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22/5/3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3-0015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學習「德遵普賢第二」,經文當中所提皆是普賢行,我們讀著經文也是無限嚮往。而當前我們就能夠落實這些教誨,我們能真正深入師長老人家的開解,知道怎麼下手,怎麼將這些經句變成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像我們講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就有提到: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我們能專注於佛號,一個妄念都沒有,這是應無所住;又一聲接一聲,而生其心,巧入無生,入了法身的境界。什麼時候可以修?當下就可以,最重要的我們得肯老實念。

  「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這是夏蓮居老居士他在修行當中寫下來的法語。「不念是迷念是悟」,一不念我們就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迷即不念悟即念」,這個領悟,領悟到不念佛不行,不念佛就輪迴心造輪迴業。「念即見佛成佛時」,念的時候就是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很容易去分別時空,這些分別執著都放下了,當下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淨念相繼即是佛」,你看夏老講的這個味道,淨念相繼即是佛,是不是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也就入了無生。

  這些句子,我們真的肯依教奉行、肯聽祖師的指導,不要加自己的意思,有大受用。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就是我們又開始說「真的嗎?念的時候就是見佛成佛時嗎?應該我要念很久,好一段我才能見佛,之後才能成佛」,又有很多念頭出來了,所以擬議頓隔萬億程,又用我們平常已經形成的這些分別執著念,就好像見佛成佛離我們好遠。「幸聞如來異方便,苦樂忙閑莫停聲」,我們遇到如來的特別法門,可以當下就巧入無生,可以當下就從果起修,即修即果。一般八萬四千法門是修因得果,我們這個法門是從果起修,是「老實持名,全攝佛德」,老實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就變成自己的功德。這麼殊勝的機緣,所以說幸聞如來異方便,苦樂忙閑莫停聲,不管遇到什麼境界,苦也好、樂也好、忙也好、閒也好,這句佛號別停下來。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我們讀到這個句子,我們能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善巧方便,就希望能夠成就我們的道業。佛做代表,他老人家講了四十九年的經,最後說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陀把他的心聲說出來了,我示現作佛,不單是說要讓大家作聲聞、緣覺、菩薩,我示現作佛就是希望大家這一生都成佛。這是《法華經》把這個真相講出來了。大家有沒有遇過你的父母、你的長輩、你的老師,他有一個很好的東西要給你,怕你不接受,這個過程很多善巧方便,最後你得到一個很好的禮物,很好的結果,然後你去感覺到他這整個過程的良苦用心,我們很感動。大家有這個經驗嗎?應該有。其實佛菩薩生生世世隨逐於我,想了很多的方法,抓住一切機緣增長我的善根,唯一一個目的就希望我趕快作佛,這是佛菩薩的心。所以我們讀到『善立方便,顯示三乘』,就不能再辜負佛菩薩,這一生已經護持我護持到讓我遇到當生成就的法門,這一生不願再辜負他們。

  善巧方便是為了讓我們成佛,師長這裡講,真正的究竟法、真正的真實法,在末法時期唯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句也很重要,為什麼說唯有?在《大集經》裡面講,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黃念祖老居士在我們當代是大善知識,他就提到了,不管你修任何一個法門,只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想要了脫生死輪迴,他老人家說我斗膽的說,不可能。

  其實這些話我們自己也可以細細去體會,我們學佛也有不少年了,不說別的,脾氣壓不壓得住?我們現在的根性說要斷見思煩惱幾乎是太難,依我們自力的能力很難。人這些問題想得愈深刻他愈死心塌地,我沒其他的機會了,就這個救命稻草。佛在經上講,要斷見思煩惱如在瞬間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斷。四十里瀑布是比喻,那落下來的水多少,就比喻我們這些見思煩惱相續不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幸聞如來異方便」,我們要止住這些妄念太難了,用這一句萬德洪名抵一切妄念。而且不是往生才得利益,現生就得大利益,「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現在人你給他講可以往生作佛,除非他對宇宙人生思考得很深,不然他首先還是會在意我這一生能不能得利。「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但是這個我們自己要展現出來,我們自己念佛真的展現出來垢障消除、道心成熟,自己也有福慧增長,我們自己得把念佛的殊勝表演出來。

