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九集)  19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06-0009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九講,經文第四頁末行中間,「未當有此,於世何求」從這個地方開始,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未當有此。於世何求。念報佛恩。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神離苦。超出生死。】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段是說佛弟子應該求些什麼,第一,佛教給我們要報佛恩。『未當有此』,「未」是不可的意思,就是不應當有此,這是指上面所講的「世人險惡,比丘損他,積財喪道」,不可以有這些。出家或者是在家修學,我們在世間應當求些什麼?這一點我相信每位同修都非常關心,佛在這個地方教給我們,首先是教我們要『念報佛恩』,念念無有間斷,知道佛恩廣大,應該曉得如何來報答。我們看表解裡面所列的,報佛恩這裡面有幾個小段,第一個「念眾生苦,佛以眾生為心」,所以我們要想報佛恩就要常念眾生苦;第二是「報恩惟有自度度他,方順佛心」;第三是「斷惡行善,須離煩惱,得一心清淨,為修行的目的」。這是將如何報佛恩這一點給諸位做個簡單的介紹。

  由此可知,一切經典裡面,佛教給我們發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條教誡我們的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是念眾生苦,第二條是斷煩惱,第三條是學法門,第四條是成佛道,後面三願無非是教我們圓滿成就第一個大願。在這個地方我把它折衷起來看,念眾生苦就是普度眾生之願,修行斷煩惱,一心不亂,這才能圓成佛道,將我們自行化他的功德能夠做到圓滿,這就是「念報佛恩」。而報佛恩具體修行的方法,佛在此地給我們指示得很清楚,諸位要特別的留意。第一句佛告訴我們『當持經戒』,經的大主意是講求解,研究經,戒是講修行,將經裡所說的理論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叫戒。所以我們看到佛門的戒律,一條一條跟我們列出來有那麼多,這些戒律所依據的道理完全是經典裡面所說的宗旨;換句話說,把經典裡所講的這些大道理,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這種條文就是戒律。由此可知,行與解不能分,經與戒是一樁事情,經是印心的,戒是起行的。所以,佛第一句話就給我們講「當持經戒」,應當受持,應當信受奉行。

  『相率以道』,前面一句著重在自行,下面這句是講利他。我們與大眾生活在一起的時候,「相率」,率是領導、表率,換句話說,佛弟子應當為大眾的表率,引導他要向道。向的什麼道?這當然不必細說,向的是佛道、菩薩道,也就是說要向正覺之道。前面我們說過很多,覺、正、淨這是世出世間的大道,『道不可不學』,覺道、正道、清淨道不可不學。佛法教學就在道,修的是道,學的是道,證的也是這個道。前面一句著重在自行,這句著重在修道,修道這是走路。道都在於經書之中,道在哪裡?經書裡面所記載的、所指示的菩提大道。所以佛勸我們,『經不可不讀』,與前面「當持經戒」互相照應,勸我們要讀經。經開智慧,有了智慧,世出世間無論什麼事沒有辦不通的,再不會有障礙,所以讀經非常重要,是教我們開悟的。『善不可不行』,「善」是培福的。這兩句就是佛門裡常說的福慧二足尊,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從一開端就教你修福、修慧。讀經是修慧,行善是修福,一直到如來果地,沒有一天不讀經,沒有一天不行善。諸位如果要問,善的標準是什麼?哪些是合乎佛法裡所說的善,這些標準都在經論之中,在此地不必多說。

  諸位看表解,行善是培福,大家特別要記住,「必有智慧,而後能修十善、萬善」,可見得修善的確是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他不曉得修善。佛在果地上稱為二足尊,就是福與慧,足是圓滿的意思、滿足的意思,福滿足了、圓滿了,慧也圓滿了,福慧圓滿我們稱他作佛。學佛的人一開頭就要培福、培慧,福慧我們都要來培養它,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可以疏忽。如果我們要問,我很想修福,可是我現在沒有能力?這個話說的有毛病,因為修善這個事情,只要你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而不是叫你勉強去做。佛門裡面有些佛弟子,心很好,他很發心去行善事,自己沒有辦法,於是去借錢,寧願背高利貸,借三分利,他拿這個錢到佛門裡面來做好事情。諸位要曉得這是錯誤的,這在佛法裡是不許可的。佛法只要盡心,因為你要是負債來修善,你已經錯誤,已經做錯了。我們有一分錢的力量,我們只做一分錢的善事,這個善事是圓滿的功德。我只有一分的力量,我想做三分的好事,還超過,那怎麼辦?去負債,向人家借錢,這是錯誤的,這是佛法裡決定不許可的。為什麼?欠債要還錢,欠命要償命,因果絲毫不爽。何況福慧的修持,一定要達到身心清淨,你有債務在身,你的心如何能得清淨?這一點我要特別提醒那些熱心過分的同修,你們的做法是不如法的。

