一代,這也是在盡一分對家庭的忠。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有智慧才能教育好學生,這樣對得起國家政府對教育界人的信任。包含我們為人領導,是一個團體、一個企業家,也應該有責任帶好這個大家庭,那都要智慧。我們看現在社會誘惑這麼多,人假如沒有明辨事非善惡的智慧,很容易就隨波逐流,所以智慧重要。但孔子講到「好學近乎智」,人要透過學習聖賢經典,他才有可能有真實的智慧不學經典,很可能連做人的根本在哪,都不知道。

  我們冷靜看,現在大學畢業、碩士畢業、博士畢業,他學歷很高,他在某個領域的知識很豐富,但他不一定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所以深入經典才能增長德行跟智慧,「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而時時反觀自省落到哪裡?要落到一言一行,甚至於是慎獨的功夫。沒人在的時候自己都收斂,決定不做出違背德行的事情,以至於從起心動念都不能違背性德,這是讀書人對自己的自我觀照要求。我們想想,念頭跟一言一行都不能違背經典,容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要不要做?要,不然不進則退。你說對治這些習氣很累人!累多久?肯下功夫累一陣子而已,三年、五年自己的德行成就,就自在了,就真正能夠利益到身邊的人。德像風一樣,德風吹過去,沒有人不感動的、沒有不受好的影響,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利益別人,首先一定要成就自己,真有利人的心,就一定下定決心把習氣改掉,所以改習氣是累一陣子。不改習氣?累生生世世,不是一輩子而己,都是做習氣的奴隸。

  所以什麼是大丈夫?什麼是大英雄?真正能對自己習氣趕盡殺絕,絕對不懈怠,絕對不自欺,這是英雄本色。怎麼樣下手、怎麼改?首先要守規矩,守聖賢人教誨的規矩。我們不能說名義上在學聖賢教誨,實際上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完全跟經典不相應,那是跟自己的習慣在學,不是跟聖賢人學。這個可不能學一個表相,實際行為,要拿經典來要求自己。《孝經》有一段話,告訴我們學習,很重要的態度,「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所講的話一定是聖賢、古聖先王教導的,不是他們教導的不講,不是他們的德行不做。人都以聖賢的標準來處世待人,就像入一個模子一樣,你真的入模子就成型了,叫習慣成自然。

  最後到什麼境界?因為習慣了,「言滿天下無口過」,怎麼講話都不會偏差,不會背離道德,言滿天下無口過,沒有講錯一句話。「行滿天下無怨惡」,所做的一切行為讓人如沐春風,不會讓人家厭煩、對立。諸位學長,希不希望這一輩子,從此以後沒有一句話講錯?很希望,這是我們的目標。跟一切親朋好友結這個緣分,是太難、太難,所以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那怎麼樣珍惜跟親朋好友的緣?當然就是用德行來引導他、來影響他,決定不能用習氣來給他負面的影響,這才是仁愛的心。但是我們要沒有習氣,那決定要守規矩。所以今天開始,我們每次要講話以前先想一下,這句話跟五倫八德相不相應?大家不要說,跟哪部經相不相應可能不好找。或者你就一部《弟子規》,先以這部經來對照應該包含整個綱領所在。「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聖賢的學問,應該不會跳出這七個範疇。

  或者你覺得一千零八十個字,一下子要想,你會眼花瞭亂,那沒關係,我們用五常就好了,仁義禮智信做人的常道,以這五個標準,來觀照言語、行為違背決定不說、不做。這樣慢慢的我們的言行,就完全跟五常相應,就「隨心所欲不踰矩」,是習慣成自然之後就不可能逾越道德。我們剛剛也講到念頭,修養除了在沒人的地方,要下功夫以外,更深入的,是別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起心動念,而我們卻能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是正還是邪、是淨還是染、是覺還是迷,可以觀照。比方以染著來講,貪心是染著,瞋恨心是染著,人脾氣大原因很多,其中就是常常看人不順眼,對人有成見這染。你看小朋友他們在相處,剛剛才吵架,兩分鐘以後又玩在一團,他沒有放在心上,他不染,這叫赤子之心。