  大家可以留心一下,為什麼師長老人家會說要看海賢老法師的紀錄片?老法師說海賢老和尚就是把《無量壽經》表演出來了。表演出來給人信心,我們看賢公真的是「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他真的表演出來了。他怎麼入這些境界的?他不識字,他就念一句佛。他跟身邊的人有講,「我什麼都知道」,這有沒有悟入華嚴三昧?「什麼都知道」這句話能不能隨便講?我們假如隨便講這句「我什麼都知道」,假如沒有入一真的境界,講這個話要下阿鼻地獄的,這不是開玩笑的。師長還怕我們看不懂,給我們勸勉,要好好看,每天多看幾遍,看出味道來。我們多看幾遍能看出來,效法海賢老和尚就是老實念佛,那就對了。

  師長也跟我們說,我們遇到這一部經,這部經就是保證書,我們的法名是同名妙音如來。佛、菩薩都是方便善巧成就我們。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一句就是我們前面的「八相成道」講到這裡告一段落。而這些大菩薩們來度我們,他可以示現佛,他也可以示現其他的身相,所謂三十二應身。師長這裡也講,這些經文字字句句與我們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往生得阿彌陀佛加持,我們都有這些能力;我們當下肯把這些教誨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現在也可以過上佛菩薩的生活。就像下面講的: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這些大菩薩們他的德用有無量無邊,這屬於他的自受用,自己的受用。師長這裡有講,自利不生不滅,生滅是苦,不生不滅就自在了。『三摩地』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常住真心,真心裡面有什麼?常樂我淨,在生滅法裡面不可能有常樂我淨的。我們首先修行大小乘都有三十七道品,這通大小乘的。首先第一個是看破,這個我們淨宗學人也是修學的重點。《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但是前面還有三個項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四正勤是斷惡修善。我們當下就要好好修學這三項,要看得破、放得下,還要斷惡修善,因為要往生,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不能再造惡了。四正勤,未生惡讓它不生,已生惡要把它改掉,未生善要讓它生,已生善要讓它不斷增長。四念處,第一條「觀身不淨」。《無量壽經》說「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幫助我們看破這個身體惡臭不淨,幾天不洗澡就發臭了。真正的常樂我淨只有在常住真心才有,世間沒有,都是生滅的東西。觀身不淨,光是這一條就可以省掉我們很多時間、精力還有金錢。

  剛好我有一次參加聯合國的會議,隔天師父上人就帶我們去逛百貨公司。應該老人家有用意的,我就用高度的警覺性跟著去,結果一進門首先體會到了。因為我很多年沒有去百貨公司了,跟著師父去有個好處,比較能夠正念分明,師父的能量強,在他旁邊不敢亂起念頭。結果沒有起妄念,一看到什麼有領悟。一看到就知道女人的錢最好賺,所以一樓都是賣女人的東西,就有這個感悟了。後來走沒幾步,看到一個很特殊的景象,有一個女的弄頭髮弄得好高,我們稍微問了一下,她說她已經弄了二三個小時,還沒完工。在她旁邊就賣很多首飾,尤其是脖子以上的東西,包含口紅這些東西。我突然又起了一個想法,女性同胞脖子以上每天要花多少錢?脖子以上每天要花多少時間?我這麼一想又有另外一個領悟,我說進一個人的家,要看這個人家能不能興旺,看女主人脖子以上的狀態就可以看出來了,這叫見微知著。