  佛法的修學要隨緣、隨分、隨力去做,做得心安理得,身心愉快。不可以爭面子,看到別人拿了很多錢做好事,我如果要拿少了不好意思,那錯誤的,因為各人福報不相同。他有錢他多拿一點,我沒有錢少拿一點,也許少拿的這個人功德比多拿的人還要大,為什麼?譬如說他有一千萬的財產,他今天捐一萬塊錢,是他的千分之一,他發了多大的心?他只發了千分之一的心。你沒有錢,身上只有一萬塊錢,或者說你身上只有一百塊錢,沒有錢,你把這一百塊錢全部都奉獻,你的功德是圓滿的,是百分之百。那個富人的功德乃是做了千分之一,你做了百分之百,你想想看你們的功德哪個大?當然百分之百的大。我們做一個小公務員,一個月只拿幾千塊錢薪水,我捐出一千塊錢,佔我這個月薪水的一半,或者佔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們想想就算四分之一的功德,比他千分之一的也大得太多了。由此可知,培福這樁事情對一切眾生來講決定公平,不會說是修福只有有錢的人才能培大福報,沒有錢的人培小福報,那錯了。這個事情是盡心盡力的問題,你的心圓滿,你的力量也做得很圓滿,這就是圓滿功德。

  『行善布德』,我們表裡頭也跟諸位列出菩薩所修學的六種綱領,就是六度,在底下「行善布德」這段所講,布是展開、是展布。六度裡面,第一個是「布施」,前面已經跟諸位講過,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類,這個地方不必再重複。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要想得財富、得智慧、得健康長壽,一定要修布施;布施是因,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第二要「持戒」,六度是後面比前面要來得深,持戒包括布施,布施並不包括持戒。持就是守持,我們能夠守定,能夠保持住,佛門裡面的清淨戒學我們都能夠把它做到。第三是「忍辱」,忍辱是成就一切功德,如果你不能忍辱,雖然有布施、有持戒,不能忍辱麻煩很大,你布施、持戒都是世間有漏的福報。諸位想想前面我們所講安世高的同學,宮亭湖的湖神這個龍王,諸位就明瞭。他前生是個出家人,明經好施,他的缺點就是忍辱的功夫不到家,死了以後墮到蛇身去做神,所以忍辱非常重要。《金剛經》裡頭特別提出來,《金剛經》裡面講六度,特別提了一個布施、一個忍辱,佛又給我們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可見得忍辱波羅蜜的重要。第四是「精進」,菩薩法裡的善根就是精進,勇猛向前,絕不懈怠,絕不退轉。第五是「禪定」,就是一心不亂。第六是「般若」,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從根本智起後得智,自利利他。前面這五種是屬於事,般若是屬於理,般若的宗旨就是不執著,努力去做,作而無作,心裡一絲毫執著沒有。雖然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乃至於禪定,他的心是清淨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要曉得,這是六度法門。

  四攝法完全是接引眾生的,這是菩薩法,諸位要特別留意。佛菩薩攝受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開頭一定用布施、用愛語、用利行。布施諸位曉得,於眾生就是結緣,你只要於眾生有恩,眾生他當然歡喜跟你接近,你所說的話他聽得進去,因為你對他有恩。愛語就是不違背他,在言語上要能夠順眾生的心,滿眾生的願望。利行,我們所有的行為對眾生一定有利益,而他自己曉得這是有利益的。如果你對他有利益,但是他自己不知道這是利益,那也不行,為什麼?他會離開你而退轉。這種利行要與眾生的程度有密切的關係,他程度很淺你就給他小利,他有很深的功夫,你就給他大利,都要他能夠明白的體認。第四是同事,眾生他做什麼事情,你也跟他做同樣的事情,他就歡喜了。四攝法這個四種是攝化眾生的手段,這是菩薩法裡頭必須要明瞭的。

  下面我們引用古德所說的,「惠施使懷則感恩」,你能夠修布施,六度裡頭第一個是布施,四攝法裡頭第一個也是布施,這就是恩惠布施,能夠叫對方懷著感恩的心。「戒德」,你有謹嚴的戒德,「令敬」,眾生對你恭敬,既感恩對你又恭敬,這樣的人就容易得度。所以佛法總須從恭敬中求。你要問佛教化眾生,特別在初學的時候教什麼?教敬。不但佛法教敬,世間我們講到中國古時候的教育,你要問老師教學生教的是什麼?從什麼地方教起?諸位要曉得就是教敬。我們展開《禮記‧曲禮》裡面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第二願「讚歎如來」。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的教學,真正的教育教什麼?教敬而已,世出世間的學問建立在禮敬的基礎上,這點希望大家特別要注意。我們要想在世間成為世間的聖人、大學問家,在出世間你要成佛、成菩薩,你一定要修一切恭敬,須從恭敬中求。往年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曾經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佛法博大精深,有沒有什麼很巧妙的方法教我們能夠得到?所謂祕鑰,祕密的一把鑰匙,佛法好像一個大倉庫一樣,有沒有這麼一把鑰匙,我們得到這個鑰匙就可以自由進去?印祖答有,「誠敬」兩個字,他老人家說「誠敬」兩個字是入佛門唯一的一把祕密的鑰匙。我們要進佛門從哪裡修?修誠,內誠外敬就能夠入佛門。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行善布德」,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做起,都是從誠敬當中去下手。

