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10/10/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22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們上一節課談到的經句,是進入《太上感應篇》當中怎麼樣修善積德的這段經文,第三段。開頭就說,「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像《論語》當中,有經句講到「見善如不及」,看到好的榜樣,「縱去遠,以漸躋」,趕緊效法他,這是「則進」。「非道則退」,「見不善如探湯」,看到不善的行為或者是自己的念頭、言行不對,就像用手去摸滾燙的湯一樣,馬上就趕緊怎麼樣?縮回來,不讓這個錯誤的念頭、言行繼續錯下去,「非道則退」,趕緊懸崖勒馬,不然一失足成千古恨,要趕緊退回來。這個是對自己要趕盡殺絕,不可以有絲毫的苟且、放縱。這個心境要是這麼樣的謹慎。

  這一句其實也是所有行善積德的總綱,用這句話來概括。下面的經句,就是一些生活當中、處事當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具體德行的說明。我們上一次也提到這個「是道」,儒家的道、道家的道、佛家的道,事實上它們都是相通的。我們說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跟佛家的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相呼應的,道家《太上感應篇》所有的教誨絕對不離這個五常。包含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儒家也有三寶「君親師」。「君親師」是道:「君」,以身作則,不要求別人,我們先要求自己;「親」是愛心;「師」是能夠循循善誘、有教無類、長善救失。一個人處世常常都有君親師的心境,扮演哪一個角色,都能把這個本分做好。佛家的三寶:覺、正、淨。道家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我們看,「慈」仁慈是不是跟五常相應?勤儉,「儉」就跟禮相應,禮是做人處事的分寸。一個人奢侈了,他就是失了分寸,所以奢侈也是不守禮,不守做人處事的原則。在《論語》當中也講到,「禮,與其奢也,寧儉」,所以奢侈是非禮,勤儉才是守禮。但是假如勤儉了又變得很吝嗇,那這個又過了。所以勤儉是不糟蹋東西,但對人還是有愛心、是慷慨的。「不敢為天下先」,這個就是謙退,其實也是懂得禮讓、懂得謙讓。

  這些教誨其實都不離五戒、五常。所以我們能掌握儒道釋修學的這些最重要的教誨綱領,就能時時觀照我們有沒有在道中。不能修行修到最後,自己有沒有在道中、有沒有在進步都糊裡糊塗,那就被自己給賣了。總要修個明明白白。師父常說,修行是要當個明白人。所以我們每天讀誦《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就是以儒道釋最重要的教誨綱領,來觀照我們有沒有在道中。《十善業道經》,師長有一個節要,六百多字,很好受持。每天把這三個根能念一遍,能觀照自己這一天的言行。觀照成熟了,遇到境界,馬上不好的念頭起來就能轉念,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提起正念就是「進」;邪念能轉就是「退」。所以這個「進退」,說到根本上還在念頭上面。

  在宋朝,我們很熟悉的一位聖賢人趙閱道先生,他後來被封為趙清獻公。他是每一天都焚香告帝,我今天做了哪一些事情,跟上天報告。不符合聖賢教誨的,他不敢做。因為每天都要昭告上帝,做了不該做的非常的慚愧、無地自容。古人修學都要有這種態度。那我們學不學?每天念「三個根」的時候,就像趙閱道先生焚香告帝一樣檢討我們自己的過失。

  子路剛好有一次照顧夫子,夫子生病了。子路就說,我趕緊向上天禱告、祈福。孔子說,我祈禱很久了,不是現在才祈禱。夫子那個意思就是說,你要依照上天的教誨來處事,你隨時都是在祈福、在祈禱,不是到了劫難現前的時候才在那裡求,有時候都已經為時已晚。其實我們可以感覺到,現在的人反應都比較遲鈍,身體都差到不行了才開始要保養,或者是已經惡貫滿盈才開始要懺悔,往往都來不及。甚至我們修行人,等身體衰弱了才要來精進,都很辛苦。「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今天早聞聖教,假如還因循苟且,說坦白話,比沒有學的人還要加一條罪,懂了還不做叫明知故犯。懂了,人家還說,那個是學聖賢的,那是佛弟子。我們還有個假名,叫名不副實。所以不可玩弄佛法、消遣佛法,這對我們來講要時時提醒自己。