  我就聯想到《群書治要》有一個公案,當時候商朝要滅亡,商紂王他要吃飯,結果有一個聖哲人箕子。商朝要滅亡的時候,當前有好幾個聖人,不是沒人才,是這個君王他太跋扈、太驕奢淫逸,不肯用這些聖哲人。一個人在嚴重墮落的時候,他身邊有沒有佛菩薩?有,都在找機緣要幫助他。福在受諫,最有福報的人接受別人的提醒。尤其在這個時代,誰願意得罪人?真的還肯講我們的、提醒我們的,這樣的緣都不一般,得珍惜。就像我最近福報現前,王老師都勸我要早點睡覺,我現在都差不多九點半就睡了,很好入睡。每次超過十一點睡覺很掙扎,光是想著我不知道要躺多久才能睡著就夠折騰的。肝膽重要,肝膽相照,不能虐待肝膽,要早點睡覺。我們學傳統文化、學大乘佛法要從孝道下手,要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開始做。非常慚愧,我也做得不好,現在跟大家共勉。其實天底下哪有什麼事說非我做不可,你看我九點半睡覺天還是一樣藍,也沒有什麼事耽擱了。說實在的,愈不耽擱,你睡覺睡好了,精神頭有,處理事情很清楚。旁邊有這麼好的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把我們的問題指出來,珍惜我們就得大的利益、大的福報,福在受諫。

  佛四念處都是很精闢的教導,我們能夠把它納受,就放下看破很多世間的執著。觀身不淨,佛在《四十二章經》裡面都講了,我們眾生假如還有另外一個習氣跟男女的色欲一樣,眾生就沒有出輪迴的機會。可見得「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男女之欲對修行人來講要真的能看得破、放得下。當然,我們面對這些要放下的欲,要存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只要沒有先建立儒家的忠恕存心,大乘佛法一定愈學愈執著、愈學愈強勢,因為他懂道理了,他就會去要求人,慢心就增長了。我們要知道萬法因緣所生,因是我們自己的心,我的心用錯了,哪怕是大乘佛法殊勝的緣,增長的是好為人師。所以因地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要用真心。「忠恕違道不遠」,忠恕的存心就讓我們能夠入真心。我們今天知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那我忠恕提起來,吃我可以不講究,可是我要顧及家人的情況。你不能一進門,「我今天知道不能吃眾生肉,我以後都不煮給你們吃了」,或者是「你們從今天開始都得給我吃素,沒得說」,這就是嚴以律人,不是嚴以律己,法就用錯了。吃是如此,面對家人、眾生的欲望亦如此,都要有恕道。大家要用心去領會,舉一反三。

  對於能夠了解觀身不淨,達摩祖師就說了:「屎尿渠,膿血聚。」我們這個身體做個比喻,就像一個花瓶,滿漂亮的花瓶,裡面盛了糞便、膿血。諸位同修,你想不想去拿這個花瓶?其實我們就是一層皮包在外面而已,裡面就像達摩祖師說的,「屎尿渠,膿血聚,算來有甚風流處?」這就是看破了。觀身不淨,常常洗澡的時候,洗衣服也行,這都有味道,洗澡要觀照,「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要宜自決斷,我下一個決心,我要把惡臭不淨的身體轉成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這就有志氣了。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你看我們這次新冠肺炎,多少人生病了,甚至是死亡了,病苦在我們這個世間現在很嚴重。三苦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所以只有住在真心才有真正的清淨、才有真正的樂。觀心無常,沒有常;觀法無我,做不了主,只有常住真心有常樂我淨。真正我們能安住在這句萬德洪名,念佛即是自心現,真的是『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就能感覺到常樂我淨,清淨,念著念著都感覺佛菩薩加持;稱名即是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有樂。我們都聞到這麼殊勝的法門,別跟自己過不去,別再自討苦吃,但只老實念,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其實當下就能得到這些受用,真的『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陀羅尼」是總持,就是一切法的綱領你掌握到了。

  不知道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想到《淨修捷要》哪一段?「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這是不是可以做「及得一切陀羅尼門」的註解?「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其實就是華嚴三昧的境界,全性起修,一切法不都是從真心流出來的嗎?全修在性,這一切法不又回歸到真心來嗎?「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念念不離本尊不就是莊嚴自己的法身嗎?不就是『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嗎?