  在對這個念頭下功夫,我們從幾個事例來體會,《了凡四訓》裡面有一個故事,宋朝的衛仲達先生,他有一天特別的因緣他到陰間去。閻羅王跟他有這個緣分,他四十歲左右,閻羅王就命令身邊這些官吏,把他的善惡的檔案調出來看看。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沒有,我們福氣沒有他大,有這種經驗的人終身難忘,那是有福氣才輪得到我們。好,所以大家回去睡覺好好祈求,哪天閻羅王來給我們上課,一輩子都不會忘。結果這個惡的記錄,確確實實很詳細,天地有司過之神專門記載人間每個人的功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惡的記載擺滿了整個庭院,他自己都嚇一跳,我還沒超過四十歲,怎麼惡那麼多?閻羅王很重要的一句話,「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念頭是邪了、是染著就是一個惡的記錄,假如這個惡的念頭又付諸行為,那這個罪業就更重了。這個道理我們真明白,念念存善念,不能起惡念,這是真正明理,真正愛惜自己,不能給自己再添罪業。

  接著那個善的記錄只有一卷,像筷子一樣這麼小,然後放在天平上秤,結果一秤這滿庭院的惡錄反而輕,像筷子一樣的善錄反而重。他自己很吃驚,那裡面到底記什麼?閻羅王命令打開來,裡面就是皇帝要建三山石橋,那是福州的三座山要大興土木。他勸皇帝這個勞民傷財不要建,他自己很驚訝說到,我建議了,皇帝沒有採信,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閻羅王說到,你這一念是為了天下的蒼生,這個善的力量很大。所以人能為天下著想這是大善,起這樣的心都是難得的善行假如行很多善都是為了自己,這個善也是小的。這個《了凡四訓》的故事提醒我們,這反省自己還從起心動念處,這是根本修。我們常說要修行、修身,修行是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這起心動念就是想法,對事物的判斷、價值觀是看法不能偏頗。因為看法思想指導我們的人生方向,說法、做法都要修正,說法是言,做法是行。

  同樣是明朝還有一個讀書人的事例,也讓我們記憶非常深刻,俞都先生,他十七歲就考上秀才,學問非常好。可是考上秀才以後,就怎麼考都考不上舉人,考不上功名。最後窮困潦倒,生了五個兒子死了四個,一個走丟了,八歲的時候走丟,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只剩一個。在他四十七歲除夕夜的時候,他跟他的太太,跟僅剩的一個女兒坐在一起,覺得人生很淒涼。可是他都想說,他從小就學聖賢書,而且跟朋友聚在一起,要奉行文昌帝君的教誨,都已經做了幾十年,怎麼連命運都改不了?諸位學長,假如今天我們奉行聖賢教誨幾十年,命都改不了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可不可以罵老天爺,天!你怎麼對我這麼不公平。

  所以大家看,假如他念書念了幾十年,遇到不順還是天!那幾十年叫白念了。學問要能夠力行才能受益,聖賢的學問一句話講透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應該去調整,我做了那麼久都沒能夠有福報改命運,我做的是不是有問題?四十七歲的人那是中年,還發現不了問題也很可憐,然後還時時存著怨天尤人的心。念頭都有善惡,怨天尤人是善還是惡?那當然是惡。老天爺時時都在護念蒼生,我們還罵他,那這個罪業很重,一個人對你很好你還怨他,這就很不近人情。從小媽媽拉拔我們長大,我們還怨父母,這是大罪。當然上天有好生之德,還是覺得這俞都先生有善根,因為他對灶神爺特別恭敬。

  所以那天除夕灶神爺就來給他點化,直接點出來他的根本問題,「意惡太重」,念頭惡念太多。「專務虛名」,都是做表面給人家看,內心沒有真正斷惡修善,沒有真正慈悲愛人的心。「滿紙怨尤」,寫昭告上天的文章,統統都是抱怨上天不公平,「瀆陳上帝」,這是對老天爺不恭敬。這麼一講這俞都先生下個念頭是什麼?所以你看人反省容不容易?不容易。他馬上說我都做了那麼多年,怎麼可能都沒有善?諸位學長,你真正要勸一個很好的朋友,得要資料蒐集齊全不然他會辯駁,你不能夠方方面面給他講解清楚,有時候他就不接受了。所以這個灶神爺是有來歷的,全部檔案調查清楚,開始告訴他,你說惜字,你們還拿著有經典的字紙在擦桌子,你都沒有去制止。反而是旁邊有人,你就故意去撿一張紙起來不能污染。然後拿去燒,那做給人家看的,自己在屋裡都不做。

