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22/7/5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3-0021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首先向大家致歉,我們課程停了好幾次。我們這一次《無量壽經》的研討,著重將經文、將師長的開解教誨能夠落實在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因為修學要能提升,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叫解行相應。《弟子規》裡面有提醒我們,「不力行」,就是沒有行,「但學文」,有解,「長浮華,成何人」。用佛門祖師的教導就是「有解無行,增長邪見」。祖師這些話我們都不能含糊,這些過來人的話我們一不重視、忽略了,有這麼嚴重嗎?就會僥倖了,很可能就落到修行的誤區去了。

  儒家對這一點也很提醒,「君子居易以俟命」。居易以俟命,他是能夠安住當下,依教奉行,這是居易以俟命,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現在經濟不寬裕,他還是能安住,他不會去貪求富貴。安住當下,不挑境界,才能解行相應。人一挑境界,不能接受現在的人事,他煩惱就很多,不要說去落實經教。所以儒家是大乘佛法的基礎,這不能忽略了。

  佛門有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句提醒重不重要?這句提醒不重視,不只成不了佛弟子,可能變魔弟子。為什麼?因為我們修學沒有基礎會修出很多狀況,而且這些狀況出現的時候社會大眾理解不了,佛弟子都修成這樣了,佛法不能修。那我們不是佛弟子,變成魔弟子了,為什麼?障礙佛法了,人家望之卻步。

  在我們歐美修學這一點很重要,我們離開神州大地,神州大地是漢文化。萬法因緣生,我們得要會觀察因緣。大乘佛法傳到東土神州大地,當時候還有小乘兩個宗派、大乘八個宗派,結果後來兩個小乘宗派沒落了,不需要了,被儒道取代了。而且我們看儒道的胸襟不輸給小乘人,我們看儒家,「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他以天下蒼生為懷;小乘人有時候想著我清淨寂滅就好了,這眾生挺煩的,他還不一定主動幫忙眾生。說實在的,我們可能都有小乘的習氣,比方說幫哪一個人幫得有點「哎呀,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可能小乘習氣就又冒出來了。

  我們在神州大地的大乘佛法奠基在儒道的基礎,現在我們想一想自己也好、下一代也好,有沒有儒道的基礎?有基礎,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根不深,風一吹,風有八風,「利衰毀譽」,毀,毀謗我們,就氣了三天睡不好覺了;譽,讚歎,高興好幾天都飄起來了。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根基不牢風一吹連根拔起。

  佛家講面對境界要清楚,佛是覺。我們眼前面對大乘學習的因緣,我們自己有沒有觀察到大乘的學人要怎麼成就,古代是怎麼成就的,他的因緣狀況是怎麼樣,我們現在跟他們有什麼因緣上的差別沒有,我們要注意到哪些差異、哪一些要補強的地方,這都要自己觀察的。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儒道的基礎,它跟大乘的心量相應。剛剛舉儒家,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我們問一下自己,現在起心動念有沒有把地球的蒼生放在心上?洗個手,不要浪費資源;起個念頭,有沒有為整個環境著想、地球人著想?這都要自己勘驗的。佛門修學第一關,打破自欺一關,我相上在學大乘佛法,但佛法重實質,我的心跟大乘佛法相不相應,不相應學不成,結個緣而已。老子《道德經》,「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其實我們一起學習,第二品上一次跟大家研討告一段落,今天要進入第三品了。「德遵普賢第二」,「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在這幾個禮拜接觸一切人、事,我們有沒有提起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興大悲,愍有情」,我們面對家人、朋友、有緣的人,我們有設身處地憐憫了嗎?這都要自己檢查的,假如沒有,我們剛剛講的這個重點,修學解行相應才能提升;解行不相應,不只不能提升,會退墮的。修行得要很慎重、認真,祖師這些提醒不能含糊。《弟子規》也不可以小看,這些叮嚀跟大乘經完全相應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

  我們現在研討重點不在二十九集要到猴年馬月才能研討完,感覺這不是重點。當然也不能講太長,不然大家心臟病都發了就不好了,所以我會快馬加鞭,加快一下速度。重點應該要擺在,我們研討了兩品,這些經句有沒有用在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有解無行,增長邪見。