  我們細細去感受,一切菩薩行六度,六度也萬行,六度也是總持的法門,真的,一句阿彌陀佛六度總持。蕅益大師給我們開解,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大布施。這個布施不只是身外之物,那不算什麼,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最大的布施。我不再去牽掛這個身體,我一句佛號一句佛號迴向給虛空法界的眾生,迴向給我們每一天天災人禍的眾生,希望他們都結西方成佛的緣,念到身心放下了。「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持戒不就是要得清淨心,就是要調伏貪瞋痴,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世間發生這些是非人我都不會入我的心,我一句接一句佛號,不計是非人我,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任何妄念都進不來,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你不會因為別人還告訴你,另外一個法門很好,你要不要學?你不會被人家再引到其他的路上去,你死心塌地老實念佛,這個人有大智慧。若人識得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只要我們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說隨喜隨喜,他不會再給你講其他的法門了。這是諸佛所宣講第一法門,「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最後第四十七品才講到,「行超普賢登彼岸」。這麼大的因緣福報,我們要掌握住,六字統攝萬法,及得一切陀羅尼門。

  六度如是,我們看大乘佛法的核心,般若。《金剛般若》是《大般若經》的核心,我們看《金剛經》就是教導我們什麼?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我們念佛法門解決《金剛經》的問題,云何應住?「南無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統攝萬法,你老實念《金剛經》也在裡面,不然《金剛經》怎麼落實?《十善業道經》,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理上我們知道了,怎麼做?晝夜常念善法,「南無阿彌陀佛」,觀察善法、思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十善業道經》落實在哪?老實念佛。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師長這裡有提到,華嚴是一真法界,無量緣起。無量的緣起,整個宇宙的形成、發生、演變,確實是許許多多的條件,不是偶然的,非常非常的複雜,誰能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世間人很難想像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生活,都不相信。師長這裡就講了,因為我們用的是分別執著,是用意識心,佛菩薩他們是用禪定的功夫入的。這個方法高明,因為禪定是清淨心,心裡頭一念不生,心廣大沒有邊際;心一起念,起心動念就有界限,就把自己給障礙住了。只要能夠入一心,無量的緣起、萬法全知道了。因為萬法是一心變現的,你一心入了,一真法界入了,全部都知道。

  這以海賢老和尚不識字就一句佛號給我們證明了,他說他什麼都知道了。可是什麼都知道的人很微妙,他現神通都不會露出來的,都是事經過以後,他已經走了,在那裡想想,對。這個老人家真有神通,你看要遭大水前幾天他就開始在那裡清水溝了,他都知道的,可是我們都太粗心,老人家走了之後才知道。實實在在講,我們真正靜下心來觀察觀察,我們真的遇到的善知識,他們真入境界,真的有很多的話都給我們講在前頭提醒我們。所以成德覺得老人家講的話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都有一些很深的提醒在裡面。

  就像打個比喻,手掌,你從這裡可以入到這,從這裡也可以入到這,這不同法門,都是要入什麼?入一心。可是你入了一心,你要到哪都行。因為一切萬法都是一心變現的,哪有你入了一心會不了解的道理?以淨土宗來講,就是要證得理一心不亂。

  這就是隨時悟入華嚴三昧,這個三昧是一心專修,其實就是要不離真心。所以《華嚴》提醒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要隨時悟入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就是莊嚴法身,莊嚴宇宙的本體,這都是老和尚的教導。「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我們看夏老說,「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很有味道。

  我們佛號一聲接一聲,常住在真心,真的可以具足總持百千三昧。師長這裡講,三昧是什麼?正常的心、平常心,道在平常中。我們佛號不離心,不容易被境界所動。被任何境界動了,就沒有在三昧中,甚至於就在煩惱中。師長常常說,順境阿彌陀佛,逆境阿彌陀佛,善緣阿彌陀佛,惡緣阿彌陀佛。境緣無好醜,你一有好醜就動心了,佛號一掃過。我們要在一切境界當中不動心才是具足總持百千三昧,老實念佛做得到。一遇到什麼人事物會動心的,趕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趕快要提起來,不能被它轉了。