  『濟神離苦,超出生死』,濟是講救濟,神就是精神,我們俗話稱之為靈魂,在佛法裡稱之為神識。因為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生死輪迴、捨身受身就是神識,它在迷的時候真的生死疲勞,它一覺悟就離苦了。救濟你的神識,使它脫離苦海,超出三界的生死,這是自行化他的果報。我們曉得,功德既然能夠超越生死苦海,其餘當然不必說了。所以,無論是出家或者是在家這些佛弟子們,修學要知道綱領之所在,要知道宗旨之所在,我們的目標是超越生死輪迴。因此我們要重視無為的功德,而不重視有為的福德,你在佛法裡面才有真實廣大的受用。

  底下一段是講「改舊習」,這段相當重要。這是前面剛才我念的,「功德暨能超生死,何況其餘」,下面佛教給我們修行下手之處,從哪裡做起?從改舊習。習是習染、毛病,舊時候的習氣,這就是改正心理行為。我們心理行為一向都是錯誤的,這是病根,佛一樁一樁教我們來改正。此地所舉的例子與前面所說的完全相反,前面是妒忌、妒賢、嫉善,現在第一教給我們無慢心,慢是輕慢,千萬不可以輕慢賢人,換句話說,也不可以障礙人家的好事。在這個地方我們在表解裡面提示同修們一樁事情,這是我們講到《六祖壇經》上的,「昔印宗大師之遇六祖,以先輩而師事六祖,非我慢情忘者不能也,其尊賢重道,捨己從人之智行」,這是真正智慧,「實非常人可及也」。我們讀《六祖壇經》,這節經文應當要合掌恭敬多念幾遍。印宗大師是我們的表率,是我們的模範,不但不嫉妒賢人,而且能夠尊賢重道,這是在末法時期一般人所做不到的。這是第一個小段。

  第二個小段說「勿沮善」,沮是障礙,不要障礙好事,障礙人家做好事,絕不會有好的果報。請看經文:

  【見賢勿慢。見善勿謗。】

  經文裡面就是這兩句話。我們要曉得,賢人是國之寶,這一個地方在這一個時代賢人出現,是大家有福。如果我們不尊重他、嫉妒他、破壞他,諸位要曉得結罪不是對一個人,如果對一個人來講這個罪不大。譬如他是個賢師、道德之人,你把他殺害,我們常講殺一個人償一條命,這個罪也不大。殺一個人償一條命是對普通人講的,對賢人則不然,因為一個賢者、一個好的老師,他能夠影響這一個地方許多人的德行。他能夠影響風俗,能夠教化眾生善行,而為一切眾生的模範,為一切眾生的典型、榜樣,你要是把他破壞了,這個罪過是什麼?是與一個地方所有眾生結罪,這個事情麻煩大了。由此可知,殺父母的罪過比殺老師的罪過要輕,殺老師的罪過重。前面我們曾經說過,父母是我們生身父母,你要是殺害,你的罪過墮阿鼻地獄;老師是大眾的法身父母,不僅是我一個人的。譬如你殺別人的父母,他的兒女報仇,我們拿世間法來比喻,他如果有十個兒女,你的仇家只有十個人;而這個老師在這裡教學,他的學生有幾千人、有幾萬人,你把這個老師殺害了,你就跟幾千人、幾萬人結了冤仇。所以,一個好的老師、一個有道德的人,千萬不可以慢待他,罪過不輕,別小看了。

  「見善勿謗」,善是指善事,謗是講毀謗,就是障礙他。這樁善事縱然與我們自己不利,但是與大眾有利益,我們應當抱著捨己為人,我們要來贊助這個善行。什麼叫善、什麼叫不善,定義也要把它分清楚。昨天我參加香火雜誌社舉辦的一個座談會,座談會當中討論到一個問題,就是品行不端正的、過去曾經做過惡事的,在寺院裡面,這個人就沒有資格來做住持,在法律裡面準備要這樣子來制定這一條。當時這裡面有些學者、專家、神父、牧師,我也來參加。就有人提出反對的意見。這個人他從前做惡事,現在真正回頭是岸,難道也不給他這個機會服務於大眾嗎?也不讓他有機會為一切眾生造福嗎?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古人所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古人所謂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回頭人行善往往那是真善,那是真正懺悔。所以我們決不能夠拘泥於他過去做的種種不善,今天他所有一切善行我們都抹煞它,我們都不承認它,這我們自己就做了大過失。如果你設身處地從反面來想一想,你自己過去是個惡人,無惡不作,現在真正想為善,但是社會上一些人不原諒你,不諒解你,你無論做什麼好事,無論是真心,人家都不承認你,你自己做何感想?世出世間的學術無非是通情達理而已,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對於一個改過自新的人,我們要特別的尊重他,我們要信任他,不可以毀謗,不可以阻礙;要幫助他回頭,幫助他向善,不要成就人的惡行,要成人之美、成人之善,這裡頭有無量的功德。