  《弟子規》另外講的,「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這叫「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任己見,他做事情沒有時時提醒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做著做著主觀意識愈來愈強、經驗主義愈來愈強,誰也講不過他,任己見,昧理真。

  這些都是祖師給我們的提醒,包含剛剛跟大家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善於去觀察祖師的教誨的就會感受到,比方以淨土宗來講,已經有十三祖,我們觀察一下,每個祖師他教化的側重點一不一樣?他們叫應機說法。尤其到了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強調的還被佛門批評,他流通量最大的書不是佛經,批評的人看懂不懂?到了李炳老、到了師父上人,批評更嚴重,但他們沒體會到那都是悲智雙運,智慧洞察眾生的根性,現在得從做人開始,得從敦倫盡分開始,不能學高了。印祖推《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彙編》。真正有去看過《彙編》,一定會注意到一個重點,忠孝友悌,忠孝兩個字,《太上感應篇》多少個字?二三千字有,可是忠孝兩個字的註解佔了多少?佔了好大一部分。

  後來看到《格言聯璧》有一段話,這段話很有味道,可以註解佛門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理念,就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其實這一點不容易突破。以成德個人來講,我從小就在大都市成長,競爭的環境很容易做表面功夫,到學校去,在老師面前是一套,老師背後一套;出來做事業了,客戶面前一套,客戶離開了又另一套。不知不覺習慣做表面功夫,要把這個轉過來,首先自己得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自己這種表面、分別、好惡、愛憎厲害,像《弟子規》說的「勿諂富,勿驕貧」,自己成長過程中在人事境緣裡面,這些分別執著都形成了。不能諂富、不能驕貧,平等恭敬。我們還沒學佛以前很可能這些都養成了,大家要了解,染污很快,要把染污去掉不下功夫是不行的。一滴墨汁滴進去清水,不到一秒鐘,咚就下去了,要再把這一滴墨汁請出來,那得要用慮紙,小心翼翼,要花幾十倍的時間都不止。人真正看清楚了,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那就體會為什麼孟母要三遷,她花那麼大的勁幹啥?她看得清楚,染污太容易了。

  所以真正自愛的人,自愛是菩提心。這不是我講的,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到了,「尊重己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這篇文章要常常讀。三輩往生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祖師很慈悲,憐憫我們菩提心發不出來,所以他這篇教誨能讓我們的菩提心發出來,所以叫「勸發菩提心文」。裡面這個尊重己靈,尊重自己本有的佛性,有志氣,我這一生要讓它恢復。佛已經成佛了,釋迦牟尼佛成佛,阿彌陀佛成佛了,「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了凡四訓》這段話讓我們的羞恥心提起來了。

  有這分尊重自己佛性的心,就不願意自己受染污,希望自己愈來愈清淨、愈來愈平等、愈來愈覺悟。「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也是我們自己佛性的別號,要讓它恢復。真的有這樣的一種志氣,「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這是尊重己靈。要護念自己,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這是自愛的表現。自愛不是掛在嘴上,要有具體的行為。理事不二,理事圓融,尊重己靈是個理,呈現在哪?呈現在不染污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呈現在勇猛精進,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不然尊重己靈在哪?我們看佛法每一句理都要把它落在事上,叫不二法門。理事不二,理跟事一分開了,那入不了佛法。學了一大堆道理,統統接不了地氣,這很危險,會變成學問家,但是一回到家連太太都瞧不起,講的一套一套的,脾氣那麼大、習氣那麼重,誰服?

