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22/3/27  台灣高雄  檔名:55-233-0011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上次很抱歉,還給大家調了時間。成德考慮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修行上自己感覺也是要突破自己的性格,自己性格還是比較逞強,一逞強可能就辜負我們楊醫師的照顧,辜負很多人的關心照顧。尤其我們佛門在清朝有一位大德林則徐先生,他老人家親自用毛筆抄《金剛經》,非常虔誠的佛弟子,他的「十無益」很有見地,看什麼事都是看到根本上。我們看他提到「不孝父母,奉神無益」,百善孝為先,不孝父母,佛菩薩、這些聖賢的話都沒有好好去照做,得不到利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手足都不愛,還能去愛別人嗎?這十無益對我們都是很重要的提醒,讓我們看事情不捨本逐末。其中一條,「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所以還得悠著點,因為早上三點到五點是肺經,那個時候盡量還是少說話、休息比較好,因為我幾個禮拜下來覺得確實比較累,所以這個調整請大家包涵。

  我們一起學習《無量壽經》,成德很珍惜,也很感謝大家給成德這個學習的機會。因為每一次分享都覺得加持力特別強,真的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尤其我們上一次學習的經文,「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真的照這麼去做,「無量諸佛咸共護念」,所以這一句我們得變成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一句讓我們想起《金剛經》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佛跟法身大士他們都是同體大悲,生生世世隨逐於眾生,心無暫捨。所以這些大菩薩他念念為了度眾生,難怪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他時時想著要表法,要給眾生做榜樣,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其實我們要扮演好人生的每一個角色,都要有這樣的心境,這也是我們在每一個角色當中的一種責任感,一種道義、情義。

  我們舉個例子,周朝為什麼出那麼多聖人?就是他周家有女聖人,太姜、太任、太姒,她們當母親的心境,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為孩子想,都不給他們不好的影響。孩子生出來,師長常說三歲看八十,一千天。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教育可以出賢人,你看這些母親時時都給孩子做榜樣。我們要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人生的劇本。現在什麼最重要?恢復女教重要,有好女子才有好母親,有好母親才能有好子孫,才能出聖賢。「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印光祖師提這一點,在《文鈔》裡面提了好多次。我們中國人、華人稱自己的另一半叫太太,這個典故含義非常的深遠,期許所有的女子能夠在當母親這個角色上行菩薩道,為天下蒼生培養棟梁人才。

  回到我們假如從事教育,振興師道也是我們的責任所在。每一句《無量壽經》的經文也都在提醒我們要發心,要發菩提心,要提起責任,要見義勇為。菩薩在哪裡行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每一個行業都能落實這一句,他能振興商道,他能振興醫道,他能把道統、道德在他這個行業振興起來,也能讓廣大的大眾對中華文化、對道德產生信心,這樣也能裂魔見網,現在錯誤的風氣、想法,能夠顯正破邪。

  曾經成德也聽過無奸不商的說法,我當時候很不服氣,為什麼?我從小就想做生意,那是過去生的習氣。讀小學回外婆家,人家表哥表姐都是回去玩耍的,我回去做生意的。佛菩薩安排我還是做教學工作,可能是我功力不夠,要在企業界行菩薩道功力要更強,一定有比我適合的人,我不能強求,要隨順佛菩薩的安排,佛菩薩是掌大盤的。當然主伴圓融,哪一位企業家願意行菩薩道,我們是配角,全心全意支持他,去隨喜、去讚歎。

  《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華嚴》是主伴圓融,我們可不能人家發心我們只在旁邊看好戲,只會鼓掌,從來沒有具體行為去支持。當然鼓掌也是支持,真的可以盡一點力,我們也要該出手時就出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個時代做好事不容易,善事常易敗,善人常得謗,好事多磨。體會到了,不會去挑毛病、不會去抱怨,因為事非經過不知難。真的能出一點力,成人之美,看到人家發心覺得很可貴、很稀有。

  我們看到這些大菩薩,盡一切的力量啟發小菩薩的善根,啟發眾生的善根,因為他們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假如這一句我們用在學《無量壽經》上,那就是他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依照《無量壽經》的教誨,他是相應無邊諸行。常,沒有間斷;習,實踐、落實。佛經一個字都不能滑過去,當信佛經語深。也是師長老人家常常期許我們,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解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這樣我們就是落實這句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我們的家人朋友跟我們一接觸他就受感動了,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相他本有,但是萬法因緣生,遇到緣分啟發他的善根。