  你說你去放生愛護生命,都是人家說要放了你才跟著去,從來沒有一次是你主動要去的。而且你們家的廚房還常常綁的螃蟹,綁的這些魚蝦,牠們不是生命嗎?你還說要放生、還說有慈悲心。接著說你常常犯口過,你辯才無礙,講起話來旁邊人都好厲害。你當時候愈講愈來勁,心裡面也覺得這個話已經有點刻薄了,又制止不了,可是這個話觸怒天地鬼神,還說要戒口過。還有戒淫,說不貪女色,雖然你沒有犯過邪淫的行為,可是常常看到很漂亮的女子就小鹿亂撞,就有點恍恍惚惚。假如真的有這個誘惑,你能像魯國的柳下惠嗎?你敢說你能像柳下惠坐懷不亂嗎?還說終身沒有邪思、邪念可以對天地鬼神,真是大妄語。這麼一講完了,俞都一看所有的資料都被人家查得這麼清楚,趕緊跪下來對我的事都清楚,一定是尊神,趕緊指導我。所以其實人要反省不容易,有什麼心態?不管讀哪一部經哪一句經文,都拿這句經文來對照自己,才能發現內心深處的習氣。所以改過不容易,沒有這樣的醒覺連知過都難。

  所以孔子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大家記不記得這句話?還沒有講二十一次,正常,不過上兩節課才講改過,「過而不改」,你們要配合一下,上一次才才剛讀過的,「是謂過矣」。這一句話前面夫子是先感嘆了一下,「已矣乎」,已矣乎就是嘆一口氣,夫子講我沒有能看到,見到自己的過而又反省自己過的人,所以這是知過,是見其過內自訟是自己懺悔悔過,懺悔完得要改過。所以改正過失得先看到自己的問題,進而下決心去改。而看得到就已經不容易,所以要下很大的功夫德行才能提升,這個不能僥倖的。

  而俞都先生不知過,也不悔過,談不上改,所以四十七年人生才會潦倒到這樣的情況。後來灶神爺指導他,很具體告訴他「意惡太重」,所以要把「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就是性格很急躁,常常不能包容別人,常常對人發脾氣,褊急念。「高己卑人」,這就是傲慢,覺得自己崇高、優秀然後瞧不起人,高己卑人。「憶往期來」,就是希求未來,翻作白話文叫做白日夢,憶往期來。人很難活在當下,用真誠、用忠心去盡自己的本分跟因緣。人的精力都耗在哪裡?懊惱過去,貪求未來,就不老老實實活在當下,你看這是貪、瞋、傲慢,憶往期來也是貪。「恩讎報復念」,這是跟人對立,而且存心還是比較險惡,想要報仇。所以德行下功夫,首先要放下跟一切人的對立,放下對一切人的成見。人的心地清淨,清淨心才能生智慧,不然都是被這些貪瞋痴慢控制住了。

  這是我們從「天子無戲言」,再反思到,言行的根本還在起心動念,所以「反身」要能反觀到念頭上,善觀己心,這是從根本提升自己的德行。而我們在《群書治要》當中,常常都舉唐太宗的例子,為什麼?因為《群書治要》是唐太宗下令編的,是他每天手不釋卷學的。而更重要的,他能成就「貞觀之治」一定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他才能夠感化臣民。他假如學了不做,人家怎麼佩服他?怎麼天下歸心?所以確實唐太宗是天子無戲言。在貞觀二年唐太宗對著身邊的臣子說到了,他每天上朝要講一句話,一定想這一句話對百姓有沒有利益,假如沒有利益,他不敢多講話。話說多,不如少,多言多敗,話講多了不謹慎會講錯話,甚至得罪人。而且他是一國之君,一言興邦,一言會喪邦,他當然要戰戰兢兢。因為所有的百姓都在看著他,所以他不敢亂講話。