  管寧先生在三國時代,他的修養也非常好。他有一次坐船過海時遇到很大的風浪,看到海上的漁船統統在呼天搶地,因為可能海水都要滅頂了。所以其他船上的人都當下開始在那裡懺罪,祈求上天饒恕。所以當下所有船上的人都在那裡懺悔,希望能饒恕。當下這個管寧非常冷靜,他面對劫難來的時候處之泰然:假如我是該受這個罰,那我也不惶恐。可是管寧說道,這一次假如逃不過,那可能是因為,我這一輩子有一次起床沒有戴好帽子,三次睡得太晚,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可能就是這幾次的關係。大家注意,管寧一輩子就只有犯這些過失。我們看到這樣的行持,自己一天犯的過失就超過他一輩子犯的過失了。結果所有的船都沉了,只有他的船沒有沉。共業當中有別業,人家真正是「是道則進」。

  所以這一些聖賢的風範,確實我們能接觸到要效法,不能糟蹋他們給我們的示範、表演。剛剛講到這一句「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是總綱,接著是怎麼樣修善積德,詳細的說明,所以下一句講到: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要修善積德,這個在佛家講叫「修行」。既然是修行,最重要的是要從根本修。儒家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什麼是根本?心地是根本。我們前面講到的,袁了凡先生、俞都先生,他們都是讀書人,懂的道理都不少,命運沒有改變,甚至是像俞公命運愈來愈差。這都是因為沒有抓到根本。俞都每年寫黃疏向上天彙報:我做了這麼多善事,怎麼愈來愈窮困潦倒?後來灶神給他一分析,「意惡太重,專務虛名」,而且「滿紙怨尤」,他心地上不知道每天造多少惡。

  所以《太上感應篇》,具體修善積德一開始就提醒我們從心地上下功夫,而且是從真誠下手。『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真誠的存心才能不欺、不邪。所以我們每一句經句都從心地上去下功夫。從字面上看,『不履邪徑』這個「履」,是你腳步在走這條路,所以就是我們人絕不可走邪道,這是從字面上、相上是這麼講。但從心地上講,這個「履」就延伸到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包含在這個「履」。「邪徑」就代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絕對不能落到邪念、邪言、邪行上面。「邪徑」就包含了念頭、言行都不能邪。

  『不欺暗室』,這個「欺」就是明知故犯。今天我們不懂道理做錯了,那不是「欺」,「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所以這個「欺」是「有心非」。我們說不知者不是很嚴重的罪過,他是一個過失而已。但是假如懂了之後還照犯,那這就不妥當了。而「暗室」就是人家看不到的地方。所以等於是說,我們處世要言行一致,有人的地方、沒有人的地方都要一致,這叫慎獨的功夫。修行真的用功都要在這些境界當中。時時一個人都覺得好像十個眼睛在看他,叫「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他就不會放縱。就像我們前面談到的第二大段都是在提醒我們,「舉頭三尺有神明」,人這樣才能夠戰兢惕厲、不會放縱習氣,不然習氣實在是很難控制。

  有一段格言對這兩句經句是很好的詮釋。第一句講到,「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也」,這個就是身口意都不妄動,都提起正念、提起觀照,「君子所以存誠也」。「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也」,人有不欺己、不欺人、不欺天的態度,他時時刻刻都能依教去奉行,不會有違反這些做人規矩的時候。

  古代讀書人特別重視這個慎獨的功夫。我們很熟悉的,在漢朝有個讀書人叫楊震,他提拔的一個讀書人王密,後來拿了黃金去找他、要送給他,他並沒有接受,然後提醒王密,我是因為覺得你還在學業上、德行上很下功夫,我是信任你,你怎麼不信任我,竟然拿黃金來賄賂我?結果王密就說,反正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沒人知道?

  人家楊震他不一定知道佛法上的道理,他都能夠這麼樣的去慎獨,我們已經學了大乘佛法,了解的是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應該我們的慎獨功夫要比他們高才對。比方師父講《妄盡還源觀》,每一個人起一個念頭不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已,而是周遍法界。尤其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蓮池海會眾菩薩他們的能力很高,這個宇宙任何一個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

  所以師父說,他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寒毛直豎!戒慎恐懼。諸位同仁,我剛剛講到這裡,大家寒毛有沒有豎起來,都沒豎?所以就看到我們跟師父差距很大。沒關係,豎不起來沒關係,多聽幾次就豎起來了。善根福德不夠不怕,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薰到讓他時時都能提起這樣的觀照就對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就會了,我們一百次,人家十次能會,沒關係,我們一千次。有這樣的決心,潛能都能夠激發出來。但這聖賢人還有師父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要效法。