  剛剛也跟大家有提到,我們表不了法,那不是佛弟子,變魔弟子,每天在破壞佛門的形象。我們要冷靜,我們不學小乘,結果學的大乘,甚至學密,老法師有講,密法,大乘佛法的研究所。一下就跳研究所,那可能不是一般人。還是要基礎,直接跳研究所的有,不多,我們得掂量掂量自己的程度。不然這樣學下去,我剛好遇到我們同修,他就說了,他學的都是大乘這些很深奧的經教,還可以跟人家分享,但是自己夫妻關係搞得很糟,後來新進要學的人看到他的夫妻關係說,我的夫妻關係還比你好太多了,假如學了之後變成你這樣,我看我不學了。結果不只一個人退出,同期來的人發現這個現象都不敢學了。所以祖師留這一句「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句話也不可以滑過去。

  不二重要,理事不二,解行不二。不二就是讓我們在學當中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著相,放下做表面功夫。這句「重實質不重形式」就是提醒我們不能做表面,也不能看表面,看表面都是著相。比方說孩子貪吃,吃很多,你著在這個相,「叫你少吃點,都講不聽!」自己也氣得要死,孩子也覺得不被理解,他也很鬱悶,我就是想吃。現在這個時代有一句話,叫做「理解萬歲」。大家都挺苦的,為什麼?互相要求,都有點喘不過氣來了。互相理解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感同身受難不難?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關鍵在哪?關鍵在放得下自己。自己的感受很強,怎麼去體會別人?

  佛法首先放下我執,再具體講放下見思煩惱。見,我覺得怎樣怎樣,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戒取見就是從果推因推錯了,見取見從因推果推錯了。大家有沒有經驗,你的親戚朋友跟你談話的時候,對你的事情,「你這個人就是怎麼樣!」他就很肯定。然後你一聽心裡在那裡滴血,我又不是這樣。他從果推因給你推錯了,你就覺得天底下都沒有人理解我,很難受的。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信有信心,這個信裡面也有信任。

  一個人被信任力量很大。我們以前教書的時候,一個小朋友成績很差,老師信任他,他突然在那一科就突飛猛進了,你看這孩子不是在給我們表法嗎?他本來每一科都很差,為什麼突然有一科躥起來了?因為那個老師以信任的眼神對著他、鼓勵的眼神對著他。我們想想,我們希不希望別人信任、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家不信任我們我們很難受,不理解我們我們很難受,我們就不能以這樣的心態去對人。這是我們儒家做人的基礎,要學大乘佛法,這些心境首先要提得起來。

  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一個字「恕」,「其恕乎」,恕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把這個「恕」字再具體講一下。當我們在跟家人講話的時候,有感覺到他的心嗎?假如沒感覺到他的心,怎麼感同身受?能感覺我在講話的時候他的狀態、他的接受度嗎?還是我一開口之後就停不下來了,哪還在考慮他的接受、他的感受?依我的觀察,當媽媽的人一開口很少能停得下來,她一開口入無人之境,只想著把自己想講的話講完,到底得到什麼結果顧不上。說實在的,這樣講話不帶情緒才怪。帶情緒講的話能產生多大效果?你講的再為對方想,我想對方首先他發脾氣了,他不舒服。一個人不舒服的時候,你講的話他放在心上?不容易了。

  所以恕道在哪?在每一個當下。放下我執在哪?在每一個當下。就像成德現在,我們雖然不是face to face(面對面),可是我也看到大家了。有一些同修比較害羞,都沒有打開鏡頭,他是害羞,這叫善解人意。他絕對不是怕我看到他一邊聽一邊在那裡做這個、做那個,不是的,他是害羞。你每一次都善解人意,善解到最後他就不好意思了。

  大家不要誤會,你們不用急著打開鏡頭。我知道你們是因為有一些事很忙,在很忙的情況又願意聽課,真是太不容易了!在工作很忙,突然解決完的時候,哪怕聽個兩句都不錯過,他們是求法不倦,這我都能理解。大家不要有壓力,沒打開鏡頭的不要有壓力,你們假如有壓力我就犯戒了,犯了殺戒,惱害眾生,所以講話不容易。