  我們聽到老法師的講解,老法師說,錢財擺在他面前不動心,念頭都沒有,這個人得錢財三昧了。但是也不容易。我們現在修行有一點要注意,自我感覺良好。「我對錢不在乎的」,一千萬你不在乎,一億你在不在乎?十億呢?話都不能講得太早。這我是很有經驗的,會覺得反正我也不缺錢。有一次有同修拿的錢我沒有見過的,一張錢幣多少錢?新加坡幣一萬。一張鈔票就一萬,我沒見過這個東西,結果給我拿好幾張,讓我交給老法師,我拿著心跳加快,怦怦怦怦,還是動心了。後來才知道人家就是有這種錢幣,我是沒見過。所以我是覺得不要起這個「我不會動心了」,戰戰兢兢的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對境界不要掉以輕心就好,不要輕易就覺得我不會動心了。

  我現在觀察,會講他不動心的都動心了,他對自己的程度我感覺太掉以輕心了。我們有一個同學,他最近畢業上崗工作了,那一天他說,我本來覺得我挺有耐性的,結果現在一工作事情一多,聽別人講話我就想給他插話。這是很有福報的,人一覺得自己挺不錯的又發現不了就危險了,馬上有境界提醒他,你還差得遠,別說大話,他警覺性就提起來了。

  財色名食這個境界都有深淺,這不是開玩笑的,都不能掉以輕心。我記得當時候有一個案件,好像是廈門,整個海關幾乎被買通了,貪污很嚴重,是不是叫賴昌星?比方說這個官員喜歡看足球,他不貪財,喜歡看足球,這個人很厲害,去弄到跟足球有關的送給他,那就陷進去了。我們念佛人要念到金鐘罩、鐵布衫,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引誘你,看得破、放得下。

  這一段開示師長提到的,在金錢上不動心,其實我們善學的人聽完這段開示馬上要對照了,什麼最動我的心,從這裡開始下手,這才叫修行人。假如一聽完,那個最嚴重的,以後再說吧,修不成。為什麼?他的無常觀就已經很弱了,啥東西可以以後再說?修行人都是被無常吞的。我們觀察自己周圍親戚朋友,現在無常來了難道都是老人家嗎?很多很年輕就走了。我們仔細去觀察,現在人走了,可能十個有九個都沒有做心理準備的,就走了。所以修行人第一個正思惟就是念死,隨時無常會到我的面前來,我還有什麼好放不下的?今天躺在床上還有事在那裡轉不過來,得要告訴自己「不行,要放下」。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所以印祖說「死」字貼額頭上,真的你一提起來,哎呀,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什麼都是假的,都帶不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什麼都動不了我們的心重要,要往這個目標,從最動心的地方開始看破放下。什麼都不動他的心了。

  【住深禪定。】

  這入的是自性本定,「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他入了這個境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自性起用了,所以他能夠:

  【悉睹無量諸佛。】

  而且還能夠:

  【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

  你看自性起用多自在,做得了主。常樂我淨,那個我就是我做得了主,自在。

  師長這裡也是提到,佛眼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從這裡點出來提醒我們勘驗自己的功夫,我們看一切人都是菩薩,我們入菩薩境界了;我們看一切人都是凡夫,我們自己都是凡夫,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告訴我們宇宙的真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都是自己的心現識變,不關別人的事。所以我們要恢復真心最重要的行門就是修清淨心,不能再貪著了。六祖大師開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所有的法門都是為了明心見性;一切行門,我們去力行落實以淨心為要,心要愈來愈清淨。要清淨心,一切是非人我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清淨心就沒了。