  他的一個臣子杜正倫,杜正倫也管記錄他的生活起居。古代皇帝左史記言,右史記行,還有生活起居也有人記,當皇帝好不好?當皇帝很辛苦。杜正倫看到皇帝唐太宗先生,說到自己一言一行不敢多講,都想著真正跟經典相應,還有利益人的才講。這個臣子順勢而為,馬上說皇帝,對,您現在一講話左史記言,我又兼您的起居記錄,我也不敢不盡心盡力做這個事情。陛下您假如講一句話違背道德了,不只會損害百姓,而且這一句非禮之言,可能讓您千年都得蒙這個羞。所以陛下,你要謹慎謹慎!以前的人很有羞恥心,會想到我不做好,以後我的子孫不就笑話我,以後的人不就看輕我了!都有這樣的志氣,不能羞辱自己,以至於又羞辱自己的父母祖先,不能這麼做。杜正倫順勢而為,皇帝聽了很高興,然後賜給他兩百疋的布匹。這是太宗確實也是很謹慎他的言語。

  故事講完了,大家可不要邊聽邊執著,唐太宗是皇帝,我又不是皇帝。其實我們現在做的事,修養自己的事業,不見得比唐太宗的事業小。我們是要現在把生生世世的煩惱斷除,這一生要契入聖賢的境界,這個事業不小過唐太宗的事業。那對自我的要求要超過唐太宗,有沒有道理?你們好像不怎麼認同。真的要細細思量!好,所以我們《群書治要》選出來的句子,只要我們隨時都回歸到自己心性上的功夫,句句對我們都有利益。

  我們接下來看第二十五句,在第七冊八百九十七頁,我們看到「九守」。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

  【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即心平。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澄水者。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

  我們來看經文上講到的,『神者智之淵也』,這個「神」是精神,是智慧的泉源。我們看一個人精神很清楚、很清朗,他才腦子很清晰,不會胡亂做事情。以我們自身來講,精神不好的時候,會糊裡糊塗的你精神很好的時候,做事很有效率,判斷事情很快。接著說到,『神清則智明』,精神清朗則智慧明晰,『智者心之府也』,智慧是我們心智的表現、展現。『智公即心平』,智慧能夠公正無私,自己內心就可以平和、正直,我們說「無欲則剛」。你有私欲了,這個私欲就會障住你的思想,障住你的內心。所以「智公」,智慧公正內心才會平和不公正就偏心,好惡就很強,怎麼會平和?好惡一強就有喜歡、有討厭對人不公平。對人一不公平,不平則鳴,可能跟人就結怨,就有衝突了,人家內心就會埋怨,因為不公平。所以老祖宗說,平才能安,人心才能安,不然人心會不平。所以這個公正無私的智慧很重要,人處世當中,時時提醒自己不能有私心。私心自己的德行在墮落,私心對團體一定有害處,就不公平,鐵定會有是非,會有埋怨出現!

  『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澄水者,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這裡做了個譬喻,「鑒」就是用水來觀照,來照自己,人不會在流動的水當中觀照自己,因為那個水是動的,你照照不清楚自己的臉。「而鑒於澄水」,而能在非常平靜的水面照清楚自己的臉,這是譬喻什麼?人的心浮躁、欲望很多,心浮氣躁看不清自己的問題。往往心平靜下來,才容易察覺自己念頭跟言行上的過失。當然時時都保持心平、心靜,這是修養,這是個目標,所以要時時提醒自己心要平靜。像我們每天晚上沉澱自己的思緒,反思我這一天有沒有哪些話說錯,哪些事做得不妥當。夜闌人靜自己一沉澱下來怎麼今天都沒發現?現在發現。「鑒於澄水」,平靜的水能照清楚自己,相同的,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就能觀照到自己的問題。所以這裡講到,為什麼可以鑒於澄水,「以其清且靜也」,因為平靜的水清澈又寧靜。「故」,所以從這裡讓我們去體會,一個人精神清朗,心情很平和,這個時候,他的心就能照清楚所有的人事物、所發生的事情。所以「乃能形物之情」,這「情」是指事物的真相就看得清楚了。