  我們上一次提到,賢首大師把菩薩行整理了四個綱領,「隨緣妙用」,這大菩薩隨每個緣利益眾生。而且他身教在言教前面,「威儀住持有則德」,身教;「柔和質直攝生德」,言教。我們真的想利益眾生就體會到,想要利益這個人挑戰就來了,首先他自身有無始劫的業力;你幫他的過程,不只他有業力,他們家庭有業力;繼續感受到,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業力,你看這個業力有幾重的業力在裡面?後來發現更重要的,自己也有業力,要幫助他,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罵他一頓,前面前功盡棄了,自己也有業力。所以真正要利益這個人願心不退,那要很有耐性,還要很有決心對治自己的習氣,歷事練自己的心。所以菩薩四德裡面說「普代眾生受苦德」,真的要去利益別人,要很有耐性,不能急於求成,想要立竿見影,最後變成揠苗助長。我們常常也聽師長講,佛菩薩度眾生很有耐性,一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這一世盡心盡力還不行,來世、後世,生生世世不忍眾生,普代眾生受苦德。

  這個真相假如不是佛陀給我們講出來,我們真的無法體會佛菩薩的慈悲。就像釋迦牟尼佛已經第八千次來到我們娑婆界,我們不只要感恩釋迦牟尼佛,我們還要效法釋迦牟尼佛。我們入佛門第一件事受三皈,正式成為佛弟子。皈依佛,皈是回頭、回歸,依是依靠。依靠佛陀,因為他是圓滿覺悟的聖哲。可是我們依靠他是依止他的教誨,我們也能像他一樣恢復究竟圓滿的性德。所以我們要效法他,這也是住世三寶的意義。我們看到佛像就想著我要效法釋迦牟尼佛;看到地藏菩薩像,效法地藏菩薩;看到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要效法。真的用這樣的心境看每一句經文,都在指導我們要發菩提心、要用菩提心。

  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都是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都是為了成熟菩薩無邊善根,他鐵定感得什麼?無量諸佛咸共護念,而且不只護念他,他盡一切的力量,用身教、言教讓跟他有緣的人修普賢行,讓跟他有緣的人能夠修淨土法門。這些因緣裡面都不是偶然的,大家有沒有勸人家念佛他歡喜接受的,大家有沒有遇過?應該有吧?這可不一般,大家可不能想就念一句佛也不是很難。印光祖師他曾經見到一個小孩在乞討,他老人家慈悲,對著這個小孩說:「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就給你一文錢。」這個孩子不念。跟他講了好幾遍,「真的,你念一句我就給你一文錢」,最後這個孩子放聲大哭。他那一文錢拿了可以去買點吃的,他都這麼餓,他就是不肯念。所以今天我們假如勸一個親戚朋友他就願意念,可要好好護念他。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這是他前因;「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真的佛經不能滑過去,得如是廣大法門,接著攝取,因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把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攝受成自己的功德,這是不可思議的他力法門。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段墨寶,「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這句話重要。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無量諸佛加持我們。我們盡心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人,諸佛都在加持我們,佛說此人真善友,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你在把普賢行、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對方,對方也受諸佛的加持。我們用真心、用普賢行,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介紹別人《無量壽經》也是念佛,講經說法都得諸佛加持。感應不可思議,我們的心是能感,諸佛加持是所感。所以師長常常勸我們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感應不思議。

  這一品經愈學愈有味道,德遵普賢第二,我們得把這一品經學透,我們就能生則決定生,因為頻率已經接上去了,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

  我們看下一句經文,看了真的是很歡喜: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我們學習師長的講記有一點很重要,可以從老人家的教誨當中體會到他的良苦用心,師長怎麼講經、怎麼做人做事的。我們真的體會到那個心,又願意效法他老人家,學他老人家的東西可以舉一反三,可以觸類旁通,慕賢當慕其心。《了凡四訓》談到改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其實學師長的經教,有從事上學者、有從理上學者、有從心上學者,都在我們善不善用心體悟。我們能善用心,神交古人,神交師父上人,師長跟我們沒有時空的障礙。我們看孟子學孔子,孔子不在了;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不在了。時空不是障礙,可是我們往往被時空障礙,產生我們自身的分別執著。《百法明門論》裡面時間、空間是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不存在,我們把它當真了它就障礙我們。