  【不以小過證入大罪。】

  這條是對老師所說的。學生犯了小小的過失,你就把他宣揚,說他這個罪很重,這種態度對學生是有罪過的,是不可以的。

  【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也。】

  末後這個四句是佛教誡我們要慎因果。我們起心動念、造作修為都要想到因果報應之可畏,而後你就曉得什麼事情我們當做、什麼事情不當做,正是佛門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這是菩薩聰明之處。這個四句我們在表解裡面也列了一點參考的資料,「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這幾句話是《太上感應篇》一開端的四句話。一部《感應篇》這個四句是綱領,禍福無門,是禍是福是你自己招來的,你行善自然得福,你作惡自然得禍,所以說善惡之報,就是善惡的果報,如影隨行。像我們人的形體,我們站在燈光或者日光之下都會有個影子,影不離形,形不離影,這是說明形與影密切的關係,而善惡果報跟這個也一樣。這是《太上感應篇》提示我們,我們的造作要小心、要謹慎。六祖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指我們人心,一切福田從什麼地方生?從你心裡生的,心善就生福,佛經裡說「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六祖大師所說的是一個意思。

  「又云,罪福苦樂,皆三業所造,一心所感」,三業就是身、口、意三業,是一心所感應的。可見得罪福苦樂是不是命裡注定的、或者是神明給你的?都不是,不是神明給你的,也不是佛菩薩保佑你的,也不是你命運裡頭原來有的,而是你自己三業所造,一心所感。下面舉幾個例子,「若一念心瞋恚、嫉妒,即地獄業」,可見得瞋恚跟嫉妒是惡業當中最大的惡業,果報在地獄。「慳貪」,慳是自己有的捨不得,所謂慳吝、吝嗇,貪是自己沒有的想得到,不肯布施,慳貪、不肯布施這是餓鬼業。世間這樣的人很多,他有財富、有力量的時候不曉得培福,福報享盡了,他一樣都帶不去,死了以後墮餓鬼。「愚痴暗蔽即畜生業」,畜生多半都愚痴,什麼叫愚痴?邪正不分,是非不分,善惡不分,把善的當作惡的,把惡的當作善的,所謂是愚痴顛倒,這是畜生的業因,當然要墮畜生的果報。「我慢貢高即修羅業」,自己很自負,輕視別人,高看了自己,這是阿修羅的業因。「堅持倫常五戒」,這是人的業,來生可以得人道,堅定、執持五倫、五常、五戒,我們還能保住人身,來生不失人身。我們在前面曾經讀到過,佛曾經跟我們說過,一切眾生失了人身之後再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了人身不能再得人身的如大地土,諸位從這段裡面細細去看看,你就曉得佛這個話是真的,因為我們看看這個世間,有幾個人堅持倫常五戒,這不失人身。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眾生,哪個人沒有瞋恚、沒有嫉妒、沒有慳貪、不愚痴、不貢高我慢?看到這些習氣你就曉得,這些人現在雖然是人形,是個人身,他已經與三惡道感應了。

  別人與惡道感應那是他的事情,現在最重要的問問我們自己有沒有瞋恚、有沒有嫉妒、有沒有慳貪、有沒有愚痴、有沒有貢高我慢?如果我們自己反省這個東西統統都具足,而且力量很強大,我自己就曉得我來生一定在三惡道。因為自己對於倫常、五戒、對於十善雖然有持,不堅固,若有若無,而這些東西真正有,而且力量很強大,那你必定到三惡道去了,你所修的是三惡道的業因,佛念得再多,經念得再多,都沒有用處。佛念得多,經念得多,要把慳貪念掉,要把瞋恚、嫉妒念掉,要把愚痴念掉,把我慢貢高念掉,這個念經、念佛才有功德,沒有念掉,雖有念,沒功德。