  解行重要,而且李炳南老師,「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這兩句法語太精闢了,絕對不能忽略;「處世不忘菩提」,這就提醒我們隨時不能忘了真心,要用真心、用菩提心,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把行調上去了。印光祖師進一步開解行的重要,「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龍縱泡之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我們今天每天播經機二十四小時在那裡播,泡在上人的教誨之中,也不免喪身之禍。你沒把它落實出來,聽啊聽啊,一聽說要薰習,我二十四小時都聽。怕的就是自己騙自己,聽那麼多,行了多少?我們看「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拉回來,落實一句能起到什麼效用?我們就順著剛剛談的,就落實一個恕道,恕字終身可行。老祖宗這個字我們看怎麼寫?如心,是吧?如其心,那不是感同身受嗎?設身處地。我們張同學露臉了,我們漢學院同學她剛好名字就叫如心,所以賜字給她應該可以賜個「恕」。

  我們想一想,我們把恕字落實,真龍得一滴雨,我們把這一滴雨就連接到落實這個恕,產生什麼作用?第一個自受用,心地變柔軟。人為什麼心會強硬?我執太重了。我貪,心會硬,愈來愈貪,愈來愈自私,心很硬;瞋,很硬,控制、要求,心愈來愈硬。恕道,我慢慢淡了,心地自然柔軟,你甚至於言語慢慢就柔和,為什麼?因為你都關注到他的接受度。你甚至於會那個話已經到這裡來了,看他的表情馬上收回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那個話都已經到喉嚨這裡來了,突然看他的表情,馬上吞回去,當然不要內傷。這是自受用,恕道,心柔軟。

  他受用呢?有可能你那一句話出去,你家裡人覺得你變了。比方說妳孩子突然把杯子摔破了,按照以前,他已經心裡準備最少要被罵十分鐘以上,突然妳來了一句「孩子,你沒有割傷吧?小心小心,別碰。來來來來,趕緊」,妳還帶頭拿了掃把在那裡掃,妳的孩子首先一愣,發生什麼事了?接著就開始在那裡感受媽媽的體恤、柔軟,他的心有感動。人一感動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勸告、別人的提醒,這個時候妳再……

  我們李炳南老師說的,「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老人家這些法語很有味道、很接地氣,「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這每天都用得上。請問這句話在哪?你有哪一天沒見人有善嗎?不可能吧?見人有惡,可能每天都會遇到,不批評,「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所以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信任還不足也不攀緣,守默。守默不是漠不關心,大家體會這些句子都不能著相,不說話不代表不關心,是不攀緣。再來,好好做好自己,信任就提升了。

  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每一句我們能把它轉成自己的以身作則,身教,轉成自己家庭、團體的一種家風、道風,這每一句都可以變成境教。這樣的家庭、團體都是互相讚歎,「善相勸,德皆建」,都是做錯事情不指責,凡事不指責,勇敢來負責,勇敢來分擔。恕道做出來了,你家裡的人、親戚朋友都感受到了,所以真龍得一滴雨可以遍雨世界,我們真落實一句,也可以讓很多親戚朋友受益,甚至於是你無形的有緣眾生被你感動了。這是看不到的,但確實是存在,說不定你落實這一句,你的真誠心現前了,冤親債主都轉成法侶。我看你們的表情好像不是很相信,感動人容易還是感動鬼容易?應該鬼比較單純一點,我們閩南話有講「死人直」,就是這個死人鬼,就是鬼比較直。所以這一念心的力量不可小看。

  再說回來,剛剛跟大家講,祖師的教化都有他的觀機,到印祖、李老、老和尚,他側重點愈來愈是做人的基礎。而《太上感應篇彙編》光是忠孝二字佔的篇幅好大。《格言聯璧》講,「竭忠盡孝謂之人」,這兩撇大字標準在哪?竭忠,竭力,竭盡全力,這是忠;盡孝,盡心盡力盡孝道,謂之人。所以假如忠孝二字不落實,下輩子人身得不到。

  下面幾句我也常常勉勵同學們,「治國經邦謂之學」,你學了一大堆,自己沒有受用,家庭也沒有受用,這不是真學問。我們有一個同學,他學了經教,家裡有一些人事的挑戰。大家要了解,家庭裡面出現人事,有時候搞得兄弟十年、二十年不講話的都有。結果他是晚輩,他勸他的父母,父母接受了,化解家庭的衝突,把以前的嫌隙化掉了。這才是學問,治國經邦謂之學。

