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開示 (第二十集) 1999/12/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32-167-0020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晚上有很大的雷雨,你們的寮房有沒有進水?沒有。這些現象本地的同修告訴我,過去很少有,但是最近就曾經發生過很多次,都是一些不平常的現象,實在是天地鬼神時時刻刻在給我們報警,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冷靜去觀察。
時代不斷的在改變,諺語所謂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前面的善知識離開我們了,我學佛的時候,年輕學佛的一代,他們離開我們,修行弘法利生這個任務落在我們身上。我們現在看看,年齡已經入了晚年,過年我就七十四歲了,古人有說:「七十四、八十三,閻王不請自己去」;換句話說,這個年齡就是該死的年齡。這個話,我親近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常常談,那個時候他大概七十三、四歲,常常跟我們說:「該死了!」這個話是個實實在在的話,換句話說,弘法利生我要交棒了。你們同學們要很努力、很認真去做,也要常常想到年歲一年一年增長,做充分準備,我們要教給後人。
教些什麼?在中國,從孔老夫子,在佛法裡面,釋迦牟尼佛,這兩位世出世間的大聖都告訴我們,「述而不作」。他們不過是承受上一代的人,把上一代人的教誨,自己能夠認真努力奉行,然後再教給下一代。古聖先賢的教誨很多,而實際上我們能夠用到幾句,一生都受用不盡。所以我們千萬要記住一句話,不要去搞創造,不要去搞創新,世法科技他們天天在創新,德行一創新就壞了。我們沒有辦法創新,孔老夫子都沒有法子,釋迦牟尼佛都沒有法子,所以佛所講的經是古佛所說的,孔子所傳的道是先王之道。但是我們要懂得古聖先賢的大道,如何能夠適用於現代人的生活,只要做到這一點,這就大功告成了。
今天社會上有許多災難,我也曾經聽人說,許多宗教家也談到這個問題,古老的預言家也說到這個問題,速度太快了,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物質文明進步的速度太快,精神文明趕不上,麻煩出來了。所以要挽救當前的劫難(當然說是這麼說法,這是做不到的),要把物質文明的腳步放緩,把精神文明的腳步加快,精神跟物質文明能夠相平均,能夠相等,這是好事情,這是真正的幸福美滿。這兩個步伐不齊,問題就出來了。如果在不齊這種狀況之下,寧可讓精神文明緩慢的進步,物質文明大可以終止,這裡頭有很大的道理。
所以我們一切不求績效,不爭小利。今天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做事的方針自己總要把捏住,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要想到它的影響面有多大,時間有多長。如果是正面的影響,好的影響,這個面愈大愈好,時間愈長愈好。只要從這個方向著眼,就能夠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們所付出的精神、勞力這才有代價、才有成效。眼光一定要放遠,要看得深、要看得遠,不要為自己的利益,不要為小團體的利益,那是沒有法子解決下一個世紀的難題。
為什麼?從前人為什麼可以為小圈圈的利益著想?從前人行,因為他的生活空間不大。現代人的生活空間是整個地球,還躍躍欲試向星際上拓展,我們的思考,我們的修學,必須要跟實際狀況同步。現代人生活的空間既然是整個地球,我們思考問題要以整個地球為著眼點,這個問題就能解決。過去交通閉塞,資訊不發達,甚至於有一些人一生都沒有出過他的縣城,他一生生活空間就這麼大,所以他只考慮他那個鄉鎮、他那個縣城就足夠了,他一生就能得到幸福美滿。所以真正幸福美滿是要看我們活動空間多大。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藏世界的佛菩薩們,那些眾生們,他們活動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他們起心動念所想到的那個範圍是虛空法界。我們在這裡就學到東西,我們想的範圍小了的時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製造許許多多麻煩。
今天世界的紛爭,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我們的活動空間已經遍及到全世界了,我們的思想、思慮依舊是拘束在我們的小團體,於是團體跟團體當中產生矛盾,國家與國家,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過去所沒有的,現在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猜疑、誤會、矛盾。從前沒有這些事情,因為生活空間小,彼此不相往來,無需要考慮這些事情。現在不行了,接觸太頻繁了,不能不考慮,不能不學習。所以常識要豐富,原則要簡單。我們綜合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導我們的,乃至於綜合許許多多宗教家,這些宗教的教主,他們對我們的教誨,綜合起來不外乎真誠、愛心。這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所有一切宗教的教主、創教人,都認同的。真誠心的愛心,我們佛家講慈悲心,真誠的慈悲,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不附帶任何條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貴賤貧富,一律平等、真誠、慈悲。