  做人處事練清淨心,怎麼練?我們前面應該講過了,夏蓮居老居士有一段法語特別好,不論念佛處事都要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念佛是在修清淨心,處事也修清淨心,處事,「處事時,廓然而大公」,大公無私,人一起私心,煩惱重重,患得患失,要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已過勿留滯」,認真去做事,做完了放下,「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來,不要有未來煩惱;「坦坦蕩蕩,鑑空衡平」,這用第一念。「若計較人我」,清淨心沒了,人我是非在腦子裡一直轉,「瞻顧得失」,「或激於意氣」,你意氣一起來脾氣跟著來,「牽於感情」,感情用事了,就落入第二念。有沒有感覺我們這些祖師真的太慈悲了,都給我們指導得那麼細緻,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念佛,「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也不複雜,其他的不要去想,一字一句念清楚、聽清楚,平平常常,老實念去。不要邊念的時候在那裡「希冀玄妙」,會不會有什麼好境界?都不要起這些念頭。「矜躁卜度」,在那裡念,人家看我念會不會覺得我念得挺莊嚴的?「或計功求速」,急於求成。「背境向心」,外面的境界我都不管了,我就管我這顆心就好了,這又在那裡動念頭。連那些都別想了,字句分明就對了。

  自性起用了,『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往生就有這個能力。每一次把《無量壽經》念一遍,心嚮往之,所以這個經要多讀,我們愈讀愈歡喜,愈讀愈真信切願。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

  四十八願裡面有講到,「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祕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你看阿彌陀佛考慮得仔不仔細?你度眾的心很切,沒關係,你往生了,你要急著去度眾生,No problem(沒問題),他四十八願加持你,沒有問題,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

  這是利益眾生的德行,前面那些受用是這些大菩薩的自受用,自利德,接下來這是利他了。

  師長有講到,遍遊一切佛土有兩件很重要的事,第一個供佛聞法。供佛,最大的福報,最大的福田,福慧雙修。我們每天也可以供阿彌陀佛、供無量諸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們每一天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是功德,這是真正供養。普賢菩薩怕我們著相,要用財物才是供養,在廣修供養當中普賢菩薩提到,第一,如說修行供養,我們能夠依教奉行。比方說師長讓我們念念為他人著想,假如我們落實這句,諸位同修,我們一天做了多少功德事?你一天會見不少人,你會參與不少事,你的念頭都是念念為他人著想,每個人都是有感受的,他一感覺到他的善根就增長。「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在哪裡做?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這些經句就在落實,這些經句沒有離開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佛法就是生活。供佛,聞法,供佛修福,聞法修慧,福慧增長,這第一個目的。

  第二個目的,遍遊一切佛土,配合佛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主要就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表法,弘法利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所以我們『得佛辯才』,來配合佛教化眾生。而且都是『住普賢行』,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的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西方極樂世界在哪?就在當下。法性土,有哪一片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阿彌陀佛入法身,什麼是法身?一切法都是他的身,整個宇宙就是他的法身。所以他老人家同體大悲,我們的苦痛他完全放在心上,要來度我們,「一切皆成佛」,「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我們現在也要跟他老人家同心同願,「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所以極樂世界就是當下,我們把頻率接上去了。拜現在科技之賜,我們很容易理解,我們所在的地方電視頻道有五十個頻道,這五十個頻道在哪?當前,但你要把它接通,你一按,四十八頻道就出來了。大家不要亂按其他的頻道,要按四十八頻道,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跟普賢十願相應就對了,「住普賢行」。現在就力行普賢菩薩,一往生就不是從初信位的普賢菩薩開始,普賢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我們現在就要修,這樣頻道就接上了,叫生則決定生。我們假如有時候接上、有時候不接上,這樣有點dangerous(危險),一不小心沒接上,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就沒了。把它接上,生則決定生,我們有這個信心。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其實這就是真心起的大用。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只要把分別執著妄想能放下。這種東西是師長講的,這是契入的,這不是用學的,我們看要去學習那就不善。為什麼叫『善能分別眾生語言』?不學,會了,那就善。世界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語言無量無邊,你要學多久?不用學全會了,這叫善。這個事情乍聽起來很奇怪,其實理上講得通,清淨心、無分別心能通達一切萬法。為什麼剛好有跟大眾分享的機會,老法師教給我們四個字「至誠感通」?因為至誠的心他就沒有其他的念頭了,真的感通,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還講得讓聽眾很滿意,很契他們的機,主要還是沒有分別執著。你假如是那種學習的慣性,我要多學一點,我要記很多。用心很重要。其實我們學習很大比例的狀態,因為我們都是從體制內讀書上來的,考試都不是考我們的悟性的,都考我們死記硬背的話,我們那個學習的習慣就變成死記硬背了。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我們老祖先考試怎麼考?老祖先考試會不會考你甲午戰爭是哪一年?考試什麼?寫一篇策論,現在這個國家的問題怎麼解決,來,寫出來。你去記東西,你怎麼記?你那個理沒有通達,你寫得出來?這樣考才能考出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學問。