  「安危定變謂之才」,什麼是才能?這個家庭、這個團體有危難、問題了,你可以把它扭轉乾坤,把它化解掉,這是才能;轉禍為福,才能,不是花拳繡腿在那裡才藝表演而已。

  我們佛門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學重實質,我們到底有多少受用,不是趕進度。當然我這句話「不是趕進度」也不能拿來當自己講得太慢的藉口,這都要問自己的,修行靠個人。我假如合法掩護非法,馬上拿一句重實質,我就講得讓大家都心臟病發了,拖那麼久,這也不對。當然我們也是重申我們這個研討的一個理念,我們重在能夠解行相應,把經文、把老人家的教誨能夠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因為這一段時間生病,剛剛提到老法師說修行是面對境界要清楚,我生病了對我來講也是一個境,我總不能白生病吧?總要帶著覺悟,生完病要帶著覺悟,反省反省我怎麼會有這個結果,原因是什麼?從事上不離因果。一檢討,跟吃沒有關,因為我不會亂吃。當然你們照顧人的時候,這也是恕。照顧人的時候不是什麼東西很好吃我讓他吃,那是自己覺得很好吃。應該是什麼?他現在的腸胃適合吃什麼、身體適合吃什麼。什麼時候在放下我執我見?什麼時候放?在你每一個思惟裡面,你每一個設想裡面。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生病我也得覺。當然我生病實在講也跟吃有關,跟我小時候吃有關,吃了太多汽水、太多冰棍,所以體質比較偏寒,這都不是偶然的。老來疾病都是壯時落的,病從口入,所以你真正愛孩子,要讓他建立起正確的飲食觀念。

  大家注意,不要聽我說飲食觀,這一節課一結束,面對家人大刀闊斧,全家人如驚弓之鳥。做什麼事情循序漸進,這也是恕道,你慢慢不露痕跡的調整,跟你一下子動作太大,最後適得其反。動作太大不符合做事所謂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後自己也很無辜,我都是為他們好,為什麼他們都不領情?這樣就再加一條罪,叫怨天尤人。儒家強調「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還是很重要的。用佛門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人家不能接受也是我的心想生造成的結果。師長勉勵我們,得不到社會大眾的諒解,得不到他人的諒解,一定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反省自己叫開始覺悟。師父這些法語都很精彩,發現自己過失立刻就痛改,念頭不對,一言一行不對,發現了,痛改,當下改,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師父這一段法語後面還講,你每天磕那麼多大頭、念那麼多佛號,處世待人不能夠落實,這樣佛是白修了,成就很有限,佛不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成德總結自己生病最重要的就是性格太逞強,排什麼事都排得很滿。一個人要改造命運,要先改自己的個性、習氣。「改習即立命之基」,夏老這句話講得精闢,立命,轉變命運的基礎在哪?改習氣、改性格;「習淨業自消」,我們的習氣慢慢改了,清淨了,業障自然就消掉了。自己的性格一起作用造了業,造了業這個業有力量,就會障礙自己。一個人很固執,障礙自己,然後親戚朋友也不認可,這些不認可都會在現在跟未來起作用。所以外在這些障礙也離不開自己的性格,延伸出來的。

  自己考慮不能太逞強,我自己英國漢學院有教學任務,因為逞強,對外的課程感覺自己還是排得有點太多了,所以跟我們主辦單位商量,跟我們董老師商量,我自己體力要能夠保證。假如剛好這段時間工作、英國漢學院教學比較重,實在氣力不夠了,我們有teamwork,有教學團隊,我就啟請董老師,她可以講《認識佛教》第三回。我剛剛跟大家談到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認識佛教》的內容對大乘修行人太重要了,這些內容他沒有認知清楚他會學高、學虛了。《認識佛教》,認識清楚,先入為主。有董老師隨時可以支援,我心裡的壓力就減輕了,隨時有人可以支援,我就可以視實際情況來調整,在這裡也先跟大家說明一下。有沒有同修有其他意見的,也可以提出來。