  我們看到師長講解這段經文說到,雖然這些是大菩薩示現的,但是這裡面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給我們許多的啟示,每一段經文怎麼樣?拉回回歸到自身來。佛法是內學,要往內,假如我們讀這段經文,那是大菩薩做得到,我做不到,就被自己的念頭給障礙住了。師長這麼一教導,就把我們這個執著的念頭打掉了,要聽話,不能自己畫地自限。我們最近一起學習《論語》,冉求也是表演提醒我們,他跟孔子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說力不足是走到一半走不下去,你不是力不足,你是畫地自限。假如我們不用師長給我們引導的心境來讀經、來聽經,那真的會愈讀愈聽愈分別、愈執著、愈畫地自限。

  成德特別感激老法師在自己初學佛的時候講了一段法語,釋迦牟尼佛他是應機說法,他所講的經教都是我們娑婆界的人做得到的,他老人家假如講完對我們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眾生開玩笑嗎?一聽,對,有道理,建立一個心態,只要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經教都是我們做得到的。先入為主,重要!

  師長說的,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去效法,這樣也必定得到諸佛護念。接著師長還說,雖然是初發心,我們初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很不容易的善根、福德、因緣,也必然得諸佛如來的護念。蕅益大師說,真信切願持這句名號就是菩提心。我們讀《勸發菩提心文》,「必有因緣,方得發起」,其中有念求生淨土,這是菩提心。念生死苦是厭離娑婆,是菩提心;念求生淨土是願生極樂,也是菩提心。我們求生淨土,活一天我們身體借給佛菩薩用,念正法得久住,也是菩提心,也得諸佛護念。

  師長接著講到了,『諸佛剎中,皆能示現』,非常的殊勝,等於是生到極樂世界就一生一切生,一切佛剎統統都有分,這是太殊勝了。師長還舉例,譬如往生彌勒淨土,生兜率天,生到彌勒淨土就沒有這麼方便,就不是說「諸佛剎中皆能示現」,想到其他佛剎不容易。真的想利益眾生的人,不能不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就能諸佛剎中皆能示現,所有我們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親人、有緣眾生,哪怕是冤親債主,我們都幫得上他。真正講情義的人一定要往生,我們才幫得上過去生的家親眷屬、有緣眾生。

  當然,皆能示現那是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可以隨類化身,就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我們想想,我們一品見思惑都還沒斷,往生到極樂世界帶業去的,一往生我們的智慧、神通、能力就跟觀世音菩薩差不多,宇宙間還有哪件事比這個更殊勝的?所以師長說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中了佛門第一特獎,「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講到這裡,怎麼看大家也沒有笑?所以師長說,這種便宜到哪裡能找得到?我這個做生意的習氣在這裡就用上了,要盡力去把淨土法門推銷出去,這個太殊勝的法門。

  『譬善幻師,現眾異相』,「善幻師」,我們一般常講的魔術師。等於是他們到十方世界應化參學就像變魔術,就像魔術師那樣可以隨心所欲去變化。然後「現眾異相」,「眾」是眾多,師長這裡講,就是現不一樣的身分,形狀不一樣。我們留心觀察我們的老祖先,師長很用心,還請教李炳南師公,我們這些古聖賢王他們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李炳南老師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一般不輕易暴露身分,得用心觀察他。我們去用心觀察李炳南老師,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用心觀察的人就體會到了。

  像舜王,為什麼我們要提舜王?師長講經說,他的行持是普賢行。真的看哪一位仁者發心,把舜王的身教、言教做個專題,大家聽完知道怎麼跟舜王學習。了凡先生看得懂,在《了凡四訓》裡面將舜王在雷澤的行持給我們開解出來,提供我們在末法時期怎麼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真的不能懂得,處事待人接物自己生煩惱,別人也生煩惱。他是用心良苦,真的舜王他怎麼當領導人,在這個時代給我們啟發太重要。「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恭己」,以身作則。而且最重要的他為什麼可以無為而治?他會用人。我們曾經遇到一個領導者,他說佛菩薩安排,誰來了就用誰。我一聽,真是阿彌陀佛,聽經不能一聽著在一句話上,經教是圓融的,我們不能聽一句就著一句,真的是三世諸佛喊冤枉啊冤枉啊。不能解錯了,「佛菩薩安排」跟「知人善任」這兩句話是圓融的,佛菩薩安排派這個人來就考我們你能不能知人。用人的權在你手上,你要知人善任,不能隨便用,怎麼可以有人就用?沒有適當的人寧可不用,志同道合的人,三五個人力量都很大;不同心的人一進來,內耗就開始。