  「精修十善即天業」,著重在精,精是純而不雜,在精修,這個可以生天。「證悟人空」,這是聲聞,阿羅漢業,修四諦法門,破人我執,證人空理,這是聲聞。「知緣性離,即緣覺業」,曉得一切萬法因緣生,一切萬法是因緣而有的,緣生性空,他就能夠放下一切,在一切法裡頭再沒有分別執著,這是緣覺,經論裡所講的辟支佛。「六度齊修」就是菩薩,前面剛剛跟諸位說過六度,這是菩薩心。「真慈平等」這就是佛業。所以,對於後面四聖法界我們要特別注意到,這是從真心裡流露出來的慈悲,這個慈悲一定是平等的,這是成佛之業因。古德所謂「心淨,則香台寶樹,淨剎化生」,像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裡面所講的華藏世界,清淨國土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由此可知,十方世界,心淨則生淨土,心穢則生穢土。「非從天降,豈屬地生」,不是天地在做主張,「只在最初一念所致,離卻心源,更無別體」,古大德給我們的開示我們要牢牢的記住。

  所以佛在此地給我們講,『罪福有證,可不慎也』,我們一定要小心謹慎,把十法界業因要記得清清楚楚。換句話說,十法界的種子我們人人都具足,剛才跟諸位講的是十法界的緣,如果我們要想成佛,我們把其他的緣離開、捨離,我們只取一種緣。佛的緣是什麼?真慈平等,我們對待一切眾生是真正的慈悲心、是真正的平等心,這就是成佛的條件。如果我們要想成菩薩,我們就要修六度萬行,六度齊修你決定成菩薩。如果你要想來生還得人身,在世間做個有福德之人,一定要嚴持五戒、要修倫常,我們才能夠得到如意的人生。這些證據不但在經典。在古書裡面記載的很多,那是過去的事情。只要我們稍稍留意,看看我們眼前的社會,我們周圍的這些人,你看他禍福吉凶的果報,他所作所為「罪福有證」,證據就在你的眼前,而且是活生生的證據。你要再沒看見,不相信,那你是愚痴。佛教我們對這樁事情要謹慎。

  經文到這個地方,把第三大段講完了,就是老師、弟子之分。這一段的宗旨可以說就是教人修善,而修善成佛、成菩薩這是善中之善,我們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成佛才是至善。但是修善必定要有老師,在這段裡面是講老師的教學,學生求學的這些態度,重要的原則佛是一一的給我們詳細的開示。讀了這段經文之後,我們對於師生承受這些道理明白了,進一步我們必然會想到佛門裡面常講護法這個問題,護法是護持師道,這是真正的護法。在過去,護法不外乎三大綱領。第一個是建道場。前面我們跟諸位講過,特別是在講玄義的時候,我們提到安世高大師在江南建第一個佛寺,就是大安寺,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在以往,佛法是需要靠寺院來弘揚,依寺院而住,依寺院而弘揚光大,所以寺院是吉祥地。佛法到了今天,我們讀《金剛經》曉得,五五百年是鬥諍堅固。今天的寺院有不少已經變質,變為鬥諍的道場,大家在這個地方爭名逐利,破壞了佛法,這個地方是冤業藪,不是吉祥地,我們要曉得。今天為了弘法利生,我特別勸勉同修們利用今天科學的工具,我們眼前電視錄影的這些方法,把佛法普遍的弘揚出去、介紹出去,使大家都能夠具足正知正見,這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建寺一定要看因緣,什麼樣的因緣?有真正的修行人,而且是真正眾多的修行人,那你建寺的功德很大;如果都是一群圖名聞利養的,那建寺沒功德。

  第二流通大教,這是護教,教著重的是經典、古德的註疏,所謂「佛之心,經之旨」,經論的宗旨,我們要護持、要流傳,要普遍的去宣傳。至於一些愚談,貽誤眾生的這些言論、這些出版物,我們不要去理會它。而現在這些東西充斥在世間太多了,幾乎隨時隨處都能看得見,正是經裡面講邪魔亂正真,我們要有慧眼去識別它,能夠認識它。哪些我們要弘揚,哪些我們要禁止的,至少我們自己不給它做宣傳,不流通這一類邪見愚談。