  假如大家同意的話,我們就進入第三品經文,「大教緣起第三」。在一開始師長就有提了,我們佛經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無量壽經》經文不長,但是它序分的分量比較大,這有像《華嚴》《法華》《楞嚴》這種大經的氣勢。它的序分就有三品,前面兩品叫通序,這一品叫別序,這是跟一般經典的因緣不大一樣的內容,別序會提到這部經一開始被啟講的因緣。師長在這裡強調,序分的重要在哪?在讓我們起信心,證信,先入為主。還延伸到我們這個法門淨土三資糧:信、願、行。信願持名,信是第一個條件。

  其實我們在讀經、聽經,要靜下心來隨文入觀。信願行,信是第一個條件,請問我信了嗎?我接觸這個法門,自己獨處的時候有沒有曾經生什麼懷疑?或者別人在質問我的時候,我也受他影響,這些疑去掉沒有?沒有去掉、沒有放下,身體不好的時候會出來,臨終的時候更會出來。大家想一想,你身體強健的時候跟生病的時候,什麼狀況比較能提起正念?身體好的時候。對,疑是很大的障礙。當然我設問,不是逼問大家,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們自己要思考。再來,大家真的有疑,發給我們主辦單位德國淨宗學會,大家不要不好意思提出來,大家一起研討,提出來,我們可以在課程當中融入師長的教誨來回答,或者我們可以提出來一起探討。

  當然我們看到師長很慈悲,他也是順著讓我們起信。我們第二品裡面講到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觀經》所說的,真實之際就是真理,淨土宗最重要的理論在哪、依據在哪?師長點出來,《觀經》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理論在這裡。我們看到師長解釋到,佛在這一部經所說的理不是普通的理,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法性之理。法性是平等的,佛法界平等心是引業,平等真法界。法性是平等的,這是我們學佛的人大家都知道的,是從這個理裡面開化出來的,是從法性的平等開出來的法門。所以這個法門實實在在是殊勝之極、無與倫比,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它真的是平等成就,而且平等成就還不是普通的成就,是究竟圓滿的成就。

  所以師長在講解這段的時候有講到,這個法門是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這是我們《淨修捷要》讚歎這一部經、讚歎這個法門。我們大乘經典沒有學很多,可能讀著讀著還不是很能了解,方便不容易究竟,究竟不方便。我們舉個例子,《法華經》究竟,成佛的經典,大家想一想,佛講這部經的時候他的學生五千人退席,究竟不一定方便。但是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所以我們聽師父這一段法性平等之理,平等成就,還不是普通的成就,究竟圓滿的成就。這個平等體現在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接受普賢菩薩勸請導歸極樂,「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大家注意這兩句話分量很重,普賢菩薩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普賢十大願王才圓滿。他假如不用求生淨土就圓滿,他就不多事了,我們佛門也不喜歡多事的。要求生極樂世界現前成就此大願,往生極樂世界就圓滿,不得了!

  法身大士念阿彌陀佛成佛,眼看就要墮地獄的人,他也是念阿彌陀佛,平等,他也作佛。張善和,唐朝,一生殺牛,這牛都要給他討命,他地獄相都現前,眼看就要墮下去了,剛好過去生跟出家人結善緣,他在那吼叫聲可能挺大的,驚恐,出家人聽到了趕緊進來安慰他,勸他念佛,他接受了,念十聲。《淨土聖賢錄》裡都有,眼前就要墮地獄的,可是他念佛,都一樣平等,信願行,他不只不墮地獄,成佛去了。「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佛沒有說快墮地獄的人往生沒有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這一條。所以這是不可思議,這個理唯佛與佛乃能知,所以它難信,但是我們聽了師父的開解,法性平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不懷疑了。