  用儒家的經還是要學,我們一下學大乘,這些倫理道德、這些做人處事、人情事理都拋在一邊去了,一聽大乘就著這一句話,會犯低級錯誤,世間人不犯的錯我們都犯,你說他們還怎麼相信佛法?一般沒學佛的人都不可能有人就用,人家日本企業界要用一個主管還要先去家庭訪問。這個做法也符合佛法,依報隨著正報轉,看他這個人德行到哪裡,去看看他家裡的情況、他夫妻的相處、他孩子教育得怎麼樣。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我們啟用人才要弘護正法,他家裡都教不好,你還讓他弘護正法,他能弘護得好嗎?所以儒家這個次第不能亂,格致誠正是內聖的功夫,才能修齊治平,外王。用人不能感情用事,我跟他交情比較好我就用他,他講的話我歡喜就用他。我有觀察,現在很多領導人都是用給他講好話的人,這樣的人很會諂媚巴結,你的面前是一個樣,背後又是一個樣。我們護法得要學《群書治要36O》。要把護法護好在這個時代也不簡單,怎麼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每一個字都要透過學習,怎樣才能作君,怎樣才能作親,怎樣才能作師,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

  昨天遇到一位幼兒園園長,他提到政府鼓勵生育,多生一個孩子都不少補助。他呼籲政府要看到更重要的,要讓年輕的父母學習倫理道德因果,不然他不會教孩子,生出來,他們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做負面的影響,甚至就是丟一個iPad、iPhone給小朋友,你看那不是給社會製造一個問題嗎?而且現在教育當中最重要的教我們什麼?反省,佛法是內學,師長的講經都讓我們拉回自身。現在真難,他就提到,有父母送孩子到幼兒園,一個禮拜,不高興的對園長說,「我的孩子都來一個禮拜了,怎麼還偏食?」我們視思明、聽思聰,我們一聽這個年輕的父母講這句話就體會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有沒有教出讓人反省?假如我們花了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六年、大學四年,十六年的歲月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不知道反省,那我們這個教育能算是成功嗎?真的,一個當領導、當官員的人都要從這些現象有所反思。

  當時候就舉了這個例子,我也跟在座的同修們說,你們有沒有親戚朋友是官員,你們得把這個聲音傳達上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被我遇上就是緣分。所以哪天我遇到哪個官員,我鐵定要跟他分析分析,你花了那麼多錢補助,到底對這個社會、對下一代有多大幫助?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太多問題都不是錢能解決的,有時候錢用錯了,愈解決問題愈大。

  曾經我們遇到一位很大的慈善機構的負責人請教師長問題,他說,「為什麼我們花最多錢的地區他愈不感恩我們?」你看沒有智慧解決不了問題。師長馬上提醒他,「他連父母都不感恩,他怎麼感恩你?」幫助人還是要用教育才能從根本救他,不從根本,捨本逐末,最後還讓他不感恩,讓他愈來愈貪心,讓他變成什麼?你幫助我是應該的,你不幫我我就恨你。所以沒有智慧的人幫人,幫到最後被人家恨。文殊菩薩的表法很重要,觀音表慈悲,文殊表智慧,要悲智雙運。

  真的要能夠反思不簡單,這也是我們很佩服舜王的地方,舜王面對這樣的父親跟後母他還是負罪引慝,還是我做得不夠好,這樣的心境,最後把這樣的父母、弟弟都感化了。這個表法對我們這個時代重要,我們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都卡在哪裡?很難不見父母的過,進一步很難不見他人的過;一見過,著相了,就生煩惱。舜王所表現的普賢行只有讚歎沒有批評,只放家人的好,家人的不好不放在心上,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他就讚歎。能做到這樣就把人的良心給喚醒,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我做那麼多對不起他的,他完全不計較;我才做這麼一點好,他就這麼讚歎、就這麼支持我,我假如再不好好做、好好提升,太對不起他。而人的善根不是被控制要求出來的,是他自自然然從內心裡引發出來的。人之初性本善,一定可以引發。所以古人也期勉我們,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還不能感動他,反求諸己,我的至誠心還沒有到百分之百。

  我們很有福報,舜王給我們表演,他是以君王來示現。我們清朝還有一個武訓,人家以乞丐的身分,一心為後代子孫的教育。包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所成立的漢學系,丁龍成就的,一個工人,在一個美國很有地位的老闆之下的一個傭人,他的至誠心感動了他的老闆來支持他,成就了美國第一所漢學系。當然我們也得往生才知道,才可以確認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