  第三就是要幫助真正好的學道的人,無論是出家或者是在家,我們要鼓勵他,為佛法培養人才,護持人才,也就是護僧。佛法再好,沒有好的人來繼承、來弘揚、來光大,那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人才變成國家之寶,鄉里之寶,在佛法裡面,人才是佛門之寶。我們要認識,你要發現到真正是個人才,有學、有行、有道,你要遇到這個人,你真正是遇到寶了,你全心全力去幫助他、鼓勵他、成就他,你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像印宗幫助六祖,鮑叔牙幫助管仲,這種機緣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你一下碰到了,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你碰到了,你有慧眼,功德你去修。我們想想,六祖大師那時候,江南已經有不少寺院,也有不少出家人,六祖其他的寺院沒去過嗎?其他的出家人沒有在一塊談論過嗎?我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十多年的時間他在獵人隊裡面,獵人在山上打獵,常常接近寺院庵堂,我想六祖也常常碰到,但是沒有一個有慧眼的,像印宗法師。他是個寶,時時示現在人間,世間人愚痴不認識,印宗是個識貨的人,他有慧眼,他能認識寶物,他一看這不平常,這個功德被他修去了,別人沒有能夠得到。管仲有雄才大略,是個寶,別人沒發現,被他的朋友鮑叔牙發現,知道這個人是非常人,所以他能夠護持他,他能夠幫助他,能夠成就他。管仲一生的事業就是鮑叔牙的,六祖大師弘化眾生種種功德就是印宗法師的,六祖在面前也不能否認,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所以說,見到賢人你要是怠慢、要是嫉妒、要是障礙,自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真正是阿鼻地獄,極重的罪業,比謗佛、謗父母的罪過不知道要重了多少。諸位想你要是成就他,你功德無量無邊,除佛之外任何人也沒辦法曉得你的功德有多大。所以對於戒乘俱急的,無論他是出家是在家,我們要擁護他,要幫助他;縱然是永列下流的破戒之人,我們也學六祖大師所謂是合掌令歡喜,不要與他計較,不要與他爭論,他行他的,我行我的。修福德、修功德一定要有智慧,愚迷之人必定不能成就真正的善業,不要說功德他沒法子修,世間的福德他也沒法子修,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其次,我在此地做一點點的補充,古德所謂「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友」,良師、良友是我們迷途當中光明的導引,是苦海舟航,他的恩德超過了父母,「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古大德求師,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像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捨身求半偈,禪宗二祖惠可大師斷臂求法,這都是給我們做出榜樣,所以我們一定要具有真正的慧眼。正知見就可能成佛,邪知見必定成魔,這一點我們不可以不曉得。

  再有,一般世俗無不重視消災滅罪,他自己也曉得大概罪業做太多,怎麼去懺悔、怎麼去消災滅罪?到神明那個地方去燒香拜拜、供一點祭品,求神明赦他的罪,保佑他平安,這能做得到嗎?辦不到的。消災滅罪,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說過,經上有這麼幾句話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們想想《金剛經》佛說的這幾句話,這是教給我們真正求消災滅罪的不二法門。這裡頭有四個字非常重要,「受持讀誦」,受持是什麼?實行,依教奉行,讀誦是求正知正見。這四個字意思就是說,正知,正確的知解、知識,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正知、正解、正行,我這麼說法大家好懂,經上講受持讀誦。一切經裡面,凡是諸位將來看到「受持讀誦」或者是「讀誦受持」,意思就是正知、正見、正解、正行。你無始劫的罪業都能夠消除,應墮惡道也能夠免除,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我們可以相信。這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請看底下第四個大段,「疑法抵觸第四」,這是第四大段,疑法抵觸。疑是懷疑,法是佛法,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我們學佛的人與我們世間種種生活行為有沒有抵觸?有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這個問題自古至今都在我們心裡,無論是出家在家,特別是在家的同修,總以為學了佛有好多的不方便,有好多與自己生活上有衝突。這個疑惑要不能夠解除,對於我們的修學會造成很大的障礙。請看經文:

  【阿難復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緣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當云何。天中天。】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你看特別是指出末法時期,這是講末法時期的佛子,『弟子』也特別指在家弟子。首先這一句是『因緣相生』,這一句是疑問裡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經上常講萬法因緣生,此言善惡二事皆有因緣,世間的因緣結世間的果報,出世間的因緣結出世間的果報,我們簡單解釋「因緣相生」這個名詞,問的意思底下也做個簡單說明。「既治生」,治就是治理,營生,我們要在這個世間為生活奔波,為生活去勞碌,又何能學佛?沒有辦法離開世間這些俗事,我們又如何能夠學佛,又如何能夠成佛?故有此問。所以這一段特別是指在家人,像前面在家出家都有,這段特別著重在在家人。「此誠不解佛法大意,障礙無數人信受正智正覺之修學」,有這種疑問的人很普遍,太多了,我有很多朋友,勸他學佛,他回答我都是這個意思,認為自己沒有法子學佛,認為自己罪業深重,沒有善根福德。這實在是不解佛法大意,自己為自己做了障礙,無法信受正智正覺的修行,正智正覺就是佛法。所以阿難這個一問是利樂有情問。

  下面佛的解答,第一段是「教以可為世事,不可為世意」,我們來看經文。經裡面的句子不難懂。『理家之事』,就是治家,家庭裡面瑣碎的事情。『身口之累』,「身口」是指衣食,世間人要為衣食之累,為衣食而奔波。『當云何』,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想學佛也想成佛,但是總不能說家不要了,還得要顧到家庭,這個事情怎麼辦?下面佛告訴我們:

  【佛言。阿難。有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尊。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