  所以有一句格言說到,「以鏡自照見形容,以心自照見吉凶」。看到自己的面容形體,以自己清淨的心來觀照自己見吉凶,可能大家對心平靜、清淨比較抽象。其實人心要清淨不容易,比方有一個寓言說到,小偷他大白天去一個大戶人家偷金子,他也是有天分,居然能找到人家放金子的地方,給人家拿起來他很高興,正要離開。因為是大白天又是大戶人家,那幾百個人住著,哪可能說他偷東西不被發現的?當場逮個正著,送到縣太爺那裡去。結果縣太爺一了解案情,奇怪了,這個賊怎麼大白天作案?就問他了,你大白天作案怎麼可能不被發現,你沒看到旁邊很多人嗎?這個賊對著縣太爺說,有嗎?有嗎?我只看到金子而已,有人嗎?這個故事我們冷靜想想,人的心只要有一個執著點,他就一直盯著它看,就被它染著,心不平。

  比方媽媽、爸爸很在乎孩子的成績,他就只盯到那個成績,其他的什麼都看不到,「反正你就是把書給我讀好就好了」。然後常常在那裡我這個兒子真不爭氣。旁邊人跟他說,你兒子挺仁慈的,挺有孝心的。有嗎?都沒有!他看不到。這樣當我們只看到成績,都不會去欣賞孩子的好,慢慢的他就沒有信心,慢慢的他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了。你看人的心一執著、一不平、一挑毛病看不清楚別人,也看不清楚自己。

  有一個太太很有意思,她跟我交談的時候,因為她到廬江聽課,我舉了個例子,我說夫妻白頭偕老的一句真言,是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她說她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她的腦海裡馬上浮出一句話沒有優點。然後她浮出來的時候,我剛好講了一個事例,就是我到珠海去的時候,我講這一句真言,突然有一個太太舉手,然後站起來說,沒有優點。我一講,跟她想的一樣。後來就建議妳回去拿一張紙,寫出妳先生的優點跟妳先生的缺點,妳客觀冷靜的來看一看。她回去她說她寫她先生的缺點,寫了一條,哪一條?錢賺得太少,這個算缺點嗎?您看她有一個執著點、一個不平,就嫌她先生賺的錢太少,就只看到金子,其他都看不到。你說人腦子清楚嗎?「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你有情緒了,怎麼會正?「心有所憂患,不得其正」,為什麼會憂患?我先生賺錢少,我兒子讀書不名列前茅,我多沒面子。她有擔心了心就不正,心就不平,很多事都是情緒在應對,愈搞愈糟。

  所以我們今天要神清意平,首先要格物,得要貪瞋痴慢這些習氣要去除掉,不然這個心就跟流水一樣,每天驚濤駭浪,都沒靜下來。然後我們還怪一大堆,都是他害的,都是這件事造成的。諸位學長,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們自己的心動,妄心動了、習氣動了才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反身」一開始,「立德之本」,你們沒反應,你們都是打算待會那半個小時才背嗎?「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右正,左右正而後朝廷正,朝廷正而後國家正,國家正而後天下正」。我挺感動的,你們都看著我,沒有看書。所以人想要看清人生所發生的事情,首先還得要先看清自己,這個心還得清淨平等才行。當然我們在修養自己德行的過程當中,也要性命雙修,自己的身體也要照顧好。您看一開始說「神者智之淵也」,你的精神要好,你不能每天精神很萎靡,身體又一大堆病,這個會拖累你心靈的狀態就不好。我們還得要靠強健的身體來提升自己的靈性,借假修真。

  所以在康熙《庭訓格言》當中有一段話很好,「寡思慮,可以養神寡嗜欲,可以養精寡言語,可以養氣」。人精氣神足,身體就好,時時精神抖擻,所謂「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一個人氣很足他不用吃什麼飯,一天吃一餐就夠了「神滿」,精神非常好,「不思睡」,人休息是沒精神要充電,精神好到一天睡很少。這個提醒我們不要胡思亂想,要耗能量的,人體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都是耗在念頭上,你不胡思亂想,心很清靜這個神滿。寡思慮很重要,不要胡思亂想,有時間讀經、聽經多好,正念分明不胡思亂想。嗜欲就是愛好、欲望,要淡,欲望太重這對身體的消耗非常大,縱欲身體一定垮。我們看到現在人的文明病愈來愈多,什麼腎有問題、糖尿病,都跟縱欲很有關係,不懂得節制,清心寡欲身體就好。再來要養氣,每天不要講太多話,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好,話太多不行的,該講的時候要講,時機不夠不要變囉嗦,還給人家嫌就不好了。而且無益的言語,一句都不說,為什麼?對人無益,對自己又耗氣。「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氣衰,開口神氣散」,這些都是古人留給我們很好的教誨。其實人欲望一多,每天就想著我想吃那個、我想穿那個、我想玩那個,你整個思慮全部都被這些欲望給障住,怎麼還會有智慧、還會有精神?