  大家有沒有感覺,現在的人都死記硬背,一講什麼東西他不知道他就很緊張。其實我們那種學習的狀況、心理的狀況,對我們清淨心都是一種影響。學霸,比誰會背,那種很喜歡跟人家較量高下,這個心就起來了。我有一點幸運,有一點lucky就是我的中文不好,我比較沒有那個攀比。也沒有什麼學問,但是就相信至誠感通,就起來跟大眾交流,沒想那麼複雜。我有同學說了,「你上去那麼多人在底下,他假如問你一個問題你不會答,怎麼辦?」我說不會就說,「你問得太好了,我回去請教我師父」,不就好了嗎?還有什麼好怕的?「那假如遇到一個道德學問比你還好的呢?」「更好,我就可以把他請上台來,太好了,趕快鼓掌,隨喜功德,更輕鬆。」隨喜功德也是普賢菩薩,廣修供養也是普賢菩薩。

  我們要對自己的念頭,它的分別執著在哪要懂得放下。這不容易,有知就有所不知,有得就有所不得,你有知、有得你就有界限,就有分別執著了。這個得自己去領悟,聽而無聽叫真聽,說而無說叫真說,像我們備課,備而無備叫真備,這就很有感覺了。比方說我備課了,我備了課就很執著我備的東西,然後我就在想我昨天記了什麼,就被這個感覺給拉過去了,我就不能全神貫注看著大家(我現在都看著大家,有打開鏡頭的我都有看到)。看著大家,大家聽的狀況會跟我們起一種無形的交感,師資道合。可是我假如備而有備了,我就會執著我一定要把昨天準備的那些講出來,我的身心就不夠放鬆,我就不能順勢而為。所以無備就是不要執著,無聽就是聽的時候不要執著,無說也是不要執著。無住、無願都是教我們應無所住,因為真心本來就沒有這些執著,應無所住自然而生其心。

  我們「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大家可以去感受一點,我們把自己的自我感受放下、自私放下,真的會感覺愈來愈聽得懂別人的心聲。我們把自己看得很重,聽別人很難理解別人。這個可以從哪裡做實驗?從你覺得聽他講話很煩的人開始做實驗。你身邊的親人,你覺得誰最嘮叨、最煩,那是你的自我感受障礙住了,你落的印象障礙住了。假如你能把這個感覺放下,你就能體會到對方他的良苦用心在哪裡,你聽得懂他的心。其實聽話要聽到心。

  成德修行起起伏伏,但是自我感受比較淡的時候,都能感覺一聽這個人講話感受到他的心了,所以有時候我一接話他眼淚就掉下來了。這偶爾有之,不是常常,但是真的人都有這個能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每一次那個問題,二十幾題、三十幾題,你假如從問題來看有點頭發痛,但是你能夠感受到那個問問題的人他的心、他的狀態,你要應機給他一些建議就不難。所以這一句「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對我們其實滿重要的,用白話一點,要跟家人、朋友交心。你沒有交到心,溝通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要多能理解別人,放下自我。

  時間到了,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我們下一節課應該可以講完了,這一品經應該可以講完。感謝大家的耐性,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