  這是把在家修行、證果這些道理、方法都跟我們說出了。這段我們一句一句來解釋。假如有受過佛的『禁戒』,這就是講三皈五戒,你曾經受過三皈五戒。底下這兩個字非常重要,『誠信奉行』,誠是真心、至心,信就是信受,你相信,你能夠接受,就是接受佛的三皈五戒,真正明白其所以然的道理,而不是只有形式,真正明白其道理。這個道理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第五章「傳香懺悔」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們對於六祖大師這章經文要誠信奉行。或者是以本經佛跟我們所講的這些道理、方法,你能夠誠信奉行,可以,這句是修學的總綱領。

  底下舉出事來說,在世間法裡面,『順孝』,孝裡面他為什麼不講別的,他為什麼講順?諸位要知道,順就是孝。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盡孝的人太多了,為什麼提到孝一定要舉出舜王,以他來做第一個模範?舜能夠順他的父母,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情。如果父母樣樣都合理,你順他不難,樣樣都不合理,樣樣都違背了天理人情,舜王還是能夠順從他。但是諸位要曉得,舜之所以能夠成為聖君,是他順他的父母,在很長的期間當中把他的父母給度化了,感動他的父母,使他的父母能夠改過向善,這是大孝。所以,堯王選繼承人就選舜王。這兩個字,在家要孝順父母。

  『畏慎』,畏就是畏因果,起心動念、待人接物要謹慎,要懂得畏因果。歷史對諸葛亮有一句評語,「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一生成就得力於「畏慎」這兩個字,無論是大事小事他不敢馬虎,不敢輕慢,都小心謹慎。『敬歸三尊』,敬是恭敬,歸就是皈依,我們以一個恭敬心,起心動念、待人接物以三寶為我們的依據。三寶諸位要記住,就是佛法僧,佛是覺,覺而不迷,法是正,正而不邪,僧是淨,淨而不染。換句話說,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決定不迷惑,決定沒有邪見、沒有邪行,心地決定是清淨而沒有染污,這就是「敬歸三尊」,要記住這個原則。『養親』,在家裡要孝養父母。『盡忠』,對國家、對社會要盡忠職守。『內外謹善』,內是講心,心善,外是講身,行善,身業善、語業善,這就是三業皆善,謹是謹慎。

  『心口相應』,這裡我們也請大家看表解,這已經講過,「起心動念,一切作為,應小心謹慎,畏懼因緣果報」。「心口相應」,《楞嚴經》裡面有幾句話說,這是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尊者所講的話,我們將它節錄下來。「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汝是釋迦牟尼佛指阿難尊者說的,你現在要想研求無上菩提,成佛之道,真發明性就是明心見性,在修淨土的人來講叫理一心不亂。佛講,「應當直心」,著重在直心上,「酬我所問」。「心直」,這個地方很重要,直心裡頭包括兩樁事情,一個是心直,一個是言直,心要直,言要直,「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這就是心口相應。

  『可得為世間事』,世間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做,但是『不可得為世間意』,差別就在此地。我們讀《華嚴經》,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其中出家的只有六位,換句話說,在家的是四十七位之多,你看看這是什麼個比例?這個四十七位都是在家,都是為世間事,「可得為世間事」,你看這個善知識他沒有世間意,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嗎?釋迦牟尼佛早在華嚴會上就已經表演出來給我們看了。你說我做生意,學佛有妨礙,五十三參裡頭有做生意的;你說我做工人,大概學佛有障礙,五十三參裡頭有做工人的;你說我作官,恐怕有妨礙,裡頭有作官的;你說我學外道,大概有障礙,那裡頭有學外道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應有盡有,換句話說,世間所有的事業統統沒有障礙,障礙在哪裡?障礙在世間意,這才是障礙。去掉世間意,世間事沒有障礙。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儘管去修學,認真去努力,要相信自己、相信佛菩薩、相信經典,你這一生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你決定可以成佛,不會有障礙的。現在問題就是什麼是世間意,什麼是世間事當然容易懂,什麼是世間意?下面給我們講世間意:

  【阿難言。世間事。世間意。云何耶。天中天。】

  這個問題著重在『世間意』,『世間事』不過是一句陪襯的話而已。

  【佛言。為佛弟子。可得商販營生利業。平斗直尺。不可罔於人。施行以理。不違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為世間事也。】