  我們接著來看二十六句,在第九冊一千一百三十頁。我們看經句,我們一起念一遍

  【明主者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我們看這一段,也是在彰顯一個明王、聖王他的心境,他處在一國之君的位置,他有三件恐懼、惶恐的事情,這恐裡面也包含了戰戰兢兢,很謹慎來面對這三個情況。第一,處在一個國家最尊貴的位置,很擔心不能了解到自己的過失。我們看他身為一國之君,他的存心是要來愛護人民,我們說天子、天子這代替上天愛護子民,不然他就有愧於天子的稱號。上天有好生之德,那當然國君的本分就是愛護老百姓。可是假如不能聞到自己的過失,那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在傷害老百姓,這不是他願意看到的。所以人能時時誠惶誠恐,都是因為他不忘初心,他在扮演每個角色他很清楚,他自始至終,都不忘了他為人君的目的、初心在哪裡。而且他的地位這麼高很有威嚴,臣民跟他講話壓力大不大?挺大的。所以跟他講話,壓力很大,假如他又喜歡聽好聽的,人家就更不敢講,忠臣不敢講,奸臣就拼命講,就阿諛諂媚。

  而要時時照顧好老百姓,就要了解很多實際情況,他才能適時的調整很多政策來利益人民假如實際都不了解,他的決策鐵定很難利益到老百姓。所以要明察暗訪,要聽到真實情況、聽到真話才行。要做一件好事不容易,比方我們在學校教書,上課了站上講台喀喀喀講完,下課沒事,沒我的工作了,這樣對不對?不對。「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有,我講了五倫八德。講了,人家有聽沒有懂,要了解實際情況,不然我們還是本分沒有盡好。再來,解惑,他內心有什麼對人生的疑惑,我們也要看到他的需要,趕緊去幫助他解這些疑惑。這些不了解實際情況,怎麼扮演好一個老師的角色?所以當老師的慢慢還要提高一個功夫,就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他有沒有疑問。真的,在上面講一堂課,講講講看他的表情不對勁,頻率沒有接上。一下課來來來,散步一下、散步一下,然後一聊最近心裡有事,所以有聽沒有入。或者是在聽的時候,邊聽邊想不通,那個表情都不一樣的,我們要會觀察判斷,找他散步,找他吃飯。所以改天我找大家吃飯,你們不要害怕,可能我們可以交流交流,我其實滿仁慈的,你們不要太害怕。

  所以這個一開始說,『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沒有被「尊位」所污染,沒有因為有這麼高的位置而傲慢、而奢侈、而墮落了,沒有,戰戰兢兢守好他的本分職責,這個很可貴。接著第二個惶恐,『二曰,得意而恐驕』,志得意滿,慢慢的伏不住自己的傲慢,開始非常驕傲、猖狂。《禮記》開篇是「曲禮」,我們道德修養,都要落在生活的這些禮節、這些禮教當中,為什麼?修養自己的身心,修養自己的德行。什麼時候修養?一切時一切處!修行沒有小事,這個心態不對就墮落了。所以生活的這些規定都是提醒我們要隨順性德,隨時都在提升自己。

  「曲禮」一開始講的,「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所以不可以傲慢,不可以志得意滿,不可以縱欲這些提醒。而為什麼聖明的領導者,他非常惶恐會驕傲,因為傲慢的習氣要伏住真的不容易。您看,人年紀大的時候,一開口就是自己的豐功偉業,你說這個,我很不簡單,我很不容易。這個也是慢!可是要調伏不容易,因為這種習氣,它什麼時候染污我們,我們不知道。諸位學長,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傲慢的,你知道嗎?西元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不知道就有了。請問大家貪吃是西元哪一年?都不知道!這些習氣真的都上來了。人沒有高度的警覺性,要不染著,談何容易?

