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善根是堅定的信心  (第六一二集)  檔名:29-519-0612

  「安住一切者,《會疏》云:安住者,不動義。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在前面我們也講過這一句,從這裡看起,這是一個段落的起頭。安住,無論是初學、還是老參都非常重要,古人所謂「身安則道隆」。我們想到近代這一個世紀,沒有高僧大德出現在世間,佛法如是,世法也不例外,不但在中國,在整個世界幾乎所有的地區我們都看到。原因是什麼?這一個世紀「安住」兩個字沒有,整個世界的社會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所以人心定不下來,這就很難成就。而實際上這個問題,大環境不好,這社會動亂,個人如果真的有善根、有福德,還是會有成就。善根是堅定的信心,福德是能受苦受難,這樣的人很少,不是沒有。所以佛當年滅度的時候,阿難尊者曾經問佛,佛在世,我們依你為老師,你不在世,我們依靠誰?佛說了一句話「以戒為師」,還有一句「以苦為師」。換句話說,在當前這個時代,我們能持戒、能吃苦就會有成就。具足這兩個條件,無論是處順境、處逆境,都能夠如如不動。成功的祕訣就是古大德教導我們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譬如在今天這個環境當中,自己能夠找一個很偏僻的地方、很落後的地方,落後的地方平安,大家不爭,沒有人來爭,肯定物質條件很差。但是好,愈差愈好,蓋個小茅草蓬,你送人家,人家不要,瞧不起你,這平安。

  能夠安定下來十年不動,你在這個地方安住,一部經教學到底。人只要有這麼兩個條件,持戒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是屬於持戒,必須要學。沒有這個,那就是沒有根,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根基,就在這三樣東西裡頭。這三樣東西不難,一年的時間足夠。這三樣東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是要每一條、每一條要把它做到的。《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條;《感應篇》也不算多,善惡因果總共有一百九十五條;《十善業道》就是十條,前面兩個根紮下去,《十善業道》就沒有問題了。也就是說,《十善業道》的細目就是《感應篇》跟《弟子規》,這個根紮好,那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條件取得。十年,這一部《無量壽經》好,每天讀一遍,如果有緣分能夠聽講更好,聽講我們現在有光碟、有網路、也有衛星電視。所以有這個緣分可以收聽,一天能夠聽四個小時以上,不能少過四個小時。其餘的時間專念阿彌陀佛,你心是定的,定上個三年、五年就得念佛三昧,再有個二、三年就很可能開悟,得三昧就是得定,定能開慧。所以真正想成就,任何環境都能修行。

  在亂世大家在一起共修比較困難,像民國初年,確實那個時候真的有高僧大德真正想辦學培養後起的人才,由於戰爭,都沒有辦法做得圓滿。應慈法師辦華嚴大學,不到一年就關門;歐陽大師辦支那內學院,算是最有成就的,也只辦了兩年,就辦不下去了。戰後我在台灣,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蓮社裡面成立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人才,同學有二十多人,我是最後參加的,也只辦了兩年就沒有再辦,緣不容易。我學經教就在李老師這個班上學的,如果沒有這個班,確實那我們連經教這個都學不到,時間雖然不長,我還碰上了。所以,安住一切比什麼都重要。沒有機緣,我們得想辦法找機會,一個人過ㄧ個簡單清苦的日子,護持不需要很多,有一、二個熱心的護法來照顧你,就沒有問題,生活愈簡單愈好,人真正修行一天吃ㄧ餐可以,日中一食。

  李炳南老居士他大概是三十多歲遇到佛法,比我還晚,我遇到佛法是二十六歲,他告訴我三十多歲。他遇到佛法不久他就過午不食,吃兩餐,又過了二、三年早餐也斷掉,一天吃ㄧ餐,一生都不變,這個很不容易,省事。自己照顧自己,吃飯自己燒,衣服自己洗,自己照顧自己,一直到九十五歲都自己照顧自己。最後的兩年,才同意由兩個學生發心照顧他,他才接受;之前有人想照顧他,不接受。我在台中跟他學教,也受他身教的影響,所以我在台中那個時候三十幾歲,我也學他一天吃ㄧ餐,我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他。我說:老師,我現在一天一餐。「多久了?」八個月了。「怎麼樣?身體有沒有變化?」我說: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保持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簡單,需要很少,一個熱心的護法就夠了,不需要攀緣,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定要知道節儉、惜福,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有決心、有毅力,在動盪的社會當中,自己可以如如不動。學四大天王的廣目天王,他就是表這個意思,在動盪的時局裡,自己保持不動,一樣能成就。所以這個意思,我在此地給諸位表出來,就是「安住者,不動義」。

  「德成不退」,此地講這個德就是戒定,我們能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學好,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永遠不退心。然後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專修淨土,這一個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目標是見阿彌陀佛,這個心要定,決定不改變,德就成就,成就不退,那就叫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能夠把一切放下,那就是無德不具。我們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不但不執著,最好分別也沒有。怎麼能做到?專心在經教,一心念彌陀,這就都做到了。《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部經具足,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教,同時圓滿具足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法身菩薩的教誨,都在這個當中。特別在像現前這種社會,抓住這一部經,一句佛號,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要明瞭,真正發心依教奉行。「前引《行願品》中,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者」。前面曾經引《行願品》這句經文,這個地方解釋,「即是一念中,圓成行願」。圓是圓滿,成是成就,一念當中圓滿成就普賢大行、彌陀大願。「故能安住於如來一切佛果功德之法」,念佛法門圓滿代表了。

  

  節錄自:02-039-0101淨土大經解演義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六一二集)  檔名:29-519-06121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六一二集)  檔名:29-519-06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