  蓮池大師讚歎,「越三祇於一念」,這從時間,這一念超越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祇劫從哪裡算?從入了法身。還沒入法身以前還要多長?我們現在都是在凡夫位,可是這一念阿彌陀佛就跟法身大士平等。《無量壽經》有一句很有分量,「行超普賢登彼岸」。越三祇於一念,「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成佛最快的方法,所以佛讚歎這句佛號叫無上深妙禪。禪已經很高了,佛為什麼還要加無上深妙禪?為什麼十方諸佛都勸學生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別的,最快成佛。哪一個老師不希望他的學生趕快成佛?所以阿彌陀佛成就了這個法門,成就了這句萬德洪名,希望眾生快速成佛,跟十方一切諸佛的心一樣,暢佛本懷。所以這部經也是暢佛本懷,釋迦牟尼佛希望我們趕快成佛,所以機緣到了這麼高興,「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裏,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其實我們應該可以自己去感受,我們在讀這部經,我們在一起學這部經,有沒有感覺到加持力很強?你們都沒有反應,我看我下一節課有點講不下去。該反應的時候還是要反應一下的,不該禪定的時候不能禪定。真正的禪定不是外在的,真正的禪定是該怎麼回應就會怎麼回應。真正禪定也是真心,真心的時候該點頭會點頭,該微笑會微笑,講到重點的時候會頻頻點頭,不會都是這樣一個表情從頭到尾,好像禪定很高,讓人感覺怪怪的。

  我們蓮池大師讚歎,「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真正老實念下去,現在跟觀音、普賢、文殊、勢至平等。真的老實念下去,我們前面都提到了,暗合道妙,巧入無生。老實念,其他的妄念都沒有,應無所住了,一聲接著一聲,而生其心。

  師長講,今天我們很幸運,這個緣成熟了。什麼緣?作佛的緣,成熟了。尤其我們又遇到會集本,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師長老人家深入的開解,尤其他老人家八十五歲以後,每講一次大約一千二百個小時。我們感謝董老師,在講《認識佛教》的時候,《演義》、《科註》的重點都融在裡面給我們宣講,這都是很難得的緣分。還有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工作不妨礙念佛,他的孝親尊師,他的恆順眾生,再加上他的殊勝給我們的信心。師長老人家還慈悲,擔心我們看不懂海賢老和尚的表法,特別花了好像六個小時還是八個小時,給我們指導海賢老和尚的表法。有這個鏈接的可以發到群裡供養大家。

  我們成佛的機緣到了,而在這個緣裡面最重要的,善知識的指導我們不能打折扣。從明師受戒,要依教奉行,這是具體珍惜因緣,緣分再殊勝我們不珍惜,就會當面錯過。現在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

  我們進入經文: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裏。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佛放光現瑞,歡喜到了頂點。師長解釋,人逢喜事精神爽。佛等待這個機緣很久了,很可貴,阿難尊者觀察出來了: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

  這段經文拉到我們自身來,師長老人家一生弘法,我們看得懂他為什麼要講這部經嗎?他用意何在?他為什麼要講《太上感應篇》?為什麼要講《十善業道經》?我們也要學習阿難尊者,要善於觀察、善於思惟、善於配合,配合佛的教化。請問我們當下需不需要配合教化?我們在家庭當中要不要配合?要,夫妻教化也要配合,兩個人不互相配合,那愈教愈麻煩,你的孩子變成人格分裂,在爸爸面前一個樣,在媽媽面前一個樣,就麻煩了。我們在道場裡面,不只是講經的時候叫弘化,平常沒有講經的時候,有新進的同修進來了,第一次的同修進來了,我們會配合嗎?配合的時候有主有伴,我們清不清楚現在這一會誰是主、誰是伴?不然在那裡搶話說,甚至於搶得有點吵起來了,這剛來的人不被我們嚇跑了才怪。

  隨時在因緣當中都要很清楚。其實我們在因緣當中常常容易稀里糊塗的,那很多因緣就這樣錯失過了。這個情況我有遇過,當然我也做得不好,我們只是有心效法老法師。我們遇到這麼好的善知識,向他學,「學」字也有效法的意思。我也在觀察,老人家抓住一切機會把佛法介紹給人,把念佛法門介紹給人,哪怕他要耗很大的氣力,他都不惜自己的體力,這是我所觀察到的。