  秦國有一個臣子叫魏冉,他跟一位很有德行的人魏牟是好朋友,魏冉是秦國的臣子,他們相聚之後,緣聚緣散,魏牟要辭別魏冉。要辭行的時候,魏冉就問魏牟先生,您要離去了,還有沒有什麼好的教誨要提醒我?魏牟馬上說,幸好你提醒我,我有一段話要告訴你,跟你共勉。他說到當官,因為他是秦國的官員,「官不與勢期」,官位沒有跟權位相約定好,「而勢自至矣」,而勢自己就來了。一個人的權勢,「勢不與富期,而富自至矣」,權勢沒有跟富約定好,你有權勢了財富也來了。「富不與貴期,而貴自至矣」,你有錢了,慢慢的身分就高貴,大家看現在企業家有錢,他捐錢做好事,這個貴就來了。「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矣」,一個人一富貴開始不可一世,驕傲上身了。

  「驕不與罪期,而罪自至矣」,他一驕傲,行為就放縱,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大家注意看現在很多企業界、還有政府界的人,有沒有富貴?有!最後?貪贓枉法,很多貪官那個床底下全部都是錢。我感覺他真是自找罪受,一大筆錢放在你的床底下,你每天睡得好?這個我不相信,每天不就害怕東窗事發?那叫小人冤枉作小人,不明理。本來是自己的福氣,最後是造孽,還觸犯法網,甚至後半輩子在監獄度過,有的還被槍斃。假如能夠真正盡本分守法,那些富貴還是你的,所以貴之後驕,驕之後這個罪就招感來了。「罪不與死期,而死自至矣」。大家看,您看這個事物的發展,有時候一不注意一失足成千古恨,那習氣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染上來。

  而一來人這個傲慢要不起,自己要有很高的覺照能力,時時提醒自己不敢鬆懈。我們想想,人什麼時候容易傲慢?長得漂亮會傲慢,長得比人家高會傲慢,長的雙眼皮也會傲慢,學歷比人家高會傲慢,開的車比人家大會傲慢,你看這個傲慢你一不小心它就上來了。所以能夠自卑而尊人,時時看到自己不足,都看到別人的好,才能不傲慢,自卑而尊人是恭敬的落實。自身的覺照力之外,還有身邊長輩親人的護念很重要。你看我們說妻賢夫禍少,妻子賢德,可能在她先生有一些不好的態度、念頭起來的時候,太太馬上很善巧的提醒,他就不會犯那個過失。以至於他的父母,假如是非常有智慧明白人,那他也會適時的提醒他的孩子不能傲慢。

  在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宋朝之前是唐結束了,有很長一段的動亂,叫梁唐晉漢周。而這些動亂都是因為每一個朝代它的君主,一當了君主就非常的驕傲自滿,所以沒多久,二、三十年國家就亡了。就連續五代都是這樣,根本就是變成鬧劇一場,這國家就沒了。梁唐晉漢周,周朝之後,接著是宋,趙匡胤當皇帝了,登基那一天,文武百官都來祝賀,很高興。皇帝的母親杜氏,杜太后參加這個登基典禮,從頭到尾都沒有笑,臉色很嚴肅。最後有一些臣子看了怪怪的,就趨向前去問太后,說太后,母以子貴,你的兒子今天當上天子、皇帝,您應該很高興,怎麼您今天一點笑容都沒有?我相信趙匡胤先生他也看到了,今天我媽媽怎麼這麼嚴肅?接著杜太后就說,沒什麼好高興的,今天我兒子當天子,他能夠依循古聖先王來治理,那不會被推翻。假如不依循這些榜樣教誨,到時候我們想當個平民老百姓的機會都沒有,到時候可能就被人家推翻、被人家殺戮了。

  大家想一想,趙匡胤那天當皇帝,本來是很高興,馬上母親講的這段話,相信對他的內心很震撼。你要好好當,不然你的子孫被人家殺戮!請問大家,趙匡胤會記多久?一輩子。而且這個故事,會在他趙家一代一代傳下去,她這個太后母親的榜樣非常好。所以每一個人他在面對人生的因緣,假如一開始身邊就有長者、就有好朋友給他最重要的提醒,這對他的人生是非常關鍵的。比方我們的晚輩他要去念大學,這個時候我們當長輩的人,可以非常懇切的告訴他,這個社會、家庭栽培你到去念大學,很不容易。你的父母、國家社會花了多少的心血,你要認真學好智慧、德行,學好本事,才能出來利益社會,報答你父母跟政府的恩德。慎於開始!