  今天我們修學念佛法門,應該提醒我們自己處事待人接物是落實《無量壽經》,學這個法門就要依這一部經典。師父講《無量壽經》,要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人生的劇本。這一段大家聽過沒有?很多人沒反應。你剛剛已經聽過了,我剛剛已經把師父講的話重複一遍了。怎麼修行?《無量壽經》當中說的,「若曹作善,云何第一?」要積德累功,第一件事要怎麼做?「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端」就是端正,跟這個「不履邪徑」一樣,就是完全的把它轉過來,由邪轉成正的。昨天,李越老師跟大家提到的頭髮、衣服、穿鞋要整齊,這都是落實《無量壽經》,「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所以經典在哪?就在當下的生活。人要時時做到俗話常講的要「堂堂正正」、不邪。

  我們看到,「不履邪徑,不欺暗室」都是讓我們在惡念、惡行很細微的時候,就懂得趕緊把它斬斷,叫「防微杜漸」。現在的人是養成壞習慣了才想改,就很不容易。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修行人,他也很想提升,但是進進退退,都是因為習氣養成了才想對治,難度就高。

  所以有一個沙彌修得很好,八歲就有神通道力,他就飛進王宮裡面。結果皇后迎接他,他才八歲、長得很莊嚴,皇后張開手就要去抱他。沙彌馬上一退說,王后且慢,這個行為不大妥當。王后講了,你八歲就跟我的孩子一樣,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大家想,有沒有道理?大家注意,現在很多話聽起來都有點道理,但你細細用經典去思考,沒有道理。所以我們不能聽誰講的,皈依佛門,就要聽佛講的,不聽任何其他外道什麼說法,「依法不依人」。不然大家去試試看,你一個問題問五個人,五個人的講法都不一樣。聽誰的?聽佛的,還有聽師父的。一個人還沒成就根本智以前,不能去聽其他太多人的說法,成就根本智才能夠去廣學多聞。所以善財童子是在文殊菩薩成就根本智之後,才出去五十三參。我們現在根基不牢,到處問這個、問那個,整個頭腦都搞亂了。

  這個沙彌就對王后講,王后,妳所說的,在人情上講是講得通,但是,在修學上要很冷靜一個態度,就是要防微杜漸。一星之火,都可以把整個森林給燒掉,可是它一開始是什麼?就是一個火苗而已。滴水也可以穿透泰山之石。不在這些細微處去謹慎的話,那要想提升自己的境界、要想消災免禍就不容易。我們冷靜看,現在的社會風氣偏頗得很厲害,它是因為多久的時間造成的?那絕對不是三天、五天,甚至是幾代人都察覺不到問題才造成這個樣子。

  你說現在很多父母說,小孩有小孩的想法了,我們管不了。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告訴大家,這句話不知道多少人講過。聽起來,很多人還說,是、是。「是」也不能講,「是」講了叫造口業,為什麼?你說是、是,那你就是對錯誤的說法認同了,這個叫共業。為什麼價值觀會偏頗這麼多?在其中的人思想都不正、都沒分辨出來,才愈偏愈大。「養不教,父之過」,哪有什麼「小孩都有想法了,我們管不了」?「教不嚴,師之惰」,父母、老師有責任,哪有一句話就把責任全部都推掉!

  所以,這個八歲的妙顏沙彌,他這一個示現就給我們很重要的提示。縱使他能如如不動,請問一般的人做得到嗎?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不是我想怎樣、我想怎樣,他所做的一切是給世間人當榜樣的,是契所有世間人的根基的。你說世間人現在根本抵不了誘惑,他還去帶頭,「沒事,到妓院去修行」,那所有的人一看到,「你看,妓院也可以修行」,全部都跟去了,兵敗如山倒。這個時候真有智慧的人修行,一定是「鬥鬧場,絕勿近」、「非聖書,屏勿視」。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沒有「我」,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且現在的人疑心特別重,特別容易懷疑,縱使自己能如如不動,都要能避眾人的嫌疑。大家想一想,今天一個女子抱了一下出家人,看到的人會怎麼想?「哎喲!」對,人家在懷疑了。所以我們剛好這幾天到香港給師父開車門,男眾開車門。這個都是在避嫌。包含我記得有一次,日本江本勝博士非常佩服師父,剛好訪談完師父要離開的時候,他自然的情感的流露,就抱了師父一下。師父恆順眾生,就給他抱了一下。結果緊接著一個女子過來要抱師父,當下護法馬上制止。所以你看,這個都是要避嫌的,都是念念為眾生的道業著想,不能讓他起懷疑、喪失信心。

  今天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