  有一次在人民大會堂蒙古廳,那個吃飯的地方好大,講話多耗氣,老人家竭盡全力。一開始的時候每個人各講各的,真的誠心可以感通,過了十來分鐘,沒有一個人在講話,都在聽他老人家講,我也很震撼。大家要知道,坐在那一桌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社會地位都顯赫的,平常都是人家聽他講的,老人家的這種慈悲力、攝受力那麼強,我們聽了、我們看了放在心上效法。

  有機緣了,觀察一下人家的接受度,跟大家介紹傳統文化、介紹佛法。有時候見到年輕人,很用力的在引導他,結果旁邊的人,我一引導,他每次一插嘴就把我拉到其他的地方去了,然後我還得恆順他,再拉回來,我又拉回來他又給我拉回去了,那可累了。什麼時候要配合?你說這經裡面有沒有在教導我們這個?這每一句經文都是立體的,真的都可以拉到我們當前來用的。

  『即自思惟』,他在觀察因緣、觀察世尊,這個放光現瑞『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這麼難得的機會。

  【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他看得懂。佛現相絕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很深的用意,引起阿難發問。我們能不能看懂世尊的用心,能不能看懂父母、老師、領導的用心在哪,這是不是阿難尊者給我們的學處?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我們再看師長講解這些經文,這是禮節。首先我們在應對進退是不是都有這分恭敬的心。我們剛剛還講到恕道,『偏袒右肩,長跪合掌』,這樣的禮、這樣的動作,讓老師隨時可以吩咐我做事,隨時準備好服務老師、服務當下的因緣需要,這個經句有沒有在教我們這樣?大家想一想,一個老師他在教學的時候,有一二個學生有這樣的心境,他還沒開口,可能這學生就把相關的東西遞上來了。有,我們都有觀察到,比方說師長在給難得來的來賓開解,有一些學生就很用心,師長老人家都還沒有講,比方說講到《群書治要》,師長這四個字還沒講,他已經知道了,然後當師長講《群書治要》的時候,這個學生就把那套線裝書,那個出版社好像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出版的,你還不能拿另外一套,雖然都是《群書治要》,這樣的出版單位出版《群書治要》,人家一看,這上層重視。都要會配合,不能老師在那裡眼睛都給你閃好幾遍了,搞不清楚狀況,配合不了。

  你看這動作背後有心境,這個禮本身都有它的用意在,我們體會到了才能學到,學了之後還能活學活用。

  『而白佛言』,你看一個「白」字,下對上,恭敬的言辭。一個人在一個字、一句話當中他都有恭敬在,人家感受不到嗎?不可能。所以一個人學佛了,學佛是用真心,他學了佛之後家裡人沒感受到,不可能;親戚朋友沒感受到,不可能。坦白講,一個修行的人,家人、朋友不認可,真的要反省自己。我們沒有真正恭敬落實經典的教誨,你真的有去落實一句,自己就變了,別人就感受到了。

  不能小看言語的修養,孔子教學生四個重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言語要從真誠流露、要從恭敬流露,哪怕是寫一個微信,寫一條微信是不是道場?是吧?何處是道場?真心起用就是道場,真心不用就是造業的地方,就是造輪迴業。哪怕是發一個sticker(貼圖)也是道場,你一發過去,可能對方馬上感受到你的關心、感受到你的理解。當然我這麼一講,你不要每天花大把大把時間在那裡挑sticker,這樣我不殺伯仁,伯仁就因我而死了,挑幾個典型的、代表性的就好了。然後留點心,剛好人家發來的,這個太莊嚴了,再把它保留就好了。我曾經遇過同修花樣一堆,每次發的都不一樣,我說他光是選這個sticker都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別人看他的sticker看得都有點眼花繚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固定發一些代表性的就好了。

  今天時間到了,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是想應該每一次有機會,比方說前面兩品或者三品,大家一起交流完,你特別有體悟,我最近落實「德遵普賢」哪一句,分享給大家,很好。真的有領悟的,可以跟我們主辦單位表達一下,這樣您就可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就可以廣修供養,當下落實。好,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