  包含新婚的夫妻,結婚當天行傳統的婚禮,他就知道從那天開始他要承先啟後,整個家族德行的承傳落在他的肩上,他要把這個家管好、經營好。因為結婚當天這所有的禮儀都能教化他的心靈,包含夫妻喝交杯酒,當下提醒自己,夫妻從此同甘共苦、不分彼此。您看,我們老祖宗很懂得慎於開始,他結婚、他當皇帝、他成年了,都要抓住那個最開始的時機點,把最重要的心態深植在他的內心裡面。舉一要反三,今天你的兒子要到小學教書,你當爸爸媽媽的要不要抓住他當老師的第一天,給他一段話勉勵他?要盡當老師的本分。所以諸位學長,我們當時候學過「學記」跟「師說」,就派上用場了有沒有?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你兒子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順便告訴他,「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現在社會、家庭的問題都要透過教育人心轉變,才能解決,才能改善。所以你現在這個行業,是所有行業裡面最重要的,你要盡心盡力對得起政府,對得起祖先,光宗耀祖做好一個老師。所以古人都能抓住這些最重要的教育機會。

  我們從剛剛杜太后對她皇帝兒子的教育,看到一個母親的良苦用心。很多人的人生當中,也會遇到一些貴人,而這些貴人很正直,都會提醒我們最重要的一些關鍵問題。在春秋時候,孫叔敖他當上了宰相,是楚國的宰相,很多的大臣都去祝福他,給他道賀。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做的衣服,戴了一個白色的帽子,就到了孫叔敖家裡。戴白帽、穿粗衣,在那個時代是辦喪事的時候穿的,人家當宰相,這個老人穿喪服去了。諸位學長,假如你今天上任當宰相,然後有一個老人穿著喪服來,你會怎麼樣?孫叔敖成為名相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真的非常謙卑,而且又有貴人提醒。他一看到這個老人馬上誠惶誠恐,沒有生氣,對著老人講,長者,君王不知道我很差勁,還用我,您今天來一定是有什麼話要跟我講,請您指教。長者接著說,你今天身分高貴而對人驕傲,老百姓會遺棄你你的官位很高,卻擅用職權,那國君會捨棄你。你今天薪水多了還不知足,還要貪污,那你的禍患就要來了,講了這三點提醒他。

  「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您看當領導者「得意而恐驕」,得意就容易驕傲起來。所以老者先點的就是不能傲慢、不能擅權,再來不能貪婪。孫叔敖聽到這裡,不只沒有生氣,馬上對老者講「敬受命」,恭恭敬敬接受你的教誨。「願聞餘教」,請您把道理接著給我講,可能這位老者心裡面會浮現一句話說,「孺子可教也」。這個老人、有智慧的人他也探一探你的態度,先講前半句、前半段,看你不能接受算了,不要跟你結怨。而看態度這麼好接著講,「位已高而意益下」,位置很高,但態度非常謙下、謙卑,這是意益下。再來,祿位多了反而謹慎不敢貪取官位大了,心愈細膩,怕做錯事情,「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你能守住這三個精神,就能讓楚國大治了。

  果然孫叔敖接受了老者的教誨,奉行它,很快的楚國的政治就辦得很好。孫叔敖因為他是一國的宰相,這些長者他們都愛護自己的國家,掌握了這個機會提醒宰相,這個老人的精神值得我們佩服。有時候這個時代,我們都怕得罪人,該講話都沒講,這個時機一錯過,可能毀了這個人,甚至於他又升任重要職位,那毀的人就更多!所以《弟子規》提醒我們,「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適時的提醒、勸導身邊有緣的人,也是我們應該盡的本分。好,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