  所以我們真的炎黃子孫,中國人太有福報了,四大名山都在中國,其他地區很難,我們居然有四大名山。包含我們看歷史裡面王旦、王曾做宰相,真的是應以宰官身得度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他們大肚能容。劉寬,那都是大臣,不發脾氣的。他的太太沒見過他發脾氣,想試試什麼方法可以讓他發脾氣,就讓僕人(女僕)在他上朝以前,上朝以前那官服都穿好了,故意做著不小心走路沒走好,然後把那個羹湯就潑在他的衣服上。他第一句話、第一個念頭,有沒有燙到妳的手?這個太太服了。我們聽了這個公案,諸位男同胞,太太不能感化還是我們德行不夠,以劉寬為榜樣。看《德育課本》真的看到佩服得五體投地,有時候看了真是太感動了,被我們這些聖哲人的德行震撼,真的都是「現眾異相」,這麼多角色來感動我們。我不能再舉了,再舉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句了。

  師長接著提到了,「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是從事相上說的。雖然如是的示現,我們會擔心到他方世界去度眾生會不會退轉。我們有沒有觀察到師長講經,可能我們聽著聽著產生了擔心、產生了疑惑,他老人家接著就幫我們解答了。因為一般講學,像佛陀講學都是問答,學生在現場;現在的因緣,師長講學在攝影棚,廣大的聽眾不在現場,他都能設身處地,代我們問,把我們心裡的疑惑提出來。這個我們要不要學?講學的人都要學。成德一想講學的人就要學,有沒有同修說我不是講學的人,跟我沒關?你當爸爸媽媽不用給自己的孩子講學?你也要作之師。你當領導,你不用護念你的下屬,你不用作之師嗎?誰不用講學?誰不用護念他人?知其心才能救其失,你都不能理解孩子、學生、下屬的心,你跟他講話都雞同鴨講,不契機。所以下一句講「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達眾生相」就契機,你不了解他的心怎麼契機?我們都要從師長的講解體會到他的良苦用心,都是我們的學處。所以老人家幫我們問出來了,我們會擔心到他方世界度眾生會不會退轉,這一點我們很可以放心,有阿彌陀佛加持我們,我們永遠不會退轉,一往生圓證三不退,作阿惟越致菩薩。在四十八願裡面有說,「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這四十八願都兌現了,所以四十八願是保證書,保證我們十念必生,保證我們到他方世界度眾生不退轉,得佛力加持。

  接著師長更深入給我們說,用什麼來加持我們?就是下一句經句:『於彼相中,實無可得。』佛用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的事理加持這些菩薩,也加持我們,使這些菩薩在諸佛剎土裡頭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金剛經》上的教誨,《圓覺經》上說得更好,「離幻即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著在這個幻相就是覺了。我們知道這一切是幻化的,這就覺了,覺就不迷,不迷就不退轉,退轉是迷了才會退,覺悟的人不會退轉。覺悟的人可以隨緣妙用,因為他不被境界轉,他就能轉境界。我們用這句經文來體會我們當下的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每天面對這些境界,我們的心一動就被這個境界轉了;我們的心不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別較真,心不動不被影響。就像自己的孩子無理取鬧,你沒有被他影響產生情緒,你那個理智就震懾他了。像成德小時候跟母親吵著要玩具,在地上打滾,我母親沒被我影響。接著我就覺得打滾太累了,我就趕快站起來,之後就不用這一招了,沒有被境界轉。甚至於有時候發脾氣了,母親如如不動,過一會自己不好意思,去跟媽媽道歉。真的不被轉就可以轉境。

  今天家裡出現一件不歡喜的事情,可是我們是覺悟,不歡喜是世間人的感受,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可是我們不生好醜,就像《了凡四訓》說,「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被人家毀謗侮辱,我們不起情緒,幫我們消業障,漸漸我們一些福報現前了,就表演給家裡人看。你說那個人罵我們是好事還是壞事?自己的境界提升,怎麼是壞事?自己家裡得福了。

  這一點師長給我們表演得淋漓盡致,我們一般人覺得晴天霹靂的事,他老人家如如不動,修忍辱,最後法緣愈來愈殊勝,自己境界不斷提升。所以真的覺了就不會退轉,我們時時把佛陀的教誨放在心上就不會退轉。尤其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夏蓮居老居士說到了,二十二年的《大般若經》濃縮,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再濃縮,一部《心經》;《心經》再濃縮,一句觀自在,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人能夠這樣用功,他就不會被境界影響,稍微要起貪心了,阿彌陀佛。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這句佛一念,稱名即是遇光時,佛菩薩的加持就來了。