我們總結佛的教誨,抓住綱領,我們提出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人人都認同;末後「念佛」,他們有疑惑。我們告訴他,「念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前面十八個字,後面這兩個字就是囑咐叮嚀不要忘記前面十八個字,就叫念佛。念真誠是念佛,念清淨是念佛,念平等是念佛,乃至於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隨緣,統統叫念佛。這大家明白了,佛是這個意思。念佛不是念一個人,在佛法裡面,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就代表這二十個字,他把這二十個字圓圓滿滿都做到了,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他表演給我們看,做出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教導我們怎麼過日子、怎麼工作、怎樣與一切眾生相處。諸位細細想想,不離開這二十個字,千經萬論,這二十個字是核心。抓住核心,其他都是細節。佛在細節上說得這麼多,那就是各種不同的環境我們這個原則應該要怎樣去落實。
這就是佛家講的隨機說法,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我們要懂得這個原理原則。應該說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佛在經上舉例子給我們說,應以佛身而得度,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你看多活潑、多自在!一絲毫拘束沒有,一絲毫勉強不得。這正是普賢菩薩在十願裡面教給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學佛,中國人非常喜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不是沒有道理。這一部經,古大德給我們說,是般若的綱要,般若是真實智慧。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無非是教我們看破、放下,《金剛經》就講這四個字。看破世間如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有為法。你看破之後,教你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認真,別再認真了,假的!哪些地方認真?自私自利認真,名聞利養認真,貪瞋痴慢認真,錯了!不但這些事情統統要放下,弘法利生的事情也要放下,不能放在心上。可是諸位要聽清楚,事要積極去做,心裡頭不落痕跡,這叫放下。不是說事也不做了。事也不做了,釋迦牟尼佛何必給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事做,心裡沒有執著。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跟大家講經說法,功德很大,那你著相了,你沒放下;果報殊勝,你也沒放下。一定要做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真正看破放下的態度。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才真正得受用。
凡事隨緣,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為什麼要這樣做?眾生沒有覺悟,眾生在迷,迷的時候造業,造業受惡報,非常悽慘,苦不堪言。覺悟的人,這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給諸位說是方便說,如果真的「我要大慈大悲去救他」,又錯了,又著了相,你還是沒放下,放下得不徹底,放下得不乾淨。連這個念頭都沒有。我常常做比喻說,我們左手被蚊子叮了,右手去給它摸摸、安慰它,它是不是「我要發慈悲心,去好好幫助它、救救它」。念頭都沒有,叫「法爾如是」,自自然然是這樣的,我們的功夫就成熟了,我們的修行證果才圓滿。圓滿是痕跡都不落,還有一點痕跡在裡頭,沒有圓滿。我們要認真、要努力,這是大圓滿,究竟圓滿。
我們要問,我們業障深重,這一生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嗎?答案是肯定的。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善導大師說得最好,「總在遇緣不同」,你遇的緣殊勝,你這一生不難達到這個境界。緣極度殊勝的,你看看《法華經》上講的龍女八歲成佛,緣太殊勝了!八歲是兒童,沒成年;龍女是畜生,不是人身,哪有做不到的!做不到是緣缺乏。我們今天遇到的緣相當殊勝,問題在我們自己會不會契入?契入真正的條件,沒有別的,「尊師重道,依教奉行」。師,我不是老師,誰是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今天都是跟釋迦牟尼佛學,本師。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我們同學,所以我們的關係都是同學。我不過比你們早學幾年,多學幾年,我把我修學的一些經驗貢獻給諸位同學做參考。我非常非常有信心,我對於佛陀的教誨,一生可以契入佛菩薩的境界,絲毫懷疑都沒有。
這幾天我想我們利用早晨這一點點時間,給諸位專門來報告這些問題,提供大家做參考,如何契入佛菩薩的境界;換句話說,如何契入佛華嚴的境界。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轉凡成聖,要從心理上如何去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