  這是先答世間事,哪些是世間事?做佛的弟子,因為在過去我們中國把眾生『營生利業』的事業分為四大類,士農工商,現在職業分類是太多了,以前分四大類。士農工商裡面,商人專門是取利的,所以古今中外提到商人都會加上一個字,叫奸商;換句話說,是修行障礙最大,也是最困難的。如果商人都可以學佛,都可以成佛,其餘的不必說了。所以佛在此地舉出商人來講,這個問題解決,其他的都不必說了,迎刃而解,因為別人的障礙比商人都要少。所以說『可得商販』,經商,可以販賣、經營、生利、取利的這些事業,古人所謂「但取仁中利,莫求義外財」,合理的利潤可以取。但是佛給我們指示,必須要以誠敬之心來做生意,『平斗直尺』,就是公平,一定要公平,一定要如理如法,就是合情合理。『不可罔』,罔是欺騙,不能夠欺騙人,欺騙人那就有罪,就有罪過,如果是合情合理來取利益,這是對的,是正確的。『施行以理,不違神明自然之理』,神明自然之理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良心,我們在注子裡頭簡單跟諸位介紹介紹。先答世事,我在這裡寫了兩句,「但取仁中利,莫求義外財」,「神明自然之理,本性萬德萬能,故曰神明」。這個神明,諸位千萬不要把它當作鬼神、天神那就錯了,這是講我們本性。神明自然之理這六個字就是指本性,天理良心,本有性德。意思就是講,凡是做生意要憑良心,我們現在俗話講憑良心,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你要本著天理良心去做生意、去求財富,可以的,這是沒有什麼妨礙的。這是職業裡頭說了這一條。

  其餘還有世間事,佛舉了兩個重要的,其他的也可以包括在裡面。『葬送之事』,這是風俗習慣,可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移徙』,我們常常講喬遷、搬家,可以的。『姻娶』就是嫁娶,這都是世間事,對學佛沒有妨礙,可以做的。詳細的都在《華嚴經》裡面,諸位讀了《華嚴經》之後,才曉得學佛之人事事無礙,障礙在哪裡?障礙在世間意。底下這一段就答覆世間意:

  【世間意者。為佛弟子。不得卜問。請祟。符咒。厭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擇良日良時。】

  佛雖然只講了這幾句話,我們應當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就是世間那些世俗的知見,這是錯誤的,我們不應當有,不可以有這些世俗知見。我在此地把要緊的幾句跟諸位先介紹,然後我們再消文。世間意就是世俗的習氣,世俗習氣的果報不出三界禍福,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如果我們不能把世間世俗習氣擺脫掉,讀書人所講的脫俗,學佛的人更應當要脫俗,脫俗就是擺脫世俗習氣,你才能夠超越三界。『請祟』,如乩童、巫婆、扶鸞駕乩、請迎鬼神這一類的。在我們本省目前這個風氣也很盛,乩童、請乩、扶鸞這一類的很多,所謂是神壇。『厭怪』是所謂鎮壓,古亦有之,此是外道邪術之類。好比從前泥木工給人家蓋房子,要是得罪他,他就有一種壓人術,做些泥人放在屋梁,放在什麼地方,叫你家裡的人天天吵架,不平安,有這些事情。這個地方我們舉一個事,如漢武帝江充之事,這是歷史上的冤獄,像這種事情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好幾次。『祠祀』,這是指奉事不當奉事的鬼神,不應該奉事的,不是正神。『解奏』,解是解冤結,奏則是以疏表之類的奏給玉皇上帝,或者是奏給這些神明,請這些神明保佑來給我們調解冤結,就是這一類的。

  江充他是漢武帝的繡衣使者,這段文是《前漢書》裡面的,我們把它摘錄下來,提供諸位做個參考。他有一天遇到太子乘車馬在馳道當中,馳道就是皇帝專用的道路,在馳道上是犯罪的。「充以屬吏」,他總是臣子,太子看到他見到,就拜託他請他不要告訴皇帝,「謝令勿以上聞」,不要告訴皇帝。可是江充沒有答應,他就在皇帝那裡討好,把這個事情報告皇帝,皇帝當然是責備太子,一定是把太子罵了一頓,「遂白奏」。以後皇帝害病了,他恐怖了,充恐怖了,怕皇帝死了之後太子做皇帝會報復他,太子會殺他。所以他就下了毒心,「因奏上疾祟在巫蠱」,他就奏說,皇上,你這個病是有人用鎮壓術在咒你。武帝他也是一時的迷惑就相信了,江充就帶著將士領導著外國人,胡人,「胡巫掘地」,燒鐵鉗一定叫老百姓強服,所以「民死者數萬人」。這個冤獄太大了,為他自己一個人,害死好多人。於是乎「充言宮中有蠱氣」,他故意預先把木頭人藏在太子宮中,這一下去挖,挖到太子宮得到木人,太子害怕了,有口莫辯。「收充斬之」,就把這個木頭人斬掉,「皇后、太子皆自殺」,造成很大的冤獄。到以後這個事情發覺了,武帝曉得這完全是江充在搞鬼,搞的冤獄,所以也加他的罪,「夷三族」。這個事記載在《前漢書》,這是我們歷史上一段公案。

  這些都是世間意,所以佛在此地教誡我們,佛弟子不必去卜卦,不必去看相、算命,也不要去請乩扶鸞,更不可以厭怪、祠祀、解奏,統統不必要,連選擇日子時辰都不必要。究竟應該怎麼做?底下經文佛詳細的開導我們,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