  我們要能在一切境界當中警覺性特別高,馬上可以起觀照的話,平常用功就很重要。平常心都散亂,遇到境界能起觀照,這不大可能,平時如戰時。「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這句也很重要,我們一忘了求生淨土,就開始貪戀世間的人事物。印祖更具體教我們怎麼練功,「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

  今天剛好成德現在陪母親在德賢淨宗學會掛單,這麼巧,剛好跟大家分享「德遵普賢第二」,剛好有同修說要皈依,因為大家領的是師長老人家的皈依證,成德就複講師長的三皈依,供養給發心皈依的這些同修,最小的兩歲,很有意思。學會也很用心,送大家三樣東西,第一,一個阿彌陀佛的項鍊,可以掛;第二,計數器;第三,師長老人家講三皈依的手冊,三皈依不能只學一次,一次不夠。成德跟大家一起共勉,佛像掛著是心上要有阿彌陀佛,這叫憶佛;計數器、佛珠是什麼?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我們真發心皈依要學佛了,念佛可不能少。為什麼不能少?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把輪迴心伏住,那想學佛、作佛就變成理想而已,做不到,都得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一念一彌陀,念念相串即是佛。

  我們曾經看過蕅益大師一段開示,把一句佛號就是六度萬行開解出來。而這段開示讓成德印象最深的是蕅益大師說,我們開始學佛了,或三萬、或五萬,蕅益大師是三萬起跳。黃念祖老居士他應我們這個時代,他說一萬,假如不念一萬那就不算念。為什麼說不算念?因為妄念遠遠大過正念,要克念。當然這個一萬我得補充一下,不然遇到同修他就喜歡念慢一點的,今天聽完課他就睡不著覺了,念一萬,我工作也不用做了,飯也不用吃了,不能造成他的困擾。等於是說最起碼我們的散念、我們定課的佛號不能少於一二個小時,不然我們要進步很難,不進則退。修行人要有自知之明,可不能人家念兩千,反正我就念兩千就好了。人家念兩千能攝心,妄想愈來愈少,那是人家,我們自己得真實面對自己修學的狀況,要打破自欺一關,不能拿自己的法身慧命開玩笑。

  所以送計數器、送佛珠提醒要念佛。送一本三皈依的教誨,讓我們要做一個真實三皈的佛弟子,不能做一個名字三皈的佛弟子,有名無實那幹假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送結緣品也都很用心,都有表法的意義。送東西也不忘啟發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哪怕發一個微信的sticker(圖片),也要能成熟菩薩無邊善根,這樣佛法就是生活,就是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看這四句,「譬善幻師,現眾異相」,這是終日度生,每天很努力度眾生;「於彼相中,實無可得」,終日無度,沒有度眾生。「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應無所住;「譬善幻師,現眾異相」,而生其心。「譬善幻師,現眾異相」,大作夢中佛事,興建水月道場,幹得很努力,幹得很積極;「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沒有放在心上,在那裡操心、擔憂、患得患失,沒有。所以這四句是我們的學處。《金剛經》說,我今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起了度眾生的心,心上放的這個事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師長給我們的指導非常具體,能遇到這麼好的老師太難得了,我們真的要如貧得寶。老人家怎麼具體指導?做完事之後不要放在心上,做完事之後佛號趕快提起來,那我們就可以像《金剛經》裡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心行就往這個方向在用功,就是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

  就像成德跟大眾分享完課程,分享完很高興、很興奮,分享完人家聽得怎麼樣?你看又在打妄想了,趕快佛號提起來,不然又在那裡有得失心在裡面了,趕快佛號提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能激動,要清淨、要平靜。很用心跟親戚朋友聊完,一掛完電話,他能接受多少?不要起這個念頭,趕快佛號提起來,於彼相中實無可得,別罣礙了。所以師長的指導非常具體,真的我們肯聽當下就能用,當下自己妄念就少,就得受用,佛法真管用。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再找時間大家專門來交流分享,我們會事先通知大家。不過通知大家又怕大家緊張,那一個禮拜阿彌陀佛保佑別叫到我。這個時候起念頭了要念阿彌陀佛,這有未來煩惱